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1

说明文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也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说明文,在实际教学中要教些什么呢?

一、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教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从而正确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大多数的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都在开篇使用中心句点明了事物的说明对象。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的对象。尤其要注意揣摩关键性的语句,如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找到说明对象。无论是事物说明文或者是事理说明文,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三、运用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我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我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我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2

一、必须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例如《玉雕》写了三匹马的姿态:前面的一匹黑马:"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

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是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我们采取的抵御办法是"培育防护林"和"植林种草".但这只是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章接着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就会取得彻底胜利。这就指出了"风沙"、"植林种草"和"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本质问题。可是,为什么过去人类长期受害,却没有能征服沙漠呢?这是因为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进一步从社会方面说明了问题的本质。说明文只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

二是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三是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因此,说明文作者在考虑文章思路时也必须符合这些认识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正确地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又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选择合适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和缩进,像个乌,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

7、画图表。有时,单用文字说明难以做到明确、具体,这时就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补充,这种方法叫画图表。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着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我们怎样选择说明方法呢?这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而定,因为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说明事物。

四、语言描述要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和其它文体一样,都讲究用词准确,表述明白,这是写好各类文体章的基本要求。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文章的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解说事物,还是阐明事理,都必须讲究科学性,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既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这样,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质朴无华,也就是语言要"平实".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3

【关键词】说明文;兴趣;方法;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86-02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说明文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从事各种职业应用最广泛的文体,如说明书、词条、参观须知等,带着实际的指向、应用的目的,只要有段,便可以成文;另一方面,它是构成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全面发展写作能力,则不可或缺。

作为以认知为主的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间以叙述、描写的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以介绍知识、明晓事理为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阶段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及能力层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在45分钟时间内,完成500字左右的说明文;能根据写作要求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较为恰当地在写作中运用;能根据写作要求,学会使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并较为恰当地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有意识地采用常见的说明结构,进行语言表达准确严谨、条理较为清晰的写作练习;能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在准确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表达,使文章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甚至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于初中学生而言,说明文写作训练常常难以奏效。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知识与见识有限。说明文讲究的是给人以知识,且要求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过于熟识的,学生感到无趣,深究又不可能;新奇的又知之甚少,难以成文;二是思维障碍。思维发展的规律是先有形象思维,而后有逻辑思维的发展。说明文写作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多于形象思维,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囿于年龄普遍不强;三是对说明文写作重视不够,认识片面。近年来,中考作文考试虽淡化文体,但所提倡的新概念作文中,说明文所占份额实在太少,学生误以为说明文的写作既不重要,又难以把握、难以出新。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重点是兴趣和方法,要让学生在写作中产生快乐的体验,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一、提高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认识

提高认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说明文的写作是初中学习的基本任务,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是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充分利用好课文的范例,读出说明文的美来。说明文的美,美在内容的新奇,美在事理的逻辑力量,美在结构的匀称与均衡,美在语言的明朗、简洁与准确。此外,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未知世界的神秘玄妙,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无不体现美的魅力。通过美读,让学生体验到说明文也是美的;再次,以实践需要促认识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说明文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事物的介绍、产品的说明、导游词等。与说明文写作联系起来,设置具体生动的情境,学以致用,以用导学,使学生产生写好说明文的需要;最后,重视说明文写作的考查,给予说明文于写作中应有的地位。

二、激发说明文写作的兴趣,体验写作的快乐

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心理动机的重要成分,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乐于学习。说明文写作也是这样。

1.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从有用的角度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肥料的使用,少则达不到效果,多则伤肥浪费。准确用量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对此有兴趣。又如,教室的保洁,让学生统筹规划,承包竞标。保洁的标准,人员的安排,工序流程,效率的提高,以及发现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等,学生都从事过这方面的劳动,十分熟悉,兴趣盎然。

2. 巧妙嫁接,兴趣倍增

学生往往对知识明确具体、实用性强的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如数理化地生。引入这些学科内容,嫁接到说明文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会兴趣倍增。如让学生写“奇妙的电”“方程的自述”“蚕”等,学生愿写,也会写。

3. “玩”写结合,先做后写

将“玩”与写结合起来,在玩中写,既解决了作文“物”与“序”的问题,又激发了兴趣,能最大限度带给学生快乐体验。例如,让学生做风筝,比赛放风筝,再让学生写“风筝的制作”一类作文,大多能信手拈来,写出佳作。学生的许多科技小制作,让学生介绍创意、原材料、制作过程、用途,分享自己的发明创造,会增加成就感,使快乐最大化与持久化。

4. 巧设情境,调动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制造不确定性,造成悬念,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完“死海不死”这一课时,让学生当导游或参加死海开发竞标,或让学生设计拯救死海方案等。这些做法,能让学生认识到说明文有用、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说明文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

说明文的写法和其他文体一样,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教给大体,先规矩而后巧,是可行的。

1. 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例如,《苏州园林》就是说明文的范例。这篇文章特点鲜明,准确表述说明对象,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恰当的说明顺序,语言朴实而不失形象、简明而不失表现力,值得师生反复揣摩、玩味。

2. 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学习时具体、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捕捉特征,准确表述,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一是要学会观察。先单体、局部,后较为复杂的事物。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由外及内,由局部到整体;二是要学会比较,准确区分相似与相异。

3. 学会运用资料

比如,整理从各种途径搜集而来的文字、图标等,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大多能准确、清楚地介绍事物。通过一定思考,让学生重新组织材料和文字,运用恰当的逻辑顺序,学会条理清晰地阐明事理。针对某一现象,再进行适当修改,使写作语言生动形象、明白晓畅。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提高。

4. 拟好文章结构

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通过绘草图、拟提纲,再研究讨论,反复修改,逐步实现顺序的合理化、结构的严谨与精巧。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4

这一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宋老师对说明文、诗歌这两种文体认识不清,选择诗歌中的语料作为辨别说明方法的材料,混淆了文体特点。本文试以此设计为例,对说明文的特点作一分析。

一、说明文与诗歌的区别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达目的不同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的主要目的在于表意传情,一切的叙述、描写都为了抒情。而说明文则主要通过介绍和传播关于事物的具体知识来让读者有所知晓。

(二)表达态度不同

诗歌带有较为浓厚的感彩,传达出的往往是某种独特的体验,个性化、主观性明显。说明有时也会有一点情感流露,但其本质上是冷静的、客观的。

(三)表达效果不同

诗歌中的描写、叙述侧重于对事物存在状态情感化的表现,重在“动人”,不对事物自身为何如此作科学探讨。而说明文不但介绍事物的一般存在状态,而且更注重对事物为何如此作符合科学的剖析和阐释,重在“明白”。

比如,宋老师作业题中《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绘了两个画面:出征时,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返家时,寒风萧瑟,雪花飘飘。诗句是不是单纯为了说明出征与返家时的状况7不是的。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归根结底一个“情”字。春和景明,却要告别家人奔赴战场,自然愁肠百结;况且“柳”与“留”同音,描写杨柳意在抒发难分难舍之情意。归家时,虽大雪纷飞,却不能阻挡似箭归心,难抑心头喜悦,景虽哀,情却乐。不过,后一句也有人认为,雨雪霏霏表现道路险阻,又反衬心绪纷乱,去时家人相送,归来物是人非,心中悲苦万分。

上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诗歌可以“无达诂”,但说明文不可“无达诂”,说明的知识应当科学、准确。第二,不管如何“诗无达诂”,有一点可以明确:诗歌表达的是情,描绘的形象浸润着诗人的情感,使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是其意义所在。这与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说明文截然不同。

二、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说明方法是指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两相比较,同中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提高表达效果为目的。不同之处有二:第一,说明方法仅适用于说明文,而修辞手法适用的文体较广。第二,说明方法强调“恰如其分”,以“物的真实”为前提提高表达效果;修辞手法除此以外,还可以”情的真实”为基础,进行一种超越寻常逻辑的表达,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之间有一种交叉关系。

笔者以宋老师设计的作业题为例试作分析。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这一句歌词,宋老师的意思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其说明对象是什么?是屋檐,抑或是风铃?不清。想说明什么知识?不明。如果说用悬崖作比还能明白屋檐高耸的形态特点的话,那么用沧海作比,又是为了说明风铃的什么特点呢?不解。从“物理”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均难以作答,可见这并非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其实,这甸歌词的表意重点落在“我等燕归来”这几个字上,抒发的是一种思念之情。“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看似不合常理,实际化平淡为奇崛,旨在渲染情境,引发联想,表现心情之沉重,思绪之浩渺,属于运用比喻修辞借景抒情的范畴。这句歌词使用的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的心每天都藏着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这句歌词宋老师意在让学生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歌词中确实列了数字,那么这两个“一千四百四十”是不是为了说明时钟每天的转数以及“我”思念的数量呢?是不是为了说明时钟转一圈,“我”心中便产生一个思念的心理现状呢?细细阅读歌词,笔者觉得并非如此。首先,“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只是顺应上句“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而写的,并非是经过统计后的实指,有夸张的成分,旨在表现每天埋藏于心的思念之深、之重。其次,“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使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将所要强调的数量加以换算。在这里,不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地感知一天时间的具体长度,而是通过将一天时间换算成“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引入具体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表现抒情主人公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再次,从抒情角度看,这叫“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只是为了引出下一句“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

由此可见,由于文体差异,诗歌中使用的比喻、列举的数字基本与说明方法无关,仅可作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析。

再看人教版课标教材五上《鲸》一文中的一个句子:“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作者以常见事物(公园里的喷泉)比喻陌生事物(鲸呼气时喷出的水柱),旨在使知识介绍准确而形象,从说明角度看,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时又是一个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的联结点在于两者形态相近。说明文中的比喻,本体、喻体的联结一般都很具体客观,比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等,不像“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那样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

又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这些数字直接说明鲸的重量,让读者对鲸的大小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准确客观。其中“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以常见的肥猪的体重与鲜见的鲸舌头的重量进行比较,将鲸体型庞大的特点介绍得具体可感,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于比较也是一种换算的方法,且有“肥猪”这一具体形象作为中介,所以它同时又使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不过,这里的换算只是恰如其分地、形象生动地介绍知识,没有歌词“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那样浓厚的感彩。修辞手法相同,语体风格却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说明文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同时又是说明方法。不过,说明文中的修辞与诗歌中的修辞相比,只保留了表达的形象性,而舍弃了浓郁的抒情性,这是它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往往与说明方法无关,讨论说明方法只能在说明语境之中进行,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5

一、把事物或事理说准确

这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不把事物或事理说准确,给人以错误的认识,那就失去了写说明文的意义。要准确说明,就要做到三点:第一,要科学客观。所谓客观,就是指作者要尊重客观事实,对说明的事物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褒贬,必须作符合实际的客观介绍。第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如《土地的自述》一文的开头:“我的名字叫土地,我和大气、海洋、各种生物一起组成了这个充满绿色和生机的世界。我拥有宽达二百多亿亩的庞大身躯,无数生灵在我的怀里跳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我就没有美丽的地球。”这段话对什么是土地做了准确的解释说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说抓住事物的特征,对准确说明事物是很重要的。要抓住特征,就要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比较事物,同中求异。第三,说明的语言要准确。所谓语言准确就是既要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确,合乎语法规律,还要求准确地运用专门术语、概括性词语,更要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规律,证明事理,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使读者便于领会,不生误解,如《眼睛为什么会近视》一文中对于近视形成原因的描述:“眼睛主要由一个晶状体和一个视网膜组成。如果晶状体太往前凸,外界景物就会落在视网膜前面,人们就看不清外界景物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视。”由于使用了专门术语,表述语言显得既简明又准确。一般来说,这种语言比较质朴、平实、不夸大、不缩小。

总之,说明文要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抓住其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结构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来写。

二、做到条理清楚言之有序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序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解说。如《铅笔》一文,就是按照铅笔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来写的。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再比如我们介绍一座建筑,总要先写外形,然后再写内部结构。二是指整篇文章要有一个顺序。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时间顺序,写某一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常以此为序,如《铅笔》;一种是空间顺序,解释说明建筑物体时常常以此为序;一种是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大都以此为序,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的发展原理。如《眼睛为什么会近视》是按眼睛为什么会近视,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有效预防来写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楚。在写说明文时,可按上述要求,结合写作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说明顺序。唯有条理清楚,才能使读者很快把握说明的内容。

三、根据需要恰当选择说明方法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6

【技法导航】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基本特点是对所说明的对象进行解释。要想解释得条理清楚,就必须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一、恰当地安排说明文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结构是由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说明文的内容主要是解说事物,那么,它的结构就需要根据事物的有关知识并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恰当安排。文章的结构安排妥了,才能使说明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这样也便于读者理解事物,掌握有关知识。

1.采用总分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

总分结构,就是先总的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质,然后分开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有时也可以把这种结构倒过来安排,先分开来说,到最后再总说。如果把前面这两种结构合在一起,那么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之间就是“总―分―总”的关系了。说明文常常采用总分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运用总分结构还要特别注意:分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要写得具体,实在,明白,并注意各项分说内容要与总说相照应。

2.运用并列结构分析事物

并列结构,是指先把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分析,分解,然后分别加以说明。这样,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各层意思之间就是并列关系。并列结构也是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运用并列结构的关键,是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分解,把属于同一性质的内容归为一类。如凡是属于事物的外部特征的,就都归到外部特征这一类;凡是属于事物的内部性质的,就都归到内部性质这一类,二者不能混淆。

3.用递进结构增强说明的严密性与科学性

递进结构是指文章内容更进一层。递进结构的文章,各部分内容及各层意思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递进结构也是在说明文中经常被采用的。递进结构常常和并列结构兼用。两种结构交错运用,既能合理地安排各项内容,又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感,其所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意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的设计,红银对比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这段文字对“祥云”的进一步解释,对纸卷轴深层含义的说明,便使用了递进结构。

二、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文章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采用什么顺序来说明,这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来说明事物。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过程为序进行说明,时间顺序适用于说明发展变化比较明显的事物。如介绍动植物的生长、人的生平经历、社会的发展、工程的进展、某一事物的成因、某一产品的制作过程等。下面是对“”系列运载火箭的介绍:“1985年中国的‘’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到1996年,11年中,研制出8种型号;1997年9月,又研制并成功发射了‘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这里用了时间顺序来说明火箭的研制情况。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以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是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顺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空间顺序适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如介绍一座建筑物、一处园林、一幅图画、一件工艺品等。下面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盆的介绍:“奥运圣火盆用于火炬接力城市庆典活动,点燃圣火盆意味着当天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的结束和庆典活动的开始。设计采用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以中国青铜器鼎以及祥云图案为设计元素。顶部镂空的56朵祥云象征中国56个民族把祝福带到五大洲;四柱八面象征北京奥运会欢迎四面八方的宾朋;圣火盆高130厘米象征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历时130天;盆体深29厘米象征第29届奥运会;立柱高为112厘米象征奥林匹克运动从1896年到2008年走过了112年。”这段文字就运用了空间顺序来说明圣火盆。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关系来安排说明的先后顺序,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等。采用逻辑顺序,要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与划分,把同一性质的归纳为一类,再概括出特点,才能有条不紊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