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1

地点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

内容 建设幸福家园 构建和谐社区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是洛社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拓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党建工作领域,打造服务型、魅力型、特色型社区而设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

近年来,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的理念,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原则,以开拓进取、居民需求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不断摸索和拓展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社区服务工作领域,提升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精心打造洛社镇社区服务的“示范点”和社区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提升“满意指数”,打造一流平台

走进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以人为本,共创和谐”几个醒目的大字凸现出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工作目标。该服务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贴心服务,打造社区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

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行政事务受理大厅,为社区群众提供民政、社保、农民维权等服务,并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等服务制度,做到“受民之托,忠民之事”,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群众的需求,服务中心不断地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推出了家政、就业指导等近20个便民利民项目,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帮,去年以来已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5000多人次。近日,无锡市癌症俱乐部惠山分部洛社康复活动中心和养生保健指导中心又在社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洛社康复活动中心是洛社镇癌症患者自发组成的群体抗癌组织,主要开展宣传防癌抗癌知识,传播抗癌理念和信息,实施康复综合治疗等活动,帮助癌症患者进行科学抗癌,群体抗癌和正规治癌。

在服务好社区群众的基础上,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以其优越的设施条件和直面社区群众的窗口效应,成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活动基地。去年以来,先后和镇教育文体服务站、镇妇联、团委、工会、文卫办等联合举办了依法行政专题讲座、消费维权服务培训、“和风吹绿运河岸”演讲比赛、创业妇女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各类活动25次,参与的群众达上万人,成为我镇政府部门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执政为民体现在基层,密切联系社区群众的“连心桥”。

激活“文化细胞”,繁荣群众文体

每逢星期六下午,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音乐活动室里丝竹绕梁,曲乐悠扬,社区曲艺爱好者正聚集在这里进行二胡、琵琶等民乐演奏。弹奏者轻拨琴弦,悠悠弦乐从指间流出,如泉水缓缓流淌,沁人心脾,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陶醉,兴致盎然者还会上台吟唱一曲,一曲唱罢,叫好声不断。这是社区文化活动一个普通场景,也是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不遗余力活跃群众文化体育,推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洛社社区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社区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文明与和谐氛围。

洛社镇社区服务中心把健身房、图书阅览室、乐器室、创作室等向社区群众免费开放。清晨和傍晚,居民们纷纷来这里锻炼、健身;闲暇时间,这里成为老年人读书看报,挥毫泼墨的好地方;节假日,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聚在一起编演节目……。同时,社区服务中心还成为了有21支特色团队的洛社群众艺术团的“大本营”,一批代表洛社镇最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作品、表演团队等从这里走出来,为洛社镇文化事业增光添彩。去年,洛社群众艺术团有5个节目参加无锡市群众文艺汇演,是参赛节目最多的乡镇,获得了“二金二银三铜”的好成绩,女声小合唱《与书同行》还获得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2

关键词:社区矫正;未成年人;社区检察

一、社区矫正、社区检察及未成年矫正人员特点概述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放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其进行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矫正,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之规定,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由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为进一步延伸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上海市基层检察系统于2011年相继开展了以在社区设立派驻检察室的方式,使检察工作融入基层、贴近社区群众。依据工作方案,依法监督所在辖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被作为派驻检察室的工作职责之一。派驻检察室通过监督监外服刑人员各项监管和矫正措施的落实情况,促进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二、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干部不熟悉法律法规

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三十三条之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也适用关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笔者在对司法所进行日常检察监督中发现,部分司法所专职矫正干部未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将纳入社区矫正时已年满十八周岁,但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员认定为成年人进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从而造成公开宣告以及矫正措施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问题,严重侵犯了未成年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与成年人分开进行集中教育、社区服务难以得到落实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时间均不得少于八小时。依据未成年人分开矫正的原则,司法应组织未成年矫正人员单独进行集中教育、社区服务。但由于司法所工作人员较少,单独组织未成年人进行集中教育、社区服务需付出大量精力,故部分司法所将列管的未成年矫正人员与成年矫正人员一起进行集中教育、社区服务。由于未成年人易受外界影响,与成年矫正人员的接触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故极大的增加了未成年矫正人员重犯的机率。同时笔者在工作中还发现,部分司法所虽未将未成年矫正人员与成年矫正人员一起进行集中教育,但仅对未成年矫正人员进行个别教育,变相导致集中教育时间无法达到法律规定的要求。

(三)未成年人矫正方案针对性不强

部分司法所在思想上一直未能对未成年人的矫正工作予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成年矫正人员的格式化矫正方案略经调整后直接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矫正方案上,未针对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心理特点、家庭状况以及犯罪原因等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也未依据未成年人在矫正期间的表现而变更矫正方案,从而造成矫正方案在实际矫正过程中流于形式。

(四)缺乏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

目前各司法所均未能有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矫正项目,一般均采取与成年人基本相同的矫正项目,即定期报到、心理咨询、参与社区服务、思想教育。由于这些普通的矫正项目对未成年矫正人员的吸引力不强,故矫正工作往往不能突破未成年人的心理戒备,难以取得他们的信赖,最终导致矫正工作停留于表面。

三、发挥社区检察职能,加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一)对未成年人矫正工作的基础监督

1、事前审查法律文书

社区检察部门在收到法院、监狱等部门送达的有关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后,应及时审查该对象是否属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矫正对象。派驻检察室也应提前与矫正人员居住地司法所矫正专职干部进行沟通联系,从而确保司法所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各项矫正活动始终符合法律规定。

2、事中参与宣告、检察台账、走访谈话

(1)参加列管宣告

派驻检察室应充分发挥其扎根基层的优势,派员参加未成年人的列管宣告会。在宣告前与司法所沟通列管宣告方案,在宣告过程中检察宣告场所、到场人员、宣告程序、宣告内容的合法情况。

(2)定期检察司法所台账、与矫正人员进行谈话

派驻检察室应定期至司法所走访,检察未成年矫正人员的矫正台账并与矫正人员进行谈话,周期以每月为宜。笔者认为个性化矫正方案及思想教育、社区服务情况应为检察监督重点。在开展对未成年人矫正方案的检察监督中,首先应通过检察矫正台账监督司法所有无对未成年矫正人员开展过包括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社会调查,并形成书面化的调查报告。其次应通过接触心理辅导师、与矫正专职干部谈话等方式,检察司法所有无对未成年矫正人员开展犯罪心理、犯罪原因的分析,查找矫正人员犯罪的根源。最后通过检察司法所为未成年人制定的矫正方案,监督该方案是否符合未成年矫正人员的实际情况,矫正措施是否具有高效针对性。此外,在动态的检察过程中,要实时监督司法所有无依据未成年矫正人员的实时表现对矫正方案予以实时更改,以确保矫正方案始终具有针对性。在开展对未成年矫正人员进行的思想教育、社区服务的检察监督中,首先应通过主动参加思想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来监督该活动开展是否具有针对性、保密性。其次应通过检察司法所台账来监督教育活动、社区服务开展的次数、时长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最后通过与矫正对象谈话来监督司法所开展的思想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否取得效果,以及司法所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是否存在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及其他违规现象。

(3)事后进行回访跟踪

《刑修(八)》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故派驻检察室应在未成年人矫正期满后通过走访、谈话、回访等形式检察司法所是否对未成年人的矫正档案予以封存并进行妥善保管。在后续的跟踪监督过程中,派驻检察室还应通过各种方式监督司法所有无违规为他人查询或提供未成年矫正人员的个人信息及犯罪记录,从而确保未成年矫正人员的犯罪记录不被泄露,切实保护未成年矫正人员的权利。

(二)对未成年人矫正工作的上层监督

司法所要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创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矫正项目,如丰富集中教育内容,完善社区服务形式等,均受到了基础设施、经费等问题的限制,而这些问题仅通过派驻检察室与司法所基础层面的沟通往往难以得到妥善处理。因此检察机关可通过上层级别的沟通联系,如通过联席会议、检察公函、检察建议等方式向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的监督建议。

1、集中教育问题

笔者工作的派驻检察室辖区六个司法所仅有三名未成年矫正人员,且列管于三个不同的司法所。若三个司法所针对该三名矫正人员各自开辟场所、聘请老师进行集中教育,既浪费司法行政资源,同时由于矫正资源的分散化,也难以保证社区矫正的效果。故可向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一是建议参照成年人的类别化管理方式将一定区域内的未成年矫正人员进行分类,将同一类别的未成年矫正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通过整合各个司法所的行政司法资源,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的矫正项目。二是建议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开设一个专门为未成年人进行集中教育的场所,配备相应的电教设备、学习资料,并要求矫正人员在上课过程中认真记录学习内容及感想。这样既可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开进行集中教育,也可保证集中教育的时间,提高集中教育的质量。三是建议在教育的内容方面,应不局限于授课、讲座的形式,还可组织未成年人观看先进事迹报告会、参观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基地等,同时还可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有关理想道德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其提供受教育及展示教育成果的机会。

2、社区服务问题

司法所在开展社区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存有两大困难,一是单凭司法所的力量无法找到适宜未成年人单独劳动的场所,二是由于要分开矫正,导致司法所需另行单独安排人员至劳动场所进行监督。这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未成年人社区服务开展的深化,造成社区服务形式单一、劳动量过轻、劳动时间达不到法律标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建议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服务场所专门化。建议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为未成年矫正人员设立专门的社区服务基地,让未成年矫正人员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劳动,这样既改变以往社区服务散乱无固定场所、不易于监管的状况,更有利于社区服务实现基地化、规范化。

(2)服务形式多样化。社区服务的形式不应仅局限于打扫卫生,而应将服务形式进行多样化,让未成年矫正人员更多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故建议司法行政部门可不定期的组织未成年矫正人员参加义务植树、社区巡逻等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也可组织未成年矫正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社会公益性文艺演出、献爱心等活动,给未成年矫正人员提供一个作贡献的机会,让其产生社会融合感。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3

【中图分类号】R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91-0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是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由于特殊的社会形势,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受安全责任追究的影响,不少学校对组织校外活动心存担忧;二是学生在校时间多,课余时间少,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组织难度大;三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有些工厂、社区等社会机构不太愿接纳;四是受相关收费政策影响,学校统一组织活动耗时、耗力、耗经济,基本经济保障较困难。此项工作开展不好就容易走过场,做形式。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拓创新,精心组织,经过几轮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再总结,探究出了“五个结合”的实施方式。

1课堂与课余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也不可能全部在课余时间完成。

在培训和指导上,我们对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集中统一参与的项目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动员报告会、表彰总结大会及全校性、年级性、班级性的培训会等都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对分散性、个体性开展的差异性较大的项目的指导和培训则利用课余时间。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难度较大、组织纪律要求强、安全隐患大、必须集体完成的项目纳入课时计划,安排课堂时间进行,例如校园社区服务、军训、国庆和元旦庆祝晚会、运动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等等;将难度较小、组织纪律要求不高、安全隐患较小、适合个体完成、可以分散进行的项目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例如打扫清洁卫生、办黑板报、各种社团活动及寒暑假各种活动等等。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围墙”的课程。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因此,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可能全部在校内进行,于是我们将必须在校内开展的课程如校园社区服务、值周、校内实践活动等安排在校内进行。将必须走出校门才能开展的课程如社会参观、调查、访问、慰问孤寡老人、生产实习基地活动及双休日、寒暑假各种活动安排在校外进行。这样将学校、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融合起来,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实现了教育空间的最优组合。

3群体与个体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但是,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课程目标要求上,既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合理的、大众化的目标,做到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照顾少数学生的差异性。

在活动组织上,对合作性强、要求集中统一同步完成的课程,则组织学生进行全校性、年级性、班级性、小组性等群体活动。对个性化差异大、适合分散性、阶梯性不需要集中统一同步完成的课程,则安排学生进行个体性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在不偏离总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多元化的生活经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合理分组和分配任务,允许并鼓励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承担任务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评价上,一方面注重团体成就,全面评价在一个活动主题下,大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倡导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突出学生的个性和长处,让学生能通过评价看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异,感受到同学、老师的承认与尊重。同时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淡化自己与别人的比较和竞争,让学生更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评价结果,既看到成绩,也看到努力的方向。

4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在时间安排上,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课时数为平均每学年一周。由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那种每周的某几天固定安排内容的固定课时制显然不符合实际要求。于是,我们实行了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学年一周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课时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根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将全校性、全班性统一开展的课程如庆祝性、典礼性、军训、校园社区服务等活动集中安排,将社团性、小组性、个体性分散开展的课程如校园报刊编稿审稿、调查访问、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分散安排。

5安排与自愿相结合

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开展这些活动费时费力,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二是有些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三是有些学生愿意参加某种活动,不愿意参加某种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4

【关键词】台湾地区;社区服务;启示

为进一步加强两岸社区服务方面的交流,学习借鉴他们在开展社区服务中有效的做法,尤其是运用资讯化手段促进社区服务加速发展的经验,增进了解和合作,我们赴台湾地区进行了交流考察。

台湾地区社区服务的一些主要做法

这次考察的几个主要对象各有特色,围绕做好社区服务,推广志愿服务,尽可能多的动员社会资源,做了各自的努力。

在对台北市社区暨志愿者服务推广中心的考察中,我们看到了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的做法。台北市社区暨志愿者服务推广中心是台北市政府社会局下属部门,主要负责台北市社区志愿者及社区志愿组织的培训及志愿服务推广,自2008年起委托社团法人弘道志工协会办理,中心的服务目标是志愿服务教育训练及研发社区培力课程,致力于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人力培养,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和激励、建立资源整合及交流平台、研究与创新方案、推动社区照顾关怀服务等。台湾地区的志愿者要先经过登记注册,再参加规定课时的培力课程,经过考试合格才能当志愿者,该中心了承担了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志愿者这一任务,而这一工作又通过公开招标,最终由社团法人弘道志工协会中标来完成。

台北市社区暨志愿服务推广中心通过建立CV101志工媒合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创造交流平台,实现三大服务项目。一是致力于志愿服务理念的宣扬与拓展志愿服务范畴。通过推广国际志工日系列活动,激励各类别的志工,触发社会大众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发行电子报刊及专刊,促进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与行动;办理志工表扬及宣导活动,提升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运用服务专案拓展志愿服务参与对象的范畴,使多元人才投入志愿服务。二是深入了解团队需求与议题,培力台北市志工团队。通过研发社区培力课程,设计多元化的在职训练,提升社区发展工作;办理社区或志愿服务相关主题研讨会,邀请实务及学术界进行研究或经验发表,让从事志愿服务的团队能相互学习;推行志愿服务教育训练工作手册,提升单位自行办理训练的能力;规划基础、特殊、成长、领导、在职、督导等志愿服务教育训练。三是建立志愿服务运用团队与个人之间双向交流平台。尤其是通过专属网站提供即时性的线上讯息公布,让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社区服务的需求者能有效沟通,及时完成配对,形成社区资源网络。同时,还建立社区相互支援、相互关怀系统,使社区长辈及身心障碍者能获得更好的服务。

在考察台中市社团法人台中市优力卡社区服务协会的考察交流中,我们看到了该协会如何对口本社区的学校,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的情况。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优力卡社区服务协会主要结对本社区的一个学校,对近百位弱势家庭儿童提供两个学期及暑期七周全天服务,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点饭钱,协会提供课后照顾、加餐等帮助。课后照顾,主要是课业辅导、生活辅导、人际关系管理、心理辅导等;家庭外展,如家长座谈、家庭访亲、急难救助等;假期营队,主要是开展各种亲子营会活动;还有品格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等活动。这些受照顾孩子的家庭有各种情况,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单亲家庭、也有的是隔代教育家庭、还有外籍配偶家庭以及特殊儿童等。照顾这些孩子的照顾者是一些经过专门培训的,有志愿者,也有失业人员,协会同时做好照顾者成长工作,通过照顾、辅导这些学生也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为再就业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考察,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组织。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于1966年由证严上人创立于东台湾地区的花莲一隅,慈济的志业,由慈善而医疗、教育、人文;从偏远的花莲开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个国家设有分支会或联络处,迄今援助超过七十一个国家地区。

启示一:社区服务需要社会各方协力相助

这次我们赴台交流考察台湾地区社区服务,最大的体会是,台湾地区社区服务发展很快,其中社会各方协力相助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考察的台北市社区暨志愿服务推广中心是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委托社团法人弘道志工协会办理的属于公办民营性质,经过公开招标找到的一家民间组织,两年后还要评估,合格才可以继续下一个两年服务,这就发挥了民间组织的作用,运用了社会资源。社团法人台中市优力卡社区服务协会和慈济慈善基金会都是带有宗教背景但在社区服务、慈善事业中又不局限于本宗教的民间组织,他们在社区服务中运用自己的能力,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等的资助,其中慈济慈善基金会的足迹遍布全球,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在政府推动下,也要善于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既有民众的广泛参与,也有各类非政府就组织的参与,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当前,民众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社会各方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对加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终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志愿服务资源与需求的协调共享,将志愿服务组织动员工作的重心移到广大市民群众生活居住的社区和小区,在街镇建设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化,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服务好市民群众和志愿者组织,进一步整合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建设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深化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举措。通过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可以把社区内的治安、助残、敬老、青年、家庭等各类志愿者队伍整合到一个平台,把社区单位、社区各类志愿服务机构、志愿者团队、民间互助团体、网络自组织等志愿服务力量,通过意愿和需求纽带整合进来。志愿服务中心定位于促进志愿服务需求与资源的直接对接,促进就近就便,规范、高效地开展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调配和服务;促进志愿服务项目的培育发展;促进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创建成果进一步落到基层,便于市民群众形象了解和切身感受志愿文化,促进城市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传播

启示二:社区服务离不开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而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提升、志愿者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台湾地区社区服务在发展中注重志愿者服务能力的培养,每个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前先要经过专门辅导培训,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习时数要求,培训合格后才能开展志愿服务。同时,注重对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培养,通过扶持团队,带领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理念的同时,也要关注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这一重要工作。要有计划地设计系列课程,有针对性开展提升服务能力的培训,上海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退休人群在逐年增多,如何发挥银发人群的智慧和余热,如何服务好这一群体,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我们加以系统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服务好外来工作者,让他们能顺利地融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中,也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工作。现在各小区都在开展点对点、面对面,居民互助服务,这对提高居民的公民意识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对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培养,开设一系列免费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同时,也要有计划地扶持志愿者团队,培养组织能力,完善服务机制,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要让志愿者很方便地就能在身边找到适合自已的队伍,服务身边的人。

启示三:社区服务加速发展需要运用资讯化手段

社区服务在台湾地区发展很快,在推动社区服务快速发展中,现代化的资讯手段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台北市社区志愿者服务推广中心运用CV101志工媒合平台,为志愿服务运用单位提供需求平台,每个志工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志工服务项目,填上服务时段和服务类别,双方都能透过平台之自动媒合功能,找寻到适合的志工及招募单位。中心还发行了志愿服务电子报,名称为CV101大杂志,可以方便地进行电子报的订阅。我们在志愿者服务中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提供一个媒介平台,将社区服务的需求方与供给方很好地配对,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志愿者的资源,发挥现代资讯手段,整合服务资源;还能运用这一平台,褒扬、宣传志愿者,激励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互助交流的平台。

上海的志愿者服务同样离不开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志愿者协会开设了上海志愿者网,并将其打造成上海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交流平台,成为上海志愿服务的项目源和孵化器,实行各类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岗位的网上和认定,让广大志愿者在平台上快速检索适合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成为上海志愿者的人才库和信息库,推广全市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便于志愿者组织在第一时间找到适合参与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成为上海志愿者的精神家园,记录志愿者的服务经历、收获和评价,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网上论坛等形式方便志愿者开展交流,提升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马庆钰.社会组织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3][德]赫费著.沈国琴,尤岚岚,励洁丹译.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全球化时代中的政治伦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和谐教育 环境 行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省教育厅2008年颁布的《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别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开设。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更有效的实施,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设置的。其目标有:

1.培养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

包括:关心、参与和进取。关心,主要是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自觉地给予注意;参与,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参加者;进取,是关心和参与的延伸。

2.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

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指经亲身体验、亲自尝试而来的经验总结,是淡化了学科界限的综合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各研究小组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并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为指导教师。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军、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2)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读书节、辩论赛、主题教育活动等等。(3)学校社团活动。(4)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或学生干部培训、生存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5)家庭活动,如孝敬父母、外出旅游等。 转贴于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参加城市、街道、社区、学校内部等志愿性的义工服务。内容包括:(1)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如敬老爱幼服务、社区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捐钱物给灾区或难民及身边的不幸者,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取得的成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和摸索,我逐渐形成了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课、展示课等几种成功的课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教师在进步,学生也提高了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学生在大学以后的发展潜力做好了衔接。整个课程的开设实施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校领导尽一切可能满足了新课程上马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为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的天柱文学社,将学生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3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用心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的质量越来越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只能说是一个开始,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与新世纪教育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相一致的不争事实,使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和谐教育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感到高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2008。

2.刘启迪 论综合课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6)。

社区服务活动报告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它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重要载体。

一、研究性学习

活动内容:通过理论培训、学生研究、教师指导、撰写报告,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评价策略:采取学分制,学分分为基本分和奖励分,对完成任务的给基本分,对有创见的另加奖励分。研究性学习学分修满后,由学校颁发证书。具体评价内容:一是从研究者的态度、意志等方面看,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自信心和踏实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等。二是从研究者的能力方面看,包括课题设计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知识、信息能力,使用科研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调查研究的组织能力,课题研究的质量等。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精神和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社区服务

活动内容:

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城乡科技、科普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

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及助残帮困活动等。

评价策略:社区服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参考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量、态度、收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每次活动过程中填写的《吴江市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学生上交《吴江市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后,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核实,并利用以上的表格进行考评,凡得分超过60分者便可获得2个学分。最后还应送交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并登记学分。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通过学生在社区的服务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使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三、社会实践

活动内容:

军训。必修,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评价策略:对于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