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长给老师的回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长给老师的回信范文1
关键词:习作指导;父母之爱;感悟;抒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教育中让少年体验个人成长对长辈的义务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以“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习作,但从以往学生习作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离了本单元的主题,而是单纯地给父母提一些建议,选择的材料也很普通。为此,我安排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学美文的同时,学习表达对父母之爱。
1.品味优秀作品,感悟父母之爱,领会表达方法
(1)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单元组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不管是‘精彩极了’的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指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因而,我们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品味并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而,在文本的学习中,还要了解掌握构筑表现父母之爱的描写方法: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
(2)阅读教材之外的名作。教材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所提供的文本毕竟有限,而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与习作方法,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名家作品,既让学生感受了父母之爱,又积累了文章呈现的写作方法。
2.回忆相处事例,感知父母之爱,获取亲情素材
(1)从回忆中找材料。边学文,边布置学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例子。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又能让学生从回忆中找到典型的习作素材。
(2)从采访中找材料。要求学生边采访家长边记录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更有理性,能从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为孩子“付出的爱”,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同时积累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写作素材。
(3)从“反”例中找材料。爱有慈爱,也有严爱。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父母之爱,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这既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又扩大了选材的范围。
(4)从反思中找材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思想苗头,往往会逆着父母的思维做事,但事后又会感到后悔。因此,借习作选材机会,让学生思考:你对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他们面对你的伤害,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做既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又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
3.抒写感恩美文,感谢父母之爱,表现血浓亲情
(1)重温写法。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欲望后,重温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片段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父母之爱。
(2)片段练笔。建构主义认为:“引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与原理。”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人方法,从学生所列举的事例中选择一件来让全班同学练习如何写具体。之后分组、分描写重点进行片段练笔,完成后全班交流。
(3)抒写大爱。有了典型材料,掌握“写法”,又进行了片段练习,再“运用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表现父母之爱,就不是空话。但因生活经验的不同,所选择的材料各具特色,习作水平也有差别,所以在之前训练的基础上,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倾听孩子心声,感受肺腑之言,回信表达大爱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校联系与合作,认为它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时,孩子们得到的都是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而通过“孩子读习作,父母写回信”这一环节,让孩子对父母亲说声“谢谢”,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延伸了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增进了两代人的沟通。
(1)学生读作文。安排学生给父母读《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习作,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表达对父母之爱,同时也让家长在倾听中回忆过往的点滴,感受亲情,唤起为孩子的懂事而自豪之感,增进沟通。
(2)家长写回信。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父母伟大的爱,请亲人为自己的孩子写回信,教师选择回信朗读。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联系起来,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作用。
家长给老师的回信范文2
一、 从爱起步,博得孩子的喜欢
人生没有梦想就会乏味;生活没有创造就会平淡;事业没有激情就会无奈;心灵没有关爱就会黑暗。孩子的梦想由教师指引而放飞,教师的事业因孩子创造而精彩。作为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是刚跨出幼儿园,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了能让他们在短时期内迅速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爱上新的校园,爱上新的班集体,爱上每一位老师,我抓住了每一个教育契机。
还记得2008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的情景,隆重的开学典礼结束后,清脆的上课铃早已响起,可家长们还是站在教室门口,走廊里,窗台前,甚至是教室里,像孩子一样激动、欣喜着。尽管学校广播和部门领导在一次次提醒着他们可以离开校园,可他们还是久久不愿离去。此时,我正一遍遍教孩子们响亮地说出校名,班集体名及“我是一名小学生”,孩子们一个个挺直小腰,微笑的脸庞写满对老师的信任与欢喜。“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深深明白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有备无患,机灵果断地处理好课中的“冷不防”,才能激发出孩子们浓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小学学习的快乐与幸福,也才能真正上好每一节课。孩子们也会对老师由开始的欢喜到后来的喜爱,甚至是崇拜。
二、 从爱起步,赢得家长的信任
校门口,我们常会看到家长对即将上学的孩子不厌其烦、看似唠叨地叮嘱,目送着孩子走进校园,他们的眼中写满牵挂,写满对孩子深深的爱。正是因为这份爱,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交给了我们,期盼他们能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健康成长。
在我们一(6)班有个小男孩,小时两次特殊的经历,一次在街上走失,一次是上幼儿园中班时,由于淘气、调皮被老师罚站到厕所里半天,对孩子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经常厌学,而且有咬嘴唇的自残倾向,医生说是典型性恐惧症。为此,妈妈停职留薪,带着孩子奔波在盐城和上海之间治疗了一年多。
孩子上一年级后,家长最担心的就是能否适应新环境,开学第一天便主动和我们两位老师介绍了孩子的情况,我们当即就表态一定会特别关注孩子,请他们放心。孩子确实很特别,自尊心强,对别人的言语很敏感,很内向,不愿意和班上其他同学做朋友,课堂中也常常是听半节课,玩半节课。别的家长在开学的第二天就不再送孩子进教室,只送到大门口。细心的戴中华老师主动和他妈妈沟通,让她根据情况,可以特殊,到教室里接送。对于他课堂中的“情不自禁”和“不由自主”,我们也总是轻轻走到他旁边,示意他认真听讲,只要一发现他的好,就立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给他自信。慢慢地我们发现,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经常主动捡教室内外的废纸杂物,每次大扫除都积极要求扫地或擦窗。这时我们都会满足他,教他怎样做得更好,孩子每次都非常开心,家长也觉得很欣慰。他的课文朗读也是声情并茂,于是我们又安排他早读领读。因为我们抓住了孩子的闪光点,经常和家长沟通交流,现在孩子在班里各方面都挺优秀。去年年前,妈妈带他到上海复查时,医生说他恢复得出奇地好,他的心理现在和正常孩子一样,没有任何障碍。真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当初,我们两位老师有时觉得他就是一只烫手的山芋。细细想来,倘若我们不主动向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情况,不经常和家长沟通交流,不给予他特别的关爱,孩子就不见得能康复得这么快,家长也不会对我们充满信任。
三、 从爱起步,取得家长的理解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因为每位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素质修养和教育观念不同,他们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有一些分歧和冲突。这时,我们首先应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或不够好;我将事实清楚地告诉家长了吗;如果是我做的不好,我努力去取得家长的理解了吗?
在一年级的上学期中,因为班里的一个男孩连续三天没有写家庭作业,出于严格要求,我用小棒敲了孩子的手心。当时正值冬天,天气有些寒冷,放午学回去后,家长发现孩子的小手肿了起来,问了情况后,得知是老师用棒子敲得,怒气冲冲的爸爸当即扬言要到教育局去弹劾我,让我远离教育界。面对这个窘况,我是这样处理问题的:首先,主动打电话给家长,想说明事情的真实经过,可家长正在气头上,打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就是不接听。因为是中午,下午又有课务,接着,我就给家长发短信,短信上说:xx家长,您好!如果你给我回信息,我会很诚恳地和你交流。很快,家长给了回信。于是,我又连忙发信息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您能给我回信,说明您还是尊重我的,真的很高兴;二、我其实很喜爱您的儿子,处理了他,真的是完全出于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在这之前,我已经谈话教育过他,帮他分析了不写作业对学习的利害关系,这样做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让他认真对待学习;三、还记得刚开学时,因为生病,他落下了两节课,我利用课间,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手把手地单独辅导,真的是完全为孩子的学习好才这样做的。我的信息发过去后,家长的态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来了361°大转弯,立即打来电话向我道歉,请我不要介意他的一时气话。在那天的晚上放学后,孩子的爸爸又诚恳地来到办公室,不停地向我解释,希望能原谅他的一时冲动,并请求我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孩子,作为家长,他们一定会积极配合,鼎力相助。在这个事件的处理上,我想当时如果我不主动取得家长的理解,不在平日的工作中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也许事情就不会这样轻松平息。
家长给老师的回信范文3
“感恩”,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崇高情操,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如今已列入《中小学生守则》中。为落实《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民族精神教育纲要》的有关精神,学校将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通过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是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学习型家庭的学习内容之一,也是建立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活动目标:
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能牢记不忘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育之恩,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建立和谐的“施恩”和“感恩”互动的人际关系。
三、实施步骤:
活动以“常怀感恩之心”为主题,在2011年3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安排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月28日——3月6日)
2、2月28日下午的班会课:
学唱“感恩歌曲”,做到每人会唱一首感恩歌曲。推荐感恩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绿叶对根的情意》等。
学习《感动中国2011年度十大人物》事迹。(事迹网上下载)
3、学校的电子屏幕宣传感恩标语:
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学会感恩,感恩让你的世界充满阳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难忘,师情永存。
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
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已。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4、、寒假学生自制感恩卡评选。
5、3月4日三八妇女节前布置布置周记或随笔《给母亲的一封信》,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之情,要求母亲在信后写一段回信。
(二)、第二阶段(3月7日——3月13日)
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开展“感恩父母养育我”为主题的活动。
1、3月7日早晨的升旗仪式上,家长和学生代表进行“感恩父母养育我”的倡议。
2、3月7日下午班会课各班召开“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为主题的班会。
(1)、了解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培育、养育情况。包括母亲从怀孕到分娩过程付出的辛劳;了解父母一天工作的情况,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
(2)、计算自己一年中的学费、杂费、生活费和零花钱,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家长给老师的回信范文4
关键词:班级家书家校合作三位一体回音壁沟通
一、引言
随着社会急速发展,无论是教师或家长都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生活节奏在高速运转中,双方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给家校有效沟通带来严峻考验。一方面,学校普遍采用的家访、家长会、电话、校讯通平台等沟通手段,明显受空间、时间和对象制约,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深入性;另一方面,家长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逐渐减少,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往往是通过几个电话和考试成绩,由此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想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了解每个孩子是关键,这就需要通过家校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班级家书的出现,契合时展,弥补了家校双方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沟通缺口,并能与传统家校合作方式形成互补,建立起现代家校沟通新路径。
二、传统家校沟通方式难适应新时期需要
家访、家长会、电话、校讯通平台等交流方式的出现,使家校合作教育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但也仅此而已,这些方式是拉近了家校合作关系,却始终不淡不咸,难有深入突破。可以断定,随着现代社会结构快速转变,家校沟通交流与合作进入了“瓶颈期”,那么,到底受什么因素制约呢?
第一,教师时间不允许。白天在学校事情繁多,晚上在家备课和学习,实际可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时间少。
第二,现在大部分家长都是上班族,能归他们自由支配时间少,关注孩子精力不足,主动联系老师的更少。
第三,作为家校沟通重要手段——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学校、孩子的重要途径。不过,家长会最大功用更多是阶段性学结,况且基本是一学期开一两次,时间短内容多,远达不到家校沟通真正目的。
第四,很多家长喜欢使用电话询问孩子情况,有利亦有弊,好处是方便、快捷;不妥的是,在电话里往往只能长话短说、客气话多、分量话少,沟通效率欠缺。
笔者在家访、家长会、电话、校讯通平台等交流方式基础上,深入探索了书信——班级家书这一家校交流新方式,其间所取得的成效使笔者坚信,这是打开家校合作瓶颈大门的金钥匙。
三、班级家书构建“三位一体”新型沟通合作模式
传统家校沟通模式主要是“教师+家长”,教育的主体学生往往被排除在外,其弊端显而易见。班级家书目的就是通过书信工具,把这三方联结在一起,重新构建三方沟通合作途径,不是简单的“教师+家长”双簧戏,而是“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新型沟通合作模式,如下图:
(一)班级家书的概念
班级家书即教师写给学生、家长的信,摒弃古老书信格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既有教师去信,又有家长或孩子回复的初级层次;二是教师、家长、孩子全面沟通后,达成教师、家长满意和学生接受的个性教育方式为高级层次。
班级家书每月一期,应首先确定每期主题,如“交流、分享、合作”、“关注心理成长,走进心灵世界”、“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其次,遵守环节设置为主题服务的原则,在保留重点、核心环节基础上,其他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安排,加以创新。以下六大基本环节仅供参考:
1 卷首寄语:用温馨言语,拉近与家长距离,打下交心基础。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总结性和前瞻性。
2 校园动态:总结一个月来的校级较重要的各项活动,写明活动时间、内容,突出本班参加情况。让每一位家长能更进一步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家长了解学校)
3 班级动态:班集体作为学生每天共同生活、学习的基层组织,家长通过了解孩子所在班级集体开展的各项活动、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等,能够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生理各方面发展有全面认识。(家长了解班级)
4 亮点表扬:将班上好人好事、孩子所获得的荣誉、奖励列举表扬,让先进典范起到引导、激励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营造集体荣誉感。每月可根据班级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小标题,如“国学传唱之星”、“创作之星”、“书法之星”、“荣誉盘点”、“最美心灵”等,挖掘每个孩子闪光点,让表扬代替批评。(家长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
5 家校携手:反映学生共性问题,如迟到、作业漏写等,不出现真实姓名,教师提出建议并与家长单独沟通;提示家长和孩子在生活方面需要注重的问题,如防寒防暑防火等,重在提出需要家长加强或配合的地方;还可以和家长分享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心得、经验,或总结回复上个月家长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家校初步合作)
6 回音壁:回音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设计一页,家长读完信后写给班主任的反馈信称为“家长回音壁”;一种是学生把读完信的感想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想对老师说的话写给老师。这部分为班级家书核心环节。(情况反馈及时,实现有效家校沟通)
班级家书的基本实施步骤:
(1)教师向科任老师、班干部了解和总结班级情况,并根据上期班级家书实施情况重点制作“家校携手”、“家教智囊”、“回音壁”环节,完成写作任务。
(2)统一印刷,由学生带给家长。学生、家长回信。
(3)教师整理书信,及时处理学生、家长难题;向学生、家长回信,适当转达双方心声;探讨学习、教育方法及班级管理等。(针对个体)
(4)学生、家长的共性问题,有借鉴意义的沟通案例等放在下期班级家书中。(针对集体)
家长给老师的回信范文5
一、教师参与栽培,激励观察欲望
科学教师在不同的课堂时段有不同的定位,如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他是一个设计师,巧妙处理课堂生成;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放低姿态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交流,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要求每个学生去种植凤仙花的时候,教师自己也应该和学生一样坚持管理、观察记录。教师应亲身参与学生的课外延伸活动,一是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教师的参与行为,有利于激励学生,引领学生完成这一观察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家长鼎力支持,探究有始有终
离开了老师,父母就是最有力的指导者。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将是学生顺利完成此项任务的有效保障。但部分家长认为小学科学可有可无,对老师安排的活动、布置的作业大多无心过问。尤其是现在的家长把考试分数看得很重,非考试科目很难得到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获得家长对课后探究活动的积极关注显然不现实。因此在布置这个课外作业之前,我给每个学生的家长发了一份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意义、操作方法和观察要求,诚恳地要求家长参与指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长们终于明确了活动的重要性,转变了观念。有了家长的支持,孩子们种植凤仙花的热情高涨。有的家长还给我回信、发短信,表示一定会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直到有结果为止。有的家长还说,现在的孩子缺少锻炼,通过种植凤仙花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有的家长还定期在网上与我交流凤仙花的生长情况,反馈孩子在中期交流中的收获。家长的反应让我感动,有了他们的支持与参与,活动的实效性就大大增强。从家长们的回信中我感觉自己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的支持不但确保了活动本身的顺利进行,而且使科学探究活动具有了更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孩子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关于种植方面的知识,如有个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种植了黄豆、玉米、四季豆等周期在90天左右的植物,这样使学生看到了更多植物的周期,为最后的归纳总结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采用多种形式,保持探究热情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是“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课堂实践”。当教师给予儿童的是具有智力挑战性的延伸探究,而不是较低水平的思维活动时,活动才会有效与可行。所以在中长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要仅限于“继续怎样怎样”,不要只是“再去查阅相关资料”……如对甲乙两班的教学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乙班的教学中,我仅布置简单的观察任务,每天观察,有新现象进行记录,这样对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没有足够的促进作用,导致学生对种植、观察凤仙花由最初的热情高涨消退到零点。而对甲班的教学,我可是动足了脑子,在种植的过程中,将可能导致学生放弃的因素都作了充分分析。因为面对的学生较多,所以采取的策略必须切实有效,便于操作。我选择的策略有:适当的时候在教室内贴上“你的凤仙花长高了吗?”“凤仙花的叶子是怎样的?”“你为它服务了吗?”等温馨提示语,通过布置这样的新任务以增强学生持续观察的动力。让我最开心的是我把自己的观察记录贴在教室里,学生与我就有话题交流了,每次上课前的10分钟,学生就会比较记录的结果,这样也便于最后的总结交流。同时和老师做同样的一件事,讨论共同的话题,这让许多孩子觉得很是新鲜有趣,常常是下了课还围着我问这问那。
为了让学生在种植中保持长久的兴趣,我定时开展评比,要求学生在播种后的第三周、第八周、第十二周把自己栽培的植物带到学校来,因为这三个时间是凤仙花的成苗期、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学生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到班级进行展示、交流、评比,感到无比自豪。通过评比,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想出补救措施,及时补救,有利于提高学生栽培的成功率。
四、注重结果展示,珍惜探究成果
课外中长期的探究活动,学生都经历了一番较长时间的努力,有了成果自然期待着展示与肯定。所以除了知识性的总结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式保护或保存学生的这些珍贵成果,而这也将成为学生积极投入下一次探究活动的动力。
家长给老师的回信范文6
去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一,早上七点二十,我按惯例到教室晨检,发现王雅同学还没到,我有点纳闷:王雅是生活委员,她学习踏实,作为班干部认真负责。平时都很早到校。今天是怎么了?周一升旗一结束,我赶紧拨打了她妈妈的电话询问情况。王妈妈的回答让我更加吃惊:王雅早上六点五十就离开了家呀!我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镇静地说:“王妈妈,你别急,你先沿路到处找一下。我问问同学们。
我把几个平时与王雅关系密切的同学叫出来,问她们王雅昨天情绪有什么异常。其中一个女生告诉我。王雅昨晚给她打电话。说她不想上学了。想去找个技校,早点学一技之长,早点去打工。没想到今天真不来了。
八点钟,王雅妈妈来学校。一脸焦急,对我说:“昨天中午,我看了雅雅月考试卷,发现数学才考了七十八分,就数落了她几句。看见她头发太长,每天梳头耽搁时间,就把她带到理发店剪成了短发,她回家就跟我赌气,躺在床上哭。一直不和我说话,今天早上早饭没吃就走了。”说着眼圈就红了,我对王雅妈妈说:“我们一块去找,先找到人再说。”我们焦急地寻找。最后终于在一条刚通车不久的偏僻公路旁找到了王雅,只见她浑身瑟缩,嘴唇乌青。王雅妈妈又心疼又气愤说:“雅雅,你怎么能这样,你气死我了!”我忙给王妈妈使眼色,同时捧着孩子冰凉的手说:“王雅,冻坏了吧,你先跟妈妈回家,吃点东西睡一觉,中午到学校来好吗?老师待会还要上课。就不陪你们了。”
中午,王雅来学校,我把她叫到操场边走边聊,王雅告诉我说,妈妈根本不理解她,不管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更别说赞美了……说着说着。王雅哽咽了。
下午放学后,我约王雅妈妈深谈了一次,详细介绍了王雅在校表现和目前的心理状态。共同制订了以下做法:
1.每周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联系一次,至少找出孩子一个值得表扬的闪光点,给予赞赏奖励。批评孩子之前,先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减少误解。
2.同孩子一起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制订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一旦实现预期目标。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奖励,目标最好是动态的,根据学情变化做一些微调。
3,对于考试成绩,首先要肯定她付出了努力而得分的部分,再同她一起面对失误,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看学习的哪个环节做得不够好,制定改善的方法。
4.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要充分肯定她诸如责任心强,关心同学,宽容等优点,妈妈通过写纸条。发短信,记日记等方式让孩子知道妈妈爱她,欣赏她,为她骄傲。
王雅的事情提醒我,培养人才。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作为班主任。要做好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帮助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指导更多家长有效教育孩子。于是我又做了两件事:
1.组织了一次作文比赛。以《说句心里话》或《爸爸妈妈,请听我说》为题,要求学生敞开心扉,给爸爸妈妈写封信。我批阅后,再把这些作文交给各自的家长阅读。并请家长给孩子写封回信,以此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增进亲子感情。
2.在随后召开的家长会上,我就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对到会家长做了专题辅导。分为“青春期心理特点”,“与孩子谈话的艺术”,“赏识教育理念”几个板块。同时,请班上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做了经验交流。
经过半学期的坚持,王雅同学打消了不想上学的念头,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乐。而王雅的妈妈。已成了我最铁的朋友。
反思:教育的本质是爱,但光有爱是不行的,还要有爱的智慧,要用孩子能接受的可感觉的方式去爱,才能催生温暖和希望。王雅的母亲无疑是爱孩子的。但她不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她也不轻易流露母爱柔情的一面,不轻易给孩子一点夸奖,这使得她的爱显得冷硬,缺乏弹性和柔软度,而种子的破土而出和茁壮成长恰恰最需要一定温度和湿度还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