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范文1
压力过大不仅会影响员工自身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日常人际关系的构建,降低生活幸福感。目前我国心理辅导专业人员非常有限,工作方式以个别辅导为主,而且很多人对于心理辅导存在偏见,导致了两方面问题的发生:一是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供不应求;而是员工虽有心理辅导方面的需求但不会主动求助。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团体辅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团体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员工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心理援助的需要。
广州市协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12月承接了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西区员工楼企业员工家庭服务中心项目。通过团体辅导方式协助员工掌握正_减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组理念
(一) 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 行为疗法
人类在应对某一事件时都有特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的自动化的,平时很难识别和改变。面对压力,我们也有同样的应对模式。通过学习和训练,既可以消除原有的错误应对行为,也可以习得和强化正确的应对行为,掌握应对压力的正确方法,有效而科学地缓解压力。
三、小组过程
第一节:你好朋友!
(一)目标:1.组员相互认识;2.了解小组内容及目标;3.订立小组契约并牢记。
(二)小组实施过程:
本节小组是小组成员的第一次会面,是小组建立初期阶段。小组首先以破冰游戏“串名字”、“不管三七二十一”促进小组成员间相互认识。接着社会工作者介绍小组的内容及目标,让组员明确小组的内容及目标,引导组员订立了小组契约,加强小组间的规范。
为了更好地了解组员的压力现状,社工引导组员完成压力测试表,初步掌握组员的压力情况,同时也让组员意识自己的压力。最后,社工与组员约定下节小组时间,预告下节小组内容,并结束本节小组。
第二节:“压力”我们来啦!
(一)目标:1.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感;2.认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压力,体验压力产生的原因。
(二)小组实施过程
社工通过“信任之旅”的游戏,进一步加强组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巩固组员关系。接着,社工通过“秘密大会串”环节,让组员交流工作压力,认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压力,鼓励组员正面面对压力情况。社工通过PPT讲解压力的来源,让组员深入了解压力,正视压力。最后组员分享本节小组的感受,在分享感受中,社工运用自我披露、鼓励、澄清等技巧引导组员分享情感。
第三节:正念与发呆巧释压
(一)目标:1.了解正念疗法和“发呆周末”对减压的作用;2.运用正念疗法和发呆释放压力。
(二)小组实施过程
社工介绍正念疗法和“发呆周末”减压的基本知识,然后引用例子带领组员亲身体验如何减压,组员跟随着社会工作者的引导语,从眼看、手触、鼻闻、舌触到吞咽、感知,由浅到深,体验正念减压的真谛。接着,社工讲解发呆活动的要求,有组员分享到“偶尔发呆放空自己,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
第四节:萍聚,幸福的别离
(一)目标:1.总结小组,处理组员离别情绪;2.鼓励组员,有信心地应对生活工作压力。
(二)小组实施过程
在最后一节小组里,社工通过ppt播放的形式,让组员回顾前几节内容,让组员感到自身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引导表达离别情绪,鼓励组员在小组结束后还能建立联系。接着,社工引用压力测试表比较组员参与小组前后压力的变化,评估组员处理压力的能力。最后,社工总结回顾小组组员取得的成就,鼓励组员分享收获。
四、专业反思
(一)社会工作与心理学专业手法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在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社会工作行为治疗、小组带领技巧专业手法及心理学正念疗法、“发呆周末”、芳香疗法、冥想训练专业手法,两者相互配合,为小组的开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技术支持。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2,(2).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范文3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教育体制与机制日趋完善,然而这项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内学习期间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薄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笔者依据“知情意行”的行为模式探索顶岗实习期心理辅导方式和内容,以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知情意行”行为模式
人的心理支配行为,个体的高级行为模式可表示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例如,顶岗实习学生要完成工作需具备4个基本条件:愿意工作、知道怎样工作、具备工作的客观条件、能克服工作时遇到的困难。这些条件与其心理过程对应为:认知――对行为目的和办法的认识,即知道做的目的与怎样做;情感――对行为及行为环境的态度体验,即行为的心理环境与外部条件;意志――对行为的意向与对行为遇到困难时的决心,即愿意做与有决心做。
在外界条件适当的情况下,若学生针对顶岗实习的“知情意”结构完整、平衡,那么他的工作行为就能开始并正确地持续,否则就可能无效、低效地工作,甚至造成事故。
“知情意行”心理辅导模式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形成职业素养和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学生产生了心理冲突,轻者工作消极、得过且过,重者逃避实习、频繁换岗。因此,通过心理辅导整合学生“知情意”,使他们能行之有效地面对挫折、树立信心、转换角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岗前辅导――明“知”、疏“情”、育“意”
许多学生由于对顶岗实习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错误地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坐在大学课堂读书,不是到企业干活,更不是去当‘廉价劳动力’”。笔者对威海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8.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已经相当熟练,应该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因此,在顶岗实习前,可通过专题讲座或团体辅导形式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认知教育和自身定位教育。
关于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后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社会人”、“企业人”的要求有比较真实的体验,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一般来说,顶岗实习的岗位是技能型的,而且根据工作需要会把学生安排到某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高职学生虽然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还非常欠缺,因此要甘于从基础性、重复性、简单化与操作性的工作做起。
关于自身角色 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要兼顾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完成工作和学习两方面任务。作为一名员工,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因为自己还是学生就降低要求、降低工作标准,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定的规范程序操作,认真完成任务。作为一名学生,应自始至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积极向师傅们请教,主动调整角色,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另外,调查结果显示,有52.9%的学生对顶岗实习感到“兴奋、激动”,37.5%的学生感到“焦虑、害怕”,部分学生担心“知识缺乏,不能胜任工作”(占21.8%)、“难以与领导、师傅沟通”(占10.6%)、“实习中出现安全事故”(占10.4%)、“不能完成实习任务”(占9.7%)、“难以与同事相处”(占6.8%)、“独立生活及自理能力不能适应实习生活”(占7.3%)、“实习中出现差错事故”(占2.6%)、“身体素质差,不能适应紧张工作”(占0.7%)等。因此,在心理辅导中还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在顶岗实习期间会面临各种挫折,经历心理困扰是正常现象。面对挫折,首先,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面临的问题和所处的环境,认识到当前的努力和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发展积蓄能量、储存经验。其次,要了解并利用一些心理调适方法,适时调控情绪。比如,当出现负性情绪或感到委屈时,要找人倾诉,不要憋在心里,主动与师傅、工友、同学、辅导员、班主任或指导老师交流,有效的倾诉和沟通可降低负性情绪,使自己顺利度过心情的低潮期。再次,要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应进行岗前心理辅导,通过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知识讲解等形式帮助学生“知”其“行”的目的和外部环境,有助于调动跃跃欲试的“意”并疏导过度焦虑的“情”,使学生能以最佳心理状态迎接顶岗实习。
(二)岗位辅导――变“知”、通“情”、促“意”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情绪主要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情绪、情感对行为起调节作用,岗位辅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调整情绪、培育情感,优化顶岗实习的心理环境。
调控负性情绪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多发以下负性情绪:(1)失望。调查发现,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感到“劳动强度大,工作节奏快,加班加点,太辛苦”(占30.4%)、“感觉受人管、被教训,受不了”(占13.0%)、“受不了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占10.8%),再加上扣奖金、罚款等经济行为对个人“自由”的制约,使一些学生感到烦躁、苦闷,甚至对职业感到失望。(2)焦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依赖思想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面临尴尬。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实习中“委曲求全”(占14.8%)、“除工作外平时不与别人打交道”(占11.5%)、“不理不采,敬而远之”(占3.7%)引发了其焦虑情绪。(3)迷茫。少数学生急功近利,视实习为打工,一味希望工作轻松、待遇好,缺乏上进心、不主动钻研业务知识。调查显示,顶岗实习后有50.7%学生对将来的工作“信心十足”,有39.0%的学生感到“信心一般”,有10.4%的学生感到“信心不足”。部分学生了解到本行业情况和工作环境后思想产生动摇,想转行,但对于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又很茫然,因此在实习中得过且过。(4)倦怠。有50.9%的学生对实习“刚开始感觉很新鲜,慢慢就觉得干的是很简单的、重复的、枯燥无味的活”,很多学生在工作和人际环境的压力下产生倦怠,一些学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离职或转岗。(5)浮躁。部分学生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实习,觉得自己“第一天就适应技术工作了,第二、三天就掌握生产流程、工序了,第四、五天就明白生产工艺了,第六天就熟悉人事结构了,第七天就知晓原料进出、产品销售网络了,简言之,一周搞定。”于是心理浮躁、好高骛远,因扭曲的期望值而频繁“跳槽”。负性情绪不仅有碍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还会损害其心理健康,因此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调整期望。很多学生希望以学生身份被宠爱、呵护,可现实却是在企业被人呼来唤去,干的是粗笨、繁杂的体力活,收入不及别人,因此常常抱怨和生气。因此,要帮助学生根据环境调整期望,对人对事不苛求,以此减少烦恼,保持良好心境。其次,转变认知。认知是调整情绪的杠杆。心理学研究表明,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认知改变了情绪也会相应改变。例如,有的学生因为适应不了严厉的师傅而转岗、离职,有的学生却因“严师出高徒”使自己能够胜任更复杂的工作。因此,要帮助学生认识负性情绪的存在,对挫折和困难建立理性认知,重新获得积极体验,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再次,行为调节。运动是情绪的氧化剂。美国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关系的心理医生康诺说:“人不需要马拉松或万米长跑,只要参加一项能加快心跳和呼吸频率的有氧运动,坚持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就能提神放松、减轻焦虑、缓和沮丧情绪、强化身体应付压力的机能、淡化敌意及攻击行为、鼓舞正面自我形象、增加自信。”因此,可鼓励学生在工作之余参加企业组织的文体活动,如打球、登山、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消除过度紧张、疏导负性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与企业员工间的了解,增进友谊。
培育职业情感 三个正在教堂工地施工的建筑工人对问题“你在干什么?”的回答分别是“我在砌砖头”、“我在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我在建设净化人心灵的场所”。同样的工作,答案的差异源于工人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敬业感的不同。顶岗实习是学生正式就业前的“最后一战”,因此要利用工厂、车间里的鲜活实例教育学生,培育其职业情感,树立其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作风。(1)职业认同感。具有职业认同感的人从内心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获到乐趣。职业认同水平影响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压力,岗位相同的人工作压力感不同,除了与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外,还与人对工作的认可和热爱程度相关。因此,要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下认识职业的意义。例如,制药工人如果把工作仅视为谋生手段,那么再忙碌也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荣誉就很容易“力不从心”,而如果认为自己在通过工作完成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改变生活的崇高使命,就能获得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的动力。(2)职业荣誉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职业与社会发生关系,并通过社会对所从事职业价值的认定来感受个体的生存价值。职业荣誉感是一种持久、深刻的情感,是把人的内心思想化为实际行动的“催化剂”。因此,要辅导学生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要做出一流水平,赢得社会的肯定和尊敬,实现自身价值。(3)职业敬业感。人生命的价值根本在于其职业的贡献和成功,即使是非常普通的工作,当人们把它视作深化、拓宽自身阅历的途径,把它当作生命的载体时,职业就是生命,生命也由于职业变得有力和崇高。因此,要辅导学生生发高层次的职业情感,只有处于这种情感支配下的人,才能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潜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完善。以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岗位心理辅导,转变学生对自己和实习环境的不合理认“知”,疏通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架通推动职业发展的积极“情”感,以便学生能够“意”志坚定、“行”之有效。
(三)总结辅导,查弱补强
学生顶岗实习归校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心理”总结。让学生参照“知情意行”行为诊断表(见表1)对自己顶岗实习中的“知”、“情”、“意”进行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正式从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行为水平。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委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4%以上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强烈的心理独立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生了巨大冲突,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和在校学生比例不足1∶10000。在咨询教师人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运行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自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班级中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来,一些高校也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在同辈心理辅导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其在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活动开展、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有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相互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
3、有效性:在学校中,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等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在心理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且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此外助人者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
4、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理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二、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一)学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简介
根据学校实际,参考其他高校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6年11月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探索,具体如下:
1、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确定:
(1)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关心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维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3)在本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最大程度的预防本班重大紧急事件发生;
(4)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
(6)按要求参加心理委员培训及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7)关注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8)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9)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10)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
(11)认真完成上级交予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按时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与活动;
2、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方式:
心理委员由“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产生。“个人自愿”是指希望担任这一职务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不能简单地通过一般的选举来产生,而是通过自愿报名,填写《甘肃农业大学班级心理委员选聘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
3、规定了选聘班级心理委员的具体条件:
(1)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4)具有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品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能够服从组织要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7)学习成绩较好。
4、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方式:
学校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日常管理中实行星级制度,通过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心理委员。
5、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
心理委员刚设立时,165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班级,基本上都不认识,不好组织协调开展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学院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信息的传达和协调。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互动环节以促进同学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信任协作意识,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委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当同学们基本上相互认识和有初步的了解后,打破学院的界限,在心理委员队伍内部采取负责制,设置了网络部、策划部、新闻部和事务部管理四个部门,各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各心理委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进入各组。
在设置心理活动场所时,学校考虑到学生开展活动和管理的便利性,将心理委员的活动室放在了学生公寓里。在装饰心理活动室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饰。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心理委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他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起到了宣传心理健康的作用,漂亮的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并积极主动要求协助工作。
当然,要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我校是农科类院校,部分学生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互助技能的培训,帮助提高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能力。在每学年的第2学期给心理委员安排20课时的岗前培训,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委员工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时以受训者为中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提高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培训中辅以心理辅导活动,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心理辅导能力发展。
除了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开展素质拓展外,还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班级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意见与建议。同时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训练等活动。同时,督促各部门各自开展有特色的部门活动,并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动心理委员,让他们发挥协助、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通过以上工作,起到明确心理委员职责,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委员组织健全后,我们制定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按时间段布置了工作重点,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其日常主要工作。以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份,在班级心理委员设立一年、经培训上岗一学期后,学校在大一、大二、大三各20个班级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一些心理委员和老师进行交流,结果显示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1、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推荐和系统课程培训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发展。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察力明显增强,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因此,心理委员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一些辅导员和其他老师开始着手在心理委员中 “挖人才”;有的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有20多人竞聘心理委员,成为最热门职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壮大。使经过培训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助者,使从事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解决了传统模式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共有心理委员220名,为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开展工作以后,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前期数量增加,还有一些同学主动要求心理委员帮他们预约并带他们到咨询室;班级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增多,一些班级出现同学要求、老师督促心理委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调查中对“当你或你的同学、朋友有了心理问题时,你们会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有28%的同学选择了“会”,与两年前11%的调查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对“你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的回答,有50%的同学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咨询”。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心理委员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敏锐地察觉到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有效地向学校传递信息。2007-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经过班级心理委员转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咨询的同学有23人;有的心理委员将心理咨询老师请到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因心理委员的信息预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有效地干预了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各一名,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现已返校正常学习,状态比较稳定。
5、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委员渗透到学生中去。通过心理委员这个“桥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普通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学校和班级能更多地组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后,2007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发动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搬到舞台上,开展了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在随后的“首届兰州市高校心理情景剧巡演”中,学校推荐的剧目受到其他高校好评。2007年11月底学校依靠心理委员开展了“心理游园”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些活动在没有心理委员之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开展的。不仅如此,班级中自发开展的活动也增多。自2007年9月第一批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上任的这一学期,班级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报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近20次,而在以前,每学期最多只有5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6、信息渠道更畅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后,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增加了渠道直接倾听他们的声音。仅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就接收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14条,同时在开展活动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早做部署和预防,使大型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在综测和评发奖助学金等其它时候,心理委员也会及时主动地和我们交流信息,反映学生的状况,促使我们针对这些主题及时开展讨论,引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三)不足
心理委员的建立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次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思考与分析发现该工作还存在几点不足,总结如下:
1、工作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心理委员的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工作体制还有待于完善,造成了其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性。学院重视,心理委员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的很好,效果也比较显著;而部分心理委员则感到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性不强,以至工作缺乏主动,得过且过,在调查中,有30%的同学反映班级心理委员没有开展相关活动,这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相关的政策的扶持依然需要增强,如危机防预方案的建立和落实等。
2、培训系统体系不健全。我校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委员专业知识不足,并且没有相关配套教材出版,学校只是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和心理委员交流后发现多数心理委员表示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缺少,在日常工作中觉得没有“底气”。还有一些心理委员因种种原因中途调离岗位,接任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融入集体,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尽快健全培训体系,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落实班级心理委员的选聘和管理制度。
3、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不足。原因有二:一是管理漏洞。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有限,各学院重视程度不一样,使得部分班级心理委员与学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不紧密,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工作没有头绪,难见成效。据报道,一些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的高校出现了班干部聘选中无人愿意当心理委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心理委员出力不讨好,而其他班委的工作容易出成绩。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学院在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和组织管理中的工作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亮点,今后我们会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 (12)
[3]王猛、周莉、张野、王聪高校心理委员发展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3)
[4]吴代莉发展性心理辅导操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 2005,(8)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范文5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
我于__月__日-__日在__大学参加了__省高校辅导员培训班秋季第四期的培训,获益匪浅。感谢省教育厅,感谢__大学,感谢母校,让我有了这么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从教育厅领导的讲话中使我倍感辅导员职务的意义和责任的重大;从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葛宝岳副教授的报告中,使我明白辅导员从事的是感动心灵的事业,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术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__大学学工部部长戴国立老师《学生应急事件处理的策略与方法》的报告给了我深深的启示;__大学教育学院葛坤英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报告则具体指明了辅导员工作的道路。同时在这次培训中,除了听报告,还有会下座谈交流,还有文娱联欢,更有难忘的素质拓展训练。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培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多触动和感慨,在加深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更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良心上的工作。教育部第___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要求第一条便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将辅导员工作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这一服务性更加使我觉得辅导员从事的是良心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态度和处理学生事件的方法上。涵盖热心、耐心、公心、爱心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共同作用。
比如我现在带的是大一的学生,新入校门的他们是怀着无限憧憬走进大学校门的,对大学里的各项事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怎么来规划大学生涯,不知道如何度过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时光,这就需要辅导员下功夫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上文化多元思想多流的渗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时不时地会困惑,会迷茫,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名人生导师来进行指引。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就需要来担当引路人这一角色。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拿出十分的热心,密切___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学生困顿的时刻,在学生疑惑的时刻,在学生艰难的时刻,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还记得素质拓展训练中那段生命之旅,正是因为有一双无论在平坦的泥地还是在陡峭的山路,无论在铁丝网下还是在独木桥上都不松懈的手,才让广大女学员感动得痛哭流涕。我想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充当那双手的作用,陪伴学生度过大学四年。同时,在学生有思想问题找你解决的时候,要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同时给与真诚的建议。他们的思想可能比较天真,可能比较不成熟,这就需要辅导员耐心地听,耐心地讲,而不要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浮躁的情绪,真正做到情为学生所系。
之所以说辅导员是一份良心的工作,还表现在奖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的核实、助学金的发放上。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公心和爱心。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学年评优奖先,使奖学金真正落实到优秀的学生。同时认真核查贫困学生实际情况,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使助学金真正发放到他们手里。鼓励贫困学生不自卑不心虚不攀比,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总之,真正做到利为学生所谋。
第二,辅导员工作是对能力的挑战性工作。这个能力包括了协调力、应变力、沟通力,具体指的是协调上级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上通下达的能力,应变学生___的处理能力,沟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就协调力来讲。从事辅导员工作两个月以来,虽然时间还很短暂,但已经真切地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助学金、越冬补助等贫困资助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规懂校纪知校史、学习___大会议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编排班级、宿舍、学号,选任班干,___活动等日常管理工作,这些都成了辅导员工作中的必修课。这就需要应对学生处、教务处、党委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布置,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若不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则充当不了桥梁这一角色。
就应变力来讲。学生工作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的,虽然日常管理还能找到一些固定的模式,但总排除不了___的可能。面对___,要求辅导员做到沉着冷静,第一时间上报,从大处着眼,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
就沟通力来讲。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需要交流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让学生满意,是否被学生接受,在学生不好意思向老师反映的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作为中间人协调。同时辅导员也应经常向老师了解学生的上课表现及出勤情况。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辅导员就要积极解决调和矛盾。维护年级学生的和谐、稳定。
第三,辅导员工作要求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要求便是自身政治强。必须与时俱进,___国内国际时事政治,___国际局势的发展变迁;主动并经常学习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论指引自身的行为。“学高仅能为师,德高方能为范”,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成为一名令学生尊敬和钦佩的大学良师益友。同时,科学文化的加强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先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作为与他们打交道的我们也要具备较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有更多交流的话题,更准确地为他们引路。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比如我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就要在工作中把这一门课尽快补上,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术,掌握教导方法,应用到做学生工作的实践中,指导工作有序地开展。
另外,在此次培训中,另我感受较深的一点还有,专职辅导员未来方向的发展。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也被推上了一定的高度,受到越来越多的___。教育部提出鼓励专职辅导员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些都使我很受鼓舞,坚定了从事这份工作的信心。
短短的五天培训结束了,我们学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彼此学生工作经验的交流中,在令人捧腹的文艺娱乐中,在触动人心的拓展训练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欢声笑语和瞬间感动,而是同为学生工作者的那份认同感和责任感,那份为人师表的沉重和坚毅。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就业心理;问题;表现;调适
随着近些年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导致的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与择优用人机制相互作用也在不断的加强,使得如今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变得复杂且多元。【1】由于就业市场的压力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发生了悲剧。搜狐教育频道曾经做过调查,一共有480多名参与了本次调查,结果62%的网友认为自己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出现过心神不宁、易怒、志消沉等症状,其中8%的网友甚至想到过死亡。【2】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还未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和焦虑。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有效的干预,帮助大学生顺利合理完成就业,促使其快速融入社会。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焦虑心理
目前就业环境越发严峻,导致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就业焦虑,有调查显示就业焦虑在大学的各个年级都是普遍 存在的,而且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焦虑主要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这种焦虑心理使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3】一方面,大学生想谋求到合适岗位,但又担心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同时,忧虑在择业上由于失误而造成遗憾,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感到毫无底气,思想压力过大导致焦虑心情和压力感。
2、攀比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学生间有攀比的现象。有些同学之前会互相吹嘘自己的待遇好、前景广,给其他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些同学看到别人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产生心理不平衡,认为“他能行,我为什么不行”的态度,反而忽略了自身的特长,从而给就业造成更大的困扰。
3、自卑心理
笔者所在的农业院校,大学生来自农村所占比例较多,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制约,他们对于自我认识往往不够全面,部分存在自卑心理,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势、不足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属于自我意识不健全、性格内向的毕业生。
4、自负心理
部分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考上大学相当于鲤鱼跃龙门,身价倍增,就应该得到丰厚的待遇,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导致这些毕业生的择业观不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实际,他们往往自命不凡,却又眼高手低,看重舒适的生活,却不能吃苦耐劳,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第一线工作,更不愿到边疆和艰苦地区工作。结果四处碰壁、受挫。
5、逆反心理
一部分学生在面对就业指导老师或者相关教育人士提供的正面的择业信息、就创教育时总认为是在说在,存在逆反心理,不信、不听。还有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用人单位提出苛刻条件和难题时,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学生甚至知道自己择业观就业观有明显错误也不总结经验,仍然我行我素,听不进去批评与建议。有的甚至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引发一些不良行为和反常生理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他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以及挫折是正常的,而由此产生短暂的心理冲突、困惑及不良情绪也属正常。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探索健康、有效的就业心理教育模式
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长效的培养。首先,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应该是全程和阶段性指导相结合的过程,除了加强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之外,也应积极关注低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变化,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其次,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课程中,应适当加入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等;最后,应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弹性、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网络体系
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助人、自助、互助,充分发挥心育委员作用构建成以及网络,心理辅导员组成二级网络,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以及他们敏感的洞察力,使其能迅速捕捉到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征兆,由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构成的三级网络是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坚强后盾。
3、积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
就业弱势群体是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危群体,而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工作,除了日常普遍的心理辅导工作之外,对于贫困生、身心发展困难学生等相关就业弱势群体要给与足够的关心。对于他们的就业心理健康辅导要有专门的计划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综上,由于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就业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当今大学生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这种现状的产生也要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采取措施来尽量的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使他们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鲁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与干预对策研究 [J] 社会经纬 2015,0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