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重要性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律重要性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律重要性论文

法律重要性论文范文1

一、标题

题目有三个要点:一是选题要小;二是选题要专业;三是选题要新。

选题太大是很多同学失败的原因。小到什么地步:本科生,到一个具体条文的立法、司法或执法;硕士生也不要大于三个条文以内的立法、司法与执法。当然,也可以是法律条文中的一个概念。

但无论如何,本科生与硕士生不要来一个制度的设计。在一万字或五万字内完成一个制度的设计,一般而言,不可能。网络法律问题研究、公司资本法律制度研究等,是一本书的题目,太大。题目大了,就避免不了一大二空,就难以实在了。

社会问题与法律问题不是对应的,社会问题不能做论文题目。这就是选题专业的问题。如“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题目不专业,因为它涉及民商法问题如侵权责任、涉及刑法问题和行政法问题。选这种题目表明,你还没有确定你想研究什么,你还不知道其中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在法学上,只有具体到部门法上的制度,才有可能成为专业的、详尽的研讨。你应当先将一个社会问题对应于某一个具体部门法制度。

选题最好在新的领域,因为从中容易发现新法律问题与新解决方案。新领域没有开发过,容易找到空白处,填补空白是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了。诚实信用原则等选题,至少问题已经老了,你难以发现新的问题,也难以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容易开发的已经被人开发了。对新手而言,新领域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省力技术。不过,老手不应当太赶热闹,东一枪西一炮、专门选热点问题去写,是很忌讳的事。老手可能更应当注重传统领域特别是主流制度的突破。

题目字数不能太多。所有标题都这样。如果多了,说明你提练得不够:你还没能简明扼要地表达你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二、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文章的要点、亮点的摘编。

它与中心思想不同,因为可以是亮点与要点。与中心思想相同的是,它能够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本选题在当今形势下如何重要、本文将如何论述或论述什么等,不是摘要,只是选题的重要性与研究思路等,别搞错。

文章的标题相加,往往就是你的摘要。如果不是这样,要么是你的摘要不摘要,要么是你的标题缺乏连贯性。摘要为文章提供了框架和指导。老手往往是先写摘要再写正文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做到了先理顺宏观思维,再展开细节。

关键词是文章讨论的关键性专业词汇,包括核心术语、制度与理论。

它往往在文章标题之中,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要么你的标题不准确,要么你的关键词有错误。

关键词一般3-5个,多了说明你的文章太杂。注意,即使是创新很大的文章,也最好只有一个新术语和一个新理论。否则,太新了人家受不了。

三、提纲

其格式和内容一般如下:

一、什么现状与什么问题

(一)现状(存在弊端的现状)

(二)既有的文献(对策)及其缺陷

(三)本文拟讨论的问题与思路

二、分析问题(找出对策失败的原因并寻求破解)

三、解决思路(正面论证自己的模式或路线)

四、实施方案(立法、执法或适用的具体建议)

对此提纲,有几点说明:

任何人写论文,必须要遵守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日后熟悉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可以对此有所变化,但内在的思路总是这样的。

反对没有问题就开始写作的做法。如今写教材也不能那样了。

提纲必须有直观性,即仅仅从提纲就能知道作者的核心思想、逻辑与写作进路。如果不能这样,提纲就失败了。

提纲必须具体,不要用“现状与问题”之类的题目,而必须写出具体的现状与问题,下面也是这样。论文的标题必须具有特别性,即不是别人能用的,不能用于其他论文的。有同学喜欢用“国内文献、国外文献”之类,这种标题任何论文都能用,是没有特别性的。

注意,将中外既有研究写入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中,不搞专门的比较研究,更不作为一大部分。如果你觉得中外研究太多,在文献综述中写不下,那不是写不下的问题,而是你所确立的问题不明确,以至于自己都不能把握什么是真正相关的文献。简言之,文献太多,说明选题太大,无法把握核心。里程碑式的文献是极为有限的!

四、文章第一部分:必须综述文献再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最前面,可以写一个选题的缘由。也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类。千万别在这部分说正文的内容,也不将这部分写得太长(200字以内,最好的50个字左右),也不要在此提出问题。这只是一个引子。

对新手而言,第一部分最好按如下顺序写:现实问题(如银行存款丢失)、作出的判决书或具体行政行为、相关法律制度(国内外)、关于某一问题的既有观点综述(国内外),既有观点的问题,本文想研究的问题,研究思路。

在以上内容中,要注意的是:

第一,现实问题不等于本文想研究的问题,对策(即文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很简单,很多现实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至少你无法提出新的观点。再说,现实问题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去研究,你无意于此。

注意,现实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判决与执法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法律制度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有既有解决方案的问题才是你真正的问题。银行存款丢失不是真正的问题,相应的法律制度有漏洞也不是真正的问题,判决书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问题。为什么?可能人家早已给出了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如是!激动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已经被人家解决了,而你却发现自己没有可以超越他的新方案。

第二,必须有文献综述(即国内外既有观点、立法、适用等的述评),指出其不足,本文的真正问题才能产生,才有自己论文想阐述的问题。否则,无法得到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即使开始了研究,也可能毫无价值。文献综述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是对现实与法律制度问题的既有解决方案。文献综述包括简述、评与转三方面。述,介绍其观点;评价,说出文献的发展脉络。述要简洁准确;评要说出后一个文献与前一个文献相比,观点的进步或退步之处。在评价的后面,要对所有文献作出总结,即转。这种转,往往是肯定其贡献,指出其不足,转向自己的想讨论的问题。

既有的司法、执法文件等,这是必须综述的。否则,你只是关注了现实问题,而没有关注它的解决方面的现状。

法律制度也是文献。这是立法现状与历史方面的文献。有人将国外的制度与观点放在后面的比较法研究之中,这是很多学生的做法,比较之后得出启发。这样是不好的。国外的做法也会有问题的,也是需要评述的,它不能直接成为我们的标准。

只有你发现了他人解决方案的问题,才找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是重要的,它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狂妄。苏力曾经高呼法学论文应当注意尊重前人成果,要作注释。正是因为这样,学校往往将文献综述作为独立的附件上交。可是,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无知无畏的做法:根本不作文献综述,或者根本不提出问题。这就太可怕了。试想,没有综述前人的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呢?是前人没有的观点,还是重复?只能是傲慢与偏见啊。也有同学作了文献综述,但将之放在附件之中,而文章之中没有,这就无法理解了。还有些同学不作文献综述,直接提出问题,就开始写作,那也太可怕了。更有同学,根本不来文献综述和问题,直接像编教材那样写作,那就不是论文了。

在上述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你应当指出既有文献的问题,从中选出一个问题作为本论文的问题。恭喜你,你有了自己真正的问题,你的论文可以开始了。你应当说一下下文的研究思路,让人明白你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于此再次强调,任何没有认真作过上述文献综述的人,他的所谓论文不是真正的学术论文。它无法区分于闲聊与酒桌上的议论。

应当说,任何正规的论文应当如上,但是,从高中的论文开始,我们就学会了横空出世,这确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恶习。我愿意告诉我的朋友、学生和后辈:不要那样,人应当尊重前人的观点,这是不自欺欺人的基本功,也是我们作为人生存的标志所在。

此后晚辈要讨论任何严肃话题,都应当知道,你先说别人有什么样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什么好与不好,再谈你自己的观点,你不要将别人的观点暗暗当作自己的,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否则,去做点别的事情吧。

本科生很难指出文献的缺陷,也不太可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经常听到如此说。我不太赞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本能。只是现今的教育不重视这种本能的开发,才导致只会记忆。退一步说,局部性建议总会有吧?这也比横空出世好一万倍。

科斯曾经说,那些混乱抄袭之作,最好付之一炬。据说杜牧晚年刚刚生病,就将自己的诗作焚烧了大部分。

五、第二三部分:深入的论证

分析人家观点缺陷或失误的原因,特别是其后match理论基础的缺陷;提出自己的解决理论,进行论证。

这就是分析上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而不是具体方案)。

如果上文提出的问题足够准确,这两部分是容易把握的。

具体分析的方法应当找一两篇好论文来学习。

这两部分要注意: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理论三者应当对应,不一定一一对应,但必须对应;要运用各种新的、具体的理论来分析和得出你的解决理论,例如程序独立性价值理论、刑法谦抑性理论、关系契约理论等,要从既有的法理学或部门法理学理论之中推理出你的理论,而不是简单的“我觉得”、“我认为”,也不能仅仅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等过于抽象的理论得出你的结论;最好在每一自然段前面或后面给出中心句;自然段之间必须环环相扣,不能有大的跳跃;从几个方面论证时,这几个方面的分类要周延,分类本身要有依据(为什么是这三个理由而不是另外的三个或四个?)

六、最后:具体解决方案

根据上文解决问题的理论,给出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司法、执法等上的具体解决方案,写出方案名称、内容、特点(与既有方案的比较)、与其它方案的关系(如与现有制度的关系,重新立法还是法律解释?)、方案的可行性等。这部分要具体。

七、论文的规范性

有注释且内容规范。作者、作品、所在刊物年期或出版社和时间、译者、页码等。注意查找文献时一次性记录下来。

文章内容必须具有可分性,即文章的内容或观点要么是自己的,要么是别人的,要能区分,反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风。

法律重要性论文范文2

关键词:网络;写作材料;写作技巧;论文保存

思虑品德课中有一种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作业,叫小论文的写作。这种作业如果完成得好,最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搜集到好的写作素材,而且还要善于对这些素材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归纳,从而为自己的写作主题服务。学生之所以感到写作小论文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阅读面狭窄,掌握的写作素材少;缺乏应有的写作技巧;观察、辨别、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头脑里库存的生动、准确的书面表达语言不丰富。这些,可以说都是制约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瓶井因素。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写作水平,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有效的方法。

一、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写作材料

思想品德小论文的写作,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用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巧妙地、严密地证明自己的写作观点的过程。所以,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写作观点后,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搜集写作材料。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这些材料呢?学生会感到很困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的教育设施也在不断更新。现在就象我们这些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也配备了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室,开通了宽带网络。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写好小论文,我鼓励、引导他们:如果手中掌握的写作材料不够用,尽管到网络中去查找。

网络中的相关写作材料是纷繁复杂的,如何取舍?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作为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我认为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第一、杜绝抄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到的写作材料,是用来为自己的写作服务的,不能大量地成为自己文章中的主要结构板块,学生的小论文写作,应以自己的有特点的语言为主,而不是抄袭别人的语言材料。这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教师要进行正面的、有说服力的教育。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章中如果有大量的他人作品中的原文,并且又发表,那就是剽窃;就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违法甚至可能是犯罪的行为。要对学生进行耻辱观的教育。第二、搜集有用的、有效的写作材料。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是超大量的。缺少写作材料,学生感到困难;写作材料过多,不好取舍,学生也会感觉困难。怎么办呢?教师的正确引导极其重要。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确定写作论点后,再有目的地去搜集有用的写作材料;搜集到的写作材料一定要对阐述自己的论点有用、有实效;搜集到的写作材料,语言文字要通顺、准确,最好还要文字优美,让人觉得喜欢阅读。第三、善于对搜集到的写作材料,进行归类分析,综合整理。长期坚持这种工作,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使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能做到“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下笔如有神”。同时,还可能培养出自己的写作。作为学生,如果对写作产生了及成就感,那么,老师还能担心他写不出好文章吗?第四、增强免疫能力,自觉主动地抵御来自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的伤害。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不良信息的防御和抵御能力都很弱。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引导。网络游戏无论怎样好玩,毕竟都是虚拟世界。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只能一辈子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网络中的信息无论怎样诱人,具有煽动性,但违法犯罪是人们言行的底线。我们说话做事都不能超越这条底线。否则,我们的自由就会受到限制。

二、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灵活运用写作材料,准确地阐述清楚自己的写作观点

要想写好思想品德小论文,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最基础的技巧,我想莫过于论文的三要素吧。要让学生明确:论点就是自己在写作中要阐述清楚的观点,论据就是用来证明清楚自己观点的各种材料,论证就是用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证明清楚论点的过程。论点根据写作需要,可安排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文中、结尾。论据可以是史实、数据等。论证可以采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后,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把写作材料运用好,从而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来。文章写得好不好,反复修改是关键。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话很有道理。现在,不少学生,写作过程中,从来不用草稿,直接写,不修改。不少学生,写完文章后,没有回过头来反复看,反复思考的写作习惯。这也是他们写不出好文章的重要原因。所以,作为思想品德小论文的的指导教师,我反复给学生强调,修改也是写好小论文的关键。

三、归类、保存好自己的作品,最好是制作成电子文档保存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可以培养和增强一个人的归类和综合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写作激情。归类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必备的能力,是一个人素质高的体现之一。试想一下,一个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不愿意或不善于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及具体工作进行恰当的分类和整理,那么,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就将是毫无头绪的。所以,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要善于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归类保存。学生归类保存的文章多了,并且又经常拿出来翻阅,就会不断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自己的写作信心和勇气,营造出写作的激情。我坚信,写作是需要激情的,有激情才可能带来灵感,有灵感才能有精辟的见解,从而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四、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学生的人文知知识

各种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其内容都由三大板块构成: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知识,国情国策。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小论文的写作而强化上述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仅靠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网络可以弥补其不足。这里仅以法律常识这一板块为例,说明学生通过法律知识小论文的写作,对其身心健康万成长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法律常识板块小论文的写作,使他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小论文写作作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不仅让学生记住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内化成了他自身的素养。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他知道如何用法律来维权,如何用法律来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会显发这种作用?因为在小论文的认真写作中,他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

五、让学生在快乐的思想品德小论文写作中身心健康成长

法律重要性论文范文3

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是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一大创新。透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顺应了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分化的必然要求,顺应了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亦是克服传统学术型论文模式弊端的必然要求。[2]58但从上述分析可知,模式实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必须深思。其一,缺乏系统、完整的模式方案。毕业考核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其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模式的创新不仅涉及到考核方式的改革,更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故模式方案的出台必须极为严谨但至关重要。通过中国知网,设定“篇名”,输入“毕业论文”搜索,共有3802篇关于毕业论文的文章(2013-9-10)。这些文章却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模式框架下注重从科研能力培养、指导教师、写作时间、具体环节、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讨论,只有季俊杰、李堂洁等几位学者对模式改革进行关注,但仍然缺乏对模式创新的系统讨论。故系统、完整的模式方案的缺乏,直接导致改革缺乏依据和方向,甚至产生质疑。其二,缺乏配套的质量保障措施。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非一两次模拟法庭就能解决的,更不是毕业考核指导老师一个人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前伸性”工作,即必须把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展并延伸到整个法学教育培养过程,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重视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就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来看,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更多是与传统科研型论文配套,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仍然是理论学习而非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无法适应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

二、实践型毕业考核的模式创新: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考核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实践性,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一)案例选择。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将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通过这种知识领域的跨越,即考核学生对法学思维、知识掌握应用的能力,又考核了学生将各类知识整合运用的综合素质能力。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案例选择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去触类旁通地整合运用其他的相关知识。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二)文书设计。法律文书被称作“看得见的正义”,以其为载体所体现的司法直接体现法律的权威。在当代,法律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故对这一技术能力的掌握,将直接体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独立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文书设计能力考核时,笔者以为应该强调文书设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老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老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曾指出的那样:“现在有些司法文书,包括最高法院的一些司法文书,水平不高。有的文理不同,甚至有错别字;对事实的叙述逻辑性不强,层次不明;对使用法律的理由表达不充分,有的不准,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差错。”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严谨意赅、逻辑严谨。

(三)模拟审判.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是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料”。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点重要的不同: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的选择时,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四)案例分析。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其一,评述型。这种类型要求学生从案例选择到模拟审判的整个过程自行评述总结,如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综合性、不确定性、疑难性,文书的写作是否规范、案例审判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等等。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启发以后更深入地学习,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其二,分析型。学生在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时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然后把问题挖掘出来,结合专业深度讨论,提出观点。这一类型不仅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还强调观点创新,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分析型一方面适应了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学习后具备一定理论创新能力,甚至考上了研究生,即将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型案例为这部分学生毕业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三、实践型毕业考核的质量保障

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模式自身是一方面,高校还应切合自身的实际由教学理念至具体课程教学形成配套保障设施,构建出一套有理论基础,有实践支撑,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一)出台实施细则,模式理论与操作规范化。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成熟,高校应该根据本校法学专业的实际出台配套实践性毕业考核模式的基本要求、质量评价标准,然后进一步论证。操作上,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台具体的规范措施。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成立由学院资深教师、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的指导小组,保证指导人员的高素质,确保毕业考核的质量;为了确保案件诉讼的疑难度,规定刑事案件应附带民事诉讼,民事案件应有反诉,行政诉讼应带国家赔偿;为了确保考核的顺利进行,规定模拟审判进行一定学时的演练;一些师资不够的高校新生力量(如独立学院)则可以适当简化答辩程序,每个指导老师在自己指导的成员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模拟考核等等。

(二)加大改革力度,形成配套教学体系。实践型毕业考核重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指出法律人才培养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当然是在认识法律,究竟法律是怎么一回事,怎样一个东西。第二个步骤是在运用法律于认识法律之外,再注意如何运用这个法律。最后一个步骤,我们于认识法律,于运用法律之外,应当知道哪种法律是适应现实的时代和社会,并且如何可使法律现代化、社会化。”当前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忽视了第二、三步骤,导致法学专业学生普遍对法律实务能力缺乏。故“重实践”应该成为高校法学教学改革关键,应以实践毕业考核改革为切入点,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重构教学体系,让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法律重要性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现状;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应该具备较高的诚信素养。但是,当下大学生不遵守诚信道德的事情经常发生,例如背信违约、捏造假学历、考试抄袭、辱骂教师、使用黑卡、拒不还贷款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不但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形象,更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分析制定可行的教育措施是当代教育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1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1)考试抄袭,作弊手段现代化。目前,部分学生为了考试作弊使用各种手段,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携带小抄,他们会利用无线电工具,电子设备进行传递答案,甚至替考。有些学生还会贿赂老师,采取送礼请客等方式提前套取试题。

(2)学术造假,抄袭论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资源随手可得。大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论文,拼凑成自己的文章,有的把同专业学长的论文拿来直接抄袭,论文剽窃现象屡禁不止。更有甚至花钱请帮自己写论文,假的论文满天飞。

(3)国家助学贷款,讨要困难。家庭困难的学生在提供个人信息后,通过学校核实提供助学贷款帮助他们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使这部分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学业。但个别学生在毕业后不顾及个人信誉,不按照规定时间偿还利息,在银行多次催缴后也拒不还款,消失的无影无踪。

2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

(1)社会中不良环境的干扰。大学生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社会影响,不断地受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影响,所以社会中将诚信树新风的榜样对大学生能起到价值引导作用。目前通过高校党团不断吸收新成员,党员已经占学生数目的16%,这部分党员在日常活动中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对其他学生的诚信起到表率作用。对诚信教育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大学校的宣传,让每个学生都正当诚信的表率,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内部力量。社会环境、教育方式能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影响,但都只能从外部起作用,从内部真正起作用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修养。

(2)家庭中诚信教育偏少。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们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有出息,往往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全部,教导子女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书本上,不太在意对子女的诚实守信教育。另外作为家长本身不能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把很多不良的诚信行为传递给孩子,不能树立良好的典范,这使学生从小就受影响,不注重学做事和学做人,致使马加爵之类的恶性事件发生。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学校与家庭相互协助和配合。所在大学用过建立学校和家庭相互联系和沟通的体系。学生直接负责的辅导员应该把其日常生活中表现情况及时向家长反应沟通,与家庭协助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高校还应该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否贫困,以便筛选发放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做到公平。其次,作为家长应该及时和高校联系,积极主动的掌握学生生活和学习情况,对学生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及时沟通加以纠正。再次,家长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典范。做到心口如一,给孩子建立诚信做人做事的典范,促进诚信教育的潜移默化。

(2)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在全社会范围宣传加强,建立社会监督体制,为青少年诚信建设创立良好的影响环境。在高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诚实守信教育,建立“诚信第一”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制造全民追求诚信的社会氛围和影响力量,把诚实守信由社会道德转变成契约道德,做到人人遵守。另外,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把诚信纳入法律,在社会道德契约的约束下以法律为惩罚武器,促使每一位公民都遵守诚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诚信之风。

(3)教师的作为诚实守信的榜样是无穷的,所以广大的高校教师应该率先遵守拥护诚信规则以身作则。在课堂上做到表率,起到榜样作用。牢记身教重于言教;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在学生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是较长时间接触学生的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重大,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循辅导员工作规范,做到公平公正,积极接受学生建议和意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处理学生中矛盾,树立诚信典范。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诚信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的巨大力量。

(4)建立诚信明礼的校园主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学习诚信道德。以史为鉴,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时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同时,形成与时俱进符合当代特点的诚信价值观。把诚信教育与目前政治经济形式结合,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成。在校园里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参加,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诚信素养。同时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中宣传诚信活动,对社会人群进行诚信调查;通过校园网让学生进行诚信讨论辩论,邀请成功人事来校作报告,让学生体会诚信带来的巨大作用。

(5)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将诚实守信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结合法律与道德基础,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诚信的重要性。把诚信教育贯穿在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教导学生,最终养成良好诚信品质。

法律重要性论文范文5

关键词:体裁 非文学文本 笔译能力

非文学文本是一种重要的体裁形式,在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分文学文本笔译能力的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文章针对其特点和组织构架对其进行了分析如下:

一、非文学文本和非文学笔译的特征

文学文本是以语言为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反映社会现状的体裁,具有强烈的艺术情感。文学文本的主要体裁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散文、诗歌以及小说等。文学文本通常虚构的成分较多,作者可以自由的在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而所谓非文学文本,实际上就是除了文学文本以外的绝大部分文本,通常包括新闻,法律类论文,政治经济类论文以及金融与科技类论文。要了解非文本笔译的特点,就要先分析非文本的特点。非文本笔译的特点如下:首先要做到按照规范书写,用词避免嗦重复,并确定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其次写作目的要明确,具有固定的读者群;非文本体裁需要翻译的文章包含大量的信息并且时间较短,因此多采用明确的分工方式;非文学文本译员要善于利用有用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来完成翻译。

二、基于体裁的非文本笔译能力的基本构架

随着文化的发展,体裁被引进到语言学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其书面形式与口语形式都是在特定的交际目的下进行的,因此具有特殊的体裁特点。体裁作为一种能够辨别的交际事件,其结构固定且完整,专业性和科学性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与非文学文本的特点相吻合,因此我们采用体裁理论来建立和分析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结构框架,大致可以分为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两部分。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语言层面是指翻译者对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的掌握能力。翻译者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以及结构差异。而基于体裁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要确保原文的体裁完整;而非文学文本的社会层面是指译文不但要保持原文的结构,还要达到其用于交际的目的。这是因为非文学文本是为社会服务,只有在社会中才存在实际意义。因此非文学文本是否实现了交际目的是评价译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同时,非文学文本的社会层面还研究了翻译者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其自身品质问题。

三、基于体裁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分析

(一)双语能力与语言翻译能力

双语能力是非文学笔译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只有掌握源语言的词汇用法,语法运用以及语篇构成的特点,才能完成基本的笔译。双语能力是笔译者实现交际的基础;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其在技巧以及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即译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并通过自身的技能实现语言之间的互译。

(二)体裁分析和识别能力

体裁分析能力即在体裁上保持两种语言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专业的笔译人员必须具有体裁分析能力,了解每个过程的语言特性;而体裁的识别能力是指译者要具有识别社会职能、交际目的以及读者的范围的能力,即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工具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两种能力要求译者要具备利用外界条件的能力。其中工具英语能力即其对专业书籍,语言辞典以及多媒体资料的应用;而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其与周边人员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任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个人综合能力

基于体裁下的非文本笔译要求译者具有很强的个人综合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译者能够在完成翻译后对自己所翻译的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总结中不断的进步;组织能力即其对翻译过程的设计以及翻译能力的体现,组织能力是译者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其他能力具有调节作用,是保证翻译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心理素质也是译者必备的重要能力,心理素质的优劣可以严重影响到译者的翻译水平,是有心理素质好的译者,其综合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才能更好的完成翻译。

(五)专业知识能力以及专业扩展能力

要更好的完成笔译,译者要掌握多个领域范围内的专业知识,翻译通过语言实现,而语言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如法律论文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应,商务论文需要译者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完成翻译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译者还应该善于扩展自身的能力,使掌握的知识充分的发挥。业务扩展是译者能力的体现,是其创新精神的体现,当然能力的拓展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译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拓展能力逐渐增强,才能确保翻译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关于非文学文本的笔译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非文本文学具有专业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裁形式。译者要具备一定的个人能力才能做好非文学文本的翻译,才能使这种文本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与个人。

参考文献:

法律重要性论文范文6

关键词: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科研道德;学术诚信

一、我国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空前扩大,高校科研学术氛围空前活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而且在医学教育“早科研”政策改革下,已有大量本科生加入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不断有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报道。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水平整体良好,基本上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与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相悖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论文撰写不符合学术规范,找人或帮人撰写论文;修改实验数据;撰写论文时或多或少地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商品化、产业化,很多人忘却了科学研究的初衷,将学术成果变成逐名逐利的商业工具,也让许多学术机构在盲目追求数量和高层次科研成果方面你追我赶,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逐步渗透进大学[1]。受这种风气影响,当研究生面临评优、毕业等利益冲突时,违背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的现象屡有发生。教育部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抵制违背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现象的举措。比如,所有研究生在提交自己毕业论文时都会签署论文成果真实可信的相关协议。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正式《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促委员会办公室对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工作的专项检查;2015年6月,29所“985工程”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研讨会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等。纵观这些举措发现,多数方法是让学生宣誓或是签署诚信协议来保证对学术负责的行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告诉学生要注意学术诚信和科学道德,但实际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和广泛,学生不通过系统学习科研规范和科研诚信的法律法规,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很难真正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负责。

二、国外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现状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国家健康研究院于1989年颁布的条例要求,科研机构应为所有接受国家研究服务奖学金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提供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育。在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于2004年在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支持下,启动一项旨在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教育的“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计划,主要是在研究生院校中推进对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esponsibleConductofResearch,RCR)教育的研究。该项目运行至今,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科研诚信教育体系,并且被多所院校纳入研究生教育框架。RCR教育包含:科研不端行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导师与学生的责任;科研合作;同行评议;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9个方面。开展RCR教育的高校,根据各自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本机构本专业本学科的RCR教育内容[2]。除了美国,2007年澳大利亚颁布了《澳大利亚负责任研究行为准则》,用来指导研究机构和人员怎样更好地实现和保证负责任的研究行为,并在研究生阶段对其进行相关培训[3]。丹麦奥胡斯大学制定的《奥胡斯大学负责任研究行为政策》中也明确要求,应在奥胡斯大学开展一系列负责人研究行为等科研诚信教育[4]。这些准则、政策主要包括负责任与诚信科研行为指导原则、研究数据的管理、科研成果的发表和署名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理措施等,这与美国的RCR教育内容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