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1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而信息化教育形式的融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水平。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

信息技术也被称为“IT”,指的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类技术的总称,它是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产物,依赖网络信息资源而生存。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在教育、科学等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条件和各项保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产生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通过一些新奇的视频效果和影音环境,能够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同时,信息技术也因为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呈现出了一下显著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图片、视频、音频都是教育资源的具体表现。借助于便捷的网络优势,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观念。这些资源通过动静结合、形式多变的知识和形式,进一步增进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优势,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2)趣味的学习过程

和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不同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新的尝试。通过PPT、Word等教学资源,让多媒体教学成为信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运用动画、短片、电影等形式,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在农村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解决。

(1)信息教育硬软件设施不足

当前形势下,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进行了多项的开拓,但是在农村地区的现实教学过程,受到经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多媒体教育形势单一、内容保守,硬件、软件设施不足的发展情况。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仍然停留在表面阶段,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应的,学校在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发展现状。

(2)多媒体教学理念的缺乏

受环境的影响,在小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实质。因此,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教法。但是很多农村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创新力度不够,同时,农村一些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实践能力较差,外出旅游和观光的机会较少,所以在知识面上相对狭窄。这也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改变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

例如,一些教师在制作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多媒体教育的实质。在幻灯片的表现形式上过于花哨。缺乏必要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教学机制会相对缺乏,难以得到较好的教育培养。

(3)信息技术的多项运用

当前,在农村地区,一些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无一例外的都采用课中穿插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但是,在语文教育环境中,出于对教学任务、教育时效性的考虑,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融入未达到高效的利用,对是否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尚不明晰。这样的发展现象导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遭遇瓶颈,学生的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三、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该怎样运用

(1)发挥引导作用,优化多媒体的教育模式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上,为了使农村地区的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师要学会巧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优化语文教育的发展成效。例如,针对于多媒体培训的视觉,积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语文学习能力。要在多媒体教育引导下,让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的一面发挥出来。

(2)发挥融合作用,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手法

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下,教师要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手法,凭借着简单的信息技术,也能够创造出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发展价值,通过远程传递课堂、网络空间教学、异地同步教学、双主教学模式、校园在线课程、翻转教学模式等不同的信息教育教学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更高需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运用增加了语文教学结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存在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始终。它通过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灵活、生动、自由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学生被多媒体教学所塑造的环境所感染,从而走出农村教育的发展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价值和作用。

【⒖嘉南住

[1]张学书.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与体会[J].课外语文,2013.16:63

[2]李朋.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8:50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3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教师专业学习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出现,教师专业学习的形式、方法、模式等等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定于2011年10月18日.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第二届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会议旨在汇聚全国各地学者、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校长,分享有关教师专业学习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创新。

本次会议将设置真实生动的“现场研究课”、“专家报告”、“教师沙龙”、“校长论坛”和“圆桌会议”等多种高互动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教师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参加会议。本次会议规模约为300人。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承办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协办单位:深圳市巨龙科教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会议日期:2011年10月18日报到,19日.20日开会,21日

为教育考察

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会务费:700元,大会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会议网站:省略/colo/

大会微博:新浪http://weibo.省略/TOPIC_teachtrain

秘书处联系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系人:张敏霞

电话:010-68902177 Email:zhangminxia01~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静然

电话:010-66490924 Email:amyet@126.COIll

征文要求

本次会议将征集以“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将被录用的论文收录进会议资料光盘。凡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会议将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并择优推荐获奖论文参加大会交流,同时还将向核心刊物推荐获奖。投稿截止日期延长至2011年9月20日。会议针对8月31日前已经投稿的论文,会及时进行评审,并将于9月10日左右通知论文作者其评审结果;对于9月1日.9月20日之间的投稿,会议将于9月30日左右通知作者其评审结果。

论文征文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于此: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方法与新模式

新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

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故事讲述:我所亲历的新的教师学习方式

本次会议只接受在线投稿,投稿方法请浏览大会网站(省略/cop/)之“论文投稿”页。论文以4000-6000字为宜,须有150字以内的摘要及3―5个关键词。所有投稿均只接受doc格式,格式编排详见“资料下载”中的“第二届COP学术研讨会论文模板”。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

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正处于“初级阶段”。新课程改

革以来,针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培训很多,但是针

对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的培训却很少。本文所涉及的信

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是指运用教育理论、采用科学方

法,对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以及学校信息化推进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有

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探寻问题的原因、解决

途径以及普遍性规律,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进行

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探索活动。科研是信息技

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师科

研能力的提升, 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也

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解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科研现

状,我们对江苏南京、无锡、盐城以及安徽安庆等城市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封闭型问卷调查, 从科研意

识、科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研能力、科研氛围四个

维度来了解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现状。

二、问卷制定与调查实施

(一)问卷编制

问卷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单项选择,主要针对有程

度差异问题而设计的,每道题目有四个选项,且按四个

层次陈述,相当于四个级别,按照4、3、2、1 进行赋值,以

便后期的统计推断。另外一类是多项选择,主要针对有

多元化差异问题而设计的。

问卷编好后我们向从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

方向的高校教师(副教授以上)与学生(硕士研究生)、市

教研员、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等征求意见,请他们对问卷

的内容进行评价, 并根据修改意见对问卷做进一步修

订。问卷修订后,我们对安庆市51 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师实施试调查,以检验问卷信度。利用SPSS16.0 统计软

件对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情况检验,求得总体克隆巴赫

系数a 为0.851,科研意识、科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科研能力、科研氛围四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a 分别为

0.660、0.749、0.737、0.786, 说明该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情况较好。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问卷在网上,由当地教研员通过信息技术教师

QQ 群与QQ 邮件, 将问卷访问地址发给信息技术教师,

组织教师填写。调查对象为无锡、盐城、南京、安庆四市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调查日期为2010 年6 月3 日—6

月30 日。共回收问卷157 份,问卷有效率100%。

调查对象情况: 义务教育段教师与高中教师的分

[文章编号]1003-1553(2011)11-0107-04 中小学电教

布相对均匀,高中56.1%,初中33.8%,小学10.1%;重

点与非重点学校的教师各半, 省重点31.8%, 市重点

21.7%,一般学校46.5%;将近95%的教师具有本科以

上学历, 其中硕士及以上3.2%, 本科91.1%, 专科

5.1%,专科以下0.6%;多数教师教龄3 年以上,其中10

年以上35.0%,6~10 年38.9%,3~5 年15.9%,3 年以下

10.2%;专业背景主要是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其中计算

机68.2%, 教育技术20.4%; 教师职称分布: 高级

10.8%,中级69.4%,无职称19.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进行科研活动的强烈愿

望,科研的内在动机占主导

科研意识是人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 是科研

活动的内在动力。[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意识是

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以及对

教育科研意义的认识。调查发现: 98%的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师都认为科研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85%的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进行科研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促

进作用很明显或比较明显;88%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师对科研态度比较积极或很积极;98%的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师认为进行科研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显然,可

以得出结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意识普遍较强。

用四级量表统计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每个项目的

得分均在3~4 之间,如表1 所示。这也说明多数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是在是否能够

促进教学这一点上,标准差达到0.701,说明教师的认

识差异较大,有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并不能促进教学,这

可能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导向有关。

表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强烈的进行科研活动的愿望,

而且在进一步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科研动机的多项选择

中可以看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主

要集中在“提高专业素养”、“教学需要和兴趣”、“评职

称的需要”三项,见图1。其中科研动机为“提高专业素

养”的人数最多,这与前面信息技术教师对科研作用的

认识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排在第一位的现象相一

致。也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科研

对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作

用,同时具有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排在第二

位的是“教学需要和兴趣”,这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师从事科研具有内在的动力, 而通常需求和兴趣驱动

的行为最能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研动机排

在第三位的是“评职称的需要”,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

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科研或多或少是迫于外部

压力。职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的

积极性, 但这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一些科研活动并非

完全源于教育问题或教育实际的需要, 这也在一定程

度上解释了有些一线教师的研究脱离实际, 为研究而

研究的教育科研现象存在的原因。

图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

(二)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知识与技能不足, 科研能

力差异较大,总体偏低

科研知识与技能是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须具

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教育科研方法、文献检

索等。教师进行科研除了具备必要的学科知识与技能

外, 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可缺少。调查发

现:有34%的信息技术教师对科学研究方法不太熟悉;

半数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研究程序不太

熟悉或完全不熟悉;22%的信息技术教师常常不能找

到从事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45%的信息技术教

师对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在

四级量表统计中, 科研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上均分较

低,有三个项目的得分都在2~3 之间,如表2 所示。标

准差数值都较大,说明四个选项与平均数差异较大。可

以说,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知识与技能还不够完善。

表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知识与技能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

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2]然而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

项目平均分标准差

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科研有利于自身的专业

发展

您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科研对信息技术

教学的促进作用

您进行科研的态度

您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没有必要进

行科研

3.50

3.23

3.24

3.36

0.541

0.701

0.654

0.523

项目平均分标准差

您对教育科研方法的掌握情况

您对课题研究的研究程序的了解情况

您是否能快速找到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

你对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2.80

2.50

3.05

2.66

0.667

0.627

0.766

0.694

能力作出非常客观公正的评价却并非一件易事,目前仍

没有一套公认的、完善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本

研究中,我们以信息技术教师对其科研能力自我评价以

及信息技术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数量情况来

综合衡量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师在科研能力这一维度上的统计结果描述如下:有

半数以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

比较弱或很弱; 有64%的中小学信息教师从未主持过

课题研究; 有30%的中小学信息教师没有参与过任何

课题研究;46%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未在正规公开

发行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科研水平还比较低。在四级量

表统计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总体科研能力的不足更

为明显。在四个项目中,两个项目均分在2~3 之间,还有

两个项目均分在2 以下,如表3 所示。

表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

在科研能力四个项目中,可以看到,有两个项目的

标准差接近1,这反映出,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存在较

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在背景

因素上的差异性作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在本次调查

中教师背景因素包括:学校类别、学校级别、教师学历、

毕业专业、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龄、职称。我们分别

以每个背景因素作为分组变量,利用SPSS16.0 单因素

方差检验(One-Way ANOVA)对科研能力作了差异性

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能力与

其所在学校类别、级别、教师学历、毕业专业无关,只在

教龄因素和职称因素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调查问

卷中, 我们将教师教龄划分为3 年以下、3~5 年、6~10

年、10 年以上四个教龄段;将职称分为高级、中级、无

三个类别。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我们分别采用了

LSD 方法与Games-Howell 方法对教龄与职称因素进

行了多重比较检验。统计数据表明:除了教龄在3 年以

下与3~5 年,3~5 年与6~10 年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之

外, 其他教龄段的教师之间均存在科研能力的显著性

差异。其中,教龄在10 年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

力高于教龄在6~10 年的信息技术教师, 教龄在6~10

年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高于教龄在3 年以下的信

息技术教师。而不同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在科研能力

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高级职称的信息教师科

研能力高于中级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 中级职称的信

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高于无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

(三)信息技术教师缺乏科研的氛围,行政的与业

务的支持不足

科研环境氛围是指对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起到

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外部环境要素。良好的科研氛围会

对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科研起到推动作用, 其中行政

的与业务的支持也是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开

展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有36%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师认为其所在学校领导对他们从事科研不太支持或很

不支持;31%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反映其所在学校

极少或从未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或科研培

训;43%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研组

对他们从事科研没有起到大的作用。

在四级量表统计中, 科研环境支持这一维度上各

个项目的得分都在2~3 之间,如表4 所示。这说明中小

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科研的外部支持不理想。最大标

准差达到0.9,说明学校的科研环境之间差异大。据我

们访谈的情况看, 只有个别重点学校真正重视科研环

境的营造, 多数学校仍然把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活动

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

表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环境支持

(四)研究走向多与实践相关,课题大多来源于校

区级别

图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课题选择情况

由图2 可以看出, 五个备选选项同样都有被不少

教师所选择, 这反映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所选课

题的内容分布还是比较广泛的。其中“信息技术课程实

施”、“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重点。与此同时,新技

术的应用以及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与学校的信息化推进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教学应用是保证“农远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有效应用基础设施和优质资源的前提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就需要首先明确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1]这既充分肯定了“农远工程”的意义,又为我们指明了促进工程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诚然,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2]自试点工作以来,国家、地方已投入上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覆盖了全国大约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3]可以说,工程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农远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使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地发挥作用和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早在2005年8月,周济同志在“农远工程”卫星数字频道开播仪式上就曾说过:“这项工程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应用,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4]所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就成为影响“农远工程”能否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当前,各省市都展开了配合“农远工程”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如火如荼的热闹表象背后,对于培训的效果却颇多诟病。究其原因是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明确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结构至关重要,它是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标准等环节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获取、加工、管理、交流、表达和传递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5]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一般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规定为以下四方面:(1)意识与态度(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几方面);(2)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3)应用与创新(涉及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技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几方面);(4)社会责任(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内容)。[6]

赵勇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关键是要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确定具有相应功能的技术,把技术潜力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手段。更重要的要包括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尤其是技术与目前实践的一致性与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所具备的潜能认识。[7]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优化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实施“农远工程”项目的视角,笔者以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要求教师明确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具有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教学光盘、卫星IP、计算机等),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和态度。

2.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熟知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明白信息技术常用术语的含义,知道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与趋势等;知道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如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卫星IP的接收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形式与功能,如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中央处理器、卫星接收装置及其功能等;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Word、E-mail等理论知识。

3. 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安装与启动,如操作系统、IP接收软件等的安装;准确操作信息系统,如光盘播放机的操作、卫星IP资源的接收、投影仪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常用媒体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统发生的故障等;使用一些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如多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如PowerPoint、方正奥思或Authorware等;网络知识与技术,如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教室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校园网络管理与应用、网页制作等。

4.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这一层面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利用信息的重要且实用的一种能力,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具备良好的检索技能,能在备课和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现有材料,或是借助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有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下载所需资源;对于现有资源或检索结果,能够依据教学需要予以准确的识别和理解,并做出正确的时效性与价值判断,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重新组合和编辑加工,或者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和图像处理,并以便捷的方式进行存取。[8]

5. 信息交流能力

这里所讲的交流涵盖了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主要包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定期举行的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中,同校内外同行相互切磋,分享成功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能利用演示文稿软件、网络工具(如BBS、博客等)等与同事、专家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通过撰写教学叙事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得以提升;能采取多种途径,如家访、电话、班级QQ群、E-mail等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6. 社会责任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即保证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传授,促进学习者合理、合法地使用技术,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利用技术资源,如遵守与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涉及隐私问题、版权问题和计算机病毒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7.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农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农远工程”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层面尤为重要,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能力,如利用教学光盘、卫星IP资源、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等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教学设计能力,即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够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评价方式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即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将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于教学中,如积极探索基于模式一的有效教学,IP资源、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等。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必然需要诸多环节的共同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庞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培训基地,我们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8/content_13069032.htm.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Z].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30920/11543336.html.

[3]我国投资111亿建设农村远程教育工程[EB/OL].news.qq.com/a/20071130/001786.htm.

[4]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数字频道开播仪式上的讲话. moe.edu.cn/edoas/website18/17/info15217.htm

[5]任儆,常咏梅.信息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04,(6).

[6]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2004-12.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教师的发展必须具有时代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教学技能,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来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发展必须具有时代的特点,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教学技能,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来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开展已经有若干年,笔者对国内外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

1.国内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情况

我国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99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令第7号),把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列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和类别。同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会议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出要在2002年前,对全国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基本轮训一遍,信息技术培训被列为全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0]1号)精神,教育部高教司发出(教高司[2000]79号)文:《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我国从2001年开始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几年来,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积极组织培训工作的开展,成立培训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编写了培训教材并组织认证了一批适合培训的教材。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培训管理制度、证书发放规程和考核办法等。组织和协调全国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授权有条件的高校成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各高校培训中心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等。

2002年3月1日,我国教育部正式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更是提出了“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组织、内容、形式等均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指导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

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很多高校或地方都制定了一些促进培训的具体措施及培训计划。如北京市于2003年5月已发文,规定市属高校教师现在的教育技术培训等级证书与计算机水平证书同等对待,而且2005年后,所有196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评聘职称必须按相关要求取得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等级证书,天津也已出台一些较好的激励措施,另外,湖南的中南大学,也把教师评聘职称与教育技术培训证书进行挂钩等。相信更多的约束性政策会不断出台,这也说明教育技术培训正在被社会认可,培训已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虽然我国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现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全国性的培训系统,据“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统计,到2004年底为止,已在127所高校建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积极组织培训,共培训教师约30001)人,颁发了培训证书1200()多张。

事实上,教育技术培训对于教育的改革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只是我们今天做得还不尽如人意。比如说“摔校通”工程,到2002年底,全国已有2万6千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其中85%的学校校园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应用得比较好的不到15%。还有,我国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现状令人担忧。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报告》对全国十几个省市近三千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电脑在教师家庭的普及率为33.4801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但对电脑的利用率与上网率都很低,不到30%。调查发那电脑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差距较大:72.48%的教师承认还处在电脑启蒙阶段,信息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只有6.45%,86.84%的教师承认自己对电脑硬件基本没有了解;对于信息化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Word等文字处理、网页制作、PowerPoint等简单课件制作类工具,能熟练应用的分别只占14.1%,4.43%和7.84%。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技能严重缺乏,应用信息技术不够普遍;不少教师只是在公开课或评审课中应用信息技术;多数教师不了解也不能够掌握和应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方法单一,主要的是用于解决教师的“教”的问题;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信息技术。

2.国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情况:

在国外的教育系统中,集中力量进行培训被看作是政治机构的行为,如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NationalAdvisors of Technological Sciences),“教育部教师培A中心”、“国家科学委员会”等。它们遵循从上到下具有政治官僚性质的模式。

面对信息技术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各国政府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都高度重视,在硬件配置、资金投人、培训管理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来适应这种变化。

2.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技术起步最早且发展迅速的国家。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卓有成效,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本举措有:

(1)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提出的“教育技术行动纲领”中就对教师应具备将技术整合进课程的必要技能做出了要求。

(2)“全国教育技术教师标准”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评价尺度。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与几个单位联合制定的全国教育技术教师标准,确定了教师需掌握技术的内容和行为表现指标,主要包括六个面:技术操作和概念;规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经验;教学、学习与课程;评估和评价;生产力和专业实践;社会的、道德的、法律的和人类问题。

(3)教育资源公司等单位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

(4)2001年美国电信学习会议提出用于教师培训的投资不能少于25%,即要高于软件方面的投资。美国很多大学的多媒体中心每周有20小时帮助教师学习教育技术,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2英国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教师的信息通信技术培训,1998年9月教师培训署(TTA)采纳了有关国家政策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建议,这一举措将确保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有信心和有能力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新机会资金(NOF)从1998年起投资2亿3千万英镑于教师信息通信技术培训。信息通信技术培训行动的主要目的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专业知识,让他们自信地和有能力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工具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训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上,培训在必要的地方将与整体信息通信技术技能相整合。培训将更加侧重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实践能力。教师信息通信技术教育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新资格教师(NQT)信息通信技术教育,二是在职教师信息通信技术培训。当前英国的新教师教育已经将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作为必须课程,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英国的教师的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包括在线培训(on-linetraining)、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远程学习和书本资料相结合、面对面的培训。

2.3德国

要求教师具有最新教育理论,具有技术、算法、经济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基础,拥有操作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及最新专业知识;要求他们有能力适应最新教学内容、并能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新技术教育的培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1)设立地方性的专供教师培训的计算机中心,作为培训教师的场所;(2)由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咨询团,对教师所碰到的间题作解答。

2.4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