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理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负荷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负荷理论论文

负荷理论论文范文1

1.1降压减载

电压以及功率的平方关系通常会导致电压变化时对功率产生较大影响,当电网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时,不等式约束条件允许电压额定值在某一范围内正常变化,这一点为我们进行降压减载提供了条件。验证说明,每降低1%的电压便能够降低1%的负荷

1.2用户可中断负荷的周期控制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对用户可控负荷的最有效的办法,它主要是通过主站以及具备双向通信能力的,具有200万点以上寻址范围的负控终端来实现的。

1.3切除用户可中断负荷

切除用户可中断负荷属于最为简便的降低负荷的措施,只需要借助单向通信的负控终端便能够实现。单向通信的负控终端通常存在若干个能够单独进行寻址的继电器以及组地址,同时能够利用更换地址插销的手段来对不同地址进行组合,比如说同一地址对两个继电器进行控制。另外,可以制定多种管理计划。即是确定哪些负荷组参与控制、哪个控制组选择何种控制方案、各个控制方案的优先级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哪些操作。一般来说一个方案内存在若干控制组,而一个控制组能够被多个方案所选择。由此可见,现代化的负荷管理是结合电网以及用户实际,选择丰富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负荷管理手段,对用户可中断负荷进行控制,同时与启停式设备的自启动相结合,从而组建一个良好的供用电环境。这样的负荷管理方式能够和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结合起来,还能够与需量控制挂钩,负荷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广实施DSM需求侧管理。

2.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是DemandSideManagement的直译,它包含了特定的内容。在市场环境之下,供电侧的供方以及需求侧的需方属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平等交易关系。负荷管理以及需求侧管理差异性主要是:负荷管理一般属于削峰填谷、供需双赢的市场行为,主要对用户可中断负荷进行控制;而需求侧管理一般在国家政策以及市场激励环境下所进行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建立实施负荷管理方案,战略节电、节能降耗以及推迟发电投资的实现,不单单对可中断负荷进行控制,同时还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制约,推广普及各种节能设备等。IEEEDSM委员会对DSM实施方案的分类名目众多,每个参与国所制定出的DSM规划也各有千秋,但一般都会包括下面几点对策:

2.1行政对策

行政措施一般来说是利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的方式来实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电监会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借助价格杠杆来实施电力调度管理,科学引导用户进行电力消费,确保供电工作有序开展,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合理的控制,优先保障居民生活以及其他重要用户的供电,保障电网安全等规定。

2.2财政对策

财政对策一般是利用电力市场运营来实施激励/抑制电价的措施,比如说分时电价、区域电价以及优质优价、电量计价和可中断电价等。实质上,国内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借助于价格杠杆来实现削峰的目的,比如说享受优惠电价的高能耗用户在高峰季节进行设备检查维修等措施。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价机制必然会更加有助于需求侧管理的推广普

2.3技术对策

在技术对策中,其一可以选择旨在削峰填谷的负荷管理系统来对负荷曲线进行改善,减少或者推迟发电投资,而非是单单用于解决缺电状态下的负荷控制问题;其二,必须要积极推广普及节能技术,比如说无功补偿、绝热保温、高效变压器以及其他低耗家电设备等。

2.4引导对策

引导对策通常包含了宣传、培训等。比如说借助媒体手段对相关节能政策以及技能技术进行大力宣传,定期组织节能讲座或者技能产品展示等活动。另外,还有很多有助于开源节流以及环境保护的项目都能够归为DSM计划的范畴中来,例如说把非电力部门所经营的分散电源借助DSM系统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管理,从而促进热电联产以及循环发电,逐渐加大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力度,着力于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的用电问题,积极寻找其他的可替代的用能设备。

3.结论

负荷理论论文范文2

案例一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女职员发觉,尽管没人对她明说,她的同事似乎很注意她那长长的、精心修饰过的指甲。当她剪去长指甲后,又发现人们对她的态度迥然不同。不久,她就被选中参与一个高级主管人员的培训计划。

出席高级酒会提着绒布包

案例二

一位高级主管去参加一个商业酒会,她换上了一套准备好的西服套裙,然后携带日常上班用的绒布提包就去了饭店。到了酒会上她才发现,别的女士大都拎的是羊皮手提包或缎面的小包,她的提包看上去与现场气氛不协调,令她感觉浑身都不自然。

衬衫褶痕带来面试尴尬

案例三

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准备参加招聘面试。他买了件新衬衫,在面试当天才拆开。他并不在乎衬衫上有褶痕,因为穿上西装就能挡住了。但是,没料到面试过程中,主试者却让他把西装脱了好随便一点。他当时就傻眼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衬衣上的褶痕。

专家观点

注意细节的修饰

负荷理论论文范文3

随着中国政策的不断开放和世界油田服务需求的逐渐增加,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快速发展膨胀,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油田服务企业,为中国出现跨国性质的国际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奠定了基础。本文选取了中国5家比较有实力的上市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和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三家国外著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以2007、2008、2009年的年报为基础,运用灰色理论分析中国石油服务企业与国外三大石油服务企业在经济危机前和经济危机中的绩效对比,找出中国石油服务企业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

二、灰色综合评价简介

1.灰色理论简介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华中理工大学的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灰色综合评价就是利用灰色关联度作为测度,来比较各被选方案的优劣程度。灰色综合评价主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这一工具。关联分析就是通过计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来确定各种影响因素或备选方案的重要度,因而确定重要因素或最优方案。灰色综合评价法的特点是:分析思路清楚,分析时所需数据不多,计算方法简单,可以充分利用已白化的信息,综合评价的误差小。

2.灰色综合评价的建模步骤

(1)选取相关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先将实际问题分解为若干指标,然后按属性把这些指标分成若干组,再划分成递阶的层次结构。递阶的层次结构一般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最低层,并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矩阵A。

(2)确定最优指标集。最优指标是从各评价对象的同一指标中选取最优的一个,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组成的集合称为最优指标集,它是各评价对象比较的基准。

(3)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各因素组成的序列,一般来说取值单位不仅相同,而单位不同的数据时无法进行比较的,因此必须把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的方法有数值初值化、数值均值化、数据极差化和数据标准化等,常用的是数据均值化。

三、灰色综合评价在石油服务企业中的应用

1.指标体系的选取

这里我们参考《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现状制定了4个子能力,选择了12个指标,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3.灰色综合评价

由评价矩阵R和权重矩阵A,可求出用灰色关联度表示的各个子模块的评价结果;再由第二层的财务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指标、资产偿债指标、发展能力指标各子模块的灰色综合评价结果组成第一层次的评价矩阵,和第一层指标权重可以得到各个公司整体的绩效评价结果见表1。

综合绩效表中,对于三年平均绩效来看,国外三家石油工程服务公司综合绩效相对优于国内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其中国外哈里伯顿公司最优为0.590,国内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也以0.565的综合绩效脱颖而出;对于单年度的综合绩效来看,多数企业2009年的综合绩效都低于2008年或2007年,只有中国海洋油

田服务公司和新疆准东在危机中稍稍提升,而这两家公司属于国有企业下属的上市公司。

对于财务状况指标模块,这几家上市企业2007-2009年的财务状况基本上相对稳定;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偿债能力指标模块中,但是三大跨国公司的偿债能力比国内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好且稳定;在资产营运能力方面,五家国内企业与三大跨国公司有着明显的差距,甚至其比较值不到跨国公司的一半,这是国内石油工程服务公司的“国际化”的一大障碍。而在发展能力模块中,随着中国石油业的发展和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在伴随的战略下,其评比值相对高于国际跨国公司。

四、结论

通过对几大公司进行绩效分析可知:在次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各个公司三年绩效的趋势大致相同,说明这些公司在抵御风险的能力大体相当;然而,在单年度各子指标模块中,国内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在财务状况和发展能力两个子模块中相对优于国外三大公司,而在公司的资本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主要能力方面有不小的差距。此外,本文只是在财务指标方面进行比较,如果再考虑上市场份额和品牌效应、技术创新等其他方面的软实力,中国公司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因此,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应利用其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能力夯实自己的基础、逐步扩大服务市场、稳步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着重注意改善自身的资产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加强品牌战略和扩大市场等,从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同时增强市场竞争力。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55-62.

负荷理论论文范文4

1. 能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恰当支撑论点。

2. 明确议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信服自己的观点。

(一)事实胜于雄辩

茶颜悦色能成功,是得益于它正确的选择,还是真诚的态度?(只能二选一)

请用“我认为茶颜悦色能成功,是得益于……,因为……”的句式来回答。

【教师示范】我认为茶颜悦色能成功,是得益于做出了适合自己的规划。因为茶颜清楚地知道自己资金有限,做出“只在长沙开店”的规划。只有在竞争较小的二线城市才能密集开店,增加品牌曝光率,吸引到消费者。如果它一开始就去一线城市厮杀,资金远少于那里的大品牌乐乐茶、喜茶等,不能让它密集开店,茶颜缺少曝光率就会迅速被遗忘。

【笔记】在用事实证明你的观点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理服人

请问为什么片段2比片段1写得好?

【片段1】

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是成功的秘诀。

创业初期,奶茶品牌茶颜悦色清楚地知道自己资金有限,做出“只在长沙开店”的规划。

现在,“喝茶颜”成为长沙旅游的必备项目,火爆全国。

【片段2】

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是成功的秘诀。

创业初期,奶茶品牌茶颜悦色清楚地知道自己资金有限,做出“只在长沙开店”的规划。只有在竞争较小的二线城市才能密集开店,长沙200家店的密度让它获得超高的品牌曝光率,吸引到消费者。如果它初期就去一线城市发展,实力远逊一线城市的乐乐茶、喜茶,根本无法密集开店,没有曝光率就会迅速被遗忘。

现在,“喝茶颜”成为长沙旅游的必备项目,火爆全国。

【笔记】在用道理讲明你的观点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能说服大家吗?

请你在“成功需要正确的选择”“成功需要真诚的态度”两种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个,然后用茶颜悦色的例子说服大家认同你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荷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输液不良反应全面质量控制药学服务

“输液不良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保证输液质量及正确的临床使用,必须紧扣每一环节,做到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TQC)与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相结合,以系统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

1.1分类最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是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一般急性不良反应易于引起临床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微粒等引起的慢性不良反应,如肺栓塞等,一旦发生,往往处理棘手。

1.2症状常见症热有热原反应及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不同类型的输液不良反应可能具有相似的症状,特别是在反应较轻的时候往往难以区别。全面了解输液反应症状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判断和进行临床处理,如荨麻疹提示过敏反应;不安、惊厥、脑水肿提示水中毒等。

1.3临床处理对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一般是停止输液,分析症状,对症治疗、及时抢救,查找原因,杜绝再发。通常热原反应预后良好。

现将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归纳如下:

不良反应可能症状处理选项

热原反应A发热、大汗、寒战ABCD停止输液、给氧(重症)*

热原样反应B恶心、发冷、呕吐对症治疗*

菌污染反应C休克、--抗休克

过敏反应d血压下降--升压药

谵妄--镇静剂

肺水肿E败血症C--抗生素

水中毒F荨麻疹支气管痉挛D--抗过敏剂

气血栓G心衰、呼吸困难E--纠正心衰、结扎四肢

肺栓塞H不安、惊厥、昏迷F--脱水剂、利尿剂

动脉炎I肉芽肿、癌变H

静脉炎J血管栓塞GIJ

血管疼痛IJ--减慢滴速

*一般处理方法。

2.输液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

2.1内毒素又称热原,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成份脂多糖,可诱发热原反应。内毒素具有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等特点。一般在细菌死亡之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1]。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

2.2微粒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直径在50mm以下时,人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注射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注射液中的微粒已经鉴别出来的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真菌、真菌芽胞和结晶体等[2]。大量微粒可引发热原样反应[3]。直径在7~12mm的尘粒,在静脉注射用药时可以引起抗原样反应[4]。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等的重要原因。

2.3理化性质包括pH、渗透压等。注射剂的pH及渗透压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虽然人体有一定调节功能,但相差太大易致血管疼痛、静脉炎等。如过多过快输入低渗液体,或单纯葡萄糖,易引发水中毒,表现为脑水肿和细胞肿大。

2.4活菌污染活菌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类及芽胞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现霉团、浑浊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使用的后果是严重的,轻者轻度热原反应,重者可致脓毒症,败血症,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

2.5低温输液王兴权[6]曾专门考察了低温输液的不良后果。认为,较大量输入低温输液(<7℃,300ml以上)时,可导致病人寒战,四肢觉冷。局部可刺激病人血管引起血管痉挛及局部疼痛,严重的导致静脉炎。低温输液还可能加重感冒,心肌炎、心脏病变、高血压等症。

2.6致过敏原致过敏原的种类较多,除了个别药物本身的致敏作用外(如异烟肼),有的药物可能因原料杂质原因而致敏。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本身并不致敏,致敏成份是其结构残片。血制品、水解蛋白等也可能带入致敏原。葡萄糖注射液的原料葡萄糖系由淀粉类水解而得,其中一些未水解完全的糊精类对某些人也是一种致敏原。其它尚有前面谈及的如7~12mm的微粒等。过敏反应与个体有关,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后果严重。

2.7输液操作不当极少见,如输液量过大,过快,致急性左心衰,肺水肿,输入气泡过多而致气血栓。

现将输液不良反应与诱因的关系归纳如下:

诱因

不良反应

内毒素A热原反应AD

微粒B热原样反应BCDE

理化性质C菌污染反应D

活菌污染D过敏反应BF

低温输液E肺水肿、气血栓G

致过敏原F水中毒C

技术失误G肺栓塞、动脉炎B

静脉炎BCE

3.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

3.1输液质量系生产输液某个环节或若干环节质控不严所致。一般有原材料不合格、注射用水不合格、工序安排不合理、包装不严、消毒不彻底等,有关文献[7]对此有详细分析。输液质量是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带入致病因素包括内毒素,致敏原、微粒、活菌等。

3.2贮存运输系大输液在贮存和运输中,瓶与瓶直接堆压、露天放置、大力装卸等,使瓶壁产生裂纹而致包装不严,引起活菌污染。

3.3处方配伍药物配伍禁忌有很多方面,目前医护人员对药物配伍引起药理变化、外观变化及稳定性下降等比较清楚,但对配伍所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却了解不多。经有关人员研究,配伍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一般是通过下列途径:①内毒素加和,②微粒加和,③微粒倍增(总数超过原数加和),④pH变化,⑤渗透压变化,⑥主药结构变化等。近年来,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微粒倍增致热原样反应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3.4输液过程

3.4.1关于一次性输液器具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有助于克服从输液器具带入热原的现象。但在使用中,应注意其包装的密封性。另外,不合格一次性输液器在市场上并未绝迹,《健康报》曾有过一个不太乐观的统计。因此,把握进货渠道,防止因输液器不合格引发输液不良反应仍然十分重要。

3.4.2输液准备有报道,输液准备时给输液带入的微粒与进针的针号及次数有关[8],小号针头进针2次,胶塞落屑达42.3%。另外,因医护人员人手紧张,注射剂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超过数小时,致使药物分解(如青霉素)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诱发不良反应。

3.4.3输液方法与敞口输液比,闭式输液可克服器具带入的热原污染。但采用闭式输液时,不断进入的气泡使输液瓶成了洗气瓶,可不断带入尘埃、纤维和细菌。有人[9]对此专门实验并证实了其危害。

3.4.4弃液问题为防止器具和洗气问题,弃去初液及尾液有利于降低外界致病因素的带入量。但在输液仅作为稀释剂,需精确剂量的情况下(如化疗药静滴),应在处方时考虑到弃液问题。

3.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可以加重或减缓操作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病室的清洁卫生可明显减少输液时洗气过程热原和微粒的引入。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危害更大。但若操作者考虑到这一影响而将启口输液放置冰箱,或冬季在无空调设施下给病人大量输液,又有可能因低温输液而致血管痉挛、寒战等。

3.6个人病况输液一般用于血容量不佳,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腹泻、烧伤、休克、高热等患者。有些症状与输液不良反应相似。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如混淆,有可能因继续输液而加重不良反应,或因停止输液而加重病情。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输液质量指标是一个限量[10],内毒素、微粒数量等于零且pH、渗透压与血液相等的输液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危重病人、虚弱病人、高敏体质、老年患者,即使输液质量合格,临床应用正确无误,仍应注意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现将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与直接原因之间的的关系归纳如下:

人为因素

直接原因

输液质量A内毒素ABDEF

贮存运输B微粒ACDEF

处方配伍C理化性质ACF

输液过程D活菌污染ABDE

环境条件E低温输液DEF

个人病况F致过敏原ACDEF

操作不当D

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控制输液不良反应

八十年代起,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使医院制剂质量控制的环节从单纯的生产过程扩展到与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发出合格的输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认为,就医院而言,要保证用到病人身上的输液是合格的,应将全面质量控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临床。具体可用下表归纳,分八个部分:

4.1人员管理制剂人员、医生、护士均需具备相应资格,具有相应技术要求,对输液相关知识及输液不良反应原因、症状、处理方法熟悉了解。

4.2房屋与设施制剂室布局合理,室内装修符合要求,有净化设施等,临床应单设输液贮存柜和配液间,病房装修符合卫生无尘要求。

4.3设备管理制剂室对制剂、药检、传输管线的选择、安装和使用、维护等进行管理。临床配液间等应配有灭菌设施(如紫外灯),器械科保证临床输液相关器具进货质量。

4.4卫生管理包括制剂室和病房的环境卫生,工作区域的卫生,对设备、容器用具的洗消,工作服及个人卫生的管理。

4.5仓储管理制剂室对原辅料、内包装、成品的仓储管理及临床对输液保存、发旧存新及输液器具的保管规范化。

4.6生产管理(输液管理)生产管理指制剂室对生产工艺、原辅料、制剂用水、清场、批号、标签、不合格品进行管理。输液管理指对医嘱审核、处方配伍、输液过程等进行管理。

4.7质量管理制剂室质量管理范围包括质量监督、检验、监控、药检室管理等,临床指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实施,以及对制剂室常规下临床科室访问工作的合作。

4.8文件管理制剂室对大输液生产全套法规、规程、记录、报告要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临床输液相关文件包括病历记录,输液不良反应报告等。也可将输液不良反应上报专门机构登记备查。

5.引入药学服务(PC)观念,控制输液不良反应

药学服务是提供直接和有责任的、以达到提高病人生命质量这一结果为目的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11]。药学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时间很短,但效果十分明显。在药学各领域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极强。通俗地说,TQC解决了用到病人身上的药品是否合格的这一问题。而PC则要解决合格药品用到病人身上是否合理、安全、有效的这一问题。PC在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尚属探索阶段,我们认为首先应考虑到以下一些问题。

5.1用药必须吗?是否一定要输液?原则上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则不用注射剂。轻度感冒或重症感冒有无输液必要?临床输液的作用有很大部分是作为小容量注射剂的稀释剂,是否一定要采用这种方法?

5.2加药合理吗?有无配伍禁忌?临床加药量很大往往是为减少病人打针次数。换个角度考虑,所加药品(针剂)能否改为口服,是否真的需要联用那么多针剂?

5.3所选输液合适吗?如静滴青霉素,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显然不如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因青霉素在葡萄糖的酸性环境下更易水解而产生致敏原,诱发输液反应。

5.4所选输液剂量如何?一些抗生素在一定温度下可以水解,小容量输液既能缩短输液时间,使水解减少,又能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5.5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后,寻找原因时对医、药、护、患各环节具体情况是否有全面了解,平时联系是否密切?因为输液反应的发生诱因很多,关起门来查原因不利于系统控制,有时能解决问题,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平时医、药人员间加强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5.6药师宣传工作如何?药师有无将新型输液(如肠道外营养剂等)的功能、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向医护人员介绍。

5.7是否建立了输液不良反应反馈制度?药师对反馈信息是否全面了解?

5.8是否建立了日常制剂质量临床调查制度?即临床向本院制剂室常规性质量调查的反馈。

5.9有无建立黄卡?即药历表、病人用药记录。可避免过敏体质再次发生输液不良反应。黄卡制度从80年代就有专家呼吁推广,但至今尚未完善。

5.10输液中是否对特殊病号保持警觉?特别是体质虚弱、心脏病、高敏体质、老年患者等。

总之,临床输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降低其发生率,有赖于医、药、护的密切结合,做到全面控制输液质量,并在做好医疗服务(medicalcare)、护理服务(nursingcare)之外,重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的作用,使输液的应用真正能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而不是带来新的痛苦——输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RawilinsEABentley’sTextbookofPharmaceuticsEighthEd,London,BailliereTindall1977;554

2.魏树礼,注射剂,见:奚念珠主编,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2

3.王青等,人民军医,护理增刊1985(1,2)合刊:57

4.杜志德,微粒异物的临床危害及空气净化技术在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大输液研究进展.成都:“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审稿委员会1990:220

5.MeersPD,etal.Lancet,1973;11:1189

6.王兴权.冰箱内保存的输液不得直接给患者静滴.大输液研究进展,成都:“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审稿委员会1990:386

7.刘国杰主编,药剂学,第二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8.詹久生.医院药学杂志1981,1(3);44

9.徐可振,全军药剂临床药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1987;129

负荷理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和;张力;以他平他;保合太和

张力是英美新批评学派用以明确文学特征的一个术语。艾伦·退特首先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领域,他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为描述这种成就,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tension”一词在英语中原为“紧张关系”,退特在诗歌语言层面对它做了属于自己的引申,认为好诗既要倚重明晰的字面指称意义,又要有丰富的内在暗示意义,张力意即二者的“紧张关系”。其后,罗伯特·潘·沃伦在《纯诗与非纯诗》中说:“诗的韵律与语言的韵律之间存在着张力,张力还存在于韵律的刻板与语言的随意性之间;存在于具体与抽象之间;存在于即使最朴素的比喻中的各因素之间;存在于美与丑之间;存在于各概念之间;存在于反讽包含的各因素之间;存在于散文体与陈腐古老的诗体之间。”英国学者罗吉·福勒也把“张力”一词界定为“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认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和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张力这一术语由最初仅涉及语言层面逐渐覆盖到文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元素构成一个新的统一体时,各因素之间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间就存在张力。在新批评理论家看来,张力这种特质为一切优秀文学作品所必备,是否有张力以及张力的大小是文学创作成功与否的标志。英美新批评“张力论”的提出给文学研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在理论上建立文学“张力论”,但有些想法和论述已触及了“张力论”的实质,其中围绕和这一范畴性概念的一系列论述就是典型实例。虽然表面看来和与张力相冲突,张力所特有的紧张感似乎是中国式和谐美学所极力消解的东西;但深层次探究,张力并非一种表面形态的紧张和压力,它起源于相反方向力量的相互抗衡,在表面形态上反倒丧失紧张、呈现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是矛盾对立因素的兼容共生状态,和之互渗互透、相成相济乃至圆融和谐均是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完成的。某种意义上,和甚至可以理解成矛盾对立之紧张制衡而达成的相对静止,是一种极具张力的临界状态。

一、和范畴的梳理

和之含义非常丰富。据文字学家考证,和在先秦经传中有三个写法,即三个字源:一是和,“相譍也。从口,禾声”,表示声音的应和;一是“盉”,“调味也,从皿,禾声”,表示味道的调和;一是“龢”,“调也,从龠禾声”,形容音调的和美。“盉”为调酒的器皿,“龢”是艺人用手演奏排箫的象形,它们之所以同用一个和,最终以一和涵盖三和,是出于人们在饮食、音乐上有对和谐美感的共同追求。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说,“益为调和酒之器,后省为和,故和亦有调和之意,后用以代龢谐字,其意亦自可以相通。和酒亦犹龢乐也”,即是对此的最好注解。从“和五味以调口”到“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味感和声感的和谐相通,逐步发展为抽象意义上的和概念。关于抽象之和,《礼记·郊特牲》有言:“阴阳和而万物得。”意即万物各得其所是阴阳两股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由阴阳力量平衡而致的宇宙之和;《论语·学而》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认为通过和来理顺关系、处理矛盾,从而达冲突融合乃至和合是“先王之道”、治国的根本,这是人伦之和;从人伦之和延伸,孔子主张文艺既要满足个人的合理欲求,又要合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使个体情感欲求受到统一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做到“无过无不及”,追求一种中和之美,这是审美之和。

总之,从生理感官之和到心理、精神之和,从宇宙之和到人伦之和、审美之和,和逐步演化成我国古代表示调和、和谐、圆融、和合等意义的一个范畴性的概念,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本追求。

和作为一种文化精髓被中国人普遍认同,固然有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等多方面原因,但抛开外在的因素,从张力的角度来看,和强调把杂多对立的元素组成一个圆融和谐整体,这种圆融和谐实际也是张力的形态表现,和之魅力与张力的存在息息相关。

二、和之张力生成的前提

张力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存在相互矛盾的因素。审视和概念、把握其流变,我们发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认识到差异与矛盾的存在是和生成的前提,《国语·郑语》记载了史伯著名的和“同”之辩: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同”是相同,“以同稗同”指同种事物的相加或相附,但只有量变而无质变的事物简单相附是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最终必然导致万物“弃矣”;和是不同事物的相异相补。“和实生物”也是事物生成的规律,金木水火土这些有差异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才能“杂以成百物”,让万物丰盛。史伯还形象地比喻说:“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如果说“同”是毫无差异性的“一”,那么和是“以他平他”,其中“他”与“他”意即有差异的个体、对立的因素。这种差异性、矛盾性的存在,是和得以存在的根本,也是张力产生的前提。

孔子把“和同之辨”运用到人伦关系上,他区分君子与小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不像小人那样盲目附和、追求毫无差异、毫无原则的统一,而是正视分歧、承认差异、并期望超越差异达到和谐统一。“和而不同”在人伦领域是君子的立身之道,在艺术领域则成为创作的原则和方法。从诗歌音韵美的角度来看,中国诗歌很早就有对“同声相应”之“韵”的讲究,但发展到格律诗则更多着眼于对“异音相从”之和的追求。这种“异音相从”之和不仅表现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同时也表现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甚至通过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的平仄相粘造成一种整体音韵同中略异的特定连接,是“和而不同”原则在诗歌音韵学上的具体运用,也是求取张力的最佳组合方式。从诗歌形态美的角度来看,中国诗歌通过对偶制造形态上的骈俪之美固然是一种“同”,但讲究“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文心雕龙·丽辞》)则试图在“同”中增加一些相异因素、通过参差对照以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作为美学命题,它不仅揭示了美的事物现象上的特点,也揭示了美的本质。”此所谓“美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对张力效果的追求。

可见,和这一范畴性概念从产生之初就体现了对多样性、差异性的追求,多样性与差异性是和立身之本。万物的独立分殊,导致和之生成。不论在哲学领域还是在文论领域,和始终包含着种类差异、矛盾冲突,而张力状态是由相互矛盾因素组合及其相互作用力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差异、冲突是张力的萌动,是张力产生的前兆。

三、和之张力生成的过程无独有偶,“和与同异”的思想在《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五也有表述:

(齐景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焊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

这里非常形象地用饮食之和、声乐之和来与政治之和类比。“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这是一种“可”“否”相生之和;反之,“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这就是一种“同”而非和,政之“同”如“以水济水”之寡淡、“琴瑟之专一”之单调都是不可取的。更为可贵的是,晏子在“和与同异”的基础上,列举了诸如“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一系列对立的因素,认为这些对立因素之“齐”才是真正的和,并对如何达到和的过程有进一步的描述:“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关于这段文字,唐代孔颖达的解释是:“齐之者,使酸碱适中,济益其味不足者,泄减其味大过者。”“济”即增益,“泄”即减损。“齐”是既“济”且“泄”进而达到和的一种方式,是在“济”“泄”这相反方向力量相互作用下求取平衡,是充满张力的状态,也是对和之生成的过程性描述。

同样的观点在《道德经》中也有表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在老子眼里,世间万物是由阴阳两股力量所构成的“气”的统一体,和是阴阳相互作用最终达到的调和状态。这种观念的影响非常深远,古老的中国人十分强调在两极对立中提出问题,但他们同时又把这对立的两极整合在一个统一体中。文论范畴也不例外,以中国诗歌的二元质——情与景为例,它们虽然独立成体,彼此对抗,却共生于一个大的系统中,单纯地言及一方没有任何意义。中国古代诗论家通常将其置于一个共生的系统中观照,情与景相映成趣,彼此生发,进而融为一体,在意象或意境的层面化合出新质,从而呈现一种圆融和谐的艺术品相。这些事例也说明,和具备张力产生的必要条件:相互矛盾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四、和之张力状态的最佳呈现

我们可以用“保合太和”来描述和之张力状态的最佳呈现。“保合太和”语出《周易》,后经张载、王夫之等人的阐释,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极致之和状态。“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按《周易》的观点,太虚间阴阳两股力量的作用是宇宙的变化之源,“保合太和”即这两股力量变化运动最终达成的动态平衡,是一种上承天道、下贯人世的井然有序的和谐状态。

我们于“太和”这种极致之和见其张力实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矛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非所有的矛盾对立都具有张力。矛盾的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张力的特殊之处是于排斥力与吸引力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对静止的动态平衡。如果仅仅有排斥力,而没有吸引力构建一种趋同关系并与排斥力相抗衡,或者排斥力大大超过吸引力,相对静止的动态平衡就不复存在,张力也因之消解。

“太和”之张力实质我们可以从张载关于“太和”的解释中看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氤氲,不足谓之太和。”张载对“太和”分析的切入点是“相感”以及“中涵”,而且有一个过程性描述。“浮沉”、“升降”、“动静”这些矛盾的因素在张载这里是“相感”进而“中涵”,其衍生出的“太和”是阴阳高度统一的和合状态。如果说矛盾的两极昭示着排斥与对抗,那么“相感”“中涵”则昭示着一种吸引与趋同,这种趋同不是一般意义的同一,它以对抗为基础、保留矛盾双方各自的特性,是讲浮联沉、讲升联降、讲动联静、讲胜联负、讲伸联屈,是排斥与对抗中的亲和,让对抗不至于相互割裂而能互补。换而言之,由“相感”而至“中涵”即在矛盾的两极中寻找一个平衡的最佳点,这个涵盖两极的平衡最佳点即“太和”,“太和”是张力饱满的相对静止的临界状态。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对张载的观点进一步阐释说:“太和,和之至也。……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作为“和之至”的“太和”让“阴阳异撰”“氤氲于太虚之中”,既包含了冲突也包含了融合,在冲突和融合之间建立了一种动态平衡,达到了一种两极兼容的“浑沦无间”。

中国古代文论中“保合太和”的典型实例应该首推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情和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一种情与景的“浑沦无间”。意境的本质是“境生象外”,实的“象”与虚的“象外之象”相互融合,相互生发,达到了一种虚与实的“浑沦无间”。意境最终直趋生命的本真之思与终极感悟,与道相通,达到了天与人、诗与哲学的“浑沦无间”。总之,意境这由冲突进而融合乃至“浑沦无间”的圆融境界,这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的极致,也是和意义的全面提升,更是和着眼于张力的最佳呈现。

五、中国文学对和之张力的追求

审美范畴关于和的论述最早出现在音乐领域,《尚书》、《左传》、《国语》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音乐之和的理论。除了史伯论乐,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季札观乐”: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这段论述虽然是针对音乐,但也适用于文学艺术。季札对《颂》发出“至矣哉的”感叹,是因为“五声和,八音平;节有度,守有序”,其中可见季札对和美的推崇,而且他对和的理解是“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和这种在对立两极中寻找平衡点的生成方式也与张力的生成方式暗合。后来,孔子论《关雎》之“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与其异曲同工。孔子肯定哀乐是情感的正常表现,但不偏向它们任何一方,也反对它们超越极限、走向“伤”、“”,是在对立中的调和,更是求取张力的正确途径。基于这种观念之上的中国传统抒情方式更多地对情感采取一种克制陈述的态度,其蓄积的紧张感类似弯弓待发,既是对和的追求,也避免了一泻千里式的尽情宣泄之张力消解。

“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和的另一种表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此说虽然最初谈的是人身之文与质的关系,但对文学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论述有直接影响及启示意义。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文”与“质”是矛盾对立的两极,“文质彬彬”是文与质两个要素间的最佳关系形态——和。这种和实际上是“质胜文”“文胜质”之间的抗拒与平衡,也是一种饱含张力的状态。

从音乐之和的论述到孔门诗教的一些观点,可以看到,在先秦已将和这种哲学境界、人生境界贯彻到审美境界,和是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艺术审美追求。

中国文学从内在表现上看,突出体现了富有张力的内在之和的追求。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两极对峙的概念比比皆是,除了前面提到情景,还有诸如文质、形神、虚实、疏密、动静、哀乐、雅俗等等,而且中国古代人并不孤立地观照这些对峙的两极,他们从整体和谐的观念出发,十分注重这些对峙因素的互渗、互补、互融,强调把杂多对立的元素组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最终形成情景交融、文质彬彬、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疏密相间、动静皆宜、哀乐互宅、雅俗共赏的一种极具张力的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