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教育教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教师论文范文1
1.1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营造一个十分轻松、优美、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幼儿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幼儿教师通常都是自己朗读课文,让幼儿跟读,这样虽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幼儿教师往往难以引起所有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而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课文展示给幼儿,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展示给幼儿观看。让幼儿轻轻松松地就能掌握整个的故事内容,并且针对课件中各种语言对白的声调、语速、神态等各方面的不同,让幼儿进行模仿和训练,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师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1.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技素质
在幼儿教育中,科技方面的教学是其中比较重要,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内容之一。在传统幼儿教学当中,由于这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和乏味,理论和概念性的东西偏多,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因此,一些幼儿教师对此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幼儿在这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让幼儿教师改变了这种教学思想,他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科技教学的一些成果或实验等展示给幼儿观看,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儿童的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1.3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提出“歌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歌”,他认为,音乐艺术对幼儿性格的发育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中的广播和班级中的各种录音设备、多媒体软件等,对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应当分别在早操、午餐、午睡、下午的课外活动等时间段,有针对性的仔细挑选段不同的音乐来播放,通过大环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游戏活动方面的影响
2.1营造氛围
在传统幼儿教师的教学思想当中,对于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只要组织幼儿做游戏就可以,忽略了氛围的重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游戏时,幼儿教师往往只是给幼儿播放录音,效果十分不理想。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音乐、舞蹈、动作等立体、直观的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声音、画面、动作相结合的和谐效果。运用教学课件,将音乐与画面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以前难以描绘的情境直观的展示出来,更加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模仿。
2.2积累经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当中,对于游戏经验的积累,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会带领学生到一些活动场所实地进行参观了解;而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幼儿园,只能通过图片、文字等枯燥的、乏味的讲解和展示,让幼儿慢慢了解和掌握,效果十分的有限。而如今,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这些需要进行了解和体验的场景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让幼儿在不能现场体验的情况,也能有一个相对比较直观的感受,大大缩短了幼儿教师的讲解时间和讲解难度,提高了游戏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3对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
3.1有利于幼儿拓宽视野
在幼儿园课间休息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等设备,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幼儿可以自行浏览和观看,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加幼儿的知识面。应当注意选取一些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2方便于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等方式,加强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网站等渠道,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观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以对幼儿的日常表现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以适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幼儿教师及幼儿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交流掌握家长们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采纳,以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幼儿教育变得更加完善和高效。
4结语
幼儿教育教师论文范文2
在大谈素质教育、发展幼儿个性的今天,如何寻求到一种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培养个性化幼儿的教育模式成了幼教界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本园贯彻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尝试在园内进行了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获得了粗浅的认识。本文试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理论来源、实施策略、我们的思考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幼教同仁些许启示.
[关键词]
小班化区域幼儿
一、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体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完全体现了幼儿发展的全面观。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对幼儿个体而言,应当培养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其次,对幼儿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并且不能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要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再次,应更多涉及到运用集体教学的个别化教学去发现发展的可能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个体需要,保证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模式和做法的弊端。例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死板、缺乏灵活性,幼儿缺乏自由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缺少对时间的选择权;在教育内容上,来源往往只停留在教本和即定的教材上,缺乏与幼儿经验、生活与兴趣的联系;在组织形式上,注重集体教学活动而相对忽视幼儿自主选择的自由活动。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于是,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呼之欲出。
2、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的强调统一,个性
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个性化发展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因为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是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生理在不断的发育、发展,幼儿园的活动应促幼儿身体、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又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那种灌输式、强迫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更不可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自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满足不同幼儿富有个性、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孩子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班化区域活动需要顺应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来源
1、小班化教育理论
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指班额)教育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小班,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班级儿童数量。小班教育则指随着班级人数减少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育与小班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小班化教育是教学论范围内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概念,具体指在某种教育价值判断支配下,教育活动形成一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教育过程,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主体性教育特征。追求的是始终将幼儿置于主体的位置,一切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儿童的需求及发展潜能。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②个别化教育特征。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各方面特征以不同形式联系而组成的完整体系。但人有时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个性,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个别差异。成功的教育必须正规儿童的差异,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教育与儿童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匹配。小班化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它是相对模式化、统一化、静听式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
③保教合一的特征。小班化教育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与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又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密度、强度、效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时间与空间的利用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这就使儿童不但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并且获得更多的作为活动主角的机会。又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条件做到“面向全体儿童”,对每一位幼儿实施“等距离教育”,让教师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避免了过去教育中教师容易“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倾向,保障了每个教育对象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2、区域活动教育理论
新时期教育体系中提出了区域活动这一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让幼儿获得知识的教育场所,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自我能力提高的契机。所谓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探究一个小时,因为科学区里会变的颜色,有趣的磁铁,线筒电话,橡皮琴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而这个区域的设置,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一些简单科学原理、现象的机会,使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会在玩中获得。区域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①区域内容应丰富,多为幼儿提供选择的内容。
②区域设置要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宜过深或过浅。
③区域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④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的教育专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即是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条件,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可见环境极其重要。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到:“尽管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展现创意”,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聪明的环境”至关重要。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正是力谋一个“聪明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的学习。
三、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策略
1、师幼互动、设置区域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
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
2、选择材料、激发探究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①选择形似性材料以延长幼儿探究的时间
所谓的形似性是指材料的形状相似,颜色相似,大小相似,特征相似。比如:动物拼图、小抓手、找影子,动物拼图四种特征都相似,是将一动物和背景划分成有规律的9块或12块,幼儿刚拿到材料时先观察的不是动物的外形特征、颜色,而注意的是图块上的一个个小孔,他们往往拿起图块先一次次试孔,发现不对再换一块,直至改图块放入小孔正合适为止。而小抓手和找影子,它是形状、颜色相似,幼儿是根据外形轮廓与该物配对,拿到材料,对大小相差较大的材料幼儿能较快找对,而对大小、形状相似幼儿要将图拿过去放在影子上,仔细地观察,发现轮廓不对再换,就这样反复地尝试后才能获得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误,幼儿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而是运用目测、思考,一次成功,这时幼儿的探究行为渐渐内化到内部行为了。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运用了视觉辨别能力,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大小、颜色、形状、特征相似的材料,要求幼儿辨别的时间越长,需要幼儿进行探究的时间也就越长。
②选择隐秘性材料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这里的"隐秘性"指的是外形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或新奇的材料,而内在的物质则是孩子一下子看不见、看不见却听得到,看不见却摸得到的,往往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相一致的材料。比如:请你听一听、闻一闻,当孩子看见一只只八宝粥的罐子时,他们以为是八宝粥就想去拿,这时里面传出了响声,幼儿就会去摇一摇、听一听,甚至会想办法打开罐头去看一看。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需要幼儿运用触觉,嗅觉和听觉辨别能力,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材料特别能激起幼儿想要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的欲望,但活动的规则又是不能用眼睛看,在这样的欲望下,幼儿就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尝试、去了解。
③选择可选择性材料以训练幼儿思维多变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选择性是指玩法或操作方法的可变性,多样性和可替代性。比如动物插塑、雪花片等,幼儿在玩动物插塑时,由于动物耳朵下插的口子和动物脚较相似,因此刚开始时幼儿会将兔子的耳朵装在猴子的头上,大象的耳朵方向朝上,还将他们放在玩具橱上,旁边用长形积木一围,说这是动物园。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幼儿拼搭时正确率逐渐提高。这些材料的操作,需要孩子联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因为这些材料的操作可以出现很多很多的玩法,让幼儿随心所欲地进行活动而不出现一种重复厌倦的情绪。
④选择障碍性材料以锻炼幼儿的坚持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幼儿喜欢不断反复的活动,往往是他将要掌握而
又未能熟练的一些活动。比如舀豆豆,刚开始时教师提供了一盆豆,幼儿就将盆中的豆舀入碗中,这时幼儿对舀的当作感到有些难度,只舀到一点点,或在舀间碗中时会洒落,经过一段时间幼儿舀的动作渐渐掌握,而且他们会将盆中豆抖到一起在用勺舀,这时教师再提供一些口大大小小的瓶,大大小小的勺,幼儿舀豆有的会将小瓶放入盆中再将豆舀入小瓶,有的用小勺舀,原因是小朋友认为将瓶放入大盆,用小勺或将瓶移向盆可避免豆豆的洒落到桌面。正在掌握当中,因此在材料提供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让孩子操作起来太容易,也不能让孩子感到太难而放弃,而是要帮助幼儿构建发展的阶梯。
⑤选择新奇性材料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新奇"的材料是指在活动区活动中初次出现,而且色彩、外形、声音
等方面对孩子富有一种吸引力的材料。比如,给娃娃穿衣,美工区刚投入
了两个塑封的大娃娃(画在纸上),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询问怎么玩,听说给娃娃穿漂亮衣服时,都争着给它画、印(印章),有的甚至二、三个幼儿合作玩,这样的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吸引孩子,给孩子一种新鲜感,但是这种新奇的材料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受时间,或自身的玩法的限制较多,当孩子感到不再新奇时就有可能遗忘它,所以在提供新奇材料时我们要考虑到材料对孩子发展的价值。
⑥选择运动性材料以增强幼儿思维灵活性
所谓具有运动性的材料是指孩子的动作会带来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的材
料。比如:舀米、玩水、玩沙、吹吸管、沉浮、走迷宫等等。这些活动包括儿童对物体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物体的反应两个方面,儿童发动动作是因为他想要了解会发生些什么,或是证明他们对于某一特别动作效果的预测。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发现孩子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幼儿舀米时有时将米舀到碗中,有时将米堆成小山,有时将勺等物藏入米中,又有时将米舀入小碗,再倒入大碗;吹吸管时幼儿刚开始会将细的吸管插入粗的吸管中,有时会用吸管拼搭物体的形状,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会用吸管对着另一吸管吹,吹中间吸管会朝前滚,吹吸管的一头,吸管会打转。孩子喜欢听动作后发出的声音,喜欢看动作后发生的变化。
3、注重引导、支持合作
小班化的环境中,由于人数的减少,每一个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的频繁接触,犹如类亲子关系,即在幼儿园中替代了部分母亲的角色。因此力求利用这种有利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上尽量做到人格上平等、能力上帮助、交往上尊重。人格上平等就是尊重幼儿,不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与幼儿的对话口吻是商量式的:“这样行吗?”“你认为呢?”等等。能力上帮助是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为前提,在互动中与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发展。教师的帮助是适时、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
①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早已被幼教界所接受。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②关注孩子。在幼儿活动中,教师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③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小班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而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大班则应趋于理性的指导。
4、交叉活动、促进提高
最早的班级区域活动使幼儿交往范围相对狭小、纬度不足。为了统一年龄段而能力又各有差异的孩子都有不同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建构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时对活动群体做了重新的调整。
①同班群体:主要由同班幼儿分小组进行区域活动,适宜在课程模式开展的初始阶段。
②同龄群体:主要打破班级界限,进行平行班的区域活动。幼儿在平行班中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③混龄群体:由不同年龄的幼儿集结在一起活动,他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的选择适合的区域活动内容。
这三种形态的群体灵活组合,适当调整,更好的提高每一个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力。
四、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思考
实施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后,我们发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也从问题中产生了思考:
①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实验,我们发现教师更注意对幼儿观察、启发、鼓励、帮助和期待,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注意梯度、适宜性、个别化。在活动过程中,提出常规、制止纠纷的时间明显减少。但是此种课程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相关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②增加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以让幼儿主动实践探索为主,有利于每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评价机制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③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强的自主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感体验、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对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使我们看到:无论哪-个年龄段班级,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情感、艺术、游戏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此种课程模式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真正体现了优质教育的效果。
但我们的研究仅仅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的关系以及一些政策层面的研究等,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以不断完善这项有价值、能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工作。
[参考文献]
《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刘晶波
幼儿教育教师论文范文3
传统的民间游戏所需要的材料十分简单,大部分只需要一根绳子、一根皮筋、一个口袋甚至有时候徒手都可以进行。对于70、80甚至90后的朋友们来说都有过类似的回忆,相信当代教育者们小时候都玩过“踢毽子”“、跳房子”“、跳绳”等等,或许当初的孩子们并不像现在有这么好的物质基础。现在的幼儿园都可以买一些大型的游玩设施供孩子们玩,但是在小的时候依然和小伙伴们玩耍得十分开心,现在想想都应该是充满温馨得回忆。除了材料简单之外,传统的民间游戏还很注重幼儿们的语言交流,与孩子们玩的大型游戏设施相比,传统的民间游戏相对来说会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比如孩子们在玩“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这类儿歌拍手的游戏时,就会让孩子们的语言水平得到锻炼。诸如此类的游戏还有“偷偷传话”即老师悄悄对第一个孩子说一句话之后幼儿们依次往下传,到最后一个孩子说出他听到的话,说对了的队伍获胜,这个游戏就是非常锻炼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的一个游戏。像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就很好地锻炼了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虽然游戏不需要任何道具,但是孩子们都会玩得非常疯,而作为“小鸡们”的成员也更懂得如何团队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对抗邪恶的老鹰。
二、民间游戏的创新与实践
民间游戏在经历了这么多年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沉淀,但是社会是在向前发展,如何将民间游戏和现在的幼儿们的具体情况结合在一起,更加呼唤出孩子们的娱乐精神,这是当代民间游戏赋予教育工作者们一个新的任务。
(一)孩子们角色的转换
当教师将游戏们教给孩子们玩的时候,更多的是注重如何将游戏的应用规则全部灌输到孩子的脑中。老师负责传授玩法、介绍工具、教会游戏中的诀窍是必须的。但是正是由于民间的游戏系统已经十分的完备,所以老师更加着重的是游戏的可玩性,而不是在乎游戏的享乐性。在开始时候,孩子们也许被游戏的道具所吸引;也许被老师所讲的游戏规则吸引,想跃跃欲试。在随后的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游戏的规则,投入进游戏之中。但是整个民间游戏也只是到此为止了,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孩子们在此之中从头到尾都是游戏的被动接受者。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改变,希望可以给幼儿更好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其实对于游戏本身来说,游戏应当是不断变化的,在循环之中又有新的突破,对于孩子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模式,而不是永远停留在定好的条条框框规则之中。所以,孩子们虽然小,但也可以成为一个游戏的参与者,教师们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或多或少留下空白点,一个开放式的游戏可以更好地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对于游戏有掌控、参与的欲望,甚至让孩子们可以自己创造游戏。
(二)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其良好品质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在幼儿园更多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亲近自然,亲近身边的朋友。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一出生也许就拥有比较好的物质基础,他们可以在电视、IPAD上面看一天动画片;也因为是独生子女没有群体的生活经验。当他们来到幼儿园第一次过上群体生活的时候,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让他们学会宽容、谦让等美好的品德。实践还是一切理论的源泉,对于幼儿们来说,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游戏中的互助互爱,亲身去感受一下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幼儿这个年龄,孩子们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各种想象,甚至跃跃欲试希望尝试各种没有尝试过的东西。笔者相信,无论这些事情孩子们是否有能力做到,都不要扼杀其兴趣,在游戏之中,即使因为年龄问题无法做到也可以尽量让他们去尝试一下。正是因为各种的尝试,所以才会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很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影响其终身。
三、结语
幼儿教育教师论文范文4
某具有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是女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她们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和幼儿园教师。这是她们第一次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她们缺乏社会经验,却要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家长、幼儿等对象展开交往,难免出现初入职的焦虑、迷茫、浮躁、困惑等社会不适应。下文以该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年级女生为例,分析与思考班导师引导教育实习的策略:
(一)就业指导———帮助选择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的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可以为教育实习生提供迈向社会的过渡缓冲期,帮助其成熟心智进而增强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大型民办幼儿园大多拥有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而省级示范幼儿园都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这样的团队中教育实习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专业能力也能提升较快。班导师推荐两位教育实习生到九江早期教育学校(幼儿园)就业。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是1997年创办的一所大型民办省级示范幼儿园,生源充足,管理规范,提供实习津贴,免费提供食宿。两位教育实习生在一个单位工作,也是一个互助团队,遇到困难能相互商量、照应,共同度过就业适应期。艳艳是这两位实习生中的一位,曾在教育实习之前找到班导师要求给予指导。到这所幼儿园实习后,艳艳给班导师的短信中写道:“真的很感谢老师推荐到早期教育学校实习,感谢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指引我。在幼儿园我学到了很多、实践了很多。在教师技能比赛中,我的说课尝试用PPT演示,还担任了主持人。任何一种尝试对于我来说都是学习和成长,是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扩充。我会继续努力,不会让老师失望。”在这里,班导师帮助实习生选择优质幼儿园就业,为实习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二)基层面对面———走近实习生和园长班导师需要
走向基层、走进幼儿园、走近实习生,需要了解实习生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不仅能让实习生觉得亲切、温暖,而且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班导师还与九江早期教育学校的园长进行深度交流,园长对两位教育实习生的评价很高,认为她们工作态度好、有激情、专业能力强。园长还特别表扬了艳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春季教学是正月初五开学,正月初二艳艳就离开甘肃老家回到单位工作,责任心很强。园长感谢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为幼儿园输送了两位优秀实习生,希望今后能推荐更多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走基层活动也是班导师全面了解幼儿园的良好契机。2011级有两位教育实习生应聘到一所新园———未来星幼儿园。班导师赴未来星幼儿园对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举办者的身份背景、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资质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教育实习生的实习单位能持续发展,实习生有安全保障。班导师与未来星幼儿园园长交流时,园长反映了实习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班时间吃零食、迟到、认为幼儿园管理苛刻、小题大做等组织纪律不严、生活不严谨、对自身要求不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班导师要正视教育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实习生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教研指导———引导实习生进行教研活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能力有如下要求: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要求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2]班导师应积极引导实习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的教研兴趣、教研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如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开展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班导师积极鼓励教育实习生参加活动,并对实习生撰写的幼教文章给予修改。在班导师的指导下,实习生英英的幼教论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激发了所有教育实习生的教研热情。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开展的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中,所有实习生都积极参赛,实习生写作和分析问题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管理指导———关注实习生群体动态
班导师要关注教育实习生群体动态,应利用邮件、短信、QQ群等信息平台,突破空间的限制,与实习生交流思想,帮助她们排解心理压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如实习生媛媛和兰兰处于单亲、低保家庭,家庭结构不健全,经济拮据。班导师积极为媛媛和兰兰提供了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的信息,并帮助她们准备申请材料,使她们成功申请到补贴。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使她们因为班导师的悉心关怀而备感温暖。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参加了普通话考试,班导师了解到,江西省对幼儿园教师资格普通话条件的认定是达到二级乙等即可,而上海、甘肃嘉峪关市等地要求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为此,班导师便建议部分实习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在教育实习期再次参加普通话考试,改变普通话等级。在班导师的指导下,班级44位学生中有32人取得了二级甲等普通话等级证书。了解到江西、福建、甘肃等地2014年届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后,班导师结合岗位计划、岗位条件,实习生的年龄、户籍、个人能力综合考量等情况,为实习生提供报考岗位、招聘考试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实习生有效复习、积极应考。
二、总结
幼儿教育教师论文范文5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儿童对音乐内容的兴趣和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使儿童通过学习和感悟音乐,学会感知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方法,并可以有感情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幼儿师范院校及其音乐教师一定要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目标,要让学生明白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儿童一些简答的音乐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儿童的音乐想去,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师音乐教学中的措施
在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教育目标后,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在幼师音乐教学中,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和幼儿音乐教学技能,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发学习,进而养成自主学习和钻研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演奏师范和形象生动的解析引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音乐作品有了丰富和深刻的理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进而以主动愉悦的心态来学习音乐知识。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闪光点,并给予及肯定的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音乐潜质的挖掘,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体验赞美中巩固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在鼓励和赞美中,将音乐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主体发挥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给学生提供表演和展现的机会,使其能体验到学习的自信和喜悦。教师可以在课堂解析和歌曲示范后,通过增进师生互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延长一小节或者整首歌曲,之后师生都给予鼓励和肯定的掌声。这样在树立学生音乐学习信心的同时,使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了巩固。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有效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只要能够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就一定要使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优势作用。
(二)在注重音乐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幼儿音乐教学技能的提点
教师在幼师音乐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音乐思维的发散,促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音乐学习的真谛,更好地掌握音乐学习方法和技能以及音乐教学方法和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歌曲的讲解,使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再通过设置好的递进式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要适当提点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收获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学习了音乐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要将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适当地穿插其中,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熟记于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有侧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更好地为以后走上幼师岗位的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艺术,教师要想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单纯靠课堂讲授是很难达到的。伴随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运用得很广泛,其在教学中的突出优势对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音乐也要重视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促进音乐教学良好效果的实现。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与一体,运用与音乐教学中,可以很好的丰富音乐形象,引发学生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表现美。同时,多媒体这一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单纯在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幼儿音乐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同时,让学生学习到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技巧,以便其在以后的幼师岗位上能够灵活而又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来进行幼儿音乐教学。
三、总结
幼儿教育教师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学评价语言;问题;优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65-02
教师不仅仅应该是教学专家,还应该是评价专家,要能够把教学与评价有机的结合。教学评价是任何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要进行的活动,幼儿教师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与小学阶段的学科式教学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其教学评价能力影响着教学实效。评价能力包括诸多方面,其中,教学评价语言能力是基础。因此,对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进行探讨与优化是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作为教学语言的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特点
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反映了教师对幼儿发展状况的分析,并借助于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幼儿教育教学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来做出的判断,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语言具有价值判断的功能,能够引领幼儿的成长,同时,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评价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激励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身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幼儿阶段,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相应的思维水平处于尚待发展的状态。教学语言需要具有感染力与激励性,给予孩子们诸多正面、积极的肯定,带给幼儿极大的满足与喜悦,如在幼儿回答正确问题时,教师使用“你最棒”、“你真不错”、“你做得很好”这类评价语言时,发挥着激励的功能,推动着幼儿形成一种“积极自我概念”,能够更加有信心去完成教学任务,是推动其自我成长与自我评价的有效手段。
(二)教育性
幼儿教学活动不在于传授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促成幼儿习惯的养成以及道德的发展。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既有肢体语言式的,更多的是口头语言,如幼儿坐姿端正,教师使用“这种习惯真棒”;幼儿在课堂上提出新问题时,教师使用“你很善于思考”。这些带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能使幼儿在亲身体验的反馈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习惯和道德。
(三)引导性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推动者与引领者,评价语言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引领着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由于幼儿缺乏客观的自我判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评价语言很容易就成了他们自我判断的依据。如教师使用的“这道题你答对了,你真聪明”、“孩子们都做得不错”等等这些具有判断意味的评价语言很容易对儿童形成引导,幼儿将这种评价语言保存起来,久而久之形成自我概念。
(四)即时性
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具有即时性,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借助于幼儿教师即时性的教学评价语言,幼儿能获得及时反馈,一方面对幼儿能够及时且积极的正强化,另一方面,能够预防一些不良行为和表现的出现。如教师通过“某某同学听得很认真”,这一即时的语言评价,不仅产生了即时的激励功能,也能够对其他幼儿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当前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
语言是艺术语言也是能力,教学评价语言更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幼儿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幼儿,更需要注重教学评价语言的使用。当前,幼儿教师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发挥教学评价语言作为教学活动反馈与剂、助推器的功能。
(一)教学评价语言单调与表扬“活佛”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教学评价语言也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一种,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在评价幼儿行为时,富有诗意、节奏明快的语言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幼儿在接受教师评价的时候,也学会用这种评价语言去评价他人。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评价语言尽管大多数都是带有激励性的,但却存在着单调且模糊的问题,并走入了表扬“活佛”的误区,对幼儿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加以引导,难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准则,未能有效的发挥出教学评价应有的反馈作用。
当前,幼儿教师常常用“做得好”、“你真棒”、“值得表扬”这样的鼓励语言,长期使用之后并不能满足幼儿的自我成就感,导致评价的简单化,造成幼儿认识上的模糊,对于“到底什么是好,做什么是棒,怎么做是棒”等等问题,幼儿根本无从辨别,难以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与评价观。
此外,单一的肯定性与积极的评价语言容易走上另外一个极端,造成盲目肯定幼儿的不良后果,这是当前过于注重儿童主体地位与幼儿教师评价能力欠缺的原因导致的。事实上毫无节制的肯定评价,并不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艺术化的否定性评价,是必然存在的评价手段,有利于矫正不良行为与认知。
(二)评价中幼儿教师情感投入不足
评价语言是一种直接的、外在化的语言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评价语言信息会被孩子视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正确反馈,通过这种反馈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正确与错误。
“人是情感的动物,在很多时候,非理性的情感交流比理性的说教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1]富有情感性的语言不仅作用于幼儿感官,还能达到心灵的交流。然而日常教学中却存在着缺乏情感性的、淡漠或消极的现象,值得重视!
幼儿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对教师的情感依赖比较强。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情感性和消极性的评价语言,难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幼儿对于教师的评价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适应。教师情感投入不足会让师生之间产生距离,营造一种不和谐的师幼关系,不利于幼儿正常发展。
(三)评价语言忽视幼儿的主体性与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个性,将他们看成是有着独特思想和体验的生命个体,使用合理有效的评价语言来评价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幼儿教师的日常教学评价行为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预先的控制设定,也很难进行客观的资料收集,教师凭着自我的感觉和经验,下意识或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评价。
由于幼儿教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在使用教学评价语言时,出现了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有些幼儿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只有在幼儿给出自己早已预设好的理想答案之后,才会给予赞美和夸奖,幼儿创造性思维会被抹杀,个性得不到发展。[2]这种忽视幼儿主体性和个性的评价,往往是非科学和无效的,不仅偏离了教学目标,也限制了儿童发展。
三、优化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的建议
教学评价语言是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最基础的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教师教学理念与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也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学实效。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应着力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水平。
(一)注重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准确、生动与形象
语言的正确规范使用应当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行为。也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最大程度准确适用教学评价语言,避免随意性和单调。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3]幼儿思维对于形象具有依赖性,处于形象思维,对于事物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十分欠缺,不能接受太过于抽象的表达,只能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来接收外界的反馈,无法正确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因此,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能带来很好的效果。
教师应注意在使用评价语言时,要用幼儿能够接受的语句和方式,在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生硬的用“说得对”、“答案是错的”这类语言,而应该吻合幼儿特有的心理和思维方式,通过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结合生活实际,走进幼儿的内心,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应该具体化,不能仅仅用“很好”、“很棒”这一类抽象表达,而应该让幼儿真正理解什么很好、什么很棒。
(二)对幼儿批评性评价应伴随激励性语言
表扬“活佛”不可取,完全否定性的,消极性的评价语言更不可取。如何做到二者之间的平衡,既是语言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学思想与理念的考验。对幼儿做得好的表扬,做得不好的及时指正,批评性评价语言的合理使用也是艺术。
教师的鼓励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然而,由于幼儿自身的不成熟,决定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经常犯错误,教师的一句话能对幼儿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如将“你错了”换成另外一种评价语言来表达,“老师相信你,我们一起找出正确的答案好吗”,这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
批评性评价伴随正面鼓励性的语言能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增添了阳光与温暖。
(三)增强幼儿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情感性与人文性
幼儿对外界往往有着敏感的感受力,评价性语言更是会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充满热情与真诚的语言实施评价时,幼儿也会被感染,整个课堂生动活泼,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个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人”为中心,体现在评价语言上就是语言的人文性。“对语言的‘人文主义’的理解,即要求考察语意的多义性、表述的隐喻性和可增生性,从而把语言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4]评价语言的人文性要求注重语言的生成性和隐喻性,因此,幼儿教师在运用评价语言时,需要从幼儿出发,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实施评价,赋予幼儿生成的空间,尊重幼儿不同的见解与做法,不搞一言堂,为培育幼儿创造性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韶斌.再探教学中的非正式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5,(6):24.
[2]叶平枝.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