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国策齐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国策齐策范文1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通假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2)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早晨)
(3)令初下,群臣进谏(名词作动词,下达)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6)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一词多义】
(1)朝:A.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B.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C. 朝服衣冠(读zhāo,早晨)
(2)孰:A.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3)若: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B. 门庭若市(如,像)
(4)方:A. 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 有朋自远方来(地方)(《〈论语〉十二章》)
(5)私:A. 莫不私王(偏爱)
B.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私下)(《观刈麦》)
(6)上:A. 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等)
B. 上书谏寡人者(送上)
(7)于:A. 皆以美于徐公(比)
B. 皆朝于齐(到)
C.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8)之:A. 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代词,指徐公)
C. 吾妻之美我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有:A. 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B. 欲有求于我也(与“无”相对)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
(2)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3)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表大致范围,方位词)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能谤讥于市朝(古义:议论;今义:诽谤讥讽)
【重要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忌不自信。(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自”做“信”的宾语,宾语前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主语、宾语,(邹忌)与(之)坐谈〕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重要词语】
(1)孰视之(通“熟”,仔细)
(2)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4)皆朝于齐(朝拜)
(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重要句子】
(1)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恍然大悟)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对我有所求。”〕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3)虽欲言,无可进者。
〔即使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4)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
【中考链接】
(2013四川泸州卷)阅读文言文,完成1—3题。
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分)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徐公来,孰视之 (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形貌昳丽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陈寿《隆中对》)
B.皆以美于徐公 不以物喜(范仲淹《岳阳楼记》)
C.王之蔽甚矣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D.此所误谓战胜于朝廷 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战国策齐策范文2
[关键词] 后过渡期 汽车零配件 发展策略
从2005年1月1日直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这段时期将被称为“WTO后过渡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行业开放的力度将更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对《财经时报》表示,“相比之下,后过渡期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恐怕是最大的”。从2005年1月日起,我国取消了汽车的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口汽车关税降到30%,汽车零部件关税下降到13%。至2006年7月1日,我国的汽车关税最终下降到25%,零部件平均关税降到10%。
一、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营销现状
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资产逐年上升,占整个汽车工业总资产的比例由2002年的5%左右跃升至2006年的35%左右。
2005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5800亿元,其中国内整车配套市场约为3650亿元,售后市场950亿元,出口额为1200亿元。2005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57亿元,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34.8%;实现销售收入4035亿元,占汽车工业总销售收入(11896亿元)的33.9%;利润总额236亿元,占汽车工业利润总额(526.2亿元)的44.9%。从2000-2005年,汽车全行业实现的利税总额每年平均增长26.25%;汽车整车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每年平均增长13.05%,而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每年平均增长20.55%。
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完成工业总产值5397.0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34.35%;汽车零部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272.35亿元,同比增长34.7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326.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142家。
2007年1月~11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835.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3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635.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4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8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8.61%。
二、后过渡期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后过渡期”我国的汽车关税自2006年7月1日起最终下降到25%,零部件平均关税降到10%。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有利条件
(1)巨大的潜在市场。国际乘用车市场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乘用车市场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可通过观察R值(R值=加权平均车价/人均GDP)来研究。当R值达到2~3时,乘用车即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其普及率会迅速提高,乘用车市场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09年,中国的R值将达到3,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购车能力,这意味着轿车大量进入中国家庭的时间点也将在2009年左右。汽车行业的良好前景必将带动汽车工业的上游产业,汽车零配件行业也将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2)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产品。后过渡期内,随着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进口关税的逐步递减,将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成立研发中心,构建全球采购中心,为中国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产品。
(3)降低生产成本。零部件行业,既受到来自主机厂的压价压力,同时也受到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后过渡期内,中国汽车工业可逐步实现全球化采购,以降低生产成本,在价格上拥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不利因素
(1)市场竞争加剧。面对未来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在中国建厂或建立合资企业,以抢占中国市场。据统计,在全国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且其中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2)行业利润逐年下降。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以及从2004年开始的整车价格战,使很多整车企业把一部分成本压力转嫁给零部件企业。此外,跨国巨头的强势竞争也使很多本土零部件企业生存变得十分艰难。零部件行业的总体利润率正逐年下降,近几年一直徘徊在6%~7%左右。
(3)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调整。2007年,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延续自2005年以来的景气周期,年产值持续增长,贸易总额稳步攀升,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但是国产汽车零配件产品的技术含量总体上仍然普遍偏低,出口产品依然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这已经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严重阻碍。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依然呈现“散、乱、差”的局面,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三、后过渡期营销策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必须要调整企业的思路,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切实有效地采用营销策略,以使企业在后过渡期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1.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零配件企业要么是依附在大型国企集团旗下,与市场脱节;要么扮演着“来料加工”的角色,缺乏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面对外资企业来势汹汹的气势,本土企业想要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创建自己的品牌,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熟悉全球采购规则,构建全球采购和供应模式
全球采购策略主要针对供应产品类别、成本、服务及长期战略合作等目的制定。汽车巨头中国采购中心的采购管理一般会包括:供应商管理;供应市场的研究和分析;制定降低成本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改善采购流程的计划和实施;制定采购战略和采购策略;对交货期、成本、供应商数量、付款期等重要指标负责;标准合同的制定;支持新产品开发等。采购方侧重在采购策略与流程方案的优化和监督实施,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对供应市场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整体采购的能力。国内零配件厂商在了解其全球采购策略和流程之后,就可能把前期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与全球采购中心配合得更好,以便顺利完成供应商资格的认定,从而进入其全球采购名单。
3.建立物流网络,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运输成本
在汽车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零配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网络的规划,对汽车连带行业增强供应链竞争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零配件物流组织得好,可以大幅度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敏捷度和柔性,所以它在整个汽车供应链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零配件企业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都将降低产品的生产成品,同时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构建信息化平台,提升企业绩效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商机,把握了市场。因此,汽车零配件企业应该及时构建信息平台,为企业打开市场,推广产品,加强与零配件采购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4.树立品牌
品牌,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任何企业要想长期占有市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需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因此,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占领市场的同时,应重视自主品牌的创建。
四、小结
汽车零配件作为科技成果应用的载体,汽车知识传播的载体,以及售后服务实现的载体,使汽车零配件行业在新的消费结构下担当了主要的角色。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本土零配件企业应充分利用劳动力的优势,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创建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2]曾 静:供应链环境下我国汽车零配件采购物流模式探讨[J].现代物流,2006年第9期
战国策齐策范文3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的概况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1)现行财政税收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丰收和粮食的价格提升使得农业税收超额;另一方面,随着股票二级市场的不断火爆,使得证券交易税收大幅度的超额预算;而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等却增长不多,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长不同步。
其次,各种行政性的收费和基金越来越多,很多基金和收费的出台都是财政拿不出而留给政策的结局,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政府职能的一种无奈选择。
(2)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长期持续下降削弱了政府的相关职能,导致政府职能缺少了财政保证。介于此,在财政税收改革中,出台了一些关于基金和收费的政策,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收入的正常健康增长。其次,加强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财政不统一,政府资金体制外运转,对于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财政部门对政策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统一财政,把财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监控管理之中。
2.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一,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财政税收政策在用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时,通过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比如,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即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区域,政府通过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了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就是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
第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在贯彻国家的产业倾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均根据本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确立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并通过建立有利的财政税制结构来予以保障。
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与国企发展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其落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落后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装备、僵化的市场营销体制与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快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促进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1.国企困难原因及表现
首先,传统的主导产业逐渐失去优势,新兴产业发育不快,难以带动国有工业经济有效增长。国企门类齐全这一以往优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已成为相对劣势。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竞争激烈、资源要素短缺,加上陈旧的经营观念、僵化的经营机制,使原来大规模的生产体系与主导产业的优势逐步削弱和丧失。
其次,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弱化,技术更新改造缓慢,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过程较长,使国有企业丧失了自身发展的动力。历史上高比例的利税上缴,使国有企业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薄弱,技术装备的“欠账”过多。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其技术改造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使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领域过宽、比重过大,并且国家投入的技改资金和企业自我积累的投入无法弥补技术老化的程度,占有相当比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2.国家财税政策改革对国企发展的作用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和增加出口等三方面入手,拉动国内有效需求,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实践证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国有企业的脱困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国家财税政策改革,采取了有力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重点问题
布局分散、负债率高、资本资金不足、社会负担重以及富余人员多等,这些都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实现国有企业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国家财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调整思路,不能再沿用过去减税让利的办法,把财税支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进行改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科技创新机制,使国企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突出重点。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重点在企业重组、技改贷款贴息、安排下岗分流职工基本生活以及分离企业社会职能等方面下功夫,为国企创造平等宽松的外部环境。再次,加大力度。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剂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国企的改革与发展。
战国策齐策范文4
然而由于曾巩对如何复完《战国策》三十三篇语焉不详,后人多疑曾本已非刘向三十三篇之旧。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书见引而不见于今本《战国策》的佚文多有发现,宋代姚宏校注《战国策》时,已列出《战国策》六条佚文:
1、司马贞引“马犯谓周君”
2、徐广引“韩兵入西周”
3、李善引“吕不韦言周三十七王”
4、欧阳询引“苏秦谓元戎以铁为矢”
5、《史记正义》“竭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
6、《春秋后语》“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瑟”
在姚宽书《战国策》后序中,更列出《战国策》佚文多达二十七条。[4]洪迈《容斋四笔》亦言《战国策》为“《韩非子》、《新序》、《说苑》、《韩诗外传》、《高士传》、《史记索隐》、《太平御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诸书所引用者,多今本所无”,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亦举《太平御览》等所引《战国策》文不见今本。[5]到了清代,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中有《战国策佚文》一卷,但所辑只二十多条。[6]今人诸祖耿撰有《战国策逸文考》,辑出了《战国策》佚文六十六条,约一万二千余字,[7]后来在其《战国策集注汇考》一书后,附有《战国策逸文》,由六十六条增至七十二条;[8]郑良树在诸氏《战国策逸文考》所辑六十五条佚文的基础上,又搜集到四十余条,合诸氏之文,共成一百零八条,二万四千多字,[9]并据此列出可以判断其归属在某一《策》的六十四则佚文,统计它们各在某一《策》里所占的比例,据他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策名
全策文字
亡佚文字
亡佚占百分比
《周策》
6160
150
2.5%
《秦策》
24200
2031
8.4%
《齐策》
19800
582
2.9%
《楚策》
12540
1558
12.4%
《赵策》
22800
976
4.3%
《魏策》
17600
403
2.3%
《韩策》
11300
128
1.1%
《燕策》
14000
521
3.6%
《中山策》
3520
战国策齐策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政策;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85-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将进入了一个崭期的历史时期,在社会政策方面也将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目标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能力的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这些挑战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计划经济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处于社会最低层的人民已经无法享受到原来计划经济下所能供给的最低生活保障,因此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就越来越大。新的阶级矛盾更加的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这等等一系列的变化就对我国现有的社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由于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很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在社会政策的领域反映出来。中国目前还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和政策正在发生着意义深远的变化。我们能否顺利的应对这些挑战,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政策目标的挑战
我们知道,各国的社会政策目标都是以缓解社会阶级矛盾,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国的社会政策基本都集中在缓解贫困,增加人民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上。
在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这三个政策目标的提出是历时性的:缓解贫困是社会政策最早的目标,其后提出了收入保障的目标,然后才把促进社会平等作为重要的社会政策目标。不过,在福利国家成熟之后,这三个政策目标则是共时性的,只是侧重点变了。比如,在主要发达国家,缓解贫困都不是最优先的政策目标,但是,促进社会平等、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或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则成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目标。
在达到人均 GDP3000 美元之前,中国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是发展经济。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在社会政策的目标选择中,缓解贫困始终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经济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较早地把城市人口的收入保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来追求。社会保险支出占了社会保障支出的90%以上。但是,这个目标始终不是针对全体人口的社会政策目标。针对全体人口的社会政策的首要目标,始终是缓解贫困。
在向低收入中等发达阶段迈进的时候,最主要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农村社会政策的目标,开始逐渐拓展,从缓解贫困为主,向缓解贫困和收入保障并重转变。同时,为了应对老龄化、贫富分化和公民权利运动等挑战,出现了多样化的政策目标。在政策目标拓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社会政策领域研究者的认真考虑和应对。
二、路径改变的挑战
在社会政策的目标从缓解贫困,开始向缓解贫困和收入保障并重转变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路径转变的挑战。路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从城乡分裂的社会政策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转变;第二,在社会保障的提供方面,从以社会保险为主的政策手段,转变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并存,并主要依赖社会救助的政策手段。
中国目前以社会保险为主要手段的收入保障政策非常昂贵。 根据 Whiteford 等的研究,中国的社会保障缴费占劳动力成本的百分比高达 29%左右,超出 OECD 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5%)。除了原东欧国家,这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这个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社会保险制度,也是一个不平等的制度。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项目中,最主要的项目是养老保险,用替代率衡量,其待遇水平是世界之最。如果从人均养老金占人均 GDP 的比重这一指标看,中国的水平在全世界最高,超出 OECD 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制度只覆盖城市中的少数人口,要依靠财政的转移支付来保障。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低收入家庭得到最大份额的公共转移支付。如英国,10%的最低收入的家庭收入中,有30%来自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收入最高的 10%的家庭,只有8%的收入来自公共转移支付。在中国城市居民中,这个比例和英国正好相反。如果考虑到农村居民的情况,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平等就更明显了。
现行这个昂贵的、不平等的制度之所以可以维持,依靠的是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相对年轻的劳动人口。如果这个制度扩大到全体人口,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降低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老龄化高峰来临之际,这样的政策在经济上没有可持续性。对社会安定也构成非常大的威胁。转变社会保障的提供方法,采用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并重的社会政策,有利于减缓社会保障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速度,有利于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的 10 年中,路径转变正在逐步发展。从领取社会保障待遇的人数看,由于中国最大的社会救助项目: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到 2004 年,社会救助在中国的社会保障的受益人口中,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这种社会福利路径的变化,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所以很难一蹴而就。
三、服务能力的挑战
社会政策目标的拓展和福利递送路径的变化,这对我国项目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国社会政策将要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西方,政府机构的管理能力和专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例如,1997 年,根据 Newman 和 Clark 等的研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在政治方面,有资本和劳动之间达成的合作和妥协的共识;在经济方面,有凯恩斯主义的制度安排;在社会方面,传统的家庭是国家福利提供的基础;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官僚制度和专家负责结合的制度:官僚制度保证了政府官员对公民一视同仁,使所有的公民得到同样的福利待遇。同时,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在专家负责制下得到辨认,并获得国家相应的支持。这几个条件对福利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危机,导火索是石油危机,导致了战后劳资之间关于妥协条件共识的改变(资本要求减少国家干预和税收、占有更多利润、拥有更宽松的流动条件等)、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造成滞胀经济问题等等。但是,福利国家社会基础的改变和行政管理的危机等,也是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福利的发展,国家机构对社会福利的递送能力和我国社会福利递送领域的专业化程度过低,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很可能会构成重要的制度瓶颈。
四、民主监督的挑战
在世界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扩展与公众参与度的提高有很大关系。中国在福利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面对的最大挑战即是民主监督的挑战。
社会福利的提供,必须在公共财政大大增加、国家税收也大大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现代社会中,民众参与意识提高,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政府无法像以前那样垄断信息。国家机构通过纳税征收了大量的收入,纳税人对国家机构在经济、政务等各个方面的公开性也会逐渐提高。政府如果不能满足对公民对政府运作的公开性、公民社会对民主监督的要求,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合法性。这对于我们政府机构,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
五、如何应对挑战
从以上分析得知,新时期的社会要顺利的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以承认政府的权威为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在今后我们政府要做到:
第一,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我国要面临全球化进程的挑战,就必须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权利为出发点,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要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科学决策体制和监督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和决策的质量,有效的控制和避免决策失误,只有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行政决策,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二,加大民主监督力度
为了进一步加大民主的监督力度,我们政府就要为公民参与决策提供正式的渠道,不断扩大民主参与的程度,广泛的听取公民的不同建议,更好的树立政府的权威。此外,还要有效的加强民主监督,增加政府办事的透明度,保证公民的知情权益,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政府的信任度,更好的展开相关的行政与监督工作。
总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在不断的积累和加深。中国政府是否能够在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上成功地应对新的形势的挑战,拓展政策目标,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增强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并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是维持社会和谐状态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只有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做出共同的努力,才能使得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团.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经验研究―导入新制度因素的两种方式[J].管理世界,2001,04.
[2]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黄[J].江苏社会科学,2002.
[3]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任振兴,北京市民政局,孙志祥.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趋向[N].中国社会报,2000.
[4]刘继同.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工作专业战略性地位[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
[5]刘继同.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的建构与制度安排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6]黎必刚,张甲凤.让社会福利事业走出困惑─关于湖南省社会福利事业的观察和思考[J].中国民政,1994,11.
战国策齐策范文6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这对各个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考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想要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不断地促进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企业处于长足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低碳化”等一些名词开始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视线。
1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风险
随着虚拟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部分实体企业的发展目标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出现了实体企业的经济要素开始大量流向虚拟经济的趋势,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致命性的威胁,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对于实体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和生产才能获得收入的特点而言,虚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短时期投入、低成本投入、即时、高效益收入的潜在优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投入产出方面表现出来显著的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失、资本外溢,全部倒向了虚拟经济,从而引发了实体经济企业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人力财力匮乏等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这对实体经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降低了生产水平,将实体企业的科研和创新扼杀于摇篮之中,同时,实体企业人员和资金的倒向对于虚拟企业而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进一步促进和加速虚拟企业的繁荣。这一切最终导致实体企业的终结,虚拟企业向巅峰发展,企业布局不合理,企业链出现严重的缺失。
1.2 中小企业出现生存危机
中小企业是所处的行业中,在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方面都相对大型企业而言较小的社会经济体。它是形成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税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数额巨大,占整个企业经济的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国情和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部分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命运,今后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因为难以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后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对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而把节能降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国有大型企业的身上。
2 改善现状,促进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2.1 打破倾斜,政策支持,促进转型
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都是我国企业大军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们必须正视眼前存在的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努力采取措施,打破这种趋势,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平衡。由于两类企业本身发展水平和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明显的优劣之分,国家在征收税费方面应该合理的做出调节,政府需要对税收制度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完善和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增值税的改革范围,降低间接税收的比重。可以根据实体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业务经营好坏的基础上对其酌情降低税收或者延期收入,而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虚拟企业就应该加大税收收入,从而能够平衡实体企业的空缺,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实体企业的信心,增大实体企业的利润收入,使其可以继续坚持走实体企业的道路,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削减二者之间的差距。[1]当然,政府一定要对虚拟企业的相关人员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其扶持和帮助实体企业,明确指出实体企业的或缺性,不影响虚拟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接受这种税收方面的倾斜。这样还远远不够,实体企业本身也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焕发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断地拓宽自己的业务空间,实现业务内容的多样化、广泛化,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质量,使自己的业务也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够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在虚拟企业面前展现出自身强大的优势。
2.2 调整结构,改善环境,加大投入,鼓励创新
该研究已经指出,中小企业在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下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要想能够继续保持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链中的活力,就应该着重从这一层面入手。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把节能减排视为其核心问题去处理。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低碳经济[2]。低碳经济以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身份被引入到我国的企业发展战略中,将会对我们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转变和进步,势必引发一场浩大的经济增长的浪潮。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必须快速进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抓住此次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要严格立足于自身企业发展的现状,有效整合外部资源,严抓技术创新,为低碳经济的全面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急需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资金和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不足,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大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方面应该适度的做出倾斜,不能过度的支持大型企业而完全对中小型企业置之不理,让其自生自灭,这种想法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链的良性发展。所以,国家应该适度的为中小型企业倾注资金和人才投入,鼓励和督促大型企业扶持和帮助中小型企业的低碳经济建设,为其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