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思想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交思想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交思想论文

外交思想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苏联解体后复兴的欧亚主义具有文化特征和理论意义,对当代俄罗斯外交具有重大影响。俄罗斯欧亚主义是俄罗斯自身文化因素的产物,研究具有鲜明俄罗斯文化特征的欧亚主义,可以更好地审视当今俄罗斯外交政策。

一、前言

欧亚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罗斯国外侨民知识界中间,为一些著名俄侨学者所提出。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的欧亚主义思想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空间及影响,但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大地上欧亚主义思想得到复兴,即使在今天,在俄罗斯欧亚主义思想依然方兴未艾。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俄罗斯在继续关注欧洲方向的同时,应加大对亚洲方向的关注度,确保欧亚政策的“双向”平衡。同时,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自身具有特殊的发展特点和空间,比较强调国家的作用,他们主张保留俄罗斯民族传统的积极因素,在反对俄罗斯抛弃自己文化的同时,坚持反对完全走西方道路,强调应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中的积极因素。

有学者认为,欧亚主义在俄罗斯复兴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社会长期陷入危机和混乱状态,人们对“欧洲—大西洋主义”越来越感到失望,同时又担心“民族—爱国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太大。俄罗斯欧亚主义复兴固然与苏联解体后本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结构的瓦解有关系,但是其内在原因究竟何在?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考察,不了解俄罗斯文化特征也就难以客观正确审视俄罗斯欧亚主义复兴。

二、欧亚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

东方化和西方化之争,一直伴随着俄罗斯文化的整个历史发展历程。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其著名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指出:“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和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可以这样说,别尔嘉耶夫的这段广为引用的论述是对俄罗斯文化特征的最好概括和总结,这种双重文化性是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俄罗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重要现实意义的地缘政治因素:横跨欧亚两大洲,兼有东西方特点,在此,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俄罗斯文化发展史,就更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

俄罗斯文化发展史可谓是东西方向摇摆不定。从公元988年接受拜占庭东正教的“罗斯洗礼”开始,东正教作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俄罗斯国家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精神作用;自蒙古人人侵及长达近250年的统治,不仅向俄罗斯灌输了东方的制度规范,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改造了俄罗斯人的灵魂世界,“没有鞑靼人的统治就没有俄罗斯”;在伊凡雷帝统治时期,俄罗斯继承了亚洲的传统,在中央集权基础上建立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从17世纪开始向西方靠近,彼得大帝改革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西化,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西欧文化的大量引进加速了俄罗斯的西方化进程。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之争,可以很好地说明当时在俄罗斯社会意识及理论研究中就存在着欧亚主义思想萌芽。俄罗斯文化的二元结构以及俄罗斯文明和它们彼此的相互关系在俄罗斯历史的每一个极其重大或者危机时刻都可以引发争论、论战和关于非常重要的切身话题的对话。

如前所述,20世纪初期欧亚主义思想文化流派已在俄侨知识界中广泛出现。即使在苏联时代,欧亚主义思想虽被封闭限制,但在俄侨中继续产生着影响;在苏联解体之后,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思维体系的迷茫,使俄罗斯人开始了从自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中苦苦找寻摆脱自身民族危机途径的进程,在与西方化的较量过程中,欧亚主义在俄罗斯开始复兴。毫无疑问,欧亚主义的复兴是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而发生的,俄罗斯千年发展史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促使俄罗斯欧亚主义再度兴起的原动力。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俄罗斯欧亚主义具有俄罗斯文化发展史的显著特征,强调可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中的积极因素的主张是其理论独特之处。这里,须强调的是,从俄罗斯文化发展史角度固然可以认识俄罗斯欧亚主义的文化特征,但还应该把其理论内涵作为另一切入点进一步探究。

三、俄罗斯欧亚主义理论分析

欧亚主义者认为,从地缘政治学角度来讲,俄罗斯地缘政治分布在东西两大文明中心之间,是连接欧亚两大洲的桥梁,其地理空间在俄罗斯的地理环境与其对外政策的相互关系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体系,是一种特有的欧亚现象。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文化虽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据中间地位,但既不属于东方文明,也不属于西方文明;他们认为俄罗斯应在继续关注欧洲方向的同时,加大对亚洲方向的关注度,确保欧亚政策的“双向”平衡。欧亚主义不同于斯拉夫主义,它不排斥俄罗斯文化与俄罗斯以外的文化进行合作的思想意识。

一些欧亚主义者关心的另一焦点是俄罗斯历史意义以及俄罗斯独特文化。欧亚主义认为东正教思想是俄罗斯精神的基础,在俄罗斯民众中的地位不可低估,具有凝聚作用,是俄罗斯能够实现统一的保证,千年东正教思想意识的影响一直存在于俄罗斯人民的心中;苏联解体至今十几年来,东正教在俄罗斯日趋兴盛,各地东正教教堂重建现象十分普遍,俄罗斯人民对东正教的信仰热情有增无减,东正教思想是有利于把独联体国家各个阶层的居民同世界文明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

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具有特殊的地位,强调国家的作用,反对俄罗斯抛弃自己的文化,完全走西方道路;他们主张保留俄罗斯民族传统,寻求俄罗斯走向现代化的中间道路。同时,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具有特殊的发展特点和空间,主张保留俄罗斯民族传统的积极因素,在反对俄罗斯抛弃自己文化的同时,坚持反对完全走西方道路,强调应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中的积极因素。复兴的欧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各种文明之间关系的交互性”,应当“培植居住在俄罗斯的全体人民,所有民族之间互相深深尊重,实行平等互利的合作,并联合起他们的力量以实现并达到代表共同利益的目标”。

建立统一的欧亚文明是欧亚主义者的一贯追求,其思想方案之一是俄罗斯的双重社会文化战略。该战略方案认为,因俄罗斯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千年文化传统决定了它只能采取“有选择的社会文化保护主义策略”。欧亚主义者认为。相对于西方来说,俄罗斯自己是落后的社会,俄罗斯应该坚持欧亚政策,强调俄罗斯文明的特殊性,借助特殊社会文化捍卫自己的国家地位。相反,俄罗斯相对于东方而言,是先进的社会,而且对它负 有传统的历史责任。

从以上论述可看出:强调国家作用,强调俄罗斯独特性,确保欧亚“双向”平衡及提倡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中积极因素,是俄罗斯欧亚主义理论精髓。让我们来看看苏联解体后至今俄罗斯外交政策进程,不难找到复兴欧亚主义的痕迹,也就是说,复兴的欧亚主义思想显现于俄罗斯外交中。

四、俄外交中的欧亚主义思想

苏联解体宣告了“冷战”和两极世界格局的最终结束。俄罗斯成为苏联的直接继承者。然而,它已不再拥有昔日超级大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不得不随着世界形势的总体变化而在外交策略上作大幅度调整。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尤其在科济列夫任外长期间,奉行亲西方外交政策,竭力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以尽快摆脱国内危机。这种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并没有改善俄罗斯低迷的经济境况,反使俄罗斯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处境变得更加窘迫。随着欧亚主义思潮日益高涨,一些学者认为应使欧亚主义思想成为俄罗斯全国团结一致的思想意识,以便解决国家的经济增长及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问题。这些学者大体上从地缘政治和文明两个角度对欧亚主义进行研究和介绍,进而使欧亚主义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很多在俄罗斯政界身居要职的人,使欧亚主义成为影响俄罗斯社会的主流思想,加快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进程。

谈到外交政策中的欧亚主义思想,不能不提到普里马科夫。具有欧亚主义思想倾向的普里马科夫出任外长一职,改变了过去“一边倒”亲西方外交政策,加大了全方位外交力度,对西方国家及对亚太地区和独联体的外交,为俄罗斯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创造了机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东方”外交取得很大成效。可以这样说,普里马科夫的任职标志着俄罗斯外交政策基本完成了由西方化到欧亚主义的转变。让我们再看看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外交。普京正式出任俄罗斯总统后,优先考虑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普京继承了前任叶利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所推行的东西平衡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以实现国富民强为目标,对俄外交进行了适时的调整。他强调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提出了“欧洲方向”和“亚洲方向”的思想。普京的外交政策明显注重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在其外交思想中更多展示出来的是实用主义,强调同西方搞好关系、融入欧洲的重要意义。自美国“九一一”事件以来,更是全方位展开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外交。在反恐问题上积极与欧美国家进行合作,甚至有时放弃自己以往的势力范围和战略空间,力求最大程度争取经济实惠;在处理伊拉克问题上,寻求一切机会尽力修补俄美关系以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强同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通过与它们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世界多极化,以制约美国的单极化图谋,并借此提升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事实证明:普京的外交政策确实为俄罗斯争取了最大的经济利益。普京的外交政策完全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取向的多边实用主义外交,与欧亚主义所主张的欧亚并重的思想不谋而合。

普京外交与西方主义者“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有着根本的不同。普京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追求与西方同步一致,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国务卿赖斯说过:“俄罗斯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挑战。俄罗斯仍然具有大国属性。俄罗斯决心在世界上显示其权利并经常以任意的、威胁美国利益的方式行事。”近些年来,欧盟内部的大西洋主义思潮,欧盟支持鼓励俄罗斯周边国家的所谓民主转型,对俄构成了一定的地缘政治压力;美国推动的北约东扩、“”及建立反导系统等,已严重削弱俄罗斯与西方的互信基础。2007年初,美国欲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导弹防御基地,这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威胁要停止履行《欧洲常规力量条约》。基于当前俄罗斯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基于俄罗斯地缘政治利益考虑,俄罗斯已不可能回到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上去。在俄罗斯对外战略构想中,在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俄罗斯将一如既往地采取欧亚大陆权利均衡原则。

外交思想论文范文2

关键词:张之洞;条约;外交;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100-04

张之洞一清朝末年有名的督抚,以著《劝学篇》和修汉阳铁厂而闻名于当世。晚清督抚权重,作为晚清重要权臣之一,他对晚清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都颇有影响。就张之洞在外交方面的影响而言,身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虽未能频繁地直接参与到外交事务中,但他的言论对当权者不能不产生影响。在中俄伊犁交涉中身为一届清流的张之洞曾以两本《熟权俄约利害折》和《详筹边计折》名震朝野,在外交事务中崭露头角。接着他又在两广总督任内在外交事务上锋芒毕露,对国家多有维护。他频频地向朝廷献言献策,许多都被采纳。从成为清流健将到卸任两广总督这一时期,他主张御侮自强,主张以夷制夷,主张进行积极的外交,此后在湖广和两江任内由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洋务事业中,他的外交思想没有得到多大发展。在后,其外交思想更是渐趋消极。因此本文把探讨的重点放在19世纪80年代。

由于清王朝的国力衰弱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涉中明显处于下风,清朝官员在外交过程当中所能采取维护的手段是非常有限的,而运用中外双方签定的条约来维护国家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张之洞在外交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条约为章程”的外交思想。

国内关于张之洞外交思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对其重视条约的外交思想来说尤其如此。国内仅有少数研究者曾在其研究著述中约略提及张之洞的这一思想。宁宁在《论张之洞的外交思想》的硕士论文中曾经说到:张之洞注重对中外条约加以运用。不仅重视中外条约,而且更强调对万国公法的采用。张之洞认为只有学习“公法诸端”,才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二是他尤其强调利用万国公法来保护中国权益。在其之后发表的论文《张之洞早期外交思想述论一以伊犁事件为中心的考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也曾约略地提到这一思想。

纵观国内对中国近代条约公法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近代条约、公法只是列强强权的产物,对积弱积贫的近代中国而言更多情况下无异于一纸空文,对信守条约的大臣也指斥为迂腐和不切实际。实际上这种说法未免偏颇。对近代条约、公法研究颇多的李育新在《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一文中指出:“如果当时不采取信守条约的方针,清政府是否还有别的良策?中国贫弱落后,难以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抗衡,如果违约,就可能受到更大的打击,甚而走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总是导致一个更加苛刻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需要运用近代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进而与列强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条约关系。当然,仅仅依靠国际法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其他条件,但它可以为此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武器。而且通过和平手段达到此目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变了与西方列强之间不平等的条约关系,便是一个例子。实际上,张之洞重视条约的思想和实践在当时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一、张之洞的“以条约为章程”的思想的基础、来源

(一)其思想基础在于条约制度的形成这一现实。1840年爆发,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的“条约制度”逐步形成。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二十年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第一阶段。从西方的观点看来,那是这种条约制度结构得以逐步形成的初创阶段,后来的几个阶段是使条约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变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费正清将1860―1950这90年依次分为三个三十年,即三个阶段,外国人的影响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三十年间达到了高峰)。在1840年至1860年间,随着《》、《》、《》以及《》、《》的签订,中西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得到确认并以载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在中西双方遵守条约的前提下,条约制度得以形成。

(二)其思想来源在于:清朝官员开始懂得用条约限制洋人。在与西方人交涉过程中,中国人开始逐渐接受条约制度,并学会以条约为据限制对方。

在条约制度体系下,公法、条约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重视。清朝的封建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在中外交涉中,如果行事不以公法、条约为依据,中外之间就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引起更大的麻烦。曾经蔑视条约,严令桂良、何桂清等人修改《》的咸丰皇帝在战后不得不在《》订立之后即立刻明降谕旨,“其和约内应行各事宜即著通行,各省督抚大吏,一体按照办理”。并令奕新将该谕旨宣示该夷“示之以信,使之不疑”。奕新提出的当时的外交方针是:“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两江总督何桂清也说:“中外交涉事件,有不能凭律例以决断者,全恃条约以为范围”。又如利用条约收回部分利权,洋人在内地游历可用严定章程的办法来约束等等做法“凡此皆所以尊崇国体而藉条约以维系之也”。清朝的统治阶级意识到:条约在必须遵守的同时,也可以作为约束对方、维我的手段,作为扼制列强条约外侵渔的工具。承认和维护条约,这一政策不仅避免了列强的合理抱怨一这种抱怨有可能成为西方国家采取惩罚性行动的借口,同时它也可以使清朝藉此限定外国人按条约行事。

二、张之洞“以条约为章程”的外交思想的内容

1882-1884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1883在山西巡抚任内时期,张之洞在《延访洋务人才启》中提到外交之道,他说:“查中外交涉事宜,以商务为体,以兵战为用,以条约为章程,以周知各国物产、商情、疆域、政令、学术兵械、公法律例为根柢,以通晓各国语言为入门”。张之洞在《延访洋务人才启》中提到中外交涉之道要“以条约为章程”。综观张之洞的言行,“以条约为章程”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在对外交涉中我方官员对条约“必须熟考详酌缓急”,以求办事符合条约,并利用条约,在条约范围内争取我方最大权益;另一方面,对于洋人,则以条约为必要手段,限制束缚对方,使之“就我范围”,对于条约外的不合理要求一律驳斥之;对于其不遵守条约的行为,则责以公 法,申明条约,据理以折之。张之洞这个思想的侧重点在于后者,因为在与洋人交涉中,彼强我弱,对方常常恃强凌弱,在外交中我方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以条约为斗争武器是有必要的。

(一)就前者而言,张之洞认为官员对于条约,平时宜详加体察,这样遇事时方能办理得宜,才能在处理洋务的过程当中不至于使我方权益受损。

1886年张之洞鉴于“广东远控南洋,距各国洋界最近,交涉事件尤为紧要”,“且条约本极细密,洋情又极变幻,必须熟考详酌缓急,操纵方能合宜”的现状,忧于官员“引约章则多舛,援成案则多歧……”。“各衙门多诿为无关职任,不加深求约章,全不究心成案,直未寓目以致隔膜无当”的情形,特设立办理洋务处。洋务处“荟集条约档案中外图籍以便查核”。洋务处除运司主管外“兼派在省四司道督同大小官员筹办”。此举之目的在于“督饬各衙门讲求洋务”,“兼以练习人才,俾资器使”。

张之洞自己在办理洋务时也力求与条约规定相契合。期间,广东“民情汹汹,张之洞深恐发生,立饬地方官出示,“将法国教堂概行封禁,谕以法人开衅,扰害地方,所有法国教堂物业均应查封备抵……凡法国教士出境,密饬地方官妥为保护”。张之洞“再四通饬晓谕声明:法国官商教士不因争战而来,本与法兵有别,严饬诸将约束各营,明示密防,费尽心力”。由于办理得宜,合乎公法,清廷在日后外交中取得了主动。

(二)张之洞在自身守约的同时也要求对方守约。在与洋人交涉中,张之洞以条约为据驳斥对方无理要求及非分言行;以条约为手段为己方争取最大权益。

在中法会勘中越边界时,法军强占江平等地并驱逐虐待当地华民,张之洞引条约为据,严词驳斥:“且查津约第一款云:中国侨居人民及散勇在越南安分守业者,无论农工商贾其身家产业均得安稳等语,是确为越地于侨民华民尚应优待,况此未勘未定之界,不匪不勇之民乎?”。张之洞的驳斥一针见血,让英国人辩无可辩。

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英人法德嘉在华走私被抓,英领事请求会审,张之洞据理驳斥:“交涉案如被告系英人,只准英员观审,烟台约已载明,英领事请会审,已据此驳之”。英人的企图终未得逞。

期间,法国企图在澳门购买军需、招兵屯兵,葡萄牙人想据此与法国交易。张之洞闻之,立即照会澳门葡萄牙主管罗大臣:“查《万国公法》内载,凡属局外之国均不得在境内准交战之国招募兵勇,置办战具并不准战船入口及借地屯兵等事,例禁綦严,万国遵守……如法人果有是谋,本部堂深知贵大臣必援公法自守局外之义,坚持不许。”并指出:“贵国人之居于此者实与中国休戚相关,内地安则澳门安,内地有事则澳门不能无事”司。张之洞义正词严的立场使得澳门主管大臣对自己的行为不得不采取审慎的态度。

张之洞引公法之义最正,斗争立场最坚,斗争效果最明显之举莫过于他严拒法领事之妄索的壮举了。

后,法国驻广州领事师克勤回赴本任,欲向中国索赔战时教堂教民损失,照会中说道:“应请贵部堂命令地方官立将占霸教士房屋之人全行逐出并委员会同主教所差之人查明所占何地,所毁何屋,所缺何物,详细查明秉公办理”。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收到照会据理驳斥:“查自去年七月初间,中法已成敌国而粤东仍肯卫送贵国教士,使之行止自由;封守贵国教堂,使之稽察易及……来文乃以卫送为驱逐,封守为霸占,岂尚欲追论失和时事乎?况贵国首开衅端,兵祸连结,荼毒人民不可胜计,即使驱逐教士,产业入官,在当时并不为过举,况实系护送,实系封守乎?本部堂以为前此教士无论是驱逐是卫送,教堂无论是封守是霸占,事在开战以后议和以前,此时皆不当复问,况自和议定后粤东各处教堂先经本部堂拆封交还,教士入境者亦饬按约保护,原不待贵领事官之请而后行”。在照会中张之洞阐明了我行之当和彼行之非,驳斥了其无理要求。

张之洞拒绝与嚣张跋扈的师克勤会面,法国政府只得将师克勤调离广州赴越勘界,另派法兰亭继任法国驻广州口岸领事。孰料法兰亭更有甚于前者。1886年初在给两广总督衙门的照会中他认为:期间“因各地方官未能实力保护……是以各处百姓将教士教民任意欺凌,无可安生,此次被扰被害又失巨款,深为可悯”。开出失单33张,声称共计失银三十八万余元,要求“速为将案办结”。

为此,张之洞于5月11日照覆法领事。在照会开头他对法兰亭的不合公法之举进行了讥讽:“贵领事官素来深明公平道理,备悉各国交涉章程,不应又生波澜,为此不合情理之请”。接着,张之洞在照会中对法领事的照会逐项进行批驳,就法领事所陈细与辩论,共分三端。关于教堂“有事时则官府代为封固看守,事平后则点明交还,保护之道,不过如此。此教堂无可议办者也”;关于教士,“教士出境则送之,留粤则卫之,保护之道亦不过如此,此教士之无可议办者也”:“至于教民一项,其人虽习法教,仍系中国子民,领事官离粤期间粤省教民之事,岂能复行追问?如欲追问,是不啻干预中国保护子民之权矣!此尤教民之无可议办者也”。在照会最后,张之洞又利用公法对法兰亭的无理要求进行了强有力的驳斥。他认为如计损失“即专以广东一省而论,掳广海之渡船,封北海之商口,省潮廉琼道路梗阻,货物停销,商工船渔俱受亏损。统计广东省各口损耗银数约计三百八十余万两,按照《万国公法》自应以举兵至人之国生衅者认其咎,贵领事官须先言明将此项银三百八十万两若何查办,若何归结,筹有妥善切实办法,与本部堂议明办妥再为查办教堂损失零星物件可也”。

由于张之洞义正词严的驳斥,法国无奈,只得将法兰亭调往福建任职,另派白藻泰任法国驻广州领事,以示修好。

在这件事情上,张之洞一方面遵守国际公法与惯例,将法国在粤之教堂教士妥为保护,使洋人无可指摘;另一方面,对法国领事的讹诈妄索则据公法明驳力拒,使对方驳无可驳,坚决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在这场斗争中,张之洞有理有节,力折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之最终放弃了藉口教案妄索之举。

对于既成公法条约,张之洞能够做到知悉、遵守并引以为据驳斥对方无理要求以维我。而对于未定之条约,张之洞主张:在其签定的过程中要深察细究,辨明得失利弊,恃理辩议,审慎进行。于条约草签之后,如发现果有损我之处,应力图挽救,否则贻害无穷。总之,他主张最大限度地限制束缚对方,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我方。

在《》签定前,张之洞屡屡上书,苦争详约。在1885年的一份电奏中说:“惟紧要数端必应早议:一、我虽撤兵,彼亦不得进兵,宜扎原处……一、鸡笼,澎湖宜令即退,以为和好实据。一、津约但言于法商务极有益,宣增为中法商务彼此均有益,以昭平允……一、自去年开仗以后停战以前,中国毁伤法人物业应勿庸议……”。张之洞的这些主张正是欲以条约为依据限制束缚对方行为,使之活动“就我范围”。中法停战后,张之洞前后电奏22次,三争撤兵,余争条约、地界、 商务、刘军、义民。然而“公迭次电奏请,无可挽回,惟于约内增‘不碍中国体面’一语而已”。

在勘定中越边界订立勘界条约之时,张之洞力争领土。张之洞派员赴各地履勘,并搜罗图文旧载,穷举十处以证明部分疆界之我属。又在勘界图上绘出四线以分出议界的顺序与层次,使勘界较易下手而不失。张这洞此举之目的在于:“正以西例最重在证,故欲专持证据辩论,以四线相机操纵”。

张之洞在条约签定过程中,坚决维护国家,在勘界谈判过程中,“总署意在速了,惟以各请现界为主,请旨电饬不必强争,然公与钦使犹坚持力辩。法使知我不可夺,率以嘉隆八庄归华”。

勘界条约草签之后张之洞力争,极力辩明白龙尾等地确属华地,法不应占。“白龙尾系龙门协水师讯地,洞前奏图上填作黄色,尚可覆按”,“请电饬邓大臣将约内白龙尾一处抽出,万万不可许其驻兵。我疆我土,即法国其将何词?”,“对约内‘法兵照现在情形中国且不置议’一语,万不得已亦宜于“照”字、“不”字之上均添入“暂”字,或可留为后图”。

由此可以看出,张之洞对条约力争的态度是坚决的,他能够做到不惧洋人,不畏权贵。张之洞“力争条约”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比如,他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来进行谈判:通过条约文字上的增删变动使不利于我方的问题悬置而不至成为定案。

三、张之洞的“以条约为章程”的思想的意义

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这种外交策略是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有效策略。‘由于诉诸条约,走私和非法的海上的贸易得到了制止。苦力贸易在一定范围内也得到了控制。外国人开始哀叹:中国人正在用他们所承认的那些依据来对抗他们。应该看到,在处理外交事务中,条约作为“国家及其它国际法主体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并确定其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国际书面协议”,在协调中外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外交涉中依据条约所定条款来作为处理中外纷争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列强条约外的侵略欲求也能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张之洞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策略,很好地掌握了近代外交的原则和规范,他利用《万国公法》以及相关条约驳斥了洋人条约外的无理要求,维护了国家。

张之洞这一思想的独特及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对条约内容利弊得失的深刻洞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国家的力争。

清朝末年,尽管清王朝掀起了,但地方官吏中不愿讲习洋务者很多。他们或将公法条约束之高阁,或者在刊布条约的时候将其首尾倒置,胡乱粘贴,这也是清廷屡次刊印条约颁谕各省府县而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也是各地教案频发的一个原因。既然不愿讲习洋务,自然对条约无可置喙。在清朝的封疆大吏当中,对条约中有损国家的条款敢于力争者间或有人如左宗棠、刘坤一等人,但他们对条约内容的分析很难像张之洞一样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张之洞对条约内容的利弊有比较精当的分析。他曾就中葡条约一事提出“七可虑”、“八条理由”和五条挽救措施。曾就末期撤兵、议约等事屡电总署,力争利权。推及以往,也曾就中俄伊犁条约剖明其“十不可许”之处,指出:“必改此议不能无事,不改此议不可为国?”。

尽管张之洞常常对条约发出精辟入理的议论,提出比较适宜的建议,但这些对惧怕洋务枝节丛生,情愿交涉尽快了结的清朝统治者来说,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他们常常将张之洞的建议视为节外生枝,因而常常对其置之不理。

清朝末年,由于西强东弱,我国在外交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又由于清廷一再晓谕各地官吏,要“恪守条约”,结果形成“官怕洋人”的局面。薛福成说:“迩来当事,愿生事者较少,而习畏事者较多,故失之刚者常少,而失之柔者常多”嘲。如此,对条约敢于力争者少之又少。

外交思想论文范文3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收获。

思想上,再一次坚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全球建设的信念;依据个人对国家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全球需求的认识,确定了个人的立足点和职业方向;坚定拥护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与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信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专业上,勤奋学习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争取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同时涉猎人文历史、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争做有所专长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学于实践。

品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上,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为实现集体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与人相处豁达大度、公正开明、不计小利、主动沟通、倡导协作共赢;具有独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的初步能力。

相信自己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能够组织一些资金和人员积极地服务区域、国家和全球基础建设。

外交思想论文范文4

关键词:影视;动画;精神文明;教育

一、动画的发展

1.1动面的文化因素

动画的发展至多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与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底蕴系于一脉。很多动画皆以教育为主,譬如中国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影视开发单位根据原创,制作了《三毛流浪记》的动画产品,以孤儿的三毛的流浪生活作为主题,对儿童、青少年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也备受中老年的青睐。论文百事通高度重视文化是动画主要的内容,充分发挥动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1.3动画产品的对象

目前虽然低龄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占据一大部分,即使在其他影视产品的市场。也有技压群雄的魄力。笔者认为,因为动画产品的对象青少年居多,这一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有较强的评价能力。所以动画才出现蒸燕日上的良好现象。现代任何国家青少年发育阶段的审美观有着惊人的相似。日本动画抓住国际青少年观念的相似这一特点,向国际市场推广。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本土的动画都受到日本的重大影响。

1.3动画的衍生产业

以日本动画为例子,其动画产业模式的建立大概用了30年时间,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有60年以上的产业化经验。其中“衍生产品”的载体,大多是玩具厂商或是其他制造商,相对来说是这几个环节中最为成熟的,也是资金最为稳定和雄厚的。日本对动画的投资早已形成一条龙的程序,也很少中断。通过“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来获得最大利润。事实上,无论是欧美,还是东方大国的中国,动画的衍生产业都已经有了今非昔比的进步,发展甚至还是空前的,空间依然是的巨大的。

二、发展的建议

影视动画的发展无非决定于主体、主题和市场三方面。主体是否广泛、主题是否先进决定着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主体是以消遣为主,还是以教育为主决定着主体,从侧面影响市场的份额。目前,动画最大的难题也就是主体和主题了,笔者认为,以教育与市场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教育与市场统筹兼顾,动画发展才能予以完善。

2.1正确对待动画艺术

如果仅仅把动画作为消遣物,那作为文化艺术之一的动画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未来的动画,除了保存趣味的特点,还有以独特的教育意义。

第一,家长正确引导儿童选择动画作品。为了起到恰当的教育意义,家长有必要秉着挑剔和苛刻的态度严格选择适合儿童的作品。

第二,青少年正确对待动画的教育意义。尚处发育的青少年,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成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日本对青少年的塑造特别重视,对处于叛逆时期青少年的民族思想要么强加,要么潜移默化的传输。

第三,中老年读者端正态度,接受成为动画艺术主体之一的事实。动画不代表幼稚,也不单单等于消遣,中老年可以从中了解年轻一代的思想,了解文字、影视其他作品以外的教育领域。

2.2文化的国际传输

影视动画推出国门,势必让对方接受你的文化,然而文化差异却一直是国家与国家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冲淡这种差异。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人口,绝不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在别人的地盘上,否则寸步难移,失败也毋庸置疑。无论哪个国家的民族,从一种文化接受另种文化总要经历适应到适合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观点确实很优秀,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化交流的困难。如果将中国的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融入动画作品里面,当把高质量的动画作为产品销售于国际市场,其中的思想观点被潜移默化的接受,就像当初日本的《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足球小将》打人中国市场之后,让中国年轻的消费者了解到日本青少年的生活大概如此,日本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思考的方式逐渐同化了远在中国本土的中国青年。

对于文化的国际交流,本文作者认为,外来的文化,凡是有益于自己国家建设的文化。我们照单全收;而代表自己国家观点的特色文化,更须推出国门,让世界了解自己国家是拥有特色文化的优秀国家。动画的对外开放就是重要的渠道之一。

2.3市场教育化

影视动画推广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再是商业的性质了,他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国内市场推广,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精神启示,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际市场的推广,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化的外交,对国家外交建设也是一种独特的贡献。

为完善影视动画体系,我们必须加强动画理论的研究和市场的考察,国家文化部在规划新增的动画产业、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会展交易、市场监管、指导行业协会等职责,必须为动画市场教育化的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财政保障。

三、中国动画的前景

中国社科院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近20年来,外国动画作品改变了中国受众的动画需求倾向,当外国动画明星形象和剧情编排风格深深地印刻在中国受众的记忆中时,其文化审美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最终成为他们观赏动画片的参照标准,这些标准又引领着他们对动画的消费选择。通过对孩子们审美观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要从动画主题的教育角度思考,对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正好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后备力量。

发展具备自己国家特色的动画作品,并且为其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只要在牵肘技术方面的进行突破。再结合文化手段,影视动画何愁无路。日本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了,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文化外交的新构想”演讲中明确提出,日本应大力开展“动漫外交”,即通过推广日本的漫画书和动画片,来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众。

影视动画推广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再是商业的性质了,他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国内市场推广,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精神启示,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际市场的推广,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化的外交。对国家外交建设也是一种独特的贡献。

社会主义有特殊的魅力,魅力的散发。受益的不能仅限我们该制度国家国民本身,其他国家包括日本、美国等这些资本主义大国也有必要渲染,见识我们中国特色的影视动画。比如中国,国家已经逐步重视影视动画的发展,技术上予以政策上与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其次中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靠山;最后中国国体的优秀。我国对内容健康、艺术性强、创新度高、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创动画产品予以大力的支持,市场教育化的路子将创造出中国风格、国际影响的影视动画。wWw.gWyoO.

中国文化部网站消息指出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扶持动画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近年来国产动画产品的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一些优秀影视动画企业有望走出中国市场,十年时间可能跻身影视动画大国的行列。

外交思想论文范文5

【关键词】对外交流;卓越人才;行前教育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loser relationship and the increasing flow of talent in academ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ore and more students have chances to learn aboar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 of the before education, then mentions some ways to work of the administration for exchange students.

【Key Words】Exchange Abroad Outstanding talent Education before Going

引言

在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的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正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近年来立足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作为不可或缺的目标素质之一。同济大学已先后与德国、奥地利、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以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企业)签署了138项校际协议(包括签署意向书和重新更改协议),向在校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当下对外交流项目呈现出形式多样、参与人数众多、停留地点分散、集中管理困难的特点,如何才能确保大学生在对外交流期间充分利用宝贵的机会拓宽国际视野,在学习质量、生活品质、心理思想状态和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均有所保证。这是我们在管理中打开思路,进行管理创新的推动力。在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在项目前期切实有效的把好行前教育关,才能够做好对外交流项目的管理工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培养作出保障。

1、把好行前教育关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生的年龄段基本上集中在80后与90后之间,往往体现出个性鲜明、缺乏出国独立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共性特质。当他们参与到对外交流项目中时,在完全陌生的国外环境中这些特质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引出意想不到的情况。对于孤身在外进行交流学习的大学生,他们在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危及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机方面,往往缺乏家长及老师的及时指导与帮助,常常需要独立面对和处理紧急情况。通过行前教育环节对大学生的危机处理知识进行强调,强化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意识的避免突发事件的产生并能够在危机发生时有效的进行自救与求援。

此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难免会接触到一些国外意识形态与思潮的影响,通过行前教育树立大学生社会主意核心价值观,确立意识形态上的判断准绳,避免受不良思潮的侵蚀等方面都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2、把好行前教育关的工作途径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做为人员的派出方在行前教育中,诸如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科研实践等方面自然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结合当前对外交流发展现状,我们应更加将工作途径的重心关注到重视思想教育、倡导多方协作、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术诚信素养等方面,以适应发展的形势需要。

2.1 重视思想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卓越人才

行前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强调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生活,一定要对社会的发展负责,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国家社会更加美好,使自己越发卓越。

强调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旨在促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思想的先进性,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国外一些不良思想和思潮的侵蚀与拉拢。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走出国门的大学生其言行举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祖国,代表着中华儿女的形象,因此行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旨在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适应各国法律规范和社会环境,避免因为公民道德层面的一时疏忽招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如践踏草坪,随意涂鸦,乱扔垃圾等“不拘小节”的行为不仅在国内不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在国外更容易招致严厉的处罚,以致影响交流项目顺利正常开展并产生更为恶劣的影响。

2.2 倡导多方协作,“全员育人”培养卓越人才

对外交流项目的学生从选拔到派出,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外事活动。其中牵涉到院系的学生管理部门、外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诸多方面;牵涉到信息,选拔,派出等多个管理环节;牵涉到利用各种教育载体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管理部门通过选拔,挑选出最终入围项目的学生。外事部门通过签署项目协议,确定项目的实质内容。教育部门为参与项目的学生保留学籍并讨论学分互认事宜。在行前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全员育人”的理念,将这几方面的资源协力组织,各个方面都有对即将踏上海外旅途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责任,一方面体现出对于项目本身的重视,另一方面能够在三者间搭建的平台上更好的为学生解决问题。同时采用“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通过家庭,社会及学生本身的交流与沟通使得整个行前教育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多方协作的管理体系。

2.3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潜在危机

在国内受到父母、老师关心爱护的大学生们一旦到了国外的陌生环境,同时又有着许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意味着潜在危机的爆发概率大大增加了。在行前教育中必须向大学生明确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提倡应先适应陌生的环境再考虑诸如实地考察,出游等计划。在国外期间建议尽量以团队的方式展开各项活动,保护自身人身与财产安全,避免与他人发生纠纷,提倡大学生在出国前购买保险以确保自身的利益。面对突发事件时,大学生在国内时可以在院系相关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将伤害减至最小,而在国外由于语言文化上的沟通障碍及距离所造成的即时沟通的不便,使得大学生更易卷入突发事件之中。因此,在行前教育中必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力图将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应向大学生普及常用的自我保护知识及我国大使馆,当地学联的相关信息,以便不时之需。

2.4 提高学术诚信素养,培育创新型卓越人才

在行前教育中强化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提高学术诚信素养,有利于交流项目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大学生在一些论文写作及实验中不经意的引用、摘录且未经标注来源的做法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很可能会造成学术不端,给自身的学术生涯带来严重的后果。国际交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课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卓越人才。只有在行前教育的环节使参与者重视学术诚信素养的积累与学术道德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自觉提升原创动力,原创热情,勇敢的追求真理。

3、把好行前教育关的工作方法

有效的工作途径配上优良的工作方法才能够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在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归纳了以下四点工作方法以供参考。

3.1 推进项目负责人制度

海外交流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是项目顺利开展的直接负责人,对于项目的质量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行前教育环节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使项目负责人能够及时了解团队成员的情况与思想状态。因此在行前教育阶段应该让项目负责人与参加项目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在了解参与学生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传达项目的各项信息与要求、安排。通过项目负责人的衔接与联络,对在海外的团队进行交流,对于学习生活、思想状态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一对一指导。

3.2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在行前教育环节,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先进性,挖掘并形成有凝聚力的组织核心。通过项目团队中在行前教育阶段形成的党员团队在交流期间带动整个团队的生活学习,抓重点顾全局,以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标杆,高标准要求自我,带动整个集体的发展,确保成员们的共同发展,进一步促成对外交流学生的共同发展与团队的高效运转。

3.3 建立QQ群、MSN、校内BBS等即时沟通渠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沟通渠道的建立是在长距离对外交流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行前教育环节,又是建立即时沟通渠道的重要契机,保证了出国后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消除因距离,时差等所造成的沟通壁垒,使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够即时传递至国内,便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通过即时沟通渠道的建立,往往能够预防和化解很多潜在的问题。

3.4 设立团队联系人制度

针对距离远、沟通不便等现实困难,在建立即时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在行前教育中还应在团队中确立1-2名主要联系人。主要联系人负责在交流期间代表整个团队与相关的项目负责老师进行点对点的沟通联络,以海外周记、视频会议等形式,促成国内外的师生互动,确保交流项目的有序进行。

4、结语

大学生的对外交流机会日益增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幸运儿获得对外交流的机会。把好行前教育关,作为对外交流项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只有努力寻求其有效工作途径,才能够为对外交流项目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保证对外交流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培养进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何小英.试论加强出国交流学生行前教育的有效途径.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2]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3(07)

外交思想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与时俱进,灵活多彩,五大技能,独创思辨性,民族文化特色

 

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的形式下,由国际英语大赛组委会和英语沙龙杂志社在全国发起的一项赛事。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不亚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 English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 简称NECCS)和全国CCTV大赛。因而此赛事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尤其是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的重视。其宗旨不仅仅是通过大赛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有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新人,更多的是想通过大赛,选拔出一批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以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为使命的新人。正如大学生英语竞赛一样,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不干扰正常教学,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它是作为一种积极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的,对英语教学起着一种良好的促进作用(李树德,2009)。总体而言,此类赛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升。此赛事包括大学组和成人组。下面,笔者就大学组的赛事做一评述。

一、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在地球因全球化的加剧而得名“地球村”的今天,英语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国际舞台上学术思想的语言、科学研究的语言、技术发展的语言、国际贸易的语言以及各种娱乐和消遣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国际通用语。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试用“流利或合理的”英语的人口已多达十几亿与时俱进,占了全世界人口的1/5以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英语已不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专有话语,而是已经成为了全球化下的国际通用语。然而,当我们在借助英语了解外部世界的璀璨之时,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的年轻的我们肩上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把中国,一个具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的世界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推动中外交流的脚步,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的指导思想是紧跟时展的,是与时俱进的,附和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利益的论文格式。建立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交流大使选拔赛的目标也就成了:通过大赛,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有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新人;选拔出一批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以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为使命的新人。其终极目标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凭借英语语言的优势,汲取其他文化的精髓,丰富、充实本民族文化,即达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故为今用、洋为中用;通过交流,让不同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包容、相互学习、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从而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

二、灵活多样的题型、丰富多彩的内容

1. 灵活多样的题型

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题型灵活多样,有:即兴演讲(impromptu speech)、看图说话(picture description)、听力题(listening comprehension)、影视配音(dub for movie or television),和写作(writing)等。题型设置可以说是包含了听、说、读、写、译等五大技能的检测,能全面考察参赛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促进其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各赛区的选拔赛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不同的赛程对其提供的题型进行筛选、改动。在云南赛区各高校组织的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中,昆明学院和昆明理工大学两所高校的赛事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的表彰。下表是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云南赛区昆明学院选拔赛的题型。

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云南赛区选拔赛(昆明学院赛区)

 

比赛项目(Items)

时间(Time)

要求(Requirement)

分值(Points)

得分 (Score)

1.自我介绍

Self-

introduction

1 minute

选手表现大方,介绍方式有特色、有创意

(natural and creative)

10分

10 points

 

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Questions & Answers

2 minutes

选手所答信息准确、全面(precise and comprehensive)

30分30 points

 

3.即兴演讲

Impromptu Speech

3 minutes

选手审题准确与时俱进,语言表达流畅、有条理、有见解;肢体语言运用恰当

(fluent, well-organized, with proper body language)

40分

40 points

 

4.才艺表演

Talent Show

1-2 minutes

选手表演到位,台风自然,有民族特色

(natural,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