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1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词:重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策略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从2004年9月开始,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之后的六年里,又有六批省、区相继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至2010年9月,随着四川、重庆、甘肃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所有省、区全面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比较明显的国家,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并且西部地区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时间比较晚,到2010年9月,四川、重庆、甘肃才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因此,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部地区新课程改革将会面临与东、中部地区不同的困难和不同的要求。针对重庆特有的地区文化和教学特色,必须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强化校长职能,引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学校是新课程实施的基地和中心。高中语文新课程能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校长对新课改的理解、认同、重视以及对课程改革的积极领导与有效管理。校长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的态度以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和实效。如果学校校长对新课程改革都不够重视,那么学校就难以营造课改的良好氛围,高中语文新课程就很难推进和发展。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差异的主体,学生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相信学生有成长的动力和发展的潜力。

教师要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讲授只是教学方式的一种,而且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遇到困惑和问题,可先在合作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提出学习中的疑问,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启发。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做好三点:第一,要分好合作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性格以及性别上的差异性,选好学也是关键。第二,课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第三,设置问题的难易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里面应暗含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线索,即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三、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首先,要加强图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要求,充实学校图书室藏书量,图书室要设专人管理,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图书室要向全体师生开放,各班级可以设立图书角,集中学生的图书资源,在班级内互相借阅。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当前语文教学已步入新课程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而不致于陷入窘境,培养与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已是当务之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时代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信息社会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信息的量非常大,内容非常丰富,面对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自身就需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包括语文学科信息意识和教育教学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第一体现在“想不想”。即你是否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如果没有这一点,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谈。信息意识还体现在“敢不敢”。虽然有些教师想使用信息技术,但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想用却不敢用。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把信息技术“记”在心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想着“这节课我能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后能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信息技术。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学科信息意识是指语文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信息,哪些信息是对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的,能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教育教学信息是指语文教师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语文新课程教学;知道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基础,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信息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意识”。

二、语文教师要具备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

如果说信息意识是“内驱力”的话,那么,信息知识就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它涉及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对培养信息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相关的常用术语等。作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语文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常规的电教媒体、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编写测试试题、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等。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计算机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传输文件和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观点,同时尊重知识产权、遵守网络道德。不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与人交流都会变得困难。

三、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第一,最基本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方法、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此外,要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

第二,是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我们要学会使用相应的搜索引擎, 从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语文教师要会比较熟练使用Google、Baidu等常用的搜索工具,能够比较准确地归纳关键词。

第三,是信息的筛选、重组能力。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达到为我所用。通过使用搜索工具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全部都是你所需要的信息,还需要进行筛选重组。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哪些信息是你正在寻找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部分又你最最需要的。然后再把经过筛选后的“含金量”较高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适合自己的信息源。

第四,是信息的生成创新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判断信息素养的高低,主要还是看你的信息生成创新能力,看你最后能够拿出什么样的‘作品’”,这件“信息作品”,应该是根据你的目标,充分运用了各种信息工具,调用了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资源,巧妙地整合于学科教学实践,运用多种媒体创造、输出新信息,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人文性 复合式 开放式 互动式 探究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入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就必须是一种综合优化,追求一种复合开发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以便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探究互动式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式,其实就是一种提问式改革,强调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问题激励、点拨、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互动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的民主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主张在两者互动性下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的过程中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力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种追求教学主体互动下的和谐性与探究式,将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重要对策。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日喀则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08-01

新课程标准的主题是“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中去追求和完善这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的实践和总结。本次深入调查了日喀则地区,对少数民族的中学语文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 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

1.语种复杂,母语情节重

日喀则地区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到2003年年底,全地区总人口为64.7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满族、苗族、壮族等共十几个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5%,另有少数夏尔巴人。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差异,造成语言错综复杂情况,且学生都在母语的环境下长大,受母语影响严重,对说汉语没有太大的兴趣。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

日喀则地区经济能力有限,加上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的语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也极为简陋。一些学校虽然拥有多媒体语音教室,但数量极其有限,质量也不好,根本满足不了语言教学。另外,学校的图书资料也非常有限,几个学生平均只有一本图书,而且内容陈旧。这明显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不利于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3.师资力量薄弱

日喀则地区的教师学历结构普遍偏低,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各地市均不到5%,研究生学历也不到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8%,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达50%以上。50岁以上具有较为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比例低于3%,年轻没经验的老师偏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各科老师都能教语文,有的老师还是兼职。

4.教学质量差

在一次语文测试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汉语文平均分为47.09,初中汉语文平均分为25.15,高中汉语文平均分为29.11。从中可以看出日喀则地区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差,小学基础不牢固,直接导致了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不及格。

二 根据日喀则地区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学习之根本,教师是授课之根本,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要教好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只专不博或只博不专,都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应做好备课、讲课、总结工作,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充电”。鼓励大学生走进西部,这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以新教材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方法的推进,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以教材为基础,加以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除了完成必要的语文课文教学之外,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它主张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这时老师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力求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国家扶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自1952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国家发展教育的政策是全面的、系统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政策的支持。并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兴办学校,在教室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设备。引进大量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们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5.剔除陈旧的教学方法,改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旧教材,旧教法和旧的课程设置,本质上却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彻底转变。语文这门学科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敢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

三 总结

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没有教学思想的更新,就没有新课程的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面临更大的考验,我们应在新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教师 角色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原来的“教书匠”,转变成“全能型的教师”,要从经验教师转变为“学者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坚持更新教育理念,反对穿新鞋走老路;坚持创新性使用新教材,反对机械照搬;坚持合作学习方式,反对形式主义;坚持互动教学,反对机械问答式教学;坚持教学手段多元化,反对本末倒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材是学习活动的宝库,教师就是在两者中开展创造性活动,通过在教学中对材料进行有效的处理,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型的实施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经典诠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师角色被赋予新的称谓与内涵,初中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首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原有语文课程都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也对语文教师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笔者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角色意识淡漠,如有些初中语文教师不注重个人的继续学习,有的教师已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有的教师老按照自己的老套路讲课,教法毫无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课程标准、教材都已经改变,但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认识模糊,有个别教师虽在使用新的教材,却没有真正接触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距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这些现象必然阻碍学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是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应如何重新定位呢?

1.从灌输者向启发者角色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扮演着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操练,偏重语言形式的分析和比较,学生没有亲身实践的机会,更谈不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怎样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不再单纯得扮演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呢?

语文教师仅仅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作为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倾听学生心声,设计新颖语言交际情景,抓住最适宜的时机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启发学生进入交际角色,使得学生不怕出现语言错误,乐于参与创造性的语文交际活动。

2.从权威者向合作者角色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角色俨然一位“权威者”,严肃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无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教师普遍怀有一种盲目崇拜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从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给与学生更多的指引与意见,使得教学活动渐入佳境。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生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说戏,并积极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减少学生的焦虑感,使其可以大胆的进入会话角色,而真实感应该由主角去发挥完全。

3.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材忠实的执行者,很少有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或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重组教学内容,完全成为了教书匠。传统的语文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是:告诉学生打开教科书第几页,要求学生看第几单元第几课,然后完全按照课本的编排,从第一部分讲到最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变动: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研究者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过去,有些教师认为研究很神秘,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不参与研究。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1.更新语文教师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2.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实施中,强调语文教师新角色识为基础,尤其要注重职业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学校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开展优质课、说课竞赛和优秀教案、课件设计评比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活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新教法,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各项活动,把外在的教育理论、信息转变为教师内在的教育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帮助教师个人发展和成长。

3.加强语文教师的角色观念

语文教师的角色观念在工作上表现为语文教师能够保持对于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创新能力,保持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紧迫感与使感。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加强语文教师的业务学习,为教师定期做角色理论方面的培训,激发语文教师的角色观念;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业活动表现是语文教师工作的有效反馈与评价手段,加强平行班之间的语文竞赛等语文活动的评比力度,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话剧表演等活动,也是促进语文教师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加强语文教师角色水平观念的有益方法,用绩效工资制激发语文教师的工作创新的动力。

4.正确应对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阻碍教师事业发展、教研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绩的因素之一。语文教师应尽量地调适工作压力,适度放松,避免出现职业倦怠。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组织学校教师外出考察,汲取其他地区的学校办学经验,同时也能舒缓压力,调节心情;适当休整之后,以全新的姿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