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犯罪

一、权益保护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权益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人们所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权利的一种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内容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包括实体性的权益保护,也包括程序性的权益保护;不仅包括权益受到侵害前的预防,也包括权益受到侵害后的救济与补偿;不仅包括社会、学校等外界的保护,也包括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不仅包括一般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也包括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等特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1]其结果都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权益的保护,是立足于权益这一基点,正确解析人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法治国家,公民普遍具有权利意识,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法律对人们权利的具体规定也使人们明确了自身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的权益,正是这些明确的权益意识和清晰的权益内容,才使人们明显感觉到权益的重要性和不可侵犯性。对于侵害权益的行为,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合法措施加以保护。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他们所采取的方式有时就不免缺乏理性。他们难以认知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因而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笔者以为: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直接性、普遍性的内在逻辑关系,未成年人犯罪与外在的权益侵害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正确理解权益保护和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权益保护与未成年犯罪的关系

有关未成年人被害人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加强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利益,同样可以达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目的。从预防犯罪角度看,预防未成年人被害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同样重要,被害人的特征与犯罪人的特征极为相似,而且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转换。根据美国犯罪学学者桑伯瑞和辛格的统计,美国有64%的未成年被害人在成年后变成违法者,只有22%的未曾被害的未成年人在成年后变成违法者。[2]权益保护与未成年犯罪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果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刑事犯罪的几率就会降低。概括说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其犯罪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在未成年人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家庭中,未成年人享有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享受父母关爱的权利,大多数未成年人的父母都能满足他们的权益需要。可是在有些家庭中,一些家长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动辄打骂,甚至拳打脚踢、棍棒相加。在自己的权益遭到极大地侵害时,一些未成年人不知如何保护自己。此时,在家里饱受精神折磨而渴望得到权利的他们,往往会向外界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由于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他们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享有充分的休息权、受尊重权、平等权。但是,在素质教育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仍然置社会呼声于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无疑严重侵害了学生的休息权、身心健康权和全面发展的权利。单纯的应试教育侵害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权利,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得“差生”的几率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下,犯罪的发生也就不足为怪。

3.社会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使得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开阔了人们了解社会的视野,但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转型社会中的未成年人迫切需要并渴望社会各方面的保护与关爱。而且,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不很成熟,在上述环境的影响下,与一些社会关爱相关的权益会被动地受到侵害。应该说,今天未成年人犯罪趋势的扩大和他们受到的被动社会侵害不无关系,正是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才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结果。

4.自身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我们不得不承认,未成年人由于其年龄、智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在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了解方面,在权益含义的理解、保护的方式等方面与成年人不能等同。一般情况下,他们缺乏对我国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权益保护意识和恰当的保护方式。由于年龄的原因,未成年人遇事情绪容易冲动,行为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这种不成熟的情绪很难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主要表现为:一遭受刺激便非常容易冲动,自我控制力很差,往往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刺激就引起激烈情绪的反应。在激情爆发后,往往不顾及后果。[3]可见,正是由于对法律法规了解甚少,正是缺乏正确的权益保护意识和保护方式,更是由于年龄较小,未成年人才不能把握自己而犯罪。

三、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权益是社会公民地位的体现,是未成年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权益的保障,未成年人就会处于危险状态,其行为就会出现异化,走向背叛社会、背叛伦理、背叛法律的极端。[4]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重视家庭权益保护,还未成年人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第二章中以六个条文的内容强调了家庭的教育和保护功能,强化了父母的责任。因此,父母应当努力学习与未成年人成长有关的心理、生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心理,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尽量满足未成年人合理的、正常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履行家庭应有的权益保护功能。

2.学校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履行起应有的责任,实现未成年人的学校权益保护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还未成年学生的休息权、受尊重权等各项权利。学校不能只注重追求升学率,应当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实行全面教育。[5]二是加强法制教育,目前的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根基还很薄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后并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一无所知。因此,学校应当经常开设法制课,弥补未成年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3.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社会环境的净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相当困难的过程,因此未成年人不可能在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防不胜防。[6]对此,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严格执法,加强对我国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对网吧、娱乐厅等单位的监督,加大查处力度,杜绝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其次,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高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依法主动来重视和遵守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并积极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履行和谐社会中公民的应有责任。

4.增强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意识,正确对待权益侵害,避免激情犯罪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并积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奠定权益保护的基础。二是遇事沉着冷静、理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与侵害。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多种合法的渠道予以保护,切忌感情用事。

参考文献:

[1] 刘芹.论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16.

[2] 马迪,许丽.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研究[J].世纪桥,2008,(5):62-63.

[3]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00-101.

[4] 杜建峰,王国伟,金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思考[J].政府法制,200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