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艺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艺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式的人物,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者。生于安徽桐城县阳和乡吴庄。名光潜,字孟实。他是我国把西方美学系统地引进到中国来的人,其间,先生用中国的视角来将西方的学说融会贯通。《文艺心理学》洋洋洒洒前后20余万言,涉及到许多美学的重要命题,核心上说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所谓美感经验就是在欣赏或创造艺术的时候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即克罗齐美学中的形象直觉,这一观点也是早期的先生美学的切入点与立足点。之后,由于唯物历史观的引入,朱光潜先生对他早前的形式美学的思想做出过批判,在认真研究美学之后,先生打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与美学之间的桥梁。关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如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给《谈美》的序中所说的:“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手里。”
一、艺术审美欣赏与人生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的序言,就开章明义地说道:“从前,我受到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穿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单纯的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都是感觉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察觉到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相互绝缘。”[1]朱光潜先生后来受到歌德与黑格尔学说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学说都是非常注重人的整体性的。继而,看到了克罗齐学派的是在机械地把直觉与人生割裂开来,朱先生认为“他的毛病在太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并没有完全推倒形式美学,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形式派美学思想。具体的来说,朱先生是认为,在艺术活动之中,存在一个前因后果活动,这其中所谓的“前因”即联想的阶段和“后果”即名理的思考的阶段是分列在审美经验的前后的,也就是人们在进行艺术创造与欣赏的时候,那一霎时的心理是不掺杂任何在那个孤立绝缘意象以外的意识活动的,即“美感经验和名理思考不能同时并存”,但是在直觉的前后是带有抽象思考的。亦及朱先生在《“慢慢走,欣赏啊!”》里面提到的,“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体人生的隔阂。”[2]
这也是和观点有相通之处的,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因为整体也有它自己特有的属性。而一味的直觉思维观就是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周围看成是单一的平面,即便存在整体,这个整体也只是平面上与把杂多硬生生地放入整一中的整体罢了,这种观点是根本无法体会到整体里蕴含的那层有机联系的深层属性的。我们要知道,美学是人的美学,人是审美里重要的主体。所以,如果在论说美的命题的时候,把人的因素给丢弃了或没有放到主导的因素上去,这些学说都是偏颇的。这也是我们研究朱光潜先生美学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由此我们才能将后来的书朱先生的卷慢慢展开,细细品读。
二、文艺心理学里的美感经验的特征
我们说朱光潜先生是把西方美学带入中国的先锋人物。他的书籍是集合各家之言之所长,出去糟粕,淘洗出精华,并把它们融汇在一个体系里面的之后再为我所用,这是朱先生在美学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地方。《文艺心理学》中,他成功引用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加以批判继承,继而升华对美的看法,尤其是表现在对美感经验的看法。就此,朱先生对于欣赏中的心理事实作出了五个方面的精当的概括:第一,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在这一时刻,我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局面。那个所欣赏的艺术对象就立马成为了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这种无所为而为之的境界就是所谓形象的直觉,纯粹不受打扰的直觉活动。第二,如之前说到的,这种美感经验与名理的思考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是若即若离的才好。第三,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上升到我们同一的境界,产生了移情。物与我的之间形成了往复回流的,相互浇注的回荡。第四,美感经验不光与心理有关,其实与生理的关系也很大。在移情作用之中,不光我们的心跟随物在摇摆,我们的筋肉与呼吸等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这种变化看不出来,是隐在内的模仿运动,即“内模仿”。第五,美感经验中的形象往往是不固定的,是随每个人的个性而异的,直觉就是每个人凭着自己的情趣性格在事物中突然显现出的形象,所谓的创造。
三、总结
其实,先生把西方几百年的美学思想进行分类与解析,也对西方的文本做中国式的解读。先生曾说,他是无意于建立一个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只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绍西方的理论,能对中国美学界有一些启蒙与借鉴就好。这也是日后我们要带着这一问题去阅读的原因,找到文化与文化的切合点,无疑会加强我们对文本与语境的阅读和审视的能力。(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文艺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美学人类学;学科性质;学科构想
[作者]张佐邦,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昆明,650091
[中圈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1-0039-004
随着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等学科研究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以及探索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奥秘的需要,我认为,在这三门学科的边缘交叉处建立一门新兴的多边缘交叉学科――美学人类学,既有可能,又有必要。因为,它已经具备独立的学科性质、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美学人类学的学科性质
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扩展和深化,各学科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巨变:一方面,一些层次更高、综合性更强、视野更广阔的新兴学科应运而生,一系列突破原有疆界而实行新的分化与整合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盛行;另一方面,同这种高屋建瓴、覆盖极广的宏观把握相对照,学科分类却越来越细,探索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生成及其原始文化表现形态的奥秘,越来越成为当今人类学研究的热点。
美学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美学的边缘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文化人类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有不解之缘。一方面,人类进化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类审美心理(精神)的生成史,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必须涉足的领域;另一方面,人类审美心理的研究成果,能给文化人类学、文艺美学以巨大的启示。而人类从感知自然环境和打制第一件石器开始,就和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边缘交叉的必然存在,使“美学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必然产生出它不朽的生命力。
美学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美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领域,其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阔,涉及多种学科研究的知识。但在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这个边缘交叉领域中,它既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又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美学人类学。
所以,所谓美学人类学,就是研究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的一门新兴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其目的在于: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的方法和成果来研究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规律及其原始文化表现形态,揭示出文化艺术最原初因而有可能是最本质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又恰恰是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被遗忘了的,或者是被某些文化现象所遮蔽了的,甚至是被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和学说所歪曲了的。从而,最终揭示出原始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这些原始文化艺术的原始动机、审美心理状态、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原始文化艺术的本质。从而,初步建构起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美学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二、美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还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美学人类学是多边缘交叉学科,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美学的边缘交叉。可以说,正是以这三门学科为主线的多边缘交叉处成为美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从这里入手,运用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的研究成果,去探索、推测、揭示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发现原始人类隐藏在原始文化艺术中的艺术生命的核糖核酸和遗传密码,揭示文化艺术的本质,这是美学人类学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美学人类学研究对象中,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是一个核心的命题,是贯穿美学人类学的一根“中轴”。从研究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这一中心命题出发,美学人类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两大内容:
(一)人类审美心理生成论。主要包括人种进化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奠基、自然环境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滋养、图腾崇拜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培育、宗教巫术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模塑、神话传说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浸润、伦理民俗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规范等内容。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先天生理遗传之中,发端于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美的感知体验,表显于第一件石器工具(也是第一件艺术作品)的制作,生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伦理民俗等后天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
(二)人类原始文化形态论。主要包括原始宗教文化的表现形态、原始文学的表现形态、原始表演艺术的表现形态、原始造型艺术的表现形态、民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态、民族节日文化的表现形态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原始文化是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外化。原始文化表现形态是原始人类审美心理外化的表现形式,原始人类审美心理与其原始文化表现形态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对应同构关系,原始文化起源于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生成的地方。我们不同意国内外学者认为原始人类审美心理与原始文化艺术同步生成的观点,认为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生成在先,原始文化艺术起源在后。没有先在的审美心理图式,原始人类的第一石器工具(也是第一件艺术作品)是无法打制的。只是原始人在打制过程中(相当于现今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图式又得到了提升,达到新的审美结构层次。如此循环往复,直达现今。
三、美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学科的研究方法是由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所决定的。美学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美学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它的研究方法必须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其中主要是:
(一)文化人类学方法。即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成果探讨原始人类审美心理发生发展的轨迹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文化人类学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是原始人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作为我们探索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的直接依据。因为每一件石器、每一幅原始壁画岩画、每一件原始工艺品,以及刻绘在这些工艺品上面的花纹、图案,不管它是粗陋的还是精细的,都是原始人类实践的产物,都是他们的审美心理外化或物态化的表现形态。只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原始文化遗存留给我们的,还只是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物化形式和产品,而不是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活动过程本身。只有对这些物化的审美心理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透视原始人类在制做这些物品时的审美心理的活动特征和美学水平。此外,世界近代特别是中国西南一些较好地保留着原始文化的特殊的少数民族,它们如同“活的社会化石”,从一个个横断面上生动地再现了原始文化的发展史,从而为我们研究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提供了可以直接观察的经验材料,弥补了史前资料的不足。这就主要牵扯到两种田野作业方法:一是社会田野作业。即亲身参与到研究场城里,观察体验、调查搜集各种素材;二是文本田野作业。即在文本
里搜集自己所需要的研究素材。被称为“坐在安乐椅子上的人类学家”的弗雷泽的《金枝》,就是其范例。
(二)文艺心理学方法。其中包括两项内涵:(1)将“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明确区分。“审美意识”是审美心理的自觉部分,它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是审美心理的表层部分,与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切合点极少。“审美心理”则充满审美思维内在空间结构的全部,特别是占审美心理绝大部分空间的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种族无意识),对研究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原始文化形态极为重要。因为,在发生学研究中,我们面对的是原始人类非自觉、非理性的和深层的心理整体以及各种心理机能的综合形式结构,因而采用“审美心理”才能准确、贴切地指称原始人类的精神整体。(2)采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的理论及相关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推测的方法、内省体悟的方法、问卷的方法、心理测试的方法等。使我们的研究进入到目前文化人类学尚未深入到的深层领域,逐步接近原始人类的精神特征和生命本质。
(三)文艺美学方法。文艺美学是对文化艺术现象和形态作形而上的宏观阐释的美学的分支学科。它着重研究文化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审美活动规律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文艺美学把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文化艺术的本质、文化艺术的审美构成、文化艺术形态、文化艺术阐释接受、文化艺术审美教育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文艺美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将美学与诗学统一到人类的诗思根基和人的感性审美生成上,透过文化艺术的创造、文本、接受这一活动系统去看人自身审美体验的深拓和心灵境界的超越。文艺美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是:(1)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采用精神分析和直觉主义等方法;(2)对作品文本的研究,主要采用格式塔心理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方法;(3)对接受主体的研究,主要采用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等方法。从而,达到对文化艺术多层次审美规律的把握和文化艺术生命底蕴的深拓,探寻人类文化艺术的生命意义和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奥秘。
(四)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其中包含四个内涵:(1)跨民族比较。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宏观视野,走出民族自大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怪圈,采用比较方法阐释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生成的共同特征及族群间审美心理的个性差异。(2)跨文化比较。原始人类的各族群由于人种遗传、自然环境、宗教伦理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和文化形态,美学人类学研究必须进行跨文化比较,才能祛除单一文化视野的盲视,增加和扩展理论推演的准确性和涵盖率,使美学人类学的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3)跨学科比较。除对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进行比较研究,较好地实现它们的边缘交叉外,还要吸收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种学、思维学、脑科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近邻学科”的洞见。(4)跨时期比较。即将原始人类与文明人类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形态进行纵向比较,以说明两类审美心理与文化形态的传承和区别。其中必须鲜明地确立起三个参照系统:一是高等动物灵长类特别是人猿的审美心理特征。这是人类原始思维和审美心理由此发生的自然前提。二是文明人的审美心理特征。这是原始思维的历史终点和审美心理的崭新层次。以此为参照,我们将容易判断原始人类的原始思维、审美心理和文化艺术在其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所达到的美学水平。三是儿童心理的发生过程。这属于人类个体心理的早期阶段,它和原始人类的思维和审美心理是一种个体与种系的关系。以此为参照,也将有助于我们具体把握人类审美心理各个阶段的特征。由此,建构起一种文化人类学式的整体观和整合观。
文艺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听力教学;策略教学
一、研究背景综述及现实意义
新闻听力是英语听力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新闻的听力理解能力是衡量一个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组成与交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后简称《大纲》)中对课程的分类,听力课属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类别,属于需要重点训练的英语单项技能。
大纲对听力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按级划分的,从新闻听力方面看,每一个级别的教学要求中都重点提到了“听懂英语国家新闻”的能力。根据《大纲》要求,从二级到八级要求(第四学年)共四个梯度,分别为:“听懂VOA慢速新闻广播和文化节目,抓住主要内容”;“听懂VOA正常速度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四级);到“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六级);到“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如CNN)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与此类题材相关的演讲和演讲后的问答”(八级)。大学英语听力教育必须改变过去普通存在的只注重读与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与说交际能力培养的做法,从而适应新时代、新环境下社会对于大学教育的要求。
英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难点问题,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听力的教学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听力障碍因素和教师的教学策略上,关于网络新闻材料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分析网络新闻材料应用于听力教学的优点。然后通过与网络新闻材料的结合,给大学英语新闻听力提供改进的具体实施方法。以便为大学英语新闻听力教学提供切实可用的策略及方法。
二、新闻听力教学现状分析
1.新闻材料缺乏时效性和多样性。教材的出版周期相比于新闻更新的速度往往过长,听力教材中的新闻材料一般都无法算作真正的“新闻”。虽然,英语新闻听力材料在文本结构、语言风格和词汇使用上都是相对稳定的,但相对陈旧的材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明显滞后于大纲的要求。
2.新闻材料仿真度低。在现行的听力教材中,新闻材料往往采用真实新闻播报或外文报纸的原始文本,然后由录音人员以相对恒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语言内容具有极高的仿真度,但在呈现方式上与真实的新闻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教材学习中往往完成了相应的练习题,面对真实情境的英语新闻却措手不及。
3.学生基础薄弱。高中阶段的英语教材没有专门的新闻教学板块,教师一般是在入学考试前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单项强化训练。故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后,英语新闻听力的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新闻基本词汇和常见专有名词的储备不足。二,对英语新闻的句式结构特征不熟悉,通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听懂孤立词汇却未能把握整体内容。三,对时事关注不够,缺乏对新闻背景知识的了解。
4.学生上听力课仅满足于完成听力练习。学生在听力课堂中只满足于课本设置的听力练习的完成,片面地将课堂作业的正确率和听力的实际能力相等同,忽视了课外自我训练的必要性。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完成真实听力材料测试的正确率与课本听力的差异巨大;前者大大低于后者的正确率。测试结果如此强烈的反差,使我们认识到课本能力绝不能与实际应用能力划等号。(刘国忠,2000)
5.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的单一“三部曲”结构。即听录音材料――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从教师角度而言,体现不出传授积极地传授听力技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意义。此外,课堂上缺乏对策略使用的系统教学。教材基本都提出了策略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教材前言中倡导的教学理念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难以贯彻实施。教师一般是从个人教学经验出发对学生进行非系统的教学策略的教授,任意性强,教学组织相对松散。
三、网络新闻材料的优点
1.适用性。如VOA、BBC、CNN等国外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是国内英语学习者非常有利的学习资源。学习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收听不同难度的新闻材料。如VOA有专门为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初级和中级学习者准备的美国之音慢速英语。
2.时效性,丰富性。时刻更新、包罗万象的新闻材料提供了全面、广泛且生动的语言输入。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的环境中不仅学习到英语,还能够提高了对国际政治等时事的了解。
3.共享性,交互性。英语学习者能够在线收听和下载这些广播新闻,除此之外,许多中国英语学习网站还提供VOA等在线广播的全部文字稿,这对学习者来说又是一大便利。
四、改进新闻听力教学
在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中,如何使用不同的听力教学策略,怎样结合网络新闻资源来结合教学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前
1)教师:对材料重组(设计问题,难度分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时效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几个角度出发,对网络新闻进行遴选后,进行难度分级。材料的“难度取决于材料的词汇量、语速和所涉及的题材等等方面。”(余继英,2005)有意识地进行分难度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自我听力水平的认知,提高策略使用的自我意识,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新闻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词汇准备。英语新闻使用的词汇较为稳定,但与日常生活词汇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新闻材料的使用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专门对新闻专用词汇进行识记。例如VOA慢速英语有1500个左右基本词汇和常见专有名词,熟悉这些词汇可以大大减少听音的障碍。
(2)事件背景知识。要求学生多关注国际时事,对世界热点事件保持一定的敏感性。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或者由教师在课上稍作介绍。
例:(VOA新闻导语)Kerry and Hague try to revive Mideast Talks. And at least 19 soldiers are killed in an attack in Niger.若学生平时十分关心新闻时事,对“巴以冲突”具有敏感性,则很容易根据新闻导语判断本则新闻的主旨是“美英促巴以和平会谈”。
(3)新闻结构特点。英语新闻是一种“朗读性的书面语”(Morrison,1989),这说明了它的第一个特点:英语新闻的语体基本是通俗且符合口语习惯的书面语。此外,英语新闻普遍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导语往往具有标题功能。了解英语新闻的特点可以指导我们在教授学习策略的时候有的放矢。
2.课中
1)策略教学法。“策略有助于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掌握,它将减少习得者学习中的困惑和焦虑,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或者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Maclntyre&Noels 1996:383)要使策略教授真正发挥效能,不仅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实施策略指导,学生也应形成“元策略意识”,积极地接受教师的策略指导。
2)注意力集中策略。新闻材料的播报速度和信息密度使得学生很难捕捉到所有信息,这要求我们在新闻听力的过程中要学会妥善地调整注意力分配。在新闻听力中结合猜测策略,根据导语、关键词、话题标记等分配注意力。在实际听音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陷入听力的误区:将注意力平均分配在每个句子乃至每个词语上,造成的结果是掌握了很多零散甚至无意义的信息。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新闻的语篇构造,学会按照新闻的五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的线索来分配注意力。
3)猜测策略。听音前(背景知识猜测)调动对该话题的背景知识储备,对热点事件(如朝核事件中各方的立场等)有一个心理预设。听音中:分三个方面。一,导语猜测,导语一般在新闻的开头位置,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新闻走向。二,关键词猜测。当关键词为陌生词汇时,教师应当介绍猜测经验,如根据词组和前后句关系来猜测。如"Recession is defined as at least six months where economy shrinks."学生知晓"shrink"的意义是“缩水,收缩”,因此对陌生词汇"recession"可以通过猜测明白其意义为“倒退,衰退。三,话题标记猜测。however、therefore等副词短语通常暗示了语句之间的关系。
3.课后
1)跟读。从播音风格上讲, VOA慢速新闻的播音员语速慢、发音清晰,便于听众模仿。因此可以在课后训练学生的语音模仿能力,有利语音和听力提高。
2)引导课外泛听。课外泛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寻找新闻材料进行泛听。此外也可由教师指定材料,设置问题和听力目标。
五、结论
新闻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来自教学材料和教学策略方法两个方面。网络英语新闻材料包含大量英语语言使用中所产生的新词及其他新的语言现象。因此,在教学材料中引入网络新闻,可以有效地进行新兴词汇及语言现象的学习,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发展和思想趋势和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在新闻听力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科学地结合网络新闻资源,对于科学地改进新闻听力教学具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Brown G & 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1998
[3]顿官刚.在线英语新闻的收听及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6):36-39.
[4]杨学前.在听力教学中使用英语广播新闻材料的四条原则[J].外语电化教学,2000(1):13-15.
[5]赵玉敏.如何引导学生收听美国之音特别英语新闻广播[J].外语电化教学,2000(3):14-16.
[6]陈晓茹,吴少跃.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与元认知策略的培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6):99-101.
[7]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中国本科学生素质调查分报告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3-60.
[8]周启加.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对听力的影响――英语听力学习策略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62-64.
文艺心理学范文4
行为心理主义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其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大致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从行为心理主义来看,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的不同刺激影响而产生的,这其中既包括来自实体的刺激即来自于物理、化学、生物的刺激,也包括了来自虚体的刺激,即情感、思想、观念的刺激,这些刺激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体现,因此人的行为不是由单一的某一种刺激的影响产生的,而是在多种多样不同的刺激作用下,所形成发出的。第二,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中认为,行为的产生是需要长期持续影响的,因此在这里突出体现了强化的概念,这也是被这一学派认为的实现行为体现的关键所在,其具体体现在人们对于某一目标或者想法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不同的行为进行目的的达到,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不断的强化产生,进而将行为得以体现,在这里,应当意识到对于强化来说,其分类可以分为两种,即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指的是通过某一反应的产生通过刺激来实现对某一行为的强化,实现某一行为的产生;负强化指的是通过某一反应行为的产生,来刺激行为的避免,进而消除该行为的产生可能。第三,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认为有效的观察是实现学习的重要条件,是一个人产生反应进而发展成为行为的先决,对于观察本身而言也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其作用与成效也是不同的;第四,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认为,人们的行为产生不仅仅是受到的外界的影响产生,同时也会个人的内在因素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产生行为的发展。
2.行为心理学对提升企业人力效率方面的经济分析
2.1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运用
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员工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员工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成效如何,所以对于员工的不断培养是企业想要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方式是受企业自身情况限制而多种多样的。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说,无论是怎样的企业在开展对员工培训的前期都需要对员工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解,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发展的目标,同时,明确相关的开展模式,如专业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创立、实践性的训练等,从而使得员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环境。
2.2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激励
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对于员工的有效激励能够实现企业文化的形成与良好工作环境的建设,同时,对于员工的有效激励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实现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技能的发展。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中,认为员工是否拥有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实现自身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关键。对于员工的激励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物质激励,即通过运用工资福利的提高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只有使得员工的生活质量进行了提升,才能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有着更高的发展需求,实现其工作热情的提高。目前,不同的企业对于福利制度来实现对员工激励的模式与方法受其自身发展状况影响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企业都能认识到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员工对自身企业发展的推动,因此在对这样的激励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注重于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提供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发展蓝图,但却难以满足员工当前的实际需求,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激励效果。这就使得企业在对这项制度进行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员工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员工目前的工作热情进行有效地激励发展,完善福利分配制度,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能满足其工作的需求与报酬的肯定,同时也要建立并完善重大事故的应急措施,解决员工工作的后顾之忧。
2.3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文艺心理学范文5
1.1研究对象
从事特殊工种的青年男性557人。其中年龄小于18岁者16人,18~25岁者453人,25岁以上者32人;城市146人,农村357人;独生子女145人,非独生子女358人;已婚31人,未婚471人;小学文化程度9人,初中200人,高中251人,大专以上43人。所有人测试前均未发现经医院诊断的任何心理疾患。
1.2调查工具和方法
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90项目,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分量表,采取1~5级评分;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主要反映个体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得分越低,越倾向内控,得分越高,越倾向外控;应对方式问卷包括62项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六个分量表;自尊量表最初由Rosenberg编制,共10个项目,采用1~4分4点评分,统计处理以总分为准,总分越高,自尊越高;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的社会支持4个纬度。以上各量表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自编的个人和部队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军龄、城乡、是否独生子女、文化程度、婚姻、对部队的适应性、对部队的态度、人际关系、领导的态度和部队管理方式11个因素。所有问卷装订成册,采取整群抽样集体测试,统一指导语,无记名填写问卷,统一收回。剔除漏填项目、规律问卷等不合格答卷54份,获得有效问卷503份。将测试资料输入SPSS(9.0)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个人、单位因素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以个人因素、单位因素为自变量,以SCL-90总分和因子分为因变量,因为为等级资料,故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除年龄、婚姻无显著相关外,其余8项均有显著性相关。各变量均与SCL-90分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管理方式、适应性、领导态度、人际关系、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城乡仅与人际敏感因子相关。
2.2内外控、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相关分析以内外控、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以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为因变量,由于为计量资料,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内外控、自责、幻想、退避与SCL-90总分和因子分呈正相关,而自尊、解决问题、求助与之呈负相关,且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与SCL-90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分别是应对方式、内外控、自尊和社会支持。
2.3心理健康相关因素与SCL-90总分的回归分析为了从总体上评价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以所有相关自变量向SCL-90总分做回归,结果有七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从标准回归系数看出,对SCL-90总分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自责、合理化应对方式、管理方式、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个人适应性、领导态度和是否独生子女。此回归方程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662,决定系数为0.438。
文艺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6-02
1求助者一般情况
陈某,女,23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四学生,身高1.69米,体重52公斤,无重大躯体疾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独生女,联系方式:xx。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求助者自行走进咨询室,衣着整洁,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面带愁容,说话时条理清晰、表达完整,意识状态良好,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在谈到学习问题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2求助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主诉:整天都在担心自己公务员统考通不过,会让父母失望,焦虑、心慌、入睡困难,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一个月,加重1周。
3咨询员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求助者一个月前在英语四级统考中没通过,父母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学们也有议论,从那时起开始烦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4求助者背景资料
4.1个人成长的自我陈述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母亲是电业局员工,父亲是公务员,他们关系不错,对我也很关心。爸爸平时很忙,家里事情主要由妈妈承担,但是只要有空,他就会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她们单位的同事之间经常比谁家的孩子毕业后在哪里工作了,谁家的孩子又考上公务员了,所以她对我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
4.2一般现状的自我陈述
“一年前,我升入了大四,感觉自己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尤其在后半学期开始以后,晚自修结束后,我又给自己增加了半小时看书时间,因为毕竟离公务员统考没几天了。
一个月前,我还参加了英语四级的统考。因为平时老师、父母就反复强调英语是很重要的,四级通不过是不能毕业的,这是硬性指标,所以我非常重视,在考试前一晚仍旧复习到很晚,但是英语四级考试还是没通过。
(以上内容根据来访者口诉整理)
5心理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5.1对是否精神障碍的基本判断
根据区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是相统一的,心理活动内在协调统一,人格相对稳定,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观感到痛苦,主动求治,可排除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
5.2根据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个性内向;智力水平正常;谈话涉及到学习问题时,伴有明显的紧张、焦虑情绪;情绪低落且不稳定;表达完整、主动求助、无躯体症状,无泛化现象。通过对同学的调查反映,该同学自主意识强,学习比较努力,不太外出玩,同学关系还可以,有时情绪低落,会一个人发呆。
诊断依据:
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反应的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限于考试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6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6.1生物学层面
来访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感染、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严重头部外伤史;14岁来月经,现年23岁,正处在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易波动。
6.2社会与环境层面
考试失误后,丧失了信心,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父母期望值较高,在她出现失误时,予以了严厉批评;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一旦失败就受不了;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缺乏正确指导。
6.3心理层面
个性方面:从小听话,敬畏父母,不善交流;对自己要求严格,事事做得尽善尽美,害怕失败,考试失误为诱发因素,且有较持久的负性影响。
7治疗方案与知情同意
7.1治疗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结合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通过与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和有效的行为模式,逐步减少求助者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树立学习信心。
2、终极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个性,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7.2所依据的理论
本案例主要借助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7.3所应用的技术(或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7.4拟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
(1)向求助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对于求助者所提的问题,暂不作确定答复,帮助求助者探寻心理矛盾,创造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氛围;
(2)鼓励求助者情感的自由表达;
(3)布置家庭作业:思考统考通不过的原因,认知统考的目的与学习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
(1)详细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2)与求助者一起分析统考未通过的原因和产生考试压力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以及她的思维及行为定势;
(3)引导其了解统考的意义,分析统考的目的与学习的目的之间的关系,重新调整学习期望值,不要定的太高,要正视现实,对自己的学习和统考做出合理、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4)疗效的产生。当求助者已能有所领悟,咨询工作就转向引导求助者将合理的认知扩展到生活的其它领域,指导求助者深刻领会“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的含义;
第三阶段:
(1)调整制定的计划,指出努力方向;
(2)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
8总结
8.1需改进和肯定方面
咨询时主要侧重于求助者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方面,但与求助者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交流不够,应该在家庭教养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
与求助者的关系建立较好,取得了求助者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了求助者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使得交流亲切、顺利。
8.2经验总结
求助者的智力水平及领悟能力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仅仅是接纳和理解还是不够的,在其正性情感和自我评价呈现时,如果有及时恰当的赞许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