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手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鼻窦炎手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鼻窦炎手术

鼻窦炎手术范文1

[关键词] 霉菌性鼻窦炎;鼻窦镜手术;鼻窦内微环境;治愈

[中图分类号] R76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41-02

霉菌性鼻窦炎以往是少见病,近年来报道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了耳鼻喉科医生的重视。2002~2006年,我科收治并随访半年以上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21例,现将其诊断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长期滥用抗生素10例,糖尿病1例,因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应用激素1例,年龄26~68岁,单纯上颌窦发病13例,累及筛窦8例,单侧发病20例,双侧发病1例。主要症状:头闷、头痛、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有时擤出褐色或灰白色团块状物。鼻镜检查:鼻腔黏膜及鼻甲充血重,中鼻甲、下鼻甲表面常有灰白色干酪样物附着,常伴发中鼻道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全部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提示:患侧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或黏膜明显增厚,并含有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斑片状及条素状钙化灶[1],部分患者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泡状中甲、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

1.2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采用0°、30°、90°鼻窦镜,切除钩突,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尽量避免损伤上颌窦自然口下方的黏膜。中鼻甲肥大及泡状中鼻甲的患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有8例病变累及筛窦的做筛窦切除,以恢复中鼻道正常的引流结构。术中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霉菌团块和息肉样组织,但保留上颌窦内的正常黏膜。术后病理报告为鼻窦霉菌病。

1.3术后综合治疗和随访

术后2 d撤鼻腔填塞后即开始行鼻窦冲洗,每天1次,共1个月,以后每周1次,共2~3个月,冲洗液采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术后每月1次在门诊进行鼻窦镜下术腔换药半年,换药过程中清除术腔出现的囊泡息肉,解除术腔粘连,部分患者因上颌窦自然口黏膜损伤过多出现窦口狭窄,重新扩大缩窄的上颌窦自然口。

2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均随访至6个月,无失访。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按海口标准[2]进行疗效评价均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窦镜下观察见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

3讨论

3.1术前CT检查的重要性

鼻窦CT检查是术前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就霉菌性鼻窦炎而言,鼻窦CT的检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霉菌性鼻窦炎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CT检查的结果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依据。Zinreich和Kennedy等提出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诊断标准:未增强鼻窦扫描见到鼻窦软组织肿块内局限性或散在的密度增高区[1]。这与临床上观察到的结果完全一致,本组21例患者的术前鼻窦CT检查结果均与之相符。并且鼻窦CT检查能够清楚的显示病变发生的部位、范围、鼻腔的解剖有无变异,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鼻甲等。这对于术式的选择、手术的切除范围、及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2霉菌性鼻窦炎发病原因的探讨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情况下不易致病,常发生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临床该病起病隐袭,病变不易发现,常误诊为慢性鼻窦炎,多单侧发病,好发于上颌窦易误诊为上颌窦癌等恶性占位性病变[3],因此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很重要。临床上观察它的发病与鼻腔的解剖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如中鼻甲肥大、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甲、鼻中隔偏曲,与中鼻道的引流不畅有明确的关系。霉菌性鼻窦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考虑亦与此有关。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的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大手术后营养不良等能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的情况均可导致霉菌性鼻窦炎[4]。本组患者中有10例长期应用抗生素,1例糖尿病,1例因红斑狼疮长期应用激素。21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中鼻甲反向弯曲、钩突肥大等),影响中鼻道引流,导致鼻窦窦口通气引流障碍、促使鼻窦内形成了温暖、潮湿、低氧、黏膜水肿功能障碍等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因而改善鼻窦内的微环境促进鼻窦黏膜的功能恢复是治疗该病,避免复发的关键。也是我们不采用传统术式的理论依据。本组病例中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参考其他文献报道均有此特点,考虑可能与女性的生活习惯、免疫功能、雌激素的水平有关系,但具体原因不明,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鼻窦镜手术在霉菌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优势

鼻内镜手术可以有效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扩大上颌窦窦口,彻底清理上颌窦内病变而保留鼻窦黏膜,并通过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保证中鼻道及窦腔内的引流通畅,去除诱因,促进疾病的痊愈、鼻窦黏膜功能的恢复和避免疾病的复发。按照鼻腔呼吸气流的特点,气流进入鼻腔,首先冲击中鼻甲和中鼻道附近,因而窦口鼻道复合体处易于发生感染和水肿。而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通气和引流障碍又是引发鼻窦炎症的主要原因。因此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是改善鼻窦内微环境,消灭真菌的易感环境,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关键。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位置比较深在,传统的柯-陆手术不可能去除该处的病变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因此,对于霉菌性鼻窦炎而言传统的术式只能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而不能真正解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所以远期效果很难保证。而同时并发筛窦内病变时传统的术式根本无法解决。鼻窦镜对此处的手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很容易的清除上颌窦窦口的病变及更深处的筛窦的病变,彻底的改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引流,从根本上去除鼻窦内的低氧环境进而避免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生。与传统柯-陆手术相比,鼻窦镜手术对鼻窦、鼻腔的破坏较小、基本不破坏鼻窦内黏膜的正常引流[5]。并且没有术后面部麻木、牙齿疼痛的并发症。由于术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已经解除窦腔内的低氧环境消失不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所以对肝肾功能没有影响。另外术前的CT检查、围术期的处理、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全身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的冲洗与复查也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术后定期冲洗和复查尤为重要。本组21例患者均未行传统的柯-陆手术,也未将鼻窦内的黏膜完全刮除,但半年后均痊愈。可能样本少治愈率较高,随着样本的增多治愈率会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鼻窦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效果非常满意,鼻窦镜手术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书文,孙士铭.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0):778-780.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135.

[3]翟立杰,赵力.干酪性上颌窦炎与上颌窦癌的CT鉴别诊断[J].耳鼻喉科-头颈外科,1995,2(1):63

[4]农辉图,李菊裳,黄光武,等.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附51例报告)[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3-8.

鼻窦炎手术范文2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主要为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或伴有头痛等表现。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现将本院2006~2009年82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其中男49例,女33例。双侧59例,单侧23例;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头胀痛等症状。病程均2年以上。82例患者中3例采用全麻,余均选择局麻。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取仰卧位,头略微偏向术者。手术采用Messerklingnger术式,切除钩突、前组或后组筛窦及其息肉,扩大上颌窦口和筛漏斗,中鼻甲过度肿胀阻塞中鼻道者可酌情纵形切除外侧部分,但要保护中鼻甲骨和内侧黏膜。术后处理鼻腔用凡士林纱条或碘仿纱条填塞,于术后2 d取出双鼻腔填塞膨胀止血海绵,清理鼻腔鼻窦残留积血和脓性分泌物。患者均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冲洗鼻窦直至干净,均使用抗生素和激素1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通常都存在焦虑及恐惧等心理特点,护士应耐心地做好临床宣教工作,向患者解释鼻内窥镜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简要说明其手术过程以及术前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2.1.2 术前准备 ①术前检查:注意鉴别诊断,要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检查血常规,出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肝肾功能,鼻窦CT扫描等;②充分考虑可能引起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同时应在术前进行控制。如内科疾患者有无服药史,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③术前3 d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及药物灌注等,清理鼻腔、鼻窦脓性分泌物;术前3 d给予1%麻黄素滴鼻液滴鼻,收敛鼻腔、减轻局部水肿;④术前1 d让患者洗头、沐浴、剪鼻毛、男患者剃胡须;⑤全麻手术前6~8禁饮食,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

2.2 术后护理

2.2.1 指导正确卧位 全麻后未清醒患者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改为半卧位,鼻腔、鼻窦渗血和分泌物易流出,减少感染机会,有利于病情恢复。

2.2.2 饮食护理 全麻清醒后6 h及局麻患者可进半流质饮食,3~5 d改为普食,避免刺激性强的食物。

2.2.3 疼痛护理 应给予半坐卧位,利于分泌物引流,减轻水肿,减轻疼痛;术后48 h内鼻额部冷敷,可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组织肿胀,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可有效减轻疼痛;给予1%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减轻黏膜充血、减轻疼痛。

2.2.4 鼻部护理 嘱患者不要擤鼻,教会患者抑制打喷嚏的方法,可张口深呼吸、用舌尖顶上腭或用手指压人中穴,以免鼻腔填塞物松动或脱出引起出血;术后鼻腔换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术后48~72 h鼻腔填塞纱条取出后,给予1%呋麻滴鼻液滴鼻7 d,减轻鼻黏膜水肿、防止鼻腔干燥;术后2~3周按医嘱用加入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预防伤口感染、粘连及窦口闭塞。

2.2.5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促进食欲;对张口呼吸感觉不适者给予口腔盖湿纱布,湿化吸入的空气,口唇涂凡士林软膏,保持口腔黏膜湿润。

2.2.6 并发症的护理 ①术后鼻出血:术后24 h鼻部冷敷,进温凉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硬及刺激性食物;②脑脊液鼻漏:若发现患者鼻腔填塞纱条取出后,鼻腔有清水样液体流出,低头时加重,提示有脑脊液鼻漏,应给予半坐卧位,低盐饮食,禁止擤鼻和剧烈咳嗽及鼻腔滴药,保持大小便通畅,以免颅内压增高,按医嘱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③眶内血肿:主要因损伤眶纸样板侵入眶内引起。注意检查视力,观察有无复视、视物模糊、眼球突出等;④鼻腔粘连:鼻腔纱条抽出后应及时清理术腔凝血块、分泌物干痂,保持黏膜清洁光滑,以防鼻腔粘连。

2.3 出院指导 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是整个治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手术的延续[1]。嘱患者出院后继续用药治疗,包括口服药、滴鼻药,鼻腔冲洗,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来随访1次,在鼻内窥镜下清理鼻腔结痂、分泌物,避免术后粘连发;术后1~3月可视术腔状况每2周或4周随访1次,直至术腔上化。嘱患者按时到门诊复查,医护人员还可以电话进行随访,督促患者定时复诊[2]。

3 总结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是五官科鼻部常见病和多发病,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视野清楚、操作精细、组织损伤小、鼻腔生理功能保存良好、复发率低的优点,是鼻部疾病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3]。术后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术前术后护理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耐心细致的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降低手术后疾病的复发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晓丽,黄秋华,葛好.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护理122例.实用理杂志,2003,19(2):41.

鼻窦炎手术范文3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鼻粘膜

慢性鼻窦炎主要发病机制为鼻腔和鼻窦黏膜反复感染炎症使纤毛结构损伤及功能下降,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纤毛数量减少、超微结构改变以及摆动频率下降[1]。而纤毛结构及其功能受损导致纤毛的清除功能被削弱,鼻腔和鼻窦炎发生反复感染的几率增加,使疾病进入恶性循环。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微创手术,该术式可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保留鼻腔和鼻窦结构,重建鼻腔鼻窦通气,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和功能[2]。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该手术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本文回归性分析5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前后鼻粘膜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53慢性鼻窦炎患者,慢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2~74岁,平均年龄(38.4±11.3)岁。根据术前CT检查结果、患者病史、鼻内镜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 II型1期15例,II型2期19例,II性3期19例。

1.2方法

(1)手术及术后治疗。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治疗,保留轻度病变鼻粘膜。术后根据黏膜水肿程度选择血管收缩剂、抗组胺、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诸多药物配置而成的鼻腔清洗液清洗鼻腔,每日定期清理鼻腔填塞异物3次;根据鼻腔分泌物减少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清洗液清洗次数,患者术后接受住院治疗观察4~10周,平均住院7周。术中和术后随访取钩突切除后切缘中部鼻粘膜标本。患者术后接受4个月随访时间。

(2)观察方法。光镜检查:将鼻粘膜标本放入10%福尔马林,用石蜡包埋,切片后4μm,HE染色,使用Olympus BX40F-3显微镜观察。电镜观察:使用生理盐水反复漂洗标本3次,5s/次。漂洗后放入戊二醛和锇酸分别固定2h和1h,使用梯度丙酮作脱水处理,再使用梯度醋酸异戊酯置换。在样本处于临界点后使用干燥仪做干燥处理,离子溅射仪镀铂金膜。

1.3观察指标

中鼻道黏液纤毛清除速率(MTR):使用糖精实验法计算MTR,计算公式中鼻道测试距离/测试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

2.结果

术前和术后患者纤毛传输速率分别为(3.44±1.07)mm/min、(7.86±1.56)mm/min,手术前后纤毛传输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正常鼻粘膜是以纤毛柱状细胞为主的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细胞由大量微管组成,形成“9+2”型。鼻粘膜含有大量粘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可于黏膜表层生成大量分泌物,并跟随纤毛运动形成粘液毯。有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鼻粘膜结构及功能被破坏。国内相关研究显示,慢性鼻窦炎患者糖精试验消耗时间比健康组人员糖精试验消耗时间长,表明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粘膜的清除功能低于健康人员[3]。慢性鼻窦炎可削弱慢性鼻粘膜分泌功能,而无法形成粘液毯,降低鼻粘膜的防御效果。而鼻粘膜的防御功能被削弱使其感染几率增加,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并使患者陷入恶性循环。基于慢性鼻窦炎和鼻粘膜功能及其结构的相互作用,修复鼻粘膜的功能和结构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关键[4]。

和其他治疗方式相比,鼻内窥镜手术可以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比鼻腔和鼻窦的损伤,同时该手术方式的术野清晰、开阔,术野广度达70°~110°;创伤小,手术精细,可完全切除钩突;充分开放筛窦、额窦等,减少损伤[5]。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接受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纤毛传输速率从术前的(3.44±1.07)mm/min提升至(7.86±1.56)mm/min,而健康人鼻粘膜纤毛传输速率为6-11mm/min,表明术后患者鼻粘膜纤毛已恢复清除功能。同时,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纤毛细胞间隙较宽,形态恢复正常,纤毛数量增多,且新生大量短小和细微纤毛,纤毛形态相似,排列均匀整齐,可见“9+2”结构;细胞线粒体结构正常,表明鼻粘膜结构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可改善患者鼻粘膜结构,恢复鼻粘膜纤毛清除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永康.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2):87-89.

[2]白仁堂. 鼻腔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手术治疗[J]. 中国民康医学,2015,34(12):53-54.

[3]黄天宇.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64例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4,28(22):162-164.

鼻窦炎手术范文4

[关键词] 鼻内窥镜;鼻息肉;鼻窦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065-02

鼻窦炎伴鼻息肉是目前临床耳鼻喉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手术是对该疾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手段。传统手术治疗所导致出现的并发症较多,而鼻内窥镜手术操作产生的创伤小,治疗有效率高,已被临床广泛用于对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1]。为探讨应用鼻内窥镜技术对合并患有鼻息肉的鼻窦炎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该次研究对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合并患有鼻息肉的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该院收治的78例合并患有鼻息肉的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6例;龄33~72岁,平均(51.6±1.2)岁;病程1~14年,平均(4.1±1.6)年;治疗组中有男22例和女17例;年龄31~73岁,平均(51.8±1.1)岁;病程1~16年,平均(4.3±1.5)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部分患者由于上颌窦腔内鼻息肉及干酪样分泌物较多,故在该术式基础上,加经上颌窦前壁钻孔放入鼻窦内窥镜对窦腔内息肉及干酪样物质进行清除,使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窦腔内黏膜得以保留,下鼻道不需开对孔。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鼻窦炎、鼻息肉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鼻窦炎伴鼻息肉病情治疗效果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脓涕症状,检查发现窦口的开放效果良好,窦腔粘膜非常光滑;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好转,仍然有少量的脓涕存在,检查发现窦腔的粘膜部分区域出现水肿、肥厚现象;无效: 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存在明显的脓性分泌物,检查发现术腔粘连程度明显,窦口发生狭窄或闭锁[2]。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鼻窦炎、鼻息肉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6.29±1.04)d治疗后鼻窦炎和鼻息肉症状消失,治疗组患者经(3.16±0.85)d治疗后鼻窦炎和鼻息肉症状消失,两组症状消失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鼻窦炎、鼻息肉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d)

2.2 鼻窦炎伴鼻息肉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手术治疗后,治愈10例,治疗效果为有效者18例,无效者11例,总有效率为71.8%;治疗组患者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后,治愈14例,治疗效果为有效者22例,无效者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显然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鼻窦炎伴鼻息肉病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医疗卫生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鼻内窥镜技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该项手术治疗技术的出现使得临床对鼻息肉鼻窦炎进行治疗的方法又向前迈了一大步[3]。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对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治疗,产生的创伤相对加大,术后恢复速度较慢,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术后患者的鼻腔内出现的分泌物较多,需经常进行清理,不仅仅会使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加大,而且会使感染的发生率升高,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4-5]。而从鼻内窥镜手术对鼻息肉鼻窦炎进行治疗的过程进行分析,该技术的优点主要包括: 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较相对较轻,同时手术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创伤也较小,术后恢复速度快,手术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维红.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28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84-85.

[2] 曹先友,程振安,朱平.鼻内镜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167例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9(2):100-101.

[3] 谭亚莉,张东军.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258.

[4] Wilson JP,Burgess G,Winfield RD,et al.L.Sturgeons versus surgeons: leaping fish injuries at a level I trauma center[J].American Surgeon,2009,75(3):220-222.

鼻窦炎手术范文5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鼻窦内镜手术 复发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对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仍有部分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易复发。现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行FESS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45例进行随访,以探讨鼻窦炎鼻息肉FESS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行FESS手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56例,患者均为首次手术,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及前组筛窦。随访时限至2010年1月,失访11例,其余245例随访期限2年,术后复发62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手术均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开放前组筛窦,彻底切除息肉样组织,尽可能保存正常黏膜组织。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部分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术腔,48小时拔除纱条。

围手术期处理:①术前用药:术前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术后复查:术后定期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1次,后半年每个月1次,以后以复查结果拟定复查时间),清除术腔的干痂、肉芽、水肿组织及分泌物,解除术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②术后用药:术后1周鼻腔局部布地奈德鼻喷剂1~2喷/鼻,1次/日。

复发标准:①症状无缓解:术后2年随访时间中仍有明显鼻塞、流脓涕、头痛。②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甚至闭锁,窦腔积脓。③鼻息肉复发。满足以上任意1项即视为复发。

随访:随访信息均来自于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资料。本组患者随访时间自出院之日开始,24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均2年,随访截止于2010年1月。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 果

随访至2010年1月,有54例(22.04%)复发,其中症状无缓解45例,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闭锁30例,鼻息肉复发36例。平均复发时间12.3个月。影响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因素,见表1。

讨 论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在保留黏膜和恢复正常的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前提下,祛除病变,达到拓宽鼻腔和鼻窦的空间关系,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黏膜,维系鼻腔、鼻窦基本的生理功能。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1995年统计1213例鼻内镜手术患者中,再手术患者28例(2.31%),常见原因是术腔或鼻窦闭锁、鼻中隔偏曲和变态反应因素等[1]。本文对245例FESS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将复发率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性别年龄:姚和梅等通过对1231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在性别间存在着显著差异[2],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统计又表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1~20岁,40岁以后下降明显,说明鼻窦炎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关,鼻息肉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本研究发现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由于所调查的病例数还偏少,是否由此可以否定性别年龄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合并变应性鼻炎:本研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复发率4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4%的复发率(P<0.01),说明变应性鼻炎是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其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分泌活动增强,鼻腔鼻窦黏膜水肿,窦口阻塞和引流障碍,最终导致复发[3]。

术前用药:术前常规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可起到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和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保持术野清晰,利于彻底清除病灶,减轻术后反应,防止复发。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术前用药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其可能原因与调查病例较少有关。

术后清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不同于以往的根治性手术,手术过程的结束便是上皮恢复和再生阶段的开始,被保留下来的病变黏膜功能的恢复,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认为手术仅为治疗疾病整体步骤的开始阶段,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则是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临床实践表明,鼻内镜手术后,术腔内存在多种不良因素,包括干痂形成、窦口附近肉芽及囊泡、鼻腔水肿粘连等,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影响延缓疾病治愈过程,严重可导致复发。

术后用药:鼻内镜手术主要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堵塞和引流问题,而有关炎症反应和感染等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此,术后合理用药很重要。合理的全身应用抗生素,并给予黏液稀化剂,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这对减轻黏膜水肿,促进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少粘连和延缓息肉的生长及复发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统计发现术后用药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因此,强调术后合理的药物治疗对防止复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鼻中隔偏曲:本研究中术后仍有鼻中隔偏曲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17例鼻中隔偏曲的鼻窦炎复发患者中,有15例复发于鼻中隔偏曲侧。

造成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术后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发现术后随访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与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相关。因此加强术后清理药物治疗、预防控制变应性鼻炎、术中矫正鼻中隔可降低复发率,同时这些治疗措施不受手术操作水平和仪器限制,能短时间内降低术后复发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7.

2 姚和梅,刘领波,李红英,张鑫,刘屹,陈宁, 傅绍喜.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3):183-184.

鼻窦炎手术范文6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经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34-02

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为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慢性鼻窦炎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有引起颅眼肺并发症的可能,导致视力改变,甚至感染加重而死亡。该病呈上升趋势。随着科学的发展,慢性鼻窦炎多采用经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此手术方法创伤小,治理效果良好而被医生和患者接受。我就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慢性鼻窦炎经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面型鼻窦炎手术治疗的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0例,女性110例,年龄均在19-60岁,病程一个月到九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疼占20%,脓涕占30%,鼻塞占35%,嗅觉障碍占10%,其他占5%。全部患者术前常规鼻窦CT扫描及鼻内窥镜检查,了解病变部位。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或全麻下行FESS术,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鼻窦内脓液及病变组织,改善通气和引流,保留正常黏膜,同时矫正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

2结果

患者接受经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其中240例采用神经阻滞麻醉,10例采用全麻,患者手术时间均在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20-50ml,其中有3例并反眶内血肿,通过及时取出鼻腔填塞膨胀海绵后症状有所改善,4天左右恢复正常。

3护理

31术前护理术前做好患者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生活自理能力,耐受能力,病情,疼痛情况等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合适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为医生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术前鼻窦CT检查,鼻内窥镜检查,术前常规血标本检查等收集各种检查数据,术前为患者剃胡须,清洁鼻腔,剪鼻毛等,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手术方式,目的及术后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其放松心情。

32术后护理①护理。神经阻滞麻醉下的病人可取半坐卧位或平卧位,全麻病人去枕平卧,六小时清醒后给予半坐卧位,避免过度劳累,以减少出血。②鼻腔与口腔护理。严密观察患者鼻腔出血情况,告知患者不要紧张,嘱其患者少说话,多卧床休息,禁食辛辣刺激性,过烫食物,不要用力拧鼻涕或大声打喷嚏,如口腔有血性渗出物,嘱其吐出不要咽下,避免发生胃肠道反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嘱其多饮水,如发生异常现象及时通知医生。术后48h开始往鼻腔滴石蜡油以检查术后72h取出鼻腔填塞物的疼痛,术后72h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16万单位+地塞米松10mg行鼻腔冲洗干痂和鼻腔分泌物,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

33出院前的护理宣教出院前教会患者如何冲洗鼻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保持空气的湿度,3个月后来我科复查,并告知患者复查的重要性,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保持心情愉悦,养成良好的鼻腔卫生习惯。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