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考试分析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考试分析总结范文1
应考能力; 地理复习; 有效性
如何把握最后的宝贵时间以提高高考前冲刺阶段复习的效率,这问题始终困扰了众多考生。有的学生对下一步该怎么办心里没底,产生了恐惧心态,心理压力很重,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根据近几年文综考试命题走向特点,结合考生应考能力实际情况,我认为在这个时期的地理复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利于提高地理复习的有效性。
一、系统梳理,建构网络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反映了命题的走向,通过研究考纲,让考生从宏观层面准确了解考试动态,使复习不超纲,不作无用功。还可以从微观层面细心推敲各种考点需求,明确哪些是一般理解,哪些是重点内容,并灵活、综合运用重点内容。所以考生应根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要求梳理知识点,做到横向串联和纵向并联。学生回归考试大纲和教材,不是简单通读课文,而应该注重主干知识,把书读薄,不要面面俱到。文综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学科特点的主干知识,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呈现有序和网络化,形成有认知结构的知识链。所以,关键是提炼形成浓缩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存储在头脑里。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趋势,研究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已经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考察能力方面呈现出“跨小步,不停步”“稳中求改”的特征。应该看到试卷年年呈现新题型、新情景,但是总体还是稳定的。因此学生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建构完整学科“知识网络”上,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突破弱点培养能力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领会方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实质是进行知识专题和方法专题相结合的。知识专题复习方面可以加强巩固一轮复习的效果,实现地理主干知识的综合运用。方法专题复习方面探讨研究中学地理的重要思想方法,牵涉到地理空间的定位、区域的综合、分析区位因素、判读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地理计算、区域差异和因地制宜等。地理思维方法要掌握分析方法以及答题思路,通过方法运用以达到解答具体问题。地理方法是地理学习的精髓,只有运用归纳、领会、应用,才能让学生将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轮地理复习中还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复习,如工农业区位专题、地图专题、地质地貌专题、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等。地图专题点多面广,题型丰富,要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判断与计算能力。首先学生要熟悉地图,打好基本功,特别是要理出重要的经纬线和地理分界线, 用线串点、点带面的方法去突破。训练图表题,一要掌握不同图表的分析方法;二要构建图表网络系统;三平时要多读图、多用图,对比总结,提高分析图表的能力。在最后的20多天时间里,特别要加强对地图的阅读和记忆的补充训练,注意重要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关系。
三、纵横联系,夯实基础
点、线结合,纵横联系。“点”是指零散的知识点,“线”是指系统的知识线索。高考复习最后阶段,要以“线”为主,有机地串联知识点,达到纲目并举,在区域地理中可以将某个国家或地区作为线索,搜罗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和人文社会环境(工农业的发展区位条件、特点、发展方向和趋势)等。自然地理要注重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运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尤其在地球、大气、水循环、地壳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地理基本原理与实际生产生活现象相结合贯穿于整个自然地理范畴。人文地理要注重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的运用,结合该地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反思,分析时注重整体,通过整合书本内容及现实国内外时政热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回忆和联想每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探讨能否解决哪些题型,以及联想知识点看看能否解决哪些题型,实现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夯实基础。
四、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当考题中发现教材没有讲过的地区时,学生要懂得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如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工农业区位条件时,可以借鉴书本中提到的世界不同国家的经验、教训。如讲解东北工业基地振兴时,可以学习德国鲁尔区的措施,重现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败原因和治理措施;研究我国的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可借鉴意大利普拉托工业小区的经验、做法,做到加强各企业间的联系、相互协作,避免乡镇企业之间独立、竞争。还有讲到我国农业的区位条件,可借鉴书上提到的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另外还要认真研究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剖析试题典型性、趋向性,达到能力立意,情景呈现;问题设问,做到思维缜密;文字表达训练,掌握解题技巧,触类旁通,学会 迁移。
五、重视反思,减少失误
在最后三个月的复习中,可以将导向性好、难易适中的试卷作为考前训练,力求做一份试卷达到预期效果。做完后,及时认真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认真及时补上。分析在解题方法上是否还存在欠缺,通过总结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分析在思维上是否还有欠缺,转变角度、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以期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要求学生每人有一个专门记录错误小本子。一是累积失误,积累自己的失误,同时累积其他同学的共性、典型的失误。第二整理错题,把错题分门别类整理。分析出会做的题做错的原因,找出不会做的题具体原因。三是分析错误,把病因找到。具体来说,“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实不会做的题的原因是什么,要学生自己分析,或者与同学探讨,也可以问老师。高考重在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务必要搞清楚过程,只有过程清晰,结果自然而然就对。二是本该会懂得做的但却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做错了: 是题目没看清楚,还是学科间转变没到位。这样,如果每一套题都能够做到认真总结得失,学生就会在摸拟考试的台阶一个一个上升。
六、重视审题, 总结策略
在最后阶段要求学生拿出近期模拟试题,对审题和答题的思路、步骤、方法进行认真总结。记录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具体措施,归纳综合题的答题模板,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综合题答题方面需要发散性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答,对于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思路要做到三步。首先,要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考试中,学生审题能力较差表现为审题不清,考虑不周,误入圈套,答非所问,主次不明,重点不分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结合具体题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培养。其次,对接地理知识与试题。审题完,要有正确的解题思维,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正确解答试题。最后,要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答题要有逻辑性,做到文字表述前后连贯、有层次, 达到因果关系;二是用规范性专业术语回答问题,不能引用岐义的词汇;三是回答的内容力求简约、完整、协调。简约是指文字上不罗嗦,完整是指回答的内容要紧扣问题,有一问,必有一答。
七、回归教材,弥补不足
地理考题中牵涉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地理空间定位、地球运动、气候、工农业区位、人口城市、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在最近几年试卷中多次出现。考前要认真阅读对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学科考试范围,大纲中的考点相应教材中的知识点,看到考点要能清晰地联系到知识点,才算是真正的掌握。包括对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对要求理解的内容,能否说明“为什么”;对要求掌握的内容, 能否懂得“应用”。并根据自身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复习某一部分教材。在补弱项、漏项过程中要注意“回归”课本。一方面要注意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题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便掌握解题思路。比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等。另一方面要主意地理分布、地理规律是否都落实到地图上,以便形成空间概念。
八、结合时事, 关注基础。
这几年地理考题的热点,实际上都在围绕着地理、历史、政治的知识结合。地理学科热点知识可能有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梅雨与淮河洪灾、自然灾害、中部地区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及世界地理内容,如中东地区石油、交通、海运的重要性,印巴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及等。再如,中国问题、乌克兰问题、欧洲难民问题等热点。
地理考试分析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考地理;复习;方法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地理对于学生的考点逐渐由知识向能力方向转变,注重对于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本上还是来自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就是通过对地理知识全面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应当重视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工作。
一、以考试大纲为基准,抓好课本基础知识复习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高考的考试内容要点以及能力要求、题型示例等,是高考试题考查的依据。因此在进行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之前,教师应当认真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理解考试内容、能力要求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基础知识是高考考试要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依据,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当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对于基础知识、规律、技能的考查占据了大部分内容。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繁琐,同时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因此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实现复习过程的动态化。而且还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复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在地理知识点上的弱点和不足,学会将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对于学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对核心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
地理学科的规律性比较强,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和解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复习和解题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归纳找到题目中的共性,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规律,从而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解题模式,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解题。高考地理复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还需要通过适当的练习和测验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复习的过程就是记忆和背诵,对于动笔则认识不多。但是在实际的考查中,越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越是容易出错。有可能是理解上的错误,也有可能是学生记忆不准确所造成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常常有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如果不进行练习和测验,学生就难以了解到自己复习的真实情况。还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于某个知识点记忆得非常好了,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中却不能很好地进行阐述;或者知道问题答案的要点内容,但是难以拿到满分。还有部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觉得印象中曾经做过,所以在练习时就不够认真,但是在测验中也难以回答出来。因此在课堂复习完成之后应当及时地进行练习,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检测。
在复习的过程中形成定期练习和测试的习惯,及时发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不足,对于学生的查漏补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高考中,很多学生解题时往往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得分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才可以快速地做出反应。练习和测试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复习的进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复习状况。在练习之后还应当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进一步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如果教师和学生对于练习和测试中的错误放任不管,练习和测试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在复习完一个单元之后,应当进行及时的总结。在练习和测试之后,不能一味追求答案的对错,应当总结解题的方法、规律和技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结束语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性复习,具有内容复杂、时间长等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突破重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课本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勇.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10(7):60-61.
[2]郑丽莹.浅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几点策略[J].东方青年・教师,2013(20):252.
地理考试分析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福建地理 地理试题 备考策略
2005年起,福建省开始高考全科自主命题,2016年是福建省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且采用难度相对较大的新课标Ⅰ卷,应考过程中众多考生出现较多困惑,不适应全国卷的考试题型、方向等问题,出现学科能力素养的较大落差。本文对此加以总结,以服务福建广大师生。
1.试题总览
本卷试题注重对地理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和基本原理的考查。总体难度适中,题目成熟平稳,体现“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命题要求,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发挥应有水平。
1.1考试内容。
(1)人文地理与区域分析占主导。人文试题多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就中选取素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兰斯塔德城市空间规划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建设;区域地理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研究区域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前沿信息和陌生知识的大量运用。出现贝壳堤、磷累积量等新知识和摄影天气条件等,学生需要通过先行理解,与原有知识重组,建构新知识体系,然后运用新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难度大,区分度高。如第11题,学生需要找出影响磷累积量的因素,分析四川西部山地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做出正确的判断[1]。
1.2能力要求。
较强的思维综合性、逻辑性,多维知识重组能力。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分布、组合与联系等特点,主要体现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如围绕陶瓷产业的发展变化,在空间上由景德镇到佛山之间往返,时间上由明清时期到21世纪初期的跨越。综合题自然与人文、国内与国外交互考查,如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设问,需要多维度联系已有知识,再结合材料有机重组,难度大,要求高。
1.3试题结构。
(1)问题层次明显,环环相扣。本卷探究性问题层次明显,环环相扣,除第37题外,其他题目均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设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探讨和论证问题”的地理学科能力。如围绕茉莉花茶生产,考查茉莉花茶生产的区位条件、工业集聚及对其他区域发展的借鉴意义等。
(2)开放性试题,凸显学生个体差异。开放性试题已经成为必考题型。与往年相比36题第4小题设计了选择性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思考和答题的空间,给考生表达个人意见、看法的机会,反映其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类试题使得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不再表面化、形式化。
(3)取消地理计算题,弱化地球运动知识。试卷中未出现地理计算题,如等值线、时差等方面的计算。近年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被弱化,转为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避免了部分学生的理科弱势,有利于文科素养的发挥。
2.错因总结
2.1知识储备欠缺。
地理学科理性思维较强,学生知识散乱,基础薄弱,题目看不懂,理解有误等直接导致答题失败。如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学生不能联系教材产业转移的相关因素就可能误答错选。
2.2材料解读不彻底。
主要体现在材料中心词、关键词、因素比较等方面。例如第7~9题需贝壳堤需要死亡的贝类生物大量且长时间在同一地方沉积;多个贝壳堤反映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沉积量较大。第36题茉莉生长要求“喜高温,搞寒性差”“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土壤不能过湿”等关键。
2.3体系建构不完善,要点漏答。
学生碰到问题,提笔就写,欠缺条理性,往往造成方向错误和要点不完整,以偏概全等情况。如比较简单的第36题的气候条件,主要失误出现在未比较,气象条件包含的热量、温差、光照、降水、风、气象灾害等没有完整的体系。
2.4多维联系不足。
地理考试要结合材料、教材、图表、时空维度的转化,甚至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如堪察加半岛上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需要结合高纬度低热量的现状,生物少;地形垂直差异大,可生存空间小;生存条件恶劣,严寒需要更多的食物热量等因素。第(3)小题拍摄选址除了要求能拍到外,还要求有部分摄影常识如隐蔽的拍摄位置、天气条件等。
3.备考策略
3.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高考命题“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必须让学生回归课本,落实双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和总结,例如地理基本规律和常用区位理论等[2]。
3.2加强区域定位,分析材料背景知识。
“无图不成题”,图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要强调学生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并联系教材,分析出该区域的背景知识,然后加以运用发挥,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3.3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答好题的前提。引导学生善于在文字材料、题干、设问、图例等信息中寻找关键字词,并解读其含义。审问题时要注意判断、归纳、比较、描述、说明、分析和评价等在答题要求上的异同和侧重点,注意限定的答题方向。审图时要能从图的类型、图名、图例、区域位置、图中事物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应多用新材料、非典型材料克服考生定势思维,提高审题能力。
3.4总结答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答试题的基础与关键,而答题的技巧、方法则会提高做题的效率。在考试过程中,地理原理的考查都是通过试题的形式来展示的,学生在不断的训练、总结中得出答题规律,常用描述语言等,就加以记忆,灵活运用,特别注意解题规范的训练,避免学生明明知道答题方向或要点,却因为表述问题而大量丢分,考试将变得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地理考试分析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效率;方法
现在的高考试题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学生要提高能力就必须很好地掌握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如果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对基础知识能否牢固掌握,关键在于第一轮的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确定复习方向,不要盲目复习
1.《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重要性
在《考试大纲》中明确高考目标、高考内容、范围、题型示例以及能力要求,这些都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是《考试大纲》共性要求必要的补充。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本省的个性化要求。在制订高三地理复习计划的时候,高三教师一定要认真地解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其中的内容,为学生复习做好准备。
2.研究之前的高考试题,总结规律,猜测命题方向
地理教师要认真搜集本省或者别省的高考文综试题,总结出题的规律,探究题型的变化。发现新的动态趋势,为进行高效地理复习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比如,近些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都是按照课程的标准的要求出题;试题倾向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试题类型比较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试题素材的来源主要有真实的文字案例、数据图像等情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建立知识树
江苏试卷主要注重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考查,知识点大都是江苏地理科考试说明中的内容。在看了近几年的江苏地理试卷中的题型后,了解到考查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气候的变化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2)常见的天气系统;(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质构造和地貌;(5)人口数量变化以及影响因素;(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对于以上知识,我们一定要下很大的工夫掌握,对课本上的知识一定要全面地复习,对考过的知识也要认真地钻研和挖掘。弄清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分析该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做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记忆知识点,我们对重点知识一定要进行强化记忆,把这些知识点进行体统的整理,用知识树的形式将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完整地表现出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循序渐进多训练
1.培养学生分析图表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图表主要有各种统计图、表示地理事项以及特点的数据、文字、表格等,这些主要考查学生在图表、数据或者表格如何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对其进行加工的能力。
2.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幅区域地图,认真地讲解阅读步骤、阅读的重点在哪里以及需要关注哪些重要事项,去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回答问题,使其在复习区域地理的时候既培养了区域地图的阅读能力,又学习了和区域地图有关的地理知识。统计图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看教材的原图,教给学生柱状图、扇形图的绘制等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的统计图学到相关的理论。另外,在课本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中出现的新型的统计图,我们也要搜集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一定全面、认真地复习知识点,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伍真婷.浅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2(6):92-93.
地理考试分析总结范文5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 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地理考试分析总结范文6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玉溪一中、市民中、师院附中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华宁县又是玉溪市扩招力度最大的县;文科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王树声老师是地理界比较权威的人,我比较敬重他,所以俩人一谈起来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次谈话比单独坐在台下听讲座十次、二十次要强许多倍,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
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
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9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5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9题综合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根据地理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36题和39题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39题,虽然说是综合题,只要多注意一点就分清是属于哪科的题了,分清是哪科的题,就必须按照哪科的思路来回答。39题由于是综合题部分学生有点怕,其实它经常比36题简单,只是平时要多注意分析。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前年我在云师大读书,74岁的陈永森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每天早上的四节课,他是并做两大节来上,即从早上8点上到中午12点,中间总共只休息20分钟左右,下午从14点30分上到17点中间从来不休息,这样给我们连续讲了8天。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完美结合的结果。
自从听了老教授的课后,我自己上再多的课也不会感觉有多累了。陈教授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能够影响我,我们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县级的“德育标兵”的称号。
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一地理下册中“5.8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