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实训报告

人力实训报告范文1

近日,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召开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市卫计局关于我市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并进行了协商讨论。常委们认为加强我市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及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常委们就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技能培训、行业监管、服务收费、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归纳整理如下,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问题

建议:明确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准入条件,逐步提高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基础素质;严格岗前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

二、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行业监管问题

建议: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管理机构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医院或者患者通过医院聘用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由医院设立;劳动中介公司派遣的,劳动中介公司由负责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业务管理统一由医院护理部负责,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具体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管理。

三、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服务收费问题

建议:有关医疗机构按照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分级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并报物价局、卫计局备案。各医疗机构应在医院醒目位置公开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陪护费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备案公示收费标准。

人力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工学交替;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6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是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

本文依据高职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就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了阐述。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操作规程,明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架构和职业方向。它以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与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政策法规、员工关系管理等课程密切相关。

二、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及培养目标

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在改革中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以知识应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手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养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乐学、好学、善学、学出成效。”同时,通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模块工作,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为人力资源资格考证和各模块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能力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职务分析计划的制定、分析职务的选择、职务分析方法的确定、职务分析的步骤和时间的安排、职务分析调查的实施、职务说明书的撰写,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2.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招聘广告的编写、招聘渠道的选择、招聘流程的制定、面试活动的组织和时间安排、工作申请表的设计和筛选、面试问题的设计、面试过程的实施、面试结果的评估、劳动合同的签订、入职手续的办理。

3.绩效考核,包括:绩效考核内容的确定、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表格的设计、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

4.培训与开发,包括: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日常管理、进行培训工作的准备工作、培训预算和核算。

5.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信息的采集、员工工资核算、处理常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

6.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

为达到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按人力资源原理基础知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训练层层展开。教、学、做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工学结合、体验式学习。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模拟招聘、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模拟的企业背景下,通过教师边讲、学生边看边学边练边改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校内实训结合课堂内容,在掌握模块基础知识后,实训项目任务书,学生课后制定项目工作任务安排计划。一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事先安排好各自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在这过程中,针对相应的具体任务,指导老师会在课上或课外进行一次专题辅导,并要求学生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在工作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随时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找出解决的途径,并把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大家共同学习知识库。这个问题知识库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庞大的问题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然后,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在课堂进行汇报分析。

随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方法,而且能动手进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能初步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模块的管理方案和实施措施,并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由于是以项目展开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课程改革中设计了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在实训环节中,学生分组在不同企业现场顶岗实训,其目的是通过对招聘面试、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的实地实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管理原则、操作流程,尤其要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把模块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岗位的职责要求进行结合,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把实务提升为实操。

四、教学模式改革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工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现场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体验式教学。

1.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能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工学交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互动协助,从学习中完成任务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实习小组进行分工协作,进行方案的设计、过程的组织、资料的查阅,最后共同完成工作报告。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工作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学生约5人一组分组协作进行。

3.现场教学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在一些教学环节采取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结合。

4.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给出的扩充性学习资料及学院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料查阅,使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在探究性问题的过程实践中,掌握活动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有: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在线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管理视野”系统提供管理资料,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

四、考核方案改革设计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考核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从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到考核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以考不考来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定学生的思维。“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传统考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

笔者对专业课程教学结业考试进行了改革,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点强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让考试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考核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

1.学习态度考核(15%),包括:上课出勤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

2.学习方式考核(20%),包括:自主性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学习和集体学习意识、网络学习和转移学习能力等。

3.学习效果考核(45%),包括:作业质量情况、任务项目完成质量、实践操作和应用分析的结果正确性情况等。

人力实训报告范文3

1.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学校超市中真实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教学,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置于超市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如超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超市工作分析、超市人员招聘、超市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超市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超市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超市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真实的超市企业背景下,通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切实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选取。

2.校企共育、深度合作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超市,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同时,从企业聘请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工作任务的教学和辅导,并与兼职教师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

3.实施小班化分组教学

首先,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以班为单位拆分为单独的教学班。在学习过程中,再结合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在各模块的教学中,首先由指导教师下发实训项目任务书,之后针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任务,指导教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相关模块的专题辅导,然后小组成员安排小组内各自的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完成各模块的具体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要注意随时收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之后通过共同学习、研究的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共同学习的知识库。最后,各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上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示。

4.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

人力实训报告范文4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与企业接轨。文章剖析了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指出有效解决途径是必须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加紧建立校内实训室,同时还应该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内的专业能否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又直接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目前,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课时太少,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并且时间安排不当

实践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20%。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较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使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实践环节少,学时数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年轻专业,其基本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就更加困难了。提到实践就想到建立实习基地、专业调查等传统项目,而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整合政府、企业资源,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一个从长计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模拟实验教学、实务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十分薄弱,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教材也十分缺乏,致使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缺乏创新。

1.2 校内外实习基地匮乏

校内外企事业单位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不大愿意,怕麻烦,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其单位的涉密部门,有些商业机密不愿往外泄漏,所以更难接纳学生实习。再者,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2 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 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要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首先应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现列举两种教学方法。

2.1.1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情景模拟,能让学生体会到公司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应该如何操作,并在操作中提升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能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

2.1.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专业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它贴近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调动自身知识、潜能来解决问题,这就拉近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具有分析价值,应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情景。它既可是成功经验,也可是失败教训,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复杂的具体事件时有可借鉴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再由教师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2.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细处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我校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

2.2.1 重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实践环节大致包括课程实训、集中实训、岗位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几部分,我们要重视这一系列实训实习环节,并且要落到实处。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了相当的实训学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典案例,调动学生参与,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我校在综合实训环节中,让学生们参与当地人才市场招聘的过程,或作为应聘者,或作为服务人员,通过亲身体验招聘甄选的场面,了解详细过程,对招聘的程序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参与过后,学生们自己搞一个模拟招聘会,从岗位说明、招聘表设计、简历投放、甄选到面试提问等,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进行的,全校许多专业学生热情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有一个体会玩味的过程,对招聘相关的能力有了更好的掌握。

2.2.2 建立校内专业核心实训室,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架起就业桥梁

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外商大酒店、侨鑫集团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一座桥梁。

3 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3.1 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3.2 在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其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实际操作时,尽管实行了“弹性教学制”,兼职教师在时间上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稳定。

3.3 由于实习单位自身工作的特点,在安排实习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与实习要求的环节、时间、内容等完全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系统性、规范性,“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但由于专业不同,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搞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的大力探索,也需要校方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傅志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Ⅱ.煤炭高等教育,2001(2).

[2]朱新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J].中国水运,2006,(12).

人力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能力

1 项目化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化课程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实现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该理论体现了以下核心特点:

(1)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的建立基础是工作体系,即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以工作领域的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各项目课程被教学化处理成为课程模块,并能符合国家相关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从而构成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2)课程项目化。课程设计是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以岗位所需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相关工作活动合并在一起组合成单个项目,然后通过课程设计转换为教学模块,从而实现把工作内容和过程将课程知识模块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和实训室就能了解和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

(3)教学做一体化。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在项目教学的课堂,提供与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环境相似的教学氛围,运用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做示范,学生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大大缩短“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距离,其核心是“教、学、做”合一,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

(4)遵循行业标准。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项目化课程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以“行业标准”为依托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2.1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按照“以培养岗位能力目标,以职业实践为主体内容,以项目课程的模块化”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课程总体设计

(1)确定职业能力目标。结合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资格要求分析,能够培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员工招聘与培训、薪酬管理、人事测评、劳动关系处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行政管理工作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综合项目设计。职业能力目标下的课程项目设计是将职业岗位(群)资格要求迁移至课程知识体系中,打破知识的内在关系结构,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联系,通过知识模块的重新组合,形成涵盖教学知识,又能体现工作实践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如表1。

(3)课程考核设计。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对于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应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符合工学结合的理念。本课程侧重工作岗位典型任务完成的过程性评价,其考核由终结性考核(占40%)和形成性考核(占60%)两部分组成。终结性考核包括知识模块考核,考核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成性考核是教师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对课程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内实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形成任务成果。这阶段根据教师评价针对各项目组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每个组员在项目中的贡献程度对学生个体做出评价,另外小组组长对组内成员在任务分配的具体表现做出客观报告。

3 高职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教学保障

3.1 “双师型”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项目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工作实践双重职责,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充分体验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建立学科专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或短期培训形式,让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丰富师资队伍类型,把企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引进课堂。

人力实训报告范文6

实施背景

适应电网技术发展和企业管理进步的要求

特高压骨干网架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对提高大电网驾驭能力,加强专业化、精益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省电力公司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实践活动中,亟需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发挥先导作用和保障作用,适时开展技术理论、思想转变、队伍稳定方面的宣贯培训;开展变革中新业务流程对接方面的能力提升培训;开展变革后跨专业、岗位以及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将公司系统广大员工的思想、行动迅速统一到企业发展战略部署上,为电网技术发展和企业管理进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适应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三个转变”的要求

随着公司发展和规模扩大,集约化管理是提升效率和赢利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务必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转变”。即:实现员工管理由总量控制向结构调控与总量管控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实现由事后控制向事前计划控制、事中流程控制和事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实现由单项工作的推进向综合体系建设和系统集成的方向转变。

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体系,务必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夯实培训基础管理工作。以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为抓手,推进人力资源集约化管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三个转变”,使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配置精益高效,以适应其他业务发展的需要。

适应组织机构优化对岗位能力素质提升的要求

特高压骨干网架和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员工的岗位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要创新发展,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是前提,提高员工岗位能力素质,顺应企业发展,公司开展了“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的管理课题研究,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生产经营、营销服务和组织管控带来的巨大变革,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发现和探索全新的培训需求,打造一批面向管理、专业技术及生产一线员工的精品培训项目。通过精品培训项目的规划、实施与运用,着力提升各层级各专业员工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内涵、特征和做法

内涵

根据人力资源集约化总体要求,以“新标准、新流程、新能力”为培训重点,以“全员、全岗位、全过程”为培训范围,以《质量标准·培训指南》GB/T19025—2001(IS010015:1999)为依据,抓住培训机制建设、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项目策划、培训项目实施以及培训评估等重点环节,对培训项目实施多维度全方位质量管控,构建一批与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相适应的精品培训项目。

特征

(1)依托标准化管理,突出“三全”“三新”,抓实“三定”“三考”。以《ISO10015:质量管理 培训指南》为指导标准,以“三定三考”(定员、定编、定岗,考核、考绩、考勤)为抓手,以“全口径、全过程、全业务”为前提,以“新标准、新流程、新能力”为主线,依据新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的具体要求,按照专业体系分层分类开展精品培训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加强岗位能力建设,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和能力。

(2)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素质要求的培训需求调研和策划。按照新体系下岗位目录,编制管理、技术和生产技能三个序列所对应的培训需求策划书,建立人力资源集约化下培训项目名录。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规范》,对岗位机构变化较大的如运行、检修、营销等专业的培训规范进行重新梳理,更新补充,提取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编制培训模块,按照不同的能力等级优化整合,形成适应新岗位的培训单元需求表和培训科目组成表。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组织本专业的各级专家、一线班组长、管理专责及有关的培训师,结合各岗位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会诊分析,形成正式培训项目计划予以执行。这样一下一上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的设计保证培训项目既面向生产一线实际,又大幅度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全方位、多维度、广角度的培训项目效果评估。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估是评价培训项目质量的核心环节,传统的培训项目效果评估是根据培训项目的重要程度分为反应评估(一级)、学习评估(二级)、行为评估(三级)和效益评估(四级)四个层次。在“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的管理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在做好培训项目常规评估的同时,重新设计了一套全方位、多维度、广角度的培训效果评估反馈体系。安徽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同培训项目业务主办部门,对精品培训项目组织参培学员、参培学员的直线经理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开展多维度全方位评估。针对专业管理人员,重在评价其对新知识的领会应用和执行力的提升程度;针对专业技术人员,重在评价其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理解程度;针对一线生产技能人员,重在评价其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解决生产现场难题的实操能力。多维度全方位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实现了多角度反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及时改进培训组织实施工作的不足,完善培训项目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提升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做法

为了确保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的精品培训项目能够落地实施并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公司着重在培训的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流程管理、质量提升、评估反馈等方面加强管控。

(1)完善培训机制建设,保障精品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

①健全完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为适应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要求,安徽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依托标准化管理,先后出台了《安徽省电力公司全员培训考核指导意见》《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项目开发管理办法》《安徽省电力公司精品培训项目申报与遴选管理办法》等指导文件,修订完善了《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项目名录》,在制度建设上为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的落实提供政策依据,在培训经费、培训资源等方面为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②进一步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安徽省电力公司大力开展了培训资源的优化整合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培训中心建设发展的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按照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对支撑机构设置的具体要求,公司下设一个综合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下辖两个技术技能培训分部(电科院分部和安庆培训基地分部)。综合培训中心、培训分部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综合培训中心主要侧重管理类、技术类培训,同时建有与现场同步的电网运行、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力通信、电力营销等技能实训室;电科院技能培训分部依托电科院的检修人才、设备资源,建有变电检修、油气等检修类实训室;安庆培训分部依托安庆供电公司,建有高、低压带电线路、电缆、配电等实训室。

同时,公司采取激励和考核措施,调动各级技术、技能专家和国网领军人才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师队伍。经过多年的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培训中心、培训分部基本建成了覆盖电网主工种,实训设施先进的公司技能实训基地,服务于教育培训工作的软、硬件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在精品培训项目构建和质量管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培训中心发挥其管理培训优势,结合公司管理创新、典型经验、群众型创新等课题,大力开展了管理类精品培训项目建设;电科院分部发挥自身科研实力,实行科研、培训、修试一体化运作,打造技术类和检修类等精品培训项目;安庆培训分部紧密结合生产现场实际,构建了现场培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农电类、输变电类精品培训项目。

(2)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提高精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①立足全业务岗位工作标准,形成培训需求调研内容。遵循“结合岗位,能力必备”的原则,立足于公司全业务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和分解,确定培训模块和培训单元的组成。选择培训单元内容的基本点是公司系统所属培训机构实训设施具备,而生产现场不便开展,现场又是急需的内容,原则上每个岗位职种层级由4-8个左右单元组成,单元培训时间为7天左右。

②采用单元制需求调研方式,实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以市、县公司相关单位或部门为基本需求组织,采用单元制需求调研方式,组织实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各市、县供电企业在组织实施培训需求调研时按照员工与公司的共同发展需要,采用员工问卷调查、集中和个别访谈,组织管理层对员工现有能力与岗位标准要求的偏差分析等多种形式确定员工的具体培训需求。

③实行流程化管理,提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效率。编制年度培训需求调研任务书,按照培训管理、实施的不同层级组织开展精品培训项目的需求调研工作,需要依据规范的管理流程。

(3)开展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保障精品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在做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精品培训项目进行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培训效果的评价准则等,以保证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为实施评价和监督提供依据。

①成立培训工作专业组。按照专业划分成立“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等十大专业培训工作组,培训工作组由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省市公司级技术专家和首席技师队伍、技能实训基地的专职培训师、各级职能部门的专家以及培训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各个专业培训工作组在人资部门的组织下召开研讨工作会,研究各专业精品培训项目的构建策略,制定并落实培训实施方案。

②确定培训科目组成表。依据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结合各岗位新的工作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确定培训科目组成表,落实师资和教学方式,形成一整套可实施的培训教学方案。

(4)组织实施培训项目,确保精品培训项目质量。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是培训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精品培训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培训方案和培训科目指导书,重点做好“三个突出”,确保预期的培训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得到落实和保证。

一是突出一流的培训师团队。培训师团队主要由国家电网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的各级专家、一线的技术技能骨干、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师组成,形成了一个专、兼结合,既熟悉现场工作规程、工作标准,又掌握培训教学方法的一流培训师队伍。

二是突出一流的技能实训设备。安徽省电力公司自2007年以来,在实训室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已建成了覆盖生产、营销、信息通信等主要专业、主要工种的实训基地,实训设施先进,与现场同步,并适度超前,能够完全满足技术技能培训,并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是突出适应岗位需求的培训内容。安徽省电力公司对岗位机构变化较大的如运行、检修、营销等专业的培训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更新补充,按照岗位需求变化引起的新业务、新要求、新标准、新流程,编制培训模块,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开展多维度培训项目评估,进一步完善精品培训项目。在开展常态培训项目质量评估工作基础上,由培训项目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了由参培学员、参培学员所在单位直线经理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培训项目评估工作,切实提高精品培训项目质量。

①多维度确定评估内容。一是由参培学员对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材、培训组织和培训手段等方面(兼顾对培训管理、餐饮、住宿、交通服务等)进行满意度评估;二是由参培学员所在单位直线经理人对其参加培训后的学员相应工作能力提升的满意度评估;三是由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对学员在受训期间表现以及培训考核情况进行评估。

②多维度组织实施评估。将《培训项目反应评估表》和《培训项目行为评估表》下发至送培单位,由其分别组织参培学员及其直线经理人逐项填写,集中后,以电子表格和纸质形式反馈省公司培训项目管理部门;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表》同时发给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由其按培训项目对参加培训学员逐一评价,以电子表格和纸质形式反馈省公司培训项目管理部门。

③多维度形成评估结果。省公司培训项目管理部门将反馈情况组织人员按项目进行多维度汇总分析,形成分析图表直观反映培训项目效果,综合参培学员、参培学员所在单位直线经理人、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的具体意见形成多维度评估报告。分项目形成的多维度评估分析报告作为各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的主要依据。

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实施后,在安徽省电力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培训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建立与了公司发展新形式相适应的员工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提高了各阶层员工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全面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有力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员工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各项考核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

(1)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有了全新发展。推动了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公司系统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显著提升,公司重点监测的培训项目质量、培训学员满意度等大幅度提高。

(2)人才成长速度加快,人才当量密度提升明显。建立健全了公司人才培养机制,公司人才成长速度加快,人才当量密度提升明显。公司现有国家级人才5人,国家电网公司级专家55人,省公司级专家335人,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开展的十大专业领军人才选拔中,安徽省电力公司入选30人,位居国家电网公司前列,公司系统各项人才素质指标明显提升。

(3)参加各类竞赛成绩突出,成果显著。安徽省电力公司近几年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及国资委组织的各类岗位业务竞赛、调考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屡屡实现新的突破。一批通过岗位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线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工作骨干和专业带头人。

(4)安全生产保持良好局面。安徽省电力公司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安全年”活动部署,生产、基建、农电、交通等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科学调度电网运行,强化电网风险防控,成功应对持续高温大负荷、“海葵”台风等恶劣天气挑战,圆满完成迎峰度夏保供电任务。公司实现“三无三防、一降一升”安全目标,未发生影响安全生产业绩考核的人身、电网、设备以及信息系统事件。

(5)电网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电网前期工作成绩斐然。完成2013-2017年电网规划滚动调整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评审。“十二五”规划所有500千伏项目完成可研,合肥众兴变等6项500千伏工程获核准。加大电网项目储备,2012年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获核准。工程质量工艺水平普遍提高,110千伏及以上项目优质工程率达到100%,安庆双岭500千伏变电站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推进配网标准化抢修及平台建设,解决24.2万户配网低电压问题,配网供电能力不断提升。加强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和运营工作,全省电动汽车充电量和行驶里程位居全国前列。

经营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人力资源集约化下精品培训项目构建与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培训质量,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明显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安徽省电力公司始终跟踪电网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在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2011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专利149项;2012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专利177项,国际专利4项。

(2)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丰硕。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实践活动,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成果丰硕,成绩斐然。2011年获得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2年获得省级、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3)企业的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公司首次在安徽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连续三年在安徽省万人评行风活动中,均居各行业之首,在省公共服务行业行风评议中获“免评”单位,有力提升了诚信央企、责任央企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