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文1

【关键词】产品质量检测;服务;市场化;职能地位

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作为我国技术监督技术保障体系中的业务部门,是质检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主要职能是对国家指定或授权产品进行检验,另外还接受委托进行各种类型的法定或非法定产品质量测定等检验工作,拓展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产品质量检测水平高低影响很大,是衡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一些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在经营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对于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以及产品开发能力的影响。重收费轻技术、重效益轻管理,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发展,同时资金的掣肘以及承检范围不规范等,都是目前我国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形象,也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和在市场化模式下的竞争能力。

1.明确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和地位

科技要发展,质检须先行。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都是一个推动。产品质量检测一直是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高科技服务行业。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检疫、鉴定、认证等技术服务工作。机构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资质许可,为企业提供法定监督检验服务,具体包括定期检验、监督检验、验收检验、认证及许可证产品检验、质量仲裁等诸多内容,还包括委托检验服务内容。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是质检服务的中介机构,其属性独立于监管方和被监管方之外,在产品技术鉴定和产品质量检测中是处于公正的第三方地位。所以我们说公证性是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的本质特征。

2.我国产品质量检测企业的现状

2.1我国的产品质量检测行业法制尚不健全

没有法律支持的产品质量检测市场,是不能很好地为社会及企业服务的。目前我国的产品质量检测行业实行了对外开放,原来大量的法律法规都不能适应新的国际形势,需要重新修订,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模式,设计众多方面,使得新法律一直没能出台,虽然国家对产品质量检测行业进行了规范和整顿,提高了机构认证门槛,强化了机构的监督检查,但是产品质量检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角落和不规范之处。

2.2行业内机构多,重复建设,技术水平不高

当今我国产品质量检测行业有几种类型,主要工作是质监、商检等。具体分为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外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民营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等。前3类机构都是属于国有性质,其内部管理还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旧有模式,技术水平不高,管理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2.3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的公共性

所谓公共性就是因为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的工作是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的技术性能指标的确认,在对受检验的产品、设备、样品等进行检验检测、试验、测量的过程中,体现了作为第三方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公共性。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迅速,技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新技术、新形象,给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愈来愈复杂,一些新的质量信息冲击着产品质量检测部门的工作能力,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手段有时会显得滞后。原有的检验方式和方法不能满足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变革,一些产品质量检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需要技术机构来进行。相对于公共性的是私有性。由行业、企业和个人单独成立的具有私人性质产品质量检测信用服务企业,也叫做第三方检测企业,受企业和社会委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承担代验、质量纠纷仲裁检验和验货检验的服务工作,还可以承担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和法律法规咨询的企业需要,必要时也可以替政府行驶指定范围的检验检测工作。

2.4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的普遍服务与商业服务性质

目前看我国的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其工作属性具有一定的政府性质,监督检验任务是受政府指派,因此工作中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及各项法律、法规,是一种普遍服务的性质。但同时检测机构还要应付市场竞争带来的危机感,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为社会和用户提供科学、公正的检验报告等服务工作,这又是商业服务性质的重要体现,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工作性质的普遍与商业服务特征。

2.5我国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市场化的理由

目前各地区同区域内重复设置的检验机构较多,工作内容、设备配置等重复,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人浮于事,技术水平相似,机构设置的总体布局不合理。而且地方政府的垄断管理,机构间缺乏竞争性,只对自己管理范围进行检测,各机构间的优势不能发挥,服务质量差、腐败行为多,不利于机构的发展,更别提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西方各国对我国具有政府公信力检验机构不认可,使得政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子越来越难过,国外机构的进入,影响了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市场地位和权威性,外资检验机构纷至沓来,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从政府管理中脱离出来走向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文2

信息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新闻的不断播出,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感到恐慌,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就是要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而如何能快速的找到问题出现点,这就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帮忙。作为一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计算机技术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关法律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准确应用还应进行完善。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在各国的应用是有很大差异的,尤其是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对于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我国应该借鉴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美国为例,与中国相比,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比较完善, 尤其是管理分配较明确,不会出现交叉管理现象。美国国会颁布了与食品供应保护管理相关的4个条款,对于食品安全所能出现的问题都能进行及时处理。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 通过与之对应的条款就可以追溯到某一问题环节。另外,日本和欧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检测也做出明确规定,包括日本出台的《日本农业标准法》,欧盟出台的《欧盟一般食品法》等。以上这些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对于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计算机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时至今日,我国只颁布了不足十部与食品行业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食品应用相关的法律,计算机技术通常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信息进行记录与保存, 并对相关点进行监控,做好结果记录。尽管如此,仍存在问题。第一就是食品监管部门缺乏对技术的支持, 缺乏专业判断力。第二就是检测报告参数较乱,测定标准出现交叉现象,虚假报告时常出现。近几年流行网络订餐,由于订餐送餐量大迅速,使得小商小贩以及小规模的餐馆信息记录工作做的不及时, 导致食品质量安全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为了能更好发展还应做出完善。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及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食品企业在管理上都有应用。具体应用到以下方面。第一是原材料储存以及运输。由美国制定的《食品补充剂良好生产规范》,就是为了防止食品安全头上出现问题,对食品企业提出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数据记录,创建出与原材料储存和运输有关的自动分离控制系统,以防止异种原材料间发生误用以及交叉污染等问题。第二用于采集食品样品进行数据检测。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计算机在记录食品安全数据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食品样品数据采工作组,能够对计算机对食品样品的数据采集工作提供方便。第三是关于质量跟踪控制体系方面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对食品生产的后期质量情况进行跟踪,美国在此方面是领跑者。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文3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俭.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4,(04) .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 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33-01

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也飞跃发张,但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如近期发生的中国人疯抢日本大米的事件,间接的说明了我国农产品暴露出来的问题,当然,我国前一阶段发生的毒大米、毒豆芽等事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的不足,最终伤害的是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的利益。为此,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规定》,对农产品中含有的微生物、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此外,农产品的安全检查需要相关检测技术的支持,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农产品无法检测问题,应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找出农产品中的病源所在,确保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1 常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1.1 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

对于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需要加强销售前的检测工作,而常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技术在现有技术中最为成熟,主要有化学检测法、免疫法和酶抑制法。近年来一些传感器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不过还需要加强完善和改进,目前主要是用来弥补酶抑制法的缺点,通过这种技术的有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效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1.1.1 化学检测法

化学检测法仅适用于有机磷含量的检测,通过使用金属催化剂让有机磷分解,使得检测液褪色,这种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酶不易保存和不稳定的缺点,不过由于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相对要低,仅仅对果蔬中的有机磷起到效果。

1.1.2 免疫法

免疫法在上个世纪的农药残留的检测中就有所应用,其可以有效的筛选剧毒农药,具有廉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反应快等优点,在世界发达国家有着广泛的应用,不过这种技术要求比较高,市场上相关的产品也比较少,投入研究的费用较大,相关的标准也不明确,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

1.1.3 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主要是根据乙酰胆碱酯酶对酯类农药和有机磷农药的高灵敏性反应来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是将生物学中的酶抑制应用进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其具有专业性、高特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所以仅仅适用于小范围的检测,如蔬菜、水果等,并且这种检测技术无法算出定量结果,只能做定性分析。

1.2 检测微生物的方法

微生物是食源性危害的之一,其主要包括原核细胞微生物、真核细胞微生物以及非细胞微生物,微生物检测法在2010年左右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应用较为普遍,常用的方法有免疫学技术检测法、试剂盒检测法以及DNA检测法。

1.2.1 免疫学技术检测法

目前,免疫学技术检测法在市场上常见的主要有测流技术的抗原抗体技术和自动ELISA系统检测技术两种,对于测流技术的抗原抗体技术,其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有着特别的敏感度。自动ELISA系统检测技术具有费用低、灵敏度强、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等优点,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被广泛的应用,也被业界的人士所接受,不过这两种技术方法都会因为交叉反应而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现象。

1.2.2 试剂盒检测法

试剂盒检测法在市场上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以微生物试剂盒和自动化仪器为主,虽然这种技术方法具有反应快等优点,不过其检测对象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假阳性现象。

1.2.3 DNA检测法

相对与以上两种检测技术而言,DNA检测法在微生物的检测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以有效的避免假阳性现象,不过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并且投入的费用要高,对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市场上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1.3 检测兽药残留的方法

对于畜牧食品而言,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兽药残留问题,如近年来出现的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食品对人们的饮食都有着不良的影响,为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检测,在这方面,主要采用胶体金试纸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放射免疫法。

1.3.1 胶体金试纸条法

这是一种定性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时间短、针对性也较差,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以考虑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同胶体金试纸条法一起使用,从而很好地使两者的不足得到克服,使检测的效果得到提高。

1.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该法是定量分析法,能较精确地给出兽药残留值,而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单个检测成本也很低,并且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也认可此法和推荐它。

1.3.3 放射免疫检测法

这是一种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来标记抗原抗体的方法,对抗生素的检测有极高的灵敏性,而且能够识别具有同一母环的抗生素族残留情况,市场上也存在较丰富的相关产品。

2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产品所采取的检测方法也有所不同,要想提高有害源的检测效果,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确保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冯会胜,李碧兰,翟焕新.基于web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系统[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38):85-86.

[2]赵芸,方献平,柳爱春.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几种新型检测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75-77.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文5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792 文献标识码:A

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国际相关产品贸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1 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以及全球性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际相关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改革检测体制,整合检验资源,充分发挥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成为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2 目前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食品检测的方式不健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从对食品监管的角度来说,比较有效的制度便是对食品安全建立例行的监测制度,这种制度也可以理解为对食品安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冶理的全过程监管。然而,对于我国目前的食品监测体系来说,这方面相关的投入还比较有限,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2.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从较早的“二英”和近来的“三聚氰胺”事件来看,充分暴露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还急待提高,如检测方法不多,多残留检测方法还较少,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等。即使是一些市场急需的实用快速检验方法也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现有的一些速测法存在灵敏度不高或者特异性不强等问题,可以说是快速不准确,准确不快速。

2.3 监督环节不完善,过程控制不到位。当前我国对食品全面的监管还存在监督环节的不完善的现象。从监管环节来说,食品监管的重点大都放在了放在最终产品的出厂监督环节,而对相关产品的源头过程控制不够重视。作为监管对象的大都是资质较好的品牌大型企业,而对与分散的小型企业的食品监管不够,家庭式的食品监管更存在无人问津的现象。从检测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检测机构其检测能力与社会的广泛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对食品有害物质添加及中农药残留等方面的安全类检测不到位,有些地方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忽视对这方面的检测,造成食品检验检测环节上的脱节。

2.4 检测机构结果认定不统一,重复认定成本增加。我国许多地区在食品检验检测结果认定上,存在既有各部委直接认定也有各级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资质评价的现象,这样并存的认证结果对于食品检验检测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一些地区亟需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机构,以避免重复认定造成的成本损失,减少检测试验室的负担。

2.5 我国在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准入条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逐渐形成了不合理的行业壁垒。根据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地区在资质管理方面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以及行业所属部门是获取资质认证的前提条件,这样的规定对于国营的检测架构来说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获取资质具备优先性。而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机构,社会中介组织来说,行业进入的门槛较高,在获取食品检验检测的资质上面较国营机构更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行业壁垒与分割。而且,在当前有关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资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一些资质管理规定只是对基本的技术能力,质量检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但是缺乏对机构相关行为的法律约束,于是便形成了只有进入机制却没有退出机制的局面,这样就导致了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僵化,对于其部门职责的公正履行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 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议措施

3.1 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完善整个检测体系的机构配置。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减除行业壁垒,以此推动民间中介资本的介入,形成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民间的中介检验检测机构组织可以为政府的食品监督部门和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撑,也可以为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鉴定提供技术服务。

3.2 健全检测标准,提高检测技术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重点开发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急需的有关安全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农药、兽药等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等重要共患疾病原体和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同时,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先进(高、精、尖、超痕量)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

3.3 加强源头控制,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加强对偏远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机制。

3.4 建立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避免重复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此来减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相关的食品检验检测主体部门要在客观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定,建立起食品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同时,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维护,保障信息平台的时效性,对于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要及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信息。此外,还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针对我国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等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结语

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避免重复检测,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1]田书敏.食品检测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2).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文6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现状分析;危机应对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权限分配上,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预警管理也较为复杂。管理职能较为分散,并且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等现象。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涉及诸多环节和领域,其权限分属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在信息共享和相互协调方面较差。对于这些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目前还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尽职尽责,出现问题后更是互相推诿,逃避责任。

1.2 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完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的食品质量造成影响,然而当前的法律法规并不能进行全面的涵盖,在执法的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制定一部完整而统一的,针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的法律势在必行。

1.3 技术装备手段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很多方面仍然与之存在很大的差距,如监测机构、设备、人员方法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发达国家拥有大型的精密仪器和检测技术,而我国在污染物的检测方面则较为欠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一部分地区的检测检验机构设备和仪器较为简陋,功能单一,对于突发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难以应对,对于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存在不足。

1.4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标准非常重视,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广阔领域,发达国家将食品安全标准作为了关注的重点,并把健康保护作为发展的目标。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而且时间跨度较大,与国际标准有很大的差距。而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很多甚至高于国际标准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安全标准体系上的差距,导致了我国的标准在国际上没有较高的可信度。

1.5 管理制度缺位或不规范

首先,我国传统的管理方式通常以事后管理为主,缺乏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机制。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采用产品抽查和事故调查等方式来实现,然而这种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现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趋向系统化、复杂化发展,采用旧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其次,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资源严重不足,相应的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国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还没有建成,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不能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相关的决策部门提供食品安全的信息,现有的信息不集中,共享机制欠缺。

1.6 国家财政投入不足

财力不足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尚有不足。这就导致某些国家急需的检测项目,在能力上较为欠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日益加大,对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执法机构只注重罚款,监督执法工作不够认真负责,无法有效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1.7 科技实力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管理已经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相对而言,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则起步较晚,缺乏专业性人才,基础较为薄弱,危险性评估技术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积极追踪世界先进的科技发展动态,分析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在关键的技术领域进行基础性的研究。

1.8 预警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从事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人员,其专业背景较为单一,因此知识面较为狭窄。此外,我国对于从事预警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培训要求不高,对于任职资格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

2 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具体对策

2.1 明确责任主体,构建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采用多部门管理的方式,因此应建立以政府职能部门、决策中心负责人、辅助参谋部门组成的专职性机构,对多部门的管理体系进行协调,同时使每个机构的作用和职责都得以明确,使之协调一致的工作。

2.2 构建合理的预警系统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而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应以创新、全面、及时和高效为原则,形成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

2.3 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在危机发生前通常会有一定的预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同样如此。捕捉这些征兆的信号,并了解、评价和预测引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因素,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和掌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对于环境的细微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做出合理分析。当不利因素出现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防止事件的扩大,减轻其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机构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2.4 加强职业队伍建设

专业性的人才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推进人才的建设,应加强国家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设立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教学点,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应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在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来决定培训的内容,加强不同区域经验的交流,并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

2.5 提高国家重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根据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需要,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国家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的投入和研究。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合作研究、确定新标准、包括改进检测方法、研究微生物抗性、病源的控制等预防技术标准。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强化训练,使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技术达到国际标准化。

2.6 引进先进技术,加快设备更新

改善检测设备,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监督检测硬件方面的差距。加强现有监督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将一批高水平的监督检测技术机构联合起来,发挥龙头作用。

2.7 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管作用

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形势,引导社会消费,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消费者更多的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活动,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增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的制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

[2]赵淑昂,林秀芝,洪丹妮.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现状及方法[J].食品安全导刊,2015(21).

[3]雷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探析[D].东北大学,2008.

[4]顾加栋,顾帮朝.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J].卫生软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