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古建筑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1

(一)注重各种物质要素的保护与加强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要将对其物质要素的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先从建筑物的外观入手,加固其物理结构、降低其外部磨损,才能防止其进一步地落后腐化。例如我们在加强对云南普洱景东古建筑的维修保护的时候,首先肯定会先加固其建筑结构,防止其产生坍塌损坏,然后在外墙刷漆防腐,阻止其进一步恶化变质。只有在物质要素方面首先加以保护才能确保古建筑其他方面的巩固防护;只有加固古建筑的建筑结构,才能抵抗来自自然各界的危害;只有从外观方面增强古建筑的吸引力,才能更加吸引居民游客的眼球,增强其保护意识。

(二)探寻多渠道的古建筑保护资金来源

对于像卫城遗址这样的大型古建筑群,必须筹集大量的资金予以物资支持,在基本资金上保证修护工作,才能使其后续修补加固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不仅要争取政府对于该类文化遗产的资金支持,更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给予人类文化财富保护的积极投资,发动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来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样才能在古建筑受到一些自然或者人为侵害的时候即使修缮处理,避免因为资金短缺而致使更大的损失产生。可以说,资金支持就是对古建筑保护最大的支持,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加强对古建筑进行旅游开发与运营

景东文庙和林街清真寺这类庙宇式古建筑,一直是我们重点保护的建筑,因为这些庙宇不仅仅代表了我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爱护,更代表了我们捍卫人类信仰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于这些建筑的旅游开发来为这些建筑带来一定的收益与人气,不仅能增加人们对于这些古代建筑物的爱护敬仰之心,还能为这些建筑筹集大量的保护资金,有利于其后续发展。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其它一些古建筑,也可以采取加强旅游开发的工作,由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居民带来一些益处,增强其经济能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界投资,争取资金支持,一举两得。

(四)政府加大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做好持续有效的保护规划

在古建筑保护进程中,政府起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作用,是文物保护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充分加强政府对于古迹保护的宣传工作,利用政府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对广大人民宣传历史文物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唤醒人们内心的保护意识,从意识上产生一种保护意念,行动上形成保护措施。另外,政府应当做好保护规划,形成一个有理有序的保护方案,并按照形成的方案合理规划布局、逐步实施,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如此才能实现保护古建筑的目标。

二、结束语

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变易的内涵。超级秘书网

3、中庸思想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参考文献:

[1]陆志宝.Touris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付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

[4]冯骥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F081 文献标识码:A

浙江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清光绪年间,建有中学堂2所,高等学堂6所,初等小学堂30所。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雨沧桑,临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迹、名特“四名”之城。古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谭纶画像、戚继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涌泉、溪口古窑址群、郑虔墓、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等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峰、珊瑚岩群分别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多功能国家级地质公园。[1]

临海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在进行城市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时,古建筑的保护和规划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古建筑保护设计和规划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

从街区的规模和建筑体量来看,临海算作一座普通城镇。民居商铺及当时比较规整的小街巷格局延续至今。作为反映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受到保护。这里不仅旧时的风貌得到较好展示,还保留着古老浓郁的市井风俗和历史传统。通过参观传统民居、工艺美术馆等地方,使人对街区历史和风俗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由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旧城区采取了积极改造的政策,许多传统民宅、商铺、会馆遭到拆毁,这无疑是古城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速成做法,在国外的保护实践中却很少见到。他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一般民居要求按照传统式样进行修缮翻建,在外观上与整个街区的风貌保持一致;并且十分注意向业主宣传这些做法的意义,以取得民众的支持。按照明清江、浙民居的式样,重新设计建造,并配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环境,为民居保护作出了示范。

2 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

自然是美丽的,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也是美丽的。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注重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设定了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进行管理;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所在地区,划归风景地区、都市景观形成地区等不同的限制区域中,使丰富的历史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趋向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中把一批文物古迹或规划为绿地,或辟为公园,体现了把文物古迹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意识,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有的未能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多加考虑,缺乏对文物遗存的展示和彰显,未能开掘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一般的园林游乐场所差别不大。此外,在临海周边还散布着许多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融合,形成了一些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加强这些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外部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3 历史公园与古建筑遗址的保护

建立历史公园是对古遗址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临海古遗址包括陵墓、城堡、村落、庙宇、官衙、园林、道路等,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历史公园由主管文物局进行管理,国家级的历史公园超过十多处。由于明清代主要是土木结构建筑,不像欧洲的砖石结构容易在地面上保存,因而重视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复原,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3.1 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样进行复制或仿制

例如,古建筑遗址一口水井遗址,在原位置之上复制出井口,四周地面的铺石使用化学材料仿制。

3.2 表现建筑遗址的地面遗存和范围

例如,复原出踏步、基坛和柱础石;采用草坪显示遗址范围,用修剪成柱状的灌木表示立柱。

3.3 重建或部分重建原来的建筑

根据专家的复原方案进行了重建。

3.4 使用风景规划的方法表现遗址

主要通过种植一些对遗址不构成伤害的植物,使遗址既能在接近自然的状态下得到保护,又利于风景观赏。

我市的古遗址分布比较密集,遗址面积广大,是临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遗存,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近一二十年来,在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大遗址的保护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临海文物部门按照建立历史文化公园、对大遗址进行复原展示的思路,精心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在各方民间资金支持资助下,对古遗址保护复原工程经过多方协商论证,得以顺利实施,为今后公开展示,发挥文物在社会教育、旅游观光等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础。但是大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在当地群众的关心配合下,大遗址保护规划能够尽快通过并付诸实施,为临海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4 积极保护民俗文化财产

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是比较接近的。实际上,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构成我们文化大厦的基石,生动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临海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源远流长,蕴含丰富,但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急剧嬗变。我们自身长期以来对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传统工艺、民间信仰、传统民居、节令风俗也不够重视,缺乏整理、研究和保护。近年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开掘,临海推出了古文化艺术节、城墙花灯展、民间社火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不少很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濒临灭绝的危险,亟待进行保护。

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的载体,深刻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容。离开了文化遗产,就不成其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搞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同时,临海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临海的,更肩负着展现、传承、光大中华文明的重任。

作为江浙一代重要的历史城市之一,临海具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缺少的不是优秀的的文化遗产,而是缺少高瞻远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方针。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急步迈进,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圣地,临海迎来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机遇。能否无愧于丰厚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贡献,是历史对现代临海的一次呼唤和考验。

参考文献

[1]韩林飞,O.I.普鲁岑.在自然环境中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A].营造第三辑(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4年.

[2]柳肃.古建筑与古环境综合保护的实践与探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4

对传统建筑的记录、保护与研究近年来逐渐获得各界共识,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寺观建筑同样深受关注。但也应该看到,由专业道教文化研究者做出的有关道教建筑的系统性研究目前还不多见,成果多为论文或介绍性图册,关注点则多集中于具体实例或问题。近日,由王宜峨研究员编著的《玉宇琼楼——道教宫观的规制与信仰内涵》画册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实为探寻道教宫观的信仰与建筑之美的精彩之作。

虽为画册,但本书论述丰富清晰。包含了作者对宫观建筑起源与功用、思想与艺术特点、结构与规制等方面的完整思考,同时还对相关知识进行说明以方便阅读。其中尤重探讨宫观建筑中体现出的独特信仰内涵,“道教建筑多体现的鲜明信仰内涵,毫无疑问说明它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如认为道教信仰的特点造就宫观建筑的多样性;道教建筑的复杂性以道教信仰作为内在统一联系;宫观在建筑形式和艺术内容上致力营造庄严神圣空间,严格依从道教的神仙体系布局,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规制;宫观的选址和布局表现出道教独特审美意识,等等。

大量精美图片的使用是本书另一吸引人之处。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并不看重对古建筑原物的保存,往往因应实际需要加以增修拆建,于宗教建筑上表现尤甚,因此保存至今的道教古建筑实例并不太多。王宜峨研究员多年来花费极大精力走访各地,辛苦收集大量珍贵道教古建筑图像资料,其中包括部分因地处偏僻乏人问津而破坏严重的宫观遗存,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在本书中,她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宫观和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并结合古代营造图样、绘画和考古资料等,将宫观建筑的沿革演变和现存实例按时间顺序一一展现,使读者于阅读中形成对道教建筑风格千年变迁的最直观感受。

取材广泛、视野开阔也是本书特点。一是表现出对当代和海外宫观建筑的重视。作者认为当代宫观单体建筑精品不多,但同时选出其中部分优秀之作,希望能使今后设计建设有所借鉴。此外,作者关注近年海外宫观建筑的发展,也选择了其中部分加以介绍。二是表现出对道教园林、塔、石窟及碑林的重视。道教有着丰富的此类遗存,其中园林至今仍为宫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研究者很少将其归入道教宫观研究范围,作者在本书中则辟出专门篇章进行介绍。

王宜峨研究员任职中国道教协会数十年,对道教文化热爱且研究精深。画册编著功成,她坦言只为“引起读者对于道教宫观和道教宫观建筑的了解与兴味,达到弘扬道教优秀文化传统之目的”。但正如香港蓬瀛仙馆理事长马梓才所说,“深庆今后欲研究道教艺术之士,可得入门之方”。

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建筑文化,规划性保护,城市建设

任何城市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建筑历史文化的问题。为了当前经济的发展,将建筑历史文化拆除,还是谨慎对待予以保护,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1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有着许多著名的建筑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城市规划的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之中和城市附近还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史迹,有宫殿、坛庙、陵墓、寺、观、衙署、府第、园林、石窟、民居、桥梁、关塞等等。这些古建筑和文物史迹,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形象化标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它也是全人类共同财富的一部分。因为,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彼此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建筑历史文化,自然也就是世界历史文化的财富。建筑历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文化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著名的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很高的盛誉。所以,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建筑历史文化,为自己的建筑历史文化而自豪,并且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建筑历史文化。我国的建筑历史文化是建筑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不反对向国外学习,但学习和借鉴应建立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基础上。

2在城市建设中应加强对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

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第一根支柱,因为它们是历史文化具体的形象标志。有了建筑才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才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本质形象来。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为世界提供着巨大的建筑商机,现在洋建筑师纷纷抢滩中国,中国建筑师们反而成了打下手的配角。虽然我国有着灿烂辉煌的建筑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建筑遗产,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不少令人遗憾甚至是痛心的问题:一座座花费了大量金钱却毫无个性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面目雷同的新兴城市遍布全国,原有的古建筑群落受到破坏及新建筑的污染,更有以西化建筑风格为“卖点”。据报载,现在很多大城市的房地产项目的名称取的大都是洋名。

在当代人类历史的大转折时期,危机和机遇并存。积极投身于世界文化的洪流,本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城市在追逐世界洪流的同时,使当代中国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让前来观赏中国独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的外国友人,所到之处感到和自己国家差不多,这就使人感到痛心。尽可以批评中国建筑师集体失误、崇洋媚外、抄袭模仿造成了城市建设中的“文化流失”,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城市的管理者们,只是看暂时的短浅的利益。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是区域文化向区域经济延伸的有力推进器。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自从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旅游业、博物馆业餐饮业、服务业、特种工艺为数特色的文化产业圈很快形成。2002年游客接待人数就已经达到14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146万元;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的影响,门票收入还达到2289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24亿元。试想,如果平遥古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经济的发展决不会象现在这样日新月异,更不会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聚焦点。

诚然,目前有些城市的管理者似乎意识到了古建筑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就投巨资修建虚假的过去,如“仿古建筑群”“文化城”等等(这些建筑无论如何也读不出厚重的历史、看不到鲜活的文化)。但是,在城市建设和开发中,一旦面对暂时短浅的利益,往往就见钱眼开,进而古建筑就面临被拆除的悲惨命运。

现在,很多地方在城市建设和开发中,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复古,一方面毁古,最终使得整座城市无物可看,无史可讲,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开发中一定要懂得保护城市的“文脉”,不能随意拆除,更不应盲目追求洋建筑,要明白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

3保护城市建筑文化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要保护城市建筑历史文化,就必须加大宣传,使领导者特别是城市管理的领导者对城市建筑历史文化有足够的认识,明白建筑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不能为了暂时的短浅的利益而破坏长远的利益,更不要错误地把保护建筑历史文化与新的城市建设对立起来。除此,在保护建筑历史文化方面还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规划性保护

由于建筑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历史的遗存又是在发展中的城市,它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建筑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改变了,就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进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对建筑历史文化应采取规划性保护,包括城市的古城格局、街坊、古建筑群、单体古建筑和各种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分布、保护范围、古城风貌等等,都纳入其中,使建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新的发展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如平遥县政府为了保护古城,聘请了大批专家、学者出谋划策,精心编制了《平遥县县城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着手制订与之相配套的专业详规,使其成为古城保护、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的法规依据,从而避免因领导的变更和局部利益的冲突而随意变更或调整平遥古城的布局规划。

3.2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

现在,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虽然早已改观,但是古城的古街道、古居住区、古建筑、文物古迹等等仍然保存很多,要想办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可采取点、线、面的保护措施。点,指的是单独存在的古建筑或文物史迹。如一座寺庙、一个古塔、一座古桥、一所老住宅以及一个石狮、一根石柱、一口古井等等。线指的是相联成线古建筑或文物史迹。如一条古街、古巷、古道等等。面,指的是成片的街坊、街巷、寺庙群、民居群等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这种措施可使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建筑、文物史迹得到更多的保护。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在我国很多城市并不鲜见。

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叶县县衙;明代;建筑风格;建筑艺术

身为一个叶县人,以前我并没有深入了解学习家乡的点点滴滴,直到一次巧合的机会,源于我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我又重新回到了家乡,开始了对叶县县衙的相遇、相知、相爱……

叶县县衙是国内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古代县衙之一。据清同治《叶县志》记载,明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在县城东街路北建县衙,主持其事的是主簿蔼文昭,“时天下初定,诸事草创,文昭参赞政务,昼夜勤劳,县署学舍,悉所经理,治县渐张,皆其力也”。明朝县衙经明末战火,破坏十之七八,仅馀大堂五间。清朝开国,旧县衙不堪使用,便于十字街东另辟新址,建新县衙,以示万象更新。经不断增修,到同治年间(1862—1874)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叶县县衙坐北朝南,大堂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所在,巍峨壮观。

县衙的修复工程巨大,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整个修复工作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较好地保留了明清风格。修复后的县衙由大堂、二堂、三堂及所属的东西班房、六科房和东西厢房以及监狱、厨院、知县宅、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南北书屋、后花园、大仙祠等,共41个单元、153间房屋,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衙署。叶县县衙作为我国古代的地方政权组织,它不但在那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县衙建筑

县衙大堂前的卷棚,主体采用天沟罗锅椽勾连搭连接的作法,是高级别县令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在我国古代的木作技术中更是罕见,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县衙戒石铭

叶县县衙的戒石铭,是县衙内唯一一座碑式官箴。碑高2.1米、宽1.28米,厚20厘米,坐落在大堂前甬道正中。明嘉靖《叶县志·公署》有“戒石亭在仪门内”的记载,而叶县县衙正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所建,作为明代县衙,戒石亭在甬道正中,与史实记载吻合。“戒石铭”碑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碑背面则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书写的官箴,内容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为官警句。

三 县衙楹联

叶县县衙卷棚中间的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卷棚两梢间的楹联为:山色壮金银唯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大堂有楹联曰: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二堂有楹联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三堂楹联曰:一尘不染邪思永退;两袖清风正气长存。叶县县衙的楹联其实就是叶县县衙的人文历史,代表着叶县县衙的古往进来。这些楹联已成为叶县县衙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包蕴了社会对执法者的官德渴求。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

叶县县衙建筑群中轴稳健,两翼开张,主次分明,布局严整,堂楼祠宇,错落有致,既能体现地方政治核心的威严,又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实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群具有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它打破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采用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东”的独特建筑群体布局手法,同时,整个建筑群融南北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深邃森严,变幻无穷。整个叶县县衙古建筑群甬道相连,庭院衔接,一步一院、一院一景,相映成趣。回到家乡,回顾和整理作为一笔重要政治遗产的县衙制度文化,特别是通过考察和解读所存较为完备的河南叶县县衙这一历史缩影,了解它的历史原貌和历史发展,探寻其根植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历史渊源,借鉴其优秀的设计手法,对于今天我们从事建筑设计亦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看过一句话,说是在21世纪的建筑设计中,人们特别重视建筑设计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因为建筑设计的核心是一种灵魂文化设计,一个没有蕴含文化的设计至少是一个不成功的设计,因为“建筑文化”是“建筑艺术”的内涵,“建筑艺术”是“建筑文化”的外现,没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建筑顶多只能达到美观,不能上升到真正艺术的高度。真正的建筑艺术作品,必须具有深蕴的文化内涵。从建筑的最本质的意义上理解,建筑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建筑是文化之魂,因为建筑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时代的面貌,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的高度统一体。如河南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就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库。

总之,建筑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中国古建筑是我们聆听中国历史韵律的绝好媒体,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只有让“怀旧”演变为一种“时尚”,才能使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情感建筑、文化建筑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才能使中国古建筑(如叶县明代县衙等)唤回它应有的历史、文化和灵魂。

参考文献

[1]《叶县志》.河南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1988年7月第1版.

[2] 王建辉,易学金主编.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3] 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5版.

[4]《县衙楹联与官德修炼》,《政策瞭望》,袁浩,王晓杰.2009年第6期.

[5]《明清时期衙署建筑制度研究——以豫西南现存衙署建筑为例》牛淑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