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文1

一、捕捉课堂重点,减负课堂次要环节

为了创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当反思课堂教学内容,减少存在的不必要议论。那么,教师就确立好教学目标,把要讲述的课文重点知识在课堂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注意精简规划好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该时刻把握好课文中心内容,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围绕题目,贯穿全文段落内容,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整篇文章的情感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对课文进行探究,提出课文相关疑问。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把题目当中问题的切入口,引发学生对整文的好奇心,提问: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呢?地球上具有什么和其他星球的异同点?如果只有一个地球,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如果从开始把关好整节课程环节,形成一个条理精简的主干,那么课程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有效。

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增益

为了更好地增效小学语文课堂,那就要从提高课堂的效益性进行攻关。创建有效的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更好体现教师教育水平的专业性。如果是传统教学的话,老师是通过教材分析得到了一定了解之后才传授给学生的,直接灌输的方法是非常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益的不好行为,使得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受到限制,从而牵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通过情境嵌入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人和物的认识。比如,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詹天佑工作的场景和日常行为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此人的特征和精神所在,使得学生更加快速得知课文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三、学而时习之

课堂时间短暂,教师应充分分配教学时间。当讲授完课堂内容和进行相关互动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发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剩余的课堂时间,可以回头阅读课文重新理一理,可以完成课外习题进行巩固好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这样可以明显体现课堂增减负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努力探索增减负教学策略,然后施展在课堂上,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符合教育改革的教学要求。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文2

一、过分强调“合作学习”,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现象:

当前,不少教师为了落实新课程“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形式上的效仿,一味地追求“新”,而不注重实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时,无视问题难度的大小,无视合作学习价值的大小,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频频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没有充分读书、没有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就组织小组讨论,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的“摆设”、“点缀”,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耗时多而收效甚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完太阳特点这一部分后,一位学生产生疑问:“太阳离我们那么远,表面温度又那么高,人们是怎么测出来的呢?”教师立即抓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结果一节课下来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

反思: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是宝贵的,其利用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标准的。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形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将太多的内容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发现”、“体验”去建构。“接受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修订时指出:要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及呈现的方式,运用时要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从。

二、过度运用“电教媒体”,忽视学生的“语言实践”

现象:

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媒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盲目地、过度地使用,其结果却是适得其反。有位青年教师代表学校参加教学比武。《只有一个地球》是他自选的课题。讲课伊始,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就一味地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环保和地球、宇宙知识的资料,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教学内容。课堂就像老师展示课件的“舞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每次展示课件后,让学生只言片语,谈感悟。学生根本无须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悟,教师不必花时间和心思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师“轻松”,学生更“轻松”。

反思: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课堂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主阵地,应该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案例中,这位教师过度地依赖媒体,介绍地球的特点,阐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的道理,则根本没有让学生去研读、体味,其做法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造成了许多实践资源的流失,得不偿失。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和情感的交流过程。

三、过分凸显“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现象: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凸显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全面、深刻,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而把字、词、句的“双基”教学看做可有可无。上文中《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就存在这种倾向,游离语言文字,单纯凭借媒体课件,让学生谈读书感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可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反思: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类的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许多人文精神都是隐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语文教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广的影响。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文能力,从语言文字中去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进而受到感染熏陶。可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忽视了工具性,人文性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围绕课文的思想感情兜圈子,应注重对语言的学习,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三维目标”的整合,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文3

垃圾、废品已成为困搅世界性环境的一大难题,合理的废品利用和回收是全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环境,需要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了解我们地球的现状,有义务让未来世界的主宰者――孩子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能“从我做起”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使其变废为宝、变废为美。一、树立环保意识,贯穿美术课内外;二、“变废为宝”美化身边环境;三、以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素材,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环保意识;变废为宝;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0

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着。据统计:波罗的海每天有40万平方公里被生活垃圾污染,全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垃圾多达200亿吨,致使海洋污染严重。[1]垃圾、废品已成为困搅世界性环境的一大难题,合理的废品利用和回收是全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环境,需要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了解我们地球的现状,有义务让未来世界的主宰者――孩子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能“从我做起”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使其变废为宝、变废为美。

一、树立环保意识,贯穿美术课内外。

美术学科不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学科!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2]“环保”作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美术教师有必要将其贯穿美术课内外。让学生在美术课内外树立起环保意识,真正的行动起来,身体力行的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为了让学生无论在美术课上还是生活中都能树立持久的环保意识,我坚持让学生完成环保美术日记。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和看到的一些环保举动以及自己的环保想法用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环保美术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评选出优秀的环保美术日记给予奖励并让大家欣赏,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年的寒暑假我还开展了“爱护环境,做环保少年”环保先锋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同时逐步树立起孩子的环保意识。

二、“变废为宝”美化身边环境

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无用的材料”,用创新的思想去想象,创造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并用来美化身边的生活。

在美术课外我让孩子搜集自己认为可以用来再创作的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然后以展览为动力让孩子进行创作,并把优秀的作品放到学校展柜中,共全校学生欣赏。还在学生中开展“变废为宝,做环保小艺术家”社会实践活动,并大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环保作品用来装饰家庭和班级、走廊文化等。

三、以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素材,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线战士”要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从深化教育改革入手,努力在教育创新上下功夫。

为了更好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美术创作,开发学生想象思维,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我们在学校第二课堂美术活动中开设了“废旧物品制作青铜器”、“废旧物品制作浮雕和茶具”,把废旧物品与传统的青铜艺术、浮雕艺术等相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术作品,为孩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创作的平台。通过制作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我们还利用小学美术教材的现有课程与生活中废旧物品相结合,不但拓展了学习内容还在教学中渗透了环保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专门通过收集、整理教师和学生可接触到的废旧物品为美术资源,不断探索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与美术课内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课例设计、教学实践、展示等理论与实践研究,最终设计和编排了环保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小学美术课内外的变废为宝》,形成了一套较具地方特色、较为完整的地方环保美术教学教材。通过研究有效而多样的美术教育方式,传播、弘扬和传承环保美术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其文化内化感悟心灵,使环保美术文化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爱护环境必须把节约和利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美术课内外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把它们变为为宝、变废为美!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要开动脑筋,开展小发明和创造活动,千方百计为节约资源作出贡献。

未来,就在我们的爱心上,就在我们的双手中。让我们人人献上一片爱心。以我做起――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组织;调控

1.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1.1组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小群体,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小组,按照一定的人数(4人或6人)分成一个个小组,分组也是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只有做到合理的分配每一组学生,才能够确保后续的教学有效开展。

1.2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不明确、不具体

教师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加上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自觉性,在自主合作中,很容易出现教师控制不住局面的状况。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组织好,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具体,大而化之。例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喜欢文中的谁?”问题抛出后,一部分学生马上开始了讨论,还有一些学生迟迟没有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学生的问话中可知,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就没有迅速投入到讨论活动中来。倘若教师一开始,就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人物,将要求明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说的对象,自然就能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1.3教师对自身的角色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很多老师深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需要倾听、照做就可以了。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话特别多,生怕学生没听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要求学生把自己教授的必须全部记住,却很少关注学生是真正理解的记忆。这样一来,学生成了课堂的客体,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毋庸置疑,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表面上看,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实际上是缺少自主思考的,也很难达到学以致用。

2.如何解决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定明确的小组学习目标

教师在安排设计合作学习时,应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小组合作,要实现让学生弄清什么知识?发展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例: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比较两次掌声,他们分别代表什么?设计时,我将小组学习目标定为:1、品读课文,体会“掌声”的含义;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我为学生准备了学习卡,要求学生找出两次掌声时“英子”的神态、动作,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帮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将小组意见汇总;最后,由教师将小组意见在全班进行分享,师及时地给予评价,并总结。

2.2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过多地干涉,甚至包办,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巡视指导。即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与提示启发;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地进行纠正;当学生之间出现分歧时,给与公正客观的评价。总而言之,教师的作用就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2.3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学生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工。例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先给小组布置任务,再由组长安排每位组员分别找出文章中关于一个地球的的描写,最后再将大家的结果放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体会,整理得出小组的学习结果。由此可以看出,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小组分工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小组当中的价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3.结束语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构建;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应以从《课程标准》为指导,转换教师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读为主”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习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表达能力则发展得快,自学能力也就会增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学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学生成长的推动力。

一、在训练中理解

学生能否在阅读的内容中受益,就要看学生对于字、句、段、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了。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该通过什么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在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到,首先要过“熟读关”,要在熟练郎读

的基础上,注重默读速度的训练,即速度。它体现了一定的阅读水平,读得快的理解能力也强。其次要过“背诵关”,背诵能力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这些背诵篇目,

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能从多方面强化学生审美、感悟、鉴赏、判断的能力。在实践中我和学生同享其乐,一起背诵古诗,词格言警句,精彩语段,慢慢地语言文字已似血液一样流入学生的体内,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营养,阅读已成为了我们的享受。

二、在情境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出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融入阅读实践之中,“悟”和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把收集到的能展示宇宙中的美景图片配上音乐描述字宙的美。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庭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的神秘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语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就会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情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时导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展开探究性阅读,抓住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引导学生探究“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强调“同时”。

学生经过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反思理解,体会到了地球的“可爱”,可从宇航员的“遥望地球”所见到景象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的滥用”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如果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我们可不能毁了家园。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在探知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中,发展语言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悟”出了文章真谛。

三、在空白处想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文6

一、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三大变化

1.课程理念更鲜明、简洁,凸显地理课程价值功能

原“实验稿地理课标”涉及的学科课程理念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共六条”,而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将过去的六条理念重新梳理整合为三条,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可以说,这三条学科课程理念紧扣时代脉搏,凸显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在培养公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文字简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教师时刻牢记本学科的三大理念并在地理教学中加以体现。

2.尊重差异性、不均衡性,重新调整“标高”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而国家制定的本学科标准就只有一个。因此,如何考虑标准的通适性问题,是课标组修改地理课程标准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新版地理课标在尊重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方面,重新调整了“标高”,在部分较难内容上,降低了要求,如删除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取而代之的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使国家课程标准更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奠定了基础。

3.标准更具操作性、指导性,令人耳目一新

过去的实验稿地理课标的一些条目,在行为动词的搭配,要求的具体化、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指向性不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等问题。而新版地理课标针对这些原实验稿地理课标所存在的问题均做了修改,如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等。其许多变化之处,令人耳目一新。

二、落实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高度重视课标,摈弃轻课标重教材的错误认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因为学科课程标准在内容上通常具有以下一些要素:以学科内最重要的内容且长久不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有利于公民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今后工作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具有发展性等。可以说,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然而,在实验稿课标使用中,许多一线教师片面认为,课标与自己的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进行备课并实施教学即可。由于这种错误认识,致使部分地理教师教学盲目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甚至增加课改前老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仅注重知识传授等,从而加大了教学难度和学生负担,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重新学习和领会地理学科课程标准,是广大一线教师把握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专业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重心。

2.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教师自身教学行为

地理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技能方面有许多具体要求。这既是新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技术和途径。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地理学也不例外。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获取地理信息和资料;二是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三是形成结论、成果展示。这其中就涉及地理学科的探究发现法、野外考察法、观察观测法、社会调查法、脑中地图法、文献资料法等。而作为地理学科的地理技能,则是思考地理问题的必要工具和技术,它是地理学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现象和过程的特有方法。具体来讲包括: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等。

反思目前的地理教学,许多教师仍停留在就地理知识而讲知识的层面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仍显得非常薄弱。其原因之一即是没有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髓,缺乏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因为单凭教材难以逐一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若干学科方法和技能的条目内容。

因此,只有掌握和领会学科课程标准,才能养成依据课标备课,逐一完成课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体现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可以说,课标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和了解课标,发现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这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

3.改革教学评价,发挥课程标准重要作用

尽管新课程已经推进了十一个年头,但是许多地方涉及的考试内容仍未完全按照学科课程标准来确定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这致使许多一线地理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教材,死记硬背教材中那些所谓的重要知识,就能让学生获得好成绩,课标也因此变成可有可无的指南。具体表现为:过分依赖纸笔考试,仅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对平时地理学习的评价权重还非常小等。还有一些地方将义务阶段地理考试纳入了中考,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提升本学科的地位及提高本地区将来文科生的高考成绩,但另一方面又拔高了教学要求,将水平考试变成了选拔考试,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地理教师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