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开题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工科开题报告

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1

关键词:毕业综合设计;地方应用型;应用技能型;实习实训

引言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担负着为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提供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在诸多方面必须做出重大的调整和深刻的变革,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毕业综合设计(论文)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和意义一些学者已有明确的认识,金大勇[1]认为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重要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技能与知识,通过资料收集与扩充进行独立的工作或团队协作完成设计任务。吴益锋,张淑敏[2]等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想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毕业综合设计教学环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1毕业综合设计现状

服务地方型本科院校虽然都充分认识到了毕业综合设计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积极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目标要求。但是由于教师科研压力、教学压力、评职称压力、家庭压力,学生考研压力、就业压力,学校管理、监督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范和指标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渐行渐远,并逐渐演变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薄弱环节,不但成为老师的负担也成为学生的负担。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1.1学生普遍重视不够

毕业设计主要是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学生任务中心多放在了找工作、研究生考试复习、企业实习培训、各种公务员招考等考试中。部分学生对毕业综合设计很不重视,认为毕业设计就是一种形式,付出的再多也得不到多少回报,做的再差指导老师最终都会手下留情,原本需要将近一个学年完成的毕业综合设计教学,部分学生会采取突击的形式,利用很短的时间敷衍了事,甚至东拼西凑和抄袭,完全背离了毕业设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1.2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角色扮演不到位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安排一名教师为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但是指导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家庭等各种压力,外加部分老师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不强、知识面不够宽泛、缺乏工程实践操作经验,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采取放任之流的态度,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督,指导书、开题报告,中期自查、系统开发、论文初稿均是学生随意完成,一些形式、结构和内容错误得不到及时更正;一些老师虽然指导学生,但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指导意见和评语过于简单和形式化,起不到实质的指导作用,导致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在迷茫、缺乏有效指导的状态下完成。

1.3选题质量不高

目前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大多数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开始前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自行拟定,部分老师则是在很短时间内拟定若干题目,缺乏仔细考虑和详细论证,更有甚者则将自己命题权限下放给学生,学生则投机取巧寻找往届已经做好或者通过互联网搜集到的现成毕业设计项目作为自己毕业设计选题。导致毕业选题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实际的现实意义,质量不高、重复出现、学生缺乏兴趣,丧失了对毕业设计进行主动、认真、探索性完成的动力。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的套路性和主观性严重制约了毕业设计目标的实现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1.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衔接不到位

理工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安排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系统设计开发的流程和规范;通过毕业前的实习实训让学生体验接近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流程,为学生进行毕业综合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一些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实训训练时,没有认真去完成规定的内容,导致毕业设计训练不到位,同时,部分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和平时的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有效地衔接起来,毕业设计基本一切从头开始,缺乏自信,对操作流程不熟悉。

1.5毕业设计过程操作不可控

毕业设计基本都是在最后一学年完成,这个阶段学生多数时间都在外实习、找工作,留在学校安心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寥寥无几。指导教师对于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多是采取网上交流的方式,每一阶段如要收取相应的文档,则和学生联系进行收取,如不收取文档,学生也不主动和老师联系,则师生之间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学生毕业设计进度进展如何则无从知晓,如果最后关头需要收缴众多文档,学生会手忙脚乱,缺乏充分准备,提交的文档质量难以保障,院系负责人想了解和掌控毕业设计进度和提高质量则很难实现。

1.6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为了保障毕业设计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学院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如果按照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则能有效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许多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比如开题报告没有完成,不能进行开题;尤其是答辩环节,不管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如何,是否达到毕业答辩要求,都能按期参加答辩;同时答辩的时候有放松要求、把关不严的情况,使得答辩成了走过场,极少会出现学生毕业设计不及格,或者只限极少的几个人不及格,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即使不认真做毕业设计也能获得通过,学校出台的答辩不合格不能获得学位证的规定,在学生看来成为无关痛痒的一句空话,一届传一届毕业设计的风气难以扭转。

2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策

为了切实提高理工科毕业设计对于促进学校和院系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毕业设计教学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2.1重视毕业综合设计

从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到各教学主管部门、各院系、指导教师均要从思想上形成统一共识,充分认识到毕业综合设计对于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水平的不可替代性,在制定政策制度和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要自顶向下保证政策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及监督管理的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地做好毕业综合设计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同时,对于学生在进行毕业选题之前,应统一组织,由院系负责人为学生召开毕业综合设计前的思想动员、过程说明、制度解读以及毕业设计重要性的专题动员会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保证在后期的毕业综合设计中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保质保量的完成毕业综合设计任务。

2.2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办学宗旨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需要优化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等。企业也充分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设,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来。因此在进行毕业综合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工程实践背景较强的毕业设计课题,如果学校的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指导课题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则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对同一个毕业选题安排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学校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选题申报审查、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毕业过程的控制、论文的格式和形式审查等,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具体工程实施环节的技术和组织过程。通过对我校理工科学生进行走访调查,按照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明显高于大多数单一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

2.3优化毕业选题来源

毕业选题事关学生毕业设计“做什么”的问题,一个有意义、有价值、可操作性强的选题对于保证毕业设计效果和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选题,仅仅依靠在校教师自身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并且指导学生数量较多时,很难保证每一个毕业选题的质量,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以解决。(1)指导教师在拟定毕业选题时,选题应尽量和自己的横向科研项目或服务地方专项项目挂钩,一方面自己熟悉项目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也具有现实的应用意义,既解决了学生的选题问题,也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分担了自己的科研任务。(2)邀请校外综合实训基地的工程师参与毕业选题的拟定。(3)教师深入地方的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在工作实际和工程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此作为学生毕业综合设计的选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4)鼓励学生从自己参与校外毕业综合实习和校外实习实训,从实习实训中寻找合适的毕业设计选题,交给指导教师作为自拟题目。

2.4加强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

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是学生开展的较为综合的强化训练项目,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十分必要。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时,要引导和强化学生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是毕业综合设计的前奏,是为毕业设计做铺垫的思想认识。院系可要求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授课老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毕业设计的形式要求和操作要求你开展课程教学,这样学生经过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的训练后,对于毕业设计的相关规范已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后续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2.5开发毕业综合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3]。毕业综合设计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涉及指导教师毕业选题上传审核管理、学生毕业选题管理、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管理、中期自查管理、毕业论文管理、成绩管理、流程控制等诸多环节,各环节要协调配合,才能保证毕业综合设计的顺利进行。学生进入第七和第八学期,由于多种原因,很难保证全程在校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师生之间开展交流互动主要依靠即时通讯工具或电子邮件,这种方式院系管理者及指导教师很难掌控毕业设计的环节进度及整体进度,对学生时间节点要求也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开发或引进基于B/S结构的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矛盾,院系管理者、指导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上行或下行的交流,所有指导教师指导的所有学生的整个进度及全部文档均可通过系统统一管理;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可以在系统中设置时间节点,错过时间节点,相关文档便不可提交或更改,对指导教师及学生可起到较好的督促作用;后期如需查询毕业设计相关文档也十分便利。

2.6规范毕业设计评价机制,严格要求答辩环节

教学环节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控才能有积极的效果,否则再好的教学模式也会流于形式[4]。学校一般对于毕业设计都制定了较为严格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毕业设计中的具体管理者、指导教师、学生各自的职责任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对没有尽职尽责的教师,没有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都有具体的处理措施,对于答辩环节学生是否能顺利通过,有具体的界定标准,对于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也有具体的处理规定。要想让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保证,制定的评价机制和答辩处罚机制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让其成为一纸空文,该追究教师的指导责任就予以追究,该处罚学生就按规定给予处罚,答辩不通过不能授予学位,就严格不授予学位,大三学生看到了大四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评价机制运行情况,自然会按照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3总结

大学应届毕业生近几年继续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另一方面,许多企事业单位却较难在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到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即为学校所在地及周边省市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理应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质的此类人才。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理工科毕业综合设计应加强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引进“双导师”制共同培养、深化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训与毕业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推进毕业综合设计信息化控制和管理,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毕业综合设计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学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新技能、新形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大勇,王华.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152-153.

[2]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193-195.

[3]周建锋,付延友.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6,15(8):96-98.

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2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某普通高校7个理工类专业为样本,涉及628名2007届本科毕业生。

二、调查内容

根据笔者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考虑舆论对本科论文批评的角度,选择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接受论文任务前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学生是否愿意取消本科论文、选题心理、如何看待“抄袭”、是否重视开题论证环节、完成论文的障碍及对答辩的认识。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28份,回收有效问卷405份。从统计结果看,确实有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承载了考核毕业生学位资格的功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大检验,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知之甚少,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认识。13%的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前对毕业论文意义一无所知,25%的学生是在二、三年级时通过学长对毕业论文有一点了解,13%的学生表示专业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过相关常识,27%的学生在选题前通过参加讲座了解毕业论文写作要求;23%的学生不知道毕业论文具有考核学位资格的功能;76%的学生不知道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

2.学生对“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舆论认为本科论文质量不高,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调查对象中,只有32%表示如果学校政策允许,愿意多学两门专业课来顶替论文学分。看来舆论的呼声只是旁观者的看法,多数学生并不愿意取消本科论文。

3.学生选题心理

调查样本中只有19%的学生愿意自拟题目。选题时56%的学生把自己平时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选题的第一因素,24%的学生选题时考虑就业或考研复试的需要,20%根据对指导教师的好恶、题目的难度选题,存在“拈轻怕重”倾向。

4.学生抄袭心理

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抄袭,64%的学生基本知道什么是抄袭,但是不知道如何界定抄袭;32%的学生意识到抄袭属于学术道德问题,抄袭可耻,40%的学生表示可以适当抄袭,但不要太过分,28%的学生认为抄袭是无奈的选择。

5.学生对开题论证的认识

对学生来讲,开题论证是接受老师集中指导、同学相互学习的好机会,然而调查显示,当就业面试机会与开题论证时间冲突时,63%的学生选择不参加开题论证,足以说明学生不重视开题论证。如果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或成绩评定标准中没有必要的约束,开题环节的功能会打折扣的。

6.学生完成论文的过程

为加强对论文写作过程的监控,很多院校设计了任务书、开题报告、开题记录、中期检查、教师评语、答辩记录、成绩评定、指导记录等近十种表格,其中大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填写。调查显示只有21%的学生按部就班填写表格,其他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拖拉现象,套表的监控作用被弱化了。

7.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障碍

很多学生在完成论文时常常遇到一些障碍,调查中37%的学生认为最大障碍是知识功底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20%的学生抱怨实验(上机)条件不好,15%的学生感到指导教师太忙,具体指导某一个学生的时间很有限,另有28%的学生认为图书资料太少。看来本科论文写作的障碍有超过六成是来自于师资、图书资料、实验条件等。

8.学生对答辩过程的认识

72%的调查对象认为每个毕业生都有必要参加答辩。在答辩环节中,由于分组的偶然性和不同组别老师掌握的尺度差异,某篇论文在A答辩组只能得到“中等”,其论文水平可能比B组的“良好”还高。69%的学生表示在乎成绩的高低,希望能够把握好平衡,成绩要尽量合理。为了保证成绩评定的公正与客观,有的院校实行答辩回避制度,指导教师不得参加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36%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是对指导教师的约束,有助于成绩评定的公正性,45%的学生则坦然表示指导教师是否在场没关系,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论文的质量。

四、建议

1.加强早期基础教育和开题前教育

为保证学生对毕业论文有充分的认识,应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和开题前教育。基础教育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渗透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逐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二是要为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科技写作基础》选修课,弥补理工科学生在应用写作方面的不足。开题前教育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意义,鼓励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中;二是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规格要求、成绩的评定办法,把“抄袭”降到最低限度。

2.严格筛选毕业论文题目

组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成毕业论文题目审查小组,对指导教师提交的建议题目进行认真筛选。通过筛选至少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督促指导教师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在深思熟虑之后提出建议题目或建议方向。二是保证论文题目的质量。将那些大小、难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题目精选出来,要控制专业学科论文和教育学科论文的比例,不设综述性题目。三是组织学生旁听题目筛选过程,使学生对建议题目有所了解,从而避免学生选题的盲目性。

3.做好毕业论文的硬件保证

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机房等。对于一般院校,特别是新建院校,在硬件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缺口,学校方面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毕业论文的硬件保证。

4.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监控

为保证论文质量,首先要挑选业务水平高、有毕业论文指导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担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其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毕业论文中的重要问题和步骤,既要指导到位,又要防止“越俎代庖”;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飞行检查,防止毕业论文写作“前松后紧”现象,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正常进行。

5.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

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3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

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准确地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是准确地评价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特点,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而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面广,从工作层面来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学生五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从工作性质来看涉及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个不同主体的工作,有多元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同层次、不同主体工作的综合反映,从整体来看也具有综合性特点。由此可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应体现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我们可以对不同工作层次和不同工作对象进行分层次、分对象的评价,形成层次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设计(论文)成果、学生情况、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6个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综合性评价体系。综合性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规范要求、学生工作和答辩情况以及从设计(论文]成果反映出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系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质量。由此可构建由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主要评价内容组成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和管理工作质量评价两大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包括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文字表述、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在内,是衡量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保障。

1、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由设计(论文)正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三部分组成,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评价就是对这三方面的综合评价。

对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的评价主要应是对设计(论文)所反映出的学生选题的正确性,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的评价,其次考虑对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的评价。

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选好了题目是成功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否选好题就要看选题的正确性与否,而选题的正确性主要反映在选题是否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专业相关的密切程度;是否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否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践进行,现实意义是否明显等等方面。在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中主要应考虑设计(论文)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见解的独特性;研究是否富有新意,有否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较强的应用价值;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果的价值;以及能否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在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评价中主要应考虑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表述概念是否清楚、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等。在规范要求方面主要是评价文字表述、图表质量、文本格式、外文摘要、参考文献等,如设计(论文)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是否缜密,论述层次是否清晰,文字是否流畅;图表制作是否精确、优美: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文本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是否达到标准;外文提要是否正确清楚,参考文献是否丰富,其他资料是否齐全等。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文章。对文献综述的评价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综合性、描述性、评价性”的特点,也就是在文献综述中是否较全面地反映了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一定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是否指出了本课题继续研究的意义,以及对原有成果的综合比较和评论情况。文献综述文字数量和所阅读的参考文献的丰富程度等方面也应有一定的要求,也是评价的要素。另外,在收集文献资料时应对一部分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形成外文翻译稿,对其的评价应考虑外文文献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密切程度、译文准确性、字数是否达到标准等等。

2、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包括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因此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既是对学校、学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又是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

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4

1.组织管理规范化。组织管理规范化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的毕业设计各级组织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科学、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对毕业设计实行科学管理。以主管校长为首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宏观管理,主持制定总体方针,并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并对毕业设计进行监督;教研室负责确定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执行具体的组织与管理;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组织管理规范化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机构,并规定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实现组织机构系统化;通过制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实现管理制度化;通过制定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实现过程流程化。规范毕业设计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前提[2]。组织管理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减少各部门之间的摩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教师指导过程规范化。教师指导过程规范化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指导效果对教师的指导流程和指导方式提出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和要求。指导过程规范化要求备选课题应多样化、层次化;学生自主选题时,提倡真题真做;严把开题报告的质量进行关,质量不过关者不得开始设计;面授指导和远程指导相结合,每周安排一次面授指导,每周指导学生至少一次,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并做好关键阶段的检查工作;每次指导应填写指导登记表,对每位学生的指导记录应不少于15次;把好论文规范关,对论文的审阅指导不得少于三稿;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指导过程规范化并不意味着指导的僵化,教师应在遵守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教师指导过程规范化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过程化、指导行为规范化,有利于防止教师指导的随意和走过场,有利于量化考核和促进指导水平的提高。

3.学生设计过程规范化。学生设计过程规范化是指为了使学生的设计活动科学化、过程化而对学生的设计流程、设计行为提出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和要求。设计过程规范化要求学生结合工作岗位、个人情况进行选题,真题真做;做好资料查阅和课题调研,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并按时完成;根据开题报告的设计方法、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开展设计,并主动接受指导教师和学校的监督检查;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设计进展,并积极参加面授指导,未能参加面授指导时应主动寻求教师的远程指导;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并按规范撰写毕业论文,不弄虚作假或抄袭他人;认真准备和参加毕业答辩。学生设计过程规范化可促使学生投入足够精力用于毕业设计,保证设计进度,并使学生在设计中少走弯路,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设计顺利开展,其既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又要有利于约束学生的随意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过程管理规范化。过程管理规范化是指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依据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实现对毕业设计有效的全过程监控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其管理工作是否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要求[3]。作为组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并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为毕业设计把好关。在执行各项审核程序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不能不设门槛或降低标准,对于不合条件的坚决不予批准和通过。认真做好设计过程中的各项检查工作,为了避免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采用规范化的阶段检查评价标准,量化评价指标,减少人为因素和检查目标不明确的影响;监督与控制并举,对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师生要提出批评和教育,并责令限期整改。过程管理规范化可强化对设计过程的引导,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师生的偏差,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5.论文写作规范化。论文写作规范化是指不仅毕业论文的内容要符合专业的学术规范,而且论文的形式还要符合论文的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为了使学生了解论文写作规范,除了制定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和排版规范外,还应举办论文写作讲座,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写作要点。学生应严格按规范来写作论文,论文结构应简单明了,语言应准确、流畅、规范,内容应完整并具有逻辑性。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编写论文写作提纲,使学生学会论文的谋篇布局;审阅论文后给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和要求,让学生掌握论文的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此外,规定论文不合规范者不得参加毕业答辩,促使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的规范化写作。论文写作规范化可促使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并接受规范化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6.考核评价规范化。考核评价规范化是指考核过程规范化、考核指标标准化。针对学生考核的需要,制定指导教师评审标准、评阅人评审标准、答辩评审标准,在评审时严格按标准执行;对答辩过程、答辩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并采取民主的方式确定最终答辩成绩,使答辩过程和答辩成绩公平、公正、合理。对教师的评价由学生评价和管理部门的过程检查评价两部分组成。在毕业设计结束前,由学生填写教师指导评价表,对教师的指导进行客观的评价;管理部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检查结果也将作为评价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有效的控制毕业设计考核评定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功能,检测师生教与学的状况,适时的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造,达到促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4]。考核评价规范化不仅能对毕业设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给学生的设计和教师的指导提供压力和动力,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提高。

二、影响规范遵循的主要因素

1.规范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规范不符合毕业设计的客观规律,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将难以被师生们遵守;规范的操作性不强,师生们将不知道该如何执行,或执行起来效果不佳,这些都将影响师生遵守规范的意愿。

2.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的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在设计过程中,自由散漫,随心所欲,常漠视毕业设计规范的存在。

3.教师的责任感。责任感不强的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他在毕业设计指导上不愿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行为随意性较大,既不能按规范要求来进行指导,也不能督促学生按规范要求开展设计。

4.监控力度与奖惩制度的落实程度。过程监控不力,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师生的行为偏差,不利于引导和督促师生自觉遵守规范。奖惩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难以调动师生遵守规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难以有效遏制师生的违规行为,不利于规范的贯彻落实。

三、结语

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5

关键词: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20-02

创新型药学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向创新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力军。作为为社会培养药学人才的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肩负重要的使命。一名合格的药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功底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四年这一短暂的时间里,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药学专业学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高素质人才一般具有高的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必须先从培养良好的素质做起,也就是说在众多培养方式之中,强化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

良好的素质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知识广博、专业知识扎实;坚韧不拔、具有很强的事业心;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判断力;敢于怀疑旧说、掌握多样化研究方法;勇于实践、具有协作精神[1]。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思维、毅力、知识、方法、责任心、态度,具备了这些素质,就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下面对我们通过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提升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一般情况下,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扎实的,但是我们的药学专业学生接受的专业教育往往过窄。

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因素很多,从高中文理分科开始,直至大学学习阶段,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现在国内的大学新生入学后,基本不可以调专业,即使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也要等到毕业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时才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这样就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造激情,进而缺乏创新能力。理工科学生也需要文化熏陶,例如有些学生专业学得很好,但组织语言的能力差,他们所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就很难整理成好的科研论文供同行交流学习。另外,学习不仅需要兴趣的支撑,还要有动力才行。理工科药学专业学生受到的文化熏陶过弱,一直以来就存在比较明显的重理轻文现象,没有文化内涵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尤其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话更加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思: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彻底忘记他们的传统文化时,我们就可以攻打这个民族了。

但是让每一个药学专业学生都系统深入学习文科课程又是不现实的,所以大学文化建设是一所大学必不可少的。把校园文化的学术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和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营造创新成才的微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和特长,这也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结合十精神我们开展了解读“中国梦”系列活动,例如,邀请学院王建立书记做题为“解读中国梦――中华民族的血脉与历史纵横”的报告,举办“学习践行十,青春助力中国梦”演讲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回顾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进一步阐释了对“中国梦”的理解,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自强自信、勇于担当的青春激情。最后的总结“中国梦想必成真,国力强盛是根本”更加激励了同学们的创造、创新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中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如何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学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虽然这方面的经验很多,但最终还是离不开实践[2]。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达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才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理工科药学专业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得到的锻炼和启发是以后开展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由于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倾向于严进宽出,使得考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考理论课上,而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部分本科院校受实验室条件所限,学生本科期间进入实验室只是走马观花,对仪器的使用知之甚少,更没有动手操作仪器的机会,这样就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差,即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首先,鼓励药学专业学生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抽出时间到准备室帮助实验员老师准备实验器材,然后参与到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当中,在此过程学习并掌握医学、化学常规仪器的使用,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与同学和实验员老师之间的协作关系。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得到提高,也为其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药学专业学生对各种药用植物的识别也是丰富其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对大三学生开展的一项实践教学就是带领他们去附近的山里面去认识各种药用植物;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开展“游园识百草活动”,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可以开阔眼界,对校园里种植的丹参、熏衣草等药用植物有了感观上的认识。

最后,为解决大四学生实习、考研、找工作和做本科毕业论文相互冲突、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我们开展了本科生助研活动。在老师和同学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其所做内容可以做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可以为考研面试提供科研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开展心理学专题讲座,加强药学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药学专业学生以健康强壮的体魄和心理迎接各种挑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进了医学院校就是要学临床知识,将来做一名医生。这样药学专业学生从入学的那天开始就以一种矛盾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到了大四,除了面对完成毕业论文及课题的各种压力外,还面临着就业等诸多社会责任及压力。若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轻则影响身体健康,重则寻死觅活,这样是非常不利于潜心学习,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近年来高校频发的跳楼等自杀事件,我们在开展各种心理讲座的同时,对需要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开放心理辅导室,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学生可以和心理辅导教师面对面的交谈,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我们的药学专业学生助研的导师不仅做学生科研的指导者,更要做好他们人生的领航者,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困惑和迷茫的时候,多和学生谈心,让他们敞开心扉,解开心结,轻装上阵,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

四、改革完善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环节,激发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药学专业学生在外因的推动下充分发挥创新潜质

首先,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创新成果的产出具有重要的意义[3]。我们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临床专业学生的很多课程都是大班上课,不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如PBL教学法等。药学专业同时上一门专业课的学生少了,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四人一组的实验改为两人一组,增加自主设计实验的数量;改进考核方式,原来实验考试只有动手操作部分,而且是该学期做过的实验内容,改为设计性实验考试,并增加实验的理论知识考核,充分做到理论和实验的融合,这样利于学生巩固实验基本操作。

助研阶段我们鼓励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不要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要敢于探索一些新的知识,学会查阅参考资料,并且作为指导,也要敢于对其怀疑,然后在此基础上敢于创新,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药学专业学生发挥创新潜质的重要保障。入学后就让药学专业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而且是去不同导师的实验室去了解研究方向,在实验室药学专业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创新的过程,比如怎样设计实验、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独特方法、师兄师姐又是怎样思考出来的等这些创新的过程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既开阔了药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又给药学专业学生的助研选题提供了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选题和开题,要比单纯地看教材和文献资料好的多。

参考文献:

[1]陈海瑛,曹明富.论硕士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3):88-89.

[2]季红,袁牧.药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医药教育,2009,16(8):113.

[3]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应用实例[J].创新与思维,2001,(4):18-20.

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6

【关键词】单片机 CDIO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ZLGC2011JXTD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1-02

一、引言

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医用设备、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专用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及过程控制领域。为适应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需要,单片机已成为机电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单片机课程集微控制器理论知识与控制系统开发实践技能培养于一体,对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在理工科学校的重要地位已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很好地掌握单片机技术,不仅有助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对整体专业素养的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实用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1]。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CDIO 模式的大工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密切联系产业等特点,都对我国工程教育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并在我国工程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汕头大学、清华大学等率先进行了 CDIO 工程教育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研究CDIO模式,并根据学校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之路。

单片机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近年来也有许多高校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文献3~6均提出摈弃传统教学方法,完全按照CDIO模式采取项目驱动教学。笔者认为,在学习借鉴 CDIO 工程教育改革模式中,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参照 CDIO 模式,但又要切合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CDIO 模式既是一种工程教育实施方案,更是一种工程教育理念,如果完全的项目驱动教学在无法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借鉴这种工程教育理念。基于此,笔者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单片机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改革背景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每节课完成教材上的若干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刚开始抱着极大的兴趣来学习,可是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解,久而久之,则让学生感到枯燥和倦怠。特别是传统的期末考试方式,只是进行了单片机原理的表面知识考核,单片机应用的精髓则未能体现。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曾经出现考试成绩非常高,但毕业设计动起手来却一塌糊涂的学生。可见,单片机教学与其他理论科目教学方式不完全相同,这门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因此,它的教学方法就有必要进行改革。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期末定考已经不再适合于CDIO模式下单片机的教学,事实上,单片机知识的真正掌握也无法简单用期末成绩去衡量,因此,本次改革,单片机的成绩主要以项目的形式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采取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各种方式。在具体实施中,为了避免个别同学长期打酱油,所有同学的成绩由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两部分组成,个人成绩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堂测试,团队成绩包括团队作业和课程设计。如果以CDIO模式表达的话,课程设计作品是单片机学习要达到的终极目标,称为一级项目,团队作业则是二级项目,也就是子课题,根据各个阶段的学习要求而设定。在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同学都清楚学习的的最终目标以及为了实现终极目标所设定的所有二级项目。

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项目为导向开展教学。所有项目的开展我们都以团队为单位, 3人为一组。由于单片机课程总成绩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团队成绩,每个团队成员必须要竭尽所能,才能在每个项目中拿到高分。每个团队的一级项目实际就是课程设计,从开题到结束,课程设计过程贯穿整个学期,课程设计开题前要撰写设计报告,通过教师论证才能确定是否继续开展研究,学生于期末结束前完成设计和实物制作并撰写设计报告,教师结合学生在验收答辩过程中的表现、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对作品的贡献大小和报告的撰写水平等,给每位学生一个综合评价。二级项目则由老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主要包括中断、定时器、串行口、单片机扩展等几个子课题,二级项目可以通过PROTEUS仿真实现,二级项目的考核也是通过课堂答辩,由其他组的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打分。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普遍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得到提升,参与积极性加强,学习热情大幅提升。

(二)以引导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主动学习相比,在学习效率上要大打折扣。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讲的多不如让他们做的多,CDIO模式提出“学中做,做中学”,这一理念也是非常适合于单片机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要抓主要,放次要,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没必要花太多时间阐述,在具体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定课堂练习和课堂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如果是以C51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那些指令点到即止,没有必要太过深入,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主次不分。除了课堂的引导,最重要的还是通过项目在实战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单片机只有用了才能真正学会,看10遍书不如做一个项目提升得快。

(三)采用案例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案例驱动法是一种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案例驱动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控制作用,将学生认为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学习内容,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7]。单片机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有大量的实践案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选取合适案例,在课前提出,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整合知识、充分思考,教师则以案例为线索,介绍背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还采用了分组课堂答辩等方式,对一些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邀请每组同学上讲台给其他同学讲解不同的案例进行仿真演示,并回答台下同学的提问,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利用实例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单片机的实际应用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意识。

五、一级项目的开展

在整个CDIO教学模式下,一级项目设计是否合理至关重要。一级项目首先由教师提出总体需求,本次改革,要求完成一个有一定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单片机作品,作品以单片机为核心,内容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程序仿真、实物制作、软硬件调试,通过一级项目的完成,使学生初步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一级项目不能太大,也不能过于简单,太大太难学生做不出来会打击学习热情,太简单则没有达到目的。至于具体设计什么样的系统,可以由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行创新,经过调研后,写出设计报告,再由教师确定项目是否可行。

(一)以学科竞赛为平台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学科竞赛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开展的越来越好。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国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分析各种竞赛,很多控制类、数据采集类和信号发生类的题目都会涉及到单片机技术。将学科竞赛与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使学科竞赛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单片机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这些学科竞赛为平台,给有兴趣参赛的同学进行指导,以竞赛作品的高度来完成一级项目。

(二)以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的实践创新,培养其动手能力,特别设立了“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皆可报名申请,学校经过答辩后对可行的项目进行资助。一级项目也可以此为目标,对单片机的应用进行研究,确定设计作品。

(三)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

教师经常参加科研活动,视野开阔,熟悉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带入教材、带入课堂,用生动实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的,学生也应当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主动与教师交流,寻找锻炼自己的机会。一级项目也可以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

(四)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

工科学生应当有意识的关注科技发展和技术应用,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级项目可以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自行创新,可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自己想要的作品。

六、教学改革实际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CDIO工程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按工程项目的任务要求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涨,从过去的“厌学”变成了现在的“自主学”。

(二)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单片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分为3人一组形成一个团队,分别完成多个二级项目和一级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彼此配合,相互交流,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从完成作品情况来看,此次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竞赛为目标的有一组同学设计了一种环境监测魔力树,设计了一种伞状的树叶结构,将当前的环境气体情况通过树叶的收和来表现,该作品需要完成机械结构和电路方面的设计和制作,利用气敏传感器和LCD实现检测和显示;以实验创新为目标的做了一个新型马桶刷,用单片机作控制器利用超声波实现马桶清洁;以教师科研为目标的,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工业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开发;还有一些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用LED点阵制作了一个贪吃蛇游戏机。从提交作品和答辩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初步掌握了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

七、总结

实践证明,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用在单片机教学实践中,极大提高了学生单片机的应用能力,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过程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在边学边做当中获取到渗透在每个项目中的知识点,使学生学而难忘。

参考文献:

[1]雷娟. 浅谈对单片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 成功(教育), 2009(5): 215-216.

[2]王刚. 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 5(1): 86-87.

[3]张翼成, 刘美, 王涛. CDIO 模式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2, 23: 022.

[4]谢楠. CDIO 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3 (1): 89-91.

[5]时军, 王懿华. 基于 CDIO 的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5: 029.

[6]王洪涛, 何益宏. 基于 CDIO 工程教育模式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课程教学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5.

[7]史成芳, 程荣龙. 基于“案例驱动”的单片机教学方法研究[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006):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