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汽车专业;热处理;制造工艺
【分类号】:TD353.5
汽车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汽车零部件各岗位人员具有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笔者通过对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的现状分析,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评价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体系运行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对汽车专业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考核和加强。
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构建要点
1.1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点
目前相关院校的汽车专业主要采取传统的汽车专业教学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其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等已不能满足当下汽车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构建过程中,应当着手改善某些环节的弊端,明确新型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评价体系,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汽车专业教师,制定多元、灵活化的汽车专业课程评价方式,并且结合汽车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编写内容具有科学现代化的汽车教学教材。这对推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和扩大汽车专业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汽车制造工艺,积极完成汽车热处理材料的实践训练日志,进行工作总结。
1.2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的先进性分析
完善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评价体系,推行模块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进汽车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汽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与感性认识,实现汽车专业理论与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活动的密切结合。[1]因而对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进行先进性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汽车专业教学内容,还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切合实际地采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指导,从而使汽车专业学生自身的汽车制造能力水平和汽车专业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2.汽车制造工艺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教学执行力度弱
由于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体系专业学校的精品课程教材在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受汽车专业学科体系教材的影响较大,比如教材编写内容陈旧,与现代的汽车技术与制造工艺的发展相脱节,使得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完全照搬照抄汽车专业教学理论知识,汽车专业学生对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课程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较弱,再加上疏于对汽车制造工艺规范的表述,使汽车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执行能力较低,这种以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体系专业学科本位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极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倾向,不利于丰富汽车制造专业理论以及扩大指导学生实习的汽车热处理材料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也不利于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转化能力。[2]
2.2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教学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使得该汽车专业的课程评价指标低,评价方式单一化现象突出。比如汽车教学专业学校对同一汽车零部件和热处理材料总成的“故障排除” “制造工艺”和“汽车零部件构造”教学时间不集中,汽车专业技术理论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自成体系,导致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的学生对汽车某一热处理材料的理解不透彻,认识不全面,从而使其对汽车专业的学习难以深入和进行透彻理解。[3]汽车教学理论教师和汽车制造工艺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使得他们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相互脱节,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最终导致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课程评价指标降低,汽车热处理材料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合理统筹汽车专业教学内容。
2.3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学生在进入汽车制造工艺的实习教学阶段,会出现模糊的汽车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复杂的汽车实践不相一致的情形,汽车专业学校往往注重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模仿性的操作训练,无法形成汽车专业的系统技能,使得学生汽车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下降,汽车教学理论和汽车实习教学相融合,汽车专业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由于汽车专业学校进行大面积的学生扩招现象,因而汽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尤其在学习汽车专业知识时缺乏空间想象力,使得学生对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的理论知识、汽车热处理材料与制造技能等基本关系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这十分不利于汽车教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汽车制造工艺时缺乏清晰的思路,仅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经常感到汽车教学专业技术理论枯燥无味且难学易忘,导致其兴趣下降。
3.完善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体系运行的解决方案
3.1加强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构建和执行力度
为了加强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构建和执行力度,汽车专业院校应当建设汽车实训基地,加强学校的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的执行力度,提高学生的汽车技能和汽车制造的兴趣,拓宽汽车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渠道,加大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此外,还应当建立一些汽车检测中心、汽车制造工艺实训室等多媒体汽车实训的专业教室,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2丰富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课程的评价方式
为了丰富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课程的评价方式,汽车专业课程的评价主体需要实施模块式的一体化汽车专业教学组织,通过对汽车制造人员的必备技能进行培训,按照学生汽车制造能力的强弱进行细致的归纳和整理。为了保证汽车教学改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学校需要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有利于为开展“一体化”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3.3提高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主体的专业素质
汽车院校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的、优秀的、有较强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以保证汽车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汽车院校应当加大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汽车制造工艺的核心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汽车专业专门的定期培训力度,促进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理论与实践指导老师的不断交流,进而提高汽车专业学生对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得汽车专业理论指导与汽车制造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融为一体,促进汽车专业教学活动有规律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汽车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为了完善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体系,汽车专业院校应当明确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基础知识学习和汽车专业实践训练技术,了解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模块系统所包括的机械部件,配合汽车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汽车专业制造工艺实验台的演示过程,同时深化汽车专业教学系统的工作原理,不断创新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各零部件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志坚.浅析汽车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的完善[J].汽车之窗,2013,(11):11-12.
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2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先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汽车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共有十五章,分别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材料、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切割、金属切削加工基础、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分析和特种加工及数控加工。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使学生获得有关金属学、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材料强化,宏观力学性能和成分、微观组织关系的知识;掌握常用钢铁材料成分、组织、热处理及主要用途;常用非金属材料特点及应用;学会典型构件选材,使学生能在机械设计中借助手册等资料进行合理选材和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当前在校生的特点
因为我院属于高职高专类,所以学生在入校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础稍差,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一部分同学是在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专科,要求掌握一门技术,即实践性的课程要多。
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更别提实践操作了,再加上抽象的概念,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4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5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上面教,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自顾自地在上面讲,结果,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根本就看不懂,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先引导学生,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工业纯铁用得很少,几乎没有用处,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俗称“钢铁”,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老师讲课不生动,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讲完之后,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感受一下“四把火”,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加工工艺,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提高了兴趣。
(3)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理论联系了实际,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4)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所以讲授这门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带着问题讲解之后,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查漏补缺,找出差距,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6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达,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表达方式不直观,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所以,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即使没有去过车间,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眼界也开阔了。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更不可能去理解,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所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7结束语
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金属学与热处理 铁碳相图 热处理 实践教学
金属学与热处理涉及金属学基础板块、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板块和常用工程材料三个板块,是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甚至对课程失去学习信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非常重要。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结构脉络清晰
金属学与热处理这门课程内容庞杂抽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以前学习的课程在学习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虽然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前几章有些显得知识点多而且难以理解,但全书结构脉络,其顺序为基础原理―工艺原理―材料应用,使得各章节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如图1)。
实际教学要将各章节联系到一起时可从学生已经进行的认识实习入手,在学生对工厂生产零件有了一定直观认识基础上,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让学生理清问题与所学知识的关系,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使用的零件材料一般是在铁中添加一定量的碳形成碳钢学习铁碳合金是认识零件材料的基础了解铁碳合金应先学元合金实际使用的钢材中还会含有其他元素应利用三元相图来解决相关问题零件所用材料一般需进行熔炼得到熔炼其实是金属的结晶过程零件的性能由晶体结构和缺陷决定成品铸锭热加工后使用经过塑性变形同时产生加工硬化需进行回复和再结晶方便加工提高某方面性能可添加特定的合金元素或同时进行热处理。从常见的零件入手,既能让学生体会原理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又能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工艺改变性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二、透彻讲解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准确地把握理解概念,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对于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来讲涉及很多零散的概念,如δ-Fe、γ-Fe、α-Fe、F(铁素体)、A(奥氏体)、M(马氏体)等,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概念整合,并且真正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进行归纳和总结。δ-Fe、γ-Fe、α-Fe是铁元素在不同温度下的同素异构体,如果碳溶入不同晶体结构的铁中将形成不同的产物,如碳溶到δ-Fe形成高温铁素体,碳溶到γ-Fe形成奥氏体,碳溶到α-Fe形成铁素体,而碳溶到α-Fe的过饱和固溶体则会形成马氏体。这样总结就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同时方便其记忆。
三、重点突出
重点应从整本教材和每节课内容上分别进行把握。对于教材重点掌握是建立在基本理论的理解之上,如一般认为铁碳合金这一章节是全书的重点,而对铁碳相图的掌握又是重中之重,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铁碳相图实际上是对二元合金相图(包晶相图、共晶相图和共析相图)的综合应用,想要真正理解掌握铁碳相图,就必须完全理解二元合金相图的含义。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分析发现,二元合金相图没有掌握的学生在学习铁碳相图时一知半解,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可见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本门课程内容复杂,备课时应吃透教材,按照逻辑连接理清思路,重点难点突出,对于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重复。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还应在每节课开始时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下课前留出时间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安排相应的习题课,方便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辅导。如讲完铁碳合金一章后,及时安排习题课,选取不同含碳量碳钢,让学生分析研究其组织及性能的变化,反复训练真正理解和掌握杠杆定理、组织以及性能的变化规律。
四、组织课堂讨论
一味的采取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会产生很多的弊端,如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教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也不能及时反馈,甚至一直不理解,学习会厌学。通过安排讨论课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对讨论问题的异同之处,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为今后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了解学生薄弱环节,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着重讲解,让课程常讲常新更加有针对性,把讲课当成一种研究、一种学习、一种提高,才能有所创新。只有课程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跟着一起提高。如讲完热处理工艺后安排一次讨论课,讨论钢的退火和淬火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如何确定,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确定参数的依据是铁碳相图,知道钢的含碳量,那么钢的退火和淬火的临界点温度可以根据铁碳相图大致确定。学习后面的知识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总结前面学习内容,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金属的晶体结构”的内容需要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然而,让建立起的空间发生变化就显得更加的困难,为帮助学生理解可利用多媒体、教具、模型、挂图等手段辅助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讲解晶体结构时,关于金属典型晶格的原子排列可利用模型加以演示,方便学生观察;学习“晶体中原子的堆垛方式”时, 可利用教具进行讲解,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将教具发到学生手中,让其亲身体验“原子的不同堆垛方式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晶体缺陷时,需要原子在空间上发生变化,尤其线缺陷中的位错难以理解,可借助多媒体利用Flash等软件实现动画效果,让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原子的移动方式。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既攻克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实践教学
本门课程中热处理部分是针对工件的加工工艺,需要学生对工厂情况和零件生产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讲本门课程前应安排进厂认识实习。同时考虑到实际生产和实验设备不同,在实训基地讲解实验设备时应对比工厂所用设备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为培养学生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能力,安排了3个实验共6个学时。为了提高实验效果,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准备,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和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章节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实验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讲解实验目的和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学生按照实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并根据记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实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提出问题,启发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到实验室,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结语
提高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授课质量,教师应优化和整合教学计划,多采用多媒体、教具、模型、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为理解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为适应社会需求应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应面较宽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4
本次培训学习主修及选修课程如下:《焊接结构设计与制造》、《材料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及其设计》、《现代加工》、《材料工程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汽车构造》、《机械制造实训》、《丝绸之路文学史话》,外加钳工实训、拆装实训、焊接实训、热处理实训和铸造实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不断再学习,时刻接受继续教育,必须坚持“学高”这一准则。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因此,学习一年来,我坚持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从小事做起,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玩手机、认真听讲,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搞特殊化。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名校名师的言行举止,积极向老师请教上课技巧,学习教学经验,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不断提高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时常拿名校名师和自身对比,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反思,及时改正,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学习中认真听讲,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问和请教。课后及时整理所学知识,查资料,反复推敲,绝不不懂装懂。
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造专业;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25-03
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高职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院模具专业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而“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则是其中的特色所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省内及全国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也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初期的实训模式
最初的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是学科系统式的,结合专业理论课而开设,是专业理论课的辅教学环节。实训内容侧重于对加工设备的了解及其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钳工实训(2~3周)。以“手锤的制作”为载体,通过划线、锯割、锉削、抛光、钻孔、攻丝、铆接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钳工职业技能。(2)普通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普通机床的加工操作实训,以简单的回转体、六面体零件的加工为项目任务,主要使学生了解普通机床的功用与使用方法,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3)数控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数控车与数控铣,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数控机床操作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在教学实施中,上述实训方式重在对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出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种模式对于高职学生是否合适则有待商榷。另外,这种实训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内容方面,着眼于基础性和通用性,并非专用于模具专业,也用于机械类其他各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各专业来说其实都是不够理想的。但从学院总体考虑,其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较节省教学成本,且实训安排及其实施均较为便利,所以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发展后的实训模式
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目前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实训模式属于基础实训与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生产一线岗位上工作,最理想的是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专业实训能够根据各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按照劳动部门统一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评颁证,学生毕业时即可直接凭证上岗。基于这种理念,要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专业实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项目设置的增加。专业实训项目安排应该与职业岗位对接,即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模具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超过八成以上集中在模具制造类岗位,包括模具钳工、普通加工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机床操作工、模具成型设备操作工等。前三类岗位与原来的实训是相对应的,学生一般能很快上岗,而后面两类岗位在模具行业也是很普遍的,但学生在校时只在课内实验中有所接触,缺乏所需的操作技能,有必要增设相应的校内实训项目。(2)实训内容与要求的扩展。原有的实训安排可以说属于基础实训,任务内容较简单,达不到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必须在完成基础实训后,再进行专项培训。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情况,在学校具备培训条件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工种项目参加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由于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各工种的考核标准比较明确,专项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只需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即可。(3)实训条件的改善。由于实训项目的增多及实训内容的扩展,相应地在实训条件方面也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投入,包括教学计划的准备、师资力量的加强、实训设施的添置、消耗品的配备等,并需通过申报审核,获得相关部门授权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资格。以学科系统式的实训为基础,辅以职业技能鉴定的专项培训,即学生首先完成全部的基础实训,然后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参加某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适应于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项培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基础实训的补充和提高,以此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高职实训模式,目前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得到广泛采用。所不同的是,各院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专业培养方向、实训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能力等,所开设的职业鉴定工种、项目数与等级等有所差异。
实训模式改进探索
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示范性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实训怎样安排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我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它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采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国内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引导推行。就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方面而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国内并不能简单套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说,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是实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前提,而这一点,至少目前国内模具专业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且内地模具企业大多未能形成规模,毕业生就业一般比较分散,校企间少有能形成“订单式”合作的。偶有订单,也难以维持稳定,今年订一批,明年也许就没有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学计划也就只能临时性地调整一下,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另外,专业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只能选择几门课程作尝试性的教改,要做到全面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也并不是很实用,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但不能照搬,对于国内高职教育来说,还得找适合自己的路。在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针对某个特定岗位去做计划,只能采取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使毕业生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拓宽就业方向,这才是适应国内现状的教学方针。
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硬指标。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与毕业初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大约30%的毕业生已涉足其他行业,而在模具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仍在一线制造类岗位工作的已不足20%且集中在模具钳工、数控加工等高技能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转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服务、营销业务等方面。这些新的岗位对工作者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全面了解模具生产过程,需要对模具结构及其生产质量进行总体把握。由此可见,相对于单项操作技能而言,综合素质培养对高职毕业生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从工艺规程制定,到主要零件加工,再到模具装配调试,针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模具制造的全方位训练。此项实训相对其他实训项目而言,实施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包括:(1)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主持实训教学的教师需要准备全套模具设计图,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总体计划,安排采购标准件、外购件及毛坯材料,掌握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能够对模具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进行灵活处理。总之,能主持综合实训的教师应该是集设计师、工艺师、生产调度员、采购员、操作技师、质量员等多项岗位技能于一身的行业专家。(2)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调整,保证实训所需课时;另一方面,牵涉很多具体的东西需要准备,包括模具设计图样、实训实施方案、标准件、外购件、毛坯材料、工量刃具等。这些准备工作需要专业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3)涉及工种多。一般而言,制作一套模具涉及的工种是比较多的,通常包括车、铣、刨、磨、钳、数控加工、电加工、热处理,还有检验试模等,诸多工种的协作牵涉实训设施、指导教师等问题,安排落实比较麻烦。(4)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教学总课时有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只能安排三周左右时间,与其他单项实训相比,课时基本相当。但是,综合实训比其他实训多得多,包含工艺规程制定、主要零件加工、以及模具装配调试等,在三周内完成全部实训任务非常困难。(5)制造难度大。通过此前的各项实训后,学生仍只是初步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其操作技能还不足以加工实际零件。即使零件较简单,也很难保证加工质量。最终装配精度能否保证,对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6)教学成本高。有限的实训费用与模具制造成本相比,完全无法满足生产所需,如果再加上教师工作量的计酬,此项实训所需教学成本费用很高,使得一般学校望而却步。
虽然实施难度很大,但是仔细权衡,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其必要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是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前的实战演练。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够对模具生产过程有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对模具生产质量的总体把握有较为直接的体会和感受。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总结和融通,操作技能得到针对性的加强,即使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质量问题,甚至导致最终模具装配失败,同样也能从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当然,考虑到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来运作,必须适当简化、有所取舍。
具体实施过程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案:(1)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副模具的制作。这样可以使总的工作量及实训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模具图由专业教师设计,精选典型结构模具,并适当降低精度要求,控制合适的加工难度。(3)选取部分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实训,其余采用标准件、外购件,或采取外加工的形式来准备,以减少工作量,确保实训能如期完成。(4)对应三周的实训,每个待加工零件只进行三道主要工序的加工制作,大致是普通切削加工(车、铣、刨)、精加工(磨削、数控加工、电加工)、钳工(钻孔、铰孔、攻丝、修研、装配),其余工序精简,包括热处理工序。当然,正确的工艺路线需要跟学生交代清楚。(5)配专业教师一人全程主持,另外分周次、分工种安排实训教师协助。(6)实训结束时,指导教师对实训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应就参与实训的过程写出实训总结报告。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过程的宝贵经历。(7)经过统筹规划后,可以将一部分零件加工内容安排在前面的基础实训及技能鉴定专项培训中完成,使各项专业实训都更接近实际生产,同时也能从整体上减少实训教学成本。
对于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实训效果很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类实物模具,虽然达不到生产实用的质量要求,但总体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作为学生作品陈列展示,还能用于教学,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我院的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模式渐趋稳定。从专业基础实训到专项技能培训,再到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专业基础实训是初学者入门必修,专项技能培训是毕业生涉足行业的桥梁,而综合实训则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的点睛之笔,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毕业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实训模式才是比较完整的,适应现阶段的国情,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在实施过程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组织形式能否实现校企合作,工艺方案如何更贴近实际生产等。另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开设这项综合实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尝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玉蓉,徐益,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5):134-136.
[4]牛金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3-65.
[5]胡晓岳,林剑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4):16-18.
[6]何亮,徐百平,陈金伟.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22-24.
[7]刘鸫根,陈侃贞.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1-54.
[8]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9.
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6
一、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师型教师来实施,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的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过硬的技能操作水平,才能胜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工作需求。
以数控专业为例,教师必须具备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机械加工工艺、刀具与切削原理、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机床夹具等相关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和保养的技能;熟练使用至少一种常用自动编程及加工的软件(如UG、MASTERCAM、CAXA等);较为丰富的实际机械加工生产经验;以及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及协调能力。
二、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的一体化
自去年以来,笔者所在学院陆续开展了一体化教学车间的改造,例如新建成的数控一体化实训车间,在空间上主要划分为教学区、演示区、操作区、展示区等几个区域。教学区主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同时便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总结;演示区主要是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讲解用途;操作区主要用于实训学生进行实训操作使用;展示区用来进行数控车床加工相关的工、卡、量具和学生的优秀加工作品的展示。几个区域相互独立又有联系,同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直接安装到实训车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条件,方便了教学。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三、教与学的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六步法),即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图1)。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运用团队工作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围绕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
1.资讯
该步骤主要是明确教学任务。
2.决策
该步骤主要是明确学习、工作方法和目标。
3.计划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编制工艺流程;填写工艺文件;确定走刀路线;编写零件程序。
该步骤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于专门的教学材料,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引导的形式交给学生,通过工作计划引导学生自行控制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教学方法。
本学习情境中在加工零件的工艺制订,包括工序卡和刀具清单的制订,主要采用了引导文教学法。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工序卡片和刀具清单表,同时还提供给学生一些工艺手册作为参考,要求学生能通过查阅这些参考资料填写工序卡片和刀具清单表。一开始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规范的工艺文件让学生作为参考,采取先模仿,后主动分析的方式来学习。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所需的信息,增强自主的学习能力。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一项能力其实是学生最匮乏,也最需要我们去培养的一项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才能获得持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4.实施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工件加工程序的输入和调试;加工之前的准备及对刀;零件的加工
该步骤主要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确保实习过程的安全进行,对于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及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顺利完成实施的步骤。
5.检查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根据评分标准对加工零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6.评价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资料的保存。在该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态度、纪律出勤安全文明操作和团结协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考核,资料整理保存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四、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一体化
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我们的教材编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教材体系已经不适合我们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新的教学模式编写更加适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