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工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工程论文

国际工程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国际工程项目是指国际工程领域中的项目,也称国际领域中的工程项目。文章以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为对象,探讨了各类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项目组织形式选择的基本要求。

国际工程项目是指国际工程领域中的项目,也可以说是国际领域中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组织(ProjectOrganization)是指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中的职位结构设置及设置结果。工程项目组织的目的是按任务或职位制定好一套合适的职位结构,以使项目人员能为实现项目目标而有效的工作。工程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是指在项目上级组织的影响下,项目与上级组织以及项目内部的联系方式。由于项目组织是在上级组织内形成,而上级组织通常是一种常规组织,所以项目组织与常规组织既不同又有联系。按照这一思想,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形成了几种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职能化项目组织、项目化项目组织、矩阵化项目组织和混合组织。

一、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

(一)职能化项目组织

与常规组织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职能化项目组织(FunctionalOrganization)。这种模式为了给项目安个“家”,把项目放到常规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去,使项目组织成为常规组织的一部分。在职能化项目组织中,人员利用上有最大的弹性及适应性。部门作为项目相关专业技术专家的基本管理基础,专家可被临时安排到项目中,完成所需要的工作后被立即安排回他们的常规工作;部门中的专家也可以被组织起来共享知识和经验,个别专家还可以被不同的项目利用。因此,职能部门在个别人离开项目甚至上级组织时,仍可保持技术上的延续性。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委托人不是活动和关心的焦点。职能部门有自己的常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通常是优先于项目考虑的,因此客户常被忽视。有时在职能化项目组织中,没有一个人对项目负全面责任。这种不明确责任的失误通常意味着项目经理只对项目的一部分负责,而其他人却对项目的另一部分甚至更多的部分负责。不难想象,这必然会导致缺乏协调和扯皮,进而造成对客户的需要反映既慢又困难。这种模式不利于促进形成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法。

(二)项目化项目组织

项目化项目组织(ProjectizedOrganization)也可称为纯项目组织,在项目上与上级组织联系方面,是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模式下,项目与上级组织的其他部分分离,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它有自己的技术人员、自己的管理、由定期的成果进展报告和工作监督而保持着与上级组织的微弱关系。

在项目化项目组织模式下,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上有足够的管理权,项目经理是真正的项目领导,项目班子所有成员都只对项目经理负责,在做出技术决策前不用请示任何职能部门负责人。当项目与职能部门分开时,项目经理绕过了整个智能结构直接与公司高级组管沟通,沟通线路缩短了,使得沟通更迅速。同时,由于权力集中,做出快速决策的能力极大增强,整个项目组织也就可以对客户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当存在若干个连续的类似项目时,项目化项目组织就可以稳定地拥有或多或少能开发出特定技术的一批骨干专家,从其成员当中开发出高水平的完成任务的能力。项目化项目组织结构简单而且灵活,理解和实现相对容易。这种形式易于形成对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法。

然而,当上级组织同时进行几个项目时,要满足每个项目的人员配备需要。这会导致从行政部门人员到高级技术人员的重复配置。为确保技术知识和专门技术使用权的需要,导致了项目经理储存设备和技术以便当需要时就能得到,因而一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是在可得时而不是在需要时就被项目占有了。把项目从职能部门的技术控制下解放出来,有利也有弊,尤其是项目带有“高技术”的特征时更是如此。虽然参加项目的技术人员对项目技术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但仍然还是落后于其专业中的其他一些人。在项目化项目组织中,项目采取自己的生活方式,常发生项目间的对抗及痛苦的争斗。

(三)矩阵化项目组织

为了能将项目化项目组织的优点与职能化项目组织有利的方面结合起来,同时也避免其各自的缺点,人们发现了矩阵组织(TheMatrixOrganization)。在效果上,职能化和项目化项目组织代表两个极端,矩阵组织则是二则的结合,它是覆盖于上级组织的职能部门之上的项目组织。由于是由项目化项目组织和职能化项目组织结合而成,根据两个极端中哪个的作用强,矩阵组织又分为强矩阵组织(Strong

Matrix)和弱矩阵组织(WeakMatrix)两种形式。

在矩阵化项目组织中,项目是强调的重点,项目经理个人负责管理项目,使项目按期、在规定费用以内达到预定要求。在这点上矩阵组织与项目化项目组织是相同的。由于项目组织是覆盖在职能部门之上的,从中临时抽调人力资源,项目对职能部门的技术专利库有了合理的使用权。当有多个项目时,所有项目都可能得到职能部门的专利,因而极大地减少了项目化项目组织的重复配置。矩阵组织对上级组织内部的各种要求反应也是既快又灵活。在矩阵管理中,项目有上级组织各行政管理单位的代表并有对他们的使用权。其结果是使项目保持了在政策、实践和程序上与上级组织的一致性。当同时进行几个项目时,矩阵组织可以实现较好的资源综合平衡,进而实现每个项目不同的时间、费用、性能目标。这种整体优化方法可使得所有项目人员配备得当,进度安排合理,从而优化整个系统而不是牺牲其他项目而实现一个项目的目标。在职能项目组织中,毫无疑问职能部门是决策的核心,在项目化项目组织中,显然项目经理是项目权利中心。到了矩阵组织,权利则要更多地在二者之间平衡,通常这种平衡相当细致。但若果对谁负责的问题出现疑问时,项目工作就会受阻。

在多个项目间优化项目目标的能力是矩阵组织的一个优点,但这种能力也有反面。多个项目必须当成一个整体慎重监控,而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为满足多个项目的进度而在项目之间调动资源可能引发项目经理间的明争暗斗,这些项目经理都总是考虑确保自己的项目的成功而不顾组织整体的优化。在使用矩阵组织的项目上,传统做法是项目经理负责管理决策,职能部门领导负责技术决策,但这种分工在实践中是很复杂的,没有谈判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就不能保证项目成功。

矩阵管理破坏了命令统一的管理原则,项目人员至少有两个上级,他们是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它使人员无法忠实于双向领导,也无法应付可能的混乱局面。任何在这种体制下工作的人都会体会到它的难处,没使用过这种方式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四)混合组织系统

纯职能和纯项目组织在一个公司里可以同时存在,这就产生了混合形式(MixedOrganizationalSystems)。这种形式通常是将一些大的、长期良好运行的项目分离出一些附属项目或独立的活动。许多公司在已有的职能部门中先培育一些还未稳定的小项目,然后让它们“断奶”,形成有自己独立身份的纯项目,最终形成“攻关队”,大项目还可以成立“攻关实体”。混合型式的杂交带来了灵活性,它使公司能通过适当的组织结构设置,满足解决各类特定问题的需要。然而,由于利益和兴趣都不同,这种杂交中也有明显的危险,相同责任的不同组合会鼓励重叠、重复和虚构。

二、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

(一)影响选择项目结构模式的因素

选择组织形式不是一件易事,要依据项目的特点和公司的资源来选择。有的只是少量的设计原则,不会告诉你确切需要哪一种形式,也没有建立组织的详细指南。能做的就是考虑未来项目的性质、各种组织形式的特征、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拿出折中的方案。在下表中列出了12项反映项目性质、特征的因素,它们基本上从各个方面描述了项目的情况,每种特性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或种类,各等级或种类对应着与其适应的三种项目组织形式之一。

(二)选择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基本要求

1.总的来说,职能化组织常用于需较深技术运用的项目,而不是以降低成本、满足特殊的进度、实现对变化的快速反应为主的项目。

2.如果公司要管理数量较多的类似项目(如建设项目),项目化项目组织更适合。同时还可用于一次性较强、较独特且需要慎重控制而且不适于单一职能部门完成的任务,例如新产品生产工艺的开发。

国际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供配电自备发电机组智能配电系统间隔层站级层监控中心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深圳市中心区城市中轴线上,南邻宽阔的滨河大道,北隔著名的深南大道与市民中心相望,位置显要,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与大中华、市民中心等代表性建筑一起形成了城市中轴线上南部的靓丽景观,并将为深圳经济的再次飞跃创造一个全新展示的机遇。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作为深圳市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经国际招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以德国GMP公司方案为实施方案、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为中方合作设计单位,目前工程已经封顶,预计2004年10月高交会启用。

深圳会展中心以展览会议为主,兼顾与会议展览有关的展示、演示、表演、集会等功能,是一座具有国际标准的大型展览建筑。有会议厅、展览厅、地下车库及各类相关配套用房。其中展览厅总容量为具备6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建筑面积为11万多平方米;会议部分总容纳人数为6400座席,建筑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本建筑方案的特点为大面积展厅分布于底层,会议中心集中于顶部的超大规模、超大空间的会展公共建筑。

本建筑由单层的展厅及中间的会议、小型展高层部分组成,单层展厅长540m,宽282m,分为不同的9个展区。展览大厅均为无柱大空间、拱形屋顶,高度为12.5m至30m。地下布置停车场、设备机房、地下商场及车行隧道。地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均为钢结构。

1.工程特点

会展中心层数少,面积大,主体东西长540m,南北长280m,高60m。首层共有8个展厅,1个3000人的多功能厅,其中建筑面积为7500m2展厅5个,15,000m2展厅2个,26,000m2展厅1个,展厅高30m。

2.10KV供配电系统

会展中心用电报装总容量为54120kVA,其中变压器总装机容量为44600kVA,10kV冷水机组7台(每台1360kVA)共9520kVA。按一级负荷供电,原设想采用六路10kV电源(引自不同区域变电站)同时供电,经与供电部门多次协商,最后供电部门由附近两个110kV区域变电站分别提供四路(共8路)10kV电源同时供电。在建筑物内设有两个(即1#和2#)中心变电站,各中心站下设两个分变电所,即1#站下设3#、5#变电所,2#站下设4#、6#变电所,两个中心站的高压系统分别承担各自区域内的全部用电负荷,其10KV供配电系统相似并相互独立,现仅以1#站为例,见图1。

四路10KV电源分别引自两个区域变电站,同时工作,母线间设联络开关。正常情况下,DL1,DL2,DL3,DL4处于合闸位置,DL5,DL6,DL7,DL8断开。当某一路停电时(如1#进线),DL1断开,DL5自动投入,此时2#进线带全区的1/2负荷,另两路仍各带1/4负荷,其他任一路停电时同理。为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及灵活性,母线间经过四个联络开关构成环形供电。

按当地电业部门要求,采用高压综合计量,每路电源单独设计量柜。

采用110V直流操作系统。

所有高压均采用放射式供电方式。

功率因数补偿在低压母线或在高压设备端进行,以达到在高压侧不低于0.9。

3.低压配电系统

每两台变压器为一组,每一组之间的低压侧设手动联络开关,每台变压器所带负荷基本上按区域划分,即每个展厅(包括动力和照明)、制冷机房及其它辅助用房均分别设专用变压器。

低压配电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结线形式,见图2。

在图二所示的低压配电系统中,两台变压器TM1、TM2分别由来自不同区域电站的高压母线段供电,并由自备应急发电机组电源作为第三电源,运行方式为:

正常情况下,QF1、QF2、QF4、QF6、QF7处于合闸位置,QF3、QF5分闸,如在此期间确认发生火灾,消防控制中心将通过消防联动控制模块切断QF6、QF7,以确保消防负荷的供电。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消防负荷平时也在运行,如应急照明、消防电梯、平时兼通风用的排烟风机等,这些负荷均计入在总设备容量中。其他消防负荷平时不在运行,如各种消防水泵、正压送风机、消防排烟风机等均不计入在总设备容量中,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火灾时,切除部分非消防负荷,以保证变压器容量可满足消防负荷容量的要求。

当一路电源故障(如变压器检修)时,断开该路电源QF1(或QF2),并切断一些非重要负荷后,合QF3,如在此期间确认发生火灾,同上经控制模块切断QF6、QF7。

当两路市电均停电或故障时,断开两路电源QF1、QF2,待自备应急发电机组起动完毕后,ATS自动分QF4,合QF5,由自备应急电源向消防及重要负荷供电,如在此期间确认发生火灾,同上经控制模块切断QF6、QF7。

图2中,QF1、QF2与QF3之间采用三锁两钥机械联锁辅以电气联锁,以防止三个断路器同时合闸。QF4与QF5之间具有双电源自动切换功能,并设机械电气联锁。

4.应急发电系统

为保证当市政两路独立电源全部停电时,仍能确保必要的消防负荷用电,设置了4台柴油发电机组,每台1400KW,考虑到供电半径要求,与高压供电范围一致,分两处设置(1#、2#发电机房)。每处为两台机组并车运行,发电机组的起动信号均取自该区域每路高压电源的电压互感器侧,以1#发电机房为例,只有当1#、2#或3#、4#两路电源都断电时才自动控制两台机组顺序启动,由市电供电转为发电机组并车供电。若总负荷小于峰值设定值(用户可设定)下限,则有一台机组自动解列、空转然后停机;若总负荷大于峰值设定值的上限,则停歇机组将自动起动,两台机组并联,并自动分担负荷。各低压应急配电系统中均装有ATS装置,具有自动转换和机械联锁功能,能保证末端切换装置都处于热备用,同时也能确保机组与市电不能并网运行。

关于自备发电机组容量如何按稳定负荷计算问题,笔者就此机会谈点个人看法,《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以下简称《规范》)6.1.2.3条要求,“……可根据一级负荷、消防负荷以及某些重要的二级负荷容量,按下述方法计算选择其最大者:(1)按稳定负荷计算发电机容量。(2)按最大的单台电动机或成组电动机起动的需要计算发电机容量。(3)按起动电动机时母线容许电压降计算发电机容量。”《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以下简称《技术措施》)2.6.2条要求,“……1.自备柴油发电机组的总容量应大于特别重要负荷和一级负荷的总容量,例如:消防水泵、排烟风机、正压送风机、消防电梯、应急照明、消防中心控制室、电话机房、保安监控中心、计算机房等负荷的总容量。”《规范》6.1.2.3条文(1)中,没有明确规定如何计算发电机组总容量,《技术措施》2.6.2条文(1)中,却明确规定了如何计算发电机组总容量,笔者认为当满足《规范》6.1.2.3条(2)、(3)要求时,按稳定负荷如何计算发电机组容量,应视工程特点确定,不应一概而论,如建筑群、占地面积较大且防火分区较多的建筑物,某处发生火灾时,并非所有消防设备都投入使用,如将所有消防设备统统计入,显然会使发电机组容量过大,使其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大大增加。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笔者将各种消防水泵、应急照明、消防控制中心、电话机房、保安监控中心等负荷定为固定负荷,必须直接计入总量中,而排烟风机、正压送风机、消防电梯等负荷按一处着火点外加相邻区域考虑,从中取最大值,然后与上述固定负荷相加,这样计算的结果,比消防设备总量少得多。

5.智能配电系统

1).变配电所分布概况

本工程共六个变电所,各变电所的布置按低压供电半径、防火分区和深入负荷中心的原则考虑,其供电范围、变压器台数及其它主要配电设备数量见表1。

2).系统结构

本工程采用变配电自动化监控系统对配电系统进行监控,实现包括10KV及380/220V系统、变压器、发电机、直流屏等设备的遥信、遥测、遥控、管理等功能。

本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先进的全分布、开放式结构设计,按间隔划分、单元化设计、分布式处理。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间隔层、站级层和监控中心,见图3。

间隔层:

间隔层负责与开关、保护装置、变压器、直流屏、发电机等一次设备直接联系,实现模拟信息、数字信息、电能量信息的采集、传输及控制等。间隔层一次设备经总线型通讯链路与站级层通讯,一次设备与监控中心通讯方式如下:

—经10KV真空开关柜上的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通讯接口获得测量量和开关量,并采集保护装置故障报警接点信号;

—经10KV冷水机组起动柜上的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通讯接口获得测量量和开关量,并采集保护装置故障报警接点信号;

—10KV负荷开关柜的状态量由遥信采集装置完成;

—经低压电容柜无功补偿控制器的通讯接口获得电容柜的运行参数和其他相关信息,控制器故障报警信息由遥信采集装置完成;

—经变压器温控温显装置的通讯接口获得变压器实时温度和告警信号;

—经直流屏自配的监控管理装置的通讯接口对直流系统实施监测;

—经发电机自配的监控管理装置的通讯接口对发电机实施监控;

对于380/220V低压回路需配置智能电子仪表,经该仪表对低压回路实施监控。智能电子仪表选择可靠性高的监控一体化装置,一个智能电子仪表对应一个低压回路,实现单元化配置。仪表均安装在低压配电柜上。

站级层:

站级层主控单元采用工业级、高可靠、功能强的MCU,实现数据采集、处理、通讯控制等功能。每个变电所或相邻两个变电所设置一台MCU,每台MCU的2个网络接口经以太网光纤收发器、光缆构成一主、一备两个通讯通道,分别连接到监控中心的两台以太网交换机,构成双以太网网络结构。本工程MCU是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可靠性和功能的完备性极其重要。

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为整个会展中心电气设备的监视、测量、控制、管理中心。监控中心设在1#变电所值班室内,监控中心由冗余配置的双机计算机监控系统,包括两台服务器、两台以太网交换机、一台操作员工作站、一台工程师站、一台打印服务器、一台打印机。两台服务器以主备方式同时工作,从站级层传送的数据,两台服务器同时接收,并以同样的软件处理;从操作员发出的控制命令,两台服务器同时接收,但只有主服务器能够发出控制输出命令,故障时,主备机之间通过软件自动进行切换。

服务器:是整个监控中心系统核心,担负着监控系统的主要任务,它将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建立相应的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经网络响应各工作站的各种服务请求,并接收和响应操作员工作站的各类操作命令,两台服务器以互为热备用的方式运行,并同各种智能装置进行数据通讯。同时也把遥测、遥信等实时数据信息送往BA系统进行监视。

操作员工作站:是监控中心系统的人机界面。接收来自服务器的数据,由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变电所运行工况的监视和控制。主要完成实时运行状态显示,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报警,报表编辑和打印,画面、数据库等的编辑和修改。操作员工作站通过两个以太网口、以太网光纤收发器、光缆分别与监控中心的两台以太网交换机连接。

工程师站:作为系统的运行、维护及调试用。

监控中心设备需配置可靠的不间断电源。

3》.系统功能

(1)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

按间隔层单元配置测控终端,完成开关量、模拟量、脉冲量等信息的采集及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息上传。

(2)控制操作功能

控制各间隔的断路器的分闸/合闸操作。控制操作可由监控中心工作站实现,也可在各间隔层测控终端通过手动操作完成。

(3)防误操作闭锁控制功能

具有严格的微机防误操作功能,可经键盘和鼠标执行对变电站内断路器进行控制,执行线路停、送电的顺序操作,监控系统的控制操作具有操作权限等级管理功能,只有当具有遥控操作权限的运行人员在输入正确的操作和监护口令后,才有权进行操作控制。操作步骤按“选择-校核-执行-撤销”方式进行。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软件校核、检错和闭锁逻辑功能。

(4)报警及事件记录功能

将遥测越限、正常遥信变位、事故变位、SOE、保护信息、遥控记录、操作记录等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分类记录并处理。

(5)历史记录功能

负责定期地将处理后的数据保留入历史库,以供趋势分析、统计计算之用。

(6)显示打印功能

支持多窗口、分层显示各种接线图、系统图、曲线、潮流图、事件列表、保护信息、报表、三维棒图等。可人工、自动或定时打印各种报表、曲线、事件等。

(7)操作票系统功能

能生成、预演、执行、管理及打印操作票。

(8)保护设备管理功能

保护设备库管理、定值召唤及设置、保护信息的处理等。

国际工程论文范文3

1.1组织架构设置不当

设备物资管理部门(科室)之间设置重复,分不清责、权、利,工作上没有衔接好,管理链条没有形成闭环。设备物资的采购、使用及维修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于是便出现了项目施工过程中设备物资需求计划性不强,造成无序和盲目采购,闲置设备无人管理,设备的保障率低等现象。

1.2设备物资配置不当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距离远、交通网络等不便利等因素,企业缺乏设备物资的全面管控,对国际工程的合同内容、工期和工艺的认识和科学论证不充分,投入过多或不适用的设备物资情况较为普遍,造成设备闲置和浪费,或是“临时性”、“急需性”采购增加。

1.3设备维护、保养专业化水平低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很多地处偏远地区,设备使用过程发生故障,因为检修方法落后、缺少零配件等便造成无法再使用的情况,请求厂家派售后人员维修和零配件的供给,等待时间太长,造成施工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1.4零配件管理混乱

由于企业缺乏对设备物资的全面管控等原因,某些零配件储备过多或者某些零配件储备不足,长期闲置甚至从未使用。另外由于地域限制,仓储管理还有出现偷盗、丢失,污染(腐蚀)、老化等问题。1.5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且素质偏低由于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部分国际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管理人员由其他专业人员兼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素质受到限制,专业管理不足,操作和维修技工的技术素质低,与施工生产的发展不匹配。

2建议

国际工程项目在设备物资管理中显出的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需要设备管理一个部门参与解决问题,还需要企业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问题,制定出相关措施,才能逐步加以解决。本人根据多年的国际工程设备物资管理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2.1转变管理观念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设备物资不仅是施工生产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的主要固定资产,是获得工程项目、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设备物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精简组织架构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范畴,建议项目设立一个部门集中归口管理设备物资的采购、清关运输、设备使用及保养维修等。另外要树立预测维修、状态监测维修等先进的维修理念,提高设备维修工作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2.2科学配置、规范化管理

依据国际工程的施工特点,当地市场条件、施工合同内容、工期、工艺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配置和采购设备物资,在整合企业现有设备资源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各项目的设备物资配置,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多种资源,采取调拨、采购、租赁等方法,来满足项目需求。在管理上,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宏观统筹,提升国际工程管理水平。加强设备日常保养和例检制度,落实和强化执行力度,特别是涉及到设备安全隐患的问题,必须做到严查严防。

2.3派选技术全面且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际工程设备物资管理部门工作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施工企业设备物资的管理人才缺乏,施工企业应要重视和培养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特别是发现和培养管理和维护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4加强配件管理

配件管理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四项:技术管理、计划管理、库房管理、经济管理。其中计划管理在国际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它直接决定设备的维修效率和设备的完好率。主要有年、月配件计划编制,年度及分批计划编制,半成品计划编制,配件零星采购和加工计划编制,配件修复计划的编制。现代企业普遍采用ABC管理法,既:关键性配件、价值高、计划采购周期长的归A类;价值、使用频率中等的归B类,小型配件划入C类。设备管理人员要熟记配件库存情况,通过对其使用情况记录,用经济核算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掌握使用寿命,市场销售情况和采购周期。备件到库后,要及时对其规格型号进行核对,保证配件与设备相符。换下来的零部件要做到及时修复,不能抱着“先放着以后再修复”的态度,必须使配件随时处于完好状态,起到备用应急的作用。

3结论

国际工程论文范文4

中国甘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甘肃海外工程总公司是我省规模较大的境外承包工程企业,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积极转变思路,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先后在新加坡、加纳、匈牙利、巴布亚新几内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援、境外工程承包、技术和劳务合作、劳务输出等业务,建成多项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援外工程和境外承包工程。中甘国际在加纳、沙特、新加坡等8个国家设有7个全资子公司和1个参股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驻外项目技术组和项目部,实现了区域多元化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境外承包工程规模不断提升,大项目持续增加,工程营业额收入取得显着成绩。十年来,累计签订合同300余项,完成营业额超过8亿美元,竣工面积160多万平方米,派出人员近1万余人次,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我省甘肃建投集团成功跨入百亿元企业行列,并连续跻身中国建筑承包商60强,2012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树立了我省企业良好的国际信誉。十年前,甘肃省境外承包工程项目执行合同仅有6485万美元,2011年,甘肃省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已达到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6%,新签工程项目39项,同比增长56%,其中合同额达1000万美元以上新签项目7个。2012年1-4月,我省境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达到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完成营业额7901万美元,同比增长63%,境外承包工程各业务指标均取得新的突破。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我省境外承包工程开始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房屋建筑工程承包向技术密集型承包工程领域拓展,工程项目涉及电力行业、文化教育工程、公益设施建设、政府工程项目等,企业经营形式也由以往单一的工程项目建造安装发展为伴随着货物、技术、劳务服务出口、集设计和采购、生产和加工、建筑和安装一体化的多样化的商业运作模式,逐步实现了国际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技术与劳务合作、设备租赁、建材加工制作等业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并依托境外承包工程带动了我省境外投资业务的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转型跨越。

境外承包工程外汇管理及统计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不全面

1.外汇管理政策分散,业务人员难以直观了解。我国关于境外承包工程的法规条例是2008年9月1日起施行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7号),该条例对境外承包工程的资格申请、经营活动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关于境外承包工程企业外汇账户的开立与审核、外汇资金划转、出口收汇核销、跨境资金申报等涉及外汇业务的规定则分布在《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境内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批复文件和其他相关的外汇业务操作规程中,目前仍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指导性文件,对于银行和企业业务人员来说难以直观的了解境外承包工程的各项规定和业务办理流程。

国际工程论文范文5

1.1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难点

(1)各类报批程序严谨。发达国家对工程的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新加坡也是如此。大士西项目需要向业主报批大量的施工图纸、方案、材料样品、风险评估等,并且每一次报批需要多个部门来协商决策。大多数情况下,业主会给出很多修改意见,往往需要提交3次以上才可能获得批复认可,从报批到批复周期漫长。很多图纸方案等还需要向其他政府部门或机构提交,如车站最后一个检查井连接至污水管网人孔部分陶土管施工需将由专业工程师签章的图纸方案提交至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批准。

(2)各类交叉接口众多。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包含18个不同专业的系统,有的系统还细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各SWC不同专业之间,SWC与机电部设施之间以及SWC与建筑部设施之间的接口协调任务相当繁杂。如安装在SERVICEBOOM(悬挂式管线槽道)里的灯具、监视器、控制箱、喇叭等需要和建筑部协调好安装位置,开孔尺寸,荷载重量等,还要考虑美观、散热、可维护性等,这些协调需LTA、各SWC、CR11建筑部及机电部参与,各方达成一致后方可出正式图纸。

(3)施工顺序协调困难。在协调CIP时,各个SWC进场施工顺序需考虑以下因素:电缆或管道的位置及标高、主设备到场的时间、建筑装修计划、各类机房节点工期等。此外,LTA有关规范要求,同一机房内最多允许三个不同SWC同时施工。而各SWC工期紧,任务重,加上现场作业空间有限,导致CIP协调相当困难。

(4)人员变动相当频繁。从开工至今3年来,大量的人员离职造成协调不畅。包括总包方、业主、各SWC、设计方都存在人员跳槽、调离等情况。业主的机电协调人员或辞职或调离,主管人员和协调人员至今已换了3回,甚至有段时间无人管理。各个SWC的协调员、总包方的协调员也有大半都换人了。两个设计单位的原主要协调员也换了。这些人员变动严重影响到机电协调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前期协商好的某个问题,后来的人不知道又需要解释一遍。

1.2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

主要问题通过三年的实践,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施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内部协调而言,内部协调问题主要反映在初期项目各单位、部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较慢,造成彼此脱节,影响工程进展。如施工部曾经未通知机电部现场检查就浇筑混凝土,漏掉预埋管件;机电污水管与建筑雨水管在交越处施工未协商而冲突。就外部协调而言,外部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业主和SWC等外单位的协调,二是与分包商的协调。第一类协调问题包括各SWC设计图纸更新不及时、差错多、太保守,SWC在CIP计划安排时施工持续时间冗长,SWC承诺的事项不能按时兑现,业主对我方上报的图纸、方案、设计问题咨询函(RFI)回复慢、评论不合理等。第二类协调问题包括少数分包商与我方对合同内容理解不一致,个别分包商不服从现场工程师指令,不能及时为分包商提供施工作业条件等。

2原因分析

造成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3.1人员与组织因素新加坡大士西项目部组织机构经历过多次调整,有关规章制度建立较晚。从2011年底开工,直到2013年初,项目组织机构才基本稳定下来。组织机构稳定后才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动荡导致人心不稳,各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内外协调困难重重,也严重影响了现场施工进度。此外,有关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能分工不明确等也对项目造成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烦。项目初期招聘人员时把关不严,少数能力不足工作不积极的人员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些部门负责人缺乏中长期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是常态,越往后问题越多任务越重,进展缓慢。而机电协调需要其他部门互相配合,如果其他部门的步伐跟不上机电部的节奏,协调工作开展无疑寸步难行。此外,部分协调员工程师绘图员跳槽,也不利于协调工作的进展。3.2设计因素国内的图纸都是经过批准的施工图设计,基本可以直接用于施工,而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的设计方所出的图纸只相当于国内的初步设计甚至仅相当于概念设计,有大量问题存在。总承包商必须对设计方的图纸进行优化细化再重新提交报业主审批,还要报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审批,程序严谨而复杂,周期较长。此外,业主或SWC多次变更设计,新的要求也层出不穷。而CSD/SEM是与结构图建筑图紧密相关,往往结构图建筑图一处小小的变化会引起导致CSD/SEM整体或局部都需要重新协调。3.3环境因素新加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国内相比差别巨大。新加坡大士西项目是中铁十一局在发达国家承建的第一个地铁项目,国内人员对新加坡的水文地质、气候、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文化习俗等都不熟悉,需要一个逐步了解和适应的过程。在了解适应的过程中,难管理论评免会有一些摩擦,甚至差错。

3几点建议

跨国建设项目的协调管理较国内建设项目更为复杂,本文结合具体的跨国建设项目进行了剖析,探究了跨国地铁机电工程的特点、难点以及问题,认为跨国地铁机电工程的协调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提高:

3.1加强组织建设与人员管理

组织是项目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项目上级机构应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建设,组建一个精简高效的团队。组织机构确立后,应立即做好管理职能分工和工作任务分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协调工作要靠每一个具体的人来完成,项目人员的素质对项目的协调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应对招聘人员严格。招聘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好、经验足、能力强、思维灵活的人员,确保能胜任给定的工作。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与责任机制,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员工予以嘉奖,对那些工作懒散不积极的、想混资历跳槽的、能力有限的应尽早辞退。此外,还要做好员工培训。国外的很多安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与国内差别很大,很多岗位必须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3.2加强内外沟通联系

对于内部沟通,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每周至少召集一次内部协调会,讨论各部门的计划、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协商解决办法,指定执行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处理。对于外部沟通,应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SWC协调会、建筑协调会、技术讨论会、CIP协调会等,邀请业主、设计方、SWC等参加。不同类型的会议侧重点不同,会前需准备好相关资料,并将会议日程和上次的会议纪要发送给参会各方。此外,对分包商要加强管控,确保分包商服从指令,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3.3加强图纸协同设计

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图纸都是息息相关,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加强图纸的协同设计,尽量避免和减少冲突。在报批图之前,各部门都要全面地审核图纸,要考虑其他部门的设施,要考虑后序施工和将来维护检修的便利。只有协同设计做得好,业主才会认可,施工过程才会顺利。

4典型工作流程

国际工程论文范文6

半潜式平台作为一种目前深海作业常见的平台类型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从出现以来其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一直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是:适用工作水深广,最新型的深水半潜式平台的工作水深已超过3000米,钻井深度超过12000米;同时能适应恶劣海况,抗风浪能力强,大部分半潜式平台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恶劣海况条件;其甲板面积大,同时由于其排水量较大所以装载量大。随着国内外油气开发向深水和超深水海域拓展,对半潜式平台的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其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对于材料、操作、动力的要求非常苛刻,对于制造过程中的焊接、精度控制等技术也是要求极高,尤其其动力定位推进装置和系泊结构由于有操作的要求必须做到非常精确。半潜式平台通常由上部甲板、立柱、浮箱,以及立柱之间或者浮箱之间的横撑构件所组成。同时平台还通过锚链、立管与海底相连。,半潜式平台经过几代的演变,外形趋向规则简单。下浮箱提主要供拖航和作业时所需的浮力,目前主要的形式有双下浮箱和环形下浮箱两种形式,浮箱内设置舱室,可装载压载水、燃油、淡水、系泊等设备。立柱连接浮箱和上部甲板。作业时,浮箱和部分立柱沉入水下,大大减小了水线面面积及波浪作用在平台上的载荷,其较大的水线面惯性矩提供了平台作业时所需的稳性。考虑到破舱稳性和经济性,立柱的数量一般为4至8个,立柱内设舱室,可装压载水和工作设备。立柱截面一般做成圆形或矩形,目前在建的半潜式平台主要采用方形截面,这样制造起来相对简单,同时能增大舱容。上层建筑主要是存放设备、同时提供人员居住场所,主要的钻井器材和材料都堆放在甲板上,甲板中间开有月池,方便平台钻井采油。上部甲板有框架型和箱型两种形式。框架型甲板由承载甲板及其余甲板组成,箱型甲板则包括具有双层底的下甲板结构、一层或多层中间甲板和一层主甲板。

2立柱式平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立柱式平台被开始应用于开发深海油气资源的各项工程中,承担了勘测、钻探、采油等一系列工作,它的出现被很多海洋工程企业视为未来海洋平台发展的方向。立柱式平台属于漂浮式平台的类型,应用于海洋石油开发的时间已经超过30年了,但在早期,其一直是作为辅助系统,例如浮标、海上科研站、海上通信中转站以及海上装卸和储藏中心等结构物来使用。1987年,EdwardE.Horton设计了一种专用于深海钻探和采油工作的Spar平台,被公认为现代立柱式平台的鼻祖。1996年,Oryx能源公司委托J.RayMcDermott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水深588m的Neptune油田成功建造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座立柱式生产平台,标志着立柱式平台开始正式应用于海上油气生产领域,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立柱式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平台形式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由第一代ClassicSpar平台,发展为第二代TrussSpar,以及第三代CellSpar平台。虽然不同形式的立柱式平台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现代立柱式平台的主体结构均为垂直于水面的柱体,主体为封闭式结构,用来提供平台所需的浮力,平台的底部需要进行压载,使平台的重心低于浮心,从而保证平台的稳性,对风浪的抵抗能力比较强。在操作过程中,平台的各向运动均能够通过压载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此类型平台的作业范围比较广,作业水深范围也比较广,比较适合深海采油作业,一般来说,立柱式平台自身并无动力,需要通过拖轮进行拖曳移动。

3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目前人类获取海洋石油的主要方式将来必将有更加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深海,由于深海的石油储量非常巨大,加上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未来浮式钻井平台将会大规模的使用,如目前的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平台、立柱式平台都会在以后的海洋石油开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