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主题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版红楼梦主题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范文1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87版《红楼梦》播出30周年的聚会,引发了无尽欷[与集体怀旧。还有什么比人在时间中的命运变迁,更值得感慨?

命运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盛极而衰的故事,那么多美好的少女,那么多热烈的梦想,还有那么精致优雅的贵族生活,然而,“盛席华筵终散场”,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悲剧,构成了大结局:从黛玉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开始,疾病、浩劫、死亡、出走、离散、绝望……

《红楼梦》播出时,恰逢电视机正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家庭,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是那个年代最好的也几乎是唯一的大众精神消遣,家家户户,都能听见哀怨的主题曲《枉凝眉》。这部电视剧跟《西游记》一样,反复重播,尤其在寒暑假期间,打开电视,不是嘻嘻哈哈的孙悟空,就是卿卿我我的宝玉黛玉。

但《红楼梦》跟《西游记》不一样的是,前者是悲剧,后者是喜剧。喜剧让人笑,悲剧让人哭,一群让观众流泪的角色,自然印象更深刻。

更何况,出演这部电视剧的少男少女们,在接下来的30年中,命运各异,有的人大红大紫,星光灿烂。但更多人再未能超越这部电视剧,忍受着巅峰过后走下坡路的落寞,从青涩的青年步入无奈的中年,还有的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30年,不长也不短,对有些人来说,这部电视剧甚至成了似有还无的命运伏线,暗中印证他们的人生轨迹。

观众总是习惯于有意无意地将演员的命运与剧中角色关联,怎不为此黯然神伤?

古典

饰演87版林黛玉的陈晓旭,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2007年,陈晓旭抛下事业和家人遁入空门,法号妙真,人们无比惊诧。后来得知,她患上了乳腺癌,饱尝病痛之苦,绝望于俗世的医术,决心落发为尼,以佛学来安慰心灵的苦痛,以修行等待生理的奇迹。奇迹并没有发生,剃度之后不到3个月,陈晓旭还是不幸病逝。当时人们感叹:陈晓旭走了,“世间再无林妹妹”。

是的,陈晓旭是一个符号,古典美的符号――无论外表、气质还是内心,她的柔弱与忧郁,恬静秀美之间淡淡的却化不开的惆怅。还有,她花3年时间研读红楼来深入理解林黛玉这个角色……她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像或最接近黛玉形象的演员,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俨然是林黛玉的翻版,“宛如书中走出一般”。

《t楼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杰出代表,林黛玉又是《红楼梦》中古典美的代表,多少国人历久弥新地通过这本书、这个人获取民族审美体验。但在渐去渐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中,陈晓旭几乎成为孤独的绝响。

她走后,她扮演的林黛玉形象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观、让人陶醉的古典美气质、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韵味……都随之而去了。

失去了,人们才会怀念。古典美,曾经代表中国东方雅致生活的审美情趣、诗性人生,渐去渐远了。在电影电视中,在各种综艺节目中,我们能看到太多的表情夸张、疯疯癫癫的姑娘,却很难发现内心沉静、相由心生的具有古典美的女子。单一化、类型化、快餐化、商业化的娱乐文化,塑造能力太强了,就像流水线一线,生产着细腰丰臀锥子脸,习惯夸张,擅长卖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告别古典时代后,传统的神性至此就被世俗化。如果说古典时代作为“诗的时代”,那么现代就是“市民时代”,诗、牧歌或英雄,都是灵性飞扬的象征,是人与自然、人的个体性与社会的普遍性、人的个性与其整体和谐融洽的标志,也是直接、单纯和自由的神性普照与人性舒展完美渗透的体现,而市民时代,是平庸的,缺乏独立性、个性和完整性,“人的世俗气过分完满以致溢出人自身、甚至遮蔽了神性……”

陈晓旭绝不是一个有世俗气味的人,她带着我们关于古典美的美好回忆,永远离开了,我们只能从87版《红楼梦》中,从她的回忆录《梦里三年》中,来重温这个经典的形象,她是这样写自己对黛玉的理解的:“真水无香,白璧无瑕,爱得深,爱得苦,充满忧伤的诗人气质……”

乡愁

87版《红楼梦》对于许多中国人,是一种“文化乡愁”。假如能回到过去,站在时间那一端,如何能够想象30年后,这一端的变化?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每个人,都有一部波澜壮阔的心灵史;每个人,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有多少人欢呼、迎接这变化,又有多少人,抗拒、恐惧这变化,还有多少人,迷失在这变化之中?胸中皆有郁结,87版《红楼梦》,就是浇这块垒之醇酒,年头越长,这酒越醇。人们说起这部电视剧,充满感情与感慨,固然是因为它的艺术成就,因为那一茬演员的真诚与朴实,也因为它跟当年慢悠悠的中国的联系,人们每晚看完两集,安详地睡下,等待明天新的两集,但更多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不可能再回来的感觉,一种依稀的亲切,一种想起能够内心一暖的乡愁。

当我们今天重温87版《红楼梦》,了解当年筹备拍摄的精心:1984年,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演员学习班,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一百多名演员在此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才艺,反复比较,才确定各自角色。当我们今天读了陈晓旭在《梦里三年》中写到的“1984年4月的圆明园,盛开的桃花,蜿蜒的小路,和为了得到理想角色或笑或哭的女孩们……”我们又怎么不会被触动内心某处,产生一些微妙的情感,思考与叹息。

在商业化浪潮中涌现的各种选秀,又怎么会重复30年前那群聚集在圆明园的少男少女们的纯真?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距离,更是精神上的遥远距离。

重构

87版《红楼梦》与新版红楼梦》两个“黛玉”的区别:一个是陈晓旭演绎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个是梳着铜钱头一身现代感的黛玉。正因为有对比,人们才更怀念87版《红楼梦》,那是中国的,古典的,温暖的,美好的。

“重构”不是“复古”,就像我们喜爱87版《红楼梦》,并非羡慕其钟鼎玉食、仆役如云的排场,而是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生活态度与思想体系。这是中国人的根,有根才有自信,无根则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著名学者梁漱溟曾说过:“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中国思想曾经深刻影响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专门写过一本书,名为《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思想都是人类的故乡之一,一到某种时刻,有意无意地,就在讲述着对它的乡愁。”

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接下来,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应该是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深蕴中国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中国品牌,东方式的雅致生活。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范文2

【关键词】电视音乐;电影音乐;音乐美学;审美

1.电视音乐及电影音乐的种类

1.1電视音乐的种类

现有的电视节目中,所使用的电视音乐通常被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综艺音乐,顾名思义其通常出现在综艺节目中,表现形式一般为节目开场音乐、节目中舞蹈的伴奏以及嘉宾或主持人现场合唱等,它是节目是否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综艺节目中的晚会而言,如果一场晚会能够推出一两首广为传唱的歌,那么这场晚会就成功了一半,比如每年春晚都会出现几首经典的歌曲被大家争相传唱。第二类就是标志音乐,所谓标志音乐就是各个电视台某一栏目的固定开头及结束曲,台标音乐也隶属其中。标志音乐是作为栏目符号象征出现的。比如快乐大本营的《啦啦歌》,就是该综艺栏目的标志音乐。第三类是专题片音乐,专题片音乐通常贯穿片头、片尾以及片中各个部分,它是电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画面服务的,常常采用声画合一的表现形式。比如《长江之歌》就是因为专题片《话说长江》才进入到人们视线的。第四类是电视剧音乐,即电视剧中的主题曲、片头片尾曲、插曲等等。电视剧中的画面、语言及音乐共用构成了整个剧情,音乐还有渲染情景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1.2电影音乐的种类

电影音乐的分类则更为细化。第一种是模仿角色当时所处状态的音乐,此类音乐多能精确展现出角色的内心状态,帮助观众深入感知角色的心理变化情况。该类音乐虽然艺术性较低,但是它被广泛运用于影片当中,关键原因在于它能与观影人群的心理历程相融合,简而言之,就是在观众观看电影画面时为其补充相应的声音情境。第二种是渲染背景气氛的音乐,该类音乐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特定电影画面或者整个电影渲染相应的情境氛围。第三类是起到讽刺作用的音乐,上两类音乐都是与电影画面表达情感相契合的,这一类音乐则是与画面呈现情感完全相反的。此类音乐的表现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艺术渲染能力更强,更能表现出更深层次的电影内涵。它的作用在于深化电影中蕴含的矛盾点,呈现出更富有感染力的戏剧效果。第四种是展现角色内心情感的音乐。音乐相对于语言来讲,其表现情感的方式更加细腻形象,其刻画出的角色内心世界也更加准确。目前电影的发展趋势逐渐走向多元化及国际化,比如费里尼的代表电影《八点半》,其中不仅运用了幻想、闪回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更是借助音乐呈现给观众。人物的幻觉、回忆、梦境以及现实的各个场景穿插交汇到一起,为观众展现除了一个极度复杂混乱的人物。该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都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的,音乐将一个集羞惭、烦恼、疲倦厌烦以及失望等诸多情绪于一身的主人公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

2.电视剧音乐及电影音乐蕴含的音乐美学

当前许多情感类电视剧及电影中,音乐的作用都是为了呈现剧中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渲染相应气氛,比如,角色心情欢快时会选取欢乐的音乐作为衬托,角色面临生离死别或者各种负面情绪时则会选择爱上凄婉的音乐渲染气氛。观众在观看电视及电影情节时,将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能够深切的融入到主人公的故事中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视音乐及电影音乐能够为观众传达画面不能呈现的丰富情感。

电视剧音乐及电影音乐的选择是相对比较机动灵活的,其选择标准在于能够与故事情节相融合,是观众在观看时有代入感,它是否完整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但是音乐的剪辑不能突兀,能够服务于画面剧情,体现出意境美,增强电影电视剧的感染力。比如电视剧《甄嬛传》,这部剧情节设计紧凑巧妙,演员的演技也令人叹为观止,再配上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完美的演绎了这一出清宫宫斗剧。比如在故事的最初,女主角还是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这个时间段所选取的背景音乐皆是欢愉之曲,比如甄嬛跳舞时的《双侠》,将天真单纯的小姑娘与皇帝之间的感情渲染的极为温暖快乐;当剧情进展到后期,甄嬛在经历各种大起大落之后,在后宫之中如履薄冰知之时,所选取的背景音乐皆是悲凉戚哀的,尤其是皇帝让甄嬛毒死果郡王时,选取的背景音乐则尽显哀伤,将二人相爱却面临死别的悲痛之前生动的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深刻的融入其中。

3.电视音乐及电影音乐的审美影响因素

基于音乐美学角度赏析电视音乐及电影音乐,必须结合电影及电视剧的艺术审美进行,电影音乐及电视音乐的预期审美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观众的音乐素养水平,由于电影电视剧音乐都是一句故事的主题及具体情节选取的,所以音乐能否产生深刻的感染力受观众自身的音乐素养影响极大。其二,若要使观众深刻的感受到电视音乐及电影音乐蕴含的音乐美感,就必然需要让他们了解该电影电视作品的画面及音乐的内在联系,将其智力及对音乐的体验能力共同发展。电影电视剧音乐的发展过程是和影视艺术的发展进程同步的,如果电视音乐及电影音乐想在对应的影视播放过程中表现出神来之笔的独特效果,引起观众的注意力,那么其必然需要展现出与一般音乐与众不同之处。电影音乐及电视剧音乐的音乐美学需要与剧情相结合来展现,所以应该在尽可能确保故事情节完善的前提下让音乐展现出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实现声画合一,相得益彰。

4.促进电视音乐与电影音乐美学审美产生的措施

基于音乐美学角度赏析电视音乐及电影音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该过程与社会发展状态、观众的音乐素养、文化水平以及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同一影视剧中的同一音乐,观众对其的审美却截然不同,电视音乐及电影音乐的音乐美学审美是需要与剧情相结合的,所以,观众必须充分了解故事主线,并把握故事蕴含的情感。除此之外,其美学效果与观众的生活经历及心理状态关系也较强,如果电影电视不能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其音乐美也不会为读者所感知。近些年来,许多电视剧及电影在进行排演时都会采取剧情大众化处理方式,把音乐融入到各个情节画面中去,实现音画一体,以促进电影电视剧的感染力提升。例如近段时间较为常见的古装宫廷剧,音乐的选取设定促进了场景氛围的还原渲染。电视剧《唐明皇》就采取了这一手段,其中有一个送别的场景,画面中呈现的是天高气爽的江边景象,配乐则选取了《梅花三弄》,画面及音乐共同呈现出了文人雅士如兰般的高雅气质,正好与剧情中两人自我牺牲保全大局的崇高行为相对应,增强了电视剧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夏冰.略谈电影音乐的艺术审美感受[J].电影文学,2011(0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