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在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在发展

社会在发展范文1

关键词:统计工作 经济社会 发展 作用 发挥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激烈,并且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渐由之前的计划经济向当前的市场经济转换。因此,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完善的过渡阶段。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资源信息,而且还能够为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更多有价值、可靠的统计数据依据。

一、加强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发展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所谓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即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使全社会的经济正常进行。从概念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而资源配置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例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等。因此,市场经济要围绕市场资源配置的中心来确定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但是,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课题。

首先,要立足于资源的总体数量并从宏观上进行调查,也就是做好统计工作,然后再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例如,要想切实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该区域进行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方面的充分调查,并且还要对当地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深入的统计与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该区域的基本人员构成,主要包括年龄和文化素质方面的构成,然后再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结合,从而做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究竟是知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形式。还可以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及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分析,从而有效调整商业的发展模式,另外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分析,能够确定该区域是选择产品加工还是服务性的产业发展方向。恩格尔系数是有统计学中对广大群众的生活开销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该系数的递减,可以分为贫困、温饱、小康以及富裕。因此,可以有效依照该区域内不同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数值来进一步确定这个区域中人们在消费中的投资规模。可见,任何投资一定要控制在该区域内部基本的消费水平,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投资过剩而造成闲置,并且也能够防范由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从上述可以看出,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经济规模的重要作用,并且要以行政的方式来实现。但是,经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的发展规律只能通过有效的经济数据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因此,一定要与市场经济中的统计数据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住发展的规律,使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国民经济的统计工作

首先,需要对国民经济的产出与收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这也是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最基本的科学衡量方式。统计工作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依据。生产是衡量国民收入的传统方式,并且是现代化社会中统计国民收入的基础,但这种统计方式没有对福利行为进行重点性的考虑,很容易忽略其中的非市场行为,从而造成人力资本、技术投资这些无形资产被纳入到基本消费的范畴内,而且也没有把现实人口的健康因素真正融入到统计学当中。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获得的收入以及健康的改善情况,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统计方式来实现。但是,当统计国民收入时将非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以及对居民生产有影响的因素全都考虑在内,并且正确评估资本时,其自身的生产净值也就是可持续收入的最精准的衡量方式。

(二)对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工作

1、更好地反映出居民财富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在方向上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本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较低的利用率,使得我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与优化,从而更进一步导致收入分配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当前,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在于利用财富的增长来有效推动可持续性发展在能力上的转变。但是,从经济社会的统计角度上来看,就是对经济增长质量以及方式的真实反映,并且还将对财富增长对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整个转变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统计指标的设置上就要尽可能满足科学发展观所具备的基本要求。

2、从制度上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

之前对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增长方式的统计指标进行体系设计的反映时,并没有涵盖制度因素。但是,制度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与经济的增长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具备一定的掠夺和集约的特性。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制度有着明显差距。可见,要想从经济社会的统计出发对其增长质量与方式做出反映,就必须有效控制好制度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3、有效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及方式

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因而,跨国的经济活动也时常发生。再加上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开放,众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完整性上受到了侵蚀,并且也对国家经济的安全与增长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可见,全球化程度、供需差率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程度等等,都可以从经济的统计角度出发。

(三)经济统计的模型创新工作

在现代化社会中,经济社会的统计模型自身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工具,并且还是进行思想分析的有效性模型工具。可见,它不仅能够对当前的经济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完善和验证,并且还能够对当前社会的经济理论适当进行有效的发现。所以说,建立在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讲一切经济模型进行适当的比较、整合、优化以及选择,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形成一个经济统计的全新模型,并且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但计数数据、板数据、非参数、托比、可变参数、样本选择、空间计量、期权定价以及非正态分布的模型,另外加上知识产业、知识经济以及知识产品等的相关投入及产出的模型,这些都与计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都将逐渐成为当前经济社会进行统计模型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统计工作是企业进行重大决策以及指导工作的有效依据,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统计工作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发展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的统计工作、对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工作、经济统计的模型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竞争日益激烈,需要更加注重和加强经济活动中的统计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的有效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世芳,尤丽. 统计工作与经济发展[J].中国外资,2011

[2]金建娜. 强化统计文化建设 实现统计“六大创新”[J].浙江统计,2009

[3]李新,韩少将.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促进发展统计文化[J].浙江统计,2009

社会在发展范文2

【关键词】化学 和谐社会 生命科学 环境污染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都有密切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威胁,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本来绿色平和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色的污水、肮脏的大气。

一、化学给社会带来的贡献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的一门科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都有密切关系。化学教育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需要。化学关乎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

1.化学与生活。不知你对微波炉加热食品的原理是否熟悉,其中包含的原理是:当分子(主要是极性分子)接受了微波辐射的能量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相对静态转化为动态,通过分子偶极高速旋转,会产生很强的热效应。这种加热方式被称为“内加热”,是微波诱发的一种有机反应。有人将微波辐射称为有机合成中的“高能技术”,它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前景不可限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化学与生产。在肥料家族中,既有农家肥,也有大家熟悉的近代化肥,还有鲜为人知的稀土微肥。稀土微肥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稀土,其中镧、铈含量各占28%和51%。稀土农用是中国首创,它对稳定我国耕地面积,提高单产,促进农业丰收,缓解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有着良好的作用。

3.化学与能源。能源是指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现代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的储量都极其有限。因此,各国在积极寻找新能源。氢能就是最佳选择之一。氢燃烧时发热量大,燃烧产物只有水,洁净、无污染。但氢在常温下是气体,作为能源材料,在储存、运输和使用的诸多方面受到了限制。储氢合金的问世解决了这一问题。储氢合金可以和氢气形成金属氢化物,从而固定氢气,加热后又可以把氢气放出来,其储氢的密度可以大于氢气瓶。合金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其吸氢量的主要因素。在节能方面,化学也起着重要作用。如燃油乳化、煤的合理利用等。

4.化学与生命。生物体系以生命物质为基础构成,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现。在研究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领域里,化学不仅提供方法和材料,而且在提供理论、观点、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没有核酸就没有生命。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中的奥秘就在核酸。生命的基础是蛋白质,而核酸就是复制蛋白质的精灵。也就是说核酸是生命遗传物质的基础,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经过几十年对核酸的研究引发了基因工程革命,基因工程以超过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着,带来了一批突破性的成果――抗病虫转基因物质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功,“无性繁殖”取得成功,基因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提高农产品品质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疫苗、器官复制和再生等方面将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化学给社会带来的最直接的危害是环境污染。

1.水污染。水是一切细胞和生命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在使用水的同时,也往往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2.大气污染。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数以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了空气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几乎成了空中垃圾库和毒气库。是什么让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变得如此肮脏呢?

答案就是大气污染,它正在影响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腐蚀材料和建筑物等。

三、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化学的利与弊

近年来发生了很多食品安全的事故,例如豆腐里面的吊白块,食品里面的苏丹红,更有“三鹿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根本原因就是奶粉中的添加剂“三聚氰胺”。商家用意何在?无非是想获得更大更多的利润。

化学其实并没有什么利弊,关键是人们如何去看待它,使用它。用在合适的地方它就是对我们有利的,如果居心不良的话它就是对我们有害的东西。

社会在发展范文3

关键词:测绘;信息化;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测绘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测绘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也是今后测绘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社会测绘技术的特点1、数据获取实时化通过测绘技术可以将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建设由静态化转为动态化,实现动态化的信息检测和实时更新,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并且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从而实现了信息数据获取的实时化。2、信息交互网络化测绘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应用,实现了数据传输的网络化。在信息化社会中施行测绘技术,数据的传输和信息交互就实现了局域到广域的扩展,网络支撑运行环境也由以前的局部运行环境扩展到了广域的运行环境,实现了数据传输的网络化和广泛的交互化,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的彻底网络化,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完整性。3、基础设施公用化随着信息化社会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使测绘技术的基础设施实现了广泛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和成本的降低。在信息化社会中测绘技术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的基础框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此系统必然建立成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4、信息服务社会化随着信息社会测绘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测绘系统的信息服务已经由为其内部提供服务扩展到了对社会各部门的服务,实现了信息服务的广泛化和社会化,将测绘系统的内部信息,广泛的扩展到地理信息产业体系,有效的实现了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及广大用户之间的协作运行,保证了信息服务的一体化,从而实现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发展。5、信息共享法制化在信息化社会施行测绘技术,为社会公众利用测绘技术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帮助,有效的降低了各项工程测绘的难度,提高了经济建设的效率,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政府部门要依据其特征建立起相关的法规政策和运行机制,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的法制化。

测绘在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测绘在土地开发中的作用(1)测绘能够为科学的土地开发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其实就测绘本身而言,为各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是它的责任。测绘结果的共享,为各个部门的建设提供了最基础的依据。例如区域地形,人工,水环境,产业的工程结构等等,这些都会土地的开发提供有利的保证。(2)测量可以减少资金的浪费。测绘的成果往往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土地开发设计的方案,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设计方案如何进行优化,以及预算概率是否合理准确的问题,还包括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准确的数据可以很好的为业主开发提供明确的信息,减少资金和资源的浪费。(3)测绘可以规范土地开发的工程质量。我们必须根据既有的规定来完成相应的目标,这就是所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就务必规范好验收的环节,它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影响重大。想要有一个好的验收标准,那么就必须有一份完整、准确、详实、合理、符合实际的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项目报告作为参考的标准。

测绘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工程测绘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城建的工作人员只有掌握了及时、准确的工程测绘信息,才能做出科学地决策和最佳的选择,优化设计,降低成本,减少城市建设工程的造价。工程测绘提供的地界、疆域等信息具有法律效力,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保证了城市管理的顺利进行。城市的地下管道的测绘、桥梁道路变形的检测、大型建筑物沉降的测绘,都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城市测绘是城市科学化管理、合理化建设的基础。一个城市要搞好城建,必须先做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保证施工的可靠性。

城市测绘可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不能脱离测绘,及时、准确的测绘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的规划设计脱离不了测绘,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点,而测绘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的经济形势为测绘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城市勘测管理的加强可以服务城市的规划建设,城市测绘工作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基础性工作。城市测绘工作含义是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勘测、测量工作。它是城市规划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3、测绘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

利用测绘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预防、减轻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是人类生存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通过测绘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全程的卫星定位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编制各种有关的地形、地质地图等工作是应对各种地质灾害必不可少的,贯穿整个过程的重要任务。

(1)进行大地测量、水准测量,有利于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完成过大地测量和水准测量,经过地震后,所有测绘数据都会受到影响而与原数据发生较大变化,如果此时没有新的数据源,就无法较准确地对地震情况作结论,地震过后,进行一系列的大地测量和水准测量有助于对地震的强度、破坏程度、地表沉降、位移等地质变化进行研究以制定出相应有效的灾后重建方案。(2)制作各种专题图、位置信息服务、导航,有利于救灾工作进行救灾期间,道路遭破坏,地形地貌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制作各种用途的专题图,非常有助于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位置坐标在救灾期间也是重要的数据,派遣的救援直升飞机,在实施侦察、空投食品和紧急救援的行动中,都需要依据测绘坐标成果确定正确的目的地,才能达到预期的救援效果,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测绘坐标还起到导航的作用,使救援飞机等能第一时间准确的到达预定地点实施救援工作。(3)利用航测图、卫星遥感图、MMS、LIDAR,有利于进行灾害强度研究利用灾前、灾后的航测图、卫星遥感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看出地震所带来的地形变化,然后根据其变化的程度,从而评定其等级,以进行各方面专题研究,为各项工作的进行提供针对性的数据资料。(4)进行各种工程测量,有利于灾后重建灾后重建,利用得最多的就是基础工程测量,包括疏通道路的公路放线测量,电力、通讯等修建的线路断面测量,街道、住房、厂矿等规划地籍测量等等。建设俱起,测绘先行,如此庞大的工程,不能简单口头实施,万种建筑、构筑物都必须经过严密精确测量,绘制工程效果图进行施工。

三、结语

现代测绘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上述内容只是信息化社会发展中测绘技术应用的几个方面,通过对测绘技术的研究,使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以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1]莫益,张淑红.信息化测绘的特征及其发展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社会在发展范文4

一、金融机构引进情况

(一)数量不断增加

自2008年以来,淳安县相继引进设立了杭州银行、民生银行、泰隆银行、稠州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业分支机构,设立营业网点7个,从业人员 140余人。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家,注册资本7000万元。至去年末,淳安已拥有14家金融机构。

(二)贡献不断加大

引进的商业银行机制灵活,支持地方发展意识强,贡献不断加大。至2013年末,引进的五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28.85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的12.25%;人民币贷款余额26.92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5.27%。其中,政府项目融资贷款余额4.7亿元,占全县政府项目融资贷款余额的21.7%。交通银行是去年三月刚成立的,即与政府签订了五年融资30亿元的合作协议。

(三)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随着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行业间竞争加剧,激发了银行业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领域不断拓宽,发放贷款呈逐年增长趋势,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政府基础设施、民生等项目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也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历史,现已发放贷款3.4亿元, 存贷比为31.8%。

二、存在问题

(一)辐射作用有待加强

各银行主要集中在县城千岛湖镇,网点少,辐射作用不强。仅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汾口镇、青溪新城设有2家营业网点。原有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联社在乡镇所在地设有分社,农行在汾口、威坪镇各设有一个网点外,工、中、建及农发行在县城以外均无营业网点。

(二)服务力度不够平衡

从存贷比看,杭州银行达93.7%,邮政储蓄银行仅为31.8%。从创新金融产品方面看,杭州银行创新仓储货押、安置房、农用地担保等贷款,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它银行则相对欠缺。而以信用为主的贷款,由于受担保人、经济环境等影响较大,规模有限。

(三)互动融合偏少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中金融支持不可或缺。在当前消费疲软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投资仍是推动发展的最现实选择,也是弥补历史欠账,积蓄后劲,支撑淳安发展的最重要支撑。目前虽已建立了金融例会制度,但银行间融资互动不够,经济金融联系路径单一,信息交流内容欠丰富。

(四)金融产品供给单一

一方面,随着经济加快发展,银行贷款需求在用途、期限等方面已呈多样化趋势,而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和模式上未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供的贷款服务品种较少。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淳安商业银行数量较多,优质大中型企业较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赢利性考虑,竞相把大量信贷资金投向相同的大企业,造成低水平重复投入,从而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一)适度引进银行

首先,鉴于全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金融总量小的实际,为确保银行生存和防止无序竞争,应坚持适度引进银行为好。其次,鉴于目前居民储蓄存款、金融理财业务增长较快,而信托、期货、创投等非银行机构还系空白的实际,应考虑引进发展基金、证、信托等公司,促进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民间资本转化。同时,支持发展旅游、农业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含营销机构)向乡镇延伸,提高赔付率,发挥保险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器”作用。第三,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倾斜政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淳安经济社会发展力度。

(二)整合财政金融资源

一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发挥人行、银监的指导作用,引导各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确定银行存款资金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低比率。争取管辖行的支持,将上存资金调减到最低水平。支持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建设,量化月调度指标,有效提高存贷比。完善金融机构扩大有效信贷投入专项奖励考核办法,将各类贷款增量纳入考核范围。三是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大力整合存量资产,增加现金流,提高项目收入覆盖率与金融配合度。充分利用财政性存款资源,调整财政资金在银行间的存款额度。

(三)加强银政沟通合作

一是强化经济金融联席会议精神落实。在加强磋商和协调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狠抓责任落实。二是加强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经济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业导向、发展项目、资金需求、生产经营等经济信息,金融部门则及时向经济部门传导货币信贷政策、金融产品等金融信息。三是加强银政沟通合作的牵头机构建设,促进央行、银监、商行、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与政府的深入合作。四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政府资金担保运营机制,加强担保机构扶持奖励政策落实,不断创新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方式。整合信用资源,建立统一的适合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强化信贷征信管理。

社会在发展范文5

可是,如果音乐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话,音乐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因为价值即是好坏、即是有用无用,如果人们无法对音乐的价值做出判断,音乐也就丧失了自身——人们不会去理会一个无法判断其好坏的东西。因而,音乐的美是而且应当是有标准的,只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标准,从而获得音乐评价的一致性,并以此来规范和促进音乐的发展。

既然音乐的好坏即音乐的价值,我们不妨从价值入手来观察音乐。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我们评价一个事物的价值往往包含着主客体关系。价值是客体的事实属性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目的、兴趣等的作用。简言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看音乐的价值。音乐的价值应当体现为作为客体的音乐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效用。我们说音乐是美的是因为音乐能够满足人的“美的需求”,这其中作为客体的音乐价值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音乐作品的价值和音乐行为(创作、表演、欣赏)的价值,而作为主体的人也包含两种含义:个体和社会(群体)。笔者将尝试从社会伦理学角度对音乐的价值进行梳理。

一、音乐作品对于个人的价值

一般说来人欣赏音乐是为了获得美的精神愉悦,那么对这种“美的精神愉悦”的满足就可以视为音乐作品的价值。精神愉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满足(官能刺激)、美感的满足(心理愉悦)、幸福感的满足(身心融合的愉悦)。其中幸福感的满足是人类身心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最高意义的满足,是至善即终极价值,而作为第一、二层次的及美感的满足都应当指向幸福感的满足。另外,美感的满足也可能伴随其他心理效应,比如道德感或曰德性、善的满足。这种满足必须是依附于美感的,因为音乐的本质属性是美,而人对于音乐的需求也是美,如果没有了美感光谈道德感,音乐就不能称其为音乐了,只能称为道德教化作品。如果人们对音乐的需求脱离了美的范畴,或者说音乐对于人的满足脱离了美的范畴,音乐的价值就失去了根基。比如,有些以低俗笑料或是新奇素材为内容的音乐作品是为了迎合人的浅层次的喜感或是惊奇感,完全脱离了美的范畴,这样的音乐作品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或者说是善的(善亦即正价值)。

我们再来看看音乐价值的三个层次,——美感——幸福感是人对于音乐需求的呈递进关系的三个层次,其中处于最低的层次,是音乐对于人的精神的最初级的满足,人们欣赏音乐最开始接触到的是感官(视听)的刺激或者说是音响的刺激,接下来获得的才是美感的享受,而只有当人们在美感享受的过程中获得身心一致、浑然一体的深度体悟时,才有可能进入幸福感的阶段,所谓“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形容的就是这样一种审美境界,只有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使人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对于只能引起精神并且止于精神的作品,我们姑且只能判断为不够好或者说价值较小。

因此,我们不妨这样描述音乐作品的价值:音乐作品以其“美”的特质(形式、内容、意境等)来满足人的精神、美感、幸福感的审美需求。音乐作品的好坏以及音乐作品价值的大小都可以以此为判断标准。

二、音乐行为对于个人的价值

音乐行为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从媒介的角度来看还应当包含音乐传播行为。音乐行为与人的价值关系本质是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其中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例如音乐欣赏行为)。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价值在于创作者和表演者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和传递自己的审美意识(思想、品位、见解等),以此来满足人(或者说接受者、欣赏者)的“美的精神需求”。对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行为的价值判断与音乐作品相似,只是作为音乐行为的实践者——“人”来说具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当音乐创作者或音乐表演者的动机离开了“美”的范畴时,比如为了获利或是出名,其行为价值是不善的或是负面的。音乐创作行为或表演行为价值的大小与对人的美感需求满足的层次相一致,但是由于行为实现者的能动性因素,音乐行为价值的大小还与创作者或表演者自身的能力相关,即优秀的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更加有能力创作出优秀的或者说更大价值的音乐作品。

音乐传播行为与音乐创作行为、表演行为的价值类似,也是通过传递美的音乐来满足他人的审美需求。不同的是,音乐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不体现在音乐的创作或诠释上,而是体现在音乐的选择上,也就是说音乐传播者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其行为的价值实现:如果音乐传播者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来传递音乐的正能量,其行为是善的;反之,当音乐传播者处于某种目的选择或者扩散一些低俗的、背离了美的音乐作品时,其行为是恶的或者说是负价值的。

从个人的音乐欣赏行为来看,其价值关系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们欣赏音乐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审美需求,其行为动机和结果都应当属于美的范畴,一旦脱离了这个范畴,我们就可以判断其欣赏行为是没有价值或者说对自己是不善的。例如,有些人欣赏音乐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浅层次的娱乐感或者说是新奇感,抛却了美感的需要,这样的行为就不能说是善的或有价值的。就个人的欣赏行为来看,其价值的大小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关,这种审美能力包括音乐认知力、判断力、敏感度和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等。

三、音乐作 品、音乐行为对于社会的价值

社会作为人的集合也可以成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这个主体对音乐的需求可以描述为通过音乐满足作为特定物种的“人”或者说人类的审美需要、获得“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全民幸福。在音乐对于社会的价值实现过程中,有四个因素是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即政治、科技、经济、人文,这四个因素都有可能促进或者阻碍音乐对于社会的价值实现。从政治因素来看,政治的本质是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当处于权力主体的人在倡导音乐文化时,如果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整体的精神需求时,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具有负价值。例如古代封建礼乐是为了稳固专制制度,从而禁锢了人们的音乐思想,限制了人的审美自由,我们可以评价其为不善的。

我们再来看科技和经济因素,科技和经济的支持推动着音乐文化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和经济力量的渗透会改变音乐的特质,例如视频技术对于音乐听觉本质的冲击,还有市场经济中的音乐商品化等。这些改变会造成音乐本质的改变——即音乐的美的纯粹性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到音乐对于社会和人类的价值实现。试想,当某一天音乐成了“看”的艺术时,音乐可能要更名为音画或者是另外一种事物了。如果音乐本身都不存在了,还来谈论它的价值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经济和科技对音乐具有双重作用,既有正面价值也有负面价值。

最后,我们来看人文因素,笔者在此想着重探讨大众音乐行为对于音乐价值及其社会实现的影响。大众是相对精英而言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文化话语权归属的不同,精英和大众都可能是社会文化行为的主要实践者。就当代的格局而言,大众是文化行为的主要实践阶层,是文化行为的事实承担者。因而,大众的文化趣味和文化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文化本身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例如,当大众具有崇高的音乐理想,对音乐的“美”的本质有清醒的认知,对音乐的价值有正确的判断时,音乐文化会在大众健康的需求下朝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利于人类全面进步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正价值。反之亦然,当大众将音乐视为满足感官刺激的消费品,忽视音乐“美”的价值本质时,音乐文化氛围会变得污浊不堪,而人类是无法在靡靡之音中获得美的精神享受的,更不要说幸福感的实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众“不善”的音乐行为将会最终导致音乐对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负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音乐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审美需求的满足,以及对社会人文发展的贡献,以此标准来判断音乐的价值更接近音乐的本质,有利于将具有美感的音乐与非审美的音乐区别开来,从而更为客观理性地评价音乐作品和音乐行为。

注释:

社会在发展范文6

【摘

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在对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本文结合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现状概述,对我国环境分问进行分析,探究了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引言

地理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曾经人类自认是最高级的动物,是上帝的选民,在征服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大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如此,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却也在不停的损害大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但随着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自然灾害便是对人类最大最严厉的警告。人类社会经济要发展,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如何清醒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利于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相关,保持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1.地里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全球在认识到世界环境的问题的重要,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在70年代联合国在斯德哥欠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时才真正的开始,并正面面对环境问题。在1971年发生美元危机,之后到1974年,因政治与军事的对抗纠分,社会经济征和商业贸易的停滞而又一次被战斗忽略。

到了80年代,萨哈拉荒漠化严重,世界气候这时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及不少热带雨林逐渐减少,“臭氧”出现破洞并有扩大的趋向。当人类再次感觉到气候的这种异常,感受到环境的劣化,环境问题重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环境问题成了1989年4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心议题。随着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和“全球变化计划”、“持续发展”等的实施,以及“地球首脑”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进了于协调环境问题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深度。

2.世界地理环境的现状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之前在50—60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常有局部性,如“伦敦烟雾”类似这样的环境污染只发生在某一区域,在一定程度,利用专门的技术手段是可以治理发生在某一区域的环境污染问且费用并不高,地区都能够承担。面当今,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某一区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已发展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平安全、经济发展等,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向度面广,涉及到了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既有一定的全球性又叠加着区域性;第二,影响面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还对人类自身有着生存的威胁,环境问题集合了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纠结在一起;第三,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由漠视到深入了解,超出了一般性的认识。

过去的一、二百年工业化以来所积累的影响导致了环境问题发生恶变,发达国家因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经济的发展程度上对环境损害更大,靠成环境损害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更应该承担其带来的环境义务,发展中国自身的经济水平较低,也相当贫困,由其造成的损害并造成的恶性循环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为发展中国家减轻灾害,保护环境提供更好的出路。

3.我国环境问题分析

人类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相当严重,甚至在某一区域的发展已威胁到了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问题已是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成了世界研究的一个重大领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尤其是不加以控制管理的国家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已十分严重,同时我国也存在的环境破坏、污染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的保护,推进绿色化发展战略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国民对环境的认识也逐渐重视,今年上半年,全国的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据环保组织部对2015年上半年各省区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核算结果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1138.3万吨,同比下降了2.9%;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均有降低,其中就氮氧化物一项,排放总量同比下降9.9%,降幅最大,可见我国对环境的管控已高度重视,并加强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修复机制,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总投入,目前来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环境问题在我国相当严重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也有自身地理因素的原因,且我国国情有着特殊性。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经济方面的因素和人文会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生产力刺激了国经的增长速度,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大。这种情况下更是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增加了各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由于国民经济正处于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社会上更多的只是关注经济的增长速度,却略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的控制和及时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增长迅猛。

环境的问题最明显的原因便是人文社会原因了,从我国的环境问题看这是主因。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大,人口过多是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谈薄,环境道德较弱给国家的环境问题的控制带来了阻力,如何处理好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可谓任道重远。

4.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理环境在一定程上既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有针对地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把握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从整个大局上把握好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开始提出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实现产业结构化。

4.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协调环境和经济,环境与经济既能互相促进发展,也能互相制约,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从整体上连续平稳地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建立安全有效的生态平衡秩序并加以控制。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熟的,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关注着所处的生产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经济的发展才不会竭泽而渔。

4.2区域资源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地理资源环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每个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资源环境的差异性非常明显,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生物特性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区域所有的矿产储备量也是不尽相同的,很多的植物在不同地区所盛产也会有不同的种类,这些将影响着地区的生产和经济建设。

如果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并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才会引起环境上的变化,这种破坏发生后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过来,有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经过叠加和累积,生态将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自然灾难。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稳定,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长久生存。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自然环境好了,资源才能更丰富,人类才能再开发和利用进而创造价值。因此社会经济系统的存在依赖于良好的资源环境。

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环境资源的储备是有限的,如果过量开发和利用经济将无法进一步发展,环境的承受量就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在这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和度上改变资源环境的状态,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环境基础的。如果开发利用过大,经济的发展过快造成资源环境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恢复的程度跟不上,地理环境自我净化功能减弱或退化,生态系统将会质量下降。在这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主导环境变化趋势,调整经济发展的脚步将对整个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在的影响。

4.3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有高度的发展和低度发展,低度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的破坏和损耗较小,经济的低速发展会对生态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高度发展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环境破坏和过度消耗资源,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资源及环境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健全地理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人们对环保的意识及做好自身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还非常低,主要是缺乏对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动力,当地政府的监督机构的监管并不到位,也不够主动,具有滞后性,常常是事后才进行追责,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也很难挽回。导致了环境与经济的发展互相制约严重。二是缺乏资源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有针对性地为充分利用好环境资源管理及资金等的管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相关制度缺乏,没有完善的区域资源补偿制度,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后对于区域的资源环境资源补偿很难到位。这些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完善环保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将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列入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范围,进行有效的督查和服务,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管理活动中去。再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制机制及建立健全地方环境政策性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有效整合利用资源构建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第二产业,修复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型的居住环境。建立生态保护责任体系,权责分明,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宏观调控与微观整治相结合,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生存赖以地理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物质保证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进程首要条件。地区性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其对社会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5.1地理环境促进人类文化起源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就是文化。地理环境对文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级文化,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治流域的古印印文化,这些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志区,气候温暖,有大河流经而过,有肥沃的农田十分有利灌溉农业。河流流域对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如由于田地的形成需要测量产生了古代几何测量学,为了从事农业的生产,预测天气的变化于是产生了天文学等。一种文化的出现和更新是经过很漫长的时期慢慢发展的,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地理环境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形成如此形成了许多的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在流经的平原地区水草往往丰美,要属温带地区内则是游牧部落迁移定居地。随着不断地迁移、同化、异化,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经同的经济生活,众多的民族都有很强的地方民族色彩。

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的有重要的影响,如日本人多地少,资源缺乏,日本同一系列的战争都有紧密的联系。生产力与原料的来源及销售就是一个尖锐的矛盾问题是日本这样一个小而贫瘠的国家要发展起来的主要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首当其冲的便是掠夺和扩张。当今日本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其地理环境始终是制约其经济发民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增长,环境资源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日本只得加深经济对外国的依赖。日本岛国的地理位置对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2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作用

人类生存和开展生产活动需要利用自然环境的物质,自然环境的物质保证了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同时也有制约性和反作用性。不同自然要素的组合给了人类不同的生活资源基础。如发展工业必须在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农业必需要在水、热、光、土壤等条件组合比较佳的地方。

资源条件好的区域人类生产活的也会发生得较早,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也较快,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受自然环境以其提供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影响。如古埃及是历中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国家,河水的定期泛滥灌溉了千万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农田,人民可在农田上耕种,长期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改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分工类别。在早期自然条件的优劣,自然资源丰富与贫乏,直接影响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由各种自然环境情况决定,如种植业适合平原地区,树林适合山区,一般钢铁基地适合在煤铁集中的地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的进行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配是密不可分的,如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建国初期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

5.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是随着时展而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个发展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它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化,是自然与人之间复杂关系而形成的。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在各形式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改造、控制和利用的能力表现。因此在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尽管人类与自然展开的特质转化方式和规模逐步精细化、规模化,更多地是利用高科技的方式进行,并在众多的区域建立了人类社会生态的系统,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有促进作同也有会制约性和反作用。如不加以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继续破坏和污染环境,将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重大的,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自然环境对人会社会的形成有着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各方面发展明显快于地理环境的自然资源变化,社会是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科技已相当发达,利用科学技术根据自己的要求来改变环境,把地理环境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越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强,地理环境的破坏程度制约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地理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能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利用空间并不大,需要调整的时间是漫长的,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协调好一个人与地理环境互相和谐、良性的、循环的人类生态环境,这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林其屏著.全球化与环境问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3]朱步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公平问题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4]彭鲜红.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7(01)

[5]蒋圣斐.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上一篇现代诗欣赏

下一篇家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