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范文1
我一直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似乎不太愿意读书,没有朗读的愿望,对于这样的状况作为教师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方法让他们肯读、愿读、乐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大声朗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趣味性强的文章兴趣较为浓厚,愿意朗读;而对于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不易感知的内容则兴趣较差,读这样的文章就会感到难度大,提不起朗读的兴趣。就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和《奶奶的白发》这两课相比 ,前者在教学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前者离孩子的生活太远。那么我们该如何考虑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困难,恰当地为他们清除阅读障碍呢?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用多种形式“读”激发大声朗读的兴趣
低段学生好奇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应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的要求出发,采用比赛、画图、唱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也是十分乐意的。
(1)想象读。低年级的课文大部分是古诗、儿童诗、童谣。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让学生乐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想象。
(2)仿声读。读书中,老师经常让学生或自己分角色朗读,但有一点要注意,分角色朗读就要模仿角色地读。如在教读《三个小伙伴》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小野猪、小袋鼠、小象的口气朗读课文,既有趣也读懂了课文。
(3)表演读。表演读是学生运用动作和声音表现理解课文的一种表达方式。表演能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朗读、想象。
(4)挑战读。这是进入细读、情感朗读阶段,即在指导孩子充分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再由本人指出向谁挑战。无论是挑战者,还是被挑战者,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为了能挑战成功,就必须自己练习朗读。许多孩子挑战成功,信心倍增;挑战失败,不甘落后,这样班级中也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氛围。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早读课上孩子们认认真真,读书声响亮有感情,同时还优化了孩子们能上能下的心理素质,真是一举多得。
(5)游戏读。儿歌虽说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但如果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学生也会厌倦。如果将儿歌放到游戏中读,学生就会边玩边读,兴趣倍增。
三、及时评价激发大声朗读的兴趣
(1)教师评价,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兴趣。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世界多美呀》的最后一段,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小鸡赞美世界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不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了。通过多次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2)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兴趣。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朗读兴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结果作评议。如:在教《春笋》第二自然段的朗读时,要求读出春笋娃娃的可爱。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名读,一名学生读后是这样自评:“我读得较流利,但我没有读出春笋娃娃的可爱的语气。”老师说:“假如让你抱一抱这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你会感到怎样呢?”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撒娇的语气把课文的句子读出来。
(3)相互评价,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兴趣。小学生自我评价难免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朗读过程中,我还比较重视组织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朗读情况展开互评,引导学生从互评中反思自己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兴趣。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范文2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感恩教育;路径
为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事实上已成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一个亟待解决不容回避的问题。教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职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开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在这个过程中,“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教育被资助学生懂得感恩,是我们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道德修养和感恩意识。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引导和点拨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自觉地修身、修养、修己,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有助于大学生心胸宽广,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感恩意识的养成和教育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感恩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大学生德育的一部分,也是德育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能够与一些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等内容来教育引导,使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做人的道理,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教育的效果会远远好于空洞的说教。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不仅学会对父母、老师感恩,而且能够学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感恩。感恩教育可让德育焕发出新的动力,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原因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现状
国家和各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都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措施给予帮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且逐年增加助学力度和投入。这些措施对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被资助的群体中却存在着不懂感恩的现象,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无偿资助的方式虽然能解“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很明显的弊端。一是部分“贫困生”产生了当然和依赖的心理,认为学校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二是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伸手“要”补助的现象比以前相对更为突出,个别学生出现购买高消费品的情况;三是部分学生为拿到困难补助和老师拉关系、找人情,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二)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资助的形式多样,但对被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重视不足
学校比较注重通过多种多样的资助形式和发放资助的形式来开展教育。但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教育则明显不足。个别部门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经济问题,认为只要资助到位,把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解决了,就不存在其他问题了,缺乏与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相配套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更是重视不足。传统的德育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在学生的内心真正引起共鸣,学生觉得单调、空洞。
2.被资助学生自身存在的道德困惑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薄,享乐思想、依赖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差,不仅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且还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而对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缺少反思,对父母如同仆人,对师长如同陌生人,对不文明的行为习以为常。在日常生活中将道德规范挂在口头上,而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情况。有远大志向,但缺乏具体的行动;对社会上各种丑恶感到现象深恶痛绝,但往往置身其中;期待合理的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能严格遵守,比如有的同学经常带早餐去教室上课,还有个别同学经常穿拖鞋上课等。在评价标准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常常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他人,却用利己主义的价值对待自己,现在的大学生在诸如入党、做学生干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比如,通过开展心理课程教学,实现健康知识多学科渗透;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疏导;通过开展集体心理讲座、团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建立贫困生激励和制约机制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不能强迫,不能依靠外力,它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我校通过召开座谈会、辅导员谈心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知恩感恩教育。通过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树立良好心态、立大志、有作为”,使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让他们知恩感恩,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奋发图强、回报社会。学校要求辅导员要通过一对一的谈心活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学校还通过报告会、网络、短信等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他们受助思恩、受助思学、受助思报,做一个知恩图报、献身祖国的有用人才。
(三)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感恩教育
爱是感恩教育的基础。教师首先必须有“爱”心,要懂得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要注意营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和谐教学环境,设法让学生理解和尊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教师辛勤的付出,让学生发现关爱,珍惜关爱,学会关爱。任课教师要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国家和社会的栽培之恩。高校应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或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中的育人考核指标,并作为教师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和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感恩教育任重道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因此,要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学生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资助,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更加健康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巨思义.上好感恩教育这一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1).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4]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0-33,115.
[5]蔡景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
[6]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59-60.
[7]刘欢.以感恩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1.
[8]简宾,刘新华.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战线,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