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经济学范文1
引言
所谓绿色经济实际上是以市场作为导向、以传统的产业经济作为基础、以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此种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了能够充分适应人类环境保护和健康需要出现同时表现出来的一类发展状态。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之为政府经济学以及公共部门经济学。它指代政府和其附属物,主要体现与代表了国家政府的行为。尽管政府和企业、家庭能够共同参与国家国民经济建设,不过此种行为方式与目的却是非常另类的。接下来,本文将站在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绿色经济和碳博弈。
一、经济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理论
首先,经济外部性理论。所谓经济外部性理论在经济学中主要是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决策或者消费无意识的影响到其它经济体的福社或者生产能力。此处所谓的“影响”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即积极的外部性,很多时候被人们称之为正外部性,而第二种为不良的外部性,也称之为负外部性。而所谓的公共物品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此处所说的公共物品主要由下面两个标准来进行判断: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竞争性指代某一个经济体作用于某一个产品或是服务的消费影响至其它经济体体对相同产品或是服务的消费能力[1]。所谓排他性则指代,是否可以真正阻止某一个经济体对某一类产品或是服务消费的能力。而环境为公共物品最为典型例子。公共物品可以借助财产权利的不断分配和对其独体使用保证而真正成为私人的物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共产品理论一般都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环境产权的不明晰而导致的。
二、关于排污权的经济学解读
所谓空气污染实际上为劣质品。此类劣质品会随着社会、名族乃至国家的富有而被正常品所取代。此类排放对身体和环境所提供出的审美设施的影响较为明显,因而它们更容易被很多人当成是劣质品。首先,二氧化碳对身体和环境所提供出的审美设施的影响不如别的污染排放如此明显。其次,随着一个群体或者国家财富的加剧,对能源和物资的需求亦越来越高。而二氧化碳就是此两个方面需求最为直接的后果,因此对它的需求也一定要随着GDP的不断增加而增加。从这些理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固定技术水平下,其二氧化碳根本不可能被人类当成是劣质品来进行定义。总的来说,作为作者或者说作为读者,根据理论进行分析,也可以将排污权归类为一个真正微观经济主体地博弈模型,不过此领域的现有研究通常是富有争议与矛盾的,主要是因为限制条件较为复杂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完全不同。
三、碳博弈的简单解读
本文所说的碳博弈,主要是指在国际气候不断变化的谈判中,所有国家按照自己所把握的信息,用策略进行集合,做出和自己利益较为匹配的行为。所有博弈人员在不断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每个人借助自身的优势和学习对方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而有效选取自己的行为,以此实现自己最终设计好的目标,几乎能够这么说,国际碳博弈的最终结果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通过研究、行动等互动而形成的理论。以美国为首的某些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利益,经常性的阻燃国际气候协议的实施和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2]。此次激烈的博弈,最终导致哥本哈根会议的没有研究出任何结果,分析原因能够发现,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国际气候会议的本质是怎样分配好温室气体排放权,此问题引申至广义的碳博弈,则为政府、企业和消费人员在相同市场的维度下实施博弈。政府、企业以及消费人员之间都可以构建假设同时实施博弈模型建立。下图1所示
四、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及多种碳博弈模型讨论
使用“污染排放税”对污染排放进行控制能够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污染排放税的基本原则为:如果税率能够和所想控制经济的外部性价格相同,那么市场自身就会把会实现生产此类产品或者服务的最优水平于固定的减排技术下,作为污染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择减排或是纳税。不过现实和理论分析毕竟有所差别,目前很少存在有完全信息的市场,在此类存在不确定性要素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或者企业的污染许可证就非常有优势。假若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部门根本不清楚国民经济的减排成本曲线,那么就根本不能计算甚至完全不能判断社会最优污染水平中的最优税率到底是多少。假若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的基本工作就是减少污染排放,那么应该使用排放交易机制[3]。排放交易体系可以充分保证给定排放量目标的最终达成。政府此时仅仅只需要决定社会的最优污染排放总体水平就可以。
公共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85-02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以其灵活性、交互性给《公共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带来新的方式和动力。但目前网络资源良荞不齐、内容不丰富、组织不科学等弊端,也严重阻碍了师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探求,急需构建良好的《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
一、《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构建的理论基础
1.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注重内部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所有学生几乎都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愿望,如好奇、成就感等。因此,在《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内容上重视学科信息的提取,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能够举一反三。
2.对话理论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话理论揭示了一个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而又丰富的世界,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自身的范围。在对话理论指导下,《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设计应注重交互性,同时具备用文字和语言交互的能力;倡导一种超越主题的关系思维方式,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都不再是独立、封闭的个体,彼此在开放宽松的情境中对话、沟通和交流;强调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挑战原有的关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3.后现代课程理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公共经济学》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建设要随时考虑到流动、变化、干扰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目的是主动适应不断变革的需要,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实施过程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参与者都是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创造者,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仅仅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主要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因而,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倡导下,《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充当的是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知识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彼得・德鲁克对知识管理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公共经济学》课程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应用知识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各种形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很多都为隐性知识,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战略性目标主要围绕着如何发展核心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平台不仅要关注网络资源的经济合理利用,更要关注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不足
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是师生利用资源、组织资源进行学习的平台,包括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教学文件、教学辅导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文件包括教师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参考文件;教学辅导含学习指导、作业练习、历年试卷、答疑解惑及案例库等辅导资料;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基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IP课件和教学录像。目前《公共经济学》的网络资源库数量明显不足,而且形式过于单一。在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52%的学生有此同感。致使现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被动学习为辅,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
2.质量不高
教学资源是整合课程知识体系与媒体技术的系统化资源,不仅从教师的教学供给角度去开发建设,还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角度设计教学资源。学习者所需的是来自真实情境、技能训练、典型案例与问题处理等方面的网络资源信息平台。从现有《公共经济学》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质量来看,仅是教材内容的堆积,内容不够丰富,特色不够明显,资料过于陈旧。教学资源不能适应学生课堂互动学习和课外扩展学习的需要。从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67%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对学习的帮助意义不大,难以达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此导致了当遇到学习困难时,学生没有养成登录教学平台寻找答案的学习习惯。
公共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 遗产税 公共经济学 公平与效率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3的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纵观全球,一些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完善税制的角度正准备择时推出遗产税,反观我国,是否开征、何时开征遗产税自然也成为了关注焦点。
一、从公共经济学视角看遗产税的开征
(一)从公平视角看开征遗产税的重要意义
于我国而言,开征遗产税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在坚持效率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增加财政收入、填补我国税收制度的一个空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收入层面 首先在贫富分化加剧的趋势下,“劫富济贫”调整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比例,缩小起点差距,实现个体禀赋大体相当,体现“起点”公平原则;有助于提高财政收入,预计中国富人的遗产税每年可达300亿元 ,此项财政收入可用于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经济援助,进一步体现亚当斯密所要求的税收公平的第一特性。(2)政治层面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各国经验表明,社会阶层之间缺乏精神理解与利益协调途径,总体性矛盾难以缓释时,如若政府不予及时的重视,通过相应政策手段维护社会正义原则,则潜在危机将严重影响该国现代化之路。(3)社会层面 贫富的遗传性和继承性将伤害穷人家庭并导致一批食利者躺在前人的荫蔽之下好吃懒做、不劳而获,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可能还会带来社会的分化与矛盾的激化。类似“遗产税”性质的制度法规的缺位,长久来讲对于一个致力于创新、崛起的民族是极为不利的。
(二)从效率视角看遗产税的开征
开征遗产税存在效率角度仍然存在较多的难题:(1)征收对象难确定。由于个人收入不透明,尤其转移不动产难以核查,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因而对富人财产统计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大量不动产的税前转移将侵蚀遗产税的税基。(2)标准划定的难题。如果标准划定地太高,则征税面太小、纳税人过少,起不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严重影响遗产税的成本收益比率。若标准划定过低,会使大多数中等收入的家庭成员成为遗产税的纳税人,从而导致一方面遗产税削弱了大多数家庭财富的必要积累能力,对储蓄和投资等方面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违背了公平原则。(3)征收成本较高。作为特殊税种,征收工作是偶发的、一次性的且征税面窄,对因发生死亡而转移或接受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的才征税。根据遗产的不同数额需要划分出不同的税率,这要求设置征收遗产税的专门机构、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并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对遗产税进行核实、评估和征收。我国目前未实行财产登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尚不健全、全国税费征管体制尚未健全等现实性原因以及适用税率复杂等技术性原因,开征遗产税的成本极高,以98年的美国为例,当年美国遗产税收入为230亿美元,而征税成本是480亿美元,征税成本高于税收收入多达250亿美元。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遗产税收入总额仅相当于1998财政年度的个人所得税额。(4)文化阻力。受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人通常喜欢财产家传,民众一时难以接受政府征收“遗产税”的行为,更有数据显示大约有70.5%国人公众反对现在开征遗产,可见征收遗产税的文化阻力较大。
(三)利弊分析
虽然开征遗产税在效率方面存在诸多难点,但其社会意义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遗产税能以其强烈的感彩来弥补中低收入大众阶层的失落感,并对超富阶层表达政府政策的某种信号,来引导其回报社会,体现国家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坚持“效率与公平”不偏不废的信心、决心。其二,对公共财政运行有修正改进的正面意义。目前,公共财政倾向于收入―支出的效率偏好,公平效果微乎其微。从财产税、个税等税收工具入手,同时强化社会保障类转移支付,有助于建设现代意义的公共财政。其三,可对相关制度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改革是互动的,遗产税的征收能够对相关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完善有积极作用,即使在基础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征收,也是利大于弊的。既然背景类似的、颇具争议的利息税都能征收,以基础不完善来否定遗产税显然难以成立。并且,在开征“遗产税”的技术层面上,世界100多个征收遗产税的国家和地区中的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它们当初的个人信息制度未必就非常完善,恰恰是因为遗产税的开征,才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信息的完善进程。而当代中国的富豪还很年轻,现在出台遗产税不会引起社会的震动,从政策学角度出发,这恰恰是一个好时机。
二、我国开征“遗产税”的设计思路
(一)合理制定遗产税标准线,采用超额累进税率,但税率级次不宜过多
根据我国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以及政策上的需要,首先确定征税面大小,再在统计数据的支持下,由征税面反过来确定免征额的具体大小。国际一直遵循两个基本原则:①贫富差距越大,征税面越小,纳税人越少。只对少数人征税,防止财富过分集中,也不会打击大多数人渴望富裕的愿望和努力。②生活水平越低,征税面越小,不致降低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此二原则的量化指标列于下表。量化指标参照国际一般水平,例如英国的基尼系数为0.37,其遗产税纳税人占死亡总人口的4%左右;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41,其征税面在1-2%左右;瑞典的基尼系数为0.25,征税面为40%;荷兰基尼系数为0.27,征税面为30%。
我国国情是①贫富差距较大。据2000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中国20%最低收入者的收入或消费只占总收入或总消费的5.9%,而10%最高收入者的收入或消费却占总收入或总消费的30.4%。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达到了0.47。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2008年,初步核算人均GDP达到3263美元。根据上表指标,中国遗产税的征税面应限于极少数富人,建议将我国遗产税的征税面确定为0.5%左右。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级次达到了9级,有诸多弊病显现出来。我国遗产税税率级次不宜过高,应控制在5级以内。目前世界各国遗产税的最高税率平均在50%左右,而且税率级次大多在4-5级左右。
(二)我国遗产税应采用总遗产税制,不宜单独设立赠与税
总遗产税制采用“先税后分”可减少征税成本,便于征收管理。此项适宜我国税收征管现状国情。另外,单独设立赠与税需要有完善的财产登记制度、财产评估制度及财产监控体系作为依托,而我国是无法在短期内完善上述制度和体系的,所以应将赠与税并入遗产税中。
(三)税前应考虑必要的扣除,并鼓励进行公益捐赠
结合中国本土情节、并遵循国际惯例:应当提前将下列支出在税前进行扣除:丧葬费用、财产所有者未偿债务和公益捐赠。这些支出项必须通过国家政府部门批准的机构作为中介,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出具有效凭据,才能进行抵扣。参见国际标准以及欧美先进经验,我国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公益捐赠的扣除数额,以鼓励财产所有者进行公益捐赠。
参考文献:
[1] 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 财产税制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 刘佐.论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上海财税,2000(9).8-10
公共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 盲道脆弱性 原因分析 改进建议
一、成都市现存盲道的使用现状
根据报道,近些年媒体和学术关于盲道的现状的关注都不容乐观,即使是在政府努力建设盲道的前提下,事前的规划与事后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仍旧出现了很大的漏洞。据四川省盲协工作人员介绍,全省有120多万名视力残障人士,全盲人士有30多万人;成都市有近10万视力残障人士,其中全盲人士3万人左右。为此,我们研究团队在成都地区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调研。
首先,我们选择在春熙路、天府广场及地铁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通过直接观察及问卷采访的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Y料,并在后期总结了盲道的使用现状:一方面是各种车辆、流动摊贩、街边商家的随意侵占盲道,使得盲人无法正常行走在盲道上;另一方面是盲道出现砖石破损、导向错误、“断头设施频频”的现象。简言之,现有盲道普遍存在建设不合标准、维护不到位、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导致视障者无法安全顺利的使用盲道。
其次,我们到成都市牛市口盲人按摩学校,对视障者进行深入沟通及问卷调查,并通过相关工作人员了解现实情况。发现几乎所有的视障者都对盲道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在人性化受到空前重视的今天,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及普及率,已逐渐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标准,盲道是无障碍设施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从公共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现存公共盲道脆弱性的原因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盲道的使用现状可以用“盲道资源未得到效用最大化而致使浪费”来解释。个体的占用盲道行为是日常生活中被常态化了的一种微观现象,但这一微观现象却透射出了当下中国宏观的经济问题,表达了行为各方背后的行动逻辑,进而导致视障者群体参与主流社会的纽带断裂,逐渐被主流社会边缘化。
(一)从“公共物品”的角度分析
1、公共设施。盲道属于公共设施,而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的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设备。按经济学的说法,公共设施是公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盲道则是一种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的公共设施,它的公有性质,使得每个人在使用时没有节约的内在激励,节约的意识不强。因为是公有资源,每个人可以低偿或者无偿使用,不必为此使用支付过高代价。这种对公用资源的过度使用会不自觉的引发下列不良行为:当某些人因过度使用导致了其竞争性的加剧,大大减少了视障者的使用量,其他的人又会重复第一个人的行为。在这一连锁效应下,造成了盲道公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2、外部效应。盲道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盲道成为负外部性效应较大的产品。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在个人与视障者使用盲道的这场博弈中,个人试图通过损害视障者的正当权益来获得自身效益。这种“一人之所得乃他人之所失”的对抗性活动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视障者本身就是社会上的薄弱群体,而普通市民由于对自身的约束性不够,换位思考意识薄弱导致占用、破坏盲道的行为直接给本身就处于弱势状态的视障者带来了负外部性。
3、公地悲剧。公地悲剧是一种理性人基于个体“成本―收益”核算的自利行为导致集体非理,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加雷特・哈丁提出。哈丁设想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他所饲养的牲畜数量,其结果是,出现过度放牧问题,公有牧场的草地被过度利用了,悲剧由此产生。一般来说,资源是稀缺的,现存盲道的脆弱性从侧面反映出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在成都市区,盲道作为一种有限的公共设施,如果某个正常人多用一些资源,必然会减少视障者的使用量。而大多数视障者自身定位过低,存有自卑自弃的心理,且不信任他人,又不习惯被特殊化对待;加之盲道使用的宣传不到位,部分视障者对盲道的使用缺乏了解,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视障者的竞争力会变低,个人的排他性就会加强。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理性经济人之上,这种理性经济人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二是只关注物质利益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体会抓住一切机会来最大化自身的效用;而且,为了避免遭受他人损害的风险,理性的个体会根据最小最大化原则选择策略和活动,从而达到一种具有内敛性的纳什均衡,这种纳什均衡也就对应着“公地悲剧”。
(二)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
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流转、保护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产权将安排确定人们相对于财物的行为规范,严格界定人们使用支配资源的范围、空间和方式,确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在受损时如何进行补偿的原则。在产权界定清晰的情况下,产权主体在做出一项行动决策时,将会认真考虑和比较未来的收益和成本,从而选择能使他的财物价值最大化增值的行为方式。
2、个人对公有资源不拥有产权而导致资源利用不当。盲道资源属国家所有,个人在使用时不会认真考虑和比较收益与成本,选择合理的资源使用方式,更不会产生内在的节约激励,所以个人会尽可能频繁的使用盲道这种公共资源来获取自身效用最大化。同时,他们几乎不承担资源损失的成本,在使用过程中便很容易出现过度占用乃至恶意破坏的现象。而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刚性标准,在城市美化建设与无障碍建设中难于做出合理选择,在建设后维护工作常不能及时跟上,进一步导致了盲道形同虚设。
(三)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角度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双方对商品的有关信息不具有同等的了解,即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出现一方多、一方少,或一方有、一方无的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视障者在使用盲道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视障者是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而个人则属于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从经济学上来讲,个人对占用及破坏盲道的行为属于一种不完全承诺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视障者由于和政府部门缺乏沟通,在具体使用盲道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断头设施未被修缮,而@些设施通常都是由政府部门或国企来建设的,由于牵涉到的部门较多,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情况,这是导致公共设施不够人性化的客观原因
三、针对盲道脆弱性的公共经济学改进建议
(一)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增强个人与视障者之间的亲社会性。任何个体都处于社会关系中,从而产生了亲社会性。我们应该从“内外兼治”营造氛围,从视障者自身出发,扩散到周边社会群众,一个由内而外的自然过程,以心感人,以德育道,从而促使盲道的有效使用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可以促使社会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减少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同时,“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表明,人类个体具有“为己”的本能需求,以致任何个体行为都首先带有“利己”的色彩;任何个体又不能完全满足自身的需求,都需要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帮助,这呈现出明显的亲社会性,这种亲社会性表现为个人与视障者在追求互惠、公平和正义,遵循规范和社会合理性。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鼓励、促进视障者自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健全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机制,建立刚性标准,对现有盲道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造,增加盲人触摸式指路牌和语言提示感应系统,提高盲道指示的目标性,方便盲人快速找到日常设施。另一方面增强视障者群体的权能,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度,鼓励并扶持视障者自组织的发展,通过视障者自己的组织发挥作用,让视障者的声音越来越被社会大众听到,进而实现社会的融合以及视障者安心使用盲道这一权利的保障。
(三)完善信息披露和奖惩制度,提高个人占用及破坏盲道的成本。成都的断头设施,普通公民除了举报和曝光,文明人必须与断头设施抗战到底。市各个区域应成立盲道使用监管组,实施实名举报,对个人因一己之利而占用破坏盲道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通报,确保信息对称,涉事主体应当积极修缮,将功补过。要对检查、纠正情况进行奖惩。对于保护盲道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对于严重破坏盲道的,要给予曝光和批评;对于破坏行为严重且不改正的,要给予相应的惩处。通过信息披露和奖惩制度,提高个人占用或破坏盲道的成本。但是仅仅在舆论上呼吁公职人员多“走心”是没用的,关键还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与此同时,还应继续推进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开放充分的市场竞争,才可能优胜劣汰,让先进的生产力有机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唐任伍:《经济学原理》,北京师范出版社,2010。
[3]王骚:《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公共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就历史而言,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管理职能也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也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存在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上,我们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可罗列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公共经济学范文6
1. 折旧的计算-直接上题
有一机器, 原值10000元, 残值为0, 有效使用年限5年, 求年折旧额. a. 直线折旧法
年折旧额= (元)
b. 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1年折旧额= 第2年折旧额= 第3年折旧额= 第4年折旧额= 第5年折旧额=
(注:从到数第二年开始按直线计提折旧)
年限总和法
第1年折旧额= 第2年折旧额= 第3年折旧额= 第4年折旧额= 第5年折旧额=
2. 总成本TC=TVC(固定成本)+TFC(可变成本)
3. 边际成本曲线MC 、平均成本曲线AC 、平均变动成本曲线AVC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AFC 的
形状
MC 、AC 、AVC 、AFC 关系
成本曲线AC 、平均变动成本曲线AVC 的最低点
4. 债务税后成本= (利息费用) X ( 1 - 所得税率)
注意:边际成本曲线MC 穿过平均总
5. NCF(净现金流量)=CI (现金流入量)-CO (现金流出量)
第三讲 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 1. 单利
In =P · n · i F = P(1+i n)
式中,I 表示利息总额,P 表示本金现值,i 表示利率,n 表示计息期数,F 代表本利和的未来值。 复利
F n =P ·(1+ i)n I = P(1+i)n – P
存定期1年期,到期自动转存,就是复利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换算:换算:实际利率i ,名义利率r ,每年计息次数为m 。
i =(1+r/m)m -1
m=1,名义利率=实际利率,m>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连续计息:设名义利率为r, 每年计复利n 次,当n ∞时,连续复利一次性支付计算公式为:
2. 已知现值求终值:
是现值P 与终值F 的等值变换系数,称一次支付
复利终值系数,一次支付终值系数,记为(F/P,i,n)
3. 已知终值求现值:
——一次支付现值系数,记为(P/F,i,n)
4. 已知年金求终值:
(1+i ) -n
利用等比级数求和公式可得:
称为等额分付终值系数,或年金终值系数记为(F/A,i,n)
5. 已知终值求年金(等额分付偿债基金公式)
称为等额分付偿债基金系数,或偿债基金系数,记为(A/F,i,n)
6. 已知年金求现值(等额分付现值公式)
7. 已知现值求年金(等额分付资本回收公式):
8. 一般多次支付(不等额现金流量mixed flows)
10. 等额本息还款法
其中:还款期数=贷款年限×12
11. 等额本金还款法,方式可以是按月还款和按季还款。
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季还款额=贷款本金÷贷款期季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季利率
第四讲 项目评价指标与方法 1. 评价指标 经济性指标:
多少——累计收益,如NPV (Net Present Value);
多快——投资效率,如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风险性:
多久——投资回收期, Tp 或T p *(Payback Period)
2. 投资回收期
定义:所谓投资回收期是指用投资方案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收入减去净支出)来回收项目的初始投资所需的年限。
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开始时间有两种:
一是从出现正现金流量的那年算起 (建设期不计);另一种是从投资开始时(0年)算起。 这里采用后一种计算方法
3. 静态投资回收期 和 动态投资回收期
国家(或部门)规定的“基准回收期”Tb ,判别准则:
T p ≤ T b ,可以考虑接受
4. 净现值(NPV )
定义:项目寿命期内将各年净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同一时点(一般是期初)的现值之和。
T p >Tb ,拒绝,项目不通过
判断准则:
NPV ≥0,项目可接受;NPV
数:
式中 NB t 和 n 由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决定。
6. 将来值:
将来值是指投资方案 j 在N 年后的将来值。将来值等于净现值乘上一个系数
7. 年度等值(Annual Equivalent Value)
把项目方案寿命期内的净现金流量,以某个规定的利率 i 折算成等值的各年年末的等额系列,这个等额的数值称为年度等值。(净年值)
8. 净现值的相关指标和等效指标
a. 净现值率(NPVR )(同净现值指数NPVI )
若NB t 和 n 已定,则
考察单位投资的净现值效应,式中 PVI 是项目投资额的现值,公式: b. 净年值(NAV ):通过资金等值换算将项目净现值分摊在寿命期内
各年的净年值:
c. 费用现值(PC ):
参考方案产出相同,或者诸方案同样满足需要,但无法进行经济计量,可以通过费用现值与费用年值来比较。 d. 费用年值(AC )
9. 内部收益率
定义:使项目净现值为0时的特殊折现率i*。也即项目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现金流出量现值时折现率。
判断准则: IRR≥ i0(资金的机会成本),项目可接受;IRR
NPV 1=f(i1)>0 而 NPV2=f(i2)
IRR 的经济含义:在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项目存在的未被回收的投资,始终按折现率i =IRR 增值,在项目寿命期结束时,投资恰好完全回收 11. 非常规项目内部收益率的检验
检验标准:在项目寿命期内,项目内部始终存在未收回的投资。即:能满足
满足上述两条件的 i* 就是项目唯一的IRR ,否则就不是项目的IRR ,且这个项目也不再有其它具有经济意义的IRR 。 12. 外部收益率:
对内部收益率的矫正, 仍假定项目寿命期内,净未收回投资会再生钱, 同时假定净收益用于再投资,但收益率等于基准折现率(机会成本)
公式:
NBt 为t 年净收益(流入),Kt 为第t 年投资(流出)
解:唯一,易解, 判别:ERR ≥i 0,接受,ERR <i 0,拒绝
第五讲 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1. 盈亏平衡分析
销售收入(TR)、产品价格(P)与产品产量(Q)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C)、固定成本(Cf )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Cv ) 和产品产量(Q)之间的关系
⏹ 收入:P·Q 不确定性较大 ⏹ 成本:C f +Cv Q
在盈亏平衡点上总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 即
可导出:
盈亏平衡产量
盈亏平衡价格
盈亏平衡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2. 敏感性系数
含义:
公式:
3. 定义期望收益
R 期望收益率, R i 是第i 种可能的收益率, P i 是收益率发生的概率, n 是可能性的数目. 4. 定义标准差 (风险度量
)
标准差, s, 是对期望收益率的分散度或偏离度进行衡量. 它是方差的平方根. 5. 方差系数
概率分布的 标准差 与 期望值 比率. 它是 相对 风险的衡量标准. CV = s / R
6. 项目净现值的概率描述
假定A 、B 、C 是影响项目现金流的不确定因素,它们分别有l 、m 、n 种可能出现的状态,且相互独立,则项目现金流有 k=l × m ×n 种可能的状态。 根据各种状态所对应的现金流,可计算出相应的净现值。 设在第 j 种状态下项目的净现值为 NPV与方差分别为
:
(j )
,第 j 种状态发生的概率为 Pj , 则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
第六讲 多项目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1. 净现值率排序法 (NPVR )
定义:在计算各方案净现值率(净现值指数)的基础上,将净现值指数大于或等于零的方案按净现值指数大小排序,并依此次序选取项目方案,直至所选取方案的投资总额最大限度地接近或等于投资限额为止
净现值率(NPVR )Investment)
式中 PVI 是项目投资现值(present value of
2. 增量分析评价指标:
差额投资回收期:又称追加投资回收期,用年成本的节约额逐年回收追加投资所需的年限。差额净现值(ΔNPV):定义:两方案的差额现金流,以基准收益率折现的净现值。
判断原则
即差额净现值判别法等价于净现值最大法
差额内部收益率 (ΔIRR):定义:两个方案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其表达式为
:
3. 收益成本法:
为效益费用法。
计算公式为: ΔIRR作为评价指标时的判别准则是:若ΔIRR>i 0,投资大的方案为优;若ΔIRR<i 0,投资小的方案为优。 收益成本法是指备选方案的收益与成本之比值,或效益现值总额与其费用现值总额之比,故又称
效益费用比=B/C, B ——效益现值; C——费用现值;
或:净效益现值(B-C)=效益现值-费用现值
由于收益和成本的界定方法多种多样,故应遵守以下规则,以得到唯一之收益/成本比。(两步规则)
第一步,计算出各年的净现金流,如果大于零则定义为收益,如果小于零则为成本; 第二步,计算收益成本比,如果大于1,则证明备选方案是可行的。
4. 互斥方案可比的条件判断
寿命期相等情况下:净现值最大的方案最优 或者:内部收益率最大的方案最优
当两者矛盾时,进行增量投资经济性判断:NPV >0, IRR >i
寿命期不等情况下: 1、现值法:A 、合理的方案续接或残值回收假定, B 、最小公倍数法;
2、年值法(寿命期不等的评价)
第七讲 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
1. 大修的经济界限
其经济性必须符合以下两条件:
(1)R≤P-L (最低经济条件)大修费≤重置价值-残值
(2)另外,若大修后设备效率质量下降,生产成本比同类产品高,因此还应满足下式 Cj (第j 次大修后生产成本)≤C0(同功能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2. 何时检修
维修系数 为故障停机损失B(包括修理费用和停产损失) 与日常检修费用A 之比,即
1)等于或大于1.5时,设备需纳入检修计划
2) 对小于1.5的设备实行事后维修或减少其维修活动 (经验值)
3. 合理更新期——用相同的资产更新 劣化值法
设备的低劣化:设备使用时间越长,设备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加剧,设备的维护修理费用及燃料、动力消耗增加越快。P 代表设施的原始价值,L 为残值,低劣化每年以
数值增加,则设备的最佳更换期:
(劣化值) 的机器使用年运营成本会增加,假设为线性增加,每年增加
该机器第t 年的运营成本:Ct = C0 + (t-1)
年均运营成本:C0 + (t-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