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成阳 71200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基础设施、运算能力等的使用权,在虚拟的环境里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 云平台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0625-7040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云计算辅助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云计算里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来,运用其协作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低碳、高效的教学特点,研究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效果;并以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上开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实践环境、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搭建基于百会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云平台

顾名思义,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们可以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者可以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至于这种平台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称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rnand platform)、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等等,如图1所示。但无论称呼它什么,这种新的支持应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许多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开展课堂教学,如Google云、新浪云、百会云、好看簿等。有技术功底的开发人员则可利用开源项目如lOgen、Euca一lyptus、Enomalism创建私有云,帮助学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结合。

2、百会云平台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很多款非常实用的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百会在线办公(写写、格格、秀秀)、云邮箱、论坛、笔记本、文档存储与协作、即时通讯、日历、联系人、便签及为创造者准备的云开发平台等。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献,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特征如下:

1、课程内容多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实训内容多

该门课程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操作,练得多自然体会就深刻,这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一直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实训练习,学生难免进入倦怠期,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

3、应用软件安装局限

学生目前使用计算机的首选依然是网吧,而通常网吧不提供安装OFFICE软件,这又使得学生的课后练习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注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方案设计

1、学生分析

由于笔者在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担任代课教师,所带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实践对象选择了该校会计系会计与审计二班的学生,共有53人。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王津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编教程》(第2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在具体实践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10%的学习者有过混和协作学习的经历,70%的学习者认为混和协作学习比自主学习好,95%的学习者对混和协作学习感兴趣并愿意参加。

2、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使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更便于操作,笔者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混和协作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教师可以参照设计方案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设计原则

(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3)分组学习,团体协作;(4)学生有“被需要感”;(5)将被动授课变为主动求知。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四、总结

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3+5”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输入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和互动化。本文主要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仓储管理实务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1 高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分析

1.1 课程定位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此课程之前已开设货物学、物流基础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基础,在此课程后开设了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所以该课程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仓储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还能懂管理知识,它对物流管理专业仓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2 学情分析

仓储管理实务授课的学生是物流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开设时间是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共96学时。该学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强,对新知识掌握速度快,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差,对重点、难点问题不会认真钻研,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从高中刚进入大学,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技能操作动手能力不强。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该课程选用了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规划教材。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学,本课程创建了仓储管理实务微信平台,建立了仓储管理实务名师空间课堂,让学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时时学,按需学,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突破重难点。

1.3 教学内容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课程以某一企业的实际案例项目为依托,结合W生的特点,设计了两大项目,即某一企业货物入库作业管理和某一企业货物出库作业管理。每个项目以货物的仓储作业工作流程为主线,共设计17个子项目。本文将以子项目货物入库作业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该子项目是第一个大项目中的第六个子项目,共12课时。

2 基于“3+5”模式的课程信息化教学组织设计

在全球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所学项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货物入库作业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了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利用了世界大学城网上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采用任务引领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参观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飞信、QQ、仓储管理软件、仿真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设计,本文提出了“3+5”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2.1 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过程

课前,为了让学生熟知授课内容,利用飞信、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将授课的基本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登陆世界大学城,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学习任务,查找资料,小组讨论。

课上,通过教学课件导出某公司的入库案例资料,明确任务,即物流中心接到的一批货物将进行入库操作,完成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任务。

课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世界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测试,检查学习效果,深化所学知识。三阶段教学过程情况见表1。

2.2 采用“情境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考核评价+学结”的五步法设计

情境导入环节,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即物流中心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此时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完成入库的作业流程,存在很多疑问。因此,利用视频播放某一企业的入库作业操作流程,通过视频的观看与讲解,让学生从感官上有所认识,为后期的讨论打基础。

项目分析环节,通过明确任务,视频初步讲解,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网上查资料,明确每位同学的岗位角色与职责任务;也可播放以前学生规范操作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分析其作业环节,为后期的方案设计做准备。

项目实施环节,通过小组明确任务、成员分工、网上查找资料等环节,让学生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教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对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解除学生疑惑。同时,还可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企业专家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答疑,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入库操作流程,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以电子档形式提交,并制作PPT,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汇报,将设计结果进行展示。

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完成了入库作业设计方案,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本项目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模式。教师根据项目设计完成情况表,对学生入库设计进行打分,成绩占40%。学生互评成绩比例占30%。采用世界大学城的在线考试测评平成知识点考核,成绩比例占30%。

学结环节,以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自主完成知识检测,以世界大学城科研苑、群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五步法教学设计情况见表2所示。

3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成果

仓储管理实务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肯定。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了重难点,使物流管理专业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志颖.基于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李焦明.高职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6(3).

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混合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

综观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教学设计的发展与学习理论的发展紧密相关,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而这几种学习理论并不是一种替代的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影响巨大,并由此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观。这几种学习理论都有科学的一面,同样也有局限性的一面。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不是万能的,并不存在绝对优或绝对劣的教学。由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而笔者在此要探索的是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何为混合学习理论?目前关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定义各持观点,就笔者个人观点,较倾向于何克抗教授关于混合学习的定义。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

混合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将传统的教学理论与现在网络教学相融合,实现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多种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正如黄荣怀教授所说,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重点关注特定学习目标的成果,并针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根据“合适”的个人学习风格、传递“合适”的技能,对媒体通信(什么时候使用面对面,什么时候使用网络)的选择非常重要。[2]

笔者结合混合学习理论的学习分析,利用混合学习理论作指导,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此笔者以信息技术课程之一的《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为例,开发基于混合学习的《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预先分析;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评价与总结。

第一部分:混合学习教学设计预先分析

一、对学习者的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职校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中职生对知识类的学习认知活动缺乏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富有感官刺激与惊险好奇的、能满足他们感官需求的活动和事物。《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从预备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已经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也有较大兴趣。通过一年的学习,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将不同的专业知识融入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课程内容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办公软件的知识技能。本方案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教学设计方案。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在Office Word 2007中的文字及段落基本排版、页面设置、表格制作与插入、图文混排等。学生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具有专业特色气息、页面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审美意向的“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

三、对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分析。

确定混合式学习需要的技术性的支持。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根据混合学习的特点,媒体的选择分为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媒体有课本、课件、计算机、投影仪;网络学习中,笔者使用Office FrontPage制作教学网站。以此建立了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课程的学习支持平台。该平台分为课程导入(引言)、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在线交流(讨论区)、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

笔者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还有传统和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网站的“引言”模块进行课程导入,通过给学生演示模块里面精美的“电子报”成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模块给学生分组并分工。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网站平台的“过程”模块中的指导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上网搜索、面对面采访等方式收集资料,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按角色要求提交已经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由教师在“评价”综合评价并进行总结。另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教师通过“讨论区”模块和在线交流工具(E-mail、QQ群、微信群)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安排适当时机再进行面对面讲授或在线实时讲授。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主导-主体相结合;2、集体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3、传统的评价方式与网络的评价方式相结合。

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 1、配备投影仪的网络课室、图书馆;2、相关专业老师的联系方式;3、一些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1课时):动员和培训。

教师活动:

1、在教学网站展示几份已完成的符合学生审美角度的“电子报”作品,激起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致。

2、强调制作“电子报”所需运用到的知识点及制作步骤。

学生活动:

1、欣赏所演示的作品,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2、对老师所强调的步骤和知识点做好笔记。

第二阶段(1课时): 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2、成立课题组;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教师活动:

1、布置任务:制作“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

2、指导学生分组;鼓励小组长充当好“小领导”角色;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3、在教学网站的“过程” 模块设计“小组成员分工表”;在“过程” 模块设计“任务完成进度表”。

学生活动:

1、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

2、学生自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各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工。包括:收集资料、采访、编辑、排版美化等。

3、各小组根据分工进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构思,并且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个人分工,大体形成组内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并填写“小组成员分工表”上交到老师的教学网站的“过程” 模块。

第三阶段(6~8课时):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活动:

1、利用图书馆查阅、网络搜索采访等方法收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料。

2、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充分运用所的Word知识,进行文字录入、页面设计、图文混排、美化等工作,设计编排出赏心悦目的版面,并设计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品名称。

3、各小组长每周按时把“任务完成进度表”提交到教学网站的“过程模块”。

4、各小组成果展示,讨论各种在研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解决方案,总结每小组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筛选收集的资料。

2、在学生的电子报制作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

3、及时对“任务完成进度表”做出评价,并在“评价”模块中呈现(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完成进度,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4、各小组成果展出时,对各小组的“专业电子报”亮点给予表扬,并对各组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方案。(总结性评价)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与总结

把传统评价方式与网络评价方式(教学网站的“评价”和“总结”模块中实现)结合起来,具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个阶段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记录和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包括个人最后完成的任务成果和小组的绩效、成果等。在本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次对本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原“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进行修正。进一步思考怎样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学习对象,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并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评价,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策略和方式。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本思想是面对面教学(Off line, 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E-learning)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的整合[3]。混合式学习的提出为教育技术理论注入了新鲜元素,为学习过程中各种因素最有效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2] 黄荣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3] 李克东、赵建华主编,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6月

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管理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国家发展“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翻转课堂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翻转课堂在全国各学校正在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寻找和发现相关的资源并进行学习。智能手机以及手机网络的发展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更加灵活方便。

1.1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的翻转课堂也叫“反转课堂”、“颠倒课堂”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调换的教学形式。其特点是课外时间学生由传统的学生完成作业转换成学生通过相应的方式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或者是协助学习并把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提出与记录;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转变成由教师辅助和同学的协助完成相应的项目或者疑问知识点的解答。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导师,课堂的主宰不再是老师而变成了学生,真正做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微课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为5―10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视频可以称之为 “微课例”。

(2)教学内容专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视频的问题专一,主题突出,主要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具体的操作来完成视频的录制,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mp4、rmvb、wmv、avi、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学习,查看教学文档、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PAD等)上实现移动学习。

2.《计算机应用技术》_Access数据库管理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技术》_Access数据库管理课程特点是我校经管类学生大一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必修课,2学分,32学时。

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项目式的方式进行,课程全部在机房内进行,课堂主要通过老师操作讲解和学生的操作练习完成,教师在操作讲解时通过极域广播软件广播给学生,操作讲解完后结束广播由学生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指导解决,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广播软件进行统一讲解。

3.《计算机应用技术》_Access数据库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_Access数据库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主要包含课前知识的传递与学习、课中知识的吸收内化和课后知识的复习巩固三部分。翻转课堂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

教师根教学大纲要求确定好教学目标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案;第二,选取课程的四次上课内容为翻转课堂教学,完成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并针对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微视频在云班课平台进行以供学生进行学习。第三,学生通过云班课平台学习相应的视频并利用思考练习对自己知识点学习的情况进行自我检测。第四,课堂上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自己的疑问点并完成相应的操作进行知识的吸收内化与提高。

3.1课前知识的传递与学习

教师根据开学初制定的翻转课堂计划以及大纲要求,完成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并对相关知识点完成视频的制作以及思考练习等教学资源。教师在翻转课前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教学资源的,本学期该课程老师主要是使用蓝墨云班课进行班级的管理,所以教师在云班课中进行教学资源的并通过云班课提醒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在线学习相关的知识点视频并通过思考练习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云班课可以查看每位学生视频的学习情况并实时提醒没有进行学习的同学进行学习。

3.2课中知识的吸收内化

课中主要分四部分进行,分别是:答疑解惑、知识检测、内化提高、成绩评定。

(1)答疑解惑。教师针对学生课前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点进行解答,当然也可以是同学进行解答,教师进行总结补充。教师可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并进行解答相应的疑问。

(2)知识检测。教师给各小组分派不同的操作任务,让各小组独立完成并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检测小组成员课前知识的掌握情况。

(3)内化提高。教师给各小组一定的提高操作题目。通过查看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来检验各小组知识的吸收内化情况。

(4)成绩评定。每次翻转课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课前知识学习得分、课中小组得分、内化提高得分。

教师通过云班课平台获取每位学生视频学习的情况并进行打分;课中教师根据每小组操作的情况给小组进行打分,然后由小组长根据每位成员的贡献度给每位成员进行打分;教师根据每小组内化提高部分的操作进行小组打分再由每个小组长根据组员的贡献度对组员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将三部分分数进行综合得到每位学生该次翻转课堂的得分。最后教师将四次翻转课成绩进行综合并折算到期末成绩中。

3.3课后知识的复习巩固

课程结束教师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

4.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被重视并被广泛的应用,这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应当前形式的一种值得应用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并进行改进完善,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

一、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和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将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1)通过行动研究法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实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行动研究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教学设计把教学问题的解决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而行动研究则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的土壤。

(2)通过行动研究法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一方面教学设计为行动研究提供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行动研究为教学设计方案提供实践尝试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通过反思使行动研究法贯穿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反思是最重要的步骤,也是贯穿教学设计始终的。当行动研究法融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时,教师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可以尝试把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践,同时,可以再进行反思,从而为教学设计方案的修改提供参考。

二、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在相关的教学文献中,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关于行动研究程序的建议,许多学者都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理想的程序模式。其中,卢因提出的“螺旋循环”的模式影响最大,后来的多数学者都受到他的影响,而迪金大学行动研究模式是将行动研究的各个环节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并用实例进行说明,使模式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

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以及课堂实践,根据行动研究基本特征和行动研究法的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提出行动研究法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行动研究法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的一般模式

这种一般模式吸取了行动研究法的优点,结合了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其它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以“问题”作为中心;(2)强调对行动全过程的“监控”;(3)注意资料的收集;(4)强调教学反思。这个一般模式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把它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虽缺乏一定的逻辑性,但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能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逐步完善它,并能在解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时发挥一定的作用。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一般模式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将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教学目标;(2)参考理论,协作讨论,制定方案;(3)教学行动;(4)教学反思;(5)方案总结。

三、行动研究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通过调查研究及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喜欢用计算机,特别是网络聊天和游戏,但对教学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二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的合作意识相对比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存在合作意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笔者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行动研究法为手段,运用教学设计中的相关方法,将一般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希望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一: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1.发现问题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从网络上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具体体现。《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正是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利用搜索引擎有效地获取信息。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热衷于搜索引擎的学习,对网络的认识仅限于QQ聊天、听歌、网络游戏,不善于利用网络来获取学习资源。如何让学生学会从因特网上正确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是关键。

2.制定方案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先讲解搜索引擎的种类以及搜索引擎的一些技巧,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进一步强化,这样显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能力的目的没有得到落实。新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和新课程教学要求,笔者决定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深、更广地参与学习活动。

3.教学行动

(1)课题导入。播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相关Flash,利用网络教学系统播放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问:“你们知道奥运会的来历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理念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情绪可能会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纪律需要控制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2)课程实施。

第一,试一试。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利用因特网查一查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已有水平及学生个体差异,同时,让先查到的学生汇报自己的搜索结果和查找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常用的网络查询方法: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网页,查询在线数据库。

第二,想一想。询问学生,用的最多的是哪种方法。

第三,学一学。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

师生共同总结出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搜狐、新浪、雅虎、网易等。

第四,比一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不同的搜索方法查询答案,先查到的可以举手向老师示意回答。答对的,给所在组加十分,答错者扣十分,其他小组继续回答。整个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一轮结束后,改用其它搜索引擎,利用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比较结果的变化。

第五,想一想。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心得体会,想一想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第六,练一练。给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多种搜索引擎,共同完成信息查询,再总结比较不同搜索引擎查询的差异。

4.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学生都表示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但由于是在机房上课,学生自主时间较多,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而且各个小组的参与程度不同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讨论的时间不能完全控制好。

5.方案总结

在课堂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随时调动课堂气氛。

(二)案例二:制作班级网页

1.发现问题

我国大部分学校仍旧实行的是“应试教学”方法,学生在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残酷的考试评价制度使学生不得不加入到竞争的大军中。他们求胜心切,往往拒绝合作,甚至破坏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荡然无存。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大都学会了如何上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直接的人与人交往机会减少了,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2.制定方案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媒体信息加工的一般方法,将这些方法进行综合,利用FrontPage为工具制作班级网页,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合作,增强班级荣誉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行为

(1)课前准备。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5人。如小组人数过多,小组成员会相互推卸责任,不能使每一位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

(2)创设情景。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屏幕教学,首先展示学校主页,并在网络上搜索其他一些班级网站,让学生欣赏。通过观察、欣赏、回忆等一系列从感官到内心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

(3)引发课题。引导学生回忆FrontPage的各个菜单的使用,并导出本节课的课题:制作班级网站。这时要明确各小组的任务,让学生理解任务的内容和性质。同时,对作品提出要求:作品要有背景、文字、音乐、各种格式的图片、动画、动态字幕、超链接,等等。

(4)自主创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作品的主题、栏目。学生个人围绕主题以及栏目,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评价和筛选,并进一步搜集补充信息,讨论、规划、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小组分工合作,根据表现信息的需要,选择恰当工具,分别对声音、图片、图像、动画等素材进行处理。每个人完成自己负责的栏目的作品制作,小组内开展自评、互评,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完善。小组合作,把各栏目的作品合并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提高。

(5)经验交流。要求各小组把作品上传,组长向全班同学介绍作品内容及设计思路,组员进行补充。经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加深印象、取长补短。

(6)自我完善。小组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协作调整,修改完善作品。

4.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控制课堂纪律。

5.方案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尝试实践,提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但这种意识不能仅仅限于信息技术课或是其他课程的某一次课堂中,我们需要创设更多的合作情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其逐步树立合作观念,形成合作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思考与展望

行动研究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可行的,但还处于尝试阶段,相关的操作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地改进完善。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地以实践检验教学,以教学改进实践,才能真正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行动研究法”构筑的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课堂,探索出一条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的途径,打造了一个教研互动、相互促进的开放式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行动研究只是一种方法,只有将它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在教学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教学者所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宏松.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之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

发展[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2]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1 开办本专业的条件

1.1 技术条件

开办本专业应具备通畅的传输渠道,拥有卫星电视收视系统设备、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应具备安装SQL Server2000、VB,NE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环境要求,人手一机)、面授辅导教室、教学实习基地等。

1.2 师资条件

地州电大要配备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要具有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课程师资培训。地州电大要利用当地普通高校的力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备课、观摩教学等活动,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 教学组织形式

2.1 入学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必须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入学教育时,要组织学生收看新疆电大统设的“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电视直播课,让学生了解远程学习的模式,接受支持服务系统,为学好本专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2 “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本专业的试点采用“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组织形式,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通过成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展开对课程重点、难点、作业和实验的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对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2.3 分级教学、分级辅导

新疆电大课程主讲教师和主持教师分别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授课、辅导和答疑。各地州教学点课程辅导教师根据新疆电大资源及本省实际,制定课程教学安排,并制作部分资源,进行教学集中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新疆电大。

3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3.1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课程的主要媒体,是其它教学媒体的基础和核心。本专业的文字教材均为新建资源,其内容分为基础和实训两部分,基础部分讲授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和适应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尽量与IT产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实训部分与基础部分的内容紧密配合,按照知识层次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实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

(2)音像教材。选聘教学第一线并具有IT项目开发经验的高校优秀教师或IT领域资深项目开发专家担任课程的主讲,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录像教材重点表现课程的重点、难点。有些课程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系统讲授或直接制作IP课件。各地州电大可根据需要安排集体收看录像教材。

(3)CAI课件及自测盘。CAI课件(单机版或网络版)内容与文字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复习、练习与自测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个别化、交互性学习的途径。

3.2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1)教学服务。通过新疆电大在线学习网及时提供课程教学信息、教学要求、教学进度、例题解析、教学辅导、作业答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问题的答案,通过在线论坛开展学习讨论,弥补远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不足问题,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在线自主学习与个别化教育的环境。

(2)远程辅导。课程主讲教师提供课程的集中辅导,以直播课堂或网上直播方式播出,统设必修课程首次开设时,安排1~2次直播课堂,其余根据课程教学情况而定。远程辅导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解答。各地州电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电话和E-mail实时提问。

(3)面授辅导。试点单位的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应选择学生方便的时间安排到校集中讲解、答疑。集中面授辅导除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适量讲解和答疑以外,更应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指导。

4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

4.1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在主要课程中启动开放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设置较多的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主要课程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占60%。

4.2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增加学生开放性实验的内容和时间,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学生专业教学创新基地,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人员、场地、设备等现有条件,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模仿软件项目开发团体开发软件的过程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系统分析和实际实现的能力。

5 实验和考试

5.1 实训和实验

本专业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实验所占学时比例较高,各地州电大应建立好实践教学平台,保证开出各门课程的实训及实验,有条件的地州电大要和地州的IT企业单位或高校合作,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要求。各地州电大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实践环节,严格把关,未做实训、实验或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课程期末终结性考试。

5.2 课程考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形成性考核由课程作业和实训(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统设必修课程的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其它课程的平时作业由新疆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布置;课程实验按照中央电大制定的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或要求)组织实施。各门课程形成性考核所占比例,见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或考核说明。

终结性考试为期末一次性考试,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80%。网络实用技术基础等五门课程与其他统设课一样,采用闭卷笔试,包括课程基础和课程实训两部分内容。本专业的统设课,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现无纸化考试(见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或考核说明)。

6 总结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探讨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职责。本文从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在专业的学科建设、方向调整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与创新,以培养适合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