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激励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激励理论论文范文1
1.1在制定激励措施过程中,企业领导者要根据员工的实际需要和职业特点,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领导者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各种制度和规定要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为了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要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制定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绩效,保证员工激励的连续性,建立正负两个方面的激励措施,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措施。
2企业运用激励理论注意的问题
激励措施作为企业管理重要任务,要求企业要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对价值进行公平的处理,从而为激励员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在实际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2.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尊重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企业要关注员工的思想和生活问题,满足员工的需要,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重视领导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要客观公正看待员工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员工激励的出发点。同时企业领导要切实了解和重视员工面临的困难,认真听取他们反映的问题,重视他们的想法。
2.2要不断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在激励理论中,激励可以分为自我和他人激励,企业的员工要认同企业文化价值观,增强员工的内在激励措施。首先,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与广大的职工形成强大的美好愿景。这样就会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要让每位员工充分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问题和优势,从而为实现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员工能力制定优秀的特色企业文化,保证具有激励性,采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进行合理引导,通过改造内部管理环境,形成良好的竞争范围。
2.3要确立以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在实际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但是有的企业没有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政策导向。因此企业要不断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做好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工作,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以及加强员工的绩效考核,保证激励的制度化。为了保证人力资源激励措施落实到位,要制定合理的物质激励措施,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实现员工在能力和地位的自我满足,发挥激励的最大作用。同时要不断对当前的制度进行改革,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选拔制度,提高员工的能力,创造良好的业绩,创造晋升的空间。同时,企业树立按劳分配的原则,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和反馈系统,在实际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薪酬、晋升、培训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价值的作用。同时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价值导向,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保证员工的文化价值观与企业保持一致;另外,企业要不断改进绩效机制,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企业要做好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激励理论论文范文2
实验中的教学干预,试验后的指标测定及分析。对所有实验对象调查基本情况后,为能够准确明显地验证试验结果,采用能够反映健美操成绩的动作技能分值、动作表现分值和总体表现分值为衡量标准,并且为实现实验的最终目的,将学习态度的转变作为变量同样引入到实验测评标准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一致的健美操教学方法,师授课,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均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班进行不间断的教学干预,而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影响。对实验组学生教学训练过程中进行的教学干预主要是激励影响措施,比如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合理设置一些小奖品等;对学生进行角色设计,赋予他们责任和荣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上课决策的制定中来,让学生结合自身条件自主制定目标,鼓励其勇于挑战;对学生适时进行激励讲座等。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健美操成绩评定和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调查。
2试验结果分析
2.1实验前对实验对象基本情况的调查测试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得出实验样本方差不明显,即P>0.05,由统计学原理可知,两组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实验要求。同样,两组学生对健美操的认知、动机、课外参与情况、课程态度等指标进行调查测试,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另外,鉴于健美操课的要求和特点,分别对学生进行了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两组学生之间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数据表明,参与试验的两组学生符合实验要求。
2.2实验后实验对象健美操技术评定成绩的变化
实验结束之后分别对两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变化差异度不大(P>0.05),表明激励教学方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并无明显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为,激励措施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信,通过自信心的提升达到教学认知的目的,而身体素质的提升需要科学的训练来完成。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考核测评,考核老师为教学实施者之外的4位健美操专业老师,试验样本的健美操基本技能测评数据分析如下表1。由表1可看出,实验后,两组学生的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P<0.05),实施教学干预即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实验组所获得健美操测评成绩提升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这说明健美操教学中引入激励理论明显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同样,对两组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及满意度、兴趣度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数据分析如下表2。由表2可看出,引入激励理论教学方法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t=-9.036,p<0.05),这表明激励式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样在进行满意度测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t=1.993,p<0.05)。综合健美操成绩测评数据、学习态度数据以及满意度数据,可获得教学效果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详见下表3。由表3可看出,运用激励教学理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教学效果的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t=-6.769,p<0.05),可证明激励理论对健美操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3把激励理论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激励理论论文范文3
在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公平原则是涉及到两个主要方面的比较。其一,即员工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智力劳动)是否与所得的报酬接近或相等;其二,员工在取得报酬时是否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和认可,自身是否得到价值感的提升。虽然这种比较不是绝对化的,员工感受的合理公平也难以完全用薪酬来衡量,但是员工却会通过这两个主要方面来进行判断甄别,如果两者都符合或接近预期,则认为受到公平对待。换言之,如果有任何一个方面,或者是两方面都不满意,则员工会认为受到非公正待遇,引发不满情绪,提出加薪或辞职的要求。从薪酬管理的公平原则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管理者可以深入了解员工的薪酬感受,通过合理的薪酬分配来纠正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即所谓的纠偏,以消除不公平感。而薪酬管理中的公平化原则包含多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第一,科学的薪酬体系,从根本上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合理;第二,员工思想意识中的公平性的认同;第三,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薪酬分配公平的重要参考;第四,评估职位与报酬之间的联系,在合理的区间内制定薪酬;第五,采取补偿机制,如奖金分配、补贴等来对公平性的纠正和再分配等。以上几项措施是薪酬公平性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着手建立激励理论应用的重要参考。
二、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一)激励理论和双因素分析激励理论强调的是给员工带来满意感,而双因素理论中要点包含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员工产生不满情绪的因素,只能被消除,但不会带来满意感;激励因素能够给员工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的聚积容易使员工产生消极怠工、不合作的情绪,甚至会引发员工罢工、企业停产的可能,即使保健因素得到消解,再做其他的努力,也很难给员工带来精神上的满意,消除保健因素仅仅是达到“没有不满意”的效果,并不意味着“满意”。因而,要提升员工的满意,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必须从激励因素着手。在员工的薪酬构成方面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体现的较为明显,如基本工资属于保健因素的范畴,是薪酬的基本组成部分,不能随意的更改变动,否则会削弱员工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而绩效、奖励一类的薪酬则属于激励因素,往往绩效奖励的多少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直接挂钩,可以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促进。
(二)激励因素在薪酬管理中的构建
1.薪酬对于员工而言,不仅是劳动付出的回报,也是员工价值的体现,因而激励因素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有时会超出其他因素,因而需要被重视起来。
2.在基本薪酬(保健因素)没有随意变动的情况下,加大绩效工资和奖金的比例,这样就使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互联系,通过物质奖励达到精神激励的目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预防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变,如果将激励因素当成保健因素看待,就会失去激励的性质,如每月的奖金固定发放,长久下去员工会认为是理所当然,成了基本工资的一部分。
4.薪酬管理中的激励手段不仅停留在金钱上,应当事先薪酬管理激励的多样化,如表彰、信任和晋升等都可以作为激励手段,从多个方面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5.为员工创造出奉献与成就的环境,员工在自身的成长中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激励,提升其归属感,当成就得到认可,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三)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运用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必须从薪酬等级、薪酬构成、薪酬水平等方面确保内部、外部和个人的公平性,避免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变,从激励的期望与概率方面着手研究,实现激励利益的最大化。激励理论与期望理论的结合在薪酬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比较普遍,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激励理论中,员工在提升绩效的同时其所获得的报酬的概率会相应增加,而其工作的积极性也得到的加强,因而将努力与绩效对应,绩效与奖酬对应,奖酬与个人的需求对应,则沟通了个人需求和工作努力之间的关系。努力与绩效对应,个体主观上认为努力是提高绩效的手段,当个体认为努力可以提升绩效的期望值,则会自发性的产生工作热情,而绩效的期望值既不能太低,影响员工的努力精神,也不能太高,削弱参与的积极性。绩效与奖酬对应,在取得一定的绩效之后,员工受到的奖励也会随之提升,努力与奖酬实现了转化,间接上达到了激励的目的。奖酬与个人需求的对应:个人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既有精神层面的成就感,也有物质层面的生活需求,当奖酬兑现之后,个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都得到了兑现,提升了个体的满意度。此时,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并且在个体意识中形成了工作积极努力与个人需求提升的联系,强化了工作积极与薪酬提升的认识,有利于员工保持工作热情。
三、总结
激励理论论文范文4
激励行为的有效运用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现如今,社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逐年提升。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有效采用激励行为,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不断完善自我。
二、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运用的有效对策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有效应用的重要性。想要将这种管理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我们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运用。
(一)运用情感激励方式开展班级管理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
[NextPage]
的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感情沟通是师生之间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是加强彼此交流的关键,也是良好沟通的桥梁。班级管理者想要将激励行为有效应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就一定要从被激励者的内心情感出发,发挥感情的巨大作用。对此,教师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激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管理,并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鼓励,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运用目标激励方式开展班级管理
俗话说“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是激发人们潜能,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主要因素,也是指导人们积极向上的主要依据。所谓的目标激励,也被称为导向激励,它主要是通过一个目标的设定来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目标激励过程是建立在目标体系基础之上的过程,能够科学、合理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助于让他们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激发他们的精神力量,只有具有正确目标的学生,才能以其为导向更好的完善自我,向着目标前进。例如,某中职班主任教师就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实际,对他们设定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让他们朝着目标积极努力,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正确性,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三)运用榜样激励方式开展班级管理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主要是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的方法,利用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完善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以榜样为基础,更好的完善自我。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正面形象的榜样,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并转化为内心的巨大力量,朝着目标奋勇向前。此外,优秀的榜样还能够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使他们以榜样为力量,以他们的信念坚定自我,不断朝着目标前进,不放弃、不灰心,永远积极向上,努力前行。
(四)运用奖励激励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
奖励激励属于正面激励中的一种,它主要是运用实际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激励,是对学生予以有效激励的重要方法。中职班主任教师除了要运用语言进行激励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奖励方式之一。例如,某中职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学期的期末设置了最大进步奖、最勤奋奖、成绩优异奖等等,从而树立良好的班风班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激励理论论文范文5
(一)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通过从事企业所需的劳动从而获得的报酬。一般而言,薪酬管理有三个目标效用:激励员工高效工作、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技能、吸引并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较之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薪酬管理具有敏感性与特权性,且被广泛应用,薪酬管理制度普遍遵循补偿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透明性原则、方便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
(二)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作为最广泛被应用的激励措施之薪酬管理,显而易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举足轻重。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通过对员工薪酬成本的控制,既向参与劳动的员工给付了合理报酬,又为企业带来了产出,创造了更多收益与社会价值,循环反复,是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总成本的有效措施;其二,帮助企业不断吸引人才、葆有人才,并激励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干事创业,始终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延续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绩效最直观的评价,正向激励功能显著。其三,提振企业文化建设,支持企业变革并帮助企业塑造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文化,而这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现实中的企业文化变革往往伴随着薪酬管理变革,甚至薪酬变革先行,正是有效利用了薪酬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当下,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员工而言没有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对企业而言又没有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不甚合理的薪酬管理最终使得企业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难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以下两个问题表现最为突出:一是薪酬分配方式多元化欠缺,长效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绩效工资与年终奖金在薪酬中占绝大多数,其他不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或隐利待遇多数仍在试水阶段,尚未形成薪酬分配多元化格局。当前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仍优先考虑企业资本要素,弱化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管理要素等所占比重。现实情况是即便企业通盘考虑了上述要素,仍然会因为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不能与时俱进、薪酬管理方案设计不完备、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企业与企业职工(特别是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等高素质人才)之间尚未构建起经济效益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二是薪酬分配方式与企业绩效管理不同步,存在平均化、浮动小的趋势,企业员工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均不能以薪酬这个结果为导向有力激发每个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具体地说,一方面企业虽然制定了详实的绩效考评方案并以此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薪酬分配水平的主要依据,但是,不同档次的薪酬差距较小,以致绩效考核结果同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贡献值之间的正相关程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设置的浮动奖金薪酬,往往以职工工作年限、职称等级为主要考虑因素,使得以贡献大小为主要考评依据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机制沦为摆设,以致员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其自身的薪酬水平没有紧密关联,挫伤员工积极性。
三、改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对策之路
鉴于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攸关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建立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已然时不我待。一是要在企业上下树立多元化薪酬的薪酬管理新理念。薪酬管理作为一种要素管理机制,就要藉由激励手段来达到考核和管理目的,实现从被动监督方式向主动管理方式的转变,其中,革新薪酬表现形式是关键。即当下之薪酬不完全以货币为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福利、奖金津贴、消费补贴、学习培训、优良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等,既有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又有自我提高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激励等。二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企业领导决策能否在全体职工之间贯彻执行,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执行能力与执行意愿等。因此企业领导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正确、到位的评估十分重要,要善于发掘员工的优点,因才制宜,个性化领导,以求效果最佳。同时,在涉及薪酬管理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员工差异,高度重视不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同一员工在不同情况、不同阶段的差异需求,多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渠道,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创新薪酬分配方式,实施团队薪酬。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往往导致员工绩效目标与薪酬预期等结构性变化,因此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激励和绩效回馈等环节同步入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团队,保证能妥善应对团队成员的适当流动,既不过多增加员工负担也不明显挫伤队伍士气,薪酬在新老员工之间始终维持动态平衡。
四、结语
激励理论论文范文6
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关于激励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者说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将激励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而我国学者俞文钊在1987年就指出:所谓激励是指由于需要、愿望、兴趣、情感等内外刺激的作用,使劳动者始终处于一个持续的兴奋状态中。笔者比较认同熊川武教授在《学校管理心理学》一书中对“激励”的定义。他指出所谓激励就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在管理工作中,从人的需要出发,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其工作动机,使其处于认知活跃、情绪兴奋、态度积极、意志努力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实现既定目标的目的。
二、构建长效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
依据长效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长期研究和追求的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建立长期有效和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构建高效的管理平台,最大化地实现组织目标,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早在20世纪一些学者就对激励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1.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波特—劳勒期望激励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在1968年出版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波特和劳勒认为,员工的工作行为是受到精神的、物质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激励”的运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及工作责任心与兴趣。这种激励模式主要强调员工在努力工作后会得到“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两方面的报酬,外在的报酬主要指工资、地位、安全感等,而内在报酬侧重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感。对行政人员进行激励,就必须满足其外在的物质需求,同时实现其内在价值。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立的,赫茨伯格与他的同事对11个工商业机构的200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工作满意度与从事本项工作的成就大小、被认可度高低、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责任感强弱和发展空间大小等因素有关;员工不满意与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任务、资源分配是否合理,人事政策是否恰当,报酬是否公平合理,工作条件是否满足基本需求及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3.成就激励理论和公平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对成就需要做了大量研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划分,他认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还有权力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成就需求。因此,要适当地给员工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潜力。同时,美国学者亚当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他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仅是受到工作任务难度高低或者是否机械重复操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一种公平心理的影响,如自己的付出与所得的比例,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差距,以及现在收入与过去收入的比较等方面,这些都构成影响员工工作激情的制约因素。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和管理者,其职能就是组织和管理高校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但是,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却不尽完善,直接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服务质量下降,制约着高校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
1.工作量繁重,办事效率相对较低随着高等教育内涵的不断扩大,高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从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较之以前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内容。就其工作性质而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繁杂琐碎,具有单一性,专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这样的工作内容和状态很容易使人高度紧张且心理压力较大,重复的工作程序,如“操作工”般机械的工作模式让长期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感到厌烦,导致其工作效率相对较低。
2.缺乏工作激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虽然目前普通高校都实行绩效考核的管理方式,但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难以量化,绩效考核制度又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容易流于形式,必然挫伤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形成“干好干差都一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员工没有工作成就感和认可度。部分员工长期处于被动服从的工作状态中,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职业成长方向,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严重影响到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
3.有限的晋升空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晋升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得到认可的一种激励制度,对有志于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员工而言,晋升的空间比薪酬的高低更具有激励效果。但是高校沿袭了传统“论资排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常常给行政管理人员一错觉,总认为现在自己没有晋升是因为自己还年轻,资历还不够,等上级到了退休年龄自然就会轮到自己晋升。这造成了高校行政人员“守株待兔”的心理,导致“干好干差都一样”的心态,容易使得高校行政人员(尤其是公立高校)产生职业倦怠。
4.不合理的待遇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职业声望和薪资待遇是衡量一个职业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薪资待遇方面,高校行政人员与教师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结构相对固定,随着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学倾斜,行政人员在津贴方面不如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这个群体中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工作量及工作强度与薪资方面的不平等,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一定的不平衡感,打击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激励的归因分析
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存在各种弊端,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1.客观上,高校人事制度陈旧,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作为一支为师生服务的团队,受传统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绩效管理常常流于形式,管理者往往将传统的绩效考核简单地等同于绩效管理,用定性的主观描述性语言来评定工作表现,考评结果也容易失真,难以得到行政人员的认同和信赖。
2.主观上,部分行政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产生了职业倦怠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就是服务型岗位,应具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面对一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难以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目前行政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态度傲慢,且容易产生厌烦的工作情绪,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其后果直接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工作热情,严重制约高校管理机构的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存在的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等各种问题,高校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寻求一条能够改变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必须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1.构建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的新型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认为:“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为原则的管理理念。”⑦“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追求在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学会尊重人、团结人,做到管理识人,用好人才。高校管理更应该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激励机制的内涵中去,构建一个新型的激励机制。
2.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运用成就激励和目标激励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应该摒弃传统的用人制度,坚持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应该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责酬一致的原则,强化岗位管理,规范用人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公开考试和招聘,借鉴企业的人才引进方式,录用富有专业水平和管理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上岗。在用人过程中加强聘期考核和合同制度管理。此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一群“知识型”员工,除了物质激励外,更重要的是自我发展需要的激励,因此需要运用成就激励和目标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设定难度适中的工作目标,丰富工作内容,创造和给予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3.重视员工培训,完善员工的培训及晋升机制每个人都应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高校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给予员工机会,定期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员工参与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培训中提升自我,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促进学校的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要建立一套集学历、能力、资历和道德等于一体的适合高校管理岗位特点的干部晋升机制,给予员工一定的目标刺激和行为激励,这比薪酬激励更具有激励意义。要不断加强高校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校行政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自信心。克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真正建立起具有长效性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