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发言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长论坛发言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长论坛发言稿

校长论坛发言稿范文1

如何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我们作了粗浅的尝试。

一、 校长文化建设,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的办学品位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学校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跟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校长,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则是校长队伍的文化建设。

1. 阅读教育著作,树立文化立校思想。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核心人物。只有校长认识上去了,学校的文化建设才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了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理解学校文化内涵与作用,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能够在名校打造过程中以学校文化为办学品牌。我市开展了向校长赠书活动,赠送了《学校文化管理》《完美执行之最佳企业文化》等关于文化建设的书籍,在校长中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关于文化建设的读书热潮。

2. 聆听窗外声音,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虽然学校是文化单位,但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却晚于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先进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所积聚和形成的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定的总和。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就是要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以他山之石,丰厚学校文化的品位,在学校中培育和创造出开拓创新、水平一流、不懈进取原动力,不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07年我们以“最佳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话题,分“开掘企业文化内涵,丰厚学校文化品位”、“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执行力的比较与借鉴”、“构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品读与透视明星企业的文化与管理”等四大主题,组织校长读专著、学理论。并二度走进明星企业与优秀企业家面对面,在海虞“特别特”企业,听取陈斌董事长关于企业文化执行力的介绍,到常熟中纺泛佳制衣有限公司,聆听“泛佳亚麻”企业陈尚良总经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管理的讲话。通过企业文化的实地参观感受,通过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实现了走进企业比学校,跳出校园看教育,更理性地思考教育、规划发展教育。

聆听窗外声音,开阔校长们视野,以最佳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理论研究、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文化办学品位。

3. 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文化办学智慧。

我市于2004年建立“校长论坛”学习型组织。通过这一学习型、研究型和反思型组织开展活动,共同探讨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思想的碰撞,大家学理论,摆观点,谈方略,传经验。校长论坛已成为提升校长办学智慧的一个学术平台。

几年来,我们每年四个主题围绕一个话题开展校长论坛活动,主题涉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明析办学理念”、“引领学校走向卓越”、“更快、更高、更强与学校发展”、“人文•绿色•科技与学校经营”、“以内涵发展加快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校本研究与学校发展”、“校本研究管理机制建设”、“聚焦减负”、“追求有效教育”、“以发展性课堂实现精致教学”、“漫话重在参与”、“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教育科研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以特色建设促进文化立校”、“以学习型组织推进名师工程”、“以教育信仰构建学校精神家园”、“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家园”等。校长的论坛发言稿,经会后整理修改几乎全部正式发表。另外,在2007年组织了一批中小学校长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撰文,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会刊《现代校长》第12期杂志上组稿发表。《现代校长》以《常熟市校园文化巡礼》形成专栏,介绍了我市7名中小学校长的一组论文,该杂志特级记者还报导了对10名中小学校长的专访。

2008年起,每年组织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录”评选活动,鼓励校长们从写随笔集开始,培养著书立说的意识,努力提升文化办学智慧。

二、 学校文化课题研究,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

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文化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我们以“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思想为指导,强调“研究工作常态化,”将课题研究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十五”以来,我们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战略,深入基层与学校领导一起分析学校基础,挖掘教育资源,谋划可行策略,积极以学校发展打磨科研课题,并多次进行反复评估、论证、研讨,通过分步推进,不断完善,抓住重点,日趋优化几个过程,以优势项目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形成了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到有特色的文化的“品牌学校”的课题发展促进文化发展轨迹。像练塘中心小学,从“十五”课题“小学国防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发展成“十一五”课题“构建国防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研究”,特色发展从操作层面推向到文化层面。再如白茆中心小学的“山歌文化”经历了三个课题:“开发山歌文化地方资源,发展做中学的研究”、“利用山歌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开发山歌文化资源,实施本地特色的小学素质教育研究”,实现了从唱唱演演到德育教育再到全面素质教育的飞跃。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教育科研促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文化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教育品牌也日趋鲜明。如实验小学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石梅小学、吴市小学的劳技教育,世茂实小的艺术教育,义庄、大义、昆承、花溪的科技教育、绿色文化,杨园小学的园艺教育,沙家浜小学地方资源开发,赵市小学的皮艺文化,辛庄、王庄的戏曲文化,海虞小学的画信,徐市中学的灯谜等等都成为了常熟教育特色的一张张骄人的“名片”,成为校园文化群芳圃中的一朵朵鲜艳的奇葩。《江苏教育》曾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为题介绍了我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从这些经验和成果中也映射出了这么一点:坚持以一个课题建设,以一个科研项目,可以促进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

三、 评估表彰机制,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向导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单凭学校自发行为或几次号召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方能使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作为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工作主线,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引导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特色学校文化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校教育品牌,2009年我市制订了《常熟市特色建设先进学校评估实施意见(试行)》,在《常熟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各校要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制订本校《2010~2015年特色建设规划》,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精神和核心文化,整体规划,明确阶段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培育骨干教师,广泛开展研究实践,推动校本特色建设,逐步形成常熟学校文化品牌。

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市各中小学都围绕“底蕴深厚、设施完善、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家长向往、社会公认”的品牌名校战略目标,认真做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创建准备,坚持走“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质量树校、特色扬校”的内涵发展之路。

全市教育系统形成日益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支持学校文化建设、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做好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特色文化渐趋浓厚。

如大义中心小学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围绕“绿色•阳光•生命”为主题,按“做强一个点,凸显一条线,拉动一个面”的文化建设思路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点:“有形之绿――植物探究”活动。线:“无形之绿――校园文化”的实践。面: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

校长论坛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必要性;教学设计内容;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47-03

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如何让刚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一新生尽快融入传播学专业学习一直是传播学教学实践中面临着的问题。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指出,在哈佛大学过去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哈佛的教学从以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因此,从学生一入学,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1]。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对《传播学》课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播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一)《传播学》课程在广告专业中的位置的重要性

《传播学》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为学生今后学习广告学专业方向课打好理论基础。其它后续课程,如品牌战略、整合营销传播、公共关系学、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效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都必须以传播学为基础,所以也可以说传播学课程是广告学专业基础课的核心。这就使《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传播学》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般来说,传播学研究领域大致划分为九大理论板块[2]。这九大内容所形成的研究领域也都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为了让学生理解消化这些庞杂的知识内容,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容易系统掌握知识。

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践分析

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传播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清晰地把握传播理论的脉络,能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传播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实务基本问题的能力。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果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运用之间不能做到很好地衔接,因此,必须进行教学目标与完成任务的分析以便适时进行调整,使教学意图更明确。

(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依据《传播学》课程在广告专业中的重要性进行整体设计。前面已将《传播学》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过介绍,因此,教师应根据《传播学》教学大纲明确其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要达到的水平,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具体课时、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安排。

2.依据《传播学》课程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到教材将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制定具体相应的教学方案。《传播学》根据传播的基本过程,分为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效果论、传播环境论、传播方法论等九大板块[2],根据这九大板块内容,将教材的全部章节进行整合,部分章节还进行了位置调整。如: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这一内容就移至开篇进行介绍,因为里面涉及的人、作品及观点在各个章节都会陆续出现,如果不在开篇介绍,学生就会觉得陌生。还有,如:传播效果研究与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是可以合并为一个大章节,分为不同层次予以讲授,第一层是总体讲授传播效果理论的研究发展历程,第二层是具体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的代表性成果。这样分层讲授,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3.依据《传播学》课程的每次课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后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每次课的内容有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法。由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是面对学生,所以一切都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以学生掌握本次课的课程内容为最终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更加有效也是很多老师一直在探求的问题,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似乎是解决这一困扰的有效途径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学习结束后,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较少取决于他们选修了哪些课程,而较多地取决于他们是被怎么教的,以及他们被教得有多好[3]。这说明了对学生而言,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如此。特举几个《传播学》教学例子来说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者、传播控制的教学方法。传播者是信息传播的源头,或曰“信源”。关于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有传播控制和媒介规范理论两大主要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配合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与之配合。在传统讲授伊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关于老人摔掉门牙事件的新闻报道,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同样是老人摔掉门牙事件,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四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从这一小事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引入此案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围绕这些问题组织一次临时性的课堂讨论。因为案例材料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都忍俊不禁,激起了学生彼此交流的兴趣。这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组长代表发言表达对该组新闻报道的看法。经过对学生的讨论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观点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不同是导致同样一件事的报道侧重点有区别的原因。针对此结果,笔者适时提出了“到底谁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政治、经济、文化与媒介从业人员等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及影响过程与作用等,将这些知识点对学生逐一进行呈现,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在讨论中交流学习。传播控制的讲授使学生意识到信息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地信息流通过程,大众媒介并不能无所顾忌地进行传播活动,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规范来约束大众传播活动呢?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内容,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2)传统讲授+尝试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媒介的教学方法。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笔者将传播媒介的研究分为传统媒介研究和新媒介研究两大块。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配合使用尝试教学法和辩论教学法等与之配合。伴随着媒介长大的90后大学生,他们对于媒介的影响力感同身受,因此对于各种媒介的介绍选取的是由教学法专家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也就是以教师出示尝试题为起点,先让学生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练习,然后在尝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启发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4]。根据本章内容,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媒介种类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共五个组,由笔者出示每组所代表的媒介研究尝试题,让学生在对媒介的原有熟悉、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练习,在进行尝试练习的过程中对照教材上相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炼,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把本组对该媒介的理解认识传授给其他学生,其他组学生也可给予补充,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尝试教学一改过去学生依赖教师的全盘讲授与和灌输的被动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尝试, 在尝试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4]。而且笔者发现学生对媒介的使用、认识、理解或评价等充分地验证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合理性,这对于该理论也是非常合适的案例。在对媒介知识的尝试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笔者组织了一次课堂辩论,即课堂辩论教学法的运用。为达到此次课堂辩论的良好效果,笔者事先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安排。首先于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辩论议题:“传统媒体PK新媒体,传统媒体会消亡吗?”,推荐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刊教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即选择正方或反方,并给出选择的理由或说服其他同学的发言稿,通过申论、反驳等方式进行辩论最终来维护自己的观点。鉴于此次议题的性质,没有硬性划分正反方小组,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观点,随着观点意见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正方(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和反方(认为传统媒体最终会消亡)两派。通过一番激烈的精彩纷呈的辩论,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而是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认为传统媒体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最终会消亡这一观点的学生人数最后只剩下两个学生坚持不放弃。针对这一结果,笔者最后作了点评,肯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及其理由的可行性,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反方的意见,指出其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总体来说,此次课堂辩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观察到有些平时不善言论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来。不过,运用课堂辩论教学法,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辩论的度,即时间、内容和现场气氛的把握。

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必须根据每节课的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注意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充分地扬长避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评估或改进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后,必须对教学实践的现状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评估,以便及时进行教学改进。比如,根据学生交上来的课后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或者通过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进行讨论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等等。

三、《传播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意义

《传播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和授课教师来说具有双重意义[5]: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精心的《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对看似枯燥的传播理论的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且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而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此外,授课教师对每次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付出的艰辛劳动、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必然促使学生会认真对待该门课的学习。

(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

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师生间的互相交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密切观察学生听课的反应。当发现学生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时,教师要立即调整教学设计方法,使学生与教师保持一致的步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以此促使教师不断地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A].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BOK D.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校长论坛发言稿范文3

嘉宾是广播访谈节目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嘉宾的身份、言论、经历和观点往往能决定一档节目的成败。如何选择嘉宾,如何让嘉宾为节目增彩,成为做好一档以嘉宾为主节目的关键点。

用市场的观念选择嘉宾

如何让你想要采访的嘉宾接受节目的访谈,是首要的问题。现在不同于以往,接受媒体采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了,更何况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要让嘉宾主动而愉快地配合采访,需要用市场的意识来认识和解决。一般有这样的几个原则:

双赢原则。让嘉宾成为节目的亮点,让嘉宾在接受节目采访后有成就感,这就是我们节目运作所要达到的双赢原则。这种原则往往集中体现在嘉宾和听众对节目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上。以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不到一年的《新闻能见度》为例,该节目在每天上午10点15分至40分播出,要使处于这样一个播出时段的新节目得到听众和嘉宾的广泛认知和认可,需要节目制作者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安排。首先,在黄金时段建立节目的预告体制。早间7点至8点30分播出的《大连全新闻》是一档收听率极高的节目。他们在其中的“今日提示”小栏目中预告《新闻能见度》节目内容,把参加节目的嘉宾名字也预告出去。听众也许没有时间去收听《新闻能见度》,但收听了《大连全新闻》后会知道《新闻能见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嘉宾会是谁。这样既可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也可以增加嘉宾的知名度。这样一来,嘉宾在下次再接到采访邀请时,一定会欣然接受!其次,有效地利用短信平台的互动作用。对于热点问题、坊间话题、服务性极强的政策性话题等,在节目的行进过程中开通短信平台,和嘉宾一起来体验听众即时性的反应,让嘉宾感受传播的价值。只要是贴近听众的话题,听众的反映一定是积极的。这种积极的反映只有通过一种互动的方式才能使其显性化、直接化,目的之一就是让嘉宾体会到节目的收听率,从而加深对节目的印象,强化其自身的传播价值,使其成为我们再次合作的对象。第三,积极和其他媒体合作,产生联动效应。曾经有几次节目,嘉宾在接受了节目的采访后,还把稿子整理好交给节目组,希望节目组帮忙安排在报纸上发表。原因是他们一直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和百姓生活离得很远,接受了节目的采访后,突然觉得这样的探索很有实际意义,应该在媒体上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这就给了《新闻能见度》的节目制作者一些启示,嘉宾们希望他们的观点能在广播以及其他媒体上广为传播。如果广播和其他媒体有比较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可以广播为纽带,让广播的嘉宾“名扬大连”。这样广播就成了很多节目嘉宾的媒介代言人,能更进一步满足嘉宾的需求。

投入原则。善于应对媒体的嘉宾很少。一些专业水平很高的嘉宾,往往因为应对媒体的经验不足,不被媒体青睐。如果媒体能重视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积极开发嘉宾的潜力,丰富嘉宾的媒体经验,告知听众市场的实际需求,让嘉宾在你的节目中逐步成长,那么这样的嘉宾就会成为你的铁杆合作者。我们做“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接受国家验收”这条新闻的深度解读时,保税港区宣传部推荐的研究航运经济的专家事先准备了稿子,但是这篇稿子的内容非常专业,很难理解,将这样的稿子播出去无疑是行不通的。于是我们决定把功夫更多地投入与专家的沟通和交流上,同他一起探讨听众会对什么感兴趣,哪些信息对听众是有效的,如何通过通俗的语言来解读专业的内容,有没有生动的例子更有助于听众的理解等等,甚至对他接受采访的语态都进行仔细的磋商。专家当天的解读和点评很精彩,听众反响十分强烈,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事后,这位专家说:“是你们让我知道,原来接受媒体采访应该是这样来表述的。”当然,他后来也就成了我们“呼之即来”的嘉宾中的一员,这就是投入带来的回报。

促销原则。在特殊时期设置的特别节目,往往因为主题重大,联系节目嘉宾则比较容易。比如,大连新闻广播在十周年推出的特别节目《这十年这十人》,我们确定了五位生活在大连的香港人、五位生活在香港的大连人作为采访对象。这样的嘉宾非常难得,有的平时根本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但因为《这十年这十人》节目的主题重大,很有历史意义,嘉宾接受采访是一种荣耀,因此对他们的联系和采访反而变得容易起来。再比如,大连新闻广播的“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直播节目,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政界、经济界的精英做客直播间,那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精英云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广播就要主动参与到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策划及报道中去,从而产生对嘉宾的吸引力,这也是一个媒体的自我营销所带来的嘉宾效应。

用市场的需求塑造嘉宾

听众的需求就是一档节目的市场需求,用听众的需求来塑造嘉宾是节目的诉求点。这种诉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首先,对节目氛围的诉求。一般来说,我们邀请嘉宾进行的采访和访谈时,常常容易忽略嘉宾的个性。这样做出来的节目往往是僵硬的、呆板的。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坐在一起聊天,如果自始至终都是客客气气的,自己都会觉得别扭。同样的道理,访谈嘉宾的节目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节目内容,还有更多内容以外的信息在伴随着你的节目传播给听众。

有一年元旦,我们做了一期对市长的访谈节目,面对面地和市长交流一年来的工作感受,问了他在新年第一天的最大心愿,还问到大学校长出身的市长总是温文尔雅,面带微笑,是不是平日里也很少发脾气等这样的轻松问题。因为那一期的节目形式和氛围非常有人情味,直播间里的短信交流平台上,无数的听众向市长发来新年的祝福。这正是因为我们突破了以往每年新年第一天,市长在话筒前严肃、程序化的新年祝福方式,选择了一种更为生活化的、听众喜欢的节目表述方式和氛围,塑造了市长平和的一面,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下一年度的采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对节目内容的诉求。一次,我们请大连市统计局局长分析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在我们去之前,局长已经准备好了一份材料,甚至连问题都帮我们设计好了,那是一份书面化的新闻发言稿,一大堆的数字罗列在一起。这样的内容听众需要了解,但是否必须面面俱到?我们决定抛开这份材料,站在听众的角度,让局长回答听众平日里的疑问。比如,经济结构怎么样才达到合理?我们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什么比全国低,全国上半年的CPI是3.3%,大连才1.6%,难道大连的价格水平远远低于全国?为什么官方总说居民收入在不断地增长,我们自己却没有体会?节目播出后,听众反响非常好,他们说这位局长更像是一位学者,很亲民,说出了我们想听的东西。这期节目使我们重新塑造了一位统计局局长的市场形象。后来这位局长对我们说,一些朋友听完节目都说他对业务研究得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