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文化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知识范文1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中职学生素质教育

笔者有幸在中国茶博看到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绘制的国画《松竹梅》,画面松柏苍翠、墨梅横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园。中国自古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这里画家却将茶与松、梅并提,可见在画家看来茶的品格与松、梅一样高尚。笔者作为一线中职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让中职学生这群特殊的孩子也拥有茶一样的高尚品质,定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此“嘉木”也在经历着多样的变化。茶最初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逐渐被推为食材,之后茶又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茶文化组成体系应该包括茶学,茶道,茶情,这三个层面。

这里的茶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层面上。在《茶叶》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权威和茶人都认为“茶学”是一门关于茶叶的源与流的学科。笔者觉得茶道是通过泡茶艺术(茶艺)这种方式,给心灵创造安静的氛围,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为载体的茶书,茶诗、画等及品茶所带来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职学校所带来的功效

茶文化对他们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拓宽学生的就业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中指出,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艺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大专院校中,把茶文化作为专业很是罕见,使得高素质的茶艺师实在难找。所以即知茶艺又懂悟道的茶艺师必将成为近来较为紧缺的“宠儿”。因此在各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专业,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艺师资格。

2.2茶文化对学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茶的故乡是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经历了几千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茶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而且能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让他们课余不再精神空虚。

(2)茶文化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沉睡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让他们变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还不够成熟,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过度的自尊心,表现欲望较强。

再者,中职学生对“个性”往往曲解。很多学生认为“个性”是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就是个性。

最后,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缺乏理智和规范,往往为求利益,不计手段;在内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茶人、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也许每个人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看来“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茶艺过程中;行俭之德藏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心态上;明伦之礼体现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待客之道上,谦和之礼就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吃”茶过程中(《茶道茶经》)。这些可以修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相信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遇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时,能学会点一段淡雅的檀香,让心慢慢的平和,让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苏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浊尘,仿佛也洗去了积累在心上的浊尘,用平和洁净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情洁的心情慢慢出现。“凤凰三点头之后,杯中茶叶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弥散在身边,饮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随着茶香慢慢飘荡,心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此时轻轻的抿一口佳茗,让色、香、味缠绕着舌尖,不禁让人觉得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认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闵龄所说,这是一种洗净了骨髓的精神升华。而这就是茶道之“怡所带来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见性之畅。最终将引导饮者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以致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特别怪异、浮浅。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上的怪异,和发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

(2)开设茶文化社团。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可以开展茶艺培训、表演,茶叶采摘、加工等活动。

(3)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中职学生中的影响。

(4)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茶文化知识范文2

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托福成绩成为这些学生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众所周知,托福考试对于听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将托福听力神话为“得听力者,得托福”。然而在托福“神话”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应付”语言测试的答题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托福听力中引入了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托福听力考试中从未涉及到的。鉴于托福听力特殊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听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问题的),相对于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考生的美国文化知识来说,听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无疑加大了考试的难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托福听力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关于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听力中,美国教育史是ETS出题中心“钟爱”的一个领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托福考试所考查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很多都会涉及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2006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试听力为例,其中就曾在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JohnDewey的教育理论,该段听力材料讲到JohnDewey的理论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其还亲自建立学校来实现自己的理论。由于过去美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Dewey则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又例如在2010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试中,连续两次在听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国教育史知识。2010年5月的听力题目是通过听力材料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ThomasJefferson生平的讲解考查考生的;同样2010年4月的托福听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内战时期的美国教育史”。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托福考试实际就是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准备的。而对于准留学生们来说,其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等,ETS显然已经为考生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试题中,尤其是2005年后的新托福试题中,加大了对美国教育史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在听力部分中更是提高了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比例,通过托福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让考生逐渐认识到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习惯等,从而帮助其尽快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

关于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美国文化史也是托福听力考试中考察频率较高的一个领域,06年、07年、08年以及09年托福听力中都涉及到该考点,尤其是06年的托福听力,更是5次涉及到“内战到美西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化史”背景知识。比如06年4月与06年10月的托福听力部分就都相应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艺术活动的支持,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起先并未支持艺术活动,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却转变了态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人民接触艺术的机会,并且美国各个州也都纷纷成立了支持艺术的机构;再比如06年2月以及3月的托福听力也都相应涉及到了对该段时期内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在听力材料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发展历程,并且通过美国著名的总统山与自由女生像为例指出美国雕塑的文化含义往往超越了原本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在托福考试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的考查力度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对美国各方面知识的认识,因为美国在城市史研究的专题方面涉及面颇为广泛,不仅包括对城市化的研究,还包含移民问题、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和宗教、城市政治与决策者、老工业城市的兴衰、各大城市的比较研究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ems86.com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比如2010年的4月的托福考试在听力材料中考查了美国首都城市的变化以及发展问题,并且该听力材料是通过真实模拟大学教授讲课的场景,为考生介绍了美国费城与华盛顿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托福试题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力度有助于全方位地检验考生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情况。

2.托福听力中的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首先,托福听力中的lecture形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不同于中国的“满堂灌”形式,美国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老师有时甚至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桌子上与学生以闲聊的方式教授课程,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授的讲课,提出质疑或补充说明,而教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并作出回应。

其次,美国学校里的课外答疑(officehours)其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教师一般很少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或是辅导,而在美国校园,学生可以在规定的答疑时间与自己的教授预约时间,而这样轻松随意的气氛更有益于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

除此之外,美国校园里的社会等级也不像中国校园里一样“森严”,这一点渗透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浸润。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上随意打断教授的讲课,学生与教授之间直呼其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毫无等级差异感等等。而这样的文化环境也正体现了美国所谓“人人生来平(Everyoneisbornequal)的建国精神,其文化现象的背后也正是我们需要体会的文化理念。

茶文化知识范文3

一、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总体评价

(一)法律法规宣传比较深入。县政府及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职能部门把文化市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利用各条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强化社会监督力度的同时,经常性组织经营业主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及时向他们通报文化市场执法情况和文化市场守法遵规、诚信经营情况,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引导文化市场经营者遵纪守法,文明经营,努力加强行业自律。

(二)管理工作机制比较健全。县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文化市场实际,建立了“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协调工作机构,构建了比较全面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分别制定了《县关于深化完善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方案》、《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规程》、《县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县文化市场经营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行业自律和业主自律工作,使我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工作职能履行比较到位。按照国务院关于文化市场要“严格规范、依法整治”的原则,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加大了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音像和印刷出版市场、娱乐服务场所以及非法安装卫地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县文化市场的净化程度有较明显的提升,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整体形象有较大的改观,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违规经营行为正在逐步减少。

(四)执法能力建设得到设施得到加强。县政府及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形象良好”的专业执法队伍为目标,一是努力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宗旨观念,组织他们积极投入“两年活动”,深入开展“树形象,正队风”、“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主题教育,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二是狠抓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以及文化市场理论的学习,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市场调研,探索工作规律,积极完成省、市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并以调研成果指导文化市场管理实践,努力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和办事效率。三是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制定完善自我监督工作制度,制订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岗位职责,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进行绩效考核,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职与责相统一。四是根据现代执法管理的要求,县政府于2007年拔出17万元专款,用于文化市场执法大队购买电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暗访机等,取证执法装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效提高了执法硬件的保障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在充分肯定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一)文化投入力度亟需继续加大。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既要靠管理,更要靠投入。县政府虽然近年来对文化投入有了一定的增加,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还较大。“两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一站(乡镇文化站)”建设与“省级文化先进县标准”相距还很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民众日常文化和年节民俗文化等等,都亟待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的财政投入力度。

(二)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理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涉及法律法规多、牵连职能部门多,《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实施一年多来,在联合执法中的牵头协调、平时工作中的信息互通共享、联合执法时的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仍屡有发生。通过普法教育以及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组织开办业主法制培训班、开展文化市场法制集中宣传月活动,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及全社会的文化法律意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文化市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是比较薄弱,有些经营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依法经营存在着“学法时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状况,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其主要表现:一是黑网吧禁而不绝,网吧超时经营、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节假日期间尤为突出)等违法违规经营问题仍然存在。二是部分群众对歌舞娱乐场所噪音扰民或使用高音喇叭招揽客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问题反映较大。三是音像市场中正版与盗版音像制品混杂,以正版为掩护、伺机销售盗版音像制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无证经营(有的甚至以试营业为名,无证营业长达数月之久)、变换名称骗取批准、超范围营业、游戏机赌博等问题都亟待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切实改进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五是有的文化娱乐场所标准化程度有的还有一些距离,安全隐患仍需进一步重视和消除。

(四)、执法能力建设仍需不断加强。一是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对文化市场管理门类范围广、涉及法律法规多、技术含量高的实际,我县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在岗人员偏少,思想修养、法律和业务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问题仍很紧迫。特别是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缺乏,执法中凭经验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经费不足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文化市场管理范围由原来单一的娱乐场所管理,增加了文物、广电、体育等方面内容,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也相应扩大,人员编制得到增加,而财政预算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经费仍然保持在1998年核定的12万元标准。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文化市场管理罚没收入还要上交一半,执法经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再是联合执法缺乏专项经费。文化市场执法涉及部门多,经常需要协同联合执法。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导致各部门主动牵头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着执法效果。三是高技术监管装备亟需购置。随着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监管的技术装备还很不适应。实时监控等技术设施亟需早日购置和投入使用。

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这就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管理,着力构建一个健康有序、丰富和谐的文化市场,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其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因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大投入,积极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是根本,管理是保障。要以“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为载体,全面规划,以“两馆一站”建设为基础,以丰富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分工协作机制。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功能。要认真总结《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文化市场管理有关职能部门的各自职责及其协作责任,完善和理顺牵头联合、分工协作、沟通反馈、信息共享、后勤保障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努力开创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依法高效的良好工作格局。

茶文化知识范文4

关键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优化;粮食风险基金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100-05

一、引言

农业补贴是各国政府保护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里,尽管农业补贴的方式和力度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均为粮食补贴。就粮食补贴的分类而言,按照补贴对象受益程度的不同,通常将农民直接受益的补贴方式称为直接补贴,而将农民间接受益的补贴称为间接补贴。自2004年起,我国先后密集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业已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生产性专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相结合、兼顾国家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其中,粮食直接补贴因具有符合WTO《农业协定》要求、受益直接、简便高效和价格扭曲程度较低等优点而备受青睐。简言之,粮食直接补贴是指政府为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目标,在生产环节直接给予粮农一定经济补偿的转移性财政支出。

关于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现实目标定位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主张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导向。二是力求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标定位的不同,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粮食直接补贴具体要素设计上的差异,其中,与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相适应的补贴方式是挂钩支付,而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标相吻合的补贴方式则是脱钩支付。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财政支付能力的现状直接决定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要务。在此目标导向之下,本文试图以粮食直接补贴制度要素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为标杆,以粮食直接补贴措施的要素为架构,分析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优化的具体建议。

二、基于补贴要素的粮食直接补贴现实问题考察

自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和创新粮食补贴制度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然而,由于粮食直接补贴的实施时间较短、直接补贴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定位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农户数量多(约2.68亿户)、财政能力有限及省际间具体情况差异较大等原因,目前粮食直接补贴中仍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粮食直接补贴诸要素中所体现的政策和制度缺失展开分析。

1 补贴对象和范围的区域性差异

实践中各地区确定补贴对象和范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如图1所示):(1)以所有生产粮食农户为补贴对象,即所有农户均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补贴,湖南、湖北和安徽等多数省份采用这一方法。(2)仅对粮食主产县内的农户进行补贴,如河南、山东便实行这种做法。(3)只补贴出售商品粮的农户,采用这种补贴方式的省区包括新疆、福建、广西和贵州等。由于从事粮食生产本身就意味着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所以,获得政府补贴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对于只补贴粮食主产县内农户的省区而言,非主产县的农户显然会因未获得补贴而使其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只补贴出售商品粮农户做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和解读。

2 补贴依据的复杂性与补贴目标定位的不确定性

从补贴依据看,2004年起实行的直接补贴分为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各地在粮食直接补贴的具体依据方面也存在着形式各异、种类繁杂的问题。这三种类型的补贴依据包括:其一,与当期播种面积和价格脱钩,而主要以计税面积或计税常产为补贴依据,采用这种方式的有辽宁、吉林、青海和河南等省份。按照这种补贴方式,无论在耕地面积上种与不种或者种植何种作物,均可以领取补贴,该方法似乎较为简便,但却或多或少地给了粮农一个“种粮吃亏”的信号,不利于稳定粮田面积,甚至可能会导致耕地转向种植收益比粮食高的经济作物。如果农民领取补贴与种不种粮食、卖不卖粮食给国家并无直接关系的话,那么势必导致国有粮食企业难以掌控粮源,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不可或缺的载体和资源。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种粮大户所承包的耕地是村集体所有的农田,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这些耕地并未计入农业税征税范围,此时,如果以计税耕地面积为补贴依据,那么这些农户就难以得到承包地的补贴,这显然与制定直接补贴政策的初衷相抵触。其二,与当期实际种植面积挂钩,以农民实际种粮面积为补贴依据,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等多数省份实行的便是这种做法。从总体上看,这种补贴模式有利于鼓励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刺激粮食生产,但仍然存在着计算复杂、工作量大和操作成本高的问题。其三,与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即按照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的数量为补贴依据,采用该方式的地区包括新疆、福建、广西和贵州等。按照这种补贴办法,虽然农民生产的用于自身消费的粮食与农民出售的商品粮同样对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但却仍然存在着无法获得相应补贴的问题。

从另一种补贴依据的划分角度来看,实践中有若干省区采用脱钩补贴的形式,即以计税面积、计税常产或基期商品粮数量为计算依据,补贴的对象为所有承包土地的农户,而不论其是否种粮。这种脱钩补贴形式实际上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粮食直接补贴的主要目标。与此不同,与当期实际种植面积或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数量相挂钩的补贴形式,实质上是与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相适应的,脱钩补贴与挂钩补贴两种方式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标定位的模糊性和非一致性。

3 补贴标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

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①按照目前分散化的管理办法,各省在核定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时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这进而会导致省际间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也存在着差异。具体到用于直接补贴的基金数额的确定时,基本上大都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进行安排,事先并未确定合理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不是根据补贴需要来确定直接补贴预算,而是先有预算支出控制数,然后再确定补贴的标准。同时,各个地区之间需要补贴的种粮面积也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各省区总体财力水平和需补贴的种粮面积之间的地区差异,共同决定了补贴标准和水平的地区间差异。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粮食主产区内部存在着补贴标准的差异,以同为主产区的江西和江苏为例,江西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给予农民10元/亩的补贴,而江苏则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给予农民20元/亩的补贴,相差一倍之多。二是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标准低于主销区,这主要表现为位于发达地区的粮食主销区的补贴标准要明显地高于许多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标准。

由于受收支压力的约束,制定的补贴标准较低,所以对于许多财力状况拮据的地区来说,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也受到限制和影响。如果将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成本因素考虑进来的话,那么,粮食补贴后的收益根本无法达到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而低标准的直接补贴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的研究发现,在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补贴从无到有,随即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此时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为最高。而当补贴一旦稳定下来,成为农民相对稳定的收益之后,直接补贴政策的边际效应就呈现出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的存在,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4 粮食直接补贴发放过程中的操作成本问题

现行的粮食直接补贴发放程序较为复杂和繁琐:先由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组织对本村各农户的实际粮食种植面积进行调查摸底,据实填报清册,在村内张榜公示,其间若无异议,可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通常会责成农业部门会同乡镇财政所核实后逐级上报批准。整个发放过程之中,涉及土地、农业、粮食、财政和农业发展银行等多个单位,但却没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出面进行协调管理,由此导致整个补贴流程费时、费力,增加了工作量和操作成本。据对一些县的典型调查表明,粮食直接补贴的行政成本约占补贴总额的5%~10%之多,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但在国家发放的直接补贴资金当中,并未包含对直接补贴执行成本的弥补,即粮食直接补贴项目中没有列支行政成本,该项费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这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5 粮食安全成本分担机制有悖成本与收益对称原则

我国粮食风险基金始建于分税制改革初期的1994年。作为直接补贴资金的主要来源,粮食风险基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即中央粮食风险基金由财政部负责筹集,省级粮食风险基金由各省级财政厅局负责筹集,这体现了分税制改革所遵循的划分收支、分级理财的理念。按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从1998年起,粮食风险基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按照1:1,5的比例分担,缺口部分则按照1:1分担。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大约80%的商品粮。但在目前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来源结构下,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做出的贡献越大,其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补贴压力也就越重;而粮食非主产区对粮食安全贡献小,其承担的补贴压力也小。相比之下,粮食消费地区承担的粮食补贴负担更小。所以,目前条件下的粮食补贴资金来源结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粮食主产区承担部分非主产区、消费区的粮食安全成本现象,使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补贴资金及其效应外溢到了非主产区和消费区。这种现象和结果既有悖于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同时也使原本就深陷财政困境的粮食主产区中的许多省区财政收支状况雪上加霜。

三、粮食直接补贴的目标定位与要素设计

从理论上讲,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目标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弥补种植粮食取得收入与同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竞争性用途取得收入之间的差额,提高种粮的比较收益,促使粮食种植业获得平均利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弥补和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现实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补贴需求和财政支付能力的高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且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选择只需较低补贴标准就能够实现的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现实目标;与此相反,就经济发展水平高且财政收入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而言,可以将需要较高补贴标准才能实现的弥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现实目标。应该说,这两个目标的层次是各不相同的,所需要的财力保障水平也各有差异,然而两者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前者是必经阶段,前一个目标的达到有利于后一个目标的实现。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应该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提高农民收入的长远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决定着粮食直接补贴的要素设计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设计应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总数2l%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还需要认识到,我国2008年约有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仅为1.4亩,而世界人均耕地为5,5亩。我国粮食目前年消费量高达5亿吨,而世界粮食的年贸易总量仅为2.4亿吨左右。随着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粮食年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粮食消费主要依赖进口,必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我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较多,其中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土壤沙化加剧、水污染严重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从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看,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8年的19.45亿亩逐年减少至2008年的18.26亿亩,由此带来的粮食压力是可以想象的,保障粮食安全任重而道远。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渠道是保证基本粮源。在工农业产品倒挂的价格体制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长期受到压制,基本粮源的供给能力下降,对粮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通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必将会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2 补贴标准制定应遵循合理补偿的原则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将耕地和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限定于粮食生产,这有可能导致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低于同等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竞争性用途所获取的收益。为了弥补这种收益差额,客观上就需要给予种粮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要素在粮食和非粮食生产用途上的竞争性,取决于种粮收入与非种粮收入的比较,竞争的临界点是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粮食与非粮食收入相等。维持农业生产要素用于粮食生产的最基本前提,是该要素粮食生产取得的收入不低于非粮食生产取得的收入。这意味着,粮食补贴后的收益至少应等于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补贴标准应该力求等于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耕地和农村劳动力)竞争性用途与种粮收益之间的差额,使粮食种植业获得平均利润,从而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直接补贴的补贴标准应该依照合理补偿的原则进行设计。

3 粮食直接补贴对象选择的横向公平与补贴标准的纵向公平

所谓粮食直接补贴对象选择的横向公平,是指无论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抑或粮食消费区的农户,只要从事粮食生产,就应该获得相应的补贴,且补贴标准相同(即标准统一)。补贴标准的纵向公平,则是指按照农户对粮食安全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数额的补贴,贡献大者多补贴,贡献小者少补贴。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很大,但非粮食主产区和消费区内的粮食生产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就应该按其贡献的大小,分别给予相应的、不同程度的补贴。

四、若干政策建议

1 统一补贴对象和范围

直接补贴政策应体现公平的原则,无论处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或是粮食主销区,所有生产

粮食的农户均应被纳入补贴对象的范围之内;不论生产出的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还是销售,都同样为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应将农户生产的全部粮食纳入补贴范围。从补贴的粮食品种来看,考虑到补贴效率问题,应将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纳入补贴范围。

2 以实际粮食产量作为补贴依据

在发达国家,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主要是以“农民收入平价”为目标,即通过补贴使农民收入维持在与城镇居民收入大体相当的水平上。相比较之下,我国目前粮食直接补贴的目标更强调保障粮食安全,与此相适应,粮食直接补贴应以农户对粮食安全所做贡献的大小作为依据,而测度粮食安全贡献大小的最佳指标便是实际粮食产量,以实际粮食产量为补贴依据更符合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目标。考虑到我国农户数量多、规模小、各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多等特点,若在实际操作中以实际粮食产量为补贴依据,有可能导致出现操作成本高的问题。有鉴于此,可以用统一的计税总产量(计税面积与计税单产之积)作为替代性指标。这样做,不必具体区分品种,更简便易行,降低了操作成本。

3 提高补贴标准,适度向产粮大县(户)倾斜

如前所述,维持农业生产要素从事粮食生产的最基本前提是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粮食的收入高于生产非粮食。粮食补贴后的收益至少应等于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从理论意义上讲,每单位粮食的补贴标准,应等于生产每单位粮食所需同等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取得的平均收入与种植每单位粮食取得的收入之差。从实际运行状况看,很多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实际单位补贴标准低于理论上的单位补贴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效应。针对这种情况,应视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逐年提高单位粮食的补贴标准,并逐步使之统一起来。同时,为更好地发挥产粮大县种粮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应在统一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向产粮大县和产粮大户适当倾斜。还可以考虑实行超额累进式的补贴标准,使补贴标准的设计更加合理。

4 强化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监管

目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金融机构,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状况。为此,可以考虑将分散在各个机构的相关职能集中起来,交由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粮食直接补贴事宜。要适度简化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发放程序,降低政策操作的成本。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各市、县(区)、乡(镇)政府及农业、财政、土地和粮食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种粮补贴的申报、拨付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审计部门对直接补贴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审计,确保补贴资金如数兑现给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减少补贴发放过程中的资金漏损,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

茶文化知识范文5

高静 杨红 河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205。

摘要:本文以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网络、电话访谈,等方式,总结分析了他们在海外的文化传播能力现

状,及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得到的帮助。

关键词: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胜任力;问题;帮助

一、前言

中国教育部于2006 年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计

划”,从国外招募志愿者在当地从事汉语教学。这是中国国家汉

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

缓解各国对汉语教师的紧缺状况而实施的一项计划。

新时期的汉语国际推广一改单一地将外国人“请进来”的模

式,而是主动的让汉语教学“走出去”。

我国于2004 年开始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目前已选派25000

多名教师和志愿者,这些教师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34 个国家。

这一举措成为提升文化传播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这些教师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不仅担任着汉语教学任务还肩负

着文化传播的重任。传播能力又叫人际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

森定义其为:“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

二、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能力分析

汉语教师海外中国文化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外语语

言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跨文

化融合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针对以上能力,本课题组向往届及

现任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发放问卷50 份,回收有效问卷47 份。

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外语语言能力:指外语学习和应用的能力,能应对日常生

活、教学及社会交往中发生的外语言交际,表达自己的思想。

受访者中91.5%是专职英语教师,其中大学英语教师占到

46.8%。因此,他们在语言上有很大优势,能够比较自如地应对

日常生活、授课及社交活动。在思想表达方面基本没有障碍。

2.表达交流能力:指善于利用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进行沟

通和交流,实现更好的合作。

由于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为专职教师,在国内都具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出国之前都受过正规的训练和培训,同时经受过严格的

筛选及选拔。因此大家在沟通合作方面都很有自信。仅有8.5%受

访对象表示在语言表达方面欠缺,这影响到沟通及合作。

3.跨文化沟通能力:即能够与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跟自己不

同的学生、家长和同事有效沟通,解决问题。

40.4%的受访者,认为在与家长、同事沟通的有效性方面仍

有所欠缺。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导致的。89.4%的受访教师能够

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及同事沟通,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

校表现。78.7%的受访教师能够向校方反应自己在授课中遇到的

问题及需要得到的帮助。

4.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顺利而有效地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

境,能在异域环境下自我生存、维持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承受

孤独、寂寞、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

59.6%的受访教师表示在教学及生活中,由于孤身一人,身

处他乡,感到孤独、工作压力大。97.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心

理承受能足以克服这一切。能够在压力之下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及

生活环境,并能够通过不同方式为自己有效减压,快乐地工作。

5.跨文化融合能力:就是能对他种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了解

学习者国家的文化,融合双方教育价值理念和教育学知识。

93.6%的受访教师表示希望了解美国文化,因此在完成授课

任务的前提下,主动观摩美国本土教师授课,向他们学习教学方

法及教学理念。同时尝试运用到中国语言及文化的教学中。

6.自我调控能力:是对工作中的挫折及自己的行为有较强的

自我调控的能力,善于调整心态。97.8%的受访教师表示,在工

作及生活中遇到挫折之后,能够迅速调整心态,通过体育运动或

与国内家人沟通等方式,摆脱心理上的不安及沮丧。

由以上问卷统计结果可见,绝大多数受访教师有较强的文化

传播能力,能够积极地调整适应新环境,遇到困境时能够放平心

态。善于接受他国文化,并能够融合双方的价值观念,用英语与

学生、家长及同事进行沟通。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点,有

很大一部分受访教师认为两国的文化差异影响了有效沟通,因此

汉语教师对当地文化的学习及了解十分重要,应该更积极地与当

地居民与美国同事沟通,更多地走入他们的家庭,多参与他们的

各种文化风俗活动。

三、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题组通过网络、电话、亲自拜访等形式,走访了数十位

历任及现任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谈谈在文

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归纳如下:

1.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兴趣,让他们愿意并接纳

中国文化。

2.在文化传播“度”的把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些教

师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由于没能把握好度的问题,使得一

些学生及家长提出了抗议,认为教师在对美国孩子灌输中国思

想,这使得教师的中文教学及文化传播受阻。同时,产生了很多

负面影响。

3.如何能够更好地在当地社区开展中国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力。

4.如何更好地在学区甚至整个州,更好地延续中国文化推广。

由于大多数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任期为一年,这就意味着,一年

之后会有另一位继任志愿者开展这项工作,如何能够更好地衔接

及延续之前的工作,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中希望得到的帮助

很多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一些帮助:

1.在汉语教材中设置更多的中国文化内容,将文化与语言学

习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希望教材能更贴近美国学生,照顾到美国

孩子的兴趣点。

2.希望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帮助及支持。在文化推广中,发动

更多的当地华人、华侨,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而扩大影响力。

3.希望汉办能够提供更多前任志愿者的工作笔记及教案,以

便推广工作的有效延续而不是重复。

4.希望能够进一步强化出国前的培训,多给教师一些案例分

析,使教师多一点心理准备,这样在国外面对突发状况时才能更

沉着、冷静。

参考文献:

[1]王静.《汉语国际教师胜任力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年11月.

茶文化知识范文6

中国年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元素。儿时记忆中的那些年画,总是带着温暖和快乐,陪伴着人们的生活。年画最早起源于民间的“门神画”,是中华吉祥文化的内容之一,形式多样,热闹非常。年画是传统民间质朴、自然、简洁的艺术品,描述着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同时也是雅俗共赏、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如今在新的生活方式猛烈冲击下,年画自身固有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化,如何推陈出新,传承好这一民俗精粹成了一大问题。

据媒体报道,出于对非遗产品的热爱,来自四川的羌族小伙王钦甲放弃高薪工作专门从事年画推广工作。他和同伴们在年画产品开发上开动脑筋,独辟蹊径,先后制作了年画书签、年画邮票、年画手机壳甚至年画红酒,让传统年画在保持古代艺术的韵味的同时,与时尚进行了无缝连接,公司年画衍生品销售额节节攀升。目前意大利第二大红酒庄主动寻求与其合作,年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登上了意大利红酒的瓶身,为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插上了时尚的翅膀。

其实,与王钦甲的故事类似,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时尚元素的表现形式并不鲜见。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等所创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火爆海峡两岸。“女子十二乐坊”手执古筝、琵琶和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在日本和美国等海外市场屡屡引起轰动。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充满民族特色。而传统文化加入时尚元素更多的是适应当代文化传播需要,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承续和发扬。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让其凝固而一成不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身上加上适合的时尚元素,一方面,传统文化借助时尚元素可以达到快速高效地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时尚元素汲取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被赋予丰富感和厚重感。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内容十分丰富,它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保持原汁原味并不意味着让传统文化静止,固步自封。当然,传统与时尚的融合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必须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华,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汁味”,再运用人们易接受的时尚元素进行二次包装和传播,从而使传统文化活起来,使其更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