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习指导教师评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范文1
1、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虚心好学,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生的表现给与肯定。
2、该生在我单位实习期间,工作用心主动,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实习期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3、工作认真负责,用心主动,服从整体安排,爱岗敬业,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与北区各位经理相处融洽,树立榜样,胜任北区大区经理工作;人品端正做事塌实行为规范对待所负责区域进行有效指导,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高度敬业,表现出色
4、该生在实习期间,能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用心肯干,努力学习有关知识,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该员工能遵守本公司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在工作中任劳任,能配合各岗位的工作。按时完成主管下达的生产任务。在流水线作业中练成好能手。
(来源:文章屋网 )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范文2
关键词:方以智;三教合一;会通三教;《东西均》;《青原志略》
中图分类号:B248.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3-0080-005
方以智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和博物学家,被称为“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博学宏通,卓然一代人物。明亡后流离岭表,顺治七年(1650)被清兵抓获,被迫为僧,是其人生重大转折点。顺治十年,方氏为避清廷逼迫出仕,遂前往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闭关于高座寺看竹轩,潜心著述和禅修。康熙三年(1664)始驻锡江西吉州青原山净居寺,至粤难发作而逝。观其一生,由儒入释,从入世到出世,虽界限分明,其思想的某些方面或因身份蜕变而有所改变,但终其一生,方氏“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之为学志向未曾改变:前期“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清史稿》);后期身为禅师,承继觉浪道盛衣钵,住持青原山净居寺,力图振兴曹洞宗风,出家说法二十余年,以儒学立身、以禅学修心之处世态度甚是明了,方氏亦“折中”于儒释道三教,破除壁垒,主张三教融通合一。今学界于其哲学思想、科学成就等诸多方面研究颇为深入,兹不赘述;于其会通三教之思想亦屡有论及,主要表现为“三教归儒”说和“三教归《易》”说两种观点。前者如刘元青2005年硕士论文《三教归儒: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和吴根友《试论〈东西均〉一书的“三教归儒”思想》[1],后者如周锋利《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2]。另外,唐艳秋、彭战果《一二之辩与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3]及彭战果2009年博士论文《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则主要从哲学的角度论述方以智建立了超越三教的哲学体系来证明三教本来是一。以上各家关于方以智融通三教之说,所论皆切中肯綮。今仅就方氏对儒释道三教的批评与会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恳请方家指正。
一、方以智对儒释道三教之批评
方以智对儒释道三教的批评与会通思想主要集中在他于顺治九年(1652)前后所完成的哲学著作《东西均》中,其与佛教有关之著述,皆收在《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与《青原志略》二书中。《青原志略》是现存记录方以智驻锡青原时期的思想与活动最为详尽的著作。
在《东西均》一书里,方以智以广博的学识见解广泛地评判儒、释、道三家之学问特征及其优缺点,这是他会通三教的认识基础。他在《东西均·开章》里即对孔孟、老庄、宋儒理学及佛禅等各宗之学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来指代:“开辟七万七千年而有达巷之大成均,同时有混成均。后有邹均尊大成;蒙均尊混成,而实以尊大成为天宗也。其退虚而乘物,托不得已以养中者,东收之;坚忍而外之者,西专之;长生者,黄冠私祖之矣。千年而有乾毒之空均来,又千年而有壁雪之别均来。至宋而有濂洛关闽之独均。独均与别均,号为专门性命均。”[4]7大成之后又分为“专门性命、专门事业、专门象数、专门考辨、专门文章,皆小均,而非全均也”[4]8。方以智以孔子之学为“大成均”,老子之学为“混成均”,孟子为“邹均”,庄子为“蒙均”,佛教为“空均”,禅宗为“别均”,宋儒理学为“独均”。他又称别均(禅宗)与独均(宋儒理学)为“专门性命均”,同其他专门学术皆为“小均”,而非“全均”。在方氏看来,各家自成一“均”,各具特色,如禅宗和理学专言性命之学,是并非完整圆满的学问;佛教和禅宗亦有别,并非同一。
方以智对儒学、理学的批评。方以智父祖数代家传易学,尊奉儒学,研习理学,名列《桐城县志》“理学”之属。只是方以智遭遇时变,迫不得已而为僧,坚守遗民志节。其以儒者逃禅,此人生际遇反是促成他会通儒释的机缘。他首先是一个坚定的儒者,“名教者寄声托形之场也”[4]9,认为儒家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所在。理学家之说虽高调而险,却能砥砺人心,邵雍倡先天象数之学,指点人们重视生死:“心科榜于县(悬)崖,则独均之砺石也。又有安乐先天均,独明轮率,则以元会徵成坏,固东西大生死之指南车也。”[4]9这是理学的优点。但是他对明季那些理学家好空谈性命、不知孔门真义、不能因时而变提出了批评:“独均已不知呼天之声,泥于理解,不能奇变,激发纵横之曲,必让涂毒之鼓。”[4]11他对理学慕禅傍禅则提出强烈批评:“理学出而以实辟虚,已又慕禅之玄;而玄其言以胜之者,皆不知天地之大而仲尼即天地也,其所执之实与玄,皆迹也。金锁玄关,闪烁电拂,惟在扃逼之,幂蒸之;而扩充学问,遂在所略。既与教分,则专家捷巧之技,以回避为高玄。且曰傍教说禅,昔人所诃,不知离教与宗,早已迹其教而并迹其宗。”[4]154理学的这种做法导致儒学陷于困境而存在衰微的危险。
方以智指出儒家的弊端在于迂阔繁琐,以致很少有人能得其神,更谈不上一阴一阳之道了:“儒之弊也,迂而拘,华而荏;以故鲜能神化,通昼夜而知者寥寥。然循序门堂,道德寓于文章,学问事功,皆不容以多伪,孰与自欺欺人而无忌惮者乎?彼非始愿欺也,专主空悟,禁绝学问,惟争悠忽以胜。”[4]156“理学怒词章、训故之汨没,是也;慕禅宗之玄,务偏上以竞高,遂峻诵读为之律,流至窃取一橛,守臆藐视,驱弦歌于门外,六经委草;礼乐精义,芒(茫)不能举;天人象数,束手无闻。俊髦远走,惟收樵贩。由是观之,理学之汨没于语录也,犹之词章训故也。”[4]177理学家不满于词章、训故之汨没于琐碎,反而羡慕禅宗的机锋玄虚,认为读书为丧志,竟至抛弃儒家的经典。“程正公谓读书为丧志;慈湖因象山谓六经注我,而遂以文行忠信非圣人之书,则执一矣。象山甚言当求诸己耳,正公逼人笃信耳。夫乌知不能开眼者,独坐更丧志乎? 此为救病言之也。执此而禁人诗书,则六经必贱而不尊。六经既不尊,则师心无忌惮者群起矣。”[4]185宋学家程颐认为读书是“丧志”,陆九渊则提出“六经注我”,以致于南宋杨简将儒家经书排斥出圣人之书的行列。这些排斥儒家经典的做法导致儒学不被尊重,走向衰微,社会风气因之走向颓废。
于此社会情境下,方以智虽托身佛门,仍推崇儒家之道,他声称“圣人之文章即性道”[4]184,“《诗》《书》《礼》《乐》即圣人之正寂灭道场也,以为善世立教”、“为天地之心”沟通古今,因此,他极为重视儒家所尊奉的道德、文章、事业,认为三者“犹根必干、干必枝、枝必叶而花”[4]183,关系极其密切。理学家们“先挥文章、事业二者于门外,天下聪明智能多半尽此二者,不畜之而殴之”,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此白椎所以日轰轰,而杏坛所以日灰冷”[4]185,佛教昌盛而儒学日渐衰微。方氏为此提出了补救之法:“愚故欲以横竖包罗、逼激机用,补理学之拘胶,而又欲以孔子之雅言、好学,救守悟之鬼话;则错行环轮,庶可一观其全矣。”[4]185-186以机用、好学两种对立的方法,分别补救理学拘胶、禅学守悟两种对立的毛病。
他针对理学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规劝,如“悟后自强不息,薪传用光,碍俱无碍,征以自勘”,“达者任之”,“何不逍遥”,“知必不免,而必言可免,是为大免”[4]13,希望理学家走出迷津,不可固执己见。理学慕禅宗之法,对禅宗所标榜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微妙法门,竟至效法,也以读书为丧志。理学家的这种思潮,对社会尤其是对广大读书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世之厌学者,遂以不立文字掩其不通文字,而招摇过市。方以智于此极为忧虑,他认为“真不立文字者乃读真书,真读书乃真能不立文字。迹二者则偏,合之则泯”[4]194,见解至为深刻,促人警醒。
方以智对佛禅的批评。方以智对佛教采取既包容又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佛教对儒学存在吸收的一面,如在《扩信篇》中云:“孔子复生,必以老子之龙予佛;佛入中国,必喜读孔子之书,此吾之所信也。”[4]32他在《道艺篇》里仍强调此说:“佛入中国,有不读孔子之书者乎?《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能儒。《大论》云: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其曰摩那博迦,直化身耳。云栖以五祖戒后身必不为东坡者,此非然也,牛腹马胎无不可,而不能为东坡耶?”[4]181-182认为佛教与儒学有相通之处,能相互学习借鉴。
但他对佛教的缺陷却有着更明确的认识,也多有批评:“乾毒最能高深,苦心于世之胶溺,故大不得已而表之空之,交芦双破而性之,专明其无不可用大一之体,而用例颇略,以世已有明备者故可略也。而后人沿其偏上权救之法迹,多所回避,遂成一流法迹之法。其实谛行之蟠死窟者,留以为寒凉之风可耳,非中谛圆成者也。”[4]8他认为,佛学教义玄虚高深,明其大体而略于用例,这是佛学之弊端所在。当然,这也是因为儒学“已有明备”的缘故,所以佛教不得已说无(“表之”)、说非有非无(“空之”)之辞,然而世人却执著沉溺其中,依循佛学之明体略用的权宜之偏路,避实就虚而一发不可收拾。佛学所引起的后果是对世道人心产生影响。
方以智指出佛教教义有“表诠”和“遮诠”两种对立的语言表达形式,“盖有表诠有遮全,或夺下情见,一机入路。今时学者,既无智眼,又阙多闻,偏重遮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奴郎莫辨,真伪何分?如弃海存沤,遗金拾砾”[4]188。“表诠”即肯定的说明叙述,“遮诠”为否定的取消分别,两者相互为用,但禅宗偏重“遮诠”,禁绝学问,不能深入研修经藏文本,致真伪难分,取小失大。他对禅宗以禅机棒喝直指人心的说法也有明确的认知与批评:“禅宗以机迫直心,诱疑激顿,能救颂习之汗漫。若守其上堂小参、狐嗥鬼呓之迹,专售海外之禁方,何异于别墨之‘倍谲’‘不仵’乎?”[4]154他肯定禅宗棒喝激人顿悟,明心见性,改变佛教徒一味颂唱佛经的方式,并且从佛教经典中解脱出来,不致迷失在浩瀚的文字里;若一味如此说法传法,“禅宗之汨没于机锋也,犹之词章、训故也”[4]177,亦不可取。再则,对于印度佛教“自小学十二章而外五明、内五明”之学问传统,禅宗也率不用心,“偶窃一知半见,谓入悟门,便住门限上,登曲录床,此生不可复下。习便遮遣,偏畏多闻,三学十支,挥斥禁绝”[4]175。方以智对禅宗之不学、禁绝学问之流弊,极有感触,相关批评非常多,大抵切中肯綮,并非一己之偏见。
相较于儒释两家,方以智对道家的批评并不多。方以智曰:“老庄之指,以无知知,无为而无不为,归于自然,即因于自然。自然岂非所以然乎?所以然即阴阳、动静之不得不然,中而双表,概见于形气。”[4]221其于顺治十七年(1660),著成《药地炮庄》,以儒解《庄》,融会两家。
二、方以智会通三教之论
方以智认为儒释道各家之学问,皆有其优缺点,或迷或悟乃正常现象,但可以并存互补。因此,他首先采取融会贯通的态度:“仰而观,俯而察,小见大,大见小,无彼非此,即无大小,皆备于我矣,是为大尊。成均、空均与众均之所以为均,皆与我同其大小偏全,我皆得而旋之和之。生乎后时,跃身其前;开方圆目,穿卯酉光,读五方本,破玄黄句,坐苍苍之陛,下视其不可闻之苦心,原何有不可推移之法,而况迹其迹乎?”[4]10他于各家之学,不偏不倚,不执一端,坐集千古之智,探赜索隐,兼收并蓄,“读之破之,空之实之”,为己所用。同时,他也劝众人要学均以泯矜傲,“矜高傲卑,几时平泯?吾无以均之,惟劝人学均以为饔飧。众艺五明,皆楼阁也;虫吟巷语,皆棓喝也”[4]12,不但儒家的六艺和佛教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同等重要,连“虫吟巷语”这样极平凡的事物都可予人启发,触处皆师。
其次,针对各家学问之弊端,方以智认为解决之道在于相互补救:对于执常不变,因循汨没的理学,必须用雷电波涛般的禅宗激发之,“是谓以禅激理学”;对于自以为悟的禅宗,必须指出它是抱残守缺,应该向学,“是谓〔以理学〕激禅”;要以佛教的慈悲救道家的苟安,“是谓以释救老”;“惟我独尊之弊,可以知白守黑之药柔之,是谓以老救释”[4]158。
《东西均·全偏》写道:“孔子尽性、知命而罕言,言学以正告者也;老尊命以殉性,反言者也;佛尊性而夺命,纵横倍仵者也。”庞朴解释为:“孔子从正面教人,老子从反面教人,佛以异常理论教人。”[4]144三教无论是说道抑或传法,目的却是一致,只是途径不同,三教的这种共同指向性目标为相互会通提供了可能性。“佛好言统,老好言泯,大成摄泯于随、贯而统自覆之。”[4]144儒、释、道三家虽有差别,然能兼收融合、互补互用,从而生发出三教会通趋向合一的内在必然性因子。
但是,在方氏看来,上述促成三教合一所具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还只是表象,其本质的东西则是各自的“神”的统一。他的此种观点见诸《东西均·神迹》:
神而明之,不可迹也。迹迹者泥,不泥则迹亦神矣。偏言迹,其神失;偏言神,其神亦尘。以不生灭之神寓生灭之迹,以增减之迹存不增减之神。以不迹迹,以不神神;迹仍可以救迹,神祗贵于传神。知此者,知圣人真有大不得已者乎?六经传注,诸子舛驰,三藏、五灯,皆迹也;各食其教而门庭重——门庭,迹之迹也。名教寓神于迹,迹之固非,犹可以循;真宗者,欲忘其神迹,迹之则毫厘千万里矣。[4]152-153
正是因为方以智对三教优缺点有着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自己又能打破三教的壁垒,吸收各家所长,融会贯通,相互补救,所以,“今而后儒之、释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阂(碍)受也。迹者不信,不必与语;神者专己守残,而不欲其全,此为可慨”[4]160。这也是他会通三教,颇为自信自得的心态写照。
施闰章对方以智相知较深,他在《无可大师六十序》一文中明确揭示出方氏的三教合一思想:“(方以智)每语人曰:教无所谓三也,一而三、三而一者也。譬之大宅然,虽有堂奥楼阁之分,其实一宅也,门径相殊,而通相为用者也。”[5]248这是方氏晚年所宣扬“三教一家”的真正含义。他甚而称呼方以智为“三教宗主”,此见诸萧孟昉为方氏《药地炮庄》作的序,其中写道:“施愚山先生曰:药地大师,三教宗主。……伯升留锡三年金莲汋林,得读《炮庄》。”[6]方以智住持青原山净居寺时,萧氏为与之俗缘最深之人。
方氏对自己不遗余力传扬三教合一之说曾予解释,他在《与易堂林确斋》文中写道:“若曰悟道,惭惶杀人。既已偷生木榻矣,因法救法,以不借借鼓舞薪火,不知其尽。操履死而后已,痴愿死而不已,愚公移山,能无笑乎?不论赞者谤者,但使耳闻目及,或信或疑,过即受熏。孔孟当时几曾如意?而万世人心自转熏之,时义大矣哉。”[7]194-195其虽处身佛门,然而突破三教之藩篱,仍抱有用世情怀“因法救法”,自是难能可贵!
方以智座师余飏《寄药地尊者》曰:“去岁浪游,得承三教微言,豁然大悟。出世因缘,人生泡影,予夺同时,代错对举,圣贤时中之义,达士逍遥之旨,两折三翻,交轮合一,真所谓摩尼宝珠,随人变色,青黄赤白,看来目中,其实一珠耳。……青原药地既合天地万古为一身,而为午会今时说法,今又寓战国漆园之身而为宣尼、聃、昙说法,此等深心大力,何可思议乎?”[7]191-192可见方以智笃信三教合一说,复宣扬之不遗余力,事实上对与之交往的人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余 论
佛教传入中国,渐至晚明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达到极盛,且延及清初。非徒僧侣、道士倡言此说,儒生、官宦亦热衷佛理。如明末四大高僧云栖莲池、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皆注重调和儒家和佛教,倡三教合一之理;[8]道教东派代表人物陆西星,伍柳派伍守阳、柳华阳,龙门派王常月等都表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9]儒者如王阳明、焦竑、袁宏道等文人均阐扬此论。风尚所向,竟至芸芸众生莫不皆然。《青原志略》卷一陈鸣皋于《青原峰别道同说》中写道:“三教名异实同,宗别道合,亘古及今,照耀天壤。吾儒学孔孟,行仁义,敦孝弟,上绍危微精一之旨,乃为登峰诣极。释氏礼三宝,明心性,阐宗风;道家祖犹龙,著为道德,福善祸,欲人登峰诣极。此‘峰别道同’,张篑山太史品题于前,而‘三教一家’,药地老人书额于后,此心同也。”[7]42无世人于“三教名异实同,宗别道合”之说已普遍认同。故明末清初江南大儒陆世仪不禁为之慨叹:“迄于隆万,此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三教合一之说昌言无忌,而学脉之瞀乱,于斯为极。”[10]盖斯言道出明季社会实情。
探究三教合一之源起,关涉佛教传播中国之发展演变历程,非本文所能尽论,故而不谈。而晚明清初此社会思潮泛滥,个中缘由亦较为复杂,著名学者陈垣先生曾分析道:“其始由一二儒生参究教乘,以禅学讲心学,其继禅门宗匠,亦间以释典附会书传,冀衍宗风,于是《中庸直解》、《老子解》、《周易禅解》、《漆园指通》等书,纷然杂出。国变既亟,遗臣又多遁空寂,老庄儒释,遂并为一谈。”[11]319“明季心学盛而考证兴,宗门昌而义学起,人皆知空言面壁,不立语文,不足以相慑也,故儒释之学,同时丕变,问学与德性并重,相反而实相成焉。”[11]303这些见解颇为中肯。
方以智于明亡后不事新朝,被迫逃禅,绝非如一般佛徒那样看破红尘,四大皆空,而是以自身渊博的知识积累与学术造诣批评儒释道之缺陷,并加以补救,融通三教。臆断其内在的缘由,与其世道变革及个人由儒入释身份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遁入佛门后,方氏内在的儒学素养与根深蒂固的用世情怀,终究无法消解,又不堪纯粹的弃儒从佛,再加上外在的时代思潮的浸染,于是融通三教思想便成为必然的选择,以出世为入世,圆通三教,终不可简单视之为禅师。《桐城耆旧传》的作者马其昶论方以智:“先生躬豪杰之才,遭逢季运,以佔毕称,岂其志哉!”[12]
余英时认为方以智虽遁迹佛门,实乃遗民:“密之披剃垂二十年,且于佛教思想亦深有所契悟。然统观其晚年行迹,与夫最后之抉择,则密之终不失为明末一遗民,而非仅清初一禅师。当时密之师友家人,乃至天下识与不识者,无不以遗民目之,良有以也。后世之治史者倘昧乎斯义,则于密之一生之主要精神将不免当面错过矣。”[5]153其师钱穆先生亦持此观点,他为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作序,写道:“英时考密之晚节与殉难事外,复有《晚年思想管窥》一章提及三教合一之说,此乃晚明学风一大趋向。然应可加分疏。姚江流衍颇主此说乃欲撤除门墙,自放于无涯涘,以破俗儒之拘孪。若果逃儒归释,宁有复主三教合一之理。纵不然,亦牵孔老为偏裨,奉瞿昙于一尊。至如密之则逃儒归释乃其迹,非其心。否则将不使其三子仆仆皖赣间常年奉侍。又其为僧无定名,如无可、五老、药地、墨历、极丸老人等,此在名贤大儒如晦翁朱子有不免。文人尤喜染此习,佛门大德则少见。密之身为浮屠,而犹言三教合一,岂诚结习之难忘乎。故密之晚节,显然仍是胜国一遗老,不得以一禅师目之,此则读英时此文而更皎然也。”[5]3今探讨方以智佛学思想及其融通三教之说,于研究明末清初之社会思潮颇具意义,于了解明清哲学史、思想史亦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根友.试论《东西均》一书的“三教归儒”思想[J].哲学分析,2011,2(1):86-99.
[2]周锋利.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580-584.
[3]唐艳秋,彭战果.一二之辩与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40-44.
[4]方以智.东西均注释[M]. 庞朴,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
[5]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方以智.药地炮庄[M].张永义,邢益海,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4.
[7]方以智.青原志略[M].张永义,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8]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J].佛学研究,1998,7:52-57.
[9]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0] 续修四库全书·桴亭先生文集卷一[M].第13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6.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范文3
关键词 “三合一”导师制 教学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实行已有600年的历史,最初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由温切特斯主教威廉威科姆首创。在我国,除费巩先生50年前曾在浙江大学短暂实行后以外,重新兴起则是近十年的事情。通常意义上理解“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管理学生与引导其思想和品德的教育制度。导师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
目前,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需要,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导师制度。但这些导师制多数侧重于培养大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水平。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三合一”导师制(专业教学导师制、科研教学导师制和业务教学导师制),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所长,能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社会定位。
二、“三合一”导师制本科教学模式界定
本文提出的“三合一”导师制包括专业教学导师制、科研教学导师制和业务教学导师制,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所长,能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社会定位。
(一)专业教学导师制
加强教学监督,选聘优秀专业授课教师。专业教学导师由院(系)指定的方式产生。专业教学导师为专业课授教师,一般应在学生入学后每一学期(大一、大二)前期确定,专业教师负责讲授本专业的课程,原则上不得跨专业、跨学科。专业教学导师一经确定,需填写专业教学导师情况简表,并交所在系(人文学院)审批、备案。
(二)科研教学导师制
科研教学导师由学生所修专业方向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职称。一名科研教学导师指导每届15名左右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授课结束以后(大三、大四)开始实施。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将辅导员的思想引导和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提高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科研业务水平。另外,科研教学导师可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根据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建立学生科研综合素质评价表,再组织开展各种比赛,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业务教学导师制
业务教学导师由学生所修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企业管理者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中级以上职称,一般为校外导师担任。由各系(或学院)对其在工作岗位、工作业绩、工作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后,填写业务教学导师情况简表,报学生所在系(或学院)备案。各专业根据需要聘请校外导师,一名校外导师指导每届15名左右的学生。业务教学导师一般应在专业课程授课结束以后(大三、大四)开始,与科研教学导师制同步进行。每学期要求开展2次对学生的指导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2学时)。
三、构建“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必须根据本科生教学效果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提高评价指标的客观性、真实性,使考核指标能真正准确、客观地反映“三合一”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构建必须坚持重点指标与全面指标的有效结合,实现评价的重点和全面的结合,真正反映“三合一”导师制的整体成效。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为实现评价结果的清晰具体、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必须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定性与定量指标的优势,互取长处、弥补不足,以实现评价目标为最终归宿。
(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激励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动机,调动其进行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约束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明确评价责任,又能追究评价责任。
(五)权变(弹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保持权变或弹性的原则,增强评价指标根据学生特长形成和发展的适应性,以达到评价指标既要有一定的刚性或稳定性,又要具有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增强评价指标的弹性。
四、“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本科生“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各导师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全面考察导师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本科生导师工作,全面反映培养学生的状况,尽可能做到简单明晰、信度高、可测量。本文设计的“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分为专业教学导师、科研教学导师和业务教学导师三大类,分别设计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采用配对比较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五、结语
本科生“三合一”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如何评价导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创新。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能反映出本科生“三合一”导师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等情况。评价体系具有指标简洁明晰、权重恰当科学、可操作性强和明显的导向性等特点,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同时,由于本科生培养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各个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高艳红(1984―),女,河北蔚县人,博士(后),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安吾.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 (4):109-111.
[2] 叶常林.本科生导师制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必要性、原则与基本构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152-156.
[3] 许树洪,刘守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8):20-22.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范文4
1.没有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
综合仿真实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参加综合仿真实习的学生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因此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相互取长补短来完成教学工作。然而,在教学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职责不明确,互推责任,不能及时解决学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
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等。而目前对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看是否按时到位,是否参与了实习指导,完成教学任务,至于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评价。即使有相关的评价制度,也因各种主观或是客观原因导致难以真正落实。对于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定性评价,就算是某些实习指导教师能认真地完成教学任务,按时到位,受到学生的好评,对其教学效果评价也难以真正体现出来,更谈不上评价标准、内容、方法等。
3.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综合仿真实习由学校、教务处、教学单位等部门共同管理。在管理中,对综合仿真实习的指导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难以全面而正确地评价综合仿真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外,综合仿真实习由许多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指导任务,在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时,各指导教师又有明确的分工,如果采用学校常规的评价方法对指导教师作出评价,不能公平合理的作出客观评价,难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从而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综合仿真实习的教学质量
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可为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指导效果提供统一的可操作的依据,推动指导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可以调动指导教师提高指导效果的积极性,从而增加指导教师工作压力,使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综合仿真实习的教学质量。
2.有利于推进综合仿真实习教学改革
综合仿真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实践的能力、跨专业知识复合运用能力、市场竞争意识与决策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能科学地评价综合仿真实习批导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水平,促进应用科技大学实验教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3.有利于促进综合仿真实习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通过建立科学的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综合仿真实习的基本情况,获得综合仿真实习的具体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明确必须采取的相应措施,从而实现综合仿真实习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三、评价原则
1.多方位原则
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不同角度多方面作出客观评价。综合仿真实习是参与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评价主体也是评价的客体,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评,就可以形成教与学的评价效果互动。评价主体与客体互换互动。
2.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原则
为了保障综合仿真实习全过程的各个实习环节都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与反映,就需要参与教学评价的主管部门的评价,参与指导的同行教师的互评,还需要实习学生的评价。对于同行教师和实习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学主管部门,可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
3.量化与质化
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能对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用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充分肯定,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应采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式,即通过分数加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1.构建原理
对于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包括:工作态度、教育引导、指导答疑、指导效果、作业批改、实习纪律及课堂管理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后,然后针对每个指标制订评价标准。再根据每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确定各指标的比重。在评价标准的制订中,尽量将评价指标量化,客观化。
2.评价标准
(1)工作态度:要求积极主动参与实习指导工作,态度认真,保证在现场巡回指导。(2)教育引导:教师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提升专业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3)指导答疑: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指导答疑耐心细致;妥善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4)指导效果:深入公司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业务指导:掌握各公司(机构)业务活动进度;主动参与学生的各种讨论,以帮助学生寻求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导学生各种比赛活动。(5)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实习学生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督促学生按时填写实习日记;指导教师每周批改实习日记一次,并作好批改记录;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各种问题;认真批改实习过程中提交的资料成果,对成果评价客观、合理。(6)实习纪律:遵守各项实习纪律。在指导实习期间无擅自离岗行为,无故迟到早退或缺课。(7)课堂管理:加强课堂考勤管理,严格实习纪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学生日常秩序中存在的问题。
五、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
1.教师自我评价
组织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每学期对自己的指导效果作出评价,及时发现自身实习指导中的不足之处,客观地评价自己。通过填写《综合仿真实习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师用)。其评分占综合评分的10%。
2.实习指导部评价
为了发挥实习指导部的监督作用,实习指导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综合仿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工作态度、指导效果等评价指标体系的项目。其评分占综合评分的比重为20%。
3.学生评价
学生是综合仿真实习参与的主体,学生的评价在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中起到主要作用。因此,在评价中学生的评价占主要部分,其比重可为70%。学生评价由综合指导部组织学生进行,对评价项目的各内容进行打分并作出总体评价。根据教师自我评价、实习指导部评价及学生评价,即可计算出指导教师的综合评分,其综合评分=教师自我评价总分×10%+实习指导部评分×20%+学生评分×70%。实习指导部以为评分作为考核教师绩效的重要依据。
六、结语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范文5
关键词:顶岗实习 问题 技能型人才
顶岗实习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存在各种不利因素直接影响顶岗实习的效果。
一、学校原因
(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不深入,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层面,很大程度上只是口号。学校课程未根据市场要求来设置,两者结合不够密切,课程设置脱离实践要求,市场变化莫测,市场变化中所需新知识在教学中融入也慢,有时候间隔期在一年以上,比如纳税申报,实际工作中申报程序和步骤在不停的变化,而教学中这种变化不能及时跟上,导致教学环节与市场需求脱节,学院不能按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学生。
(二)学院派到企业学习的教师时间不能保证,所以在“师者”的阶段就脱节了,“师者”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偏重理论,操作比较少,开发性项目更是少之又少。
(三)高职学生在三年大学期间,只安排一次毕业实习,而且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此时虽然专业课已经学完,但是学生之前与企业接触太少,在毕业实习时发现有好些不懂的东西,想反过来继续补漏洞,继续学习,但已经没有时间了。
(四)学院管理难以到位。学生集中在一个阶段实习,人数较多,学院不可能将所有顶岗实习学生安排在一个实习单位实习,必然会出现多单位多岗位分散实习情况,这样学院就不易管理,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岗位上的技术问题、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及人及处理关系等种种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直接影响实习效果。
二、学生原因
(一)高职学生眼高手低,就业心态偏离培养目标轨道。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培养对象必须到第一线工作和锻炼。但很多高职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一代“天之骄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份令人羡慕的工薪待遇,追求白领生活情调,对第一线的工作估计不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心理落差较大,难以承受第一线的艰苦工作,频频出现用人单位辞退学生或学生自己逃离用人单位的情况,双方都出现需求,但是不能有效对接。
(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给学生提供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较差,利用学生实习期这个特殊阶段,不给薪酬或薪酬待遇(包括加班工资)低的特点“盘剥”学生,学生在无法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自动辞职。
(三)家庭教育环境缺失。目前家庭子女均较少,每个孩子都是自家的宝贝,父母宠爱有加,难免存在教育不当,致使学生缺乏自制力,没有责任心,难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事情我行我素,不顾及不考虑他人感受,不能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虚心向前辈请教,实践技能低,不能胜任工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厌烦工作。
(四)学生对专业没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考虑家长的意愿,甚至是考虑家族势力来定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很多学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目标不明确,不能结合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给自己定位,帮助自己选择专业。
(五)学生自我维权意识低,自我保护能力差。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习期间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受到侵害后,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三、实习指导教师原因
(一)学院指派的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不能很好到位。高职院校近年学生扩招人数增加,导致教师人手紧张,安排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就少,有的实习老师一个人要带七八十个实习生,个别专业高达一百五十对个,远远超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要求,而且教师还要接受校内其他工作任务,管不过来,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教师身心疲惫,学生给实习指导老师直接的评语就是责任心不够强。还有些院校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不是专业方面的老师,是相关班级的辅导员,无法指导专业知识,只是为了应付学生,导致实习效果差。
(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没有充足时间手把手教学生。实习单位一般情况是让顶岗工作,而不是慢慢培养实习生性,实习单位指派的指导老师平时工作量也很大,顾不上管实习生,流于形式。
四、社会原因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范文6
1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
1.1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获取被试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感受,可得到比问卷调查法更深入的结果。访谈过程如下:首先,确定被试并设计访谈提纲。被试依方便取样原则取自西北大学图书馆学本科实习生,并依自愿原则签署“访谈知情同意书”。研究者自编访谈提纲,提纲分3个部分、15个问题,涉及被试的个人实习情况、实习单位或行业情况和被试的看法;其次,实施访谈。研究者与20名被试面对面访谈,以录音方式记录,并做适量笔录;最后,整理访谈记录。访谈后立即生成访谈笔录,删除无意义与无关语句,进行语意分析和过程分析,并做即时调整,记录访谈细节。扎根理论是从详实资料中建构理论的思考途径与探索方式,它以经验资料为基础,通过科学的逻辑、归纳、演绎、对比、分析、螺旋式循环的逐渐提升概念及其关系的抽象层次,并最终发展理论[6]。本研究的扎根分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主轴和选择性译码———将所搜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其次,根据理论饱和原则确定抽样是否停止———当范畴出现不断地重合时则停止抽样,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建议———研究结束。
1.2样本情况研究样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来自西北大学2009-2011级图书馆学本科生,共20名。被试的实习方式为代职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和独立工作。代职实习的核心理念是“学参研”相结合。“学”即在实习单位学习相关岗位的规则制度、业务流程及行为规范“;参”即承担起实习岗位的角色要求,独立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研”即运用所学的图书馆学知识,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或对策。实习流程分为实习意向沟通、实习生与基地双向选择、实习动员、进基地实习、实习指导与督导、实习中期检查、考核与评估、总结与分享等8个环节。第二部分样本为一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和两所高校图书馆里的作为实习指导教师的馆员,共66名。三个实习基地均与西北大学图书馆学系签有实习培养协议。实习基地为实习生提供采访编目、参考咨询、借阅、阅读推广和数字资源管理等五方面的实习内容。调查内容涉及图书馆指导教师的性别、工龄、工作岗位和指导实习频率等见表1。
2实习生视角分析
本研究中“扎根理论”编码的归类一致数为283,所有被试的编码总数为6327,编码信度公式如下。其中,n为被试个数;CA为归类一致性指数;M为所有被试编码归类一致数;N1、N2...Nn为每个被试的编码总数。由此可得本研究编码信度系数R=0.9471;R>0.9,编码有很高的可信度。编码得到的问题、效益主题及子主题响应分布见表2。图书馆学实践教学中产生问题的总频数略高于产生效益的总频数。问题主题的范畴构建及典型备忘见表3。
2.1实习指导问题部分被试表示实习指导教师素质不高。首先,实习单位将图书馆的部分外聘人员作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但外聘人员未接受过专业教育,仅凭经验知识指导实习,该做法显然不妥。其次,馆员与读者发生冲突等行为也给实习生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实习工作以图书上架、整架等体力劳动为主,以撰写报告、活动策划等脑力劳动为辅。在图书馆业务中基础性工作占较大部分,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会使馆员丧失工作积极性。在实习中仅接触基础性工作也会使实习生的职业定位出现偏差。在实习指导方式上,指导教师仅随机地给实习生布置工作,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完备的教材。被试表示,因某个部门或某个任务缺人手就将实习生临时调配,这种做法不能使所有实习生得到同等的学习机会。
2.2实习生人际关系问题实习生在实习单位主要处理两大人际关系:一是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人际关系,二是与读者的人际关系。被试均表示能跟指导教师愉快相处,但被试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指导教师不仅教授知识,且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他们以奉献读者的服务精神感染实习生,给其带来积极影响;另一个是指导教师不断被读者投诉,将自身工作任务完全交给实习生。实习生与指导教师虽不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但偶尔会感到不满和委屈,彼此之间未建立起良性人际关系。对大多数实习生来说,实习是经过专业学习后首次接触读者。一些实习生表示读者对服务表示尊敬和感谢,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有实习生表示,在向读者提供服务时不被读者理解。一般来说,实习生会因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读者无理的态度等因素较容易与读者发生冲突。
2.3实习工作环境问题本研究的被试要在8-10周内完成公共馆和高校馆的实习,并以5天为周期在不同岗位间轮换。被试表示在进入新部门后,与新工作和新的指导教师会有1-2天的磨合期。岗位轮换使实习生无法充分学习,疲于适应。此外,实习时间安排存在前紧后松的问题。实习后期,实习生会出现迟到早退,甚至缺勤等懈怠情况。交通、用餐和休息等配套设施问题也是困扰实习生的因素。由于实习单位和学校距离较远,实习生午间只能在实习单位或周边休息及用餐。实习单位没有为实习生提供工作间隙的娱乐休息设施。安全问题是校方和实习单位强调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实习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判别危险的能力较低,在接触各类人群时可能面临威胁其人身财产安全的因素。
2.4实习评估问题由于缺乏前期教学任务规划,导致实习成果无法评估。实习生在实习后撰写实习报告,并将实习鉴定上交院系获取学分的做法是目前主要的评估方法。但大多数实习生将实习报告撰写成心得体会或实习过程的记录;实习鉴定也不能达到鉴定实习成果的目的,仅作为学生在图书馆工作的证明。效益主题的范畴构建及典型备忘见表4。
2.5知识、能力增长效益被试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通过实习得到增长。文献分类、编目、检索等实践课程是实习中印证知识最多的课程。实习结束后,部分被试对实习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本科毕业论文。此外,被试提到有所增长的能力还包括公文写作、策划、组织、人际交往等。
2.6工作成就感增长效益获得工作成就感是实习主要效益之一,所有被试都表示能在实习期获得工作成就感。工作成就感来自于基础性工作,部分实习生由于对图书或图书馆事业的热爱,从简单的图书加工中也能获得成就感。工作成就感也来自于向读者提供帮助。实习生经过图书馆职业精神熏陶,普遍具有服务读者的自觉性。此外实习生的工作成就感还来自于完成较高难度的工作目标等。
2.7确认就业意愿效益13名被试表示有在图书馆就业的意愿,但实习前后就业意愿并未增强;7名被试表示在图书馆就业的意愿下降。图书馆实习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实习生真实了解图书馆员的职业生存状态,帮助实习生确认就业意愿。
2.8职业忠诚、职业素养提升效益被试在回答“您认为怎样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对做好图书馆员的工作来讲是重要的,与其他工作有什么不同?”问题时,表达出较高的职业忠诚度和职业素养。13名被试表示馆员最重要的个人品质是服务精神。实习生认为馆员职业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要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
3图书馆指导教师视角分析
3.1实习生表现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5道“五点量表题”,分别从5个维度集中调查图书馆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总体表现的看法,统计分析见表5。图书馆指导教师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项目分别为“对实习生表现非常满意”、“实习生具备表4效益主题构建范畴及典型备忘很好的时间态度”。由表5统计数据可知,指导教师最认可实习生通过实习令能力有所提高(平均数=4.03);其次为“实习生喜欢实习工作”和“对实习生表现满意”(平均数=3.89);然后是“实习生能胜任工作”(平均数=3.81);最末为“实习生有很好的实践态度”(平均数=3.53)。
3.2实习问题
3.2.1指导教师自身问题首先,图书馆指导教师人才匮乏,63.64%的指导教师承认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37.88%的指导教师承认愿意承担该项工作的馆员不多;62.12%则认为馆员工作时间与实习指导时间存在冲突。其次,实习指导过程存在问题。45.45%的被调查者表示实习生自学较多,实习指导较少;50%的被调查者表示实习指导以学生观摩为主,动手实践较少;63.34%的被调查者表示实习中所能使用的专业设备较少;40.91%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并不亲自给实习生填写实习鉴定。
3.2.2实习生存在问题调查发现,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包括图1所示的6种。其中,有56.06%的被调查者表示实习生从不主动与馆员交流。此外,实习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理解馆员的工作指导、拒绝完成馆员交代的工作任务、迟到早退、遗忘所学知识和不尊重馆员等问题。
3.3实习效益笔者总结归纳出7种实习生接触到的工作内容和7种实习生通过实习增长的知能。调查中,要求指导教师选择适合作为图书馆实习的工作内容以及能让实习生通过实习增长的知能。图书馆指导教师认为最适合的实习工作是以“图书分类编目”“图书上架倒架”“期刊整理”为代表的采编部门业务,而“撰写舆情报告”“策划、推广活动”等参考咨询和阅读推广业务则不受重视。由此可得传统业务和体力劳动仍是实习生工作的重点。由于实习内容安排上的不平衡性,实习生的知能增长指标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实务工作能力是指导教师认为实习生增长最多的知能,占83.33%。此外,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分析、处理能力也增长较多。而危机处理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和克制情绪的能力则增长较少。由此可见,实习工作多为机械性质,少见突发状况和创新思考问题。除增长知能外,实习生还能从实习中获得其他效益。首先86.3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生通过实习了解了工作内涵;74.24%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生可通过实习确认就业意愿;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生建立了专业认同。仅有40.91%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生拓展了专业人脉,原因在于实习生不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有数据显示,仅有24.24%的指导教师表示实习生在实习后仍与自己有联系。
4对策
4.1重新规划实践教学针对实习工作内容多为基础性工作、体力劳动的问题,图书馆需重新规划实践教学内容。实习生的工作若以专业工作为主,不仅能印证专业知识、加深体会,还可提升专业认同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此外,图书馆还需增加实时间,合理规划各实习内容的时间比,并对实习生的工作进行始终如一的监督。最后,完善实习评估的维度,提高评估质量。学院可尝试从导教师和读者处获取实习评鉴,从实习日志、实习报告、自评、指导教师评语等多方面考量实习成果。
4.2增强师资力量配给首先,学校应为实习生配备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相关背景或有丰富图书馆工作经验的馆员作为指导教师。其次,实践教学虽没有完备的教材,但可将往届实习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编实习教材。这种做法不但能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也可传承实践教学经验。再次,引入采编等各类型工作模拟系统,丰富实习软硬件设备。最后,尽量为实习生提供学习、交流、休息空间。
4.3增进实践教学交流分享实习生、图书馆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构成了整个实践教学的三方。校方委托图书馆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教授知识、技能、经验,但学校指导教师与图书馆指导教师应相互沟通,共同监督实习生的学习。实践教学三方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起实践教学交流平台,学生可在该平台提出自身实习中的要求和建议;指导教师根据情况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在平台上公布实习规划、实习目标等。其他沟通渠道,如电子信箱、建议簿也可运用到实习反馈中。总之,实践教学交流重在实习过程中的交流,而非实习结束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