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师声乐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1

由于教育实践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学生上讲台单独试教的机会少。多数照搬高师音乐教育的技能教学模式,不能从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考虑,教学效果不佳。缺乏去当地幼儿园进行实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生源素质,完善声乐课程体系

首先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宣传工作。一方面,目前高校就业率排行前十大热门专业中,学前教育排在第七位,就业前景无忧。另一方面,幼儿园对音乐综合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需求量大,这对原先准备报考艺术类的生源转向学前教育专、本科很有吸引力。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如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肇庆学院等。这种办学思路值得效仿和推广。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综合素质为目标,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为改变普遍只设有一门声乐课的现状,考虑设置包括声乐歌曲欣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艺术课程见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特别对于学前教育专、本科,声乐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以期培养出合格的具备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

(二)明确目标定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摇篮,不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仅仅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训练美声或民族唱法。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声带还处于发育期,发出的是童声,音域较窄,根本无法获得美声或民歌的声音,更无法理解和欣赏这两种声音,幼儿需要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因此训练幼儿教师唱好儿歌才是声乐教学重中之重。就目前能供学前专业选择的声乐教材是少之又少,并且十分缺乏直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专、本科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从1987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唱歌)教材,一直沿用到1998年12月的再版,以及后来到2005年针对五年制幼师教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声乐),虽说各种版本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都缺乏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因此,编写适合学前的歌唱教科书是摆在专家、学者面前拯待解决的课题。而如何更好的选择符合学前声乐专业的歌唱教学曲目,也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任课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学前声乐教学的实际,在现有的幼儿歌曲基础上,多关注近些年来新创作的儿歌,以及幼儿园目前正在使用的儿歌,融合进教学中,丰富幼儿歌曲的曲目,增加内容与深度,使其真正达到专、本科层次。我们期待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实用性的高师学前声乐教材的出现。

(三)注重教育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2

一、集体课教学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法的辨别和纠正,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小课内容;既充实了学生的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各种声音特点和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既明确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又能准确为自己定位,使学生树立歌唱的正确观念,明确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日后成为音乐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1、集体发声练习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讲解它的目的、要领,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因人施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范唱,通过师生点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2、气息的练习“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5)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了解了呼吸(胸腹式呼吸)的注意事项后,可以随时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体验腰、腹、横膈膜的正确感觉。歌唱的呼吸方法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可采用单纯的呼吸训练和发声时的呼吸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不发声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做“急吸缓呼”练习,即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可以在声乐大课上集体练习。发声时的呼吸练习可以让学生训练起来不至于太枯燥乏味。选择一条五度音以内的、连贯流畅的慢速练习来作为检验气息的发声练习,最好是下行音节的练习或是一个长音的练习,母音不要太多,以两个音交替唱或单独唱一个母音为主,在起音时结合气息的支持,声音均匀、流畅、自然有弹性。在上一条练习的基础上,再做长音时的渐强渐弱的变化练习,增强控制气息时的强弱力度的能力。这样,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少走弯路。三、小组课教学

由于高师培养目标是中等师范学校和普通初、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音乐骨干力量,而高师学生的特点是起点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在声乐教学中穿行。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卡尔达拉的《虽然你冷酷无情》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四、艺术实践课

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

可以采取月汇报或周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

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在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排练合唱,进行集体发声练唱,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

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演唱、教学、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成立的艺术团、周末俱乐部等都是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最好课堂。

五、多媒体教学

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1、录音法学生用录音机把上课内容完整地录下来,通过听录音来识别自己声音的正误,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提高了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培养了自信心。

2、录像法这是一种声像并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考试时进行录像后,教师加以点评、分析,它除了具备录音法的特点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情和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声乐演唱的能力,使学生的表现力趋于完美化。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师声乐 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师资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高师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10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招生院校的增多和招生人数的扩大,其结果,是招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招生数量与课程体系,新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的产生,这些矛盾直接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各类教育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深化和改革,声乐教学也不例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使得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成为必然

声乐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目前,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较为突出的矛盾是招生量的扩大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教学所需的各种硬、软件设施相当紧张,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对声乐教学从授课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笔者在2006年对湖南省几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声乐课90%以上采用了集体课或小组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授课形式从表面上看,缓解了各个高校由于扩招所带来的教学上的压力,成为一种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但事实上,这种不顾学生嗓音条件、学生学习声乐起点和基础差异的简单组合,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声乐学科的本质属性特征。从高师声乐教学的特殊性看,由于声乐是表演艺术,“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在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历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即使在课堂教学模式普及和现代媒体教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个别教学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部分科目的主要授课模式。个别教学符合并适应音乐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有助于演唱、演奏人员的培养。尽管一对一教学模式似有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师徒承递等色彩,但它的确能较充分的使教师集中精力,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扩充、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声乐和音乐教学的专业化仍然不能完全抛弃个别教学的模式。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既不是普通中小学的音乐唱歌课,也不完全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课,它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而也不能只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的普及性歌唱层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其中科学正确的呼吸、发生方法和具有表现力的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就需要一段系统的教学过程。小组课、集体课带有更多普及性,可较好的解决声乐学习中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理论。但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选择声乐曲目,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和纠正发声、呼吸、歌唱的身体状态等问题,就得对症下药,需要个别课来解决和提高,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采取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不失为一条明智、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声乐教学要与声乐审美结合起来

声乐教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声乐艺术作为人声乐器特殊的音响美是以词、字的语言美、作曲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声韵的伴奏美,形体表演的动作美诸多因素构成。

1.深入挖掘声乐作品中的语言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人类基于某种需要将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时,声乐艺术就诞生的。声乐表演既要表现声音的魅力,又要表现语言的魅力。歌唱语言的处理,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复杂的问题,歌唱语言的处理要符合歌曲表现需要是一条基本原则。但要解决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演唱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同时,也在于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对声乐语言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声乐语言,以至最大限度的体会语言的魅力,享受语言美。

2.积极创设声乐教学中的情景美。声乐教学的情景美,就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类容,创造出师生感情、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3.大胆鼓励声乐教学中的创新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声乐的发展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创新。熟话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最好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触动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动机。声乐教学中,我们多采取就事论事的办法,从全面、整体的角度考录问题,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式,去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富于创造的去学习、感受,使他们心智开阔,尽情的陶醉在创新艺术之中,开拓未知的艺术审美。

三、声乐考试形式有待革新

教育离不开考试,提及高师的声乐考试,师生们可能一致认为,无非就是要求学生在本期所学的曲目中,选择一两首背出来就是了。可见,声乐考试在师生的意识中已成“俗套”。严格来讲,声乐考试应随着声乐教学的革新而不断完善,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在于教学,而学习的动力则源于声乐考试,如果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获得的知识,不能通过考试并得到准确评价,势必会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所以高师声乐考试有待革新。

1.闭卷与开卷结合考,对于一些人物年代基本特征、作品名称的题目、采取闭卷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和思考,得出答案。对于一些灵活性的、综合性的、考查能力的题目,则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与同桌和小组成员互相探讨,达成共识,得出一个集体答案;也可以通过看书、查资料等,得到一个独立性的答案。这样,不仅达到了抓住基础、提高能力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课外收集能力,使学生之间的资源得到了共享,不足得到了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

2.可采用口述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述是检验掌握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阐述是考核的主要目的,这种能力,是作为一名师范生不可缺少的。笔试可采用论文协作的方式,这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高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能弹、能唱、能跳舞、能讲课、能组织排练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培养大学专业教师和歌唱家为目的,只有重视以上4点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教师。另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个实践者从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到课程形态、属性的分类与功能,不同层次课程下的评价规范等方面去广泛思考、精心打造与努力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司组编.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弊端 对策研究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弊端

(一)单方面注重技能的教学理念

高师音乐院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但新时代情况下,强调的是音乐团队的综合素质,单方面注重技能的教学理念显然不适用于今天,而单单拿演唱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就更为片面,对歌唱、声乐理论的教学等重视不够,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严重脱节,势必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整体素质下降等现象的出现。

(二)对生源素质要求不够

由于音乐在全国的流行,高师音乐专业开始逐年扩招,许多院校也开设了音乐专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逐年下降,给高师声乐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关于这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由于过往在中小学教育中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低,音乐课程设置流于形式,为音乐教育提供的资源少,导致学生声乐素质偏低,且知识面狭窄。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注重灌输前人的音乐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技巧,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也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机械式地接受也自然不能领悟其中的音乐情感和背景,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的自身因素。有些学生的文化课不达标,难以考取理想的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就以音乐类等艺术院校门槛低为契机,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短时间内快速学唱几首歌曲以获得大学的通行证,由于这些学生没接受过音乐声乐方面的正规、科学的训练,对声乐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导致了新生入学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使高师声乐教学困难重重,不利于高师声乐的长久发展。

(三)教学目标不能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专业院校专业化的声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被高师声乐教学沿用,高师声乐的教学院校混淆了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的本质的不同,专业音乐类院校培养的是拥有着很高的演唱专业技能的歌唱演员。而高师声乐教学要培养的远不止这些,他培养的是不仅拥有着很高的演唱专业技能,还拥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精教学方法、懂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强大的具有师范性、综合性的音乐师资力量。单单强调专业技能扎实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体现不出师范性的教学特点,长久发展下去便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师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造成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率降低,不利于新时代下高师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改革高师声乐教学弊端的对策

(一)严把生源质量关

在许多人的传统认知里,音乐是一个对文化要求不高的专业,只要家里有钱,不论自己孩子的学习水平如何,都可以选择音乐这一专业,这很明显是错误的认知。众所周知,音乐这种艺术的学了踏实勤奋等品质外,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上有所造诣,实现人生价值的。况且大部分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并不是那么热爱音乐,醉心于音乐教育的。他们最初的愿望也仅仅是为了能借助音乐专业这个低门槛考上一所大学而已,因此,在学习高师声乐的过程中不能够刻苦训练、踏实学习。在这几点情况下的影响下,要想提高高师声乐的教学并非易事。

(二)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的声乐应运而生,人们对声乐的喜好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的,声乐教学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一直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是远不能满足时代对声乐的美的需求的,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在此,笔者总结了两点具体措施:一是将时代赋予声乐教学的意义融入到声乐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沟通,例如可以模拟一些当下流行的娱乐节目、开展一些流行歌唱比赛,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舞台感觉,又可以积累学生的表演经验。二是在教学中,除了声乐教学外,增加高师的含义、意义的重点教学。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更是担负着毕业后从事声乐教学和传承的重任,因此平时可以组织一些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开展评课活动或者说课比赛等。

(三)注重理论教学

高师音乐院(系)的老师应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不能片面地强调“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就是高师声乐的一切”这种错误的思想,作为一名高师声乐的学生,要做到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解剖学基础知识、生理学课程、音乐理论、基础理论、声乐教学论、作品分析、音乐欣赏、音乐史、合唱指挥和音乐美学等相关课程,哲学、文学等在内的人文课程方面的学习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时刻变化着,面对新形势,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也应正视弊端,及时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多元化、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此,笔者抛砖引玉,供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望能给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5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面对众多高师院校在重唱教学中尚属空白或者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本文结合高师声乐教学中重唱的相关理论,对重唱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对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歌剧;重唱;高师;声乐;教学;应用

前言

重唱是歌剧中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重唱主要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声部结合在一起,共同演唱同一首乐曲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重唱具有灵活的声部结构形式,可以按照人数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七重唱等等,而且还能够根据音色的特点组成男声、女声、童声以及混声等多种形式,从而制造出精彩纷呈的表现效果。重唱的艺术表现力极强,其不仅能够满足同一音乐形象中多声部的配合要求,而且还可以做到以不同的旋律个性表达角色各自的内心独白或者矛盾的戏剧性冲突。

一、歌剧与重唱的重要联系

重唱艺术随着欧洲歌剧的兴起和发展获得逐渐的壮大,可以说,歌剧是重唱诞生的摇篮。而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中,其实并没有重唱这个概念,大多数的戏曲或者声乐作品都是以独唱为主,色彩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男、女高音的旋律组成的。随着现代音乐理论的发展,有效融合了西方的作曲理论,因而在现代的民族歌剧中重唱的比例开始扩大。歌剧作为重唱的重要载体,有效集合了音乐、文学、舞蹈以及戏剧等,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声乐教学中,普遍比较重视独唱,对于歌剧重唱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我们在声乐教学中,不能仅仅将目光紧盯着学生声音技巧的掌握上,还要重视学生舞台表现力、视唱练耳及多声部重唱的练习等。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重唱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视唱练耳水平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重视对重唱的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这是因为,首先,在重唱中,高声部、中声部与低声部是其主要的三个方面,在一些多声部重唱的曲目中,其中融合了主旋律强的高声部以及主旋律差的中、低声部,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充分掌握,就必须不断提升其视唱练耳的综合素质。学生除了要掌握自己角色的旋律声部以外,还要对其他声部的曲调进行熟悉,这样才能有着良好的衔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视唱练耳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有利于锻炼舞台表演能力

重唱作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艺术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在表演中不仅有对演唱技能的运用,还有表演者自身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加强学生们在重唱选段的排演,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与师生之间的沟通,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舞台表演的能力和经验,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在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大多都是围绕着歌唱的发声、呼吸、语言、共鸣以及姿势等专业内容方面展开,而且一对多的集体课与一对一的小课也是常见的教学模式,殊不知,在乐队或者合唱队的表演中,并非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重唱则对集体协作能力的要求较高,由于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音色,需要在排练中培养一种合作意识,以保护重唱原有的意境。

三、歌剧重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唱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重唱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对于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而在重唱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是教材的编选与运用,选择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其次,教师还可以尝试依据歌曲内容的不同,指导学生对各种声部进行设计,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重唱模式进行感受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设计和改编声部的能力,而且通过对歌曲的再次创作,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作品,也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可以将民族、通俗以及美声等多种唱法与重唱进行融合,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不断丰富重唱教学的形式

在我国高师重唱教学中,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喜欢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地接受教育,不希望他们有过多的表现,时间一长,学生也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而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下,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重唱教学形式,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演唱组与舞蹈组两个部分,演唱组按照声部的不同以重唱形式将歌曲演绎出来,舞蹈组则配合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这种方式下,不仅使得课堂的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表演与演唱能力。

(三)“以学生为本”的施教原则

在现代的高师声乐教学中需要我们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施教原则,在充分掌握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开展重唱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能力、性格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应该对他们自身的条件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把握好声乐中重唱教学的努力方向。同时,教师也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积极拓展学生的创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在重唱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对不同唱法进行尝试。比如,对于一些嗓音和美声演唱标准相差甚远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用通俗唱法进行重新编写,并进行美声歌曲的演绎,来达到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引入歌剧重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对于在声乐教学中进行成熟运用还有一段距离。笔者相信,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理论的日益融合,歌剧重唱的重要性将会得到更重要的体现。

作者:于振明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区洁.“新体系”下高师音乐教育声乐重唱实验课程探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08-112.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学习 鉴赏 能力

一、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和方法缺乏师范特色

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和专业团体演员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声乐课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再度创作歌曲的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对歌唱艺术及广泛意义上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较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今后在从事音乐教学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能正确引导年轻一代提升对音乐和艺术的认识水平。

在目前的高师声乐课专业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以及师生“一对一”、“一对多”的专业课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忽视了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于我们的教师并非“大师”,他们在歌唱方法上多多少少也都存在一些声音问题,这些问题也伴随了他们多年。但是由于意识不到或是专业自尊,在课堂教授的范唱中会自然或不自然地将问题带给自己的学生。因此,在声乐专业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与“能唱好”相比,“知道如何唱好”、“知道什么是好的”更加重要。只有解决了后两个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声乐教育的质量。

2、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缺乏主动性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半是以声乐为主项考入大学的,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成了衡量整体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对如何学习声乐这门专业课感到很迷茫,因而缺乏主动性,缺乏对声音的辨别能力,进而养成对专业教师盲目服从的习惯,往往是把教师的优缺点一股脑儿地吸收过来,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歌唱艺术道路设下了障碍。所以我觉得,为了让这些“迷茫”的学生少走弯路,尽早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提高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和听辨能力显得越发重要。

培根曾经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为了使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在初级阶段,多听、多想,注重培养自己鉴赏优美声音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占有、分析、判断大量的音乐信息是逐步树立自己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观念、见解的基础。只有在面对声音时(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教师课堂范唱),自己才能从“听”和“想”中鉴别出正确与否、优劣何在,才能为正确的学习和今后良好的教授打下基础,避免茫然和盲从,避免走错路。所以,不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音乐教学,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并提高对正确声音的鉴别能力。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该集中关注的几个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是创新我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听,少唱,多想。

1、声乐教学中“听”的重要性

奥斯汀布尔认为:声音训练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学习者的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认识美好声音的观念。米勒尔夫人列举的十二项唱好歌的基础之一是“对音乐的敏锐听觉”。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五音不全”也不像多数人理解的是唱歌跑调,而是一种听觉上的缺陷。可见,“听”对于歌者多么重要。

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举例的方式,用自己的歌唱作为发声方法的示范,要求学生遵循和模仿,这也是早期意大利人声乐教学的普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在听了一些范唱后,用自己的领会能力去揣摩和模仿范唱者的声音和方法。

模仿是艺术学习的开端,而“听”就是模仿的重要手段。“经过反复的听音与模仿,养成歌唱者预先想到要发的每一个音的状态,使声音训练的过程可以通过间接在头脑中形成的音高、音量和音质的观念来完成。”(斯马尔曼《无伴奏歌唱艺术》)。但是模仿也会带来危险。由于盲目的模仿而把声音毁掉的人不在少数。要避免这种后果,培养学习者的鉴别能力非常重要。要使学生具备分辨能力,分清什么是好的声音,什么是不好的声音;什么是自然正常的声音,什么是不自然不正常的声音。但这种鉴别能力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欣赏实践经验,也就是要“多听”。这又是初学者难于做到的事情,因此有赖于教师的妥善引导。

2、让学生“听”什么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欣赏歌唱家的表演,通过音乐厅、唱片、磁带、电视、广播、互联网去欣赏。从现实状况来看。传媒已经非常发达和普及了,学生们听的机会也很多。但由于当前中国传媒对“流行性”音乐的偏爱,对正统音乐欣赏的忽视,造成流行音乐泛滥,对正统音乐形成了一种遮蔽。特别是媒体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走穴”和片面追求播出效果的“假唱”。很大程度上误导着缺乏审美和判断能力的青少年,也为声乐界带来一股歪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妥善、正确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赞同让学生们尽可能更多地欣赏正统音乐作品。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听一些现场音乐会或歌剧,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声音艺术的魅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必须让学生多听一些世界顶尖水平或国内顶尖水平的现场音乐会和歌剧的唱片。为什么首先提倡听现场音乐会呢?因为声乐专辑会有技术上制作和修饰的痕迹,不容易反映出演唱者声音的真实状态,而现场演唱会就能直接体现出演唱者的实力,使听众近距离地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东西,了解演唱者声音的本真状态,因而也更具有欣赏性、示范性和教育性。

除了听一些名家的演唱和唱片外。学生也要自己多听自己的歌唱。不是边唱边听,而是把自己的演唱录下来多听。我们听到的自己发出的声音,是通过头腔内部骨骼的传导,而不是从外面通过耳鼓所接收到的。因此每个人听到的从外部渠道传来的自己的声音和从体内直接发出的声音差异很大,所以必须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他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和听众所听到的他的声音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学生第一次听到自己的歌唱录音时会感到震惊,甚至是一种打击。因为和他直接听自己演唱时的感觉差别很大。

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角度讲,我还提倡改变现在这种选择了专业教师后,学生就得“从一而终”的现状,最好要求学生多听的其 他老师的授课、多听自己同学的歌唱。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那种古老的封闭型教课的方式改为开放型的教学,学生将那种固定地、被动地学习改为主动地、有比较、有鉴别思考的学习。可以定时让教师上上公开课,还可以不定时地让几个老师和他们的学生集中起来小范围地演唱和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有了以上三个方面“多听”的渠道和逐步的积累,学生们就可以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就能认识到什么是美好的声音,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老师教的方法有没有错误,有没有更合适我学习的方法,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优点在哪里,就能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盲目性。

3、为什么要“少唱”

我所说的“少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情况提出的。

我常说,声乐学习不在乎你会唱多少歌。而更看重你是否把一首歌唱好了。有些学生却不以为然,总觉得几周都唱同一首歌,学的曲目太少:还有的不重视基本功练习,而是片面追求演唱作品,甚至是大作品,好拔高音。结果声带充血、嘶哑,又养成了一些难以改掉的毛病,得不偿失。

简单的歌曲对学生早期声音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慎始则成半”。拉狄扎巴尔就指出学习声乐时容易出现的六种障碍之一就是准备练习和练声曲唱得太多。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应该选择那些音调包含在自己可以使用的音域范围内的歌曲,这样在演唱时就全然不费劲或没有一丝紧张,更容易学习好演唱方法。

在初学阶段,“少唱”还有助于在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前少犯错误、少养毛病。记得我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中,我的专业老师有时候一学期只教我唱一支歌曲。但是就是通过这一支歌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让声音展开唱,使声音通畅。后来慢慢学会将声音收起来,悠着唱。可以说,我对声乐的明确认识和明显进步都是从那首歌的学习和磨炼过程中得来的。所以,高师音乐教育要偏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片面追求进度,把声乐课上成唱歌课。

4、让学生“想”什么

我们从《音乐史》中得知:马估契领导的罗马歌唱学校所制定的学习日程表中规定,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中进行一般的学习日程外,还要走出学校,“到安格利卡大门对着的那以回声著称的墙壁唱歌,仔细听自己的声音的回声,以便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批评和检查。其他工作就是到各个有歌唱活动的场所,悉心研究当时著名歌唱者的歌唱风格,并把所听后的体会,回来向教师提出报告,通过报告教师便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如何,在学生的体会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所以仅仅“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生还得分析和思考,得找出别人的优缺点,然后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和共勉。当一个学习者不用歌声去进行练习时,就要用思想去进行练习。对此我提倡: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去“听”和“想”。不妨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题目,比如“试论‘美声三巨头’对美声事业的贡献”、“浅谈罗西尼歌剧的艺术特征”(可任选一部歌剧为例)、“诠释艺术歌曲和歌剧作品之异同”、“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有感”,“演唱艺术初探”、“戴玉强演唱艺术初探”、“宋祖英演唱艺术初探”、“浅谈金铁林的声乐教学艺术”等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对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都有极大的好处。

以上就高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了简单的论述和探讨,提到的几种方法也已逐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效果比较明显。首先是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了,从原来的片面注重效果转变为更加注意学习能力和方法。同时通过大量的欣赏和鉴别。学生们从入校前被动地学习声乐逐步转变为懂得如何欣赏音乐、也越来越热爱传统、古典音乐了。对正统音乐的欣赏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音乐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通俗流行音乐的看法也越来越成熟、理性,对教授方法的鉴别能力也得到提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指导老师的尊敬,只是使他们在学习中变得更加理性,少了几分盲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也多了一些交流和探讨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