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地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地理学范文1
《旅游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其他相关学科重要的选修课之一,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旅游地理学》的教学研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多集中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探讨。教材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托,可是《旅游地理学》教材可谓五花八门,关于《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的研究还比较鲜见。本文拟在梳理《旅游地理学》课程发展基础上,选取典型《旅游地理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以社会文化地理学等视角思考《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的建构。
一、《旅游地理学》教材的发展
国内旅游地理学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成为国内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科学研究的标志。中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起步于1979年,1980年杭州大学招收了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而地理学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学科背景之一。1982年中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的文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和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面世。与此同时,旅游地理开始走进高校,后者就是陈传康在北京旅游学院授课的讲义。1988年卢云亭编著的《现代旅游地理学》和雷明德主编的《旅游地理学》,以及1990年孙文昌、陈元泰编著的《应用旅游地理学》,成为《旅游地理学》的教材建设的开始,并逐渐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课程作为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专业课程步入大学讲坛。1993年由保继刚、楚义芳和彭华编著的《旅游地理学》成为高校旅游地理学教育的标志性教材,该教材的评审委员认为,该书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内容新颖,系统清晰,综述了国内外很大比例的文献,又有独立开拓和深入浅出的特点,是一部成功的教材。陈传康先生认为“该书的出版不仅会推动高等学校旅游地理学教学的发展,而且也将促进旅游地理学其他方面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增设旅游专业,由此催生了对旅游教材等的旺盛需求,作为旅游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旅游地理类教材也开始陆续出版。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不论是在地理科学专业,还是旅游管理及其相关专业,《旅游地理学》已经成为主干课程,同时,对《旅游地理学》的教材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据笔者统计,截止2013年,国内共出版了高等院校《旅游地理学》教材(不包括高职高专)31本。1988年至1999年的12年间,出版《旅游地理学》教材10本,2002年至2013年的12年间,达到21本,出版教材数量比之前增长了1倍。特别是翻译出版了国外《旅游地理学》教材,有助于拓展国内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二、《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体系的类型
Stephen Williams(2010)将国外《旅游地理学》教材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区域旅游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从欧美国家到发展中地区;另一种是关于不同区域旅游地理的问题及讨论。在国内,由于教材编者的学科背景、编写目的和教材使用对象的不同,各个版本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存在差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本文根据教材内容结构的视角,将《旅游地理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系统论、部门论和资源论。
1、系统论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旅游是一个空间系统,以系统论视角构建《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结构,被很多《旅游地理学》教材编写者所采用。Leiper(1979)旅游空间体系模型具有代表性,如图1所示,旅游的地理空间要素有三个:旅游客源地(tourist-generating areas)、旅游目的地(tourist-receiving areas)和旅游通道(transit routes)。这些要素置于不同的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环境中。Leiper旅游空间体系对于后来的地理学者认识旅游的空间性产生深远影响。保继刚、楚义芳在国内最先采用了该系统构建《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框架。在旅游客源地方面,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旅游流预测;在旅游目的地方面,包括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特殊旅游地(城市、主题公园等)、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区划和旅游规划等;旅游通道的内容主要是旅游交通。该教材所建构的内容框架体系对以后编写的教材影响很大,如吴国清(2007)、李悦铮(2009)、崔庠(2006)、陶犁(2007)等主编的《旅游地理学》教材。(见图1)
另外,还有一些《旅游地理学》教材从系统论的不同视角进行教材内容的建构。在李永文主编的《旅游地理学》(2013)教材中,编者强调旅游系统的地理学分析,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旅游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管理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介(旅游业)入手组织教材内容;张林等编写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基于系统论和新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借用李蕾蕾(2004)从新文化地理学角度提出的从属性(attributes)、空间(space)、时间(times)、方法(approaches)和世界(worlds),构建的人文地理学ASTAW研究框架,建构教材内容系统,包括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地域资源系统、旅游媒介系统和旅游地域系统等;谢双玉、胡静主编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体系则借鉴皮尔斯(Pearce,1989)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的论述――“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供给的空间模式、需求的空间模式、旅游地地理、旅游流、旅游影响和旅游空间模型”,同时根据旅游要素的特点,将旅游系统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子系统,即旅游供给、旅游需求、旅游流和旅游影响,讨论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2、部门论
地理环境是由各地理环境要素构成的系统,地理学向来有部门地理学的传统,即分别研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一系列分支学科。按照地理学二元划分,又有部分自然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显然旅游地理学是部门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从旅游地理环境各要素考虑,同样也存在部门旅游地理学。因而,部门论也成为一些《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体系建构的视角。在冯学钢、黄成林主编的《旅游地理学》中,以旅游者(T)、资源(R)、环境(E)和发展(D)为主线,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部门旅游地理学的内容框架――旅游行为地理、旅游资源地理、旅游环境地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发展等;冯淑华、田逢军主编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分别从旅游行为地理、旅游资源地理、旅游文化地理、休闲旅游地理、旅游景观地理、旅游环境地理等不同部门地理要素的角度和领域构建教材的内容体系;朱创业主编的《旅游地理学》基于旅游地域系统的相互作用,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为主线,采用部门地理学的思路,将全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旅游资源地理,第二部分旅游环境地理,第三部分旅游经济地理,第四部分旅游社会地理。
3、资源论
20世纪80年代,在旅游地理学发展初期,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导向是高校旅游地理学教育和科研实践的核心理念,这也反映在《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的建构中。1988年雷明德主编的《旅游地理学》是国内高校第一本教材,编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全面评价旅游资源,综合论证其发展条件,为正确开发和合理布局旅游区、旅游点,科学地确定其发展方向,有条件地组织客流等提供理论和数量依据。正是基于这种资源论的视角,该教材内容结构以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为主线,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地与旅游观赏、旅游规划等;同年,卢云亭著的《现代旅游地理学》既是一本学术论著,也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被许多高校使用的一本经典教材。全书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的旅游三要素统筹内容架构,但仍以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环境)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概论、风景区与旅游区、观景与构景原理、自然地理造景要素分析、人文地理造景要素分析等,资源导向的内容占全书各章的60%以上。另外,1989年孙文昌、陈元泰编著的《应用旅游地理学》以旅游资源和旅游区规划为主要内容,其内容体系也具有资源论的特点。至今,这种资源论导向仍然影响着《旅游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在2009年郑朝贵、胡善风编著的《旅游地理学》中,旅游资源概述、旅游开发、中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国人文旅游资源仍是教材内容体系的主体。
二、教材内容体系存在问题
从旅游专业视角来看,《旅游地理学》应是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在目前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由于许多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重叠,使《旅游地理学》正面临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挑战。如图2所示,在《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体系中的旅游者行为、旅游市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规划、区域的旅游影响和旅游GIS等内容,在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既有概述性质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均包含了这些内容,还有相应地更深入的课程,如《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统计学》、《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
从地理学专业视角看,《旅游地理学》只是很多高等院校地理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在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其地位远逊于《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与旅游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现实地位不相匹配。现行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大多内容庞杂,理论性和系统性不足,缺乏对国内外人文地理学研究新思潮的响应,这或许是影响其在地理学专业教学中地位的原因之一。(见图2)
三、《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重构思考
20世纪90年代,人文地理学出现两大转向:一个是社会的转向,一个是文化的转向,这样的转向将人文地理学进一步拉进人文社会科学的轨道,也使得人文地理学成为影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先锋学科和重要基础学科。人文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对空间分析和空间过程的解释,出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研究取向,区域、空间、地方、尺度、移动、时间等成为研究的核心概念。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逐渐摆脱先前资源导向的影响,出现社会转向、文化转向的趋势。从原来被划归为经济地理学,转而归属在社会、文化地理学之列。在Stephen Williams(2009)编著的《Tourism geography: a new synthesis》(第三版)教材中,增加了旅游对地方的塑造、遗产、旅游的地方认同形式等内容。C. Michael Hall和Stephen J. Page(2006)在编著的《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Environment, Place and Space》教材中以环境、空间、地方作为内容建构主线,并指出新文化地理学对于分析作为生活主题的旅游和休闲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可见,为了避免与旅游专业中其他课程的内容重复,对于地理学专业来说,响应旅游地理学的社会转向和文化转向趋势,本文思考在Leiper旅游空间体系框架下,如何结合社会、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构建《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体系。
如表1所示,以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地)和旅游媒介(旅游流)作为内容建构的脉络,采用国外《旅游地理学》教材内容的第二种模式,即旅游地理的问题和讨论模式,以发展史、旅游者、流动、空间、时间、地方、环境、区域、规划作为各章的核心概念,主要篇章架构包括:导论、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旅游者行为、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旅游的空间生产与空间结构、旅游地的时空演变、旅游中的地方建构、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旅游规划。主要内容涉及到旅游者体验、旅游者的满意度、忠诚度和地方依恋、旅游流空间扩展及对国际旅游系统影响、旅游空间生产、旅游空间与权力、地方与地方感理论、凝视中的旅游地方建构、社区旅游的地方性、低碳旅游、旅游生态足迹、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旅游反规划等比较新的旅游地理学所探讨的问题及现象。(见表1)
四、结语
旅游地理学范文2
关键词:旅游地理 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兴旺,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颇具生机活力的强劲行业。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课的内涵,进而达到提高地下教学水平的目的,一些学校便开设旅游地理课,把旅游地理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一、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地理在中学时不是主科,往往不受学校的重视,导致学生亦对其不重视。而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有些学生对它忽视,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学习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必不能产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从中国旅游地理对旅游管理工作、路线设计、满足旅客需求、饱含地理知识等出发,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和作用。通过学习旅游景区景点、风土人情、旅游交通、地形走向、季节变化、动植物分布等,为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设计旅游线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生若想以后从事导游工作更要学好它,因为导游工作要给游客讲解各景区景点的地质地貌成因,风景特色,历史神话传说,这些都是《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通过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在求知方面的需求。学生只要认识到旅游地理的学习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必将大大提高。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天文、地理、人文、宗教、动植物等统统纳入其中。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且杂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
(一)地图练习法
地图是旅游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重要表达工具之一。利用地图教学可以把广阔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用特定的符号标记,科学地展现在有限的地图平面内。
旅游地理基础知识中有大量的名山、大川、珍贵动植物、古都、名城等等,这些内容庞杂繁复,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地图这个有效的工具进行趣味教学。如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标记著名山脉,将中国三大阶梯的地貌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将长江、黄河标注出来,并画出沿途流经重要城市。如此可将课本中零散、杂乱的知识转化成地图语言,以有效帮助学生记忆。
(二)讨论法
讨论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宗教文化》这章,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个问题:基督教的来源?世界上有哪些关于基督教的节日及风俗特色?基督教有哪些禁忌?在枯燥的讲授教学中,穿插这些小插曲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设定的特有场景中,设身处地地体会角色的心理状态,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尽量理解所学内容的内在意义。比如,在讲到《旅游线路及其组织》这一章时,先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然后各小组自行选出一学生扮演导游员,其他人扮演游客,沿着本组设计的旅游线路游览,“导游员”沿途介绍各地区风光特色。在班级每个学生都参与的情况下,它必能推动课堂气氛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如鱼得水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三、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电子白板进入地理课堂
电子白板教学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同时兼具传统黑板和计算机多媒体两大教学手段的优点,为旅游地理教学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如,在学到“京杭运河”时,先用电子白板放映中国地图,让学生画出京杭运河的走势及流经的省份、城市。再找一位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用红笔修改前一位学生的曲线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放映教学视频
在讲到“长江三峡”时,教师事先准备三峡的风光视频,在课堂上放映。单纯讲授三峡的风景特色,学生未免觉得太过单调、呆板,如将波澜壮阔的长江三峡视频与教师讲授结合起来,学生更能体会到三峡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巫山十二峰”的幽美神奇,西陵峡的滩多水急等特点,掌握这一地形的特殊构造。
四、情景创设,引起关注
在旅游地理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进而产生探求问题所在的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良方。
例如,在《气象气候》这章,教师可带学生学习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跨越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再针对目前的季节,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电视、电脑记录我国各省会的最近两天的气候变化等天气情况。再于课堂上,找两个代表在电子白板上标明所收集数据。针对学生收集气候数据,让大家体会不同热量带的气温差异。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旅游地理学范文3
世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总结
我们这门课主要是向同学们介绍世界各大洲,各旅游区,各国家著名旅游景点旅游形成条件 ,主要向我们列举了中国的一些著名景点,感受风景名胜的美丽。在介绍各大洲各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时。本课程注重突出特点,以点带面着重叙述各大洲最负盛名的旅游内容,比如亚洲的古代遗址,欧洲的宫殿教堂,非洲的野生动物,美洲的古印加文化,大洋洲的原始生态等等。
通过世界旅游地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许多不了解的旅游景点和风景都有所了解,天然景色的形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除此之外旅游景区还是需要人工规划,文化宣传,娱乐项目,基础设备齐全。学习这门课,使我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旅游地理课程尤其是对世界特定地域的了解,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及主要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价值和重要旅游线路。旅游地理是旅游业产生的·自然背景,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这门课任务对世界令人动容美丽绝美景色有了更加全面。
我对世界旅游地理的认识,世界各地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旅游景观丰富多彩,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永远是众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也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世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在我的心中世界旅游地理等于娱乐地理学没有那么的学术性更加有趣味性。虽然只有短短八周的时,老师运用详略结合的讲解以及视频教学,不但让我们对国内外的地理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更是能够娓娓道来,特别是每次讲解过后的视频欣赏,让每个同学都有了想出去走走的冲动,零距离接触大好山河,去体味不同的民族风情。而且有了这一系列的系统学习,在以后和朋友聊天时关于旅游的话题也不再会只是一个倾听者,而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发言者,即使是一个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凭借着回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相信我们能够把那个地方描述得绘声绘色,仿佛是去过的一般,那时候是不是让朋友们刮目相看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使不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充面子,学习旅游地理这门课程对以后我们自己出去旅游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相对其他的课程,用不同的心态来学习旅游地理时,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理,他充满了美,而并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前对于地理的学习,由于压力只了解了表面,而缺少对其更深层次的了解,虽说在这个课上老师对于这些地理知识只是粗略的讲解,但是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和对自己旅游经历的介绍,还是让我对于旅游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更加想要深入的了解旅游地理。也让我对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明白有时间一定要出去走走,就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对旅游地理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旅游地理的了解,通过老师上课时所放的一系列的宣传片,是对那些地方充满了向往。有一句网上经典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既然我行不能至,那么我就目之所及皆为我所行。
旅游地理学范文4
一、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必修知识的融合
在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介绍有关旅游的概念和背景,使学生对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类型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其特点之一,在传统的观光、度假、商务旅游的基础上发展了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为目的的乡村旅游,以及以参观工业场所了解产品生产和制造过程为主的工业旅游等。在高中地理必修2中,涉及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内容,通过学习可掌握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以及相关具有特色的区域,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此种生产模式所具有的独特性,结合旅游业的多种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提出发展旅游业以增加经济发展点,最后以乡村旅游和工业旅游这两个概念做总结,达到“启下”的目的。
二、旅游地理与自然地理必修知识的融合
在自然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地域性,启发学生思考发展旅游业所具有的优势,教学中突出地域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在学生学习旅游地理之前,已经学习了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以及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等基本知识,了解了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等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基本掌握了全球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学会利用掌握的综合知识分析旅游地理中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域特色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在这些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自然风貌,一旦被开发就形成独特的自然风景区,可以在教学中着重各个区域的地域差异,为旅游区开发和形成做铺垫。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旅游景区的形成所具备的综合条件,使其能够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欣赏旅游资源。
三、旅游地理与区域地理必修知识的融合
在旅游地理的教学中,将旅游资源的介绍及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与农业和工业区位的选择等章节相联系。在了解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型,帮助学生理解旅游资源不仅是“天生丽质”,同时人类也可以创造条件,发展旅游。并且随着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带动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旅游地理》教材中第一章第二节以“旅游扶贫”为例,通过发展旅游改善当地经济条件,是旅游促增长的有力体现。在这个基础上联系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中“桑基鱼塘”的农业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南部丘陵地区林业的发展,启发学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利用自己扩大的知识面对农业开发模式产生新的认识。同样,给学生介绍“德国鲁尔工业区旅游业开发”这一内容,引导他们对相关知识,如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窘境提出发展思路,对新兴的类似美国硅谷的南京软件园的旅游业开发提出对策,拓展学生思路以达到“承上”目的。
四、旅游地理教学应以必修地理知识为基础
旅游地理学范文5
一、中职生源与旅游地理科目产生反差
1.目前中职生源的基本素质
众所周知,中职生的入学标准低,学生管理纪律差,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较差,厌烦学习情绪较多,并且生活习惯和做事风格的掌控力较差,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旅游地理这科目特点中,对于门槛低的中职生来讲,课堂中维持秩序难以达到全面,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中职生的认可,从而做不到旅游地理科目的综合性管理制度。因此,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集中到中职学校中,使整个学校的教学计划增加难度,其质量难以达到提升,将进一步的针对中职教学进行研究创新。
2.中职生旅游地理课被歧视
旅游地理课是中职教育中旅游专业的典型课程,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实际旅游专业能力为目标,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目的。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影响,许多旅游地理课教师在授课时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这使得中职旅游教育模式出现了误区,严重影响了中职旅游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在中职生的脑海意识中,临近考试时,随便把书拿过来翻一遍,能否考试通过就全靠押运气在考场上面,最多就算是走走过场而已。因此,旅游地理课常常被中职生歧视忽略,导致学校和学生更加不重视旅游地理科目的重要性。
3.旅游地理科目的综合性管理
旅游地理学科是中职生学习管理旅游专业的一门必修选课,从该课程中的专业性质来讲,它是一门比较有趣的综合专业性质的科目,通过对该科目的了解,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例如知道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等多方面知识,学生也为日后旅行资源做好提前准备,也为日后的就业工作做好提前准备,针对专业知识进行相对应的培训。
二、针对中职生特点的旅游地理教学策略
1.提高学生的学科认同感
旅游地理课程作为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主要课程,其所能够为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旅游地理课程对于自我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对旅游地理课程提高重视程度,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带来支持。在课堂中可以根据旅行路线对游客需知、管理工作等重要性对中职生进行重点培训。要让中职生清楚旅游地理学科对自己日后的就业重要性,自然而然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
2.采取灵活方法进行教学
旅游地理教学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给课堂增添乐趣,不能单单凭靠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上课的枯燥乏味,逐渐转移注意力视线,并会出现睡觉、说话等种种现象。因此要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对旅游地理专业的兴趣,才能达到学生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以下是对课堂灵活教学的体现:
(1)地理地图灵活教学法
地理地图灵活教学法是目前旅游地理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认知各种地区,各个地方包括一些我国的行政机构区域,还原本来的抽象空间进行调整,使其灵活生动起来。在学习的各个领域中分析各个区域的景点介绍,对讲解各自治区,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2)多媒体教学法
在学习旅游地理专业当中,可以针对先进的教学装置进行自我调节的接受,例如,老师准备丰富多样化的课件和碟片进行生动化的学习,更为直观的表达在眼前,另外配上一些令人憧憬的图片和文字进行描述,让学生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就失去了枯燥乏味的课本立即变得生动起来,把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变得轻松愉快异动。让学生不再感到课堂枯燥乏味,常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手法会有效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例如西湖,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将沿途的风景都进行标注,把景点的路线清晰的标出,学生在阅读文字时会很容易记住重点。情景再现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最为有效直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各种幻想日后就业要去的地方,会更加珍惜课堂中的专业知识,为了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可以帮助学生修改导游的词语,进行提前演练等。景象教学对学生来讲是课堂前需要准备大量的工作,学生需要一些导游地理的知识,需要将景点文字相贯通融合。
3.综合中职生特点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对于中职生考试和考核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体系,但是,针对专业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讲,让他在考试之前复习课本是比较困难的。旅游地理学科具有贴合生活且实践效果很强的特点,建立多种元化的评价方式,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增添学习的气氛。旅游地理课必须要具备生动灵活的方式进行讲解,促使发展的理念对多元素进行评价,创造愉快的学习方式。打造愉快的学习课堂,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较熟悉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并加深学生对旅游地理专业的印象。要不断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会更加有目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在日后就业时的表达能力,并实现全面化发展的教育素质。
旅游地理学范文6
一、关于教师方面
①自身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大多数旅游管理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却发现很少有人能够完完全全掌握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正如前面提到过的,首先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多,对于一个旅游管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如上所述的每个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相对应的专业,可想而知,作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懂得非常多的其他学科的东西才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挥洒自如。旅游管理专业流行一句话: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是一个杂家,不是专家,什么都要懂得一些,但什么又都不专。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是作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那么可以只是杂家;但是如果你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那么在杂家的基础之上还得更进一步,不能单单停留在杂家水平,对相关知识需要更进一步的透彻了解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这对于中国旅游地理教师来说,自身素养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难度,毕竟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太多了,对一个老师来说将所有学科都了解清楚会很有难度。不管怎样,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②教学方法要丰富化
已经有很多教师都曾提到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要多样化、丰富化,比如多用图片、视频,多让学生参与授课,用模拟导游方式、组织实地考察教学、多开展课堂活动以及对比教学法等。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你教我记”的方式还是占主流。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室中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考虑将一些趣闻、传说、神话故事等穿插在讲解中,但其实这种方式也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些东西会占去很大的时间,从而使得授课内容讲不完。实地考察教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校方不同意将学生带出学校以免发生安全问题。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法的确需要丰富多彩,需要图片展示,更需要趣味性故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于相关方式“度”的把握。怎样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又不觉得枯燥,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再次,关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方面,学生普遍对中国旅游地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分支,觉得自己的方向不跟这个相关,甚至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技能无关,于是对此不予重视。甚至部分高校是实行开卷考试,很多学生都对开卷考试的课程很不重视。再者,因为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非常的多并且很零散,于是在授课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样会让学生非常困扰,就会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很散的课程,觉得抓不住重点,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学校对于实践课程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虽然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部分高校中会出现校方为了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被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式。这对于部分学科来说不会有影响,但是,对于旅游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特别是中国旅游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其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好比是学生永远都是对着书本说中国的山山水水、古建筑,看到实体的东西对于学生了解与理解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际教学知道,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状、布局等特点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只是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可能只是当下感兴趣,等课程结束之后,该忘记的还是忘记了,除非不断强化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将学生带到古建筑实体前面,对照实体跟学生讲解,那么学生的遗忘可能性会小很多,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很多学生目前对于很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提不起兴趣,觉得别人的生活习惯有什么意思,但是若能实地去考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亲自体验当地的生活,这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热情。此外,考试方面,中国旅游地理有两种主要的考试方式:闭卷与开卷,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大部分中国旅游地理都会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论述题的形式很少出现,绝大部分的教师与学生都认为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考试方式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教师教学时会明显刻意地直接灌输,弱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二也会让学生觉得这是门只需要强记背诵的课程,于是在上课过程中不太重视,并且提不起兴趣,所以很多教师都尝试提出用其他方式考试。
二、对于相关问题的建议
1.规范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应该丰富,注重趣味性与视觉感官的享受性,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应该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重复,出现重复的地方应该予以说明。
2.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管是教中国旅游地理还是别的专业课都必须使自己的知识素养增加,在以前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至少要做到半个专家。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及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也是必须注意的问题,既然市场上的中国旅游地理教科书与其他学科的书目重合度很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教学计划,避免重复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以更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多种方式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
3.提高学生对于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其他课程中的教学中就应该不断给学生强化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开始教这门课程时,就应该跟学生强调并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聘请知名旅游专业从业人员来对学生进行重要性的强化。
4.学校对于该门课程的相关教学要求应该予以支持。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相关政策的影响,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来说,更应该得到学校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