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1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玉(1976―),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一、引 言
混合学习倡导将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融合[1]。混合式教学整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势,成为稳步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中一个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的选择与过程[2]。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集体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面授教学形式更适合;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在线学习形式可能更适合;而在更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二者混合使用[3]。何克抗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打战,而必须面向这个主阵地打攻坚战[4]。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要求,混合式学习设计是促进学生课外学习、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5]。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都在积极地营造混合学习的教学环境,并鼓励教师将混合学习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中[6]。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范专业必修课程“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学习的设计和实施为例,探讨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混合学习的效果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二、“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该课程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念,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教育课程特点,掌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一)“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设计前端分析
1. 课程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有:(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说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能陈述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步骤。(2)能力目标。通过调研学习,学生能准确分析中职学校课程特点,在调研与分析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能撰写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方案;通过展示与交流学习,学生能学会恰当表达自己,学会正确评价他人。(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协作与探究,学生能加深对中职学校及学生的认识;通过小组协作,学生能逐步提升培养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学生能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对于学习本课程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程直接面向中职学校,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直接相关,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大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协作与探究能力,他们愿意接受在真实情景中协作学习,探讨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他们对网络学习环境也非常适应,腾讯 QQ 是最为流行的网上聊天软件,微博也是他们常用的记录交流分享工具。
3. 混合式学习的环境分析
开展“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混合式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环境;基于QQ群、微博、E-mail的学习交流、主题讨论、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环境;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的学习环境等。协同利用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资源,基于QQ群、微博、E-mail网络环境开展交流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活动与资源设计
1. 教学过程总体设计
实现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完成四大任务: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以及学习情境设计。因此,在“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四大任务,将理论讲解、小组学习以及演示交流穿行。(1)理论讲解,4课时。由教师讲解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热点及趋势,引导学生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变革,帮助学生及时更新学习观念。教师讲解中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操作思路,讲解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以及学习情境设计等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2)小组学习,6课时。小组通过网络查阅、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获取中职课程的信息,了解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中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从他们的工作岗位中了解工作岗位及其特点,并通过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3)演示交流,6课时。每个小组定期交流工作进展、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困难。通过交流,教师和全班同学了解小组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及时为小组工作提供必要帮助。
2.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主要围绕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和学习情境设计四项任务展开。课堂面对面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线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生按照教师提示要求及任务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在线的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3. 学习资源设计
现有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师的讲义、PPT、收集的部分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案例资料,以及赵志群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一书和严中华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一书。其他相关资源由师生共建共享。
(三)“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教学评价设计
1. 学习过程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参与面对面以及在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效果,采用组内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出勤、小组阶段性成果汇报、个人发帖及组织讨论等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2. 学习结果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期末小组总结性成果汇报和课程知识点的笔试,记入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五个层次,从这五个层次上进行考试题目的设计。小组总结性成果汇报成绩折合成个人成绩,与笔试成绩各占期末成绩的50%。
3. 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使用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
三、“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混合式学习实施
根据前述设计方案,笔者于2012―2013第一学期给201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一班44名学生开设了“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开展了混合式学习教学试验。课程混合式学习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导入、学习活动和评价测试等三个阶段。
(一)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主要是面对面学习,由教师介绍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学习的学习材料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课程学习的信息通道等。学生要设计并开发相应的中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从工作过程到课堂教学,需要逐步推进:考虑职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分析的基本思路是: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开发一门中职课程的思路是: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二)学习活动
1. 行业情况分析
要完成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需要学生去对 职业进行探底,做好行业情况分析和工作分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相关职业(职位);选取该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单位);分析该职业重要岗位和工作任务,可初步确定其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并对其进行结构划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调查对象之间可以利用面对面、课程实验QQ群、微博等线上线下作多种交流,做好PPT汇报,并提交纸质及电子文档分析报告。
小组第一次汇报,主要针对行业情况分析,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供基础,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教师通过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及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教师指出各小组的共性问题:(1)自身角色定位。要把自己当作中职教师,为自己的学生(中职学生)去了解他的就业环境、就业职位,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2)查找资料途径。寻找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更多地还需要跟相关行业的专家去交流,比如实际中的软件程序员、幼儿园教师。(3)分析思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每个小组要提交一份一门课程的设计方案。思路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实际工作到课堂,例如厨师、茶艺师。课程的设计方案包括行业分析、学习领域、具体知识点,由泛到细。回答出“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三个问题,方案才是完整的。
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小组做第一次行业情况分析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第二个学习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向学习领域转换,要求给出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重点在于如何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到学习领域,如何确定学习领域,如何确定学习情境等,教师重点讲解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内容。
小组第二次汇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转换。教师点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不够清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转换不够恰当。教师再次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三个专业术语。
3. 学习领域分析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7]。学习领域分析主要是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到学习领域,并按照以上思路对学习领域进行详细描述。
小组第三次汇报,学习领域分析,重点分析一项学习领域的设计内容。教师注意到学生很快进入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但实际上应该先搞清楚学习领域。教师重申本课程的目的是开发一门课程,具体思路是:第一步,从市场、企业看一个具体岗位,知晓它的名称与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二步,从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学习领域,二者内涵一致,但词语表述可以不一致,后者更精炼、更科学;第三步,从学习领域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单元做学习情境分析,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积累起来是一门课程(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积累起来是一个专业。
4. 学习情境分析
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学习单元,是能反映结构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学习内容,所以既包括工作情景的描述,更包括工作情境中的所用到的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与体现[8]。典型的工作任务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学习任务相应地是在类似工作情境的学习情境中完成。
小组第四次汇报,期末汇报,以“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为汇报主题,按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逐一汇报,其中重点是分析一项学习情境的内容。
(三)评价测试
1. 课程考核
按前述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中的教学评价设计的方案,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成绩和期末学习结果的评价成绩两大部分组成。
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平时出勤记录、参与面对面学习阶段性汇报方面的评价成绩和在线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成绩。由组内自评及教师评价综合给出,主要记录评价学生线上线下参与混合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效果。
期末学习结果的评价成绩主要包括期末汇报方面的评价成绩和课程知识的考试成绩。其中,在期末汇报时,每个小组上台陈述小组方案,教师及全班同学为其打分,所得平均分为每个小组的分数,每位成员在小组分数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成员对组内的贡献程度而相应调整得到个人分数。课程知识的考试成绩由卷面考试得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任课教师编制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试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程度测试。具体试卷中各试题测验目的与内容的双向细目见表1。
2. 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笔者编制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此问卷主要是参考Keller课程兴趣调查(Course Interest Survey, CIS)问卷[9]而制定的,CI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被用以测量学生在特定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和效能[10]。问卷包含了Keller的ACRS模型的四个维度:专注(第1、6、10、12题)、相关(第2、3、9、11题)、信心(第4、13、15题)、满意(第5、7、8、14题)。第16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行总体评价。
四、“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学业成绩分析
卷面考试反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掌握水平,本研究以考试成绩为主来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如下。
(一)测验成绩的统计描述分析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名学生的测验原始成绩进行统计,得到表2的统计数据。
表2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描述统计量
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44名学生的试题测验原始成绩进行统计,得到图1所示的频次分布图。
由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和频次分布图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成绩分布比较合理。
图1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成绩统计
(二)综合达标程度分析
由表3可知,达标度[11]满足0.75≤T
表3 学生各水平层次的得分率情况及综合达标度
(三)总体特征的统计分析
由图2所示X-S平面分析模型[12]可以知道,学生测验成绩(80.85,7.01)处于第四象限,属于平均水平较高,且相对集中的状态。
图2 X-S平面分析模型――“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成绩
五、“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学习兴趣与满意度分析
课程学习结束后,向全部44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42份,有效问卷42份,其中男生9名,女生33名。
(一)师范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满意度总体情况
在SPSS17.0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将15个问题按照四个维度归类,得到表4的分析数据。
根据公式 Fi=∑ajnij/2N [13]得到F值,由表4可知,试验对象对专注、相关、信心、满意四个维度的15个问题项的应答得分率F值均大于0.5,说明他们对本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试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对课程的专注度较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较高,对于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
(二)交叉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试验对象对“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的兴趣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与专注、相关、信心与满意四个维度15个因变量一一进行交叉分析。交叉分析的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对课程学习的关注、相关、信心与满意等无显著性差异。即不管男生女生,学生均对本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试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对课程的专注度很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很强,对于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
(三)学生反馈
问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混合式学习提出了建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学生甲:通过混合学习模式对“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个模块的知识。包括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期间有挺多作业,但还是会自发地用心去学习。这个学习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乙:我觉得混合学习模式也算是教育进步的一种体现,学生上网的时间比较多,在线讨论对师生都比较方便,相比于课堂提问,我想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群上提问,同时其他同学也能了解。不足的地方可能是相比于面对面,在线交流可能出现提问不够精准、回答不够详细的情况。总的来说还是值得推广的,本人也是支持这种混合学习模式的。
学生丙:QQ群上的号召力不是很够,最好是老师能定时提问小组的成员,有些同学虽然进了群,但并没有放心思,可能也不去理会。比如老师提问,“P&T”小组成员在吗?请帮助“开心8”小组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好吗?这样同学们就会更专注了。回答之后老师再做补充或修改。这只是我个人意见,仅供老师参考。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2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9号),现就我省中等职业学校20*年度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年度项目申报内容
1.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年我省有225名教师参加中央财政支持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此基础上选派7名培训成绩优异者赴国外进修。
2.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20*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校担任紧缺专业兼职教师。
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申报程序和要求
1.申报程序
各市教育局、财政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处室和各省属中专学校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年度专业目录》(附件1)和《培训名额分配表》(附件2),结合本地区(部门、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认真确定本地区(部门、学校)本年度拟参加培训的专业和人数,并填写《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年度计划汇总表》(附件3),于5月13日前上报省教育厅师范处。
2.申报要求
①各地推荐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人选,应遵循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兼顾不同专业的合理分布。
②推荐人选必须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或实习指导课教师,并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工作责任心强;原则上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时间不少于5年,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三、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经费申报要求
1.申报程序
各市教育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处室和各省属中专学校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20*年度经费控制数分配表》(见附件4),在公布的经费额度控制数内,按照每名特聘兼职教师资助5000元/年的标准,研究确定具体资助的学校、专业、人数以及经费使用方案,并填写《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20*年度经费申请表》(见附件5),于5月13日前上报省教育厅师范处。
2.申报要求
拟资助学校一般应为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声誉较高、专业师资紧缺的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拟资助专业应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较大的重点专业、紧缺专业或特色专业。各市(部门、学校)经费分配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原则上资助校数不超过3所;经费分配额度不超过10万元的,原则上资助校数不超过5所。
06-*年度已申请到资助经费的学校,今年原则上不可再申报,同时还须将06-*年度资助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形成书面汇报材料报省教育厅师范处。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5护理三校高职生44人,年龄在19~22岁,其中女生43人,男生1人。44名学生其中3名来自省内职高,41名来自省内中专,通过问卷的方式获知三年中职教育都是被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较多,实践较少,形式单一,缺乏互动。黄晓琴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认知、授课内容的认知有较多意见。
1.2“三为循进”教学模式
1.2.1设置课前预习准备PPT+课中演示+课后以症状思维导图方式总结教学模式
根据健康评估症状为项目,以案例的形式提出相关课程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程中进行PPT演示汇报,课后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的串联和回顾。
1.2.2学生准备
随机学生分组6人为一小组,其中两组为7人。学生2人或3人查资料、2人制作PPT,2人上台汇报。
1.2.3教学过程
(1)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相关内容以案例提问的形式设计好问题;(2)小组学生根据相关问题内容课前准备PPT;(3)小组同学分工合作,两位同学上台讲解、小组其他同学补充;(4)其他7组同学给予提问和计分;(5)老师根据学生学生汇报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6)课后学生根据上课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复习。
1.2.4教学评价
理论考试:根据命题计划进行命题。用难度系数相同的试卷进行分别在课程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考核,比较4次考核成绩差异。学生访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方式、书面总结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2.结果
通过一学期四次考核,发现学生理论成绩明显提高,第一次考核平均分:37分;第二次考核平均分:54分;第三次考核平均分:57.9分;第四次考核平均分:73.5分。访谈结果显示,87%学生反映自主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提高明显。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在学校内得到更高质量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1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为主体,学生做听众,所学的知识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上课时学生易走神,对授课知识不能理解掌握。“三为循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师备课对教学计划、内容和形式的构建。针对健康评估课程特点,“三为循进”教学方法通过课前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学生自行准备材料,分析问题,达到了课前预习思考有所为;通过课堂学生对问题的汇报、PPT的演示使学生在主动状态下对课程内容熟悉、巩固的作用,达到课中学习有所为;课后通过所学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串联,达到课后复习有所为。“三为循进”教学方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知识点易学、易懂、易掌握。学生通过一个学期4次考试,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相结合的学科,在技能与理论的综合教育中以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施使中职学生具备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但经调研,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普遍欠佳,急需改革。
一、影响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学生基础差异因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推广,中职学生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已经能够应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许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了解很有限。即使是同一个地区或者同一个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学生间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下面是对笔者学校2015级新生入学时调查的一组统计数据(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计算机操作方面还是计算机知识方面,同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差异明显。在更细化的调查中显示,计算机操作方面,男学生回答熟练的比例较高,而在计算机知识方面女学生回答熟悉的比例较高。
教学过程中安排技能操作时,教师都会布置一些任务,但由于学生层次存在着上述的差异,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有的看似简单的任务他们还是完不成,导致他们失去学习信心;而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他们会觉得太过简单而失去学习的热情,两者都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2.教学模式因素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技能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在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主讲一节课,第二节课安排学生操作,虽然也是讲练结合,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为通常授课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主讲,学生单向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低效的。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欲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笔者经过综合调研比较,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改革突破口。
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然后教师布置作业并由学生在课后完成。翻转课堂教学则把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将学习主动权和课内时间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利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教师不再占用或少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听播客、看视频讲座,或在网络上与其他学生的讨论等方式自主完成学习。课堂上教师则可通过点拨和协作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条件的支撑。在这一方面学校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学校是全国信息化首批试点校,同时在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协助下学校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已日趋完善,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实践过程
1.资源建设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或团队)首先需要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
对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首先要建立一个便于学生和教师浏览的首页,能够展示课程功能及相关资源信息,页面内容主要包括登录方式、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内容以及答疑讨论模块等。
在课程内容模块中设计了教学材料、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答疑讨论多个部分。
在此环节中,课件的准备是最为重要、也是最花时间的。教学课件的重要特点就是要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它需要教学团队精心准备和协作,课件的形式可以是微视频、录频、PPT、Word文档等,当然以微视频最为适用。
作业设置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特别是操作题的任务设置,要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才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2.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每次上课前要先布置一项具体任务让学生们课后通过网上(线上)学习与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利用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把相关资源提供给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上传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学生们则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基础水平,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在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时,学生们可通过多种方式与教师互动和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方便地进行讨论。
(2)课堂教学。我们尝试按照以下几个部分进行。
一是预习效果测试,即课堂上一般先借助网络平台的课堂测试模块对网上预习效果进行测试;二是分组汇报交流(通过分组汇报交流,对表现好的小组其小组成员一律都给予加分,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团队意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并巩固所完成的任务);三是教师点评(结合测试及分组汇报的情况,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出共性的问题);四是任务提升,即在前面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引出新任务,学生们下载课件进行学习、小组讨论,通过自主操作完成作业并上传;五是教师巡堂答疑,即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六是分组操作汇报;七是课堂学习小测验,即在学生们学习了某个任务后,一般要设置若干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在观看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课件之后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小测,每位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并认真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对没能回答好的问题可与同学讨论或有针对性地重复观看教学视频(课件),教师也能够及时地通过数字化平台对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汇总处理,以帮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八是教师点评、布置作业和下次课的任务。
在课堂上,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通过巡视加强课堂管理、答疑解惑、帮助学困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3)课后跟进。教师要通过作业管理模块,及时批改和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对每次作业进行统计,从而综合分析学生们对本次教学任务的掌握情况。另外,为了能够有效突破课堂的局限性,教师还可以在网络课程中的答疑讨论区里不定期地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讨论区中提出问题,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全面进行,通过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使得网上测评及成绩的自动评定(客观题)和统计成为现实。同时要特别重视过程性评价,对每一个环节、学生们的每一个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中职学生受到的表扬一直都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必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施效果及反思
1.实施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解决了由于学生基础差异和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许多问题,使得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经过一个学期对2015级两个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又进行了问卷调查,表3―表5是课程即将结束时对两个班级所进行的几组调查数据。
上述几组数据反映出: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参与度、学习效率普遍都有提高,同时与传统的面授学习相比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流也更加便捷。
2.反思
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学习者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在课后先进行自主的学习与讨论,但中职学生固有的惰性以及他们本身基础问题和学习方法上的障碍,使得他们很难主动去完成课前的预习内容(见表6―表7),为此需要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5
关键词: 中职家校合作 学生管理 共赢策略
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及毕业去向等诸多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针对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实现家校合作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着力探讨了学校与家长合作教育学生,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职责,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领域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各自的位置,因为他们在不同的事务中担当着不同的职责,只有明确各自的职责后才能更好地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更有利于拓展家校合作领域。
1.家校合作中学校领导的职责。学校领导要对家校合作进行宣传、指导、支持和鼓励,使班主任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能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校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并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
2.家校合作中班主任的职责。学校与家长有效地合作需要班主任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首先,班主任要学习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理论,其次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家校合作会出现许多新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相关技能,以适应家校合作的发展,为积极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职责。从理论上说,家庭教育是个体在整个社会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教育。现阶段家长应该承担的职责是:督促子女克服学校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如:早读、课间操、手机、吃零食、理发、教考分离等),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密切配合,运用智慧真诚地支持学校工作。
二、注重策略,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1.发挥学校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学校应重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对家长进行系统的,体现时代性、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家长通过活动,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家长,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为真正提高合作效益打下基础。
2.学校应增强开放性,让更多的家长融入到学生教育进程中。在积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应加强开放性,调整沟通策略,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让更多的家长融入教育进程中。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家长参与各种“荣誉”的评比呢?如果学生珍惜的荣誉由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共同评价,那么教育的合力将会很大。如果学校邀请更多的家长来学校担任教育志愿者,或传授技能,或交流人生,或提供服务等,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三、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努力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目前的家校合作来看,教师的家校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如家长会,它是家校合作中比较固定的模式,是家长和教师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的有利机会,是教师向家长简单传达学生在校信息的场所。因此,家校合作水平的高低是家校合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组织能力。教师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做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就算进行一次家访,也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把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组织实施。
3.人际交往的协调能力。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许多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一个学生技能竞赛得了奖,如何告知家长,是打电话、发校信通,还是发家校联系卡?如果把喜报寄给社区或单位再转交给家长,效果或许会更好,所以教师应强化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四、加强班级管理,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
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可与家长一同商讨班级管理的计划;定期向家长汇报班级管理工作,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针对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思想倾向和普遍问题,共同研究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组织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等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家校合作。如与家长共同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要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面向全班提出明确的目标,以集体荣誉感增强个人自律的力量。
五、搭建平台,促进家校合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作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来讲,应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搭建多彩的舞台,使家长、学生与教师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增强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家校合作发展。
1.开展家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架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定期开展“走进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的家访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教师上门宣传家教知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家教方法,同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做法,为教师与家长全面教育引导学生,开辟了良好的渠道。
2.举办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根据学生在校不同年级的学习,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会,旨在共同管理学生。如新生班,可举办常规教育主题的家长会,带领家长参观宿舍、实习区,让家长共同参与管理,也可邀请成功教育的家长来校作报告,宣传家庭教育经验;再如毕业班可举办小型的创业市场、技能展及文艺表演,让家长感受孩子在校几年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范文6
一、使用现状
严格按照《“两免一补”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助学金管理办法》、《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管理办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暂行管理办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方案》等的要求,规范工作程序,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1、扎实做好贫困生评审、认定工作。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各校按照个人申请学校、村委会(社区)考察学校评审小组审核公示县教育局、财政局复核确定资助对象汇总上报的程序阳光操作,确保贫困生不漏报、不多报,让每一位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到资助,对拟享受资助的学生,各校在校内醒目位置进行7日以上的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于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严格审查申报材料,坚决杜绝弄虚作假。
2、加强组织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积极主动与上级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联系,根据、市下达的指标数,综合各乡镇、学校调查摸底出的贫困生数及各乡镇、学校经济困难程度,合理分配受助学生名额,将贫困生数分解到各乡镇或学校。根据中小学的实际,合理编制资金计划,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保障资助资金按时发到受助学生手里。二是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联系,跟踪资金到位情况,确保贷款第一时间到达学生手中。
3、注重督促检查,不定期深入到学校及学生家中,督查资助资金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通过下发文件、平时交流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领导和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资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责任感。
二、资金落实情况
1.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14年春季和秋季共为2979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生活费补助资金253.4375万元。执行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秋季学期待上级资金到位后评审发放。
2.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2014年春季和秋季共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22人,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助学金121.65万元。
3.落实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政策。2014年资助考入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5人,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资助金49.5万元。
4.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2014年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春季学期168人,通过中职卡发放助学金2.52万元。为4747名中职学生免学费,免除金额40.307万元。秋季学期助学金和免学费已报县财政局申请发放。
5.落实学前教育幼儿资助。2014年春季学期,上级下达了前教育幼儿资助名额256人,已发放资金10.24万元。2014年秋季资助名额244人,资助对象已确定,将于近期发放资助金19.52万元。
6.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2014年为1531名高校贫困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将发放贷款1077.045万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上级下达资助指标不及时,影响工作进度。建议上级部门及时下达资助指标。
2、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只有寄宿生生活补助,很多家长不太理解,为什么走读特困生无法得到资助,有失公平。建议出台非寄宿生贫困学生资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