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1
1、教师打扮得体
进入课堂,教师的得体打扮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感觉到端庄、得体、亲切,更容易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教学过程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们都能冷静的处理。调控课堂的能力强,
5、了解学生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生活化
杜威曾经说过:“能够给予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那么,就相当于让学生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强调了生活即是教育、民众即是中心、社会即是学校,要实行“教学做合一”。因此,教师应当懂得,追溯语文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日常生活,而丰富的生活又能够构成丰富的学习资源供语文使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化理念的树立
想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观念加以改变,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带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比如:《离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长诗,它所拥有的情感、想象力和内容,使得其自成一种写作手法,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使得无数人为之倾倒。另外,离骚也让我们理解了屈原的生平经历和伟大的思想。但是,想要学生对这一首晦涩难弄的文言诗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仅仅依靠表面意思是无法做到的。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每一个人都会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来纪念屈原,而这一切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从端午节出发,将离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出语文就是联系到生活的教学理念,以此来帮助自己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体会
从本质上来看,课堂就是学生主要的学习阵地,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原野”。但是,只有在充足的阳光雨露之下,原野才能摆脱黄沙的侵袭,从而焕发出无限生机。
(一)生活化的导语设计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之初都希望自己能够上课这一堂课,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不能忽视这一关键点,能够在课堂之初的导入上精心设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出学生的热情,让其主动地思考、学习。语文课文之间千差万别,因此,导入方式的选择上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果在导入设计上,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也能够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从而奠定今后的学习基础。
比如:在《拿来主义》的学习之前,就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的官员在出国考察的时候,没有吸取别人的先进技术经验,反而在赌场上“风采无限”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对“拿什么”、“如何拿”进行深入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想要阅读全文的冲动。
(二)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凡是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能够将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学生都容易、乐意、愿意去接受。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生活化的情境越逼真,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1、创设情境――改变课堂布置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奋笔疾书”,这样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记,也必定会让课堂“平静如水”。而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改变了呆板的教学环境,也可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比如:在戏剧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将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型舞台的形式,让学生尽情表演:在开展辩论赛的时候,也可以将课堂布设成对立两组,模拟实际的辩论赛。开展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围绕一圈,方便交流。
2、创设情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融入,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语文教学就是贴近了生活,如:录像带、录音带、网络等方式,都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琵琶行》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琵琶的经典古曲来烘托教学氛围: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可以播放秋景、山城秋景图等画面,让学生带浓烈的氛围中开展课文教学,也能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在新课标当中提到:“教师时组织于引导学习活动的重要人物”。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再将自己当做“讲师”,而要将自己看成一名导演,能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融入预设的情境之中。教师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者”,也可以是名山大川的“导游”,让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梦境中“翻腾”,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文本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形象的扮演,体会每一位人物的情感,尝试着走进人物内心,做到“真实”表演。在《项链》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然后通过晚自习来进行表演。当然,在表演之初,导演需要将本次表演的剧本详细说明,对每一个角色加以阐述,再有学生评委针对说明,结合到实际的表演给予打分。
4、创设情境――巧设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最常问学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这一件事情发生在了你身上,那么你应该如何去处理?如果让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件,你又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一类问题的提出,都能够让学生带入课本的教学。事实也证明了,学生对于一切可能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都会产生强烈的新股全。
比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学中,就周朴园这一个人,就可以开展讨论:你觉得周朴园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为什么?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吗?如果是你,你应该怎么来处理这一件事情。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侃侃而谈。
三、高中语文生活化的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这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尽可能避免以往的“题海战术”,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生活背景等方面,设置出别出心裁地课后作业。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布置相应的作业,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不那么排斥作业。
比如:在《长亭送别》这一文的学习中,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让处于花季的学生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地渴望与憧憬。如果能够抓准学生这一心理,巧妙地布置作业:如果是你,运用诗化的语言,可以如何来表述这一份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呢?你能否写的出来?在《柳毅传书》的学习之后,也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哥哥小组,开展舞台剧的演出与编写。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复习与巩固。
四、结语
在生活中,处处道道都可以看到语文的存在,而且处处道道都会运用到语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慧眼,能够找到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实现生活化,真真地将语文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走进高中语文教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已经成为教学的“主题曲”。语文教学,只有懂得将学生带入生活化的教学大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学中直接面对生活,才能让语文教学成为活水之源,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教学的轻松与简单。
参考文献:
[1] 侯进林.展望语文教学的春天[J].山西教育(教学).2011(07):77-78
[2] 王继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7):96-97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3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一、搜索结果分析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
(一)比较研究
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
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1]
(二)整体视角
从整体视角对《语文新课标》进行研究,展示新课标全貌。在这类研究文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下)》,他从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的继承关系、修订背景与内容、待探索的问题四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展示《语文新课标》,最后高屋建瓴指出本次修订重点解决五个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力求解决语文教学中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突出问题。”[2]与此同时,戴正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得出了六大特征和六大亮点,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3]。再者,屠锦红在《语文新课标》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展望,从语文课程的取向、内容、实施、资源、评价五方面勾勒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的美丽愿景:“学科本位与人本位和谐融合;知识与实践统筹兼顾;‘坚守’与革新辩证统一;‘小语文’与‘大语文’互构共生;工具性与教育性共同关注。”[4]
(三)局部探讨
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中也不乏从局部细节的视角,或是表述与增删条目的变化,或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现将大家探讨较多的主题综述如下:
1.课程性质的表述
《语文课标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有多处文字都作了说明: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些表达还不够鲜明。面对如此现状,《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
王云峰高度褒扬新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
另外,徐金国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自己的解读:“‘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语文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核心任务更加明确的界定。”[6]总的来说,对于《语文课标实验稿》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得到多数人的赞可。
2.课程目标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课标实验稿》中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基于课程标准指导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一致的教学内容。王荣生就如何达成此目标作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第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达成’、‘相符’。第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解释、提炼、选择、开发。第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7]
学段目标修订带来激烈探讨,最引人注目的是“识字与写字”。以第一学段为例:原《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语文新课标》修订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识字与写字的难度。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施燕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她表明识字和认字数量的下调,“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也是提高书写质量的有力措施。教师还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通过学习规范书写,养成严谨而良好的人格风范,陶冶高尚情操,突出书法教育的美育作用”[8]。
3.教学建议
江玉安认为从“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就能看出此次修订的特点,“修订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改过纠偏,求真求实’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本体目标与一般目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个人钻研与合作学习等关系上;强调一般目标,但不能淡化本体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主导;强调合作学习,但不能代替个人钻研。”[9]
4.“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课标理论探索的重要突破。它在“导言”中出现四次,“课程性质”中提到一次,“课程设计思路”涉及两次,高频率地出现引起广泛关注。荣维东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体探寻,是语文课程定位的确证,是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及范式转型,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清晰地将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无疑给飘飞不定的语文课程一根缆绳、一个锚杆或定海针”[10]。此外,曹明海通过教学观独特的视角阐释自己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形象、含蓄性特征,要用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把握语言文字和文化融合的同构性特征,要用民族文化去哺育心灵。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特性,从语言文字构成的本体特征出发挖掘其文化特性,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性来改革我们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11]
5.“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新词,源自国际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三个测量指标之一:文本结构,其中文本结构又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连续性文本类型,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比较薄弱,特此在《语文新课标》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张年东和荣维东把它的内涵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12]关于它的重要性,李欢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期刊、报纸、街道、网络等随处可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是要求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指向‘为生存准备’的时代诉求[13]。”
(四)解答说明式
除了以学术论文形式展现《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外,还有另一种“答记者问式”呈现研究者对《语文新课标》的解答。例如2012年《人民教育》记者对巢宗祺的访谈:《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还有2013年《中国教师》杂志社对郑国民的专访:《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专访》。同样相近形式还有雷实在《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说明》中,从修订依据、修订内容以及课标理念等方面的“自问自答”。
(五)指出不足
在对《语文新课标》大加称赞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倪文锦批判性指出《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的定性不够严密科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表达“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的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这一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14]无独有偶,徐林祥也发现《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内容表述仍不够准确,“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时间,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缺失,表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仍有待进步完善”[15]。
三、总结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自2011年12月《语文新课标》印发以来,教育界随即引发了一场为期两年的探讨,2014年此热潮骤然冷却。在2012年和2013年“黄金探讨期”中,涉及的内容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各个方面,有宏观的整体分析,或微观的局部探讨,大到理论背景,小至只字改变,全文两百多处修订几乎被详尽分析。讨论的结果无疑对一线的教师起了很大的指引作用,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得以进一步开展。
不过,仔细分析关于《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发现,讨论的内容多是个人看法,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形成学术上的争鸣,因此有很多观点只能在这场讨论中昙花一现,也正因为“自说自话”的原因导致热潮过去得如此之迅速。
其次,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不难发现,针对《语文新课标》具体如何修正、数据的求证、调查的展开、课标的撰写等操作层面的说明内容太少,即使有也是用“大量求证”“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如此概述性词语一带而过,例如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数量改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笔者不禁要问这1600和800的数据通过何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是否科学,还是随意为之?希望在下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时能向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说明清楚,提升课标的信服力。
再次,《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人员,中小学教师比例过低,从侧面反映出《语文新课标》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像在理论层面一样得到高度关注,这也是今后课标修订的重要工作:如何让更多使用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师们广泛参与进来而不是撰写者们的“独角戏”?
第四,常说实施课程标准,既有实施便有评价,《语文新课标》已经实施两年了,而对于实施现状的评价文献寥寥无几。好比一门仅有教学却没有评价的课,这不是完整的课程形态。因此,制定《语文新课标》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也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按照“十年一改”的惯例,《语文新课标》的发行已有三年,现正是检测课标实施的第一黄金阶段,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应和一线教师们密切联合起来,用事实依据论证课标修订带来的成果,发现新问题,掀起新的探讨热潮,为下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支撑。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州省2013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
注释:
[1]曾素林,郭元祥.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3—45.
[2]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下)[J].课程·教材·教法,2012,(4):37—41.
[3]戴正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开启语文课程改革新征程[J].辽宁教育,2012,(3):5—7.
[4]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2013,(4):53—57.
[5]王云峰.略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中学语文教学,2012,(4):4—8.
[6]徐金国.为语文课程正名——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11—13.
[7]王荣生.语文课程目标:转化与具体化[J].中小学管理,2012,(4):13—15.
[8]施燕红.加强写字教学 重拾汉字之美——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字教学的解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4):9—11.
[9]江玉安.改过纠偏 求真求实——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涉及的几个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22—25.
[10]荣维东.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定位的新亮点[J].语文学习,2013,(3):4—7.
[11]曹明海.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2,(5):8—11.
[12]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5):23—27.
[13]李欢.非连续性文本之于语文阅读教学:内涵、诉求、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3,(3):37—39.
[14]倪文锦.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4—28.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尝试
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阅读是一种学习过程,广泛的阅读有利于整体掌握阅读规律;有利于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有利于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为什么我们的阅读课堂语文老师激情飞扬地表演,可是很多学生却无动于衷?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除了阅读教材就不再阅读其他书籍?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从哪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最终捏着鼻子乱吹一通,草草了事?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找到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性,关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其终身阅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告诉我们要把为教育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笔者从以上得到启示,应该把上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还权于生”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在阅读教学方面实行“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原则。
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在阅读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阐明意义,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我先向学生讲深讲透,讲活讲美,激发学生从内心产生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理所当然的把阅读作为人生的第一大事,而不仅仅是把阅读当成获取高分的工具。
二、创设平台,培养习惯
高中学习任务紧张,除了课堂教学接触教材,课下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我便尝试每周抽出两节课作为阅读课,根据班级人数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相应数目的图书发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每人把自己爱读的书拿来与学生分享,学期结束时还归还本人。每次上课之前由学生自己收发书籍,进行管理。无论任务怎么紧张,阅读课都雷打不动的进行,目的是多给学生时间让其体味书中感悟,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我还鼓励学生不仅课堂读,还要课后读、假期读、茶余饭后读。对于开辟阅读课,同学都非常激动,一上课便很快进入了阅读状态。
三、积极指导,传授学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我每次课前用简短的语言向学生引导一个读书方法(默读、朗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如向学生强调思考,明确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自己思想的过程,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相反,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强调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一目十行,不求读有所得,只是盲目的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读书的质量,那些暂时掌握的东西,往往很快就忘掉,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把阅读变成知识的发酵剂,把书籍变成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想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
四、交流分享,深化认识
每两周举行一次美文分享会,用抓阄和自愿报名的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这两周看到的好文章分享给大家,并说出推荐这篇美文值得分享的理由,最后由全班同学举手投票选出名副其实的好文章。开始的时候好多学生放不开,最后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终于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这是多么艰难的,又是多么可喜的一步呀,在长时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话”,忽然有一天老师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他们时,却有点无所适从了,现在这种模式终于终结了,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最后将这些美文进行印刷,分发给全班同学精读,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使阅读进一步深化认识
我时不时的选出其中一两篇进行研读总结。这样做,同学们不但训练了思维,锻炼了口才,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联系。
这种阅读教学是我实践新课标的一次尝试,自认为既减轻了老师详解课文的压力,同时又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使他们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当家做主“的快乐。我想不仅仅是阅读课,其他的课型也可完全上成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学习新课标并不断进行有利的尝试。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是学校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意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也是我们一线老师所孜孜追求的目标吧!
参考文献:
[1]卜庆宝,创新阅读模式探究,语文学习报,2007年第35期1版
[2]瞿涛,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语文学习报,2008年第47期1版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5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主题培训
围绕学科教学中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我们以课例为载体的方式进行主题培训,培训流程是:
我们有重点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某一个主题的培训,分别是“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自主与开放”“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与开放”“如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口语表达”。
我校的培训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
“多重导师制”活动
我校开创“多重导师制”教师培养活动,深度践行“自主开放的课堂”。
1.阅读提升素养
每学期各个学科的导师带教组都要选1本书籍,定好读书交流会的时间和主讲人,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由1位老师主讲,其他老师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升理论素养。
2.课堂历练成长
每月聘请特级教师来校1次,一学年8次,通过上课、听评课、改进课历练青年教师,围绕“学疑结合,建立模式”,不断践行“自主开放的课堂”,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3.反思促进深刻
每次特级教师评课后,上课教师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学期末总结导师带教心得体会。
4.交流拓展视野
我校为老师们提供外出上课,交流经验,拓展视野的平台:县域内有东邵渠小学,市域内有黄城根小学,国内是三亚九小。两个学校老师一起上课,对比优势劣势,拓展老师们的视野。
5.系统推进辐射
三个学期的实践,导师带教组的老师带动了其他学科教师和青年教师,15名教师做市、县级公开课20余节;论文获奖、发表35篇,人均读书笔记超过8万字。
开阔视野 共享交流
1.请进来,带来冲击
仅2012-2013学年,我校请来多位专家、名师举行讲座。如:邀请北京基教研中心张立军老师讲“语文新课标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张红老师讲“基于学生,有效发展”,县域内名师李瑞国讲“做有准备、研究型、富有爱心的教师”,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讲“怎样修改课堂练习”,等等。
2. 走出去,带着思考
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科学和班主任等岗位,每年都会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外出参加全国的学科研讨活动。外出学习惠及到每一位老师,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学校创造机会让本校的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走出去锻炼。马丽、霍中阳两位市级骨干教师到县域内东邵渠小学开展交流活动,穆雪青老师走进大城子小学执教示范。今年4月,我校和黄城根小学以及怀柔、顺义的学校一起进行“联合杯”教学竞赛,马丽、李晓明老师积极参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唤醒阅读工程
2011年4日,我校师生进行了“唤醒阅读”工程启动会,阅读口号是:爱读书就是爱自己。阅读主题是:阅读唤醒心灵,阅读涵养人生。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6
一、正确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不可因噎废食
在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冠上落后、陈旧、没有变革的学习方式。尤其在讲示范课的时候,如果有老师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你这堂课讲得多么透彻,重难点解决得多么彻底,你的教学方式依然会被批判。不用多媒体,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就是落后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发展到今天,这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教学方式之一;许多教育理论家认为接受式学习,应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不是专家,不能跟着人云亦云,但就语文而言,语文知识庞杂,有的知识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有的语文知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解决的;有的知识是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究发现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就能办到的,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可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方式。对于文学语言来说,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甚至更多的是讲解赏析。这时传统教学方式就显得很重要,该用的时候一定要用。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学生为主
真正的教育应该要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只有把握好语文学习的规律,才能择善而从得其法。在语文教学中,有适合学生交流合作的内容,有适合学生学习模仿的内容,有需要学生鉴赏的经典文学内容……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主体性,语文的独特性,教师的创造性去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教学方式的技术性意识太强,课堂教学走向形式化。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学生的回答如是“预设”了的,就点击出来;不是预设的,就置之不理。有时学生的思维刚要打开,老师却打开了多媒体,课件的呈现替代了学生的思维。一说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许多老师就组织学生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看多媒体演示,一堂课忙个不停。好像一堂课非常精彩,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的是否达成,学生学习的是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教学改革不是以学生的切身利益为中心不要也罢,只是学了现代教学的皮毛,只见其形未见其神罢了。
三、要学会用语文课本教,而非教语文课本
我们许多老师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怎么编写,我们就怎么讲解,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成了我们唯一的“圣经”,我们重视的是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使我们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我们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不需要考虑学生是否能从中接受多少有用的知识,这样灌输的知识是多了还是少了;更不需要考虑学生学到的知识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益,做到“以人为本”就成了空谈。我们只对考试负责,只对升学率负责就行了。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现在的教材就苏教版而言,一个学期上两本,如果按照课本的编排和教参的要求,我们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完成,也是水过地皮湿,真正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许多老师都选择了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没有的知识随时补充,教材不再是教学的根本,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把“以书为本”变作“以人为本”。
四、老师要尝试每课一招,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
近年来一直提倡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质疑精神。老师是创新教育的领路人,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尝试在课堂上创新地组织教学活动,就是所谓的“每课一招”,在每节课上,至少尝试使用一种崭新的教法或组织一次简短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第一课让学生自读,列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第二课,利用多媒体观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让学生体会主要人物形象在剧中的的表现,使学生在观看中感悟,在情节中思考。第三课,就课文结合剧情以小组讨论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拿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第四课,让学生根据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让学生画出荣国府的建筑概貌图,体会贾府的宏大和威严。最后老师根据学习小组的不同反应做最后的评判和总结。通过每课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同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