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1
关键词:思想道德 自我教育 道德规范
一、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自我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与有目的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内化所学的知识,获得自律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自我教育。
如何把道德规范内化,实现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目的呢?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健敏认为,社会道德规范内化要经过三种水平:1、依从性水平:出于安全感的需要,无条件依从社会规范,在遵守执行社会规范中,使道德开始内化;2、认同性水平:思想行为对规范的趋同,包括偶像认同或价值认同观,这是社会规范内化过程的关键阶段,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3、信奉性水平:个体随着对规范认识的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及对规范体验的逐步累积与深化,最终形成一种信念作为个体行为规范的驱动力。信奉是对道德规范最高水平的接受,是认识与情感的结晶。此时个体的行为内因是稳定自觉的,其标志在于个体的规范要求已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
二、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表现
思想道德自我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和受教育者最高学习能力的体现,具备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道德主体的道德学习能力。道德主体的主体性不单决定教育的整个过程的选择,还决定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思想道德学习从传统的被动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向体验道德规范、思考道德规范的方式转变,由抹杀个体的心灵体验的集体统一的学习向针对个人的灵活的个性化的学习转变。
2.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主体要达到自教必须对所学的道德规范进行是非判断。道德判断能力以道德学习能力为基础,以道德知识与社会生活为基础,是自我教育的方向盘,直接影响自我教育的结果。
3.正确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意志的制约和支配。为了保证道德选择的正确性,必须使目的和手段辩证统一,使可能性和现实性统一,使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统一。
4.道德的内在整合能力。道德的内在整合能力是对道德各要素的统整、优化能力。优化功能指道德发展和道德培养过程的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作用。
5.道德创新能力。道德自我教育使人内化道德规范,使人成为有德性的人后在社会获得自身发展的道德条件,但是每一种教育都有可能成为束缚人发展的枷锁,这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相违背,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道德创新能力,当个体所接受的道德规范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原本用以发展自我的因素会反过来成为束缚人发展的因素,而道德创新能力就会使人自觉打破旧的道德枷锁,使人拥有新的道德规范。
6.道德审美能力。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中,美是最高层次的。道德的审美能力是道德自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道德审美能力表现在对自己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和利他行为产生的崇高感,对他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高尚行为产生的崇敬感。所以,正确的道德审美能力是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最高表现。
三、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论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对道德主体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了阐述,提出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在德育中的作用,阐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建立认知调节机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内化外部作用从而渐渐发展起自我评价能力。社会教育理论明确指出通过受教育主体内化道德规范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形成道德观念。
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要通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首先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作用,从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入手,联系实际、联系道德情感、联系道德信念、联系各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利用生活时间和模拟实践,使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的价值,有效地实现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第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只要多方面努力,一定会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2
作者:熊梓余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或利用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结合学生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沟通谈心、与学生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时机,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我们便能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鼓励,形成道德修养的连续动力,形成修养习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实”。
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凭借“金口玉言”去进行枯燥的说教,而应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入手,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用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地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榜样,如:、雷锋、文花枝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的普通人的感人事迹为榜样进行教育。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做榜样,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为榜样就在身边,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对比中找出自己同榜样人物的差距,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思想道德教育形式要“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社会实践是主体参与、自我体验的活动,它可以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它把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去,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此,学校应适时安排一些教育活动,不失时机地将德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坚持开展由全体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还应让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单位里典型的人或事作专题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在法制教育中,学校应坚持用法制教育图片展、现身说法、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中,可请回从学校毕业老校友们,讲述他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用事实启发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路在自己脚下,命运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学校德育工作主动直接的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本身是文化尤其是先进道德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可以辐射其影响于社会;学校德育工作应作为个体道德成长社会网络环境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社会精神实体重构对于学校德育外部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的外环境,就必须由外向内,由显性向隐性的进入精神实体的重构。努力建设一个讲文明,树新风,学雷锋,做好事的良好精神实体形象。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在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的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的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在学生思想教育中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3
论文摘要: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调查32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阐析,就其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 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 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 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 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 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 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3. 4强化德育综合评估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4
1.网络信息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还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其人生价值观、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信息交流系统,各种思想和文化观念交汇和融合于其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理念,另外,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很大冲击,使得大学生身处困惑与迷茫之中。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他们,一些缺乏正确价值观、立场不坚定的学生就会形成错误、扭曲的道德价值取向[3]。
2.网络信息淡化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
网络改变了以往的人际交往模式,把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与现实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信息交流由于处于一个虚拟的空间,没有真实性、诚实性,另外,过多的网络交往会挤压大量的现实人际交往时间,将直接影响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
3.网络信息弱化大学生道德责任感。
现实社会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难以对网络空间的交际行为起到有效地约束和控制,网络秩序的维护完全靠网民的自觉和自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虚拟、宽松的环境若缺乏有效的自制力约束,就容易走向极端,放纵自己的言行,继而发生违反道德、规范的言行,甚至违纪、违法。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给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对大学生现实道德评价标准的冲击。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环境,从客观上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没有时空限制、无拘无束的“世外桃源”。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部分学生很容易失去理性、原则和道德标准,过分追求思想和意志的自由、解放,丧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必将削弱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和约束能力,引起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乱[4]。2.网络对大学生各类社会心理问题的加剧。网络环境以平等性和交互性著称,打破和挑战了现实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权威思想、等级观念。然而,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逃避现实提供借口和条件,使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向往世外桃源,疏于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常以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虚幻满足感,作为逃避现实的“麻醉剂”。而这种脱离现实的逃避,无异于作茧自缚,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使他们根本无法适应、面对现实的问题,很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后果。3.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道德的深层次影响。网络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其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很大,具有两个显著特点:(1)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开展和效果。当代大学生富有个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自我约束力不强,很难以传统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2)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更能主动综合、感悟各种信息内容,分析、判断各种思想、道德和观念,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去辨识、选择和认可有关道德价值观,而不会囿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已经给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鉴于互联网的日益广泛应用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必须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端本清源,不断净化网络环境。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网络环境的净化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法律和技术等手段优化网络环境,严格审查网络信息内容,依靠信息技术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严惩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管制网络电影、游戏,在全社会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行为,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同时,高校网络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网络监控和管理,对学生生活区按时“限网”、“断网”,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侵蚀。
2.关注网络热点,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发展。
对于网络环境,人们最担心的就是网络信息中一些腐化、堕落的思想和观念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必须严格把关审查网络信息内容,杜绝各种思想毒害,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内容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和复杂性。同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对于“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和“网络孤独症”,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及时给予学生有效地心理矫正和帮助。高校要多举办座谈会、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网络创业大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5]。
3.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便捷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迷恋于网络空间,不善于或根本不与现实社会接触和联系,疏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而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因此,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网上咨询,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网络的交互功能恰好可以为这些大学生搭建一个解决羞于双向沟通和交流的高效平台,让大学生在信息和多种选择方案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批评和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网络平台的便捷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念。
4.开拓创新,将网络道德教育融于思想道德修养之中。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把网络道德教育有机融合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之中,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既要使学生掌握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也要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和意志;既有对理论的传授与探讨,也可通过案例分析来剖析和评价具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还可用一定的反面教材展示,即宣传和曝光网上不道德行为受到的道德和法律制裁和处罚。
5.齐心协力,努力构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5
1、课内实践教学
(1)、树木人格图分析:“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春秋”——大学生生活导论,上好开学第一课。思修课在学生们眼中大多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胃口,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这门课的学习中是思修课开课的首要任务。引入图画心理学作为思修课开课的第一课,变教师讲授为互动研究,间接地将课本内容融入教学,分析他们此刻正面临或大学期间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可以瞬间激起学生的兴趣,令他们印象深刻,树立这门课的权威,为日后的学习互动打下良好的铺垫。(2)演讲比赛:“我的理想”。演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作用面非常广泛,通过演讲的准备,可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理想的重要性和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比单纯的理论教授要有效果得多,另外,演讲可以快速地提升个人素质,提高自我评价,是学生增加自信心的有效方法之一。(3)爱国小品表演:鬼子进村。通过问卷调查,小品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思修实践课方式,小品表演以组为单位,可以锻炼学生的塑造力、组织力、配合力,可以在已有的剧本上加以改造创新,及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以往不知的优点,同时也给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机会。(4)社会公德情景剧。这是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给学生特定的场景,如图书馆、饭店、商场、车站等,由学生自拟剧本、台词,限定时间,自由组合进行表演。这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反应能力、相互配合的能力,对所选主题更可以有更深的理解。(5)模拟法庭。可以以劳动法或婚姻法为主题选择案例进行准备,将法律条文搬入实际生活,通过模拟法庭的开设使学生们感受法律与自身的关系,平时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必要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这一活动的开设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法律知识的储备,实际案例的了解,法庭中各个角色的职责等。(6)给妈妈的一封信:感恩母爱。一般情况下,这一活动是在“母亲节”前一个星期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来进行更改,由教师提供信封邮票,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许久未曾表达的感恩之情,封好后由教师统一寄出,待母亲们收到后学生们可以一起交流感想。
2、课堂外实践教学设计
(1)教师可对学生实践项目的策划和总体思路进行总体指导,由学生具体执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也可做成PPT版调研报告上交。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程考核。(2)加强与学生处、宣传部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开展时事专题讲座、德育大课堂等大型讲座,扩宽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利用学生专业实习的机会,渗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在学生实习的同时,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人际交往能力、处事态度及维权意识等等,实习结束后学生按要求制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报告书,内容包括对企业的了解、实践报告和心得体会三部分。
二、关于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地探索,实践性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发挥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大有提高,上课出勤率增加,学生们评价良好。但是,不得不说,在实际教学中要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28-01
引言: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出现教学循环中断现象,学生处于自流或半自流状态,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听课,学习态度不端正,而教师也没有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迟迟无法提升。因此本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低下进行了探讨。
1.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1教学目标不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法制观,提升学生的修养,让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单元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细化的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出课程教学目标,将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正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导致教学目标迷失,教学效果低下。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将教学内容教条化,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日渐消弭。大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地讲述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会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导致课堂吸引力渐渐衰退。
1.2漠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我国课堂大多是采用讲述模式,教师占用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向学生讲述知识,主要是说明某个概念是什么或者应该怎么操作,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则。要想充分发挥这种讲课形式的功效,教师就必须致力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影响课堂的有效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抱怨教师讲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基础发生冲突,教师对于学生的能力做出想当然的假设,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因为教师在讲述时没有顾及学生的主观感受,即使设计的内容逻辑合理,也无法因袭学生认真听讲,只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畏惧,觉得它晦涩难懂、枯燥单调。
1.3学生考核过于简单化。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搜集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被评价者可以以此完善自我。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但学校过于重视考核的鉴定作用,忽视了它的诊断功能。笔者所在地区从2016年秋季开始实行闭卷考,所以也出现课堂"简单讲,多背诵"的情况,而学生也功利地对待考核结果,教师过于轻视考核过程,学校也没有严格要求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考核。因为考核标准较低,考核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化,学生对此丧失学习积极性,这也进一步削减了课堂有效性。
2.提升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指Ш椭圃嫉淖饔茫教学活动的结果会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师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参考依据[2]。如果制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那么就可以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反之则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提升课堂有效性至关重要,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厘清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区别:教学任务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学任务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升思维能力。而每单元的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打造高效课堂。
2.2关注学生的起点。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导学生取得进步,课堂不是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成长。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不是单向灌输知识,是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内部知识架构和外界环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3]。因此,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知识结构相符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知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多多斟酌,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展开教学活动提供思路,凸显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实效性[4]。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而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研究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大致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倾向的课程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2.3严格规范教学考核。学业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渠道,还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回顾和对比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发挥出激励和促进学生继续努力的作用。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却存在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改良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来完善考核方法,采用档案袋评定来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例如在学习《认知自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词汇描述自己,并让他们写出自己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然后集中收集装入袋中,等到下个学期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写一次,然后将学生之前提交的自我评价发放下去,让他们自行比对发现其中的不同,这样也能窥见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和进步。
3.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提升问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育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起点,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严格规范考核形式,如此才能使提升课堂有效性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曾狄.黄齐.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10):43-44.
[2]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增),17(05):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