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国大学生论文

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创办于198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自创办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连续举办了13届。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竞赛章程规定,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挑战杯”一座。

大赛影响

2013年10月13日至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大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并列以总分480分获得本届“挑战杯”。决赛期间,内地及港澳地区45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师生代表参赛参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新闻媒体代表和当地中小学生观摩了作品展。近百家企业与所关注的参赛作品作者进行了投资意向洽谈,有的还现场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书。

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科竞赛;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68-02

工程素质是电气类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传统的培养方法存在系统性不强和与实际项目需求相脱离等问题,近年来,我院立足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学习特点,以一系列教研教改课题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依托,从增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两结合、三提高”即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工程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2+3”电气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了“实验、实训课外制作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驱动体系。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

一、模式的主要内容

1.建立“2+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本模式立足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学习特点,从增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出发,进行了近六年的探索,建立了“实验、实训课外制作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驱动体系,形成了“两结合、三提高”即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提高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工程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2+3”电气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两结合”是指对学生的教育在校内的课堂内、课堂外与校园内、校园外进行。课堂内能很好地完成理论教学过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完成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工艺、传感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EDA技术、DSP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理论课程;并完成相应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外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四个心态,即“信心、恒心、耐心、细心”,四个能力,即“看图能力、计算能力、选型能力、操作能力”,完成四个进程,即“由基础、到技能、到团队、到项目”,同时延伸到校园外,与企业进行深入接触,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实际科研项目奠定良好基础。“三提高”是指在学生完成电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2.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工程素质训练。采用案例教学法,从所承担的横向课题中提炼出若干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单片机原理、EDA技术、DSP技术等课程结合紧密的工程设计案例,在学院创新实验室中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演示,使同学们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就建立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工艺性等基本的工程概念,提高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引入压力教学法,培养学生抗压能力。抗压能力是工程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挑战的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项目引入压力教学法,主要措施有:①在学生培训过程中采用淘汰机制,激励后进的学生积极上进,同时形成压力,让学生习惯在压力中学习;②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通过大赛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③安排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负责一些具体项目,要求学生所做工作和项目进度同步,通过项目的实际要求和标准,培养学生面对项目压力的处理能力。

4.鼓励学生加入横向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实验、设计制作和学科竞赛等环节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在实际工程中才能得到培养。为此,项目要求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负责一些具体的子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同时,实际项目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最好平台,很多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提高了技术水平,培养了自己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优秀品质。

5.采用团队指导,让学生学得更全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勤奋好学的学生,更需要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项目组对学生的培养坚持“导师负责,团队指导”的原则,由学生选择科研导师,但是培养工作由项目团队教师共同完成。

该项目组聚集了“两中三青”的优势组合,由两名教授和两名副教授、一名讲师组成,其中有2名博士,学科涉及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这种多学科和多层次的师资组合,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过程中,能让学生吸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指导。

二、模式的创新点

1.提出了“2+3”电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2+3”培养模式是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理念上的突破,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崭新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具有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与社会接轨,敢于迎接挑战。

2.创建了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创新实验室。该基地独立于传统的实验室体系之外,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又与实验室体系相互融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结合“基地建设”,在实施“2+3”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建立优秀学生选拔培养机制,贯彻案例教学法、压力教学法和团队指导,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素质和能力。

4.推进了横向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的深度配合。将横向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二者之间的相互推动和良性循环,以推进两者的深度配合,实现迅速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自2008年项目开展以来,学科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实践工作已走过了近六个年头。经过不懈努力,项目团队,刻苦努力,勇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逐步建立完善了“2+3”电气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基本电路设计及试验能力差的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并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推广:

1.该成果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开始实施,历届学生受益。2009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我院学生累计获全国一等奖7项,全国二、三等奖9项,省一等奖2项。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在同类院校中取得了较好的声誉。同时该模式在我校独立学院科技学院中也进行了推广应用,在2013年中国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项目组所指导科技学院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在2013年珠江三角洲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评价:我院的毕业生工程素养好、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强、上手快、敢于迎接挑战、吃得苦、留得住。

2.该项目实施中产生的大量成果成为湖南省大学生训练中心―湖南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大学生训练中心申报成功的重要支撑。省级大学生训练中心获批后,将成为该项目成果向全省展示和推广的最好平台。

3.2009年来,项目组发表教研论文10篇;与所指导学生一道8篇;在被指导的毕业学生中,获湖南工业大学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4项。反映了“2+3”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的效果,学生综合能力稳步提高。

4、从2009年以来,项目组学生直接参与横向开发项目,参与项目研发全过程,工作成效受到了包括中国南车、上海理光、广东易事特、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联宇电气等一批知名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我院毕业生在学科竞赛驱动下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下,已逐渐成为电气类相关领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学院社会声誉明显提升。

四、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带动了实验室的实验实训管理和教学改革。本项目实施中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平台,加强了学生和实验室的联系,促进了“开放、自主、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和教学方式的形成,为我校成功申报省级大学生训练中心暨电气自动化大学生训练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科竞赛取得巨大成绩。200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我院学生累计获全国一等奖7项,全国二、三等奖9项,省一等奖2项。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

3.近年来,本项目成员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2项,承担各级教研教改项目6项。发表科研论文共60篇(其中EI/SCI收录18篇),教学研究论文10篇。

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3

1.创新实践教育必须把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内容

理论上讲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内容应该涵盖该校的所有学科,但必须以高新技术为主导,这一点是必然的,否则就谈不上创新。而在高新科学技术中,电子信息学科则应是首当其冲的龙头学科,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我校在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中,无论是起步阶段,还是现已成立“大学生创新院”全面展开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一直是创新实践教育的主导内容,以其为龙头学科带动其它相关学科,共同提高和发展。究其原因不外有两点:

第一,电子信息技术在诸多高新技术中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其它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作为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们,无论是电类的,还是非电类的,也无论理科的还是工科的,都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包括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电子视听技术、电子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近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光电技术等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都必须掌握和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当然而且必须包括电子信息方面的应用能力。

第二,21世纪既是电子信息时代,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这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当前,电子信息学科已成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焦点,几乎找不到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服务的学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和规律。很多非电学科都在大量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本学科的自动化程度,以电测技术来提高本学科的测量速度、范围和精度,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很多学科已把采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衡量其是否先进,是否接近现代化的尺度。因此,将其列为创新教育的主导内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经验证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内容的创新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那些学有余力的非电专业学生大都渴望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我校除各院系设有创新教育分中心外,还成立了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创新院”。在创新院下设的三个创新教育实践班中,其中两个属于电子信息学科,即“机电实践强化班”和“软件实践强化班”,而另一个“数模强化班”也以计算机为写作工具。而参加这三个中心活动的学生中,非电专业学生占65%,可见这些非电专业学生对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渴望程度。这些学生通过在中心的活动,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我院在2003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E题全国一等奖的三个学生,其中两个是校机械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中心的培训,使本专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

2.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为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好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索尼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我院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些赛事。从效果看,确实起到了促进和深化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笔者作为多次竞赛的指导教师,感受颇深。

(1)以竞赛为契机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自1994年始,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6届。从学生参赛就可看出电子设计大赛对创新实践教育的影响力,各高校均把参赛作为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为参加竞赛,我校组成了多个技术专题组,围绕技术专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校主管部门则为这些活动提供各种条件,并举办校内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师生都显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2)以竞赛来检验创新实践教育效果 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并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育与学校传统的课内教育不同,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但各种科技大赛,则是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评尺度。比如电子设计竞赛,从拿到考题后,选题、查阅资料、设计计算、备件、实际动手实施、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这些都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而且这期间可能还要不断修改方案,反复调试。这是对参赛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和考核,是对学员的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及品质意志、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大测验。这些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创新能力,来不得半点侥幸。这也是各高校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赛事的主要原因。

3.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4

学院本着“厚学科专业基础、重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的理念,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方位开展了教学改革工作。2006年机电集成技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被遴选为省级示范基地,2008年机械类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创新基地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创建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成功申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英合作办学项目。2015年,机械工程实践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学院现机械工程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机电集成技术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有35家校外实习合作基地,有1个技术开发研究所,为学生开展实验实习、科技创新、工程训练、创业实践等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机械工程学院位于北华大学北校区,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1个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机电集成技术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机械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工程训练中心、机电集成技术(特种机器人)研究所,实训基地总面积11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3700余万元。

该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49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6人、硕士学位人员3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在读博士16人,在读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等一批专家型学者。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及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有着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即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应用、机电系统集成及自动化、数控机床与高速加工技术、工程车辆液力传动技术研究与应用。其种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应用方向在吉林省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与特色。近五年,团队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313篇,其中EI检索105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863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完成横向课题72项;获国家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成果奖4项。学院与韩国岭南大学、英国提塞得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高校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与一汽集团、吉林江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战略联盟合作关系。

该学院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搭建了“一师多职”的特色团队,形成了教师、学生融为一体、教学相长的师资队伍成长模式。有教授5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硕士学位人员32人,硕士生导师6人。有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吉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多名教师有日本、韩国、英国进修和交流经历。

该学院研究氛围浓厚,在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反哺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设省精品课2门,省优秀课3门,校优秀课13门。近三年,共承担教研项目60余项,其中省级8项;发表教研论文38篇;获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共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合计490万元;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专利27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

本着“时间上留有余地,空间上有足够场所,机制上有充分自由度,管理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院创建了机电集成技术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基地现有18个研究室,200余个工作位置。由综合办公室、研究室、研发基地和工程依托基地组成。基地功能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平台、科研项目执行及成果孵化平台、行业企业的依托研发基地等。广泛实施大学生“科研助理”、“实验助理”、“教学助理”等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了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兴趣驱动为手段,以项目攻关为纽带,“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融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毕业设计;多样化;思考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写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外皆然,毋庸置疑。因此,各高等学校对毕业设计都非常重视,在设备条件上不断加大投入,在过程上严格检查,在质量上严格把关。

一、多样化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可行途径

(1)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工程训练项目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当前,国家级和学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工程训练项目正在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其影响力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体现。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参加的学生更是与日俱增,需择优选拔。全国性大学生创新论坛和工程训练比赛定期举行。在这种形势下,可以将国家级或学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工程训练项目作为大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来执行。用学生的实践作品作为毕业设计成果,用项目总结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中论文内容和格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毕业设计,以作品公开展示和现场汇报的形式完成答辩。

(2)结合各种设计大赛项目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全省或全国性的挑战杯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正有规律有秩序地开展。由于就业、求学和兴趣的驱动,参赛人员日益增多。将这些大赛内容作为毕业设计任务来完成,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参赛项目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进而撰写毕业论文。把论文与参赛作品共同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这样,由于研究时间加长、投入增多,加之参加竞赛的多数学生是出于兴趣驱动,因此学生乐于投入精力,易于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3)通过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完成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好,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较强。经引导和正确选题,他们完全具备发表较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学生撰写论文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自身素质和兴趣;另一方面是来自继续求学,尤其是国外求学的需要。为了被所申请的学校录用并获得高额奖学金,对计划出国求学的学生来说,撰写论文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可以申请用他们的论文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这样,一举两得,学生易于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灵活的毕业设计周期。改变毕业设计仅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的固定周期。即使是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也可以提前到最后一个学年或更早些。事实上,除考研学生外,其他学生在第7学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时便可以开始毕业设计工作。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而第8学期也不必是单纯的毕业设计,可以开设一些诸如学科前沿课程或讲座课程(选修性质),从而减少由于单纯的毕业设计任务所造成的纪律松散和时间浪费的现象。对以创新性实验项目、工程训练项目、竞赛项目等作为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其开始时间更是灵活机动。

二、多样化毕业设计的可操作性

(1)先从外界条件来分析。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工程的推进,各高等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格外重视。通过利用教师的科研条件,并借助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较早地开展实践性锻炼。教务部门使这些实践环节规范化、制度化,落实在了本科培养方案中。并在政策上加以引导,例如在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等评比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这就从硬件设施、制度建设和政策激励等外部环境上为学生营造从事实践活动的和谐氛围。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建有创新实验学院,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学院还建有本院的创新实验基地。每年都积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各类竞赛项目,并为全国交流提供平台。2009年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2010年承办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学校明确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付出时间并提供条件,亲自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性实践活动。

(2)再从内部条件分析。学生也非常渴望得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以便为就业、升学(尤其是异国求学和保研)奠定重要基础。学生在自己的推荐信中都希望有对实践能力的描述,因此学生对这些实践性活动格外积极。

在具备了足够的实践机会,并且得到越来越多学生响应的情况下,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也就具备了改革的外在和内在条件,亦即可以开展多样化毕业设计教学,使得在毕业设计这个重要环节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以便对传统的毕业设计进行有机补充。教学管理部门向学生公布可能的毕业设计形式,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任选其一,也可选择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这样,学生处于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规定的形式和题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多样化毕业设计的特色

(1)利于个性化毕业设计教学,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毕业设计形式,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孕育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

(2)抑制论文抄袭或网络拷贝等学术不端现象。因为学生所从事的毕业设计内容符合其兴趣,学生处于主动选择。不像传统的毕业设计那样,学生被动地接受着规定的任务和程式化的过程,无奈之中便选择了抄袭。

(3)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其他实践性项目,从事这些项目的同学可以一举多得。

(4)毕业设计成果可以和未来创业项目相结合,迅速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促进就业。

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先进典型;成功素质;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工学院)在近几年来“一谈、二互、三自、四导”(一谈:即素质导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和谈话;二互:即学生之间开展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三自: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导:即素质导师开展政治思想引导、学习生活辅导、心理情感疏导、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不但探索新的学生教育管理内容、方法和途径,在学生中开展“树立三种先进典型,培养学生成功素质”(即:培养特长学生典型,培育创新学生典型,培植成功校友典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树立三种先进典型,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重要意义

在学生中开展“树立三种先进典型,培养学生成功素质”教育活动,对学生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从社会层面来讲,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对高素质成功人才的要求很高。用人单位希望大学毕业生“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一走出校园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树立三种先进典型可引导和推动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素质、特长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从学校层面来讲,能适应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素质学分制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的五大素质(即: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状况,通过素质学分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树立三种典型提升学生的成功素质,可使学生自觉按照学校素质学分制要求,努力修满有关素质学分,顺利获取毕业证书,并真正达到大学生毕业的素质要求。三是从个人层面来讲,这项活动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成长进步,与其在校期间的奋斗历程密切相关,掌握科学的方法,刻苦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使自己在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前提下,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在学生中开展“树立三种先进典型,培养学生成功素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坚持典型引路,培育和选树不同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典型传递“正能量”,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目的。

二、“树立三种先进典型,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效

(一)培养特长学生典型,彰显学生的特长优势

“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此处的青年泛指在校大学生)真正了解青年,正确认识青年,科学对待青年,是赢得青年的基础和前提。信工学院素质导师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按照“三步走”的工作步骤,积极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1. 选拔优秀学生

一般来讲,大一新生进校后,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绝大多数都能积极参与到校、院、班各级各类文、体、艺各项活动。素质导师通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综合素质表现情况,初选出在网络、书法、演讲、创作、实践、文体等方面有特长的优秀学生。

2. 培养个性特长

我们在初步选拔的基础上,进行“优胜劣汰”,最后精选出一批个性特长突出的学生,在素质导师中选定指导老师,作为某个专项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3. 推荐先进典型

我们在加强对特长生教育管理的同时,鼓励学生将个性特长发挥到极致,大力推荐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学院、学校、省部级各项赛事活动,在活动中彰显特长优势。

通过近三年来的努力,学院共培养了451名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各类个性特长突出的学生典型不断涌现。比如:软工1201班刘文才同学,专业基础扎实,个性特长明显。该同学荣获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技能大赛三等奖,公开发表科研论文《关于可导函数积分公式的探究》,组建“武昌理工学院计算机编程协会”;网工0901班马作伟,专业特长突出,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二等奖,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奖,2012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北省三等奖,2012年蓝桥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JAVA组湖北省二等奖,2012蓝桥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业大赛湖北省三等奖,其电子设计类代表作品有:多媒体数码相机、基于自由摆的平板控制系统之动态打点、智能小车。同时,在非专业领域通过自学PS,PR,AU,AE,FLASH等多媒体编辑软件,创作了一系列个人多媒体作品,代表作有:仙剑4中天河与神秘人的对话,仙三龙葵结局视频配音等,仙剑奇侠传三外传问情篇主题曲;电信0901班陈俊,参加“201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完成论文《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并荣获全国一等奖,2011年12月,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周年庆典暨“2011高教社杯”颁奖仪式,2012年,获得武昌理工学院“校长奖”;自动化1103班方敏,勤奋钻研,苦练内功,专业学习非常出色,获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2013年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二等奖。他们充分展示了个人兴趣爱好、彰显了个性特长和优势。

(二)培育创新学生典型,树立学生标杆和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道德模范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还是专业学习上出类拔萃的标兵,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素质导师按照“三步走”的工作步骤,着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先进典型。

1. 发现优质苗子

素质导师常规教育管理工作要扎实,“选苗”是关键。我们要求素质导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重在众多的学生群体中,遴选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2. 跟踪调查分析

我们在选的“佼佼者”中,通过“明察暗访”、“点对点、面对面、心与心”的接触和交流,对他们进行跟踪了解,不断熟悉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行为举止,进而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教育。

3. 培养教育管理

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而往往这种学生思维活跃、行动敏捷,为人、处事有着自由、散漫、放纵等不良习惯。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创新型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力度,力求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通过近三年来的努力,我们发现和培养了119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型学生典型不断涌现。比如:机电1201班王汉桥,2013年“陆空飞行器”模型参加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荣获二等奖,积极申报国家新型专利,在陆空飞行器领域取得新进展,以寝室为实验基地,自制遥控飞机,进行航拍演习,成为“第四届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上的一大科技创新亮点;电信1002班张华华,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多次获奖学金,开发编程特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曾获国家专利,在2012年和2013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ITAT信息技术水平应用大赛中屡获佳绩;电信0902班付勇,在校期间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勇于创新,曾获得2011年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012年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单片机开发与应用一等奖,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系统设计二等奖。同时,2012年底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垂直升降电梯智能门控装置。

(三)培植成功校友典型,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学院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教育,而且十分注重对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培养。按照“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几年来,素质导师在“一谈、二互、三自、四导”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下,培养出了一些高档次、有价值的成功校友,已经成为学院影响力、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关注校友工作

学院确立在校学生就是校友的理念,要善待每一位在校学生,才能赢得明天的校友。素质导师依据校友理念,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校友工作方面,以感情为基础、以联络为纽带、以服务校友为永恒主题,专门开设校友来访、校友论坛、优秀校友信息库,发掘优秀校友,特别关注校友的成长和进步。

2. 关心校友生活

我们的校友中,不乏有些学生怀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自愿去西部和农村偏远地区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难,奋战在艰苦的工作一线,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很感人,他们是信工学院的骄傲。我们会经常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生活环境、工作进展、前途进步。

3. 关爱校友情感

“母校是可以容忍自己一天骂八遍,不许别人骂一次的地方”。我们的校友走出校门,更是满怀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意,经常有校友通过电话、短信、微博、QQ群等载体与我们进行交流互动。良言一句,十年难忘,真心关爱我们的校友。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校友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奋斗在各个行业,有的已成为行业领域的“排头兵”。比如:2005届成功校友谢砾,现任红桃K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2013年9月建立“电商云工场”,入选“2013武汉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典范;2006届成功校友胡瑾加入香港本地历史最悠久、信誉优良的金融集团新鸿基金融集团SHKF(香港上市编号86),并成立资通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香港以及内地人士提供金融以及资讯平台服务;2013届成功校友桂鑫,创办武汉星力源科技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兼执行董事,武汉市星力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是一家集计算机系统集成、软硬件开发及各种品牌电脑批发与零售于一体的有限责任制公司,如今公司正在他的带领下日益壮大,净利润达60万元,公司业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开拓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采购渠道以及湖北省环境保护厅、武汉健民药业集团等企事业单位采购渠道并获得好评,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以及下游经销商的一致认可。

总之,信工学院率先在学生中开展“树立三种先进典型,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探索与实践,对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素质、丰富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举是创新民办高校教育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是探索民办高校教育科学管理的一种新举措;是提升民办高校教育管理的一种新平台。信工学院结合学校开展的“典型示范工程”实际,通过先进典型感染、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紧紧围绕“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振奋精神,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着力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成功学子。

参考文献:

[1]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

[3] 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赵作斌.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