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实训总结

商业银行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职业能力;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设计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金融类专业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改革中从商业银行会计课程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初步的金融理论知识和经过基本的财经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在仿真的商业银行工作场景中运用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进行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训练学生熟练从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能力。我们在设计该课程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理,消化吸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方法,将原来“商业银行会计”课程中混淆在一起的“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两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离,以柜台业务人员实际从事的“业务核算”和“柜台服务”工作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安排,最终形成了一门学习过程与模拟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省级精品课程。

一、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是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商业银行工作的初始就业岗位,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理,该课程应该以完成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处理业务的工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具备商业银行营业部工作环境并配备商业银行营业部相同的设备和软件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作为上课场所,以有商业银行柜台工作经历的教师参与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作为课程教学团队,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对处理商业银行柜台业务速度和准确度的检验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方式,考核标准参照银行评定柜员等级的标准制定,最终目的实现基本不需经过任何其他培训直接上岗。

2.课程设置的依据

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需要,教学项目设计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的工作项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工作任务,教学场所建设的依据是商业银行基层营业场所的业务环境,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在学校与商业银行合作基础上的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共同组织的团队,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贯彻基于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工作过程的思想,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广泛的行业岗位调研和行业专家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3.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完成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具体内容涵盖银行柜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完成存款、贷款、银行卡和各种中间业务的柜面操作等工作任务的需要,本课程设置了相应的教学项目。在每个教学项目中,再根据工作步骤或业务类别设置相应的模块,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地模拟综合柜台岗位的业务操作。课程的全部内容就是完成根据八个工作项目设置的教学项目,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就是按照真实业务工作同样的要求完成每一笔具体的柜台业务。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是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态度的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训练,在训练的同时强化风险防范的意识和优质服务的理念。课程中的理论、法律、规程等知识点分别与对应的实践相结合,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

4.课程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工作内容的逻辑顺序为依据,在项目顺序上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并由简单业务到复杂业务循序渐进地编排,在每个项目的模块安排上根据柜员接待顾客的工作顺序的时间先后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先后,同时也适当考虑了教学规律的要求。在具体操作训练上,根据柜台业务工作场景设置教学场景,根据柜台业务操作规程来设置学习性的工作任务。

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依据银行综合柜员的岗位工作任务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的工作特点是面向客户处理大量重复的业务,我们根据工作任务将这些业务归纳为8个工作项目,并根据这些工作项目将课程内容划分为8个教学项目,即日初处理、个人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中间业务、日终处理。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融入8个项目之中。在课程标准中根据工作内容确定的课程内容见表1。

2.依据银行综合柜员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教学的规律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银行临柜柜员的工作内容来组织教学内容。从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看,日初处理、个人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中间业务、日终处理等是银行柜员最重要的工作项目,这些工作项目有一些是有工作顺序上的先后继起性的。如:日初处理是柜员早上第一件处理的事情,日终处理是柜员下班前最后处理的事情。有一些项目在时间上可能相互交叉完成的,如:个人储蓄业务与银行卡业务,但是同一个项目的操作步骤必然有先后的顺序。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一方面要考虑实际工作中项目完成时间的先后,另一方面要考虑每一个项目中各子模块工作步骤完成的先后。

其次,按照柜员服务于客户的操作流程来组织和安排教学过程。实际工作中柜员要面对不同的客户,而不同的客户需要提供的服务各有不同。我们在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将不同的业务类型归入不同的项目,将相似的业务归入同一个项目的不同模块,每个模块按照银行柜员的业务操作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例如,银行柜员为个人客户开立活期账户业务,我们将其归入项目2“个人储蓄业务”,安排在模块1“活期储蓄业务”中,按照业务操作流程组织的教学流程是:提请客户填写开户申请书――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和资料――点收现金――系统操作――打印凭条――客户签字――打印存折并签章――送别客户。

第三,按照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操作技能相融合来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理论知识都是体现在各个操作模块中的,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理论后讲实践,学生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如果将实践技能全部学完再讲理论,则学生在做实践项目时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的做法是将相关理论教学的内容嵌入各个相关工作项目中,穿插到具体业务办理中。例如:我们在讲述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个人储蓄业务时,针对不同的储蓄类型(例如普通活期、整存整取、定期、定活两便、通知储蓄、教育储蓄等),分别介绍该类型的储蓄的特点、适用范围、业务流程及相关规定,在穿插介绍(上接第316页)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模拟业务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一门与银行柜员实务操作紧密联系的课程,由于银行柜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具有较好的可模拟性和可移植性,这为我们在教学中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课程通过模拟的项目教学、真实的项目操作和半年顶岗实习的完整的教学过程,较好地保持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第一,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实现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根据银行柜员每天从日初处理、日间处理到日终处理的业务流程,我们将涉及的工作项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安排上,也依次要进行日初处理、日间业务办理和日终处理操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就是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不可能在普通教室完成,因此,本课程全部安排在“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实训室”组织教学。这也就决定了建设专门的实训室是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条件。

第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的是每一个工作项目,是完成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的寻求,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给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每一项任务完成。

第三,通过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间、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工作与不同课程之间的工学交替,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通过模拟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项目课程、金融项目中心实训及半年的顶岗实习之间的交替,实现课程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的交替。为了实现真实项目教学,我们在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金融项目中心”、“项目工作室”等做真实业务项目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金融项目中心”为全校师生服务各项银行业务,可以在完成真实的银行工作岗位任务中得到锻炼,学生在这里进行的是“真项目真做”或者利用复制项目进行的“真项目假做”,这种真实项目教学是与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模拟项目教学同步交替进行的。该课程完成以后,后继的半年顶岗实习及其他的实践活动的交替是在三年的周期中进行的工学交替。

四、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得益于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被列入国家示范建设院校重点建设项目的机会,本课程得以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全面的改革,本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改革经过了系统的设计和整体的推进。课程教学项目设计、配套的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金融项目中心运作、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是在围绕学生适应初始就业岗位(柜面业务)需要的一个统一目标下整体协调推进的,没有实训室的建设就没有一体化的课程,没有项目化教材的支撑就难以将项目教学落实到课堂,没有项目中心的运作就没有真实的柜台业务的开展。在课程改革中为了保证改革的整体推进,不少工作在国内是属于开创性的,例如:实际工作中的银行柜台都是可以现场为客户开办银行卡的,我们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发现当时国内没有一家软件公司的教学用柜台业务软件支持读卡器,为了保证在这个环节仿真教学的实现,我们与深圳智盛软件公司合作,在2个月之内很好地解决了在B/S结构的软件上实现对终端读卡器的支持和与数据库的衔接问题。

二是课程开发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在本课程开发之前,柜台业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商业银行会计、商业银行业务等课程之中,似乎很多课程都讲到这个岗位,但是没有一个课程能够完整地训练学生从事柜台工作的能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初始就业岗位的需要。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从岗位调研入手,以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为目标。最终实现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极大提升。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行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组织、教学效果的检验等环节虽然不一定符合国外标准的课程开发模式,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理,并且结合了本专业和本地的实际。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高于工作过程”,积累了适应本专业和本地特色的课程开发经验。

三是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工学结合的尝试。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围绕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参照岗位考核标准确定学习成绩检验标准等都体现了教学与工作的结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广泛吸收行业专家参与,尤其是一线业务骨干的参与,保证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不拘泥于课堂,学生和老师走进社会走进市场,行业专家走进校园,课程与工作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为实现课程教学中的工学结合,我们在课程开发期间从银行引进了两位从事过综合柜台业务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她们虽然学历不高、职称较低,但是,其丰富的柜台工作经验正是本课程所急需的。

四是课程教学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训练”的特色。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场所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从外面看仿佛是一家商业银行的营业场所,但从内部布局看又是一间便于组织教学活动的一体化教室。配备的软件从教学角度看是一个训练工具,从实操角度看与商业银行柜台正在使用的软件高度仿真。教学活动进行时,从外面看仿佛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忙碌地工作,从里面看则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本课程根据银行柜员的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内容,依据工作内容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教学项目,依据教学项目设置情景训练。在总结提炼各家银行基本柜台业务规程的基础上,设计编制了银行一线业务操作流程图,依托流程图进行实训环节教学。本课程教学所使用的存折、银行卡、凭证和账簿、印章,是课程组专程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考察后进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同时跟踪银行业务的变动,及时作相应的调整。在场景训练的实施过程中,老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实施者,学生根据仿真的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步骤来进行模拟实训。与其他金融专业课程比较,本课程的教学已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训练”的特色。

注:本文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文章基于国家示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广东省精品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建设项目的建设实践。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实训总结范文2

一、传统银行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银行会计涉及内容广泛,专业性极强,其核算过程和业务运行更是特殊复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结合银行会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业务需求进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方法较为单调传统银行会计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教授,教师讲解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无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抽象繁杂银行会计教学涉及面广。需要讲解的内容很多.会计核算方法与账务核对、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齐头并进,使得教学重点难点不够突出,且在核算过程中,所使用的某些会计科目很抽象、很不好理解;在结算业务中所使用的凭证联次众多、格式不同、传递方向复杂,学生即便很好地领会了讲解内容,也很难与实际工作岗位相衔接。

(三)基础课程设置脱节银行会计逻辑性很强,需要有良好的会计理论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先行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融概论》等基础课程.或只开设某个基础课程.对于财经基本技能、货币银行学、计算机课程等专业性课程的设置不够,致使学生的基础性、专业性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四)考核方式不够合理传统银行会计成绩考核普遍采取较为单一、刻板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缺少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对于实务性较强的银行会计而言,更应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上。

(五)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由于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制约与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仍没有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和仿真模拟系统,相关的凭证和账簿设置也不齐全,一些凭证和账簿已不适用:有些院校虽已购买相应模拟操作系统,却很少更新,与商业银行现有系统相比滞后.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这些都将导致学生因缺少上机次数,而不能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 技自 Il练。

(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从总体上讲,高职院校缺乏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少数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实训等任务。

二、银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思路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操作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高职院校在银行会计教学中.既要深入细致地讲授银行会计基础知识,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银行会计的基本理论,更要贴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确实将实践教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因素和实训教学中的仿真因素.使理论与实践自然衔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牢牢把握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因素1.运用实物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对于没有任何银行经历的学生而言,其对银行相关业务普遍存有神秘感,各种认识相对粗浅、模糊,很难掌握以三票一卡为中心的新银行结算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使用实物凭证进行直观教学,从银行购买与银行实际使用相一致的银行会计材料.如银行传票、存款凭证、取款凭证、总账、分户账、日计表、日结单、各类委托书以及各类托收承付凭证等等,将这些模拟资料或票样直接带入课堂.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真实感受实际票据.并亲自进行出票、签发、承兑、贴现、转账等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操作技能。

2.采用案例教学,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案例教学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相关信息进行专题讨论,从而掌握信息本身。银行业务本身比较复杂,会计主体间关系纵横交错,如果没有实训案例进行说明,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银行领域乃至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些趋向、衍生的一些业务新种类、改革的一些新内容,主动将相关案例引入课堂,采用教师提供案例(学生提供案例) 组织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或分环节讨论)分析总结点评(改进实践行为)等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从理论世界带人到特定的情景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每位学生始终处于事件的中心,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环节。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特殊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银行会计核算特点,合理分配教学时数,尤其要突出疑难问题的典型分析,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I生和适用性。如,针对商业银行储蓄柜台的会计、出纳柜员这个典型岗位,分析、总结出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和职能,分解出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然后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而确定银行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出具体的项目和任务,进而编写出既具有耐读性、实用性又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理论陛、操作性并重的教材[2】。

4.借助多媒体课件.实施情景教学(1)通过插图的形式,把业务流程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银行会计核算具有涉及会计主体多、资金流转环节多、业务流程复杂等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图解教学,将业务核算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行处的上下级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并标注资金的流转方向,形象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弄清业务所涉及的行处,厘清各行处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笔业务的核算手续。进而确定资金汇划方向.做出正确的会计账务处理

比如在讲解银行汇票业务时.根据图1所示的流程图,给学生重点讲解银行汇票业务的处理程序后,将每4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分别代表甲(银行汇票申请人)、乙(出票行)、丙(持票人)、丁(付款行),准备好申请书、汇票等票据。情境布置好后,就可以具体模拟此业务。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环境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全面理解。(2)采用表格方式,弥补教材的系统性不足,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贷款业务的核算》一章中的贴现贷款和一般贷款容易混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列表说明二者关系(见表1)。

(二)牢牢把握实训教学中的仿真因素

1.加大模拟实验室建设。模拟实训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高职院校要积极仿照银行进行结构布局,将实训室用玻璃窗口隔成里外两个部分,专门制作银行标牌,并在窗1:3贴上出纳、结算、储蓄等字样,外面作为客户办理业务的大厅.里面作为学生实训的工作场所,从窗口接受老师或其他学生提供的各类凭证票据。受理各项银行会计业务,使得学生坐在实验室内如同置身于银行[41。

2.运用模拟银行系统操作。高职院校应尽量使用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软件,将商业银行的计算器、点钞、凭证填写、审核、盖章与上机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对银行会计各个柜台业务进行全面的、一条龙式的仿真操作,使得课程更加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银行会计工作内容设计不同的经济业务,整理出完整严格的银行各项工作操作流程,提供完全仿真的信息载体(包括凭证、帐簿、报表及其他的各种格式的表格资料),让学生自行处理。

3.实行分组多个岗位轮训。在银行会计实验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分工轮训等方式,通过事先制定科学的实验规划,精心设计,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材料,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之间相互独立,小组内部则分工协作,某一岗位的工作每个学生都要分担一部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多个不同岗位进行锻炼。同时,每办理的一项业务至少由其他学生进行复核一次,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亲手操作各类业务,全面系统地进行训练。

三、银行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尝试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商业银行人才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前往银行实习,或者大力推进学生顶岗实习,不断增强学生对银行会计业务活动和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逐步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也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到商业银行营业大厅进行实际业务操作观摩,将实验室模拟操作与实际观摩有机结合起来。

(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高职院校要多渠道地解决专业教师师资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既可让教师深入到银行进行实践锻炼.熟练掌握具体业务的操作;也可让教师多参加专门培训,通过与银行进行合作的方式,由银行会计人员亲自传授具体业务的操作过程,从而解决现存的教学需求;还可邀请拥有扎实丰富的银行工作经验的人员.在本课程中担任金融专业外聘课程建设顾问,负责银行业岗位分析、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指导等工作。

(三)配备教学设施目前,许多院校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操作系统相对滞后。因此,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建立银行模拟实验室、实训室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模拟银行操作系统,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如点钞机、钞票箱、凭证、账簿、打码机等,不断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

商业银行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银行会计课程 项目教学法 效果 改进建议

一、银行会计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与特征

银行会计课程是一门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银行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所形成的专业会计课程。银行会计项目教学法,是指依据银行具体岗位(以对公业务为主)的工作任务、操作流程设计的一系列行动化项目,师生以共同完成这些项目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淡化传统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知识,强化“怎么做”的操作技能,让学生转变为“银行职员”角色,为就业零距离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高职院校银行会计课程的专职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本校该课程项目教学内容的编写工作,并在授课过程中总结出了该教学方法的几点特征。

(一)体现职业要求

银行会计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以学生在商业银行各个职业岗位所要从事的业务活动为依据,涵盖基本核算方法、单位存款业务、结算方式、票据业务、贷款贴现、资金清算等主要业务的内容。近年来各家银行加大业务流程改革的力度,对柜员的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银行也陆续出台新的金融规范和制度办法,而项目教学法则顺应这一潮流,在讲授内容上不断更新,充分体现当前商业银行会计的实际情况。

(二)实训高仿真程度高

银行会计项目教学法按照业务活动设置大量的仿真情境,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项目活动一般按照四个阶段进行:业务引入―操作流程―处理步骤―活动练习(见图1),全过程以学生先观摩后操作为主线,教师进行引导,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融“教、学、做”于一体。

(三)强调互动协作

银行会计项目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队友合作,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密切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教师先启发学生主动发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例如银行汇票业务,出票行和付款行各自的业务活动和会计处理往往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难点知识,教师必须先提醒学生注意这个问题并做一番讲解才能避免之后实训时有可能发生的的错误;第二步,是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实训操作中将自己的疑惑或不解的信息及时传递给老师,并及时得到解答。队友合作是指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如活动练习)进行角色分饰(见图2)时要自觉规范,每个人都要熟知自己分配的任务和职责,而不是越俎代庖,敷衍了事。

二、银行会计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一)正效应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银行会计逻辑性强,核算方法特殊,结算业务使用的凭证联次多,传递方向复杂,这都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项目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凭证传递为线索,依托仿真实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2.培养了学生的全方位能力

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每个任务的内容都包含职业技能的训练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安排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通用能力的过程。另外,学生在实施项目时,通过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3.考核通过率上升

银行会计项目教学法强调实训操作,相应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革新,按照“2∶4∶4”的比例构成学生的总评成绩,其中实训考核和卷面成绩各占40%,学生在模拟操作和实际动手中既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又能完成各项业务活动的考核,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另外,在复习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实训阶段的考核,有充分的时间熟悉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卷面水平较传统教学时期有了一定的上升。以会计专业某班的银行会计成绩为例,实训成绩和卷面分数基本都呈现正态分布(见下表)。

(二)负效应

1.过度依赖心理

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而教师则进行适当的引导、答疑及解惑。然而,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倾向于把项目任务看成一项“休闲娱乐”活动,不但不听老师的讲解,服从任务分配,反而频繁“差使”老师如填写凭证时,几乎每一项内容都是边问边写,要求老师代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完全没有进行独立思考。这种对老师引导充耳不闻的行为,时间一长容易在整个班级形成不良的风气。

2.忽略理论知识

项目教学法的实训环节强调模拟银行的业务情境,为了使“情境”与现实相接近,每次布置(如发放凭证、理清印章、分配任务等)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对基础知识尤其是会计分录的讲解时间经常被挤占,长此以往学生对理论知识使关注得越来越少。例如一提到会计分录就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这也是卷面测试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

三、银行会计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改进建议

(一)穿插传统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而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普遍偏弱,依赖性强,因此银行会计的项目教学内容在编排方面要进行改进,在开展项目的全过程穿插传统教学法:先授完与项目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行第一轮活动练习,然后老师统一讲解、核对结果并作系统性总结;再进行下一轮类似的活动练习老师再针对个别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单个答疑,或者倾听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后给出正确的答案。

(二)增加真实体验课时量

项目教学法在课时安排方面,有必要增加体验教学环节,转变教学环境,将实际情境与课堂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可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到银行去体验如何办理存取款、汇兑、票据等业务,使其对业务流程、会计凭证、核算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三)提高实训软件的实用性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种银行会计模拟软件与项目教学形式的教材完全不配套,有必要与软件开发公司协商,由我方提出《商业银行会计》模拟软件应具备的功能和特点,让软件开发员熟悉项目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研发出与教材匹配的模拟软件,通过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反复操作使用该软件,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补充理论延伸

项目教学法在强调操作性知识传授和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后续的理论延伸,因为学生对具体项目进行操作是为了让其获得感性认识,充分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但如果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仅仅停留在一般层次的操作技能,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便将受到限制。因此,传统的、理论方面的课外作业或习题集等复习形式不能完全丢弃。

参考文献:

[1]崔澜.《银行会计》教学方法有关问题的探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74.

[2]李兴会.高职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角色[J].职业教育研究,2010,(1):34.

[3]赵春宇.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0,(3):172.

[4]张亚枝.项目教学法的高职实践教学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284.

商业银行实训总结范文4

一、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证融合”式教学改革的现状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设置了金融与证券专业,该专业实行校企合力共同教书育人的机制,在教学上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遵循“理实一体,赛训结合,校企互动,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思路,力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水平。本专业于2011年按照专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情况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确立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以及该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调整了相关课程,形成了职业岗位、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见表1),并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1个职业资格证书。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课证融合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即全方位融合,在课程体系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要求和岗位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进行全方位融合设计;第二,教材融合,本专业教材选择上以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教材为主;第三,考核融合,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按照相关考试要求设计考试题目、组织考试。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证融合”式教学实践的基础条件及项目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首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柜台业务人员、大堂经理(引导员)、客户服务经理、投资理财顾问助理、金融产品营销员等职业人员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证融合教学改革中不仅仅是突出证书的获得,更加注重人才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育。对此,该专业设置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多个项目予以教学实践。

(一)校内“课证融合”式教学实践情况

在校内本专业设有商业银行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财务实训室、ERP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供学生们进行金融与证券基本技能训练,各实训室配备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公司信贷、个人理财、证券交易模拟软件等相关软件,并且本专业的教师均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校外“课证融合”式教学实践情况

在校外,本专业与中国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广发证券公司、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安信证券公司、银河证券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多家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建立长期合作。每学年该专业学生到这些校企合作单位进行6个星期的顶岗实习,实训结束学生进行总结,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反馈学生实训情况,校企合作建议与意见,并且教务平台要严格、详细记录学生的校外实训情况与校内外教师指导、实训项目作业批改情况。

三、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证融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从2010级、2011级、2012级该专业学生的取证情况、就业情况以及毕业生信息反馈情况看,本院该专业“课证融合”式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校内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问题

尽管该校本专业的教师都拥有较高的学历、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证书,但多数教师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相关岗位的实务工作经验。对此,本专业要求教师每个聘期(4年)至少有2个月的挂职经历,但在具体操作上,一则由于没有明确挂职期间的相关待遇、时间保证、考核要求等,因此教师一般选择兼职完成任务;二则由于挂职时间太短,相关合作单位无法让挂职教师真正顶岗实习或上岗工作,因此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一直没有落到实处。对此笔者建议,从学校层面给出专业教师挂职的相关待遇、时间保证、考核要求,同时应该将挂职时间至少延长为半年。

(二)学生顶岗实习问题

一方面,与教师专业提升问题相似,尽管每学年都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6个星期,但6个星期分两个学期完成,即每学期3个星期,扣除周六、日,每学期仅仅校外实习3个星期,校企合作单位不愿意将实质性工作交给学生完成,因此学生常常只能观摩或者处理一些简单事务,甚至成为合作单位的免费劳动力。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时虽然指定了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但多数校内指导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沟通与交流,因此难以真实掌握学生的现场实训情况。对此,笔者建议将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至少延长到每学期6个星期,加大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促进学生与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及时沟通与交流。

商业银行实训总结范文5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是发展迅猛,从而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以服务供销系统人才需求为主导的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1313)

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目标确定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过程与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是一体的,因此下面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进行介绍。另外,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重点详细介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公用基础课程的开发由于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因此将一带而过。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在刚刚开设本专业时,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单位,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部分基层中小企业开展专业调研,详细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群),结合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而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课程体系。待专业开设以后,还应定期(一般一年一次)开展相关的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本专业核心岗位(群)的变化情况,结合最新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质需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调整(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层次农村金融人才的常见岗位有四个,依次为柜员岗、信贷岗、金融会计核算岗和大堂经理岗。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拟招聘岗位多数为信贷岗、大堂经理岗,也有部分柜员岗有人才需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拟招聘岗位更多为信贷岗,也有少量金融会计核算岗的人才需求;有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员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一般基层企业的金融会计核算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过汇总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上述四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能力及素质,并进一步推理出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找出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整合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流程如下:柜员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储蓄业务处理、个人贷款业务处理及中间业务处理。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能够规范办理重要凭证、印章等的出入库,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机具等,能够具备熟练操作个人储蓄、贷款、结算、、外汇等业务能力。培养以上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有:存贷款业务相关制度、种类、操作流程、利息计算等,结算业务相关操作规程与手续处理,业务种类、基本规定与操作流程,外汇业务种类、操作流程与处理手续,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基本规定和操作流程。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授信业务受理、授信业务调查、授信业务审查与审批、贷款合同签订与发放,贷款、授信后管理及贷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调研分析,财务分析,授信业务受理,贷前调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审查审批信贷业务能力,签订授信合同、发放贷款,贷后检查与风险管理。培养以上能力应掌握的知识有:授信业务基本类型,目标市场分析、信贷营销策略,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贷款环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户财务分析、信用评级,贷款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分析,贷款合同签订与管理,贷后检查等。对应支撑课程有小额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大堂经理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服务管理、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等三项。完成上述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维护大厅秩序并解决一般客户纠纷,能指导客户正确填写各类业务流程单,圆满完成产品营销任务及并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基本礼仪规范、大堂经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卖点分析与技巧及客户投诉处理技巧。支撑课程有金融基本技能、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会计核算岗常见典型工作任务有存贷款业务核算、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往来业务核算及年终决算。完成以上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能够正确使用和审核各种银行业务凭证,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能够熟悉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具备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年终决算。培养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识有:各类存款核算手续及存款账务登记方法、结计利息规定、存款利息计算和核算方法,贷款业务核算手续、利息计算与核算方法、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往来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续,各种结算方式的核算手续、会计科目及核算。相应支撑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或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上述分析已经分岗位详细介绍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素质由于与岗位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没有进行分析,在此进行概括分析: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业特性来看,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及身心素质,还要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尤其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金钱的诱惑,避免职务犯罪。综上,不难得出本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专业课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农村合作金融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及保险原理与实务等。此外,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形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学习,我院总结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适合实施“校企共育、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优势;“能力递进”主要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培养逐步递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可描述如下:第一个阶段(第1、2学期),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开设综合素质课、品德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个阶段(第3、4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柜面服务、信贷服务、金融营销服务等岗位业务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个阶段(第5、6学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第5学期,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重点学习专业拓展课,并开展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第6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校内校外“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较好实现了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8%,毕业生受到供销系统内单位一致好评。

作者:张清亮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商业银行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经管类高职;多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42-05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叶剑明(1969- ),男,四川中江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

经管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参与社会顶岗实习面临的困境和校内实训偏重静态综合实训的现状,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并组织开展了多专业融合、多组织对抗、多岗位协同和高仿真运营的多专业综合实训,探索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基本内涵

多专业综合实训,又称为跨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对典型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现有社会工作实际,将工作上相互联系的多个专业实训内容、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生态系统。模拟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职场工作环境,按照现实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在其中仿真企业运营管理和模拟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和熟悉职业工作岗位、企业、行业和社会[1]。遵循“将社会搬进校园”的理念,模拟真实商业社会,建立制造企业、贸易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税务局、工商局、新闻中心等高仿真的“微型经济社会”,构建一个高度仿真的商业生态环境(Business Eco-System,BES)。

二、多专业综合实训的设计思路

(一)基于现实环境搭建仿真职场工作的实训环境

近似真实的职场工作环境能使学生较快融入职场工作,较快进行角色转换。多专业综合实训设计在一个高度仿真商业社会环境的实训基地中开展,根据实训内容,基地按照实训主体单位的性质分设了政务服务区、市场服务区、现代服务业区、金融服务区、商贸服务业区和制造业办公区等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设置有若干实训主体单位,每个主体单位均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布局并配置各种办公设备、常用办公用品用具,以及常用办公软件,如税务软件、银行对公业务系统、ERP管理软件等,借助这些真实的办公和管理软件,学生实训时可按实际工作流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从而实现实训环境与职场工作环境的一致。

(二)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实训平台

多专业综合实训涉及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供应链过程中的政务服务、市场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行业,为便于实训组织和管理,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多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该平台借鉴模拟商业战争的设计思路,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实训业务的发生器。学生实训产生的经济业务主要在该平台中产生,如实训的材料采购业务,在系统中模拟建立一个商品交易平台,不同商家、不同商品的供应信息,企业要采购材料,可在商品交易平台中采购订货。二是实训进度的控制器。多专业综合实训模拟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一般为两年),在实训时,需要明确告知各个单位业务发生的时间,通过实训平台,可以进行时间的调整和转换,教师可以控制不同经营期的时间变化。三是实训资源的集成器。多专业综合实训涉及若干实训资源,如国家财税金融政策、企业管理制度、票据等,借助实训平台,将各种资源集成在平台中,学生在平台中查阅、调用各种资源,以提高实训效率。

(三)基于职业工作岗位设置实训岗位

为了提高实训岗位与就业岗位的一致性,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实训岗位设计时,应首先对学校各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企业运作实际,设计实训主体单位和实训岗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开展实训时,设置了10种类型30家实训单位,分别是制造企业、贸易公司(客户和供应商)、综合服务公司、商业银行、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会计师事务所、管委会和新闻媒体机构等,这些实训主体单位再根据现实职场岗位设置情况分设若干典型岗位,实训岗位与现实职业工作岗位实现对接。

(四)基于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训课程

实训内容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核心。多专业综合实训面向所有财经类专业,涵盖领域宽、内容多,为提高实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设计实训内容时,首先要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职业能力及就业岗位群,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就业岗位。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和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梳理出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和开发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行政、人力资源、财务、采购、仓储、生产、市场、销售、物流、税务、工商、银行、审计等。为使实训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在设计实训内容和流程时,应根据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运行规律创设各种业务往来,包括主体单位与主体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主体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时,实训内容以及完成这些实训任务所采用的凭证账表等完全按实际工作设计,学生在实训中要自己完成这些业务,培养其职业素质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五)基于现实业务产生机制触发产生经济业务

目前,大多数财经类专业实训项目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数据是静态的,基本固定不变。而现实生活中,经济业务的产生是在市场条件下,根据企业经营决策后由职员的执行而产生的,是触发式的、动态的。多专业综合实训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经济业务的产生机制,事先给出市场规则和企业经营规则,所有经济业务的产生都是由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根据工作实际决定的。以制造企业为例,企业决定以销定产或以产定销,企业通过商业谈判、招投标或者电子商务竟单等方式获得产品销售订单,根据销售订单组织产品销售,根据生产能力组织产品生产,根据生产需要进行材料采购等。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涉及到货款结算,就会与银行发生往来,从而产生银行结算业务;涉及到税款缴纳,就会与税务机关发生往来,从而产生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业务。采用这种机制产生的实训业务非常鲜活、高度逼真,所有的业务流程、单据传递等都严格遵从实际工作规范和要求执行。实训中,学生运作团队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判断和决策,学生个体在业务活动中要进行大量的交流与协商,与做实际工作几乎一致。

三、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实施

(一)教学安排

学时安排。多专业综合实训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课程,应安排在学生离开学校参加顶岗实习前的这一学期。如三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第六学期离开学校参加顶岗实习,则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根据实训的难度和深度,实训时间应连续两周以上。

实训班级及人数。多专业综合实训模拟的商业社会涉及多个方面,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看,同时参与实训的专业要尽可能多一些,如实训时,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税收、金融、审计等专业的学生一起参与实训,效果是最好的。但在实际开展实训时,由于场地和专业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么多专业的学生同时参与实训,为此,各个学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每轮实训安排七个班,每轮实训学生人数在380人左右,有效地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实训指导效果。

实训师资队伍。多专业综合实训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而且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按现实职业岗位的规范和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熟悉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指导团队应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涵盖实训涉及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税务、工商、金融、审计等各个专业领域。

(二)实训前准备

实训教学设计。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时,每轮参与实训的学生专业可能不同,实训学生人数不固定,而且实训期间还可能遇到法定假日等特殊情况。在实训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对实训实体单位设置、实训岗位设置、实训内容和要求、实训进度等作出调整,形成可执行的实训教学计划,使每一位参与实训指导的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实训场地准备。在每次开展实训前,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实训场地进行检查,包括检查计算机、打印机是否完好,网络是否通畅,每个工位上的办公桌椅有无问题,每家单位的组织机构牌是否到位等,确保学生进入到实训岗位后能顺利开展实训。

实训材料准备。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需要的材料主要包括各种办公用品用具、实训指导书、实训单证照表、实际工作的填写票样、制度样本等。在每次开展实训前,需要结合实训单位和机构的设置情况,逐项检查各种材料是否准备到位,数量是否充足。

实训平台准备。每次实训前,应提前测试实训平台运行状况,确保平台运行稳定的情况下,按照事先拟定的教学设计进行参数调整,根据教务管理的要求,在系统中录入实训单位、实训人员等相关信息。

(三)实训组织

实训动员。实训前,应把当期实训的学生集中起来,召开动员会。动员会上,主要向参与实训的学生介绍什么是多专业综合实训,为什么要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实训的内容是什么,怎样组织和开展实训等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实训的目的与要求,实训组织架构及基本流程等,为正式开展实训奠定基础。

团队组建。多专业综合实训是团体综合实训项目,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协作配合完成实训任务。参与实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他们必须加入到各个实训主体单位中。实训团队组建可采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由指导教师对自愿接受挑战的学生进行面试,招聘单位负责人,各单位负责人再根据本单位的工作需要,招聘本单位的职员。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长、就业意愿应聘在相应单位和岗位工作,打破专业限制,提高竞争氛围和真实性。

岗前培训。在进行业务运作前,应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针对各业务岗进行的业务培训,是分块进行的,属于集中指导,操作性和指导性强。比如,实训中会涉及到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等税收业务,在实训前,将应聘到税务局的学生和在企业将从事税收相关业务的学生全部集中起来,由教师讲解相关业务内容、工作流程、相关要求和操作要点,并现场模拟演练,使他们了解税收相关工作,为后面顺利开展实训奠定基础。

业务运作。实训开展时,应聘到企业各岗位的学生按照现实企业各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和要求,按照事先拟定的业务规则完成相关工作。作为为企业经营服务的工商、税务、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管委会和新闻中心,在做好单位内部管理的同时,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窗口服务,确保实训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作为业务指导和监督部门,还要对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和督查企业业务开展是否合法、是否合规,确保实训的严肃性。

(四)实训管理

多专业综合实训的特点之一是学生根据业务分工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如果某岗位不能完成任务,势必对其他业务岗位的工作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单位的效能。所以,多专业综合实训提倡学生自我管理。除了学生自我管理以外,实训指导教师和管委会也承担实训管理职责。

多专业综合实训中,教师既是实训的组织者,又是实训指导者,还是实训的管理者。在实训运行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按照业务指导分工对相关岗位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又要按照行政管辖权对分管的实训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实训任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非业务问题。

管委会领导下的单位负责人制是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实训管理模式,该模式借鉴了我国很多工业园区采用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管委会履行政府职能,负责园区工作的统筹协调、政策、经济数据公布、安排实训进度和提出实训要求、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企业的环境卫生和出勤等。各实训主体单位受管委会的统一管理,单位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日常运作与管理,包括团队建设与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日常行政管理、经营运作管理等。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指导压力,还使整个实训组织更加真实,且充满活力。

(五)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时,学生需要完成实训资料整理、实训考核和实训总结三项工作。实训资料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按照文档管理的规范要求,对自己实训期间的各种工作文档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编制目录,装订成册。整理实训资料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装订实训资料可作为学生实训成果进行展示。

实训考核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之一。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尝试采用社会考核方式,遵循“四结合”原则,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部门及服务单位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系统评价与人工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指标包括过程评价、业绩评价、企业与周边服务业之间的评价、单位内部360°评价、管委会评价等方面,形成“静态+动态”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实训总结是实训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单位内部总结和全体学生集中总结。单位内部总结主要由单位负责人发起,单位内部每个成员将总结的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实训内容、实训收获和体会,最后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全体学生集中总结以召开总结大会的方式呈现,包括各个单位实训心得分享、优秀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等环节构成。至此,实训工作全面结束。

四、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创新

(一)多专业融合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多专业综合实训的教学活动不指向某一个专业,而是关注行业、企业、岗位、任务的工作过程的训练,是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实训任务。这些实训任务从专业角度看,又分属不同的专业领域。通过实训,学生既要求体验环境,又要求完成决策,同时还要求执行各种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都可以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达到决策、执行、体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2]。

(二)多组织对抗

多专业综合实训是在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涉及到若干不同类型的组织,各种类型的组织又可以设定多个相同性质的单位,如多个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多个贸易公司,多个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同类型组织之间处于同一市场条件下,就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关系。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每位团队成员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团队的潜能被最大化的激发[3]。实训时可通过各种类型的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评价,激励每一位参训学生及其团队发挥最大的“潜能”。

(三)多岗位协同

多专业综合实训是分团队进行的综合性实训,工作中各个岗位之间由于存在业务联系,学生在不同组织、不同岗位上既相对独立,又要协调配合完成工作任务。这既表现在同一单位内部各个岗位之间需要协同配合,也表现在本单位各岗位与外单位不同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单位内部各岗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又可以体验到本单位与外部各单位的协作关系,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不同人员、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高仿真运营

多专业综合实训从工作场景、机构设置、业务流程、市场环境、实训用品用具等多个方面全景仿真,为学生提供了制造、商贸、市场服务、政务服务等多种形态的仿真组织,每个组织中提炼典型的职能部门和主要的工作岗位[4],实训学生按照现代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模拟企业经营,按照现代企业运作规范和岗位职业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充分体验现代企业运作流程,感知职业岗位核心工作任务和工作规范。

多专业综合实训作为经管类高职院校一种全新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依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及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发基于真实岗位的多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将是今后经管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探索和创新的一个方向[5]。

参考文献:

[1]叶剑明,等.多专业综合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4][5]李高伟,叶剑明.财经类高职院校“多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39-42.

[3]吴燕.“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3(9):86-88.

A Probe into Comprehensive Multi-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By Vocational College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YE Jian-ming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01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