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学习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学习心得

数学学习心得范文1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学好数学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供大家参考。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1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学习深刻清楚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2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应用与扩展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 “ 双基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的区别传统教学的 “ 双基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双基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双基 ”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 渗透 ” 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 “ 渗透 ”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 “ 双基 ”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 “ 以人为本 ”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3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近结束,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学会,我觉得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平均分》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把24朵红花,蓝花,绿花,紫花分别放在四个盒子里,然后分别请3个、4个、6个、8个同学上台,说:"我把把花送给你们,们自己拿走,但你们拿的花朵数要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样拿才合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法》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课标》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再如:在学习《加法估算》时,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那些帮助?学生就在这轻轻松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四、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写了一个三位数,十位上是6,让学生猜猜这个数是多少.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是猜得大了还是小了.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加深了对数的认识掌握,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五、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摘桃子"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还是一大难点,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探讨。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4小学数学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操作实践 启迪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因此,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总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1)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只有加减法,怎样算?

(2)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样算?

(3)两步混合运算中,有括号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三步混合运算与两步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5)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们根据自学提纲积极参与到自学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获取了新知。营造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它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5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延伸课堂的长度

数学学习心得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一个新的尝试。笔者在这个课题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由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经验不足、把控能力不强,在课堂调动气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围绕运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以展开:

一、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学生听讲,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的契机,可以为课堂增添活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情境创设与学习效率的密切度、关联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教学论坛等,制作一些利于教学播放的课件和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等设备进行播放。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在快乐、向上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情境教学带来的乐趣。

二、布置分层次课堂作业

作业布置也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利用电脑等设备制作一些简单的学习心得,用于课堂交流,提升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对于课堂作业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改变传统的优良等级式的评价,而是要多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比如给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信心,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信息技术为助手,展开自主学习。

三、积极开展合作学习

笔者认为,应该更进一步贯彻和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作业完成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作业,而这些作业并不是通过一个学生来完成,往往是通过几个学生共同协作,加以完成。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单元、要求,为学生布置一系列的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作业,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相互帮助、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学生之间可以形成互补,比如某同学可以利用mp5进行下载相关的音频文件,而小组中的另一个同学可以搜集相关的网络图片,小组中另外的同学结合教学任务思考教学情境设计、组织语言等等。在这种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得以灌输。

数学学习心得范文3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动画、解说、文字等多种功能,能使学生借助于电脑技术,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学习九年级(下)数学教材《圆》第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或正方形的?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教师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动态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正方形转稳定程度有所改善,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了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它包括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探索规律等能力。

例如:在图1中,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侧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分别交BE、CE于点P、点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

(2)线段AD与BE相等吗?线段ND与ME呢?线段NC与MC呢?说明理由。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解决此问题的。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题,利用几何画板,作两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如图2,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下的图形:

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看的清楚,理解更明白,掌握的不是孤立的一个题目,而是这样一类问题。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别要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证明,花时多,难度大,学生又不易掌握。信息技术强大的动画功能,解决了很多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简洁明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共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还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例如了解数学史、查阅最新的数学发展情况,查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一题多解得能力。通过E-mail、空间、论坛等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将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们共享,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得多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可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教师也变成了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知识间的融合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课程标准没有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知识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框架。

五、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更加便捷,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对教师而言,将不再单一的依赖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而是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教学系统、资料库等,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教学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新颖的、有趣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信息技术教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年出版.

2.《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张民生.金宝成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数学学习心得范文4

一、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为喻,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二、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常常为设计一个任务苦思冥想,力争每节课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功地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是有巨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着立竿见影,他们马上被吸引过来,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心得范文5

与习惯培养的整合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任何好的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是大于改变的。细化的分析,良好的习惯应该在低年级就开始着力的培养,但由于低年级独特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光凭老师嘴上说应该怎么做,收到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在一年级孩子刚入校的时候,笔者播放了一段学生熟悉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上学的动画,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多媒体播放中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段的交流,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用喜爱的方式去观察,去聆听,去思考。结束后,问学生:“你是想做喜羊羊呢还是灰太狼?为什么?”学生就异口同声说“想做喜羊羊”。有学生说到:“喜羊羊上课认真,坐的端端正正的,一直在听羊爷爷在上课,而灰太狼一直在玩,不在听。”有了学生的这些初步的认识,笔者再让学生回到实际中来:那在我们以后的上课过程中,你打算怎么做?学生:“不能动,认真听,不能和别人讲话。”老师再做出相应的纠正:可以动,你的脑子可以动,你的小嘴巴也可以动,但是要将你的想法和观点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你说对吗?

这样整个的过程显得非常的合理,完全的考虑到了孩子的特点,让孩子无形中有了对课堂中一些常规的初步的理解和对一些信息的正确的判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意义深远的。

与自学能力培养的整合

在信息层面这么宽广,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现在孩子日益广泛和不断更新和发散的信息储备,数学课堂无论是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跟随着时代和社会所反馈出的一些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怎样调整?是让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已经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还是要在这些已经熟悉的内容上再去挖掘和深究,这就是要调整之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课前的自学显然也已经悄然的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只是在方式和要求上要找到正确的途径而已。

与教师自身发展的整合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认识,这样可以使有效的整合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更新――教师的角色只是个操作工,不同的是教师的这个操作工,是要恰到好处的将多媒体的运用落实到实处,使得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数学的概念或是概率等问题转换的更为直接和容易接受,凸显的是信息与个人内涵的有效结合以及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有效整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体现出问题的探索、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和学生自主的思维活动和氛围;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方法的启示和能力的培养,还有师生的情感的交融、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对资源和信息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和解读力。网络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来源,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如教科书、实验仪器、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和影视音像等可以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对资源和信息的筛选是要有针对性的,是能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和认知特点的学生来共享和深究的。杜绝一些不良信息的泛滥与污染,防止让这些本身渴望着知识的孩子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身心的规律性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让孩子在整个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缺乏了必要的判断力和目标性,彷徨和失落的情绪会隐性的出现。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要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多种信息的判断、把握一些重要信息、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和评价分析综合表达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数学学习心得范文6

一、善待学生--开启学生自信心的前提

体育学校的学生因为运动训练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那么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能看死或看得太重,要善待学生,寄以期望,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成长。

第一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给学生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张、思维敏捷、信心增加、乐于交往。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个人尊严,不使用恶语中伤学生,对学生不表现出失望或无奈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教师应该理解、宽容、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不放弃,从而相信自己的价值,坚信经过努力"我能行"。

第二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孩子最大愿望是得到赏识。"给予孩子赏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答错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错误思路引导到正道上,要热情期待,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对,也应该给予肯定,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的眼光给予帮助,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学生都毫无遗憾的"体面"地坐下去。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信任,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要寄予学生适度的期望。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只有期望适中,才有助于树立与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规律和智力水平,区别对待,并根据实际提出不同的目标,让个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增强其自信心。

二、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根本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产生认识偏差,认为"我不行"。实践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因为,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可以成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因此,体验成功是培养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1、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其一、应面向全体,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笔者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采用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所谓"低起点"就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把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教学起点。例如,"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能体验到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存在,而且已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我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判断课本中的一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小步子"就是把教学要求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层次系列,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生层次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不断提高自信心。"多活动"主要是针对体校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差的特点,变教师大段讲解为师生交替活动,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快反馈"是指在每一层的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评,更有学生的问和评。这种及时的反馈,可以把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学生受到鼓舞,验证其自身的实力,提高自信心。

其二,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我们要看到学生认知、理解和各种能力所表现的差异,并根据差异水平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竟争的机会,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般来说优秀生多是屡获成功者,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所以对优秀生要善于维护和保护他们原有的自信心,并不断为他们创设新的起点,适当安排些提高题、综合题让优秀生选做,使他们取得新的成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而学困生多是屡遭失败者,他们几乎都缺乏因自信心。因此对学困生应加倍呵护,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他们也能成功。

2、教给方法,让学生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

策略方法的应用能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之有更多的积极体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的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自信心,因为他们拥有某种完成任务的手段。另外,方法和策略运用下的成功一般会引发高自信,因为成功是学习者有效的控制下取得的,学生一般将之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策略方法不当,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调整,才不至于让学生失去信心。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法的指导,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如分析法、综合法、估计、猜想等方法。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形结合"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法"可依,有路可寻,提高成功率。

三、恰当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助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给予恰当评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对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对于做得好的同学评优,甚至贴上美丽的图案,对于做错的题,在旁边给予适当的指点,写上一些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学得有奔头。另外,还可提倡无劣等评价。对于学生的操作、表述,应以鼓励和赞许,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