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评价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书活动评价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书活动评价总结

读书活动评价总结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一、落实课标,拓展实践的空间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改变,使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改变了以往纯语文的教学模式,逐渐演变为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某一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性的课程。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改革的又一核心亮点,是重视“过程”的优化,而不片面追求结果。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创造,就成了过程优化的关键。为了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读书兴趣,很多班级开展各种关于读书的专题活动。如“读书之星”的评比,制作书签,比赛谁读的书最多,谁的读书笔记最丰富……孩子们自主地在书海中尽情遨游,读书的热情日益高涨。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读书多达几十本。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又注重了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定期举行阅读交流活动,推荐好书,交流读书方法。在活动中,他们不仅能学到好的读书方法,了解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语文素养,大大提高了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样,读书成了一种享受。

二、走向社会,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即语文。新的课程设计注意了这种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存在挑食的情况,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设计了“蔬菜营养多”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跟随家长上菜场买菜,看一看、问一问、闻一闻、尝一尝,亲身体验买菜的过程,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写一写自己最爱吃的一种蔬菜。这项活动中,学生收获很多,挑食情况有好转。再如,学习“体育世界”单元后,很多班级举行了“奥运知识知多少”主题班会。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搜集了许多资料,了解了奥运会的发展史,奥运会的金牌榜,历届主办城市等知识;学生还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奥运冠军,并将资料图片与同学交流分享。“神舟五号”上天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成了世人关注的热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新闻图片、文字,此事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等,分类整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生活中实践,学生学习了用语文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生活的资源来丰富语文知识。

三、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学生个性

综合性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学生可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这样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使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大大增强了团队的力量。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尽可能地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调查,按自己的想法去多方面地搜集资料。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去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协助其他小组成员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体验其中的乐趣。

四、及时有效地评价

评价是综合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做得好,可能会极大地激励学生。如果评价过程不全面、不合理或在评价的某一细节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活动课的操作进而产生不良的效应。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过程中,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价值和成果价值这两点可能是最重要的两点。而前者又是重中之重,因为作为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成果的赞扬和肯定,更多时候还需要深厚的人文关怀、情感关注和心理的慰藉。学生对于各种信息进行处理、整合所得的学习成果,虽然显稚嫩,但不乏独到见解,应该充分肯定去赏识学生的成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空间,使学生保持连续不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兴趣的连续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同的选题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既要认识收获,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自我评价基础上鼓励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总结。在小组评价中,应从学习他人的优点入手,培养学会认识他人长处,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同时,在小结自己的收获时,鼓励他们对学习的方法、形式进行总结,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究精神,为下次综合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将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促进课程之间的综合与吸纳,克服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割裂现象;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的发展;有利于科教兴国与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读书活动评价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课外阅读;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内容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17-02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课外阅读评价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课外阅读评价是指根据科学的课外阅读目标,创设评价环境,利用技术评价手段,对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该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持的活动。其核心是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情感、态度、方法、能力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原则

1.1以生为本的原则。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而是为了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力争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尽其美。

1.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学生课外阅读不能只是满足于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了多少本书,而是要让学生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因此我们注重研究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读书方法,把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对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课外知识进行评价,不断强化课外阅读的实际效果。

1.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的原则。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课堂之外的独立阅读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同,所选读物不同,基础不同,很难制定完全统一的量化标准。因此,课外阅读活动评价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关注,将评价日常化,抓住课外阅读的主要特征进行定性评价适当结合定量分析,以便让评价客观准确更有说服力。

1.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课外阅读活动的评价应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性。教师和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来主动调整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果。学校和家长也要参与进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态度、方法习惯等进行评价,形成立体的评价,理解、欣赏、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功能。

2.评价方法

2.1星卡评价。我们借鉴德育活动中星卡评价制度。设置绿星卡、红星卡、蓝星卡和黄星卡。学生获得十张绿星卡即可兑换一张红星卡,获得五张红星卡可换一枚带有学生自己照片的"优秀读书郎"奖章作为留念。十张红星卡可换一枚"一星级读书好少年"奖章,同时将获奖学生的照片张贴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十五张红星卡可换一枚"二星级读书好少年"奖章,同时学校给家长发送喜报。二十张红星卡可换"三星级读书好少年"奖章同时获得贴有和班主任合影的纪念卡。二十五张可换"四星级读书好少年"奖章同时获得带有校长签名的纪念卡。上不封顶,一个学期全校总结一次,给予表彰。蓝星卡是进步卡,五张蓝星卡可换一张绿星卡。黄星卡是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设置的,有效期是一个学期,凡是达到一定数量的都发放"读书好少年"奖章作为纪念。星卡循环使用,评价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可暂扣星卡,待学生改正后再归还。星卡由学生自行保管,蓝星卡、绿星卡和黄星卡遗失不补。红星卡丢失需个人写出申请,家长组长签字方可补办。两次丢失不再补办。不许买卖、转借、私拿别人星卡,一经发现给予没收星卡的惩罚。

2.2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评价。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状况与点滴进步。一人一袋,学生自行保管,随时充实,定期展览。平时注意收集各种与自己阅读相关的材料,包括读书活动照片、读书笔记,获得的有关读书的各种奖励、自评互评表、读书计划、读书随笔、自制书签等等,鼓励学生进行阶段总结。记录袋内容丰富,学生时常翻看,能体验阅读成长的快乐。使课外阅读评价处于动态的良性循环中。

2.3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大大方方写出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会反思,悦纳自己,改进阅读方法和习惯,激励自己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增强学生积极快乐的阅读体验。

2.4相互评价。让学生按照评价标准相互评价,评价往往更全面更客观。在实践过程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长对每位组员进行评价,组员相互评价,也可对组长进行评价,并填写评价记录表。老师给予适当指导,通过相互评价,学生知道了怎样客观评价他人,不是光表扬或光"挑刺",还要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真诚提出自己的建议,不仅可以互相监督,还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加强合作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2.5教师评价。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学生往往更看重的是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占主导地位,很多评价工作靠教师来完成,教师要注意观察,正确使用评价语言,进行指导性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各种展示交流活动中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纵向比较,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学校对教师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督促教师认真参与。

2.6家长评价。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和家长共读一本书,目前大部分是无法实现的,更谈不上家长的指导了。但课外阅读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里进行。怎样让家长进行监督,我们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家长培训,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家长的特点制定了家长评价表,要求家长实事求是填写,老师到校抽查,并对家长评价表高度重视,尊重家长的意见,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对做的好的家长进行表扬,树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其他的家长。

3.评价工具

量规评价。针对不同评价主体发放多种评价量表,其中包括开展各种读书活动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实验阶段穿插运用调查问卷评价、观察评价、访谈评价等评价工具。

4.评价内容

4.1阅读量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即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一二年级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同时要求背诵一定篇目的优秀古诗文。详细的数字,为我们具体操作提供了依据。

4.2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评价。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长久持续下去,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有研究表明持续稳定地做某一件事,坚持二十一天就会形成习惯。有了阅读的习惯,通过大量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阅读的快乐,就会不断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4.3阅读能力的评价。教师要注重课内外衔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才能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关于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是形成性的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课外阅读时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活动过程的资料都放入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袋,让学生经常补充完善,感受自己阅读的进步。以上是我们初步建构的适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评价体系。经过实践检验,我们发现学生在牢固树立课外阅读意识,产生阅读兴趣,感受阅读快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及形成阅读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语文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叶澜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2]《中小学教学评价系列丛书》,丁锦辉,开明出版社,2005.1;

[3]《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及典型案例》,蔡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读书活动评价总结范文3

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如何才能构建出一套指导体系呢?本人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出了阅读习惯培养六步法。

第一 激发阅读兴趣

广泛的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的内在条件,因此习惯培养中的重头戏就是千方百计激发阅读兴趣。阅读从倾听开始,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我们可以经常在早读和语文课上,美读名篇或播放名家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到书中的快乐和情趣,形成读书是享受的意识。其次,利用榜样的力量,概述名家名篇精彩章节,讲述名人勤学爱读的故事,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强大的阅读原动力。第三,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读书史,或让学生传阅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谈论读书对自己成长的作用等,言传身教效果非凡。第四、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亲近书籍,如学完了的《我的母亲》,就趁机推荐网上“散文在线”中写母亲的一系列优秀时文,以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讲到《智取生辰纲》,则观看相应的电视剧,比较编导对原著的改动,评析优劣,这样的课外阅读学生乐此不疲,兴趣十足,再也无做题的劳累、上课的乏味。指导学生中我们要有意摒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阅读兴趣的条条框框,扭转功利性阅读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消解,让孩子们放心读,自由读,快乐读。

第二 开设阅读课

阅读按内容可分为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语文课的课堂阅读是教师直接指导的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在课内教科书之外,课堂教学的时间之外,学生所进行的各种阅读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据调查,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取得所获知识总量的40%。“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所以为保障阅读时间,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带领学生跳出题海,徜徉书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阅读课的开设已成当务之急,为了学生的习惯养成,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老师们大胆迈出这一步的时候了。

第三 制定阅读目标和计划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漫无边际的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终其一生也难有建树。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试验中本人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人时间、精力、阅读速度、爱好等因素,辅导学生制定个人读书目标、阅读计划及读书范围,比如七年级设定读10本书,从九月开始,每月一本,固定每天读书的时间,雷打不动地按计划推进。

开卷未必有益,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还可尽量引导并帮助学生净化阅读目的,过滤、剔除那些错误、杂散、低俗的阅读目的,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品质,从而增强阅读的科学指向,以期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第四 强化训练,促成习惯

习惯指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任何行为只有多次强化才能转化为习惯,这其中,强化改变起了决定作用,因此,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反复训练、常抓不懈,防微杜渐,循序渐进。师生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更是前功尽弃。为了使习惯培养过程形成系统,我们可以给学生们量身打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强化训练活动,结合各种评价方案,多管齐下,促成优良习惯的养成:

根据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理论,首先可以开展“阅读马拉松活动”,评选三次“阅读进步奖”,21天后,评选“阅读习惯明星”,以后再评选“月阅读之星”、“学期阅读之星”等,促使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进入第二个21天,有的同学阅读意志会消弥,我们则鼓励学生每人编辑一本文学读本,自己组稿、设计封面、作序。用这种方法很能激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其充分利用一切零散时间。看到自己的书籍新鲜出炉,学生们对阅读的喜爱会油然而生。

在第三个21天,我们借助学校的“一二・九”大型活动,开展某种比赛,如课本剧展演或朗诵比赛等,继续强化阅读习惯。

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强制的命令、强硬的手段、消极的惩罚,只会打消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多用鼓励法,用爱和微笑心感化学生,让学生乐意阅读,并享受阅读。

第五 指导阅读方法

优良的阅读习惯包括:专心读书并努力读懂;阅读时精读、泛读和背诵相结合;使用工具书或参阅资料;思考和质疑;做读书笔记;每天坚持读书;广泛交流;多运用等等。配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我们可以专门指导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和读书笔记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最为实用,做批注是读后写总结的前奏,做读书笔记是批注的深化,它们相辅相成,杜绝了学生的浅层次阅读。围绕读书效率的提高,我们可以专门指导如何精读、略读、跳读、浏览、默读等方法。围绕读书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专门指导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方法,这几种文体在课外阅读中最受欢迎。

指导阅读方法为习惯养成铺平了道路,学生只有会读才能善读,只有善读才能爱读,直至形成一种本能,见到文字就读。

第六 制定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评价是课外阅读教学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假设没有评价,课外阅读就无法验证其效果。语文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提倡多读课外书,而不能进行相应的督促和评价,课外阅读终将变成一句空谈。我们可以构建起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不仅对读书数量、书目选择、读书笔记等都做具体的评价标准,还应参与对学生读书的动态化过程的评价,此外更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测评:

(1)阅读时间

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保证30分钟以上为最佳,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收到最好的阅读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下发“家校联系本”,发挥家长的鼓励、监督、评价作用,注重过程评价,一有进步就肯定,并在家长会上表扬优秀家长。

(2)活动展示

课外阅读教学是否真正有实效,最终还要落实到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上。为此可以设立“读书进步奖”、“月阅读之星”、“学期阅读之星”、“故事大王”、“读书手抄报评比”、“读书交流会”、“亲子阅读奖”“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知识竞赛”、“朗诵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奖”、“课本剧展演”、“辩论赛”等活动和奖项,诸如此类的活动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鼓舞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起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扩大影响,使学生在赏识、鼓励中爱上阅读,使校园弥漫出浓郁的书香气息。

总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本人恰当运用严中有慈、尊重赏识的“柔性”教育方式,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循序渐进的体系,以强化训练来建造,以阅读课为练习场,以兴趣为诱饵,以目标为灯塔,以方法为船桨,以评价来保驾护航,让学生逐渐驾驭优良阅读习惯的轻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遨游,去追寻幸福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1

[2]胡莹《论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广西师范大学》 2012年

[3]杨颖.《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周刊2012(9):155.

读书活动评价总结范文4

6月19日,小学举行了书香校园总结暨书香班级颁奖活动。该校自本学期开学典礼开始就提倡营造书香校园,本次颁奖为为期三个多月的读书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读书月中,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使读书月有声有色。活动分为四大系列:

活动一,开展“好书分享”活动。学校利用橱窗、展板向全体师生推荐好书,还给每个班级赠送了20多册图书。各班学生利用班会、每天下午的课外阅读时间,开展献一本好书、读一本好书、制作一份读书卡、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闻到书的芬芳,聆听到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活动二,举办“红旗飘飘,伴我成长”读书活动,活动包括征文、演讲、手抄报等形式。赛场上,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或抒情悠扬、或婉转动情、或激情满怀,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观众,使大家的心潮也随之澎湃起伏。选手们声情并茂的演讲把学校的读书月活动推向了。

活动三,评选“书香班级”。为了把学校读书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积极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结合各班班级图书角的布置、读书氛围的营造,以及在读书月中各项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学校图书室举办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评选出了“书香班级”。

活动四:每天中午诵读经典15分钟。期末举行经典诵读比赛,评选出优秀班级。

读书活动评价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河北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坚持以“目标牵动、方案带动、评估推动”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推进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大力提倡干部教师的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逐步形成学习型校园,强化管理水平和施教能力,既明确我要干什么,更清楚我为什么这样做,达成从做法到方法的过渡。

(二)真正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做到规范、精细、科学,向管理要质量。

(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一切工作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工作为了不同层面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三项创新性工作要做到有思想、成体系、可操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

(五)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研究的姿态搞管理、抓教学,引领教育教学工作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一)强化两支队伍建设,为深化课改提供保障

影响课程改革的诸多因素中,领导、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为深化我区的课程改革,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教师两支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升领导、教师驾驭、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1、实施教师读书工程,营造书香校园

为提高领导、教师理论素养,促其迅速成长,区教育局将在全区启动教师读书工程。为确保教师读书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良好效果,建立教师读书长效机制,各校要采取以下步骤和措施:

一是制定本校教师读书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宗旨和总体要求,加强对读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二是召开教师读书工程启动大会,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教研组和每位教师都要制订读书计划,明确阅读书目、时间安排、参加人员、活动方式、保障措施等。三是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如读书讲座、读书沙龙、读书征文、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校园读书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搭建网上研读交流平台。四是将教师读书活动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纳入教师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每学期评选表彰读书过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优秀读书笔记,倡导教师快乐读书,自觉读书。五是定期将教师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随笔等结集出版,作为读书成果在全校乃至全区教师中广泛交流,促进读书活动地深入开展。

区教育局将根据情况在校长和教师中开展年度优秀读书人物、优秀读书学校和有关读书征文评选活动。

2、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搞好校内业务培训

各中小学要重视教师业务培训工作,要在充分研究本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发展需要、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的培训活动。局相关科室、各中小学对各类业务培训都要精心谋划,严密组织,要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培训内容要涵盖前沿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学科教学、课题研究、网络多媒体新技术等;培训形式可以是外聘专家辅导、区校领导讲座、收看音像资料、交流研讨等,特别是对校领导业务辅导各校都必须落到实处;培训后要及时进行形式灵活的考核评价。

3、开展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内容的教师单项比武活动

教育局从2009年开始,每学年分学段搞一次教师知识、专业技能的大比武活动,并将结果作为认定教学能手的重要依据。该活动将采取全员参与、层层选拔的形式展开,旨在让那些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的教师有机会在全区展示自己,从而找到自信,推动我区教师专业素质有一个大发展

4、组织富有实效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

为了使领导、教师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实践能力,区教育局及各校要积极为领导、教师创造外出学习考察机会,有计划地安排相关人员外出学习,每学年外出学习人数应不少于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对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名校,区教育局还要安排校领导或业务骨干去挂职锻炼。外出考察、挂职人员回来后,要上交考察见闻、学习笔记等材料,并将自己亲身感悟到的名校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面向全校教师进行汇报,以求学习考察效果的最大化。

5、加强校际交流,促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学校间的交流可以实实在在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为促进各学校的发展、教师施教能力的提升,各学校要开展更广泛的校际交流活动,包括与区内学校的联谊、与区外学校的互动。校际交流应该是有计划的定期交流,要实现常态化;校际交流要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借此升华本校经验,内化外校经验,加速课改成果的形成和转化,从而实现我区教育的协调发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迅速提高。

6、以“三名工程”的实施,带动两支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为不断优化领导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推动我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区教育局将加强“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的实施。相关科室和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区教育局“三名”工程实施意见》、《窗口学校评选标准》、《名校长评选标准》、《学科带头人评选标准》、《教学能手评选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规范操作,名师、名校、名校长的人选从申报到考核、认定、公示,每个环节都要客观公正、一丝不苟,要加大对名师、名校、名校长的表彰力度,落实好相关待遇,敦促名师、名校、名校长认真履行业务讲座、示范交流的义务,并积极承担市级以上的教研课题,发表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学科带头人讲师团、教学能手送课团,分区片的巡回辅导、培训、送课。总之要切实发挥“名师、名校、名校长”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落实《唐山市初中课堂教学常规》为契机,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

1.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提升教研部门的整体素质。

作为学校教学的服务者、参与者、指导者,每位教研人员都要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充实自己,既能“走出去”吸纳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又能脚踏实地地荟萃本区内点滴成功,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在参与学校教学教研的实践中努力做到:交流有理论、指导有方向、纠正有依据,调整有方法,实现与一线教师共同成长的目标。教研室每学期要对学校组织一次教学管理督导检查活动,肯定优点,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结合平时视导,通过听课、抽测,反馈《常规》掌握落实情况,结果纳入学校年终评估。

2.学校要把学习、培训、落实《唐山市初中课堂教学常规》常态化。做到学习落实《唐山市初中课堂教学常规》与落实“两规”(《*区教育局关于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区领导干部抓教学的若干规定》)相结合;与“三阶段教学管理”相结合;与教学评估相结合;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把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放在管理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不留死角,管理到位,坚持不懈,切实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教学常规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提高校本教研实效,锤炼教师施教能力

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是教师将所学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的最佳方式,经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升华系列研究活动,加强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各学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以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校际联合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营造广泛参与、合作交流、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不断提高教研层次和教研服务教学的水平切实解决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使校本教研富有实效,各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校本教研的目的: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再研究自我。

②校本教研的方式:行动中学习,行动中研究,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③校本教研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

④校本教研的形式:以课为载体,重视常态课研究。

⑤校本教研的成果: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更多的是行为的改变。

⑥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

原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新设计阶段

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

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获取的行为调整

更新理念

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改善行为

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为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

课堂评议遵循如下准则: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接受式学习),该做的做了没有(亲身体验),该想的想了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该说的说了没有(真实及时地反映学生的想法)。哪些是学生该听、该做、该想、该说的内容,教师应是明白人,这成了课堂改进的瓶颈和关键,于是“教师学习事关重大”。

要发挥好教研的桥梁作用,强化两个延伸。一是校本教研活动,向前延伸与学校领导抓教学的思想贯通,落实学校领导在该项工作中的指导和管理责任,提升干部的素质。二是向后延伸与教学实践贯通,发挥教研“先修桥后过河”的指导作用。三是要特别明确区域教研重点是解决学校自身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三)狠抓教科研,实施课题带动是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关键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各学校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把教育科学理论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1、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要遵循的研究思路是:一个策略、两个杜绝、三个融入、四个必须。

一个策略是:开展课题研究坚持典型带动策略。

两个杜绝是:杜绝假大空,搞虚的,玩文字游戏;杜绝虎头蛇尾。

三个融入是:课题研究要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融入到教研活动之中;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个必须是:课题研究必须成为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创名校的手段;必须成为促进领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必须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手段;必须成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手段。

2、各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要做到六明确:一是明确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二是明确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载体;三是明确课题研究是教师自己研究自己;四是明确课题研究是为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五是明确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六是明确课题研究是让领导教师以研究的姿态走进教育、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3、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学校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紧紧抓住以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思想来展开,这里要特别明确“主体参与”的真正内涵,重点应该放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思维参与,千万不要放在外在表现上,一节课效率的高与低,是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连续性来承载的,而绝对不是满堂问、乱哄哄,而学生必要的说和做是思维状况的一种反馈,是教师推进或调整教学的依据。

4、各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规范操作:

一是建立机构,健全制度。组织机构建设除了常规的建设内容外,特别要强调课题组内的分工,责任明确,分工具体。研究制度包括“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课题研究学习制度”、“课题研究汇报制度”、“课题研究交流制度”、“课题研究教师工作考核方案”等。

二是规范档案资料。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课题评审、读书报告、开题报告、实施方案、行事例、日志交流、课例研究、会议记录、读书心得、学习材料、阶段总结、调查问卷、辅导材料等要系统整理,分类归档。

三是开展课题论证。通过开题报告,对课题进行论证,内容包括课题产生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找出本课题的创新点,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步骤和程序,对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设定预期研究成果等。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发现问题,及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

四是确保课题研究的常态化。为了促进研究工作有序开展,学校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行事例,每周一次的课题研讨会、每月一次的读书报告会、每学期两次的课例研讨会等。

五是加强研究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课题研究不能落实到口头上,要防止轰轰烈烈开头,偃旗息鼓收尾的做法。学校要建立一系列监督管理机制,如签订责任状、建立跟踪档案、制定评价细则等,用有效管理确保研究不走过场,收到实效。

(四)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深化课改的必然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具有浓厚的地方本土特色,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必须符合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必须适合教师实际和业务专长、必须体现本校传统和办学特色。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包括明晰学校教育理念、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其次是确定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第三是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四是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通过评价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逐步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评估课改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课程管理的职责和义务。各校要从“小”、“低”、“趣”三个字着眼确定研究题目。选题、实施、结题过程要规范,注重学生亲历亲为的体验。要按照“走入生活——产生课题——筛选课题——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展示交流”的基本模式开展工作。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展开,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文化特色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安全法制教育相结合,形成主题化、系列化的实践研究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每生(组)每学期写两篇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使学生提高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取得的研究性成果,学校和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加强反思、激励、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改革考试和评价方式,是促进课改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手段

为了更好的发挥考试和评价这两个指挥棒的作用,我们要重点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命题研究。命题研究是学校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必须承担的课题。命题必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紧扣教材的编写意图,加大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比重,各学校还要组建自己的试题库。

读书活动评价总结范文6

全面贯彻学校十一五规划目标中《成长校园》《书香校园》的实施内容,全面贯彻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加强本组教师自主合作、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本组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作任务:

1、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本组教师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找准自身不足,确定努力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三年个人成长计划。学期末要对自己的个人成长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2、 继续抓好教研工作,每周至少两次集体教研,每次教研时分工明确,有讨论的主题,提前搜集准备资料。分别有记录员、主发言人,每个教师都充分地发言自己的看法,讨论主题。主要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困惑处、重点工作安排等方面去问话,紧密结合教学,以指导工作更好开展。积极开展好即兴教研,每日如果谁有问题或成功之处等都可随时展开讨论,教研组长积极营造研究氛围,多谈工作,少谈闲事,创设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3、 开展本组教师互相听课活动,每月每人至少听本组一位教师讲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 注重常规教学的沟通,平时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方面,谁有好的想法要告知本组成员,谁有疑惑之处组员要尽力解答。教案、作业本、笔记等定期在本组交流。

5、 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①提前作好准备,参加学校以“问题课堂”为主题举办第八届“我与新课题通行”教师论坛。

②集体教研,积极参加第三届“成长杯”教学赛讲。

③搞好读书活动,从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参与首届读书节活动。

6、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实施学生评价奖励机制,本组教师根据本班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奖励机制。

7、 搞好学生活动

①扩展学生课外阅读空间,利用语文阅读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小培养天天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每日读书、读报,家长监督,班级考核,定期组织交流会,班内、班级间每班评选“读书之星”,本学期向学生推荐书目:《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

②扎实学生基础,开展“百字无误”竞赛,铅笔字写法比赛、“识字擂台”赛、“小小朗诵家”活动、图配话活动。

8、督促本组教师积极学习,利用一切时间读《小学语文教学》《国内外教育文摘》《教师报》等报刊杂志和一切经典书籍,并经常交流读书体会。

逐月工作安排

月份

内容

二月

1、 撰写个人成长计划

2、 制定教学进度

三月

1、 进行班级试卷分析

2、 听骨干老师引路课,并展开讨论

3、 修正个人三年成长计划

4、 参加语文教师作文比赛

四月

1、 参加青年教师探索课

2、 学生故事交流会

3、 学生“识字擂台”赛

4、 参加首届读书节

五月

1、 参加第八届“我与新课课程同行”教师论坛

2、 参加中年教师创优课

3、 学生开展“小小朗诵家”活动

4、 学生铅笔字写法比赛

六月

1、 学生“百字无误”比赛

2、 组织学生期末考试

3、 学生“图配话”活动

4、 学生“六一”读书之星各项考核,优秀生表彰

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