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实训周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范文1
关键词:模拟经营节;高校W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90
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是一个涵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管理、连锁经营5大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系部,以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模拟实训活动是其必修的课程。2004年,模拟营销节诞生,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经走过13个春秋,开办了13届,在校园中赢得极好的口碑,成为经济贸易系独具特色的综合知识应用实训模拟活动。
1经济贸易系模拟经营节发展历程
经贸系模拟经营节从2004年诞生至今,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3个阶段。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色,有着不一样的风采。
“跳蚤市场”,是毕业季高校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同时也是经贸系模拟经营节开始的地方,成为2004年第一届模拟营销节的主题。本届模拟营销节,学生在班级中组队,将自己闲置不用又有价值的东西拿到摊位摆卖,真实交易,旨在使学生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了解市场,学习营销之道,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将传统的教师讲授的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第二届模拟经营节,活动策划小组提出打开校门,广泛联系社会邀请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构想,以使模拟经营节更加真实,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因此,第二届模拟营销节,团学学生积极开展外联活动,引进多家企业赞助与参与模拟营销活动,给学生实践活动带来新的活力。至此,模拟经营节萌芽诞生,初具雏形。
模拟经营节经历了萌芽诞生阶段,不断地丰富其内容,解决运转中的矛盾与问题,创新环节与形式,一步步地走向发展壮大。第四届模拟营销节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参与人数高达400人,摊位68个,开设最佳经营奖、最佳创意奖等多个摊位奖项,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将模拟营销节引向深入。第五届模拟经营节,创新活动环节,增加激励机制,采用摊位竞标的方式,解决摊位不足矛盾;活动规模空前,摊位突波百个,参与人数600人之多;活动时间增至4天,营销产品更加丰富,客流量高达2000人每日,在校园中开始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第六届模拟经营节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实践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平台的宗旨,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参与人数达700人之多,摊位上百个,平台活动规模不断成长壮大,校园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0年,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创业理念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摸索前行、零星试点迈向系统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七届模拟营销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旨在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提升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经贸系教师开发《模拟经营实训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第八届模拟经营节则以《模拟经营实训》课程为蓝本,将教程内容(企业组建、企业投资分析、企业经营方案、企业开业经营、企业经营总结)通过模拟经营实践活动加以验证和完善,使得实践有了系统的教材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九届模拟经营节进一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的实践部分。在模拟营销开始之前,花费9周时间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在模拟经营节中由学生“成立一个虚拟企业进行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完成企业成立、市场调查、资金筹集、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总结晚上等十四项任务,由导师团进行悉心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其与模拟经营节、《模拟经营实训》课程、《大学生创新实务》课程共同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标志着模拟营销节走向成熟。第十届模拟经营节和科技文化节同时举行,并且开展第一杰皮具展销会,在校园中影响巨大,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品牌之一。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模拟经营节在成熟的基础之上,创新内容,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模拟经营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2010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开始走向实践。2015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掀起一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经济贸易系经历十载,由模拟经营节为起点,逐步形成了由理论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基地三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系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提供双创模拟平台,提升双创意识
经济贸易系的模拟营销节开展的初衷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市场经营之中,感受市场运行规律,熟悉企业创办的一系列程序与流程,创新营销手段,践行经营与管理理念,从中体验赚钱和赔钱的酸甜苦辣,提升自己创新与创业的意识。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活动环节不断增多,《模拟经营实训》、《大学生创业实务》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不断开发,模拟营销节逐渐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的一个平台。在这个真实存在的模拟平台中,学生通过策划、真实运营、总结等创新创业环节,感受着市场的脉搏,增强市场风险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新的更进一步地了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同时,模拟经营节中总结出的创新创业经验,可以运用到学生创新创业中,指导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
2.2素质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为双创提供能力基础
模拟经营节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大舞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团学干部与干事、经营同学、一般同学,参与模拟营销节的分工不同,从中提升的能力有所不同。团学干部与干事,是模拟营销节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模拟营销节开始前,团学各部门需制定策划方案,联系商家,争取赞助,准备好帐篷、板凳、水电等物资。模拟营销节期间,团学各部门需要做好后勤工作,照看好物资,解决下雨、停电等突发工作,保证模拟营销节有序进行。模拟营销节结束后,团学需要清点物资,写总结,写新闻稿,总结模拟经营节的情况。从团学的工作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模拟经营节这一大型学生活动是对团学各位同学综合能力的锻炼。活动策划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争取商家赞助是对学生谈判、交能力的考验,突况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应急反应,写新闻稿则是对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提升,团学各部门协作则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是对学生组织能力的考量,因此,模拟经营节可以说是对团学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考验。参与经营的学生,是模拟经营节的经营主体,他们需要做好市场调研,确定营销商品;做好竞价,拍得摊位;联系商家,购买商品;创新营销手段,做好宣传;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做好总结,积累经验。学生从中全真体验了一把做生意的瘾,利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增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切身感受市场,提升商场风险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受益颇丰。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几天的模拟经营节真的很累,但我是‘累并快乐着’。这几天我过得很充实。我有机会将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学到了需要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次实训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班的凝聚力”。未参与经营的同学则成了模拟经营活动中的消费群体,他们根据需要购买自己所需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体会着市场的力量,思考着自己营销的手段与方法。
2.3培养双创人才,结出丰硕果实
模拟经营节举办了十三届,培养了多名成功自主创业的学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007级市场营销专业的谢妃托毕业后,在深圳创办北京烤鸭和客家盐h加盟店,拥有8家加盟店,年销售30余万,提醒师弟师妹珍惜模拟经营节的机会,勇敢进社会历练自我,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夏伟钊同学毕业后,自主创立佛山幻能创展有限公司,在佛山婚庆租赁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胡家考同学创建LED灯具照明及配件公司,现有员工30余人,拥有600平方米的厂房,经营良好。2009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郑毅同学毕业后,经营强盛服饰和今兴盛辅料商行两家企业,季销售过百万,有着稳定的客户群体。这里列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模拟经营节育出的累累硕果,足以说明其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的影响与益处。
3结语
广州工商学院的模拟经营节,以模拟经营节为起点,逐渐增加《大学生创业实务》网络课程,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构成了一个以模拟经营节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这里,学生全面实践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门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生强化市场风险意识,培养市场和企业经营所需的能力;学生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融为一体,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总之,模拟经营节,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真模拟的形式,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勇于实践,敢于实践,积累经验,增强市场营销理念,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个模拟实战平台,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系统性模拟实战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I
[1]模拟经营节画册电子版[Z].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
(1)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就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2)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的经营模式。采用加盟经营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旅游专业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旅行社建立有外联、计调和财务等部门,通过引进先进的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为师生旅游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导游服务和旅行社管理能力。高校旅行社职能是:一是安排游客的旅游线路,处理游览景点的关系利益分配,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搞好市场宣传促销,加强和校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横向联系。
二、高校旅行社的目标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1.大学生旅游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大学生旅游观念的变化促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旅游对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符合学生特色的旅游路线倍受社会、家庭、学校的青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通知要求,2012年4月1日起,凡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游览参观点,将全面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减免优惠政策;再加上寒暑假等假日交通优惠政策为学生出游也提供了极大便利。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0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大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未来五年中国高校学生将以每年10%速率扩招。按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内旅游总人数为21亿人,学生出游人数占出游总人数的14.7%,学生人均花费为449.3元/人,如果学生每年出游1次,学生旅游的收入是:21×14.7%×449.3=1386.9亿多元,约占2010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26万亿元)的1/9。从以上一系列数据来看,大学生旅游市场已占有相当比例,初具规模。为了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我们有必要对有关大学生旅游需求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2.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1)2010年首份《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这项调查由中国青年报社与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旅游实践营共同实施,调查范围涵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953名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意愿强烈,出游频率活跃,七成被调查者平均每年出游频率在5次以内;48.7%的被调查者是从网上获取旅游讯息,通过旅行社获取讯息的,每10个被调查者中只有1人;在3天以内短途旅游中,52.8%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100元~500元,在3天以上的长途旅游中,每次花费超过1000元的被调查者占到29.8%,其中15.4%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超过2000元。(2)2011年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原始数据来源: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http:///report/1036509.aspx),做以下相关调查报告分析:第一,出游态度。大学生对于外出旅游持高度认可的态度,接近80%接受调查学生认为旅游可以丰富大学生活,增长见闻;但调查的问卷里仍有被调查者认为旅游影响学习,增加经济负担,数量虽然不多,但旅游给大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第二,出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调查结果显示:现今大学生对于多彩世界的渴求,对于新奇,刺激生活的体验,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旅游正成为了这种追求的最好载体;压力较大,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
第三,出游时间选择。大学生时间的充裕性决定了其旅游时间的自由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出游停留时间:对于旅途时间的长短选择,有44%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出游二三天,40.88%选择4~7天,而只有12.58%选择了一周以上两周以内。大学生习惯性选择短途旅行。
第四,出游空间选择。将空间选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目的地距离选择,一是目的地类型选择。就目的地距离选择而言,一半以上的接受调查大学生愿意在国内寻找旅游吸引物,所在城市及其周边旅游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就旅游景点类型而言,依次为自然风光、主题乐园、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都市景观等,比较少的是探险及购物类的旅游目的地。目的地距离选择:国内游所选比例最高,占66.04%;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占26.42%;省内占6.29%;国外占1.26%。目的地类型选择:自然风光景区所占比例最高,占91.82%。
第五,价格敏感程度。出游费用来源最多的是家人,占73.58%。可支配费用(生活费用中扣除衣、食、交通、通讯、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必要日常生活开销):每学期有1500元左右的占比例最高为21.38%。可以看出大学生愿意支出的出游费用就不会太充裕,将近半数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旅游支出(3天)范围为1000元以下,大学生对价格十分敏感,在购买旅游产品时,主要考虑其性价比;资金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原因。
第六,出游率。出游率集中在0~3次,其次是4~6次。
第七,旅游信息来源。大学生信息来源比较广泛,各种媒体方式都有涉及,如报纸或杂志(26.42%)、互联网(71.07%)、旅游宣传册和画报(22.64%),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可见对于大学生最好的宣传方式莫过于网络。
第八,旅游方式。选择自助游人数占问卷总人数的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24%),到旅行社报团(5%)。这说明: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学生消费能力不高,无法支付较高的团费和购物;当前全包价旅游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家更倾向于零包价的旅游产品;传统全包价旅游产品在未来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第九,对旅行社选择。大学生在选择旅行社时,其中最关注的是出游过程中的服务态度(32.08%),关注程度较小的是旅行社品牌(5.03%)。在服务质量方面,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住宿和餐饮(47.4%),其次是购物和娱乐(24.8%)。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导游在安全提示方面应多做些工作,同时旅行社在安排住宿和餐饮时应考虑适合的档次。
(二)高校教师旅游需求调查报告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调查报告分析:根据以下调查报告: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共发放了1100份的问卷)、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携程“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全国各地数千名网友参加调查)、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http:///report/1038525.aspx,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调查,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学历结构。有较高的文化背景。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第二,旅游态度。认为旅游比较重要占30.91%、重要占18.18%和非常重要占10.91%,总共超过半数。旅游目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
第三,人均月收入调查——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具有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4000~5000元的占36%;5000元以上占32%;3000~4000元占29%;2000~3000元以下占3%。旅游预算: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52%的游客将增加旅游预算;44%保持稳定;4%计划减少支出。
第四,出游时间选择。高校教师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黄金周假期等。出游时段比较集中。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认为“五一”和“十一”是合适的出游时间的人分别为14.37%和9.66%;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说明教师在旅游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理性地避开两个黄金旅游周的高峰,将近2个月的暑假为教师出游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第五,出游障碍。没时间和价格高成为阻碍教师出游的最大障碍,认为“没时间”的有38.18%,由此知道老师的闲暇时间不多,在假期要再学习,或做科研或是到外面讲课、参加会议以及受邀参与一些项目等。认为“价格太高”的教师比例为36.08%,这说明旅游产品价格对于老师而言觉得还稍微偏高。此外还有认为安全没有保障(14.48%)、要照顾子女(10.60%)等其他原因。
第六,旅游目的地选择。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以其独特的民俗、美丽神奇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教师(13.78%)。而人文色彩较浓的景区也很吸引教师,15.94%选择去历史悠久的古都旅游;乡村旅游开始受到关注,已有8.85%选择。相比之下,现代化都市和宗教朝圣地就显得不那么受青睐,分别只有6.80%和6.26%。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旅游吸引物居首位,占40%;旅游产品价格占25.45%;安全占12.73%;时间长短占10.91%;交通住宿和距离远近均占5.45%。
第七,旅游信息获取渠道。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包括:广播或电视、报纸或杂志占和网络),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是通过相关书籍,通过旅行社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的占7.36%。
第八,旅游消费方式选择。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
第九,旅游费用结构。餐饮和住宿占较大比例。住宿方式选择:更愿意选择特色旅馆占54.55%;旅游购物选择:喜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占67.27%。
三、高校旅行社的调查报告分析
为了开拓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校师生旅游市场,建设高校旅行社,对我校旅游学院159名师生做一个关于高校旅行社的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普通旅行社存在的问题。一是旅行社制定计划时没有将师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导致师生游兴不足;二是自费项目在合同中没有体现,购物次数增加未经旅游者的同意,引起游客不满;三是对高校群体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相关信息缺乏针对性。
高校旅行社和普通旅行社对比
建设高校旅行社的优势: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普遍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旅行社。由于高校旅行社设在校内,和学生联系密切,因此服务速度快,学生旅行更加便利。高校旅行社由学生自己来经营,更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更能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状况,量体裁衣,做出适合的服务产品,设计出了各种富有个性的贴近学生品味的旅游产品,物美价廉,旅游费用更实惠。
(2)建设高校旅行社的必要性: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
(3)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若成立以高校为平台,提供住宿饮食,专业导游,自定线路,价格相对低廉,融入校园文化的高校旅行社,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校师生的旅游需求分析和对高校旅行社的认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1)大学生消费水平偏低,可承受的旅游消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以下,高价位的旅游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畅销,同时大学生对旅游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高校教师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2)大学生旅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大学生选择自助游人数占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4)消息来源主要来身边朋友的介绍,以及旅游门户网站的宣传;大学生信息来源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互联网(71.07%)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43.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通过相关旅游指南的书籍和网络,因为这样信息可靠,准确。(5)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与暑假相比,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6)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建设高校旅行社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参 考 文 献
[1]彭丹,吴凯,陈薇.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J].调查与分析.2005(8):51~53
[2]李军,李力.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
[3]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09旅游管理2班大学生旅游消费课题组.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2011
[4]gin桑.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问卷星http://
——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5]雪中寒梅.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6]陈启婷.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问卷.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1
[7]江娟,钟晶灵.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J].企业导报.2010(4)
[8]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携程旅行网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
实践性教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了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能够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正是实践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此,笔者将对高校如何设立企业实践基地这一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一、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
(一)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训基地能够降低办学的成本
与西方发达国家丰富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发展起步偏晚、底子不够雄厚、办学资金非常短缺等问题。但是,要想建设高层次的高校实践基地必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中,不仅高等院校的实践基地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在购买与维护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费用也是极其昂贵的。在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相对较为有限的状况之下,高等院校应当致力于寻求和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设立企业实践基地,运用企业所拥有的资金与技术等资源优势,建设本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资金应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完善上,显然是相当好的选择。
(二)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高等院校内部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相比较,除了所属主体有所不同以外,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企业实训基地具备了很强的实际生产性。面对着愈来愈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就一定会设法去积极提升产品的生产率以及质量。为此,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则应当持续更新设备。在此情况之下,大学生在企业实践基地之中进行实训,不但能够极快地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还能掌握当前最为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式。工作于生产一线的企业员工具有十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这一群体中具有不仅掌握良好的理论,而且又拥有充分的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校所设置的企业实训基地能够让大学生们能够直接地接受企业中高技能人士的悉心指导。
(三)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高等教育十分注重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不但包括了职业技能,而且还包括了职业精神。所谓职业精神,是一种较为宽泛的概念,不仅涵盖了个人的敬业精神和模范地遵守本行业的各种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同时也包含了个人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领会与掌握。职业精神在现代企业以及人力资本开发之中所具有的作用变得愈来愈突出,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企业对于员工所开展的培训也已经不再控制在职业技能中,大量企业均设置了企业文化部或者与之类似的机构,专门负责对于员工职业精神之培养。大学生们在企业实践基地中进行实训,能够融合到企业的氛围当中,尤其是可以学习其中那些优秀员工的一流职业精神,从而感受到企业所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是,在高校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之中,教师们常常更加注重实训设备以及大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却忽视了大学生群体职业精神之形成,即使已经注意到了职业精神,也难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环境。
(四)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当始终以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为主要导向,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和企业岗位之间的要求保持零距离,学生的毕业和就业之间保持零时间等目标。但是,因为大量高等院校尚未充分重视大学生们的实训操作环节,未能设置起更为高效的实践基地,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理论性过强,但是实践动手偏低,职业素养无法达到企业需求。企业实践基地所接收的高校毕业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这样一来,就增大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之成本,降低了企业接收大学毕业生之热情。高等学校通过设置企业实践基地,大学生们能够在一种最真实的情境之中进行实训,能够依据企业之要求,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其职业素养,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在用人上的各项要求。
(五)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助于高校自身发展
高校设置企业实践基地,还能促进高等院校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是高等院校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建设之基础。唯有和企业进行密切的联系,高等院校才能形成更加规范、更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企业实践基地之中,高校的专业人才和企业专家能够共同制定出培养的目标、专业与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等等,从而提升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所具有的针对性。
二、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的原则
(一)互利性原则
所谓互利性原则,是指高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应当对于双方均是有利的,也就是说,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以完成大学生群体的定期实习工作,让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能够受益,从而得到在校内难以得到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升基本素质。对于企业而言,可通过建立企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们能够定期地实习,让企业能够得到经营与管理所需要的前沿技术以及经营方面的服务,这就意味着,高校与学生应当在实习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类服务,并让企业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持续获得这一收益。
(二)互补性原则
所谓互补性原则,是指高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应当努力实现相互间的优势互补,也就是对于高校来说,可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来发挥出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的热情,促进教科研及生产之间的相互结合,可以运用其所掌握的各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来帮助企业切实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企业来说,可通过实践基地中大学生群体的定期实习,全力发挥出企业作为现实实体在现实中之优势,从而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现实当中的先进技术以及经营环境,并进行更加积极的帮助与指导,为大学生群体在短期中得到在高等院校所难以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校企双方能够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继续保持优势互补之原则。
(三)风险共担原则
所谓风险共担原则,是指高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要由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也就是对于高校来说,应当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在大学生们进行定期工作实践的进程之中,承担起指导大学生实习组织等风险,而大学生自身则应当承担起没有依据规定进行操作,或者违反规定而出现事故等风险,企业则应当承担起组织与指导实践对于工作不利等风险。这就要求高校、企业与大学生等三方在签订实践协议中增加安全方面的条款。
(四)共建原则
所谓共建原则,是指高等院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建设之责任,做到双方共同投入,也就是对于高等院校在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完成大学生定期实践工作的过程之中,从而承担起实习方案、组织、动员及考核等各个方面的责任,而企业则应当承担起组织与指导学生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五)共管原则
所谓共管原则,是指高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校方与企业方应当共同承担起管理的责任,也就是对于高等院校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以完成大学生定期实践的过程之中,高等院校应当负责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考核、奖惩等工作,而企业则应当负责为大学生们配备实习导师,并对导师进行考核等,同时也要负责实学生的管理,作出实习鉴定。同时,双方还应当对实践基地的硬、软件分工分别承担管理职责。
三、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的教学内容
一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等院校所设置的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是为大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场地,能够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良好结合,从而不断缩短大学生学习专业和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把教学延伸至企业实践之中,让大学生们真正地贴近于企业生产一线。企业则应当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地学到新技术与新工艺,进而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团队意识与敬业爱岗意识。二是要全面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服务。高等院校应当全力发挥本校在教学上的优势,切实帮助企业实施岗前、转岗、心理、社会工作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进修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与更新,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素质。要运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各类文体活动与社区文明建设之中。要积极聘请各类专家实施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运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等管理形式,让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四是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之培养。因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变革与调整,一部分新兴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且这一类新职业岗位将朝着综合化与智能化的方向积极发展。因此,培养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趋势。
四、加强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大学生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践基地工作
一是高校在确定赴企业实践基地实习人员名单时,应当公开企业招聘简章,让学生们自愿报名,并且择优向企业进行推荐。二是大学生在实践基地从事学徒工作的截止日期以学生们取得毕业证的时间为准。三是和企业商定,一旦大学生们取得毕业证,但企业依然没有与大学生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那么实习生就有离开企业的权利。四是企业对于做学徒的实习期大学生,应当确保其专业对口,对于不服从者可按规定予以辞退。五是带队教师应当全力协助企业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实践基地快速完成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并在过程之中起到企业、高校、学生这三者间的中介桥梁作用。
(二)建议企业实践基地认真培养大学生学徒
一是企业实践基地对于实习期大学生的要求应当和其他正式员工有所区别。和企业正式员工相比,依据用工之标准,大学生们在技能上有些不足,企业实践基地应当予以接受。但是,在大学生们做学徒的过程中,企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应当要更高。这是由于企业培养这些大学生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与学历的一线生产骨干或者中层管理干部。目前,我国尚有大量企业还是家族式企业,企业之中的中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也是企业管理层家族内部人员,这些人不仅缺乏技术和学历,而且也不具备管理能力。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以上情况已开始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了。
二是企业实践基地并不关注大学生们在企业之中前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技能状况,而是会让大学生们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上进行轮训。立足于轮训,就能够观察到大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待人接物、专业技能、学习以及和企业内部一线操作工人之间沟通交流协调等能力,尤其是要观察大学生们是能能够做到敬业爱岗,是否能够做到吃苦耐劳,是否能做到工作作风踏实等。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在企业实践基地的前三个月中,企业主要考察的是大学生们的本质和其是否爱企业,从实践上来说,企业普遍对于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非常高。
三是企业实践基地普遍重视对大学生们的情感关怀,但是却极少会从工作待遇上关心大学生们。这是由于企业往往会担心其他拥有技术的人员会产生意见,企业如此做的目的也是期望其他员工在产生想法之时自身能够有一条退路。企业十分看重大学生们在实践三至六个月之后,其各方面能力是否会有提升。笔者觉得,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是极为理性的。
四是企业实践基地普遍担忧大学生们来了之后会不安心于工作,担心能够留住人才。企业希望大学生们在参加考试时,高校教师能够将试卷带至企业里来考,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不离开实践岗位而进行考试,企业还希望高等院校能够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中为大学生们开展论文答辩,企业还可为大学生们的毕业论文答辩提供技术支持。如此一来,企业也能够在实习期大学生进行毕业答辩之时就对大学生们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的挑选。以上这些都是因为企业十分期望大学生们在实习期结束之后能够稳定地为企业进行工作。
五是各企业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技术主管人才、设计工程师人才、销售和售后服务人才、工艺和产品设计人才等。企业期望大学生们在校期间能够重点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强化对基础专业理论的实训实践,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分配比例最好能够达到1:1。当然,在大学生们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应当依据企业具体产品配置和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在进行深入而细致地考察,从而让大学生们能够在最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三)建议高校加强对学徒大学生的管理
高校在带队教师的选择上,应当选派那些责任心比较强的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在大学生们投入实习之时,专业教师应当从本专业和本行业的角度上对大学生们进行积极引导。同时,一部分专业教师也应当使用这一契机,为自身在专业上开展一些实践性操作学习,从而实现从理论型教师往双师型教师的转变,而高校辅导员则主要是从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养成教育、做人与做事等方面对大学生们进行引导。大学生群体做学徒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认真写好实习周志。每一周,高校都应根据规定,要求大学生们总结自身在企业工作期间的思想与专业技能学习状况,并将实习周志交由企业生产一线师傅或者班组长、车间主任等,由其对大学生们实施全方位评价,随后再交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有更加精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能对大学生们的思想与工作状况有合理的把握,从而便于企业及时调整岗位设置,切实提升生产效率。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事实已经证明,在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前,引入择优推荐与大学生自愿相结合之原则,选拔优秀大学生到企业实践基地以学徒身份工作,实施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实践性学习,不但能够强化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升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能够为企业选拔与留住其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从而能够实现高等院校、企业与学生等三方的“三赢”。(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钮秀山.高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5).
[2] 崔改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中国教育研究,2008(6).
[3] 张宪光.地方大学实验实习基地创建和运作管理的新模式[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4] 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和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范文4
教育部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时,竞赛原则上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实现各级技能竞赛覆盖每一所职业学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位专业教师、每一名学生,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专业全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局面。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了“班级—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五级体系。在赛事组织时候,就遵循五级体系,环环相扣。成立由系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团体组成的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委员会,负责竞赛项目的组织实施。职业技能竞赛从大一贯穿到大三,第六学期教育实习期间除外。大一以基础语言技能类竞赛为主,大二和大三进行教师教育类和就业技能类竞赛。学生会、分团委和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具体承办不同赛事,指导教师参与赛事的实施。以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为例来看竞赛的具体实施。首先大二下学期开展外语系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在每个班举行,人人参加,由班委会和担任教师职业技能课的教师共同实施。班级2-3名选手参加复赛,复赛胜出的前10名选手参加决赛。决赛胜出的前2-3名选手参加10月份的学校比赛。暑假期间和9月份指导教师对选手进行即兴演讲和授课环节针对性辅导,选手水平会有质的提高。选手参加学校比赛角逐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的名额,最终和兄弟院校优秀选手对决。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对选手实施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心理辅导等的周密培训计划,充分挖掘出选手潜能,以最佳状态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
比赛结束后对赛事进行总结,反思比赛和培训过程。如果取得好成绩,总结培训和选手的出色表现,积累经验,戒骄戒躁,增强自信,继续努力。如果成绩不理想,找出失误的地方和影响因素,总结失败原因,正确对待,汲取教训,积极进取。重要的是对日常教学的思考。竞赛成绩看似是集中培训的结果,实则功在平时。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选手的优秀语音面貌、出色教学技能和一定的比赛经验都是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反映出英语教育专业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比赛结果有助于专业建设,促进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序化和整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完善。开展获奖选手经验汇报会,上竞赛示范课和作报告,与大一大二学生和老师们分享竞赛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参赛愿望。各级各类比赛的重点在于竞赛过程,一方面学生提高了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组织者锻炼了组织和交流能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建设
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经过几年的积淀,最终会固定形成一个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专业建设。对赛事客观科学的总结有利于取得好成绩,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优化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竞赛比赛项目和内容来自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综合考核。例如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比赛包括陈述环节、描述环节和情景交流三部分,涉及听、说、读语言技能训练相关课程内容,综合考察选手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内容包括教案撰写、即兴演讲和模拟授课三部分,考查内容是几门课程内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展示。学生必须将相关课程知识掌握牢,技能训练熟,才有可能获得佳绩。以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为中心构建课程群,有效处理好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循序渐进,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将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实践检验什么是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的竞赛实践进行总结,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结合实际来思考哪些课程是必需的?哪些课程是不需要的?哪些课程应该在哪些时候开合适?开多少课时,讲授和实训的比例是多少为宜?在对历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思考中,课程体系得以优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职业技能竞赛突出考核学生的技能,强调职业性。竞赛项目内容是对职业工作岗位核心能力的提炼,竞赛过程是实际工作过程的缩影,竞赛标准是职业资格标准。这些源于真实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靠传统意义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是根本不行的。教师必须有效融合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大力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推进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为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为了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任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提出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操作教学法等。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实践技能训练,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进而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增强师资队伍外语系要求所有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参与到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中来,进行竞赛设计、竞赛组织、竞赛指导和竞赛研究等,尤其是担任竞赛评委和指导教师。在竞赛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情况,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出课程的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技能。竞赛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在参与竞赛工作时自然要紧跟最新资讯,更新理念。对于校级以上的职业技能比赛,成立专门的竞赛辅导团队,对选手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上都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争取比赛顺利表现获得最佳成绩。教师们制定竞赛计划,克难攻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快将自己铸造为该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种子选手。一般通过三届比赛的历练,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就能够诞生。不同的职业技能竞赛打造了不同的教学团队,定期调整人员结构,注重青年教师的吸纳,通过传帮带进行培养。如此,英语教育专业师资水平整体得以提高。
(四)完善实训体系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英语教育专业完善实训体系。通过多年的职业技能比赛实践和总结,我们发现“为竞赛而竞赛”临时培养选手的做法非常冒险,如果有幸遇到有实力强的选手进行短期辅导能够出成绩,如果能力一般,短期内再怎么努力培训结果也有限。所以必须从长计议,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是稳扎稳打,这就要求构建完善的实训体系。英语教育专业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实训力度,例如,在课堂内通过课堂讨论、课内练习、情景模拟和课件演示等方式进行课内实践;开展“日周月年”工程(要求学生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完成一定的英语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目标)丰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获得普通话、英语口语和翻译等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等。实行实训开展三学年不间断,第一学期进行专业认知,第二至五学期每学期到小学进行专业见习,第六学期教育实习。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能够站在领奖台上。另一方面,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校校合作。为了准备赛事,邀请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来学校开展讲座、讲示范课,指导和培训学生。邀请小学英语教师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师和学生到英语课堂上听课,了解实际小学英语教学。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合作开展小学英语教研项目,共同提高教科研水平。
(五)提高培养质量“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原则,旨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在英语教育专业构建的“班级—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五级竞赛体系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竞赛成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竞赛过程对学生的洗礼。有的人刚开始参加比赛举步维艰,但经过一次次锻炼最终“凤凰涅磐”。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同,只要在他们自己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好。实践证明,学生一学期一个变化,从最初的胆怯和青涩逐渐成长为自信和稳重。尤其是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或小学人民教师,他们必须具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的“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基本理念,掌握专业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内容。职业技能竞赛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得以提高。大三上学期十一月份,学生要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学期末也就是来年的一月份参加面试,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能有效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在竞赛尤其是省级竞赛中获奖的选手,完全能够胜任幼儿园或者小学英语教学,毕业时被多所学校青睐。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锻炼了组织能力。系级竞赛一般由学生组织承办,历经初赛、复赛和决赛,几乎所有的班级和系级学生干部都会参与组织工作,对每次比赛的细节进行周密安排,从而保证比赛顺利进行,既要赛出选手水平又要赛出精彩和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交流和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毕业求职中,学生干部会更加受到青睐。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担任过学生干部尤其是主要干部的学生能更快适应工作,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
三、结语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范文5
公司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推进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
一、硬件设施齐全,实训条件完备。
公司拥有全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海珍品苗种繁育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海珍品育苗基地育苗总水体达到4万m³(m2),其中藻类育苗水体15000m³(m2),贝类育苗水体20000m³(m2),鱼类育苗水体5000m³(m2),可进行鲍鱼、扇贝、海参、牡蛎、牙鲆、魁蚶等近20种海珍品的育苗工作,年优良种苗繁育能力20多亿株(粒、头、尾);海上生态养殖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藻类养殖面积16000亩,贝类养殖面积2000亩,鱼类养殖120个网箱,年海产品产量达到5万多吨,可广泛开展生态健康养殖、贝藻复合养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创新;海产加工车间总面积达到20000m2,年加工海洋系列食品和海藻化工产品2万多吨加工对象涉及鱼类、贝类、藻类,加工技术涵盖了酶解、水解、微波干燥等领域。同时,公司还组建了国家级海洋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总面积6000多m2,购置1000多万元的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开发仪器设备,拥有了国际标准的水产品加工研发及生产设施设备,形成了保种、育种、繁育、养殖、加工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与集成示范平台。分析化验中心面积达到300多m2,拥有50多台(套)能够满足良种繁育检测需要的化验仪器和大量的试剂试管,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水质分析、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完善的配套设备、设施,齐全的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训硬件条件,完全可满足大学生在工程技术中试、示范和产业化开发方面的实训要求,能够迅速提高实训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加快所学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实训模式科学,人才培训得力。
在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的同时,公司积极与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企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目前公司已经与国内多家对口高校建立了联系,聘请了中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方建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副教授刘涛,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周毅,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侯旭光,轻工业学院教授赵祥忠等专家作为公司的实习指导老师,每年吸纳200多人次的大专以上毕业生来公司实习。经过多年努力,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企校合作实训模式。一是短期培训,高校院所组织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到公司短期集中学习培训,公司组织科技骨干人员总结多年工作、科研经验,结合生产实践,用实例给学生阐述理论,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仅“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所等科研单位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短期实地学习的就达到20多次,实训人数达到300多人(次);二是中期培训,对于大学生实习工作,公司科技人员与学校老师组成培训辅导组,共同培养学生,大胆的让实习生全方位参与到企业的科研与生产过程,以企业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为课堂,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员工进行充分交流,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三是长期合作,公司每年与合作的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既有“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这样的国家级重点研究计划,也有省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省科技攻关等省级重大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公司从联姻的各大科研院所积极吸纳学生参加课题组,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这些学生在公司的技术骨干和各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下,先后突破了鲍杂交育种、鲜海带高值化综合利用、海带休闲食品加工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最终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增强了合作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公司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自己急需的专业人才,实现了企业和学校互利共赢的局面。
大学生实训周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上创业;实训课程
大庆职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任务驱动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研究与应用》
引言
电子商务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新兴的产业,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当中一条较为重要的途径。传统的“灌输式”和一般的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电子商务专业的授课。目前中国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园和电子商务创业课程,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但是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很好地把电子商务创业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缺乏这方面课题的研究。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尤其是电子商务商务专业,以解决大学生就业为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电子商务领域必要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非常现实的课题。特别是电子商务实训教学与学生网上创业相结合,将会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商务理念,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动手能力,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目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紧缺的矛盾。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训教学现状
电子商务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新兴的产业,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当中一条较为重要的途径。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校内专业实训室实训、参加各级电子商务大赛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其中真正接触到实际工作过程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这个环节存在着一些实施上的难度,如校外实训基地往往不愿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学生对于实训的任务分配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期望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不能实现。
1.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实践环节欠缺
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内的实训通常是通过电子商务模拟平台进行实训,该实训模拟平台仿照实际业务流程操作,旨在使学生熟悉电子商务的运作过程。然而这一模拟平台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模拟平台是对实际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的固定化和简单化,与实际的电子商务业务有一定的距离。
(2)模拟平台注重电子商务业务的实现,却忽视电子商务的技术背景和宏观、微观环境建设,所提供的现成电子商务系统,模拟平台扩展性较弱,往往不能按教学实际需要作相应调整。
(3)模拟教学软件不能及时升级换代,教学软件无法跟时展同步。
2.专业师资缺乏严重
很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基本上是从计算机或财会专业转行过来,大都是通过自学或者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来获得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不够深入、结构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实用。由于师资本身不是很成熟,而且大都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按照传统的师资力量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的话,这些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属于低学历和低职称的行列。尽管这种情况会得到不断改善,但这仍需要一个过程。
3.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
(1)实训内容选择简单有局限性。传统电子商务实训课程教学普遍采用的模拟教学软件
让学生按预定好的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方式可以了解电子商务活动运行的整个过程,但是它与现实中真正的运行流程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实训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也是电子商务专业经常使用的一种实训方式。对每一个实训主题,例如B2C交易,B2B交易,C2C交易,网络营销,物流与配送等,选择本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及其网站,理解、领会他们成功运营的秘诀,从而深刻体会每个主题的真谛。
(3)实训方式固定无创新。传统的实训方式,一般是通过学校建立的电子商务实验室来进行,学校安排一段时间,规定好课时,通过教师指导,借助于网络进行。
4. 实训课考核方式陈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1.加强并重视模拟实训,加强校内实训室(电子商务工作室)建设。
为了提高实训课的教学小股,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必须适应专业雪球的模拟实训室,即电子商务工作室、电子商务技能训练平台等。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模拟实训练习熟悉B2C交易、B2B交易、C2C交易以及网络银行等操作内容,假声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使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环境,学习并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的概念和实践操作方法。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双师”是指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能从事课堂理论教学,又熟悉企业运作的新型教育工作者。学校要积极选送教师到企业第一线顶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选送教师赴国家级或省级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通过各种途径,改造现有师资结构,逐步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3.合理改革实训课程教学
(1)优化实训课程内容。电子商务网上创业与实训同时进行,安排专业教师指导。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积累了工作经验。
根据工作领域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课程设置情况我整合实训教学内容将实训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的探索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使学生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网上创业——淘宝网店建立实训教学内容的构建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阶段进行基础实训。基础实训内容为走进网店选择淘宝搭建全新创业平台进程上与理论课程同步或交叉进行。
第二阶段进行专项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按周为单位进行实操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项技术应用能力。
第三阶段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培养社会适应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该课程的最终体现。
第四阶段进行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年由校方联系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工作岗位中锻炼职业能力。
(2)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训效果。每一个实训主题,例如B2C交易,B2B交易,C2C
交易,网络营销,物流与配送等实训内容运用除案例教学法以外的,头脑暴风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4.优化实训课程考评方式
在视讯过程中教师主要为辅助,作为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创业团队网上创业项目的实施
过程、项目运作的效果、团队合作情况、每个成员的具体工作及效果、每个团队的项目总结报告,以及每个成员的创业体会和实验报告,综合给出创业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成绩。
其中,团队创业项目的实施效果指标占总成绩的70%。
结束语
电子商务实训教学与学生网上创业相结合,将会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商务理念,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动手能力,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把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按照课内实验和学生网上创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革,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能够学以致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将校园电子商务的运营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使教学与市场、行业“接轨”,及时反馈市场需求,进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充分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彻底解决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论文
[1]李枫.林徐静.刘滔.大学生网上开店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的启示,电子商务,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