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育观范文1

一、对大语文教育观的认识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又与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无时无处不与语文发生关系,可以说语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就形成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无论是读文学书刊,还是读政冶的、历史的、科技的、艺术的……各种书刊杂志;无论是参加各门学科的活动,还是参加社会活动或劳动,乃至平时听广播,看电影、电视,与人交谈等等,都可以直接、间接地学习语文,都对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那种不自觉的、无目的无计划的、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高效率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它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但仅此还很不够。“向45分钟要质量”的提法有其正确的一面,那就是教师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但如果理解为只要用好这45分钟就行了,就有“质量”了,那又错了。课堂教学只不过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部份,尽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离开了广阔天地,堵塞了多条渠道,只在那小小的“责任地”上下功夫,无论你怎样精耕细作,也决不可能有大的收获。科学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结构,其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多条渠道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树立适应于今天信息社会大生产的大语文教育观。

二、大语文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论、实践教育论、系统教育论是支撑大语文教育的目的、手段和方法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论认为,“素质高,有特长”的人,才是2l世纪的栋梁之才。未来学生应具备:(1)语文基础素质;(2)语文智能素质;(3)语文技术素质;(4)语文道德素质。而我们平时所教的学生,往往只追求期末卷面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各种素质的培养。我校曾有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到电台应聘,她的微机操作能力和语文成绩都不错,但却因为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及普通话不标准而被拒之门外。所以,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是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

大语文教学观把“实践教育知识化”作为理论基础,是为了解决如何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

系统教育论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大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统一;(2)重视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要求知识和智能的统一,主张教学与发展的统一;(3)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要求范例教学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统一;(4)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法与学法统一,使学生沿着“主动学一会学一乐学”的方向发展;(5)重视第二阶段教学,要求第一阶段教学与第二阶段教学统一,让学生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三、大语文教育观的实践方法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强调运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如下几条经验:

l.课内除了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系统教学外,应强调语文能力训练的教学,充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是:课前五分钟演讲、口头作文、课堂讨论等。

语文教育观范文2

关键词:技校;技艺道一体;语文教学;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30-02

近年来,由于广州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升级步伐加快,市场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市技工教育界适时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人才成长逻辑规律,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

所谓“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顾名思义分为技、艺、道三个方面,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技,是技能技术的系统活动;艺,表现在具备高技能的同时,能对艺术进行优化创造;道,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境界提升。“技艺道”一体的人才,即高技能、高素质、高境界的人才,关注技能人才成长的各个方面,本身在运行中呈现出全面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结合技校语文教师的岗位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技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应更新教学观念,走“技艺道”一体的道路,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和谐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高境界的一流技工,构建带有全面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的技校语文新型职业素质教育观,在技校语文学科领域内彰显职业特色。

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各项技能的要求也在快速变化。这就要求技能人才应具有灵活性,富于创造性思维,不仅能解决限定的问题,而且能在未知的领域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换言之,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需体现全面适应能力,而知识能力都是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的。作为基础性、人文性、创新性兼具的语文学科,势必要站在技工教育改革的前沿,树立面向技工教育的新型职业素质教育观,即从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入手,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教学全面融合,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其专业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形成提升全方位适应能力的肥沃土壤,给语文教学画上浓重的专业色彩、披上鲜明的职业盛装。

以汽车销售专业的语文教学为例,可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融合专业的实践岗位群,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学习。如,在营销环境中,如何拟写销售计划,如何运用交谈技巧和销售技巧成功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面对顾客既专业,又刁难的提问时,如何保持文明的职场礼仪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等。根据这些因素模拟真实的交际环境,实践学生拟定的汽车销售计划、销售技巧和销售服务。通过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相融合,仿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不仅掌握了职业技能,也锻炼了自身的职业素养,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创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积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求职面试训练。如汽车营销员、机械维修工、电气维修工、车床铣床工等,向学生传达有关企业发展中最新的动态信息,分析模拟现场中学生求职的各种现象,提出相应的求职策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好求职技巧。另外,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的文明礼仪、不良行为习惯、笨拙的表达方式等进行纠正,用“岗位导向”指引学生了解不同岗位都有“细节决定成败”、“团结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铺就一条快速的成才之路,切实做到语文教学专业化、职业化。

设计层次递升的职业能力任务

从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而言,它是个体通过持续不断地个人修养来全面提升自己,使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并开始承担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通过有效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某项技艺水平,使自己成为专家层次的学者。

而“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按照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五个阶段来区分自己的职业角色。其发展过程需要一个又一个层次递升的职业任务来实现提升。

承载着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目标,技校语文课必须紧扣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建立的语文课程教学模块要因专业、岗位而异,循序渐进地培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以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如编写语文学科教材,就可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而进行编写,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即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职业模块,即为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即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等三个部分构成。

基础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般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如口语交际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置职业训练任务。第一步,做好心理辅导,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步,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语音标准、语速适中、用词规范、仪态大方、体态自然、克服自身一些小毛病,完成给定的训练任务。第三步,职业情境训练,如求职、促销、竞选、联系事宜等等,让学生在训练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注重与他人配合,学会用良好的职业素养去对待困难,从而更好地完成层次递升的职业训练任务。通过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的初学者提升为有职业素养的高级初学者,最后变成有综合应用能力者。

职业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测重专业化职业化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职场中一些常用的口语交际、公文写作等专业能力。例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社交语言训练,除了提高听问、听辨、听测能力外,还要结合职业活动中所需的职业技能,如接听电话的礼仪,商洽业务的礼仪等,安排模拟训练,使学生以专业角色的身份学习职场口语交际中的一般技巧与交际礼仪,培养其相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能熟练运用职业能力去解决职场中的常见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能力者。

拓展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挖掘学生身上的一些潜在因素,通过各种多元化形式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在“乐学”中逐渐形成专家型的学者。如加强开发课外辅导的新阵地,采用广播、网络等宣传手段,开展职场故事会、职业人辩论会、诗歌创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辩论比赛、模拟招聘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体验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和职业化,使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专家型的独特技能。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可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中,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时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弹性处理,灵活“拆卸”或“组装”每个模块。通过多重目标体系的设计,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逐渐具备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为升华个人的职业角色提供有利的支撑,真正成为“技艺道”一体的技能型人才。

强化语文的职业素质教育

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从智力、性格、气质到就读的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都存在差异。而语文教材极具鲜明的主观性、多视角性,使语文教学的开发空间和改革能量具有无限可能性。据此,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要,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的教学突破口,重视差异化的学生个体,采取“一文多教”、“文同教异”、“各取所需”的教学策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技校语文教学的职业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中诸如通知、信函、市场调查报告等职业人员必备的文书写作,可采用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紧扣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需要,为学生安排优质化的职业任务,关注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过程中体现出的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整体化设计能力方面的差异化水平,如有的学生会写不会说,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有的学生会搜索信息不会统筹归纳,有的学生会实施任务不会计划决策等等,依据如上所述差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突破学生从“简单的口语交际”,到“复杂的文书写作”,从“简单的搜索归纳”,到“复杂的决策实施”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差异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一些经典名篇,延续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德育感化功能、人文浸润功能、美学熏陶功能等特有的学科优势,辅以当代最新的教学观念与策略,如职场演讲、行业辩论、项目规划等教学策略,强化优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拓宽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发展空间,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根深才能叶茂,“根”是“技艺道”一体成才模式,“叶”是职业素质教育,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技艺道”一体成才模式的培养,才能绽放绚烂的职业之花。技校语文教学应以“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为本位,注重全面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的技能训练;坚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本,以语文能力为重,立足现状,把握形势,把职业化素质教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与其他专业学科全面配合,促进语文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技艺道”一体的高技能、高素质、高境界的一流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崔仁泉,黄远飞.广州模式

——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探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白晔.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3(8).

语文教育观范文3

一、花开满园,打开经典的文化之窗

所谓经典文化,指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的文化精髓、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等。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永远都是文明发展的根基、创新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经典文化的胚基上孕育、生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儒道两家是中华精神的源头与支柱,可以说渗透到了炎黄子孙的每一个毛孔,选择儒道经典作为诵读材料,实在是以现代意识打通传统精神文化的得力举措。儒道学派的经典是博大精深的思想著作,涵盖哲学、伦理、政治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精髓,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是前人读书写作的典范,也是今人学习文言文的典范。儒道学派的创始人在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习这些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并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有益于学生批判地继承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进而不断开拓创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们学习到了做人的道德修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我们学习到做人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我们能感受自然之伟大,“人定胜天”只能是愿景,敬畏自然才是不二选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告诫现代人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善待万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经典文化如久违的甘露,滋养每个学生的心田,以此来奠定人生罗盘。积极开辟语文学习的多元性,海纳百川,比如进行古文朗诵比赛,经典古文搜集讲解,诗词背诵,导演经典古文故事情景剧等,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让语文世界变得缤纷多彩起来,让经典文化逐渐渗透到课堂里,花开满园,芳香遍地。

二、 春风化雨,彰显经典文化魅力

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德育人,通过前人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来对现在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经典就是经典,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对生命文化的一种领悟,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先哲圣贤的思想是完善我们现代人身心健康的良方,弥补缺失人格的根基。提升文化素质和涵养,使自己能成为一名有内涵有修养的谦谦君子。学习知识其实不是根本的目的,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才是经典文化流传下来的真正意义所在。

倪文锦教授指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学习经典,并不在于保证它的真理性或实用性,而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

阅读固不可少,背诵才是硬道理。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最聪明的民族,自从1892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犹太人获得这个奖项的次数,世界第一。他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0.3%,但获此奖项的人数占到17%,这个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以上。他们的成就与其大量背诵经典高度相关。背诵、记忆是古希伯来教育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在学者中,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圣经》是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我始终坚持一点,语文能力和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只有大量诵读经典,为孩子们储备一座文化的富矿,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才会有宽厚的根基。”

诵读经典,可以利用晨读、课前时间开展一些列的经典故事情景剧演示、朗诵、自由读等不同形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经典文学节目展示的舞台,享受经典文化的饕餮盛宴。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在适合学生们认知水平的情况下,为他们推荐有兴趣的经典文学,丰富他们阅读的内容。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出发,把经典文化中真、善、美推向台前,在学校宣传栏,教室黑板报中添加相关的经典图文以及优美语句,让学生每天都能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的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染。在长期耳濡目染下,获得修养的提升,精神的振作,品质的提高。春风化雨,经典文化魅力传承不息。

语文教育观范文4

关键词:西部山区 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小学生中华文化基础的主渠道,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语文教育客观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对西部山区小学教育作一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

《小语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育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教育,逐步加深爱祖国、爱民族、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趣,锻炼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大纲的这些要求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笔者认为,语文课绝非仅仅是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解释几个生字生词那样简单。语文课本质上是利用语言这一工具传递文明、承继文化、激扬情感、升华心灵、增强审美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课堂中得到文明的浸染、情感的陶冶和美感的升华,从而真正理解生命的美丽和文明的魅力。至于对词和字句的理解则应贯穿于平常的读写过程中。现有的僵硬呆板的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偏离了这一主旨,抛弃了语文的灵魂,把语文教育变成了八股说教。

二、当前西部山区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

在西部山区,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西部山区条件艰苦,很少有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到山区里任教。现有教师差不多都是中师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都十分欠缺,所受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也尚不够系统完备。而限于学校条件,所谓继续教育基本上形同虚设,再加之上课任务繁重,下课后又要忙于田间劳作,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教研,进行知识和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和学校水平高低的评价还完全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这也在客观上使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上,从而使整个语文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社会一再呼吁的素质教育仍然只是纸上谈兵。

2.教学方式滞后

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众多的山区小学语文教师,至今沿用的仍然是流行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将课文分解为字、词、句、段、篇等基本知识点,解释生字(词),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这三步曲进行教学。然后,“监督”学生拼命地抄写和背诵。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手段,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用心体会蕴藏在优美文章里的情愫和美感。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的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的引导、情感的培育、文明的熏染、审美的过程都成了空中楼阁。长此以往,把一个个性情开朗、活波天真的阳光少年变成了暮气沉沉、木讷呆板的考试工具,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彻底烟消云散了。

3.教学资源匮乏

山区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及一些城镇学校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当东中部地区语文教育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多元化、系统化、立体化时,西部山区很多小学却由于教育投资不足,经费紧缺,连维修校舍和添置桌凳都很困难,至于增添教学用品,购置现代教学器材则几乎是一种奢望。有人戏称语文老师上课是典型的“三一”式:即一块黑板、一本教案、一支粉笔。而学校设备则是“三无”式:学校无图书馆、班级无图书角、学生无课外书。除了教室后面墙上的“学习园地”上学生们用笔抄写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豆腐块儿外,你很难感受到一个学校应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一天到晚除了学校那短暂而枯燥的一两节语文课外,其余时间便是在家玩耍或和家人一起进行农务劳作,语文课外资源完全处于“原生态”。

三、切实加强语文教育的对策

对于西部山区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改变现状,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的目的不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师生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一个“考”字转,培养的是僵化的工具。而“素质教育”的目标则立足于它的长期效应,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取舍。它要培养的是有理想、知文明、守信念、懂情爱、会审美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心智的公民。教学对象则面向全体学生,着重于提高学生个体的素质水平,在教学中强调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突出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而转变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一线的教师。这就要求从根本上转变对学校和教师的考评机制,不再以升学率和简单的分数作为考核教学好坏的主要标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革成绩评定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传统的只据考分定好坏的评价方法,既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不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评方法应该多样化,要跳出一张试卷的圈子。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考评中应注意以下两个结合:(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行量化评价,又要对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进行质的鉴定。(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考试结果的静态评价,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积累的动态评价,从成绩考评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3.加大教育投入,添置教学设施。

适当加大对山区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须发挥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在国家财政增长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对西部偏远山区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应在政策层面上加大灵活性,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律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改善教学条件。购买必需的教学资料、教学设备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建立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设立班级图书角。

4.多管齐下,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

具体说,首先应加大对现有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力度,所有教师必须定期到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进修、观摩教学,学习先进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应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自觉到西部山区任教,尤其是本地走出去的大学生,实现一线教师的及时更新换代,为西部小学教育输入新鲜血液;再次,应千方百计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真正促使广大一线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加强教研,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应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一些措施,派城里的教师下乡支教,安排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上好示范课,安排山区教师到城市学校听课学习进修,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如镜.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现代教育,2007.1.

语文教育观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素质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39-01

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发展和机遇。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小学语言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四有”人才,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奠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学会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应着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广阔的的语言天地,除课堂教学外,开展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发展学生的语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观念是先导,只有我们都树立了正确的“大语文”教学观,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去实施素质教育。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技能发展

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年龄、性格、成绩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技能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根据认识论的观点,依照科学方法可使人的认识活动变得有序,使天分较高的上层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中层生学到想学的东西,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形成个人的某种技能。

三、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其中语文课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如在教学王愿坚《七根火柴》可以以无名战士的献身精神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桂林山水之歌》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特级教师陈志聪说:“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江山多娇的祖国、爱人才辈出的祖国、爱语言优美的祖国、爱具有优秀民族特点的祖国。”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许多科学技术都已跨入世界先进或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一些不好西方思想也渗入中国,使得一些青少年学生迷失方向,贪图享乐,没有追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典型课文进行启发,帮助他们理解古贤人的崇高理想和宽阔胸襟,真正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深刻含义,懂得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人生箴言,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语文教做人,学语文学做人,”从而达到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目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扩大阅读面和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一张张充满阳光的笑脸,他们都有课外阅读的能力和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果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还停留在仅是一本书上,那就是一种倒退,一种悲哀,更是一种失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和发挥向导作用,采用读书竞赛、演讲、故事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此同时,要向导性的向学生推荐一些能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的有益书报让他们去读、去说。这样,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即提高他们的素质。

语文教育观范文6

关键词:创新教育;优化教学手段;语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建议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这样的教育谈何创新呢?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变“狭义读写”为“广义读写”,拓宽学生视野;变“注重德智”为“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要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2.变“狭义读写”为“广义读写”,拓宽学生视野。突破传统的“狭义读写”范围(仅限于课本和课内),开拓出“广义读写”的新范围(延伸到课外)。教师既要立足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因此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指导。

3.变“注重德智”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品学兼优”;社会对一个好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常常是“德才兼备”。所以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侧重进行的是“智育”和“德育”。虽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很早就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但在应试分数的压力之下,教师的工作重心不得不侧重于“智育”。其余“德、体、美、劳”四育就被每周一节的“班会”、“体育”、“美术”、“劳技”四门课程简单地取代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教师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改进教法已势在必行。改进教法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仅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品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4.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三、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上一篇市场经济学

下一篇旧建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