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1

一、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在教学中,如果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激情,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一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不一样的语文课堂,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易学、爱学、乐学。

如教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秋天》一课时,孩子们因为都生活在城市里,很少见过秋天农作物丰收的景象,他们对于书中的描写较为陌生。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我通过多媒体把北大荒秋天的美景展现在他们面前。短短几分钟情境的创设,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甚远的事物如在眼前,或者说是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多媒体的引入,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对比揣摩,擦燃灵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课文是有前后联系的。如果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看到事物的变化过程,或者前后的不同,那么,对于他们理解课文是有很大的助益的。他们可在对比中揣摩,自己发现,自己提问,并自己去找到答案,这样可锻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思索中学会新的知识,他们会更有成就感。

如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在孩子们欣赏了现在的北大荒秋天的美景之后,为了推进教学,我不失时机地引导道:“今天的北大荒是多么美呀,现在老师带大家到几十年前的北大荒,让你们看看以前的北大荒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随着画面的变化,音乐也由优美的抒情变得低沉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树木都是光秃秃的,土地是高低不平的,河水是干涸的,农田里更是寸草不生。孩子们看着这样的景象,都默不作声,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还有的在小声讨论……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仿佛感到了学生们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让人不禁感觉到多媒体的使用,使他们兴趣盎然,心中也产生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欲望。而图片和音乐的辅助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让他们如临其境,深受触动。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无疑为语文课堂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注入了新鲜怡人的空气。

三、挖掘资源,拓展思维

我们在课堂上不仅仅可让孩子们看到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内容,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让他们看到更多、更好、更有实用价值的优秀素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孩子们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也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如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之后,我让孩子们回忆一下北大荒秋天的特征,孩子们能很快地回答出。然后,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北大荒的秋天,那么,你们想知道它的春天、夏天和冬天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吗?”孩子们听了,立刻来了精神,他们眼睛又亮了起来,等待着我带领他们欣赏美景。但是这时,我给他们留了一个问题,我让他们在看的时候,要注意北大荒的春天、夏天和冬天又有何特征。之后,我才开始播放课件,当课件上出现了连环画似的画面时,他们的思绪也跟着转动。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他们对于美丽景色的向往。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 情境教学 整合

近来“简单教语文”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语文应摒弃烦琐的讲解,注重感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另一种声音渐起,认为简单教语文就是少用、甚至不用多媒体教学,以为课件并不能提高多少课堂教学效率,反而影响正常教学。笔者不认同后者观点,下面结合情境教学实践,谈谈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几点看法。

一、 多媒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情境教学是教育者通过语言、图画、实物等多种方法创设预定的学习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媒体,既能提供图像、文字、符号等视觉信息,又能传递言语、音乐和其他音响等听觉信息,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对创设情境,感染学生起着巨大的作用。

应该说,自从多媒体的普及,情境教学便如虎添翼,更多地从静态的图画感染转化为动态地渲染。其原生态的生活画面播放,有趣的人机对话,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眼球,大大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从而使教学效率、效果得到层次上的飞跃。

二、 多媒体在情境教学中的具体整合措施

多媒体课件只有精心制作,并在教学环节中恰当地出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涉及“整合”这个问题。

1.背景介绍,课前渲染很重要

如果课前就能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那么教学无疑是已成功了一半。笔者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课前将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奇妙的海底风光,游来游去的海底动物和五颜六色的海底植物,令学生们兴奋异常。在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之后,笔者顺势说道:“那么,作者笔下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美美地读一读。”逼真的画面加上生动的文本,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其他课文如《大江保卫战》《东方之珠》等课文也可以采取这种导情入境的方法,具体实施要根据课文和教育者的备课实际需要而定。

2.利用多媒体,使文本与图像互相转化

多媒体课件强大的图像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笔者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文中描写流云的一段话“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笔者觉得凭借语言诱导,可能达不到好的效果。于是,用幻灯片显示了几张天边灿烂流云的图片,学生在发出啧啧赞叹声的同时,感受到了流云的绚丽之美。进而,指导朗读,效果非常之好。有的学生对农作物以及一些植物不熟悉,于是笔者出示了大豆、榛树的图片,对照图片笔者对农作物的生活习性作了简单介绍,学生很快就搞清楚它们的特点了。有些文字,当你把它和具体图画结合起来,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力就会逐步提高,最后达到不借助图画,自己也能将文本在脑海中转化为具体情境。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

图画的形象性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够飞得更高,从而使教学深入一个新的层次。在上《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热闹非凡”这个自然段时,笔者适时地播放了北大荒秋天丰收的视频。画面显示了千里金黄的稻田,有沉甸甸的大豆,有勤劳的农民在收获粮食。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开始时,学生都说“原野热闹非凡”或者“大豆长得很好”等等。笔者又指导他们结合图像朗读了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稍加思索,便有人说:“画面体现了劳动人们丰收的喜悦”进而,又有人发言:“正是劳动人民非常勤劳,才使得北大荒的原野变得热闹非凡起来。”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说明通过朗读感悟与视频引导相结合的成功。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经从对北大荒秋天的自然美上升到了人文之美。

4.利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教材上可拓展的地方非常多,依靠传统手段,对教师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在网上找到了学习北大荒的专业网站,以及其他几个相关主题的网站。上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北大荒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图片、视频资料应有尽有。在学生的惊讶声中,笔者带领学生浏览了一下,鼓励他们自己回家到网上去搜索,只要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相应的关键字就可以了,并且告诉他们学习其他课文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这样,学生学习就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加强。

5.多媒体课件中背景音乐的独特魅力

音乐具有的表情功能、色彩功能和结构功能不仅是音乐的灵魂,在多媒体课件中的恰当应用,同样是多媒体课件的点睛之笔。很多时候,笔者上课时总喜欢选择一首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恰当地播放,那种课堂氛围与感觉似乎就不一样了,当然这个环节设置中不乏个人喜好色彩。笔者觉得音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很不一般的作用,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在课堂结尾放了《北大荒人的歌》,其激昂的歌声,顿时让所有人心血沸腾,情绪高涨,于是在这种状态下,笔者和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把《北大荒的秋天》齐读了一遍,进一步感受了北大荒的美。当然,我们运用背景音乐时要提高背景音乐的可控性。我们知道,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对音乐的感知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的背景音乐应方便于使用者的控制和选择,而不仅仅是下载Mp3,应让使用者便于控制背景音乐的有无,音量的大小,音乐的种类、长度,演奏的速度,演奏的调式以及音乐的前进后退和暂停,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背景音乐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运用,课件的制作并不需要如何精美,只要能为教学服务就行。教师要协调好课件制作的时间和备课的时间,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上,以教案为中心,以情境教学为轴,先确定教法,然后再制作课件,主次一定要分清楚。课件运用起来切忌多、俗、乱,前面已经提到,课件教学应该为教学服务,不能喧宾夺主,CAI定义就是辅助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有沉下心来与文本亲近的时间,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光顾课堂的表面热闹。课件运用与文本阅读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最优化效果,每次课件演示必定要有明确的指向目标。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3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音乐;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学习中把体验式学习带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在情境中探究、在实践中感悟,让语文课在学生的体验中绽放生命的活力。

一、善用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往往使人心驰神往,沉浸其中而忘了自我。语文课堂上如果能使文学美融合音乐美,一定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艺术魅力。

如我在教学《乡下孩子》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下孩子的活泼可爱,我选择了歌曲《捉泥鳅》。那稚嫩的童声,伴随着欢快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学生仿佛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天空如洗、小河清澈、桃红柳绿的乡下。听着清新明丽、欢快的乐曲,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寂然遐思,有的学生神采飞扬,有的学生心情澎湃……如此的体验,不仅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也为学习课文垫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语文课本中往往会用一些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省略后的涵义,引导学生去填补,挖掘这些空白,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小鹰学飞》一文中,当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为了让学生读出小鹰在练习飞行后累的上气不接下气、疲惫无力的那种感觉。我让三个学生上来进行2分钟跳绳比赛,然后接着读书,结果他们还没开始读就已经是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了……受他们的感染,全班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在教室进行无绳练跳,结果整个课堂是群情激奋,热闹异常。这样的课堂,这样的体验,学生怎会不喜欢,怎能忘记?

三、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不仅仅在课堂,也应在课外。那么什么时候走出课堂,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去学什么?则要根据各册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机动地安排。

《北大荒的秋天》以极美的笔触描写了北大荒的小河美、原野美、物产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北大荒秋天的美景,我和学生踏上了秋天之旅:金黄的稻穗、成片的大豆、红红的苹果让孩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哗啦啦流淌的小溪、欢快的鸟鸣虫叫让同学们听到了秋天的声音;到处飘散的花香果香又让同学们嗅到了秋天的味道……

通过这次的亲身体验,同学们对北大荒的秋天有了新的感悟,对农民伯伯又多了份由衷的敬意,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读课文,感悟文本,可谓是水到渠成。

四、依托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写画”体验

说话与写话,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学生与老师都颇为头疼。学生头疼是言之无物,缺少生活体验;老师头疼是因为学生内容空洞,单纯地为写作而写作。而如果能根据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与课堂、老师、作者、文本融为一体,那么这个难题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我设计了先说再画最后写的练笔体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文中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可文章当中并没有写荷花都有哪些姿势。我教学时抓住这一留白,启发学生思考”荷花有哪些姿态呢?分别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稍有沉默便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有昂头的,有的说有弯腰的,还有的说有侧身的……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孩子们把这些荷花的姿态美用画笔画下来,孩子们可高兴了,又涂又画,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姿态图便诞生了。我趁热打铁:“这么美的画,如果给他配上文字,岂不锦上添花。”于是孩子的思维再次被开拓,在他们的笔下,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应运而生“有的荷花仰着头,仿佛在欣赏空中白云的舞姿”“有的荷花弯着腰,仿佛在观看鱼儿在嬉戏”“有的荷花侧着脸,仿佛在窃窃私语”“还有的荷花肩并肩站着,仿佛在比谁的腰板更直……”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4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而且带有很大的情绪色彩。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巧妙剪裁,舍得割爱。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这样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北大荒秋天的特点,你们对哪儿感兴趣?”让学生选择喜欢读的部分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喜欢?学生读后,与教师交流。当学生说到课文重点时,我就侧重引导,突出重点;当学生说到与中心无关时,我坚持点到为止,详略得当。这样,把教学内容巧剪精裁,使学生既能对课文有自己的认识,又能把握课文的重点,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当窗外走过一个人或飞来一只小鸟时,正在听课的学生们会被这些偶然的因素所吸引,不约而同地往外看。这就说明了有意注意如果不加以维持,同样容易转移。因此,我总是在引起他们有意注意的同时,结合其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动口去学习。如教学《石榴》,课前,我们在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一个石榴。上课时,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嗅,最后还亲口尝尝味道,感受一下石榴的诱人,以及“我”与家乡之间的情深。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的同时,注意力有张有弛,始终保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减少了外来刺激的诱导。

二、 相互转换,激发兴趣

教学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相互配合和交替的,如果只有有意注意,必然容易使人感到乏味、疲劳,投入的程度就不高。只有这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注意这一特点,切实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例如,“聪明”一词的教学。我问学生:“你们都想做个聪明的孩子,是不是?”学生回答:“是。”此时,注意力存在分散现象。紧接着,我问:“可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不聪明呢?”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有的说:“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很聪明。”有的说:“吃得好就聪明。”听了学生不同的说法,我又说:“这些说法不科学。一个人除非天生就有毛病,不然都可以变得聪明起来,关键是会不会使用四件宝。”这样一讲,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了有意注意。“你们想知道哪四件宝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我又讲:“第一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学生马上猜出是眼睛。“第二件宝――左一片,右一片,隔着两头不相见。”“耳朵。”“第三件宝――红门儿,一打开,里面躲着红孩儿。”“嘴巴!”“第四件宝――小桃子,红通通,扑通扑通想问题……”没等我说完,学生便抢着回答:“心!”在猜谜中,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了有意注意,并高度集中了。随势我在田字格里写出“耳”字,又在“耳”字右边的一半,学生立刻看到“聪”字,便记住了字形。这时,再告诉学生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方会变聪明。教学中我没有讲大道理,但一个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爱学,这样效果当然就比较好了。

实践证明,两种注意的合理转换,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强列的求知欲,也从中获得知识中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他们的整个智能活动处于高效率的状态。

三、 组织强化,保持注意

学生的注意力并非始终能跟随老师的牵引,它随时可能面临困难、挫折的考验,这些干扰和阻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战胜。所以,教师必须做好注意力的强化工作,使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去排除干扰。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说:“注意,请注意了……”却忽略了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内容。我们应把注意的内容,如注意听课、请注意看板书、请注意这个问题等等,具体地告诉学生。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我预备让学生运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前便告诉他们:“学的时候要注意我们是怎样学的,等下再把方法用到第3自然段。”这样,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后续任务的重要性,从而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学习。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诵教学 朗诵指导 审美教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有效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诵训练,加强对朗诵的指导。

一、指导朗读,感受语言韵律美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要精,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训练的细节要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时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例如教学《雨点》时,朗读第一句“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启发学生想象平静的池塘,一点儿波纹也没有,从而读出平静的感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睡觉”的安适,从缓缓流淌的小溪中,联想到人们散步的悠闲自得;“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用多媒体播放江河奔腾的场景,让学生联想平时赛跑的样子,进而读好“奔跑”一词;“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借助小雨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又摔到浪底的图景,让学生读出跳跃的欢快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和自评、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读出诗的语言美,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二、反复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则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作者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大荒的天空、原野。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空中几缕流云、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到:“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从原野上的植物的笑、唱、燃烧体会到“原野的热闹非凡”,进而由衷地感悟:“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三、教师范读,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庐山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云雾弥漫山谷,它是……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不但浮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景象”,“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也油然而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雾刚刚还是……转眼间这神秘的色彩就变成……”;“明明是……没等看清楚,又变成……”神秘感诱发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着自然的美。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中,而教师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让学生入境入情,从而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产生美的共鸣,让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四、学好朗诵,享受高雅艺术

学习艺术能提高一个人的品位,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可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学朗诵,在他们看来朗诵并不是艺术,只是说话、只是语言表达。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朗诵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首先朗诵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文章内容、文学形式,通过朗诵可以让人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文,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境界和素质内涵。其次,朗诵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地把语言文字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它的二度创作,需要朗诵者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来实施,大量的朗诵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而艺术本身就是把思想、境界、情感、技巧综合表达。再次,朗诵是朗诵者将自身作为载体来创作声音艺术作品,无需借助第二载体。为此,朗诵更直接,更具有感召力,它能把一个真实而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一次好的朗诵所带来的震撼力,绝非其他艺术所能达到的。所以,学好朗诵,就是学好语言表达艺术。

总之,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朗诵活动。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借助这一艺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获得艺术享受,有必要开展朗诵活动。朗诵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郁舒琳.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6

[关键词]想象;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一、品文想象――拓展文本空间

想象作文以课文为媒介,激发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发散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文中人、文中事进行多方位的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强、延伸和改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效渠道。

1.改写课文。通过对课文进行改写,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从不同侧面对事情发展过程以及人物性格行为进行想象和描述,初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能力。

(1)改人称:通常可以将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木兰从军》一课,可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花木兰,在心理活动上展开想象,理解文中“为国为家分忧”的具体内涵。

(2)改结构:把顺序改为倒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事情因果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爱滋病小斗士》一课运用倒叙的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转换顺序,在小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上着力展开想象,刻画细节,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改体裁:把诗歌改为记述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古诗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古代诗歌洗练的文字对于场景也有着鲜明的刻画,这些为学生进行体裁改写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延伸结尾。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结尾都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对这些结尾进行延伸思考,既考察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平,对事情发展的合理揣测,也引入了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或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关联课文。以课文为依托,不仅仅局限于孤立的单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有内在联系的一些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其中发挥想象能力,学生从中得到了对于教学内容整体性的认知和把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可将《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和《拉萨的天空》串联起来,让学生想象一次漫长而又精彩的旅程,体验祖国的美丽景象。

二、聆音想象――提升审美素养

音乐是艺术之母,在音乐的激发和渲染下,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最大的张扬。在音乐声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的享受,思维细胞得到充分激活,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

1.创情境。音乐不仅仅可以作为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完整的情境。以音乐所创设出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别致和新颖,在音乐架设的美妙氛围中,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是别具一格。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结合文中“原野热闹非凡”的描写,笔者精心搜集、录制了各种声音,如雨声、雷声、鸟鸣声、流水声等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想象美妙的场景,想象动人的景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激情感。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或忧伤,各种旋律能够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在经历一定的情感酝酿与发酵之后,学生的想象力中灌注了自身的情感因素,所想象出来的情景、事物和经历也会如同乐曲声那样自由流淌。如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写作《秋天的树叶》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细细聆听著名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优美的琴声中想象秋天的浪漫与温馨,想象秋天的午后,想象秋风中的红叶,调节学生的情绪,为后继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物想象――开发视觉启迪

引导学生对图画、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从一个个细微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所见激发所思,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细致。

1.观图。同一个图形,由于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特征不同,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不同联想。教师要有意识地放开束缚,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想象得以充分的发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建议》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配图,想象画中的色彩与声响,将春天的美景在脑海中变得丰满鲜明起来,为春游活动的建议积累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