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财科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财科学论文范文1
目前,我国各高校办学特色日益趋同,“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各校相同专业大同小异,缺乏自我特色,不利于学生的选择,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合理竞争。开展通识教育,可将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之中,也可将高校所在地域传统文化灵活穿插在通识课程里。这样可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坚冰提供一条捷径。
二、《财政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劣分析
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处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财政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影响,因而可称之为国家理财学或政府理财学。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分配规律。通过财政学课程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提高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类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因而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社会知识。从此而论,财政学应该作为通识课程来向所有高校学生讲授。另外,财政学课程专业性很强,内容广泛,与经济学相关学科联系十分密切。要将财政学全部内容介绍完毕,需要大量学时。而通识课往往课时有限,在极为有限的学时里要将财政学讲好、讲精,就必须做到在通识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索教学规律;突出重点,围绕专题,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并将财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三、《财政学》通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实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高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通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在财政学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财政学通识课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经常是一知半解,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财政学通识课学生基本上是非财经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弱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通过讨论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财政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都和财政密切相关,财政学的案例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能极大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单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财政学;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财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领会国家的政策。通过案例介绍、讨论及点评,学生们会从现实到理论,从家庭、企业到政府,从点到面全面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有关内容。
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4.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目前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性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群体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意见,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包容,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掌握必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无疑大有益处。
四、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通识课中的运用
1.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就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编排。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符合经济实践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经济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是有争议的事件。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熟练掌握财政学的理论,并通晓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通过“路灯”和“公地的悲剧”等案例,可以引出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公共物品的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问题。第二,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在通识教育中,案例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难以在现有知识体系内展开分析,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第三,案例应有系统性。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针对所讲的财政理论,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并有序地选择和编排。
2.案例呈现
财政学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的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类知识时引入,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引入。例如,在讲授转税收支出之前,就可以介绍英美国家二战之后税收支出的案例,使学生由西方国家的相关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政府税收支出的作用;在讲授税收原则时,则应先讲解理论,后呈现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强化对税收原则的理解。呈现的财政学案例,在内容上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景过程;在形式上大多以文字描述,也可辅以适当的表格和示意图等;在呈现方式上可以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材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
3.小组讨论
案例的分析讨论是财政学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应于学期开始初期,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由其负责组织和协调。案例先以课下分组讨论呈现,小组成员既要积极参与讨论,又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要形成文字分析材料或PPT,在课堂发言汇报。对于同一案例,由于知识基础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别,不同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去掉案例的非本质内容,揭示其本质特征以及案例与财政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案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应的财政理论联系起来,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在小组讨论形成文字意见或制作PPT过程中予以指导。
4.案例总结与归纳
理财科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Abstract:Consideringthecurrentscarcityofmodernlogisticstalents,analyzingthesignificanceandpresentsituationofthetrainingoftalentedlogisticspersonnel,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stohowtoestablishascientificsystemfortrainingsuchpeople.Accordingtothepaper,weshouldspecifytheknowledgestructureandqualityrequirementforlogisticspersonnel,improvethequalityofhighly-trainedlogisticstalents,anddevelopthenon-degreeeducationforlogisticspersonnelaswell.
Keywords:logisticstalents;training;suggestions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理财科学论文范文3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财务管理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教学任务。由于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或受条件所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任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当中很少有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我校职业学院担任财务管理教师中只有一名是本专业毕业的),更谈不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因此,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均给教师授课带来难题。一方面,教师自身感觉授课标准难以把握,其难度大大限制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的难易程度也不统一,从而学习效果不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习满意度。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均有大量的计算公式,而且众多的公式中,有很多的公式前后紧密相连,若前面的公式掌握不够牢固,就不能熟练地计算,那么后面的计算内容就无法掌握。典型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在资金的时间价值中复利现值和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和终值、先付年金现值和终值,递延年金现值等内容的计算是证券和项目等投资决策等内容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资金时间价值部分的内容,这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另外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有些内容必须采用数学模型来推算出结果。例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存货模型等。所以没有学生的应用和掌握,众多公式、数学模型的理解和记忆对他(她)们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部分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文科生来说(我院大部分学生是文科生)难度尤其大。除此之外,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认为财会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只要学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就行了,所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课程上,而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只以考试过关为目标。据已毕业学生的简单跟踪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200多名财会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财务管理预测工作的仅仅占2.5%。学生的这些自身原因不仅导致了财务管理课程基础知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司筹资、投资、股利分配及营运资金的管理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其中筹资、投资及营运资金管理部分章节多,内容丰富。老师要讲清楚每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消化、掌握相关知识点,需要较多的课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事实上,现在一般高校的课时安排相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来说是不够的,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下(一般为68课时),老师只能讲授其中部分内容,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或者老师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只能加快讲授的速度,学生理解、消化、掌握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缺乏案例教学,影响学习效果
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的理财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校学生大多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财务相关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管理理论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不易体会本课程的实用性,误认为用途不大而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学完财务管理之后,不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同时,很多高职因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上存在讲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过多(我院讲授理论知识58课时,占总课时的86%,讲授案例10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4%)、案例针对性不强、覆盖范围小、偏向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中案例教学总量不足,没有很好地实施实践性教学,所以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五)教材更换频繁,影响教学内容的巩固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传授知识最直接的工具,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其内容需要随着财务制度等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财务管理教材内容、用新教材更换老教材、教材品种多等现象,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要。但是,该门课程固定的公式和预测模式较多,并且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式及具体例题来完成教学内容。如果高职财务管理教材每年更换新教材,任课老师更新课程体系过于频繁,这不仅在备课环节,教学环节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更新工作,还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巩固。
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启发很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高职院校重视现有财务管理教师的培养,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不仅精通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而且必须精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关知识。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财会类专业现有师资中选择年富力强,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专门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进修,使他们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的财务管理知识,这样在授课时完整的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各知识点的连贯性,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确保现有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课程是基于企业角度研究财务管理,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对一般经济理论课和专业课起着衔接作用,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不仅是会计、财务管理、税务、金融、证券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也是投资与理财等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对财经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后的工作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是整个财经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该课程开设的覆盖面(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仅限于财会类专业开设该门课程)。同时,利用讲座,座谈等方式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学生端正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利用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基础性的财务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
(三)强化情境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情境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当前的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管理学科,也是一种理财学。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性质,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的主题意识,不断创设各种情景案例,让学生成为此场景中的“当局者”,身临其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当中对投资、筹资、资金使用和分配等四块内容进行情景设计,情景可以是对实践的模拟,也可以直接采用真实案例。教师在课堂开设典型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堂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不断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建立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选用适当教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理财科学论文范文4
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相比,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均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和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进行刺激,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由“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必须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又一重要环节,伴随整个学习过程,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有利于学生搜集、分析学习资料,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会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学生之间必须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学习心得,研讨学习任务,分享学习经验,共享思维成果,这对实现意义建构有重要意义;意义建构是教学设计的目标所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正确思维反映,深刻理解所学习问题的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将“讲”、“读”、“写”、“议”四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出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帮助并引导学生实现意义建构。
二“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容
1以“讲”奠定学生理论基础
“讲”是“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基础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精练地讲授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建立起关于课程知识的基本框架。对所讲授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高度概括,力求精而完整,使所讲授的知识体系具备很强的逻辑性。教师要结合所讲授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建构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框架,并结合课程特点,或渗透学术前沿热点理论问题,或刻意设置自学题目,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读”、“写”、“议”夯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讲”,并不是单纯运用讲授法进行的灌输式教学,讲课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调节授课计划,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讲”的重点不是讲授,而是引导和启发。
2以“读”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所在,有目的性地选择一部本学科经典原著或专业学术著作,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又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要为学生指明读书方向,帮助学生合理地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同时,教师还要精心挑选一些能够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水平较高的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新理论、新观点,获取学科前沿信息。教师还应该结合课程内容最新研究动态,向学生介绍当前本学科学术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探究,将“读”的过程推向深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主动查阅文献资料,以充实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
在“读”的过程中,重点是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究性读书、创造性读书。“读”必须以“讲”为基础,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将知识融会贯通,启发科学研究思维。在读书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进行创新性思维,形成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3以“写”深化学生理论水平
此环节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前期的知识积累,只有通过“写”的环节才能进一步深化,才能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和撰写学术论文的技巧。读书笔记既可以记些经典语句和代表性观点的摘录,也可从所读内容中选择一个有思考空间的视角,进行拓展论述与发挥,也可以写对于所读著作的读后感,或对所读著作进行综合评价;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要从论文选题技巧、写作基本思路与模式、语言表达方法与规范、学术观点的提炼、论据的引用与查找,论证的思路与过程,结论的科学界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力求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与技巧。所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层次思维及形象思维的科学训练。要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特别要注意的是,要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视角拓展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力争使学生的选题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学术水平。对于学生撰写的文章(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教师要认真批阅,积极表扬学生的创新点,中肯指出不足之处,对于行文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详细批改,评语要以鼓励为主,既客观又不伤害学生积极性。通过对学生撰写的文章的批改,即要让学生客观认识到文章存在的不足,又能激发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深化学生理论水平。
4以“议”提高学生理论层次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授课学习、课外阅读和撰写论文,就必定会有知识上的收获和新的思考,这些学习上的收获或思考,正是“议”的意义所在。在“议”的过程中,议题的选择是关键。选择议题时,要着眼于学生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读”和“写”,精心选择有学术价值、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点内容,特别是有理论争议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结合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精心选择有拓展空间的内容进行讨论。对学术界的新问题、新看法、新的研究成果,在学生“议”的基础上再介绍给他们,既能使他们有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又可以训练他们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巩固学习的成果。尤其要重视的是,选择议题时既要多考虑在学生中具有普遍反响和普遍兴趣的共性问题,要以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为主,切记选题偏、难、怪。对于组织讨论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读书报告会,选取有代表性的同学作典型发言,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引导随机讨论,也可将学生以10~15人划分成讨论小组进行专题讨论。对于讨论会的次数,可以根据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和读书过程中的疑问,或者当前的热点理论问题、或者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反映出的代表性观点与存在的共性问题等,切忌将讨论流于形式,人为的设出多种限制,教师要牢牢掌握住讨论会的主动权,既要发扬民主,允许有不同意见,又要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控制讨论的秩序,不能将讨论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争论。教师要做好谈论的最后总结,既要有深度,又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当前我国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严重缺乏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灌输式教学模式普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好,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基本的思辨能力,普遍感觉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缺少机会参与教学,平时专业知识积累差,课堂听课率低,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学习外语或准备考各种资格证书,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但“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师生互动好,课下学生学习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当前我国高校文科理论课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是课程的结业考试,在听课过程中,消极参与教学,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固性思维严重,专业基础薄弱,缺乏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通过运用“讲读写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高校文科理论课进行教学,构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和专题讨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