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手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视眼手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视眼手术

近视眼手术范文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由前苏联著名眼科专家费奥德罗夫教授率先于1979年报道介绍,后经眼科界共同努力及医疗实践,逐步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此手术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近视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我国一些地区的医院也逐渐开展应用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是一种高精密度的显微手术,必须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熟练的手术技能,才能保证手术效果。此外,对于本手术治疗近视的一些具体问题,国内外尚存在争议。有些问题通过仪器设备的改进,操作技术的提高以及较长期的实践、观察,已逐步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下面就近视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些简单的介绍:

一、手术基本原理和必备条件

手术是在角膜中心视区(直径为3~4毫米的角膜中心部分)之外的角膜上,根据不同屈光度作4~12条规则的、深达角膜全厚85~90%的放射状切口,使角膜中央变得平坦,曲折率降低,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如此精细准确的操作,单凭“经验”和“感觉”是达不到要求的。俄国费奥德罗夫教授曾说: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中,我们认识到该手术由于所用的金刚石刀尖非常锐利,切开角膜组织时,像是刀在水中或豆腐中划痕,毫无阻力感,其结果仅是将组织划分开,而不是损伤组织分子。这种分离可以促使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胶原分子再生,因此对角膜损伤不大。切口愈合后肉眼很难看到痕迹。鉴于手术精细、准确的要求,眼科医生除必须掌握有关理论和操作技术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同轴光的手术显微镜;②超声角膜测厚仪;⑧微调显微手术刀(用金刚石或红宝石制作);④角膜中心视区定位器,⑤放射状切口标记器;⑥手术计算参数公式表。手术前要将受术者的屈光度数、角膜屈率半径、眼压、年龄、性别等参数代入公式,算出角膜中心视区的大小,再用角膜测厚仪测出角膜厚度,调整微调显微手术刀的切割深度和确定需要的切口刀数,使手术操作达到要求,保证切口整齐均匀、深度适宜。

二、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般讲,以下情况的近视患者可以考虑实施手术:①年龄在18~45岁的单纯近视者。②近两年来近视度数比较稳定者。⑧近视度数在2.00~6.00度之间者,效果最佳。超过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行手术可改善近视的程度。④散光度在2.00度以下,可用镜片矫正者。⑤两眼近视度数相差很大,且不适合戴隐形眼镜者。⑥因工作需要不适合戴框架眼镜者。

有以下情况者不适宜做手术:①18岁以下尚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②手术后必须立即长期紧张从事近距离工作者。③从事强对抗性项目的运动员。④弱视且视力无法矫正者。⑤凡患有外眼炎症性疾病、复发性角膜炎、未能控制的青光眼、色素膜炎、白内障、干眼病以及患有影响角膜伤口愈合的全身病,如糖尿病、胶原病等的患者均不宜作此手术。

总之,手术并不适用于所有近视患者,手术对象必须要经过精细地选择,并一定要考虑到患者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分析接受此种手术的利弊之比。术前还应将手术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事求是地向患者讲明,在取得他们理解和同意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手术。

三、手术的效果评价

手术效果应以手术6个月以后的远期疗效为依据。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很多,病人的个体变异幅度、原有屈光度、角膜曲率、基础眼压、术后自我护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最终效果。至于手术的设计和操作,更直接与效果有关,如中央视区的直径,切口深度、数目、方向以及术后的包扎压力等,都会影响效果。

据对目前国内外开展此项手术的总体水平分析,术前为5.00度以下的近视者,术后约有50%的人裸眼视力可增至1.0以上,30%达到0.5~0.9,20%为0.4以下。一般而言,此手术对低、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提高有较理想的效果,术后视力的增进比较稳定可靠。

四、手术的并发症

即便具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做这种手术也并非是万无一失的,仍然有可能发生以下并发症:

①术后视力波动,不稳定;②屈光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③角膜穿孔、感染;④角膜炎或溃疡、新生血管;⑤眼内感染等。

此外,术后有的患者有眩光感觉,据国内某医院报告,发生率约占11.9%。手术中虽角膜切口疤痕很细,而且不进入中央视区,但在黑暗环境下瞳孔扩大时,迎面或侧面来的强光仍可造成疤痕区的漫射,引起眩光感,干扰视线。这对夜间驾驶车辆或在灯光下从事精密工作者会带来不便。因此,除要求手术时注意保留直径不小于3毫米的角膜中央视区外,在选择手术对象时还应考虑到他们的职业和工作环境。

近视眼手术范文2

第一,在做万激光治疗近视手术之后是一定要注意一些事项的,在手术后2周内洗头洗脸时不宜将水溅入眼内,不宜揉眼。

第二,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后1周内不进夜总会及舞厅,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眼部不适),1周后饮食无特殊要求。

第三,在做完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后2天内要戴上挡风眼镜或太阳眼镜,睡觉时请戴眼罩保护术眼以免外力导致角膜瓣移位。还有就是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后请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眼睛的精细工作,避免长时间阅读,看电视等等,以免引起视力疲劳,影响手术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近视眼手术范文3

/

关键词: 吸氧腐蚀;析氢腐蚀;手持技术;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是在原电池内容的基础上所展开的,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钢铁的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尽管传统的对比实验已进行了较多的实验改进来缩短反应时间,使反应现象更加明显,但是只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定性的分析,仍无法将二者定量地反映出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的概念。由于在金属的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的过程中,不仅伴随着物质浓度的变化,而且还伴随着压强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电子传感器捕捉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利用手持技术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的概念,解决学生的迷思概念问题。

1 实验原理

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当在钢铁表面形成的电解质溶液薄膜呈酸性时发生析氢腐蚀[1],反应如下:

负极:Fe-2e-=Fe2+(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Fe+2H+=Fe2++H2

当在钢铁表面形成的电解质溶液薄膜呈中性或酸性很弱,且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时发生吸氧腐蚀,反应如下:

负极:2Fe-4e-=2Fe2+(氧化反应)

正极:2H2O+O2+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Fe+O2+2H2O=2Fe(OH)2

进一步反应:4Fe(OH)2+O2+2H2O=4Fe(OH)3,

2Fe(OH)3=Fe2O3?xH2O+(3-x)H2O

根据上述原理,本实验主要利用氧气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压强变化和氧气浓度变化,并利用pH传感器测定吸氧腐蚀反应前后溶液的pH。通过计算机和数字采集器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并通过相应软件进行实验分析。

2 实验用品与仪器

炭粉、还原铁粉、2 mol/L盐酸溶液、2 mol/L醋酸溶液、2 mol/L氯化钠溶液[2,3]、橡皮塞、乳胶管、导气管、止水夹、三口烧瓶。

本实验采用pasco公司的数字采集器、datastudio数据采集软件、氧气传感器以及压强传感器。

(1)用USB数据线将计算机与数字采集器连接起来。

(2)将氧气传感器、压强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

(3)三口瓶的左端接入带止水夹导气管的单孔胶塞(以便调节内外压平衡),中间用单孔胶塞将三口瓶与氧气传感器连接,右端用单孔胶塞将压强传感器与三口瓶连接。

4 实验过程

4.1 在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

(1)取下三口瓶,用滴管滴取2 mol/L的氯化钠溶液,均匀的润湿三口烧瓶的内壁2~3次,将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三口瓶中,沿同一方向转动,使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均匀地粘附在三口烧瓶的内壁上[4,5],迅速地塞紧各个单孔胶塞,打开止水夹调节内外压平衡后,关闭止水夹。

(2)数据图像纵轴选择O2浓度(%)(体积分数),横轴选择时间,开启仪器采集数据,采集氧气浓度和压强变化情况(见图2、图3)。

(3)保存数据。

(4)实验结果及讨论:通过图2可以看出,本次测量中,瓶内空气中氧气浓度为21.0%,50s后为20.8%,500s后为20.0%,氧气的浓度在不断地缓慢减少,利用氧气传感器可使我们在较短时间内看出变化趋势。通过图3可以看出,此时瓶内初始测量压强为100957Pa(由于加完试剂塞紧胶塞等过程中瓶内的反应已经进行,所以导致瓶内初始的测量压强略小于理论压强值),随着氧气浓度的减小,压强也在下降,50s后瓶内压强降为100699Pa,10min内瓶内压强共下降了1080Pa。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我们可以发现,氧气浓度的下降量不仅是由于吸氧腐蚀的发生而造成的,在后续的反应中,氢氧化亚铁转化为氢氧化铁的过程中也消耗了部分氧气,所以紧靠氧气浓度的变化还不足以完全说明是否发生了吸氧腐蚀。因此,我们还通过pH传感器检测pH的变化来证明确实发生了吸氧腐蚀。经检测,如图4所示,反应前溶液的pH为6.8,反应后经过滤,测得滤液的pH为9.5,正是由于吸氧腐蚀的发生,从而造成了三口瓶内溶液pH的升高。由此可以得出,在中性条件时主要发生吸氧腐蚀,而且吸氧腐蚀是缓慢进行的。

4.2 酸性较弱条件下同时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4.2.1 定性实验

取一支小试管,滴入5 mL 2 mol/L的醋酸溶液,加入适量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4.2.2 定量实验

(1)取下三口瓶,用滴管滴取2 mol/L的醋酸溶液,均匀的润湿三口烧瓶的内壁2~3次,将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三口瓶中,沿同一方向转动,使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均匀地粘附在三口烧瓶的内壁上,迅速地塞紧各个单孔胶塞,打开止水夹调节内外压平衡后,关闭止水夹。

(2)数据图像纵轴选择O2浓度(%)(体积分数),横轴选择时间,开启仪器采集数据,采集氧气浓度和压强变化情况(见图5、图6)。

(3)保存数据。

4.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由于没有直接测量氢气浓度的传感器,本实验中采取测量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和观察小试管内金属与弱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的方法来说明氢气浓度的变化。

定性观察可见,小试管内有气泡冒出,可以断定容器内有析氢腐蚀发生。

在定量研究中,如图5所示,当电解质溶液为醋酸溶液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浓度逐渐缓慢减少,说明瓶内消耗了部分氧气,可知有吸氧腐蚀发生;如图6所示,在10min内,瓶内压强由起始的101075Pa下降到100626Pa,共下降了449Pa。正是由于三口瓶内同时发生了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所以导致了瓶内压强的下降幅度小于实验1中压强的下降幅度。由此可以看出,当电解质溶液为弱酸条件时,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同时发生。

4.3 酸性较强条件下以析氢腐蚀为主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 mL 2 mol/L的盐酸溶液和等量的0.22 g铁粉,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炭粉,将两支试管同时连接上两个压强传感器,得到如下数据:

(2)仅将实验1中的“2 mol/L的氯化钠溶液”改为“2 mol/L盐酸溶液”,其他操作步骤与实验1完全相同。实验结果如图8、图9所示:

(3)实验结果及讨论:在较短的时间内可明显地观察到步骤(1)中两支试管内均有气泡冒出。由图7可知,铁粉和盐酸反应发生化学腐蚀,试管内压强在60s内上升了4288Pa,而加入炭粉后,试管内压强值始终大于不加炭粉的试管的压强值,且压强上升得更高,在60s内上升了7316Pa,这说明加了炭粉的试管不仅仅发生了化学腐蚀,还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即析氢腐蚀。从图8和图9可以看出,在实验过程中,容器内的压强不断上升,50s内压强便上升了2435Pa,600s内上升了11244Pa,可知有氢气生成,瓶内总的分子数增加,但是由于瓶内氧气的分子数不变,所以氧气的体积浓度也呈略微的下降趋势。再结合步骤(1)中的实验结论,可以得出,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电化学腐蚀主要以析氢腐蚀为主,且腐蚀速度快于吸氧腐蚀。

5 实验小结

通过设计三组演示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可便捷地测定实验过程中氧气浓度和压强的微弱变化以及吸氧腐蚀中溶液pH的变化,明确提出金属铁的电化学腐蚀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酸性较强条件下以析氢腐蚀为主,在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在弱酸性条件下,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是同时发生的。在一组比较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反应速率的学生实验中,说明应用现代的实验手段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4.

[2]陶俞佳,李桂林.吸氧腐蚀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学,2009,(6):26~27.

[3]雷和平,刘英丽.铁的吸氧腐蚀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09,(8):49~50.

近视眼手术范文4

1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

翼状胬肉手术传统术式有:胬肉单纯切除术、胬肉结膜下埋入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等。胬肉单纯切除术:适应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影响患眼视功能者,或对白内障、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者。常规的翼状胬肉切除方法以单纯手术切除为主,虽然手术简单易行,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有的可高达24%至89%不等[1]。胬肉结膜下埋入术:适应于胬肉较薄、充血较轻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虽然容易,但术后局部易形成皱褶,较肥厚,易复发,目前已很少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适应于翼状胬肉较大且充血肥厚、生长较快者,或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缺失较多者。此手术方法操作比较复杂,耗时长,并有一定难度,且用于移植的结膜瓣容易卷缩,特别要防止正反面颠倒,但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传统术式没有解决恢复手术区角膜缘的正常功能,胬肉切除术后造成角膜上皮缺损,其相应处的角膜缘前层组织亦遭到破坏,由于手术的刺激,使结膜上皮细胞增生加快,在角膜上皮得不到及时修复的情况下,结膜上皮作为角膜上皮的替代组织侵入角膜,使角膜上皮结膜化,从而导致胬肉术后复发。这是术后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

2单纯胬肉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

丝裂霉素C(MMC)是20年前在日本发现的一种从头状链霉素中提取的抗肿瘤药物,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增殖[2],病理研究已经证实,翼状胬肉主要是大量的增殖纤维而引起的相应疾病症。术后应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可降低胬肉的复发率,但一部分患者术后反应较重,结膜充血、红肿,磨痛感明显,在研究中1例患者术后巩膜出现坏死。虽然严重并发症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应引起重视,当然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药物浓度较高,用药时间较长以及局部药物蓄积密切相关,所以不能过度使用丝裂霉素。尤其对复发性胬肉巩膜变薄者更应慎重。

3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角膜缘干细胞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近10年来这一领域得到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有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与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有关。健康的角膜缘上皮干细胞是角膜上皮更新和修复的来源,在角膜上皮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是角膜与球结膜之间的栏栅。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和破坏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3]。

根据干细胞的概念,在以角膜缘部干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为特点疾病的治疗中,采用更新或移植干细胞应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手段。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不仅能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正常的角膜缘干细胞,而且维持角膜表面的完整性,恢复角膜透明性。同时抑制结膜上皮细胞生长,有效地阻止异常组织和浅层新生血管侵入角膜,在防止翼状胬肉的再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具有病变组织清除彻底,角膜创伤小,创面修复较快的特点,并且安全无排斥反应,术眼刺激症状少,炎症反应轻,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自从开展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以来,大大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治愈率。

4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

羊膜是一层薄而半透明的组织,是人体中最厚的基底膜,其作为眼表重建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羊膜的基底膜与眼表上皮基底层组织成分相近[5]。羊膜抗原性极低,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新生血管和疤痕形成,维持眼表细胞的表型和提供光滑表面以利干细胞生长。这些特点是羊膜环境可降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因素,并且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通过羊膜移植,能为眼表重建提供健康的上皮下基质环境,促进正常上皮细胞的移行、黏附和分化[6]。同时羊膜与组织黏附后,能抑制一些细胞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纤维组织的增生[7]。此外,羊膜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8]。因此,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可以有效阻止翼状胬肉的复发,防止睑球粘连的发生。

5总结

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很多,但术后的复发率较高,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不仅投药方式复杂,还可能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如上皮延迟愈合及巩膜溃疡等[9]。羊膜移植目的在于恢复角膜缘基质微环境,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于恢复角膜缘干细胞的数量,因而两种手术方法均可行。但羊膜在术前筛选、取材、保存方面比较麻烦,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系自体眼表组织移植,取材方便,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较快,取材处结膜术后可恢复原状,不影响以后的白内障或青光眼手术,因而更为术者所青睐。另外尚有其他手术方式,如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及平阳霉素等;国内外新开展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应用组织粘合剂,省却缝线的麻烦,更加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痛苦;目前较前沿的研究是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前景看好。以上各种手术方式治疗各种各样的复杂性的复发性的胬肉,疗效尚待进一步的观察。

参考文献

1Prabhasawat P,Batonk,Burkett G,et al.Camparison of conjunc-tival autografts,amniotic membrane grafts,and primary closure for pterygium excision[J].Ophthalmology,1997,104:974

2陈祖基.实用眼科药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6

3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1

4魏俊,刘翠娥,李超英.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2):157

5Shimazaki J,Yang HK,Tsubota K.Amniotic membrane trans plantation for ocular surface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uth chemical and thermal burns[J].Ophthalmology,1997,104(12):2068-2075

6李瑾,范先群.羊膜移植基础及眼科临床[J].眼科新进展,2001,21(10):383-385

7Tseng SC,Li DQ,Ma X.Sup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soforms,TGF-βreceptor type-Ⅱ,and myofibr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 culture human corneal and limbal fibroblasts by amniotic membrance matrix[J].J Cell Physiol,1999,179(3):325-335

8Shao CK,Sima J,Zhang SX,et al.Suppression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by PEDF Release from Human Amniotic Membranes[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 2004,45(6):1758-1762

近视眼手术范文5

关键词:脚手架;铝合金龙骨;建筑施工

引言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传统的脚手架普遍采用工字钢和木龙骨,其在施工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和缺陷:一是主龙骨通常采用14号工字钢,因其自重大,工人的操作难度大,搭设效率低,安全隐患大,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高。而且工字钢长度规格较为单一,长一般为6m、9m、12m,在施工现场需根据实际情况切断,造成材料损耗率增大。二是次龙骨采用100mm×100mm的方木,其承载力较小,刚度小,能耗大,周转次数少,一次性摊销大,也不符合国家以钢代木的政策导向。而且方木长度规格比较单一,长一般为4m,在施工现场需根据实际情况切断或接长,造成材料损耗率增大。针对现有脚手架存在的问题,在我公司施工的晋中市城区东、南外环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某桥梁工程施工中,根据该工程工期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最终尝试在脚手架中使用铝合金作为主次龙骨,收到了良好效果。

1脚手架铝合金龙骨的适用范围及工艺原理

1.1适用范围

脚手架全部采用铝合金龙骨具有质量轻、刚度大、强度高、安装简便快捷等特点,适用于桥梁、地下综合管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物、构筑物的施工。

1.2工艺原理

根据施工方案,首先进行地基处理,然后搭设支撑架,最后铺设龙骨。铺设龙骨的过程为先铺设横桥向主龙骨,将主龙骨放置于支撑架的U形顶托内,然后在垂直于主龙骨的方向即顺桥向铺设次龙骨,最后铺设结构底模板,用钉子将底模板和次龙骨连接为一体。

2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工艺流程

施工脚手架搭设的工艺流程为:地基处理测量放线搭设支撑架主龙骨安装次龙骨安装模板安装。

2.2地基处理

在该桥梁施工时,一次搭设支架浇筑箱梁混凝土。在基底碾压密实并硬化20cm厚的C20混凝土上,搭设盘扣式支架。混凝土地基边线比支架边线宽出1.5m。

2.3测量放线

(1)测量工作始终贯穿于施工过程中。在支撑架支设之前,测放出桥梁设计中心线的位置,然后根据支架布置图放出支架的横桥向间距,以便使支撑架支设的位置准确,保证箱梁的受力均匀。在支撑架支设基本完成后,测量人员在支撑架上准确放样出箱梁底高程,作为支撑架调平至箱梁底标高的依据。待支撑架调平后,在支撑架上用全站仪准确放样出箱梁中线及两侧边线,供箱梁铺底模使用。箱梁底模铺设完毕,测量人员给出侧模高程及平面位置,以调整侧模位置。侧模铺设完成后,测量人员放样出箱梁中线,以检查模板的平面位置,复测箱梁底模和侧模高程,合格后请监理验收。(2)测量中需重点控制的内容。该工程中的梁段均处于平曲线和直线上,其平曲线包括缓和曲线和圆曲线,因此该桥测量的平面控制是难点和重点,必须以桥梁线型美观为标准。该桥梁工程大部分箱梁存在着超高及超高渐变,要控制好脊线两侧的高程,必须先认真分析图纸,仔细计算数据,使坡度变化平缓、流畅。在施工中,由测量人员定期对各坐标控制点、施工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查、监控。

2.4搭设支撑架

箱梁盘扣式支撑架体系由支架底座、标准基座、起步立杆、立杆、调节立杆、横杆、斜杆、可调顶托组成。(1)底座放置。底座底部应平整,不得漏放、翘头、悬空。(2)立杆支设。立杆应竖直安放在底座上,由柱角或某一轴线向两边支设,按图纸设计间距摆放。立杆搭设不允许有松动现象,最下排横杆距离可调底座板高度≯550mm,且丝杆外露长度严禁超过300mm,以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等不利因素造成支撑体系局部失稳,致使支撑体系整体失稳。(3)扫地杆、横杆施工。立杆可调底座调节量原则上控制最底排横杆距底座板高度≯500mm。(4)斜拉杆搭设要求。盘扣式满堂支架的斜杆搭设采用矩阵螺旋式搭设方式。(5)安放可调顶托。选用合格的可调顶托,丝杆竖直插入立杆插孔内,顶托螺杆伸出立杆顶部的长度须≯400mm,插入立杆的长度须≮150mm。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U型凹口朝向应一致。

2.5主龙骨安装

横桥向铺设规格为185mm的铝合金主龙骨,将主龙骨放置于支撑架的U形顶托内。要求主龙骨搁置在可调顶托凹口中部。

2.6次龙骨安装

在垂直于主龙骨的方向即顺桥向铺设规格为140mm的铝合金次龙骨。铺设次龙骨时,要求在主龙骨上用尺量出相应间距并做标记,将140mm铝合金次龙骨摆放在画线位置。

2.7模板安装

(1)模板总体设计。全部采用15mm厚优质覆膜多层板,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挠度不应超过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挠度不应大于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2)底模安装。底模板的预拱度和预留沉降量值,应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基本数据和支架的弹性变形值进行设置。底模安装前,在底部梁端和箱室中间位置两侧设预留槽,以便于清理模板内的焊渣、木屑等杂物以及积水。每张模板的四个角,均要用钉子与次龙骨的内嵌方木条固定。(3)侧模板安装。侧模采用成品模板,以保证侧模下缘与底模接缝紧密,避免漏浆。侧模安装完成后,检查整体模板的长、宽、高及平整度等,符合要求后在其上均匀地涂刷脱模剂。

3施工组织与计划

3.1劳动力组织

包括架子工30人,木工10人。

3.2材料

(1)汇总铺设所需铝合金龙骨、模板材料计划表,按计划表购置合格的材料存入库房备用。(2)做好原材料进场的验收工作,原材料的规格、型号、材质须符合设计和现行标准的要求,原材料要有生产厂家的出厂质量证明书。(3)主龙骨采用185mm铝合金,次龙骨采用140mm铝合金,模板采用木质15mm厚覆膜多层板,规格为1.22m×2.44m。

3.3机具设备

在该工程桥梁施工中采用的机具设备主要有:Leica1201+型全站仪1台,LeicaNA2型精密水准仪3台,JC200型激光铅垂仪3台,50m钢卷尺6把,QY25型汽车起重机3台。

4施工质量控制

项目部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负责,质量检验部主管以及质检员组成内部质量自检体系,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监督。

4.1质量检查程序

(1)旁站。专职人员对各项工程的施工段进行巡回监督检查。(2)自检。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工序、尺寸、高程、位置及外观进行检查。(3)交班及交工检查。同一工序分班作业的,进行交接班检查及工序间的交工检查。(4)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查。施工单位先自检,合格后提交监理工程师验收。(5)定期进行工程质量联合大检查。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共同进行质量检查。(6)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质检工程师)的不定期检查。

4.2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

4.2.1龙骨间距的控制龙骨间距应严格按照经过论证的施工方案进行布置,主龙骨间距同支撑架立杆顺桥向的间距,次龙骨间距控制在200~300mm,且保证每块模板的四个角都能用钉子固定在次龙骨内嵌的方木条上。4.2.2模板顶标高的控制根据图纸设计标高进行标高加密点的布置,纵横向直线段每隔5m设置一个控制点,曲线段每隔3m设置一个控制点,保证结构线型完美。标高基准点设置在周边沉降稳定的永久性结构物上。4.2.3模板边线位置的控制根据图纸设计坐标进行坐标加密点的布置,纵横向直线段每隔5m设置一个控制点,曲线段每隔3m设置一个控制点,保证结构线型完美。坐标基准点设置在周边沉降稳定的永久性结构物上。

5结语

近视眼手术范文6

关键词手术室 护理模式 胸外科 苏醒期 躁动

胸外科手术治在外科治疗上属于一种非常常见的手术,而苏醒期作为手术非常重要的时期。胸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处于苏醒期内疼痛难当,插管引流造成患者疼痛,各种刺激因素很容易造成患者在苏醒期躁动。若护理不当,患者在此阶段很容易发生坠床、呼吸困难、插管脱落、手术切口裂开等意外事件发生。采用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对于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患者在苏醒期躁动影响十分明显,目前已经被临床应用。本文选取本院88例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3年5月~2016年5月问收治的88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实验组44例,男27例,年龄在15~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9.3)岁,女性17例,年龄在14~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9.1)岁;对照组44例,男26例,年龄在16~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9.5)岁,女性18例,年龄在1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9.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属于首次参与手术室护理;②患者均属于胸外科手术;⑨患者病情清楚且已经定性;④患者均属于自愿参与调查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不属于首次参与手术室护理;②患者病情未确诊或者属于其他科室疾病;③患者不属于自愿参与调查且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万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察,定时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其他生理变化。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手术室改进护理,其护理的具体手段为:(1)护理准备。术前合理调整手术室的温度,避免因为低温患者出现并发症,夏季室内保持温度在24~26℃为宜,冬季气温保持在26~28℃为宜。检查手术室所有灯是否齐备,防止术中手术部位视野不清楚。(2)护理。胸外科手术采用外切口入治疗,患者创伤比较大,在患者胸下部放置一个软枕,使得切口视野完全暴露出来,且手术阶段保持患者血液流动顺畅,对患者及时调整防止胸肌和肋骨出现挤压。另外针对患者进行第二切口护理的时候,必须让患者保持平卧位。测量外肢血压时应适度外展,避免患者臂神经受损,同时还要防止皮肤和手术床金属接触,以此来避免皮肤损伤;(3)注意保温。手术期间必须注意保温,尤其是在冬季手术时,护士应对患者暴露部位进行保温保护。避免胸外科手术患者体温下降过快,及时监测患者体温,减少因为提问降低引发的并发症。(4)术后避免输液外渗或者漏。将静脉输液管使用贴妥贴固定,避免患者翻转导管液体外渗,检查导管接头是否松动,确保留置针、输液管以及输液器接头旋紧。

1.3观察指标

苏醒期躁动事件发生率,本次采用调查和数据统计方式,对所有病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记录实施核查,记录在苏醒期患者出现躁动事件。苏醒期躁动事件发生率一发生事件案例/分组案例X100%。

术后护理针对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三项指标进行检查,对比护理过程中患者这三项指标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检验,以P

2结果

2.1苏醒期躁动事件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苏醒期躁动事件发生4例,则发生率为9.09%,对照组苏醒期躁动事件发生10例,则发生率为22.73%,对照组患者在苏醒期躁动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指标改善

实验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一般胸外科手术均采用全麻方式后再进行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并且患者在苏醒期往往有巨大的肢体动作。这与患者麻醉再到苏醒之后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胸外科手术一般出血较多,对于患者腹腔器官的扰动比较大,患者全麻苏醒发生躁动的几率相当高,对于患者的预后治疗影响不利。针对胸外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进行控制,可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保温控制作为胸外科手术室护理的重要内容,因为患者若长期处于低温状态中,患者很容易在术后产生躁动不安、手指冰冷、血管收缩、冷颤等症状,同时长期低温还会损害患者的血管系统稳定性。低温造成了护理问题会影响医护工作者对于病情的判断,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确保手术室处于恒温状态,以此来减少低温引起患者身体各项机能变化。

胸外科手术后处于苏醒期的护理受到了各方重视,尤其是患者在苏醒期的躁动问题控制对于手术室护理相当重要。全麻手术护理必须要注意给患者进行保暖,减少强光和噪声对患者的刺激,进而降低刺激来控制躁动发生。除了本次实验采用的四种方式,还应加强术前探视、心理护理。通过术前探视可以让患者不良情绪得以稳定,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可以有效解决患者消极治疗,为患者树立起治愈信心。针对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苏醒期护理必须要注意患者本身受到麻醉作用,苏醒之后会出现剧烈疼痛,应减少对患者苏醒期的刺激。术前给予患者进行解释,降低患者在术后苏醒期出现的疼痛有所准备,当然也不可夸大疼痛,应该让患者觉得本身手术就会疼痛,手术之后疼痛属于正常事情,应该让患者平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