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记叙文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记叙文技巧

记叙文技巧范文1

一.以某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拟题

这样的具体事物往往体现着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情感兴趣,同时又是作者与主人公联系的桥梁。如《风筝》,选取“风筝”这一具体的事物命名,是因为故事因“风筝”而引起,“忏悔”的心绪也因“风筝”而产生。它凝聚着“我”和弟弟的手足之情,同时又表达“我”深深自责和忏悔的心情,它牵着“我”对少时弟弟的一段往事,将“我”和周围其他的人联系在一起。

二.以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拟题

象征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特殊的含义。如借助灯光来象征光明,借助风暴来象征革命,借助春风来象征党的富民政策。有些文章的主题,作者不直接或不能直接点明,往往就采用这种方法给文章命名,从而起到“启迪”的作用。如冰心的《小桔灯》,借小桔灯这一具体事物来象征小姑娘镇定、乐观,从而使人们看到未来美好社会的“曙光”。又如高尔基的《海燕》,“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之际,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以人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特定形象拟题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说是纪实散文中的最上乘之作。然而作者仅仅选取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并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天地间伟大的父爱这一主题。以“背影”为题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四.以贴近某一时代主题的热点素材拟题

要使标题新颖,还要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使人一看题目,就觉得春风扑面,清新醉人。谈连战回大陆的文章,如以《此岸・彼岸・桥梁》为题,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岸”是台湾,“彼岸”是大陆,要想从此岸达到彼岸,必须通过连战等人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这一“桥梁”。又如《8与发》《雷锋“出国”了》《变味的掌声》《真情不“下岗”》等出奇制胜。

五.以某一恰当得体的修辞手法拟题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余,能使文题生动形象、精炼紧凑、含蓄隽永,更使文章锦上添花。“言之无文,传不久矣”,“文”即修辞。在文章中恰到好处的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功能。在文章的题目中如果恰当地运用修辞同样也可以达到“妙不可言”的功效。

1、运用比喻拟题。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变色龙”为题形象的刻画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比喻”这种修辞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又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所以给文章命名可充分利用这种修辞方法。

2、运用引用拟题。巧妙的仿写、借用、改写,可以使题目鲜活别致,新人眼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怎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

3、运用反复拟题。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就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和深刻思考: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让有限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当然以上讲的是在记叙文中的命名利用修辞手法的几个特例,用在议论文,杂文命名更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4、运用反问拟题。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题目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聚焦了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要谈的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题目中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既警醒了国人,又有力地振奋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歌颂了“中国的脊梁”的铮铮铁骨。

标题只是文章的眼睛,与全文的内容相比,只是个“引子”而已。但是,没有好的“引子”,文章这颗“炮弹”就难以爆炸,有可能成为“哑炮”,这就势必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如:《他盯着女生看》一文,乍一看标题,你会大吃一惊:这男生怎么会这样?!再读文章,你仍会吓一跳:他还是一个班长,真不像话!一直读到文章结尾,你才如梦初醒:原来班长为了给大家画肖像做毕业留念,才盯着女生看的。这样的标题令人悬念顿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从而使读者不得不阅读下去。

记叙文技巧范文2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人有丰富的感情,在作文时,需要把感情表露出来。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才能表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记叙文中的抒情包含作者的主观爱憎,它可以表达感情,渲染气氛,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总是有情物,文情并茂才是好文章。可见,抒情是表达中心的需要,直接为中心服务。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技法指导】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必须进行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直接抒情一般用在叙述人物或事件时,感情达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感染力很强。直接抒情又叫做“直抒胸臆”。

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直接抒发了孩子对老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2.间接抒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抒情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1)通过叙述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

《劳动的开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秤煤了。”作者在叙述事情经过中就间接抒发了对穷人处处受欺侮的黑暗旧社会的愤恨之情。

(2)通过描写抒情,寄“情”于描写之中。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文段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内心感情的句子,但字里行间充满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

(3)通过议论抒情,融“情”于议论之中。

杨朔在《荔枝蜜》一文里写道:“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借助议论,热烈赞扬了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典例分析】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分析: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以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因事而情动,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

2.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刘成章《安塞腰鼓》)

分析:在写到百十个壮汉击打腰鼓的雄姿和震天的声响时,作者情难自抑,直接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之情。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孙犁《芦花荡》)

分析:通过叙事中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他”智斗鬼子,消灭鬼子之后的愉快心情。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析: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以孩子的心理分析要去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百草园的依恋,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5.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分析:衰败的景物,黯淡的心境,抒发了爸爸去世后“我”内心深切的悲痛。

6.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分析:一开篇,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激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7.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分析:作者凝望盛开的紫藤萝花瀑布,驱散了心中的悲痛和焦虑,感悟到生命的永恒、顽强和美好,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片段,看看作者在抒情时有什么不妥之处,该如何修改。

我一把扶起自己年迈的老父,望着那张微笑着、又因充血而涨红的脸,内心的愧疚、酸楚、疼痛与感慨一并翻江倒海。一股强劲上涨的热流从心底直逼眼眶,我音调哽咽地说出一句:“爸,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能让您这样……”没能说完,也没能抑制住情的浪潮,哭声顿然失控,那怪怪的抽泣竟像落日黄昏乌鸦的哀鸣。我不想让父亲这样继续直面儿子揪心般的哭泣,便掩面逃离而去。可我听到父亲却在背后宽慰着:没事的,你干吗要这样……

思维拓展:情感的抒发必须注意节制,否则容易导致矫情。抒情一定要有所依托,也就是叙事和描写要充分,在此基础上抒情才水到渠成。像上面的文段,叙事和描写不足,抒情过多,就显得空洞、苍白,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修改时要从此着手,突出叙事和描写,抒情要少而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春天来了,经过了一冬的压抑,大自然重新焕发了生机。经过了冰雪的洗礼,人们重新迎来无边春光。春回大地,你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呢?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描写春景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抒情。

思维拓展:抒情要有一定的依托,所以写景要充分。抓住最能体现春天特点的景物,抓住最能映衬心情的景物进行描写。这样抒情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记叙文技巧范文3

【关键词】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什么是描写?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分为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以上描写,最忌罗列一些华丽的词句来代替描写,既不能以概述代替描写,也不能错把记叙当成描写。就描写的内容来说,大致三个方面: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一、人物描写要有立体感

文学作品,特别是叙事文学,主要是描写人及其生活的,是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的,因此,人物描写在文学创作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的三个方面:一是各种各样的的人;二是人的各个方面;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三个方面,或说三个层次,又可以各自展开无可计数的侧面;这些无数侧面,纵横交错,变化无穷;由此构成了人间生活的大千世界。

人物描写,事实上比景物描写难度更大。人是在活动中的,它有各种各样的行动,从一举手,一投足,到劳动生产轻歌曼舞,冲铎陷阵等等,各不相同,所以在行动中的人,是艺术情节的中心,人有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各种属性,人物的精神世界,宽阔无边,复杂多变。雨果说:“精神的眼睛,除了在人的心里,再没有旁的地方可以见到更多的异彩,更多的黑暗;再没有比那更可怕、更复杂、更神秘、更变化无穷的东西。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活动。”(《悲惨世界》第272页)。这是非常了解人的心理状态的精辟论断。在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都有着极为复杂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联系。

人的复杂性,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描写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描写的高难度,它是艺术描写的中心课题。

二、语言描写要有生活感

语言描写,是刻画和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人物语言可以最细腻地传递和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好的语言描写,可以使读者由语言想象出人物来,在语言描写中,尤其对话描写为重要,对话是展开人物性格的最灵活,最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那么对对话描写都有那些要求呢?

对话要求高度的个性化。这样的对话,不仅能表现出谈话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也可以展现事件的进程,情节的发展、渲染生活的色调,增加作品的情趣。如孙犁的《荷花淀》中就有一段精彩的个性化对话描写:

1、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委婉、含蓄)

2、我有名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直爽)

3、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稳重、谨慎)

4、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直爽)

5、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忸怩、害羞)

对话尽量要个性化、生活化。语言描写要体现出鲜活的生活本色,而不能是僵死的语言。鲁迅当时塑造出阿Q以来,遭到很多人的诽谤和责骂,因为阿Q的话大家似乎都说过,不免要对号入座,很典型的就是阿Q偷东西被别人抓住时,阿Q曾经理直气壮的说:“是你的么,你叫一叫它,看它答应不答应,”鲁迅就把阿Q的语言给生活化了。要想做到对话描写生活化,须向人民群众学习。

对话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同样一件事,裁缝、铁匠、木匠的看法一梓说法就不一样,因此,在对话描写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于人一腔。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王熙凤的对话,就把王熙凤的身份及在贾府中的地位给活生生的刻画了出来。“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对话描写要艺术的处理含蓄与坦露关系。这里说的是含蓄与坦露的关系,什么情况下含蓄,婉而不露;什么情况下对话要坦露直率明了。有时候含蓄中有坦露,坦露中有含蓄,变化万千,因人因事而异因时因地而异,要求作者细心体察,《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对宝玉说:“你好・・・・・・!”被称为含蓄的典范,你好什么,曹雪芹什么也没说,由作者去想象,发挥创造。

三、心理描写有立体感

从中学课本中我们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记叙文技巧范文4

“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心理,在写作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法。“铺设悬念”,即先设悬念,然后层层剥笋,把情节推到,最后揭示谜底。悬念设置与悬念消除的过程之间就形成了曲折和波澜。悬念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事件发展的深切关注,使文章情节更具吸引力。

【技法指导】

“悬念”可以是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一个设定的景物、一个特定的场面或某个预设的情节,可以设置在文章的任何一个部分,常见的铺设悬念的方法有:

1.以环境描写为悬念

如安徒生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写道:“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平安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没戴帽子、没戴手套、也没穿鞋子的小女孩,在街上缓缓地走着。”读者不禁要问: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寒冷的雪夜为什么没戴帽子,又光着脚?平安夜她为什么独自外出?她的命运会怎样?童话一开头,就把小主人公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中,铺设悬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2.以特定场面为悬念

如鲁迅的《故乡》中在提到闰土时就有一段铺垫:“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铺垫很重要,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的英雄形象,那么时隔20年,中年的闰土会是什么样的呢?悬念自然而生。

3.以相关情节为悬念

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草船借箭”里有一段情节描写:周瑜定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十万枝箭,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还立下军令状。读者不禁生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周瑜这是要自己的性命吗?为什么还只要3天?他如何能在3天造出十万枝箭呢?这样铺垫的悬念自然引起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4.以特定动作为悬念

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吃面的动作就是一个范例:大年三十深夜,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三人共吃一碗面。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而后又是三吃阳春面,吃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遇的厄运。接着继续铺垫,作者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为主人公战胜了艰难而欢欣。铺设的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当然,铺设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要故弄玄虚;要简明清晰,不要枝蔓横生;要干净利落,不要生硬牵强;必须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范文示例】

打开一扇窗

一考生

脑海里现出那女孩离去时活泼的倩影。我一时陷入沉思当中,那女孩教会我如何为心灵打开一扇窗。

夏天被一声声蝉鸣叫了过来,不过打心底我恨透了夏天。汗流浃背,炎热不给你一丝逃跑的机会,所以一到夏天我的心也跟着浮躁了起来。

一天,我从补习班出来,到了车站,太阳如一个油淋淋的鸡蛋黄淋了下来,天空似乎发出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车站牌似乎要被烤焦,我望着远远的湖水似乎也要沸腾起来。“什么鬼天气!”我嘟囔着。

不过我的救星来了,一辆公车开了过来,我不顾一切跳了上去,找了一个位置一屁股坐下。不知何时旁边又坐了个比我小两三岁的女孩子,手中和我一样拿着一瓶矿泉水。天气太热了,我早早就将水一饮而尽。

“哥哥,你能帮我打开一下窗户吗?”一句甜如蜜糖的话从旁边传了过来。我侧过脸,只见那女孩扎着两条麻花辫,有瓷器般光泽的白皙皮肤,脸上浮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开什么窗,车里开着空调,一开窗岂不热煞我也?”我调侃道。

小女孩用手指指向窗外,示意我向外看。映入我眼中的,好像是一个巨大的麻袋,似乎装着不少塑料瓶。我的视线向下移,看到竟是一个矮小的老人,身子弯得像个虾米,皮肤被烈日烤得焦黑,光着脚行走着,五官聚拢,表情痛苦,显然,他以捡破烂为生。

公车正遇到交通拥堵,老人越来越靠近。我转过脸,看见女孩那双清澈得如清泉般的眼瞳,怔住了。

红灯转成绿灯,我好像被针刺了似的一个激灵,打开窗户,女孩将手中的瓶子递到我手上,我又忙将两个瓶子转到窗外,老人接过这递出的两个瓶子,抬起头,给了我们一个和善的微笑。公车启动了,我看着老人渐行渐远的背影,似乎读懂了些什么。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窗轻轻打开,又将自己的帮助献给他人,他便会收获得更多。此刻,夏日清凉的风也通过窗户,悄悄吹进我的心房,让心湖不再浑浊,而是澄澈透明。

记叙文技巧范文5

电视新闻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媒介,它在新闻事件的播报中可以借助画面和声音等多种表现元素开展现场同步记录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有学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是由故事和话语这两部分组成的,也就是说,故事就是叙事描述什么,话语则是如何去描述。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叙事文本仍然是话语的建构。其中,新闻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取,画面的组接以及节目的编排,声音的处理等环节的工作都使得电视新闻的制作具有建构性,久而久之,建构性也就成了电视新闻叙事的另一大特性。

二、电视新闻节目中控制节奏的叙事技巧

节奏代表着一种连续又有间歇的运动,其本是使用在音乐上的术语,将其运用在电视新闻中,能有效地调动受众的情绪变化,吸引受众的观看。具体而言,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受众在面对平淡无奇的新闻内容时是很容易疲倦的,当在新闻报道的叙事中通过语言速率和强弱的变化来促进起伏变化节奏的形成,能使受众的情绪紧跟着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绪来变化。叙事技巧中的节奏有很多种,如在以人物为主的叙事文本中,人物所表现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种节奏,在新闻报道中,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将这些情绪凸显出来,从而调动受众的内心情感。在以事件为主的叙事文本中,事件的发展进程本来就是有节奏的,形势缓急的强弱和进程快慢形成的速率都是事件发展节奏的表现。

三、电视新闻使用镜头语言的重要策略

(一)要做到“无技巧”的技巧策略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无技巧”是指当运用镜头记录现实生活时,应尽量使用直观、节奏平和的镜头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表述。其实质是指在对镜头语言的要素、技巧、策略等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真实性还原的叙事方法。而这种叙事方法,在电视新闻的事件摄像中,可以通过使用抓拍、长镜头等技巧来实现。不管是抓拍还是长镜头,都要求摄像师具备极强的画面捕捉能力和娴熟的摄像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二)要做到灵活适度的运用摄像技巧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是承载着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新闻工作者应该在突出新闻事件主题的基础上,深入实际去发现和挖掘最能体现出主题的拍摄对象,然后根据新闻拍摄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逻辑主线来对镜头语言进行灵活多样的组织和创造,从而使拍摄到的画面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使观众较为容易详细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新闻摄像时,采用一些对比镜头,能使新闻事实的特点和主题更为突出;或对新闻事件采用叙事情节的拍摄,能有效加强新闻事件的叙事性,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要做到与其他造型的“语言”相配合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镜头语言虽然是电视新闻表达和叙事的重要手段,但其并不是电视新闻中唯一的“语言”类型。其他的造型语言包括主持人、字幕、音效等,它们都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工作人员,不可以只对镜头语言进行考虑和完善,还需要做到将镜头语言与其他造型语言之间协调和配合,从而使整个新闻节目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节目系统,进而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全面、深入的表述,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四、结束语

记叙文技巧范文6

其实当摄像机记录历史的一刹那,历史已经消逝,而记者和他背后的编辑团队,则注定陷入一种困局之中。这个困局就是如何再现历史,重构事实,如何对声画重组,按什么标准去重组?

从传播学上来讲,真实发生过的新闻事件,被拍摄记录下来形成素材,说明事件本身已经脱离了它原来的时空,进入两种传播阶段。一种是身临其境者的口口相传,另一种就是媒体依托它的强势,对大众进行传播。记者记录下新闻事件,就是将那些采集回来的素材,重新构筑一个时空交叉结构,把素材一一放进去,赋予事件以新闻意义,这就是叙事的力量。

一、电视新闻叙事,就是讲出好看的故事

电视新闻既然是一种叙事,那么它如何叙事呢?采用何种叙事逻辑和叙事风格呢?

电视新闻的对象是大众,我们是对大众说话,说出他们愿听、爱听、想听的话。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叙事最好的逻辑,就是讲故事。

柏拉图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

美国《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

而讲什么样的故事,这里面有它的时代印记。从现实根源来说,电视新闻的叙事逻辑和叙事风格,是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国内传播学者徐国源认为,新闻的表达总是与社会历史之间存在隐秘联系,“某种话语特征的形成必须在一个更大的话语组织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后者植根于社会历史之中。”新闻叙事逻辑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至少存在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的支持;(2)文化思维方式的呼应;(3)表达习惯的同源。

上世纪后半叶,我国的新闻叙事风格,是讲究宏大叙事。经过长期摸索,我国的电视新闻正在发生变化,通过一些栏目或记者的实践,到编辑创作上的自觉,再到理论上的支持。现在,大家已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电视新闻改革的方向是:新闻传播从 “宣传体”向“报道体”转变,回归新闻的“专业化”;从“宏大叙事”思维向“纪实性”思维转变,回归新闻的“平民化”;从“播报模式”向“讲述模式”转变,回归新闻的“人格化”。

在具体的实践中,业内形成共识,主张电视新闻的叙事走向是: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这5个化正在被各地电视台身体力行并加以延伸。

比如湖南台《寻情记》提出了新闻报道要讲故事,故事要有两个立脚点,一是塑造人物,一是设置悬念。

青岛电视台《新说法》的广告语是”用故事讲话。”

湖南台谈话节目《背后的故事》提出:您可以拒绝一个观点,但您一定难以拒绝一个好故事。

二、电视新闻的叙事技巧

有了这样的大原则,我们再来谈电视新闻叙事的技巧。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中,普多夫金认为,画面一旦被拍摄下来,就要被重组,重新赋予生命力,这就是蒙太奇的魔力,而在对画面的蒙太奇处理中,包含了叙事的有机性。叙事蒙太奇是一种基本的影像语言艺术,视听叙事所表达的是怎样去叙述的艺术。电视叙事,是重组素材,用故事去包装,赋予素材新的时空。

电视叙事,赖以支撑的骨架为:画面、现场、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效、字幕,而贯穿其中的叙事逻辑则为血脉、为精气神,以它为统领,将上面6项一一组装形成有机体。

不同类型的报道,有不同的叙事逻辑,素材之间的拼接组装也有不同的方式。

现以安徽经济生活频道《帮女郎 帮你忙》的电视采编实践,探讨电视新闻叙事对时空的重新构筑。

1、采访对象涉及动物、儿童的时候,要转换叙事角度,赋予故事情节

这类报道的一个共同点是:因为采访对象的特点,缺少同期声和采访,但它们的现场又很好,无论是动物的画面还是孩子的镜头,都是观众爱看的。因此在缺少同期声的情况下,怎样赋予事件以情节,怎样丰富画面的内涵,有必要加以探讨。

比如一条关于长颈鹿搬家的报道:

镜头下的长颈鹿一句话不会讲,采访的对象全是饲养员,这样的新闻,就要给它加情节,拟人化。叙事的主体,从记者转为动物本身,虚拟长颈鹿的口气,将第一人称变为“我”,我就是长颈鹿。通过这样的转化,原先的采访就要重新组装,放大搬家的现场和细节,围绕细节去设计“我”的处境、想法和喜怒哀乐,并由这些来构成故事的情节。

我是来自非洲的花花,今年3岁了,这次搬家,其实我老大不情愿了,可饲养员们都说,这是为了给我创造甜蜜的新居,让我和新来的小伙子相亲。

2、电视新闻叙事,要将声画放在第一位,做到先声夺人

在对素材进行组装的时候,从重要性来讲,一般是现场大于同期声采访,同期声采访大于画面(空镜头),解说词应该为视觉元素和音乐音效服务。因此,我们对素材的重构,就是先找到精彩的现场、精彩的同期声,然后给它在稿件里定位,赋予它意义。

比如《不能原谅的母亲》这条报道,说的是10岁孩子不认母亲的事。为什么不认呢?因为他的母亲出轨被父亲当场看到,父亲让母亲回到家庭,可母亲却趁此要离婚,孩子的父亲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了,而做母亲的竟然不顾孩子,索性改嫁不管不顾了。记者去采访的时候,孩子的爷爷还在托我们帮他要孩子的抚养费。

像这样的素材,传统做法肯定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独自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孤苦无依,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然后记者帮忙等等。

但我们在分析了素材后,发现里面有一段很好的现场,就是记者开车带着这位母亲去学校找孩子,孩子正在跟同学玩,母亲不好意思下车,让记者把孩子带到车边说话,但是当孩子走到车前,发现车里坐着的母亲后,就像见到了毒蛇一样,拼命挣脱记者,跑走了。

再没有比这个更能说明事情、打动人心的了。一对母子,相见却如同仇人,但现实却又如此残酷,让人不得不去关注这个挣脱逃走的小男孩。

因此,在叙事上,我们把它放在了报道的前面。

[导语]俗话说“母子连心”。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世上最亲的人,可怀远县的施大姐在她的儿子小俊眼里,却如同仇人,而小俊今年才只有10岁,10岁的小男孩怎么对母亲有这样的仇恨呢?

[同期声]现场记者将小俊带到车边,小俊发现里面是母亲,赶紧逃走

小俊:我不要见她,不要见她!

[正文]从记者手中挣脱的男孩子叫小俊,他坚决不见的人就是他的妈妈:施大姐。

[同期声]孩子跑走的画面

[正文]小俊头也不回地跑回教室,而坐在车里的施大姐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样的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闪回)接下来讲述以前的故事。

有了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而且片子的氛围、逻辑结构也自然呈现出来了。

3、找出事件中各个部分的逻辑联系,给故事一个崭新的角度

记者采访,每次采访所面对的情况都不同。有些事件本身很有新闻点,也有故事,但如果遇到的采访对象不说话,没有现场,没有精彩的同期声,怎么办?这些只有通过后期制作来完善,找出采访中同期声间的逻辑联系,赋予故事以情节。

比如,有个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的情感纠葛。

一个男的因为之前喝酒赌博,和前妻离异了。离异后,又后悔了,想复婚,老碰壁。因此,他找到了《帮女郎》,希望我们能帮他劝劝前妻。

编辑在审初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这个男的为了让前妻回心转意,这几年做了许多好事,比如获得了无偿献血的金银铜奖,在老家发起支持北京申奥万人签名,踊跃捐献骨髓。因此,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一名中年男子千方百计要做好事,他为什么要做好事?这就是这个事件区别与其他事件的差异点。

[导语]阜阳的刘大哥是个热心肠的好人,从2004年以来,他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事业,做了不少好事,刘大哥说他做这些事,不图名不图利,就是希望一个女人能知道他的心。

[同期声]刘大哥:我是阜阳市无偿献血的金银铜奖的获得者。

2007年,我第一个在阜阳发起支持北京申奥万人签名。

我还是义务捐献骨髓者。

由此,三段分散的采访集中在一起,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全新的角度。

4、曝光稿件,要善于找点

投诉类报道的叙事逻辑,一般认为只要遵从记者调查的时间顺序,就是最好的叙事顺序,但也有不同。

比如一条曝光市容人员打人的报道。记者采访回来的素材有摊贩的同期,摊贩在医院包扎伤口的现场,目击者市民的同期,市容的同期,还有市民提供的手机视频。

这些素材中,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事发时的手机视频。因此,从叙事逻辑上,我们的稿件就要围绕这点展开。

再比如,一名男子的摩托车被盗,半年后异地公安局通知他去领车,但他去了后,发现自己的摩托车被小偷用来作案,之前一直在破案,因此是作为证据停放在停车场里,现在案件侦破了,车子可以取走,但这个停车场让他交半年的停车费,总共要3000多块钱。

事情挺复杂。编辑最终找到了3000块钱这个点,因为他的摩托车就算卖掉也只能值个1000来块钱,停车费倒能买两辆车子了。

[导语]霍邱县的小王,去年丢了一辆摩托车,今年交警帮他找到了,就在小王高高兴兴跑去领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要领回车子,得先补交停车费,而这停车费呢,比买一辆新车还要多。

这个点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此事的荒谬,从而一下子就把这个事件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