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公共产品;服务型政府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之后,研究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学者和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较少的文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进行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涉及到这一模块,但是较多的也是选择了理论分析和文字分析,缺少实证分析。本文将根据2010-2011年课题组对武汉市和广州市两个城市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的需求和满足程度做了调查,探讨作为三方利益主体之一的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中应承担的责任。

1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调查现状

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深入访谈为辅,对武汉市和广州市的电子行业、服务行业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47份,回收率为82.33%。

1.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农民工主要为男性,占样本总数的73.22%;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周岁,其样本数为232,占到总样本数的93.93%;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其中教育程度为高中的有145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8.7%。

1.2 被调查的就业培训意愿

从表1可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培训和“非常需要”培训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5.31,即超过3/4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就业培训的意愿是强烈的。

2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分析

2.1 被调查者实际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培训项目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其中关注职业技术的样本达到198人,占样本总数的80.16%;其次是劳动权益保障和法律常识,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8.02%和59.11%。这可能与私营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侵犯劳动者利益的现象有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取舍;关注安全保障知识的样本量为130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2.63。(见表2)

2.2 被调查者培训需求的实际满足情况

被调查者的培训需求实际满足项目结构和内在需求类似,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详见下表2)。说明企业或政府与培训机构与劳动者所关注的项目大致相同,只是农民工的实际满足与内在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相关机构做出一定的努力。

3 如何缩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

基于各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经过调研发现,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费使用问题,即培训的投入和培训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据调研结果表明,每名农民工接受一次就业培训的成本为600-800元,然而政府配套资金只有200元每人次。作为盈利企业的培训单位,要么选择向被培训人员收取培训费,要么选择减少培训内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比较低,尽管他们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意识,然而却由于培训费用的限制,只能接受较少的培训。

3.1 个人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出生农村,家庭支付不起昂贵的教育费用才不得已步入社会。所以在这个培训体系中如果过多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经济责任、为自己的培训买单似乎显得不太实际。新生代农民工在培

训中应承担的责任仅仅可以归结为:全身心培训,为自己人

力资本的增值做好储备,以此作为自己职业晋升的砝码。

3.2 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我国相关政策规定,用工企业应该对使用的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企业出于政府的硬性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及发展的考虑,一般都会进行培训。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对于不可能进入本企业或目前未进入本企业的潜在就业者,企业自然不会进行培训。用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人”,所以几乎不能奢望企业注资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况且即便是进行了培训,也很难规避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他们或许会把提供培训的企业当成跳板。所以由企业来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也不实际。

3.3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从表2中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人是就业培训体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间接受益者和实施者,而政府是培训体系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各种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的职责范围。既然培训效果和预期直接的差距在企业和个人两方着手都是回天乏力,就只能依赖政府解决。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培训投入和政策引导,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政府应从国民教育和国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角度出发,加大培训投入,增加培训效果,增强新一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意味着增强了我国的生产力。其次政府应该发挥其公共职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由于其公共产品特征明显。再次,在当前和谐社会,建立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应确立好自己的定位。政府应是宏观的推动者而不是具体的实施者。推动的含义在于,政府在发起和组织这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这项工作的宏观推进,从政策的制定方面思考如何最大效率的动员和组合各类社会资源,而不是自己去实施各项工作。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利益三方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应积极发挥各自的责任。然而,在整个就业培训体系中,政府的责任不可推卸,政府应确立好自己的定位,引导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殷晓清农民的职业化——社会学视角中的三农问题及其出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J].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人力资本 流动性

一、引言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底,新生代农民工的总量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3.6%,已经发展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就其人力资源来说,是富足的,而人力资本是相对贫乏的。以人力资本角度考察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状况是非常必要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根据经济学家T.W.舒尔茨的定义,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存量和健康。舒尔茨进一步把人力资本分为: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以及就业迁移,并对各项资本形成和计量方法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刘万云(2011)从三个维度七个指标分析。申鹏、申有明(2012)从四个维度十个指标分析。其实都是根据舒尔茨的五个方面延伸进一步细分。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进行了正式确认。本文界定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

新一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具有第一代农民工的特点,其自身具有显著特点,下面从代际差异、培训和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其显著特征。

(一) 从代际差异角度来阐述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特点

农民工自身的内部发生变化,出现代际差异是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的根本原因。当前的农民工已经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群体,从而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在我国新世纪的舞台上,因而,只有以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才能全面地认识第一代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本质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像第一代农民工只要有工作就干,他们几经具有选择的意识,寻求能力与工作相匹配的工作单位。刘传江、徐建玲(2006)指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工,个体的人格特征显著不同。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的农民工和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年纪大的农民工,不论在成长的社会环境还是在家庭环境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两部分亚群体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基于这一考虑,把这两部分亚群体分别称之为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余运江、高向东和郭庆(2012)认为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经济适应、社会接纳、文化与心理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较高,但“融合质量”有待提高。

(二)培训与教育

上一代农民工他们已经在外面打拼多年,新一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去外面打工,他们迫切需要单位提供培训,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尤其重要。阮晓莺(2005)认为,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需要农民工进行自我开发,主动积极参加培训。王艳华(2007)的调查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培训状况与月收入有正相关关系,身体状况与个人收入没有显著关系。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整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比上一代农民工高,拥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从表1可以看出,外出农民工知识水平比农村从业劳动力要高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比例分别为9%和6.4%,普遍比外出农民工高出几个百分比。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升,对以后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这样,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会有更大选择工作的机会,给自己更多就业的机会。新生代农民工在参加职业培训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差别,具有明显优势。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比例超过30%,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愿意接受挑战,用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来接受新技术,更容易学会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新生代农民工急切地想融入到城市里,他们会更加努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收入和别人的尊重,所以,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迫切需要培训。

三、流动性的角度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其自身具有的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重要资本,随着新生代外出务工年龄年轻化,其人力资本的增值在于他们的流动性。西奥多·W·舒尔茨指出,劳动迁移发生与否,取决于劳动力对迁移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迁移收益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预期收入,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对外出打工预期收入期望高,所以更偏好于向城市转移,由于流动,使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这样,他们会有更好的选择空间,更愿意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国内学者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流动进行了大量研究和阐述,例如杨定全(2009)认为,资本的生命在于流动和增值,农民工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人力资本,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流动,并且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流动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方式,而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具有高流动性、高规模性、高风险性、高成本性、高收益性、高差距性、低存量性、低组织性、低地位性以及低收入性的“六高四低”的特征,对于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显著特点就是高流动性。新生代农民工在认识到自身优势,在流动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形成中找到平衡,增值自身的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得到提升,从而带来更高收益。高流动有可能带来高收益,也有可能使劳动力人力资本提高。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况下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在外出工作中,得到的职业培训、技能训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流动本身对人力资本也是一种投资,增加发挥优势的潜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能够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的总量和质量。质的提高才能增加自己附加值。不同部门或者行业对劳动力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要求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部门对人力资本要求的水平不同。从农业部门到工业部门再到知识部门,它们对物质资源的依赖逐步减少,而对人力资本的依赖逐步增强。因此,越是高级的部门或者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就越高。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里,发展一段时间,具备了一定人力资本存量,自己具有资格,可以到更高生产率的部门工作,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使其人力资本储备量更高。

四、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展望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动态群体,随时间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伴随着新一代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是否会推动农村范围内资本、技术、土地、劳动等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组合;如何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制定合理的宏观管理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和建设;市民化是否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根本出路。新生代农民工应该给予更多关注,使其人力资本不断得到提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量,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3]刘万云.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维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4]申鹏,申有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基于农民工代际差异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

[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严实出版社,2006.

[6]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05).

[7]余运江,高向宏,郭庆.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01).

[8]阮晓莺.农民工人力资本的自我开发和制度激励[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3

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少、水平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2%。这些外出务工农民只有接受相应的技术与技能的培训,转变成现代工人,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农民工培训涉及的主体至少包括农民工、企业(及中介机构)与政府三个层面。近年来,不少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在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规划、管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企业普遍没有履行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定义务。有学者研究表明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仅为37%,而城镇职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为49%,说明企业对农民工在职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工获得的在职培训机会较少。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对企业针对农民工在职培训投资风险予以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

二、农民工在职培训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人力资本是由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所组成的”,他还说“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资本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人的一个部分,又因为它可以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所以称其为资本”。归结起来,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所谓在职培训,“就是指提高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农民工的在职培训之所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原因在于这种培训活动的目的与效果是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而这种就业者生产力的提高必须付出成本,这种成本支出不能立即使当前生产出的产品与服务效率提高而是有助于提高未来的产出水平,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民工都能从中获得未来预期收益的满足,因此这是一种投资活动,即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性:

1.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具有职业更换频繁,流动性强的特点

农民工的频繁流动和“跳槽”,使企业因担心无法实现投资收益而不愿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投资。据调查,“80后”打工者因为没有挣钱的压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换工作,他们的职业流动率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其跳槽频率是“50后”的近6倍。工人的频繁跳槽,很容易打乱企业的生产计划,使得企业在考虑是否对他们进行培训时顾虑重重。随着这群人不可逆转地走向打工舞台中央,企业主们开始面临一项难以琢磨的新挑战。

因为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无法由投资机构或个人像买卖商品或进行物资资本或金融资本投资那样自由让渡并收回全部投资。在无法事先用契约来规定收益分配或达成的契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将会影响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积极性。另外,投资收益只有通过农民工才能实现。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直接结果不是经济收益,而是使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提高,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在职培训的效益并不全部以实用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在非经济方面,使农民工在文化、精神、道德等方面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投资的收益。

2.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劳动技能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具有农民户籍而又长期在城市打工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逐渐发展到后来轰轰烈烈的“民工潮”以及最近两年出现的“民工荒”,足见“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占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这组数据佐证了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深刻认识农民工

提起农民工,我们就会想起电视连续剧《民工》中鞠广大父子,他们是我国一亿多农民工的典型。从身份看,他们是农民,户籍在农村,拥有承包土地,农忙时回乡参加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职业看,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打工,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对于许多农民工而言,这份报酬正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我国社会尚属城乡二元结构,而农民工恰恰处于“两栖”的尴尬境地,以城市生活为主,而又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因而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但是农民工的付出却凝成了现代城市巨大的物质财富,许多创新思想是通过农民工的手才变成了现实的。透过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表象,我们看到了他们精神品格。

农民工出身于“农民世家”,以农为业,祖辈如此。到城市谋生,置身于另一种相对文明发达的环境会遇到诸多问题:干活苦脏累,工资待遇低,权益无保障,饱受城市人的歧视。这一切并没有把农民工击倒。他们一代又一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向城市,做那些文化人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顽强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希望之路。农民工以自己的行动锻打出属于农民工特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这是享受生活、讲究快乐的城市人无法比拟的!

当然,农民工自身的弱点也是极为显著的。

一是文化水平低。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另据对全国7个省市247名农民工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具有高中学历的65人,占26.3%;具有初中学历的163人,占65.9%;小学学历19人,占7.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7%,显然,当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

二是缺乏劳动技能。据调查,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文化素质更差,在抽样调查的46076个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的培训人数仅占总数的16.4%,而无一技之长或缺乏实用技术的人数高达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只占5.2%。

三是观念落后,思维定势。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他们的人生从最初社会化开始,接受的就是农业经济观念,自由,闲适,目光短浅,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他们进城打工为的是挣几个钱,养家糊口,从来没有想什么“产业工人”,“市民”,更不会去考虑市民化、城市化、现代化等问题。在许多农民工眼里,挣钱的“挣”变成了“糊”,在“糊”的观念作用下,往往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未心甘情愿做好。显然,这样的农民工与现代产业工人相距甚远。他们对先进文化很多时候是不屑一顾的。农民工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导致他们的思维定势,固步自封,顽固保守,已经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作为城市产业工人一部分的农民工,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素质,使自己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产业工人。

二、教育培训农民工

教育培训农民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城市塑造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农民工是教育培训的主体,脱离农民工的实际和需要而高谈阔论教育培训农民工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农民工的需要是生存需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实际来讨论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诸问题。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农民工的需要有二: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前者属于职业能力范畴,是显性的,农民工自知其需要;后者属于职业素质范畴,是隐性的,农民工未必知道自己需要。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农民的见识决定了农民工就实避虚。因此,教育培训农民工,要顺势而为,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核心地位,让他们学了就能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不谈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改变是达不到培训目的的。针对农民工这一特定的对象,职业素质教育要尽可能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颇为广泛。诸如城市生活常识、环境意识,产业工人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农民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等。职业能力的训练是教会做事的,而职业素质的教育是教会做人的。对农民工而言,要在做事中学做人,而不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一点有别于普通教育,也有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

2.以多样化、灵活性为办学特征。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低,没有技术基础,这是普遍现象。农民工年龄跨度在18岁至五十岁以上,从事的职业横跨第二、第三产业的几十种行业。无论哪行当,农民工每天工作大多超过八小时,据调查,农民工每天工作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层次、技术水平、年龄结构、及行业特点,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方式上必须灵活多样,切忌套用全日制教学模式,如每班有固定人数,上课有固定时间等。不劳不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工资制度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必须不拘形式。一人可以培训,十人八人亦可培训;业余时间可培训,上班时亦可培训;到社会上的学校、培训机构可培训,企业内部亦可培训。因此,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无论工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产教结合模式还是传统的师徒模式都应具备灵活多样性。

3.以免费、高效为立足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一大难题是经费问题。据调查,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需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经费一般在800~1200元,这令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望而却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实行免费培训。作为对农民工义务教育欠缺的一种补偿,培训费由国家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挣钱,农民工愿意学。但如果学不到真本事,或者学了没用,农民工就不学,他们不想镀金更不想做表面文章。故立足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免费、高效缺一不可。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国务院及各个部门先后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并在全国付诸实施。政策面的支持是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前提,但若没有用人单位、职业技工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配合,好事很难办好。因此,我们要帖近实际,从基层入手,做最基本的工作,以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重视企业自身的教育培训。在岗培训是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有效办法。这一点前人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集团时,所用工人的基本素质不比当今的农民工强,他就是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来解决工人问题的,甚至技术人员也是自己教育培训的。在岗培训,即用先学,边做边学,易见成效。事实上,当今许多企业已经自觉承担了培训农民工的责任。笔者对江苏南通的企业进行个案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南通银海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以有技术的带无技术的,这样带两到三个月,农民工也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成为一名熟练工。边劳动边学习,费时少,收效快,不仅培训免费,企业还发给工资满足农民工的生存需要。实践表明,企业自身培训员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政界、学界应该肯定企业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作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要倡导企业教育培训员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技术等级管理机制,激励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农民变成工人,这一转化并不简单。农民工群体情况很复杂,年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进城的目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也就不能简单化。将农民工按技术能力分为若干等级,比如初级、中级、高级,并且技术等级与劳动报酬挂钩。站在不同的技术平台上,收获的劳动报酬是不同的。从农民工到普通工人,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到技师,让农民工清晰地看到铺设在自己面前的路。发展空间是引导农民工有目标,有追求的好办法,是激发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带有激励性质、有着较大发展空间的管理机制可以调动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农民工完成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那么,农民工距离产业工人也就不远了。

3.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农民工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取得实效。这个实效并不是培训人数所能体现的,而要看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是否切实学到了技术,工作是否因此而得心应手;企业是否切实感到员工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是目前远未达到理想效果。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及社会办学机构培训农民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专职教师队伍、满足教育培训用的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教育培训经验,使得职校、技校等办学机构比企业自身的培训系统、规范。所以,在企业自身培训的基础上,农民工可以选择这些机构进行提高培训。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可资借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参加人员的特殊性,按照培训内容和时间列出不同的培训工种菜单,然后根据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成“模块式”教学体系。该院将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开设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课程,教会学员怎样做人;通用技能模块——开设城市生活常识、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教会学员谋生的基本技巧;职业技能模块——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列不同的课程菜单,让学员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和工种,考取上岗证、职业资格证,获取劳动准入资格。这就非常好地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了,既教做事也教做人,相信这样的教育培训一定能把农民工修炼成健全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刘维佳.农民工问题调查[J].科学决策,2005,(12).

[2]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4]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5]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

[6]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44-02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类工作,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特殊的“农民工”群体。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体部分,总数已超过1亿人,这样的一类年轻群体被赋予了新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2]: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走出校园后直接进入城市打工,对于家乡日益疏远,对于城市充满向往,渴望进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所以,新生代农民工是市民化的主要对象。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更是首次出现在中央1号文件中,“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引导帮助其转化为市民,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之后出生的,在90年代外出到城市打工却不具有城市户口的青年农民工。概括地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就是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职业、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转型,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化过程。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处于中市民化阶段[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具有较高意愿但却难以实现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转化过程主要从下面的三个阶段来分析:

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

进入城市主要围绕的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转变、职业转变、城市居住等问题;融入城市则需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性”问题,形成市民意识、享受真市民权利等。目前,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集中体现在制度障碍(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等)、思想观念障碍、组织障碍、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这几个方面上。

三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和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这些障碍,提出下面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部门大力开展制度改革,营造农民工市民化良好的制度环境

1.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

1958年,在我国开始实行的户籍制度建造了“农业户口”与“城市户口”,这种户口上的区别造成了实际利益的不平等。由户籍制度派生出的二元就业、二元社保和二元教育制度等对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区别对待,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市民享有同样的工资收入、住房、补贴等待遇,严重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因此,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身份的转换,就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以居住和职业来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经济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限制,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常流动和公平择业;城市政府机构同农村当地部门共同加强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引导和规范管理,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分地域地享受平等待遇。

2.完善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合法权益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层次上的欠缺导致法律意识不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仍处于弱势群体的位置,他们无法同市民一样平等享受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需要用规范的法律和制度来加强对于农民工正当权益的保护,最为实际的就是维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和劳动保护权。应进一步扩大保护城市居民此类权力的各种法律的适用范围,根据农民工实际修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严格按照城市职工的《工伤保险条例》等关于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2010年1月1日起农民工的社保账户已经可以在城市之间自由流转,对于农民工的社保权利的维护是个好的开始。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维权意识模糊等原因造成,难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针对这种问题,应当建立并完善对于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等制度,切实做到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

3.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

结合我国农民持有土地经营权的特点,学者们提出的“土地换保障”实际上是用耕地、农产品、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保障的[4]一种途径。如今土地流转已基本实现,为用土地换取社保账户提供了某种可能。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务农经历,他们大都也不愿回到农村,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将其土地转租或者用作其他农业用途而支付给新生代农民工社保待遇,这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消除后顾之忧。

4.逐步建立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特困居民实施的一种无偿救助制度,是国家给予保障公民人权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投入城市化建设,却被排斥在公民行列之外。一旦失去经济来源,没有城市“血缘”支持,将面临生存危机,也是一个需要救助的特殊群体。所以,对于那些有固定住所、实现了稳定就业并且在城市生活满一定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应当将其纳入社会救助的行列,给予他们同城市居民一样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5.重视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教育是国家之本,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讲,在城市生存受限主要是由于缺乏职业技术。政府部门应定期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吸纳更多农民工进入再教育行列中。同时,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能够享受正常教育,无需缴纳各类附加费用,是将农民工的“血缘关系网”向城市转移的有效途径,更加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二)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农民工平等工作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较多从事低端技术行业,很多用工单位和个体经营老板只是临时雇用农民工,并没有将其视为正式员工。这样一方面损害了农民工的部分权益,难以实现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导致农民工产生心里差距,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

所以,应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规范各企业的用工制度,劳资双方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将农民工纳入企业正式员工行列,工作期间及时为农民工缴纳相应的各类社会保险金(人身意外伤害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给予农民工“同工同酬”、“带薪休假”和“休息日”等一系列公平待遇。

(三)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城市社区,构建融入城市的和谐生活环境

由于城市常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旧有管理模式来管理市民生活,难免将新生代农民工“隔离”在城市生活空间之外,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扎堆,出现“城中村”,难以管理。所以各类社会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其创造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活跃的性格特征,以居委会为带动,对农民工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的管理方式,以文字和讲座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各项利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和社区观念,向农民工提供全面的社区服务,增强农民工社区意识,提升其社区归属感。工会组织和社区应当举办丰富多样的文艺和体育竞技活动等,增加市民和农民工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向市民转变。

(四)转变观念误区,消除心理歧视,创造良好城市交往环境

共同生活在同一城市中的市民应当转变观念,尊重并客观看待新生代农民工。纠正对于农民工“脏、乱、差”的认识误区,消除歧视,同新生代农民工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营造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良好人文环境。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处于婚育的黄金年龄,与“城市居民通婚”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为快捷的转变途径,在婚恋对象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向市民转化将更为可能。

(五)新生代农民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累市民化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市民化意愿,但是往往由于能力不足止步于城市居民的门外,想真正成为市民,就要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都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和基础,所以积极参加再教育,有针对性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将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提供更多资本和更高竞争力。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这个特殊的社会化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多方共同联动,新生代农民工要在政府主导、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自身努力通过各种多元化途径,尽快向市民转变,早日实现市民化。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4.

[2] 韩振方.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 刘传江,程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算[J].人口研究,2008,9(5).

[4] 刘传江,徐建玲,等.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7-239.

[5]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农民工; 现状;再就业

一、农民工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奋斗纲领。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之间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有9.2亿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多;有5亿多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0%。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农业的发展,农民的问题的解决,农村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农民工大约2亿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农民工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二、三农问题――农民工的现状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基础薄弱,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且根据国际经验,进入目前我国的发展时期也就意味着进入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不和谐现象。虽然国家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从政策到资金,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距离整体性解决的目标,目前仍有很大的距离。作为农村劳动力生力军的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我们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的调查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及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1)农民工年龄青壮年占据一半以上,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初中文化及以下占绝大多数。又根据2012年全国劳动统计年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或者说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人数比的统计结果是,云贵川渝藏比率分别是53.4%,50.6% ,40.6%,38.6%,75.2%,均高于全国27.3%的平均数。

(2)农民工技术单一,所在行业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局限性是他们就业的最大阻碍。

(3)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民工受到拖欠工资的困扰。他们自身的角色意识上希望成为城里人,但是与现实中自身的社会地位不高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成为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农民工问题根源探究

(1)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国家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中西部经济发展部平衡,沿海内地差距大。客观上造成农民工就业难度加大,无法实现本地就业。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加大城乡差距。长期以来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下,农业内部结构不科学,区域发展及其不平衡,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状况仍然相当落后。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生活物资价格上涨,医疗,教育费用提高,农民生活生存成本提高,压力增大。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谋求生计。然而农民工并没有轻松的在异地他乡找到合适的收入可观的工作。

(2)相关的职能服务不力。首先,国家在城乡就业服务方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制度化的,效率化的服务机制。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农民工基本不知道有这样的途径,再就是监督机制缺乏,导致不法机构和个人趁虚而入,骗取农民工的钱财。据调查显示,75.6%的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时,没有使用过政府组织和职业介绍机构,85.4%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过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82.3%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只有4.2%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和政府组织, 而5.8%的农民工则是通过街上张贴的招工广告作为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

(3)社会缺乏对农民工的关心和帮助。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组织,集团以追逐利益为本,形成各种利益集团。例如:地方利益集团,行业性利益集团、等级利益集团、特权性利益集团和暴发性利益集团; 交通,铁路、建筑业,电信、石化等都已形成了各自的行业利益集团。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积聚财富,然而对于社会中下层的利益却不予扶持。

(4)农民工本身的原因。农民工本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无法满足更高层次工作岗位的要求,就业领域狭窄,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少的男子在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担学业的情况下,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教育不先行,经济能力则不可能提升。这样势必形成恶性循环:穷不思教,不教愈穷。

四、农民工再就业渠道探索

(1)严格监督制度,落实扶农助农政策。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真正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农民需求的服务机构。逐步调整城乡的一系列关于养老,医疗,户籍,教育制度。让农民工变城市人不再只是梦想。调整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因时因地制宜,让农民工能不出本地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例如,在工业区,可在规范区域内设置服务业,让工业区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落实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实现双赢。

(2)利用社会舆论的强大引导力量,可适当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扶持倾斜政策等鼓励为农民工就业起到积极作用的企业。鼓励正能量关注农民工就业问题。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民工就业困难,通过中职学习或就业培训等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