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范文1

    没有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现代化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的变迁,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我认为首先是要有大的观念上转变,这是政府行为,政府的领导要认识,这是前提。近来,国内有学者王雅坤与我们合作,共同对家庭教育现代化主要内容这一选题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家庭教育现代化应包括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家庭教育手段现代化、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化等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民主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需要广大家长在不断改善自身素质过程中,在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善条件下逐步完成。

    第一,提倡新理念,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为什么生儿育女,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养儿防老”或“光宗耀祖”,就是“望子成龙”“考状元做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劳动教育,只知道给孩子增加营养和开发智力,别的不过问或很少过问。而现代家庭教育提倡的新理念最核心的应该是:为民族未来生儿育女,为国家的富强教育子女,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给孩子谋生的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和谐、健全的发展,成为“幸福的人”,成为愿意并且有能力为谋求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人智力健全,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奋发有为,既能适应紧张而复杂的现代生活,又能创造美好的现代社会。提倡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还包括: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教育要先从改造母亲开始、父亲的人格魅力在于责任心、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解决孩子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等等。

    第二,学习新知识,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陈旧,这是造成家庭不良育人环境的主要根源。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新知识,不断接受现代家庭教育新信息,这是做一名合格家长的基本要求。试想一个教育孩子知识和方法都落伍的家长怎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孩子?!大量失败的家庭教育事例都说明:仅仅是由于家长平时不注重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必然面对孩子没有智慧,没有科学的方法。因此,只有我们不断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的内容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才能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讲求新科学,实现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面对孩子出现问题,作为家长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家长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效果。大到孩子走上了不归之路,小到孩子心理产生逆反心理,绝大部分都是源自于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和指导孩子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应该铭记这一点。家庭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亲子交流与沟通的方法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语言是科学的、家庭教育的行为是科学的等等。总之,家长在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有智慧的,是尊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的,是站在孩子角度上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内容范文2

信息时代,教育的功能不再是只关注教育对象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逐渐开始关注教育对象个体功能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统一和普适的学校教育不再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个性化和私人化的家庭教育地位逐渐提升。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生产生活技能,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对象的主动学习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这无疑是对我国长期处于“冷宫”地位的家庭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由此,托幼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等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机构的作用的发挥显得无比重要。但是,不难发现,当前,在我国托幼机构和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归结起来,如下:

(1)华而不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在我国,多数地区都已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这些家庭指导机构多是依附于当地的学校、托幼机构。据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功能执行方面,仅限于家长会和少有的讲座等,因此,未能全面发挥其指导作用。

(2)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和途径单一

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为较为常规的电话、面谈等,这样的指导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虽然,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有了一定的丰富,但是,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零散、陈旧。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指导仍局限在陈旧的科学知识层面,对于个性化和特殊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重视不足,实施不够,对于当代社会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的普及不到位。

2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发展方向

2.1托幼机构

(1)以政府支持为依托,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完善家庭指导机构建设。

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主要目标,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政策的出台,说明了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因此,托幼机构应以政府的支持为依托,全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从形式的层面上,不仅可以保留之前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等形式,还可以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聘请专家为家长和幼儿园开展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也可以适当添置多媒体等设备,例如:投影仪,设置放映厅,播放亲子电影;还可以构建亲子心理诊疗室,为家长和孩子提供需要的服务。从内容选择上,除了家园互动常规性的内容,还可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内容,如:如何看待幼儿使用IPAD等。以此,全面建设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停留在书面或者会面的形式上,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例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时效性,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具有重大作用。托幼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主页,放置儿童平常的信息和活动安排、家庭教育提示等内容,按时更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园信息,指导家长的教育工作。

(3)善于利用电子通讯工具,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快捷、高效性。

信息化时代,各种聊天交流的工具轰炸式的存在。除了常用的腾讯QQ以外,还出现了微信、微博、易信等聊天软件和各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托幼机构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工具,开设一些公共号,建立班级群和家长群。在群中可以提供一些较好的家庭教育书籍、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感受、帮助家长互助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幼儿教师也可以将每日班级活动中幼儿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家长反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2.2社区

(1)利用政府支持,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的投入,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紧抓机会,在社区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例如,在小区内设置图书角(图书阅览室),放置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供幼儿与家长阅读;再如,建立社区心理指导服务中心,可以请心理工作者每周坐班或是以讲座的形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家庭教育问题;也可以利用小区的环境创设,设置家庭教育专栏等,宣传家庭教育知识。这样,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建设社区的家庭服务指导机构。

(2)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信息。

一般在社区中,家庭零散、具有极强的个别性,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多局限于宣传栏的宣传和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等。这样的宣传表面上适用于社区家庭的特点,但实质上的作用不大。社区可以转用电子屏,播放家庭教育的短片、公益广告等,吸引家长的注意。也可以通过社区的公共电子信箱等系统,定期地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政策和内容,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借机会,组织家长召开家长“周末下午茶”等活动,交流教育感受,分享教育经验。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

社区的力量是单薄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社区还应广泛地运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充分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在天津、北京等地区,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托幼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社区主动联系,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开展了“女园长巡回演讲团”“艺术指导沙龙”“亲子大型互动游戏”等等此类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又拓展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设。

3结语

家庭教育内容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视角;家庭教育;有效性;思路研究

自唐朝开始,饮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在这一背景下,饮茶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且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能够对人们具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当前教育体系日益成熟,如今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机制上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人行为习惯上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如果想要确保其教学有效性,就需要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

1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分析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茶叶种植和应用的相关记载。而我国茶文化在形成和推广过程中,贵族阶级和文人士族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随着饮茶习惯逐渐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加剧,整个茶文化体系更加成熟。可以说,茶文化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想要体系化认知传统文化,就必须从茶文化切入,通过了解茶文化体系的内涵,才能对传统文化形成广泛认知,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体系内涵中丰富阐述了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无论是茶道,还是茶礼,其中都有着丰富完善的价值观。比如在饮茶的过程,需要静心等待,需要用心品尝,而这一过程正是礼仪规范推动的结果。尤其是在茶道中,其倡导的是尊重,因此,认知茶文化,就是继承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其次,茶文化体系中还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其中更是融入了丰富教育理念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体系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体系全面、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在茶文化中向我们阐述了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和理解来对待复杂问题,同时也在教育和引导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性看待人生中各种问题之间的转化,因此茶文化体系中的教育价值,也能够使其更容易被融入到当前整个教育活动中。最后,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行为引导和规范,可以说是茶文化体系中所独有的价值内涵,随着我们对茶文化体系认识日益成熟,如今我们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可以看到其中存在正确的行为模式示范,因此其能够对我们当前所从事的活动提供有效指引。随着当前社会活动日益成熟,如今需要通过合理的文化内容阐述与展现,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2当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日益突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也能发挥和实现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完善教育体系就成为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仍然缺乏应用的重视,因此其价值和作用并不到位。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前家庭教育体系缺乏完善的教学素材,事实上,当前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通过言传身教,并没有合理完善的素材。随着当前人们接触素材的途径日益完善,家长想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但是目前无论是家长的知识水平,还是教学技能,都缺乏应有的素材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极为必要。此外,目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示范和引导。目前一些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其更多使用的是理论和普通说教,其效果不仅不理想,甚至很难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有选择融入合适的要素,才能实现其应有教学效果。对于家庭教育活动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势必能够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家庭教育应有价值。最后,家庭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正确理念的界定和认知。比如说,孩子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合适的教育载体就极为必要。但是目前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念界定,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理念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完善融入,从而实现整个家庭教育的具体目标。

3当前家庭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分析

在我们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知日益全面的今天,想要有效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需要从教育的初期开始,而家庭教育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实现以下要求:首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完善融入。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实质性影响。当儿童具备相应文化基础时,其才能发挥自身多样素质和能力。而融入文化元素,就需要有好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素材。通过讲解和阐述茶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喜欢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为学生成长奠定重要帮助。其次,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应该将整个教育过程与行为理念引导体系化结合。家庭教育不同于常规教育活动,其中更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更为丰富完善的素质理念。因此,合适的理念内涵极为重要。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所以完善的茶文化内容可以为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帮助。以往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时,其使用的方法是说教式教育,因此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各种应有的行为理念缺乏必要认知。所以,当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予以切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最后,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将教育活动细化为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等体系化融合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探索将孩子知识和素质以及整体技能培养体系化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因素,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以往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和在意孩子的知识学习,这种较为片面的教育观念,就使得教育活动存在较大偏差。茶文化体系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不仅包含了相应的教学元素,同时也有着相应理论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应用价值,同时也达到了家庭教育的理想目标。

4基于茶文化视角的家庭教育有效性思路分析

从当前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状况看,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同时也是影响孩子终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通过对目前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并不到位。而茶文化体系的丰富度和完善度,使得我们可以体系化应用传统茶文化内容,改善家庭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首先,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融入到家庭教育体系当中。茶文化中包含内容元素很多,如果将其笼统的融入到整个家庭教育体系中,那么不仅很难发挥茶文化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更很难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实现两者互促共进的目的。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具体要求相匹配。因此,合适的茶文化素材极为必要。其次,在将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活动中,需要注重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全面结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孩子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具体需要,通过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培养,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基本潜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要将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学生教学活动中。我国茶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全面,因此,要将茶文化与学生全面培养体系化结合起来,从而为孩子成长提供重要帮助。最后,家庭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元素,而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通过对中西方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活动并不成熟,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素材。我国是茶文化大国,而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成长上的引导和帮助,而茶文化的示范作用,也必然会使得孩子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有效引导。通过正确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家庭教育内容范文4

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随迁子女,另一类是留守儿童。这两大群体有着各自的特点,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由此而导致的家庭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从二者的共性特征来看,都属于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范畴,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质量低下,家庭教育的内容单一等方面。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1家庭教育主体不同

一般而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仍然是父母,虽然父母为了生活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随迁子女的日常家庭教育,使得随迁子女常出现缺乏管教等现象,但完整的家庭环境、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随迁子女本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作用。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则一般为祖辈,“隔代监护”有着更大的弊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般都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相应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此外,祖孙辈年龄差距大,“代沟”更加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的另一类监护方式是“上代监护”,即由“留守儿童”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类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也一般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对相对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且“上代监护”更不稳定,容易出现“转托”现象。这类儿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是完全缺失,要么是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效应。

1.2家庭教育内容不同

基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同。父母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比较强调学习目标和期望,希望子女通过学习的方式摆脱农民身份进入城市生活,而对随迁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较少关注,从而造成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体一般也只能满足其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学业、精神、道德层面的管束很少。这种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都容易产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儿童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或者其他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这种交流基本很难起到教育的作用。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是父母面对面的直接教育,但由于父母本身素质的制约,通常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方式,缺乏礼仪健康的说服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极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教育的“负效应”。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基本缺失,隔代监护祖辈则一般会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孙子辈,但由于精力有限和“代沟”的存在,基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果是上代监护,因为不是亲生父母,一般都不会严格管教,家庭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社会管理视角下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要取得良好的社会管理效果,农民工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关键,其不仅可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子女的教育质量,而且能大大提升农民工家长自身的本身素质,维持农民工家庭的稳定,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针对上述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同特征,可看出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2.1家庭教育主体角色定位偏差或缺失

无论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还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角色缺失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不仅包括家庭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还包括主体角色定位的偏差。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在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很少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生活的负担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认为将子女托付给学校就是所能承受的极限了。其中虽然有少数家长比较重视子女的成长,可是教育不得法,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解不全面,常常与学校教育产生矛盾,家庭教育主体角色定位产生偏差,使得孩子无法正确把握教育方向,无所适从。

2.2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氛围缺乏合理性

通常家庭教育的目标取决于家长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的影响等。因此,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般定位在“跳出农门”、“光宗耀祖”或者“学历竞争”等方面,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社会需求等。农民工家庭教育通常都是一味地强调学习,而不考虑子女的心理和行为规范教育。再加上家庭教育氛围不佳,父母自身存在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等,对子女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此外,农民工家庭许多存在夫妻关系不和,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尤其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自暴自弃,更容易产生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发生盗窃、抢劫、寻衅滋事、非法侵入、贩毒、等刑事案件。通常,这类事件的发生在随迁子女群体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家庭教育目标和内容缺乏合理性,再加上城乡巨大差异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而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氛围基本空白,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同时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负面影响深远,对孩子要不就是娇宠过分,要不就是撒手不管,再加上文化素质低下,甚至是文盲,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等各类问题。

2.3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种不良的教育方式,过度保护型、过度严格型和过度放任型。过度保护型表现为家长不注重孩子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包办代替;过度严格型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严厉管教和强迫教育使孩子怯懦、消极缺乏自信和自尊;过度放任型主要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缺乏自我约束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多为过度严格型和过度放任型两种,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一般都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极易导致孩子心理畸形。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大多为过度放任型,因为父母长时间无法和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祖辈和上代监护人也无力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导致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无法深入,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缺乏管教的状态。

3.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着各种问题,分析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农民工社会地位、生存状态现状,由此而产生相应的各类问题,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另一类原因来自于农民工家庭自身的特征,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对农民工家庭教育产生深刻烙印。

3.1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农民工作为城市的特殊群体,始终游离于城市之外,受到排挤现象严重,即便是拥有了城市“新居民”这样的身份,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农民工子女自然也随之承受着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来自城市居民的,也有来自农民工本身的居住环境。通常,大多数外来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外部社会环境恶劣,网吧、游戏机房遍布,对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而城市家长也经常会因自己的子女和民工子女同桌,或经常一起玩耍而到学校里要求老师换位置等,这种排斥行为都会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导致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困难重重。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相对更差,表现为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落后。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较差,在情感与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在学习、思想和品行上缺乏正确引导;各种安全隐患存在等。这样的整体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

3.2家庭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

家庭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教育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是是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家长能享受到相对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从方式、内容还是投入上都具有较大优势;而农民工家长基本无法享受一些公共服务资源,更加缺乏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和资本,由此导致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或问题多多。其中,城乡家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不平衡,成为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随迁子女由于家庭地位和求学障碍,通常会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存在强烈的被剥夺感,被隔离感。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也导致其难以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

3.3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其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工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重点也大多集中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对农民工自身的各种高级诉求(如发展和素质提升等)一时之间难以满足,由此带来整个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差,使得农民工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使得其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留守子女,没有完善的城乡统筹保障体系,农民工父母也不能为留守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关怀,最多也只能是从物质上满足。因此,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3.4农民工群体自身特征的影响

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从事的职业类型以及农村社会的集体烙印等都使得其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民工来自于农村,但居住于城市,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生存标准产生冲突。在农村时,农民工以子女跳出农门、当干部、搞技术或从事其他职业为主要家庭教育目标和期望;而到了城市工作生活后,现代社会的生存标准又使其可能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尽早让子女就业或结婚生子等观念在农民工群体中较为常见,如此的家庭教育理念必定会产生各种家庭教育问题。此外,由于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有些监护人甚至是文盲,无力在家庭教育中承担起教育子女学习教育的任务,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子女进行家庭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因其从事的职业而极易产生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4.社会管理视角下提高农民工家庭教育素质对策建议

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能有助于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样地,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也能促进农民工家庭教育素质的提升。

4.1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将农民工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使农村基层组织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能使农民工在城市中也能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都关心爱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良好社会风尚,有效推进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4.2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之中,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立足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体系,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率。为农民工所居住社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发挥社区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建立专家队伍、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协同配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4.3加大财政投入,扩充家庭教育资金渠道

针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夯实家庭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如可为农民工居住社区免费提供家庭教育场地,开展各类亲子互动交流活动,使农民工父母和子女之间能加强沟通。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均衡化建设,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途径。

4.4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优化农民工家庭环境

强化对农民工家长的教育引导,倡导家长更新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教育,本着沟通—理解—宽容—尊重的前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应由传统的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向健康的礼仪说服教育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培养各类家庭教育优秀典型,如“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无毒家庭”、“零家庭暴力”的创建活动等,提升农民工父母的素质,为子女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5.结论

家庭教育内容范文5

关键词:儿童;思想品德;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最稳定的构成单位而存在。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自儿童起所接触的教育,是每个人逐渐实现自身社会化的必经之路。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结合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是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初始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是整个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具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渗入每一个家庭教育之中,长期以来为我国很多家庭所传袭和借鉴,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流,对于我国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家庭教育是人所接受的最初的启蒙教育,自幼而起,对儿童的思想品德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于今的教育来说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对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一、良好的传统家庭教育对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践行以早教观念,使儿童得到及早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进行的,主要是长辈对晚辈进行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之别注重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及早教育,强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①。人处于幼年时期,心性未定,且儿童的学习方式大多是仿效类学习即对学习家长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思想的观察和模仿,因此儿童具有更强烈的可塑性。此外,儿童记忆力强,大脑发育迅速,学习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更有利于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二)倡导以德教为先的教育内容,使儿童能及早获得更良好的品德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倡以德育为先,强调从“人伦”着手,以注重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为核心,力图通过道德观念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学会做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着眼的是“成人”,于此之后才是“成才”,其目的首要是培养君子,重视儿童个人品德修养而轻视智能技巧的培养,认为做人第一,谋生次之。

(三)实行言传身教、家风陶冶为主的教育方式,使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对象和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自觉或非自觉、有形的或无形的教育行为,中国传统教育倡导家长以身立范、立教,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品德和情操。所以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言教和身教,尤其重视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坐卧以及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儿童耳闻目睹。儿童成长初期的学习方式大多都是仿效式学习,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会通过模仿父母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不当的传统家庭教育对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奉行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教育观念,实行“明刑弼教”

传统家庭教育在“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教育观念下,实行“明刑弼教”,主张以家法、族规等形式,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养成进行规范、惩戒和约束,这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即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教育观念相符合。传统家庭教育观念认为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打非但不能产生怨恨,责打后还更应该孝顺父母。现如今,这种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在现代家庭也普遍存在。从传统家庭教育倡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来看,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望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后来家庭教育对这种观念的继承和演变,逐渐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家长变得更加理所当然的对子女进行强制的教育,强迫性的促使儿童学习家长所要求的东西,日渐将家长自身对未来的期望放到子女身上,忽视了儿童品德的教育,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儿童思想品德行为的良好养成,形成儿童成长中的阴影,不仅使儿童遭受皮肉之苦,而且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造成儿童精神上的严重伤害,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僵化,从而更加不利于儿童思想品德的引导和培养。

(二)封建纲常思想残留,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家庭教育内容以封建纲常的道德规范为主,在“三纲五常”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其教育的思想内容无不带有浓烈的封建主义色彩,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②、“男尊女卑”③、“明哲保身”④等思想,这些思想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家作为天下之本,以小农经济作为社会生活重心的产物,它贯穿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之中,将家族利益放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儿童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这种小农意识的思想观念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成效。传统家庭教育用封建纲常伦理等思想内容来教化儿童,使其成为封建思想里要求的“君子”,这样不仅禁锢了儿童思想品德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将带有一定程度封建色彩的思想内容融入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之中,易导致培养出儿童谨小慎微、自私狭隘的性格,亦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者:张茜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注释:

①《汉书•贾谊传》.

②《神童诗》.作者汪洙,字德温.北宋年间著名学者.

③旧时社会风俗,《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④《诗•大雅•烝民》.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内容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死亡教育内容目标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本质和意义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关于进行“死亡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