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专业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1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航空物流 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实际的生产与经营管理资源建立用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校企合作校外基地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如何有效地建设校企合作基地,从而更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推进,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结合建设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物流示范性专业建设,我院在航空物流快递方向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突出了实用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1 我国高职校航空物流专业企合作校外基地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主要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被认为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之所在,尽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有调查表明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上付出不少,效果却不尽人意,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的目的性不清。在学校方面:表现在校企合作是上级要求搞的,尝试一下再说;在企业方面:一方面迫于社会责任压力,另一方面实习生还可以顶岗,缓解企业人力不足问题,因此,合作处于一种走过场的应付状态,基地建设也就流于形式。据调查,有些高职院校,一所学校就签署达300多家的校企业合作单位,但55%的合作单位在签订协议挂牌后,完全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活动,合作的层次不高。在合作的内容上大多停留在把校外基地看作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把学生交给企业就不管了,形同“放鸭子”。而企业大多把基地看作是提供临时劳动岗位的场所,把学生实习看做是临时应急的廉价劳动力。在合作的形式上,大多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上上课,或学生到企业短期实习等浅层次形式。在合作的核心上,大多倾向于将合作定位在培养结果,即就业阶段的合作,而不是定位于培养过程的合作。
(2)合作的合力不强。企业属于经济部门,强调经济利益,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无心担当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认为人才培养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企业只是使用人才。而在学校方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意识不足,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招收的数量。而这又从另一层面削弱了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激情,导致双方合作的力度不足,从表面上看双方签订了协议,但实际上常常疏于沟通,互相埋怨,甚至貌合神离。
(3)合作的持续性不足。目前校企合作单位普遍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合作单位在合作开始时表现积极,而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冷淡,挂牌环节热烈,过后工作清静。较多的校企合作项目是靠人脉和感情的维系来进行,而不是基于互利双赢的基础来合作。在合作的时间上,大多是短期的粗放型的合作,而不是长期的精细型的合作。因此,常常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双方的合作难以持续,更谈不上深度的合作。
(4)合作的目的不一致。企业从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希望实习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因此提供的岗位所需技能要求不高,往往比较单调,劳动强度大。同时学生从一天坐8小时变成站8小时,很容易产生厌烦与消极怠工现象。同时,航空物流企业拥有较多的大型设备比如装载机、叉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较高,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由于学生不具备劳动者的身份,将不能依据劳动法取得应有的救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到预岗实习时间的制约,企业对岗前培训不够重视,同时由于缺乏经验,造成学生安全意识比较淡漠;另一方面,学生不是正式员工,没有缴纳工伤保险,不能享受相应的补偿。
1.2 主要原因分析
(1)宏观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对高职教育一再强调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但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未尽完善。企业和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在合作的过程中既伴随着利益的一致性,又包含了一定的矛盾,它需要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主动扮演宏观决策者的角色,需要国家利用政策来引导企业、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融为一体,甚至可以立法的形式,将校企业合作教育的原则加以确立。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互动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而现实中,国家对企业的干预还处于一种软约束的现实状况,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也难以改变学校本位的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2)思想观念认识不高。其一,教学管理者缺乏企业背景,进入企业不够,对实践教学理论的跟踪和学习仍有一定差距,导致实践教学指导力量存在欠缺。其二,教师、学生的思想认识仍未到位。教师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具体践行者,在校企业合作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仍怀揣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学生下到企业实践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下到企业吃苦耐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依靠教师来转变学生的观念,亲自带队下到基层,下到企业一线。如机械、电子、物流等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单位是生产一线车间,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且劳动强度大,这中间如果没有教师直接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转化,企业即使下大力气配合,也无济于事。
(3)统筹管理与指导不强。主要体现在,没有独立设置校企合作管理机构,也没有校企合作专门岗位设置。校企合作企业单位的选定落实,本应由学校层面的机构负责统筹、管理、指导,而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基本上处于二级学院各自为战缺乏标准的状态,包揽了从合作单位的联系、资格审查、合同签订及后续跟进的全过程,学校层面对合作单位的统筹管理与指导性被弱化。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与合作企业全面沟通,没有及时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纪校规与企业方交流,造成企业的许多管理制度过程安排与学校冲突,这种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2 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校外基地建设的关键路径探究——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物流专业为例
破解高职校企合作中的难题,人们不能只停留在有待宏观层面政府的支持力度与政策措施,而应积极思考。既然校企双方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及合作的强烈动因,那么,合作基地推进的关键路径是什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对接?对接后又如何加强基地的内涵建设?还要靠什么来引领合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2.1 主动对接,主动服务
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欲实现这一目标,校外基地建设势在必行。基地是校企合作的载体,是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对接、学生素质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对接的最直接最见效的运作平台。只有在基地中,学生们在工作情境中习得技能,感受企业文化,才有利于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事实上,当校企合作中学校是主体,企业只起辅助作用时,要让企业充分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主动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效益服务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努力与企业达成真正的合作。
因此,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进行行业调研、走访企业、听取企业意见、聘任企业教师、加强专业建设增大对企业的吸引力。而企业方除了提供实习场地、设备、技术、岗位、管理经验外,还应参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课程设计、参与教学、参与实践指导等,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2.2 内涵建设,夯实基础
内涵建设是校企合作成功实现的基础,需要从运行机制与保障、实习管理与学生激励、产学研高端引领等方面加强合作基地的建设、夯实基础。
2.2.1 体制建立与制度保障
我们按航空物流专业相应的服务岗位工作过程、目标和行业对知识、能力以及能力的度和序都有相应的需求,形成学习领域的过程、内容、方法。编写顶岗实习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列出实习岗位理论和实操的课时及内容,对学习目标可进一步分解并配合适宜的学习训练时数;按照顶岗实习标准,制定学生实习手册,作为指导学生实习与评价学生实习依据;构建顶岗实习评价体系与组织实施方案。;同时,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我院首先邀请航空物流类企业专家来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岗前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其次,为保障学生利益和减轻遇到伤害时企业、学校和家庭的负担,学校为学生购买了保额较高的短期商业保险,这些在实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2 实习管理与学生激励
(1)顶岗实习组织管理。实习教学工作实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由学院领导统一领导和规划,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和实施。系部负责有关实习教学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办法的制订、检查、评估,以及重要问题的协调处理,并负责具体实施民航运输专业实习教学工作。
(2)航空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安排。航空物流专业顶岗实习期为一学年8个月,实习期的长短可根据实习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意愿适当延长。航空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也可选择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学校安排实习按如图1流程进行,学校联系好实习单位后,会按学校和企业的协议要求公布实习需求信息,企业按用人要求和同学进行双向选择,经面试合格的学生将签实习承诺书。专业教研室必须于每年9月20日前,安排好专业学生的实习,并编造好实习学生名册报经管系分管领导;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同学,必须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将其所在实习单位盖有公章的接受函及单位概况、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材料一并上交教研室登记注册,经教研室批准后,方可参加实习。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填《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手册》由实习单位签署意见于第二年的4月20日前交专业教研室,作为教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参考依据。
2.2.3 产学研高端引领促长效合作
校企合作校外基地不能仅停留在学生实习或对企业员工开展内训等功能,要提高合作的层次和质量,要向内部延伸、向纵深发展,谋求产学研相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现代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就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专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从事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也需要向企业的生产实践转化,实现其社会价值。只有直接参与了产业经济的运作,职业院校才真正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我国高职院校校大多开展了形式不同的产学研合作,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企业协同少,关起门来搞科研、合作处于松散状态、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和激励政策。
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资源条件,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笔者提出采用以点带面的“金字塔”模式。一是以专业带头人引领,组织产学研攻关团队,团队成员由专业教师及优秀学生乃至企业骨干组成。二是成立“产学研工作室”,该工作室应直接设立在企业,要求专业教师经常到工作室开展工作,与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紧密接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在高新技术应用、运作优化、生产配送、效益提升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与企业开展积极合作,解决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四是后发效应,通过项目研发,教师们掌握了大量专业前沿发展信息,知识得到及时更新,实训指导效果得以提升,再将研发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攻关的有益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仅为企业解决技术与管理难题,并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五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高职高专,同时可以成为其他学校师资培训基地。这样的产学研项目成功一个再继续一个,基地的合作自然就持之长久。
3 灵活多变的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校外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的不断探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物流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形成三大类。
3.1 认识学习实习基地——国内外快递公司
这种实习基地以FedEX、顺丰航空为代表。学生主要是通过参观访问来了解这些实习基地。这种实习基地是行业的龙企业,管理规范、现代化程度比较高,能够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通过与这种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航空物流行业动态,培养学生对航空物流行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校阶段就直观的了解到将来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状态。
3.2 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创新的基地——航空公司货运部、机场货站
这种实习基地以深圳机场货站、南方航空货运部为代表。自2006年6月以来,深圳机场和广州民航学院合作,为航空物流专业的学生在机场货站、机场地面服务部等单位提供实习岗位,共为机场一线生产保障部门输送实习生368人,许多学生毕业后通过考核被机场公司录用,而且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通过合作,学校与深圳机场探索并建立了多渠道接收、储备、培养民航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经。2008年广州民航学院和深圳机场股份公司共同举办了“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实验班,航空物流专业31名学生参加了实验班的学习。实验班是结合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特点和高职教育特点创建的。航空物流是一个季节性和周期性都比较强的行业,运输高峰和平时的人才需求差别很大。因此,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机场协商,采用“旺进淡出、半工半读”方式,创建工学交替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学生自愿申请,深圳机场按用职标准选拔。学生在春运高峰前进入,春运后半工半读。在实验班第一学期,学生从周一至四工作四天,从周五至周日学习三天,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一年。实习期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被深圳机场录用为正式员工。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期间,深圳机场为每个学生提供每月1000元的实习补助。实验班学生于2008年1月进入深圳机场货运站参加春运服务工作,面对今年罕见的华南地区雪灾,他们积极投入工作,为当年深圳机场的春运保障服务工作作出了贡献。
在和深圳机场“工学交替”合作教育中,通过实习基地这个平台,学院结合机场的生产运营岗位技能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按企业人才需求周期安排学生教学,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把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引进到到我们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把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引进到到实验班和学科理论课交叉进行,同时实验班的专业教学也向机场的职工开放,并为机场的在职职工提供各项技能培训,以加强双方合作关系。这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是一种新的“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实验班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留在深圳机场。
3.3 “产学研”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
这种实习基地以民航快递、白云物流为代表。由于民航业行业设备专用性、技术含量和实习操作均要求较高,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综合优势,利用民航快递的特种设备及专家资源,适时适度展开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项目和旨在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训练项目。这种产学研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聘请企业专家,丰富师资队伍
我院聘请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师,为学生定期举行了“航空物流实务”系列讲座。企业的优秀员工以及管理人员被聘请到学校担任专业讲师。企业讲师的到来,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程内容,所讲授的内容更贴近生产,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院的理论课程形成互补。正是因为这些生产的见闻和经验,学生能在顶岗实习阶段更快更好地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就业与工作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3.2 开展企业培训、为企业提高员工素质
学校的优秀教师成为了企业的内训讲师,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已经针对民航快递、白云物流开有《航空物流优化操作》、《物流企业团队建设》、《企业内训师授课技巧》、《物流企业营销》等有针对性的内训课程,不仅帮助企业员工提升了知识体系,促进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益的提升,同时也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用企业的案例补充理论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
3.3.3 将进行科研建设,提高教师水平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科研力量,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学生等组成产学研队伍,深入企业,开展物流优化与效益提升的产学研课题。2012年5月航空物流专业教师申报了了广东省教育厅省级项目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校外实训基地》,与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项目的调研工作,提交了研究报告。2012年12月,航空物流教师团队完成了校级项目《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研究》的调研工作。同时,这种实习基地建设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
3.3.4 引领示范作用,普及校企合作成果
为提高物流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航空物流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方面的学习,培养高职专业教师基于岗位群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和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活动的能力,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批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民航快递企业联合开发了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物流专业教师”国内企业顶岗培训班。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举办了两期培训班。
2011年11月,航空物流专业举行了“物流专业双师培训暨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研究与实践研修班”,该研修班的23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兄弟院校主要是广东省内的其他非示范性院校,通过课程培训,学员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证书》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联合颁发的《双师资格证书》。
2012年7月4日到8月24日,由我校首次承办的国家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班圆满结束。来自广东省各高校的25名教师参加了为期8周的国内企业顶岗培训,主要涵盖了民航物流专业与行业发展政策解读、航空货物进出口业务程序、民航快递业务、白云机场货站和南方航空公司货站实习等。本项目培训,特邀了国内民航物流企业专家授课,联系了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货运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货运部作为教师定岗实习单位等,使此次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课程培训,学员获得了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航空物流师资培训证书》。
项目运营特点:
精心策划培训方案:针对民航快递具有鲜明的航空产业背景与民航大省区域特色的实际,立足行业、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紧紧围绕航空物流,策划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
优选培训主体企业:项目规划初期选择了行业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强、岗位设置全面、技术开发能力突出、设施设备先进、未来有发展潜力、校企合作紧密地民航快递企业为主体培训机构。
合理组建师资团队:由民航快递企业专家领导、资深工程师、物流行业协会专家和高校知名学者组成培训师资队伍,每个专家不超过三个模块的课程分配。
创新培训学习模式:开发出了集“教学、培训、考证与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全程企业顶岗实践的学习模式(详见图1)。
严格建设保障体系与企业共同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组织体系和过程监督体制。
“教学、培训、考证与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物流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培训项目形成的教学资源有力地推进了专业建设;开发的新课程提升了高职教学质量;掌握的民航货运先进技术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有良好前景的项目。
综上所述,航空物流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特征、学校专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安排,灵活多样。一是类型上要合理规划,为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找到合适的企业;二是层次上要合理规划,企业水平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不能全是行业内最优秀的企业,也不能全是行业内最差的企业;三是制度流程规划,通过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基础,最终达到产学研高端引领,促长效合作。另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可盲目追求数量,要不断提升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和层次,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小平.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化建设[U]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
[2]曾益坤,周宁武.物流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物流技术,2010,(9).
[3]曲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43.
[4]毛颖善.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高顶岗实习质量[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7.
[5]蒋素春.产学研的校企合作关系构建[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42.
[6]秦旭.产学合作的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05):37.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2
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重构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结构;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以实践教学为主线 ,形成内外结合、 校企结合、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大专业教材建设力度;丰富校内实训室建设内容 ,创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设置合适的实践教学环境 ,提倡项目教学法;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技能的主要训练平台 ,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育 ,而高职教育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在2006年颁发的16号文中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 建设、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 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践教学是关键的环节。因此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 ,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了解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同时寻找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 ,对于建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和培养第一线物流管理实用型人才物流技术操作型人才 ,具有重大意义。
一、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物流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保障
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实践教学是一种优化教学的方法论对策系统 ,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为完成特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经由逻辑归纳概括而成的比较稳定、 简明、 具有可操作性、 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1 ]
实践教学是提高物流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保障。
(一)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的提高 ,物流高职学生必须工学结合 ,参加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为物流高职学生提供了工学结合的条件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工学结合培训和专业就业实习。
在真实的物流职业环境中学生得到了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能够尽快掌握物流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除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增强实践能力外 ,还熟悉并遵守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 ,完成实习后 ,有部分学生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还有部分学生由企业推荐就业。 [1 ] 实践教学为学生毕业后很快顺利进入职业市场、 缩短工作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形成了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的行为会受到企业生产的质量、任务要求以及生产纪律等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企业环境学生必须学会与人共处 ,学会必要的社交礼仪。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感受的职业道德不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 ,而是现实又容易引起思想共鸣的人和事。学生进入职业岗位 ,是否诚实守信直接影响到其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实践教学中 ,通过实训教师的指导和基地员工的示范 ,学生会形成敬业、 爱业、 守信、 守时的观念 ,使其人品与职业道德都得到升华。
(三)实践教学巩固了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物流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事岗位工作 ,能够巩固专业知识 ,熟练专业技能 ,使物流专业技能素质得以有效提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使用物流公司研制的先进软件 ,获得物流业务流程及表单操作方法训练;二是经过工作现场全真的实践 ,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物流工作岗位的性质与内容;三是取得叉车操作培训 ,既熟悉叉车的结构与性能 ,又达到叉车操作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水平。
(四)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既要面对必须独立完成的生产任务和反复操作的工作岗位 ,又要面对工作能力的挑战 ,需要经受严峻的心理考验 ,心理素质因此得到培养。
(五)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职业意识
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促进技能技术的掌握 ,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应当成为高职实践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2 ]进行实践教学 ,每位学生首先必须经过安全培训 ,才能够开始各种技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必须操作规范 ,对不安全的因素进行判断 ,对紧急发生的事故进行处理 ,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丝不苟的安全责任意识;各实训基地分别按生产流程、 管理流程、 技术流程来规划和布局 ,学生严格按照生产、 管理、 技术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各实训项目 ,从而培养了严谨的生产质量意识;与他人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教学中 ,充满了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相互交流的机会 ,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意识。
二、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教育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还是学科型的传统教育模式 ,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的问题 ,导致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实践教学模式方面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缺少理论性依据和实证性研究。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引进国外物流学方面的最新理论 ,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了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等新课程。但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课程时 ,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应设计哪些实践教学环节和课程等问题未能从理论上找到依据 ,更没有进行过实证研究 ,导致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性。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未能突出高职教育的内涵。
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存在盲目设置课程的问题 ,例如开设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高等数学之类的课程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 ,就是听懂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用不上的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技能水平与单位的用人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存在因人设课、 依现有条件设课的问题 ,例如集装箱运输、 物流设备与设施等课程能请到授课教师就开 ,请不到授课教师就不开;三是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像开设商品学、 商品流通学、 流通经济学这三门课就显得重复了 ,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要开设商品学就够了。教学大纲则存在着沿袭学科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 ,实践教学内容偏少。
3.专业教材缺乏实践训练的内容。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教材 ,既有中专教材又有本科同类教材;既有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的教材 ,又有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只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 ,依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基础理论分量过大 ,应用技能比例过小 ,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征与要求。
4.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了认知实践、 校内实训、 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认知实践和校内实训环节 ,大多是教师采取理论式的讲解或进行简单操作演示 ,就算是在校内实训室也只能进行简单的物流软件操作 ,学生缺少真实的参与机会。校外实习多半是 “放羊式” 的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 ,有的学生联系不到物流企业 ,就只好在企业物流完成实习任务。
自主实习 ,既没有统一的组织 ,又无跟踪指导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5.实践教学管理不科学。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面 ,有的院校既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也没有配备相关管理人员;有的院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执行起总是流于形式;有的院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缺少有效的监控管理手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 ,毕业实习组织管理水平和指导水平不高 ,学生毕业实习前缺乏清晰的、明确的操作性强的任务书 ,实习过程中与企业负责实习指导的管理人员沟通不多 ,实习结束后普遍只有实习鉴定 ,而没有具体的实习单位意见跟综调查 ,考核标准不清晰。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 ,致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高。
(二)实践教学基地方面
1.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投入少。大多数高职物流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如广西 17 所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院校只购置了一套物流模拟软件 ,除了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软件模拟虚拟空间外 ,教师和学生的校内实训实践活动机会较少 ,因此不能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 技术型人才的特色。
2.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单一。多数学校校外实习基地仅能满足参观式、 认识型的实习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努力虽建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 ,但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 ,基地数量显得相对不足 ,还不能充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训机会;多数企业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 ,当前职业教育在政府、 学校层面上 ,虽然已经得到了空前重视 ,学校对产学合作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但多数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依然表现为不乐意。 [3 ]
影响企业不愿意建立实习基地的因素很多 ,除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缺乏能承担较多学生校外实训的岗位与生活条件 ,缺乏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双赢机制等以外 ,最根本的还是缺乏国家对企业愿意承担产学合作教育责任的激励机制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保障;中小企业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多岗位轮换的实训要求 ,物流专业要求学生专业实习能经历多个生产环节 ,即进行多岗位轮换 ,这在一般中小企业无法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缺乏合适的岗位与管理 ,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特殊的生产运行周期 ,只有在生产任务相对间歇时 ,企业才愿意提供一定岗位给学生实训 ,并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
(三)实践教学师资方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一是真正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师资大多是从非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转型过来的 ,有的是学经济学的、 有的是学管理学的、 有的是学营销学的、 有的是学交通运输学的 ,正宗学物流专业的教师极少;二是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不高 ,大部分教师缺乏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缺乏物流科学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 ,缺乏在物流企业的实战经验 ,专业基础知识不足 ,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三是专业教师双师结构不合理 ,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专业教师数量很少。 [4 ]
(四)实践教学方法方面
实践教学方法传统。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上依然是沿袭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 ,偏重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课内实践教学教师仍然是理论式的讲解或进行操作示范 ,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 ,既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 ,大多数院校没有严格按照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进行 ,只是让学生自己盲目联系单位实习 ,这种放羊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三、 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必须突出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提高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整体素质 ,针对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实践教学模式方面
1.重构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结构。重构教学计划方面:一是坚持学以致用重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注重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 ,教学计划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适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听取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专业人士的意见 ,必须到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 ,这样才能明确物流管理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 ,从而形成一些能反映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并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课程。
三是对配送管理软件、 运输调度软件等专业课程 ,应尽量采用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各占一半 ,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四是单独设置实践课程 ,将物流专业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实验中独立出来单独设课。
这样做才能将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养成学生的动手习惯 ,才能培养学生对本专业新知识、 新流程、 新产品的兴趣和技术能力。五是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职业性 ,应该把物流师等资格证书考试课程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顺利获取相应资格等级证书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优化课程结构方面:应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设置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 ,突出实践能力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进行项目化训练 ,将专业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模块中 ,打破学科课程知识化、 系统化的传统 ,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2.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 ,以实践教学为主线 ,形成内外结合、 校企结合、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具体包括专业认知实习、 仿真实训、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认知实习主要形成学生的物流管理初步技能 ,教学内容可安排:认知车站、 港口、 码头、 货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 ,认知叉车、 集装箱、 货架、 托盘、 吊车等物流设备 ,认知工业企业、 商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查 ,如了解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 岗位职责和业务来源。仿真实训主要形成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 ,教学内容可安排:货物出入库管理、 货物搬运管理、 货物日常养护及盘点管理、 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 报关业务、 集装箱堆场管理、 订单处理、 分拣、 补货、 配货、 送货、 流通加工、 信息系统管理等训练 ,从而使学生掌握采购管理、 运输管理、 仓储管理、 配送管理、 装卸搬运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物流设备的操作使用 ,了解并熟悉企业物流、 连锁物流、 国际物流、 供应链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重点管理内容。
生产实习是在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环境中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去实习 ,直接参与物流企业所分配岗位的工作 ,教学内容可安排:掌握物流企业实习岗位的职责 ,了解与上下工序之间的关系 ,熟悉物流管理工作流程及操作要领 ,学会独立操作。毕业实习是在校外的实习就业基地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 ,内容安排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熟悉就业环境 ,学习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来正确处理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同时为毕业论文写作收集资料。
3.加大专业教材建设力度。
实践课程的教材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之一 ,编撰物流实训教材是规范实践教学的理论保证。目前 ,我国已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类物流实训教材为数不少 ,体系构建初现端倪 ,对于物流实践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业界人士参与不够 ,加之我国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新技术、 新情况、 新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急需编写一套体系科学、 规范实用的高职实训教材和指导手册。
为此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通过对国际国内物流市场的调研 ,广泛收集物流行业的新技术、 新工艺、 新设备信息 ,突出能力培养 ,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安排 ,将物流企业的经营实例及最新成果编入实训教材 ,突出实用性。
(二)实践教学基地方面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由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点组成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都具有特殊作用。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不仅需要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模拟仿真操作 ,而且也需要在校外物流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实习。
1.丰富校内实训室建设内容。
校内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 ,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是营造良好实践环境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必要保证。校内实训室环境从容宽松 ,学生能够掌握设备的操作还能进行反复的训练。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
不仅要加强物流专业模拟软件实训 ,还要积极开发物流管理虚拟车间 ,不断丰富校内实训的教学内容。
2.创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首先 ,由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联系 ,取得信任后通过学校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 ,共建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其次 ,在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 ,积极吸收企业家进入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 ,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最后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学校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大胆组建经济实体 ,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三)实践教学师资方面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职院校要通过培养、 引进和外聘等途径 ,建立一支双师素质高、 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为此 ,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参加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或选派他们参与各种类型的企业物流实践和项目研究 ,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建立由企业或行业专家、 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组成的动态兼职教师库 ,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双师型教师既能按照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训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够提供物流典型案例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设置合适的实践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环境既有现场环境又有虚拟环境。
教师应该根据实践课程特点、 实践教学目标和资金投入情况 ,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环境。如物流信息处理、 物流营销和成本分析、 国际物流与货运过程等实践教学目标可以选择虚拟环境 ,通过实训软件、 企业物流运作图片和视频等手段来实现。而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能力、 物流系统设计和规划能力的培养等实践教学目标 ,需要有较多的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的结合 ,应该选择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相结合 ,通过模拟物流中心的设备操作和到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2.提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 ,有利于学生毕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
要使用项目教学法 ,就必须要有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物流项目 ,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 ,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通过校内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 物流软件实训室等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物流实训项目教学法在阶段性实践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教学中应该大量使用 ,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 [5 ]
如为客户完成一批货物从 A地到 B地的配送和运输方案的设计 ,这个项目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物流配送、 运输学、 运筹学等知识。此项目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最优的方案 ,做出最优决策。
(五)实践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方面
1.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技能的主要训练平台 ,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在校内物流实训室主要对学生进行物流软硬件模拟操作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的专业技能;在校外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组织学生“顶岗实习” ,开展 “实境训教” [6 ]。
校企双方签订协议 ,学生以 “准员工” 身份进入企业 ,实习期满时大部分学生被企业优先录用。
2.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了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应该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训指导手册》 、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考核鉴定表》 等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3.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要改革传统的、 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 ,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 ,笔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采用实际操作、 技术比武、 口试、 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 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合理性来确定成绩。
同时 ,要把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 ,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助理物流师资格证才能毕业 ,这样既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又可以与社会结合 ,走开放办学的道路 ,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 健1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 ] .教育与职业 ,2005 , (18) :14~161
[2 ]张小军1高职教育和谐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J ] .教育探索 ,2008 , (5) :24~25
[3 ]李淑华1构建实验室培养物流人才[J ]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5 , (12) :46~47.
[4 ]莫高兴 ,张尔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 .高教论坛 ,2006 , (5) :205~207.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3
专业实践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为达到目标,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和学习环境等条件组成,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实践性教材的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实践性教材能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技能和技术的培训进行有效规范。教材的建设特别需要综合考量,除尊重学习规律和务实精神外,还应体现4个原则,即操作性原则、序列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操作性原则是指对操作既要有“量”的要求,使之“熟能生巧”,又要做到“具体”,每次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设计得体的实验内容、安排合理的程序和可行的考核标准;序列性原则是指要求教材必须构成一定的知识技能体系,布点应科学、连贯、均匀、相对完整;过程性原则是指要采取阶梯式的学习方法,在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中科学合理地设计具有提高技术、技能的操作性内容,从而使学生边学习边自测,边实践边自评,边研究边自结;适应性原则是指教材的通俗易懂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容易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实践环节。
(二)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实验室采用仿真手段,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提升,它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重要平台。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软”、“硬”兼施,既要开发或购买适当的物流管理软件,如物流管理流程仿真软件、物流方案设计及优化软件等,还要购置适当的硬件设备,开展工作环境仿真实训以及开展软硬件结合的高度仿真实训。除此之外,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实验资料也不可缺少。
(三)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毕业学生适应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的速度,利用在校外企业建立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是广泛开拓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保证实践基地的数量是实施顶岗实训的前提。通过广泛开展专业教师下基层活动、利用物流行业协会等方式与多家物流企业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为校外实践基地轮训计划的成功实施提供基本性保障;二是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争取资金支持;三是校企共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负责实训学生的过程监督、指导和考核,保证实训学生能尽快上手。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选派物流专业教师到企业基层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巧;二是引进新教师的时候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引入一些既有企业工作实际经验,又有高学历文凭的人才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三是聘用企业物流岗位的管理者为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制约实践教学的因素多,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复杂,可控性较差,必须把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纳入全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软件硬件相互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一)补上管理缺位
独立学院校内实践课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一般由实验教学管理科(属于教务处)负责,但由于物流教学实践不仅仅有校内部分,还有校外部分,校外部分的工作由各教学单位负责,形成教学单位直接监控和管理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导致教学单位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实质上等于没有监控和考评。教务处的实验教学管理科有必要扩展管理范围,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统一管理起来,切实负责起协调效果考评和质量监控的工作。
(二)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得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要重视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完善和制定设施、技术、设备、经费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践效果。
(三)转换考核方式
以学生能力评价为导向,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生的考分为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用综合考评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取代单一考评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加大实践成绩考核的权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力确定的标准,走上以能力为导向的正确轨道,引导学生提高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
三、结束语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厂中校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厂中校”实践研究目的
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生产制造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现在,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核心的经济增长点,是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130余万人。尤其是对物流企业第一线的高级人才和物流技术操作人才十分匮乏,可相当一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要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就是在现代物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指导下,针对社会用人需要,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
1.职业岗位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将职业目标定位在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运等环节,每一环节均对应了相应的岗位群,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基层操作岗位和基层管理工作岗位。课题组根先后多次对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北京华宇物流,唐山北方物流公司、天津苏宁配送中心,北京苏宁易购, 开滦国际物流,天津海格物流、天津德邦物流公司,天津南储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以及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在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中基层操作岗位主要包括采购员、仓储管理员、配送管理员、运输调度员、理货员、拣货员、客户专员、货运员、报关员、报检员等。根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文件的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今后的努力目标就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即采购主管、仓储主管、配送主管、运输主管、货代主管等五个基层管理岗位。
2.职业能力分析
(1)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有相关工作岗位经验非常重要,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工作会产生积极影响。
(2)必备的理论能力:首先是物流管理知识,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但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系统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等方面的相关技能,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都要熟悉;其次是财务知识和其它商业知识,要学会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同时还要有经济学、贸易等商业知识;第三是物流信息系统知识,由于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对信息系统能熟练应用以及能积极推动其发展。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在货代岗位方面要求更高。
(3)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首先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工作顺畅的基本前提,它包括情景感知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反应速度等;其次能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很多任务都是要通过几个人组成团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和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5+1厂中校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其重要物质载体就是“厂中校”、“校中厂”建设。
本课题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积极实践“5+1厂中校”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厂中校”下,由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其中由企业负责“5+1”的5,即一周6天工作日中,5天在企业现场顶岗实习,并由企业指导教师负责现场企业文化传授,5S管理学习,物流KPI学习,团队管理,客户满意度管理;而“5+1”的1,即一周6天工作日中,专门抽出一天由学校老师到企业结合现场讲授专业知识。
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被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特色重点专业后,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厂中校”模式。10物流管理学生30人在2012年10月底进入天津苏宁物流基地进行项目教学和实习教学模式。2013年9月13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苏宁云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同时,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天津苏宁云商物流基地实现《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控制与考核》《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教学与生产性顶岗实习有机地融合。2014年2月,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天津苏宁云商物流基地实现完成《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控制与考核》《配送服务于组织》《运输服务与组织》的课程教学与生产性顶岗实习有机地融合。
“厂中校”模式下,还要改变考试方式与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能力考核、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苏宁4.5万平米的大件仓库,7000平米的小件仓库成为学生最好的实践场所,知识在这里传授,技能在这里提高。通过这样的培训,既为苏宁培养了坚实的后备人才,也使学院的教学改革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厂中校”,不仅扩大了学生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空间,还切实推进了学院进入产业园区,实施商业和物流产业现场“一体化”教学,对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实现以需促学,校企双方共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服务京津冀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5
关键字:现代学徒制;校企合股经营型;校园公司;四方共赢
一、现代学徒制的起源
现代学徒制是以古代学徒制为发展基础,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企业实习、工作培训以及订单训练等都是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它是在古代学徒制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升级的。现代学徒制主要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对学生而言,入学即就业,学习过程中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即“学中做,做中学”。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是目前社会对于人才大量需求而导致的必然趋势,从而进一步为教育方式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升级与进步提供动力,为人才的打造与输出提供更多的渠道,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是升级教育模式、促进职教体系的建立的重要渠道。通过学徒制,能够有效提升培养对象素质的全面提升,提高培养对象的工作责任感、团队意识等素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有开展必要的学徒制实行工作,主要为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加强学校的人才输出,目前,我院也顺应时代的潮流方向,试行学徒制,加大我院对于人才的输出量,提升我院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1、建立必要的校企合作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创新与升级,在一般情况下,一旦入学,即可认为获得就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处理了学生的工作人员身份问题,另外,学校与企业的配合,能够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使得培养的人才更能够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同时,在很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就业率。2、更新教学内容学徒制主要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需要对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制定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与专业要求的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教学重点以及考核标准,根据学生的具体标准与实际水平,进行一定的培养计划,形成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步的全面培养模式,例如可以通过校内学习、岗位实行以及实地培训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培养。3、完善教学方式与管理模式现带学徒制的实施环境一般是由校内逐渐向校外延伸,从而实现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多元化的技术人才,因此,对于学校的管理模式也做出进行必要的改变,例如对于教学环境的变化,在教学管理中,应该重视学校与校外学习环境的衔接与交流,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决定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与情况为主要因素,例如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中,就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制定对应的培养方案,实行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配合管理,提升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保证学徒制的顺利、高效的实行。4、加强教学团队的配合高职院校的本质使得其教学团队与其他高校的教学团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学院竞争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相关专业的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学习”与“工作”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相关专业的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变化进行必要的改变,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条件,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徒制引导的教学模式具有清楚的认识,熟悉相应知识点针对的主要工作的具体内容,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5、学习评价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学徒制下,学生对于相关工作的理解与领悟都存在一定的优势与独特性,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以实际成绩与发展前景为主要考核标准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党的成长与进步,其具体措施为:第一,采取必要的过程考核,对于学生在“工作”与“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也应该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考虑因素,教师可以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并对学生对于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价,并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交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可以设置相关的学生作品的展示与竞争平台,例如通过对各项荣誉职称的评比,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动力;最后,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并给出相关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尤其表现对于学生各项特质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而利于其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
三、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
在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托学院的电子商务协会,积极成立顺丰速运校园、中国邮政校园、中国移动校园等一系列经营性校园公司。具体操作思路是:学校利用自己的人员、环境优势,提供办公场所和人员,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经营优势提供设备和经营渠道,合资成立独立核算的运营公司,作为该企业的校园。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学校选拔有参与意向的优秀在校学生(一般为大二学生),作为公司员工,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派驻业务骨干担任业务主管,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员工的业务操作;学校派驻实习指导教师担任人事主管,负责员工的绩效考核。企业对校园公司同其他分公司一样进行目标绩效考核,并进行奖惩;学生员工跟公司其他员工一样享受各种待遇,特别优秀者,可在毕业后直接获得晋升。
四、现代学徒制试点带来的变化
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在学校与企业不断加强合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伴随着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不断更新,我院也更新了相关的教学理念,这使得我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并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已签劳动合同,成为公司员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通过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在企业工作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我院大部分学生的工作都得到了其他的认可与肯定,学生也能够在最快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近些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100%左右,我院输出的大量人才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使得我院的招生量也在不断提升,这与现代学徒制的实行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龚小勇,包华林,余建军,蒋多,李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5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6
关键词:包装;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校企合作;过程性考核
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必要性
1.包装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有机组成部分
包装功能作为物流七大功能要素之一,越来越受到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的重视。作为继仓储和运输类课程之后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非常有必要组织专业教学队伍对精益包装基础课程进行系统的开发与改革。
2.企业内包装设计管理类岗位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包装行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大环境的基本平稳,使我国包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涉及包装设计、包装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商检外贸等部门,物流专业的学生若具备包装专业知识,其就业前景将更为广阔。
3.现代企业转型对物流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转变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物流工作领域已不再完全按传统物流功能分类,其中对包装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需求也从单一的专业能力需求转变为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要求。
二、精益包装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培养“素养・管理・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专业技能项目训练为核心,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结构,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工作过程进行整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在我院工业物流精益包装与配送实训平台的硬件支持下,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典型包装认知、包装制造、包装作业、包装测试、包装设计5个模块,具体课程内容如表。
3.课程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围绕汽车工业物流精益包装管理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以实训教学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真实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具体的情境设计,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同时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使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网站上建立教学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沟通。
(2)教学评价。本课程教学评价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一考定成绩”的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从而利于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考核评价者设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本课程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①职业素养的考 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组织纪律等方面。②实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与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各项任务完成的质量、在小组活中的工作态度和所起的作用,以及与成员之间配合协作程度。③设计方案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精益包装基础课程的发现和处理实际工作当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方案设计思路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课程教学资源
精益包装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根据企业调研分析结果,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开发了包括教案、实训指导手册、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在内的教学资源,建立了包括典型包装认知区、包装制造区、包装作业区、包装测试区以及包装设计室等功能区域的“工业物流精益包装与配送实训工厂”。
四、课程教学效果
第一,课程内容紧扣企业包装设计和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初步形成了包括教案、实训指导手册、网络课件在内的教学体系,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实训技能操作、课后复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这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方式,坚持“理实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素养・管理・创新”的综合能力。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包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师生双方配合的过程型考核方式改革,充分发挥了多元主体在教学工作中各自的互补作用,同时改变了以往以终结性考试为主的评价考核方式,供教师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