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一地理 课前预习 有效性 地理教学

坚持正课前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个良好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和鼓励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地理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体,既包含有理科知识特点,又设计文科所学知识。也因此,对高一新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打下夯实的基础,有必要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总体来说,课前预习体现在学生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地理课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说来,有效性主要是相对于预习的投入而言,是指预习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符合老师和学生对积极进步的需求。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改善:

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观察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高中地理老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天体系统时,由于该课程的空间跨度大,涉及的学科多,因此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通过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系统学习课程之前,给学生演示太阳系的行星以及其排列顺序,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总结,进而再学习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只是太阳系众多行星中的其中一颗,而其特殊性又在于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存在的行星。要注意空间概念的建立,深刻领会相关的原理和规律,从多角度层次思考问题。

又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直是高一地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但是由于其过于抽象而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不够扎实。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提前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其分布、移动规律进行观察,先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解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还有3个低气压带。并且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周期性季节移动。这样,等老师在课堂上正式讲授的时候,学生由于已对这一难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许多。

二、充分培养学生学习高一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高一地理课程的时候,由于其大多数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并且兼有文理特点,因此往往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在高一地理的课前预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下,通过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些简易地理模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来提高学生对高一地理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地理,热爱对高一地理的学习,进而增强课前预习的效果,提高成绩。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一知识点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沙土、石子等,在上课之前自主模拟水在地表和地下的渗透循环过程,从而引申出水在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汽输送、将水、下渗和径流过程。通过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联系,同时结合进行物质迁徙和能量的交换,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即:使自然的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并且持续利用。这些活动在让学生热情参与其中之时,还会让学生感到惊奇、意外,从而产生进行探索的欲望。既学习到了该有的知识点,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简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地理老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讨论的方式来强化课前预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寒潮”这节课时,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如“512地震”,让学生们在课前自由讨论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及现有的知识分析其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再开始系统学习地理教材中寒潮的知识点,必然会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课堂效果也必定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案的编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一学生在进行地理课前预习的时候,经常会通篇全看,很少能够准确把握重点。因此,地理老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后,对下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预先进行指导,预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时候,不仅会避免盲目预习,还能提高预习的效率。如学习“水循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水圈的构成?”,“思考我们所在地河流的水源补给方式及注入海洋?”,“结合生活常识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等问题。

在高一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中学习进步。避免包办和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过分强调成绩和升学等问题。同时还应重视课前预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努力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高中地理老师通过对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改进,增强学生学好高一地理的信心,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因此,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值得倡导!

【参考文献】

[1] 王玉珍. 高中地理课前预习指导方法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2,08

[2] 邵志豪. 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为例[D]. 东北师范大学,2012,10

[3] 周舟.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以广州市广雅中学为例[D]. 广州大学,2011,05

高中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Google Earth 地理空间素养 地理教学

1.关于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即谷歌地球(以下简称GE),是Google公司2005年7月的一款虚拟地球仪软件。其采用3D地图定位技术,并将本地搜索功能和卫星图像结合起来,将地球做成3D地球仪形状,用户可以拖动鼠标随意地翻转这个虚拟地球,就像转动手中的地球仪一样。利用它,用户可以从任意角度浏览到高清晰的地图,看到地面上的建筑物或地球地貌的三维图像,还可以搜索道路、酒店,获得出行导航等服务。GE中含有大量的地理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图层管理选择要在地图上显示的地理特征,这样会更加明了直观,获取信息十分方便。

2.关于地理空间素养

素养是一种标准化的陈述,它包含两个因素,即具有某种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种知识来处理相关问题。《辞海》把素养界定为“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

空间素养是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全美研究委员会所提出的概念。了解空间概念,且能利用表征工具完成缜密的空间推理过程,此即空间思维。当一个人精于空间思维时就具有了空间素养。空间素养是人类认知技能的综合表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是一个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

地理空间素养是地理素养与空间素养交叉相融的部分。它既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空间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学习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格局、空间上的成因联系等内容的过程中,在掌握地理空间知识和形成地理空间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有关地理空间问题的内在修养,由地理空间概念、地理空间表征工具和地理空间推理三个要素组成。

3.借助GE来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的具体表现

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学地理课程目标是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育学生崇高的地理素养。而地理空间素养的提高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是教师的职责,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1)借助GE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宇宙观

高中地理“行星地球”部分是高中地理的导入单元,因此,这部分对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十分重要。而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比较多,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板书式教学,学生就很难理解且会觉得很乏味。

GE里面有一个常用的模块叫“星空”,其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权威全面的“天文数据库”能帮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浩瀚的宇宙且能在其中搜索到指定的天体,近距离地观看由哈勃望远镜所拍摄的距我们几亿光年的天体图像。这样不仅让抽象的天文知识更加直观,而且拉近了学生与现代科技的距离。

(2)借助GE帮助学生认识宏观的地球

对地球的宏观认识仅凭文字描述和有限的图像展示是远远不够的。对地球的宏观认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格局分布(即海陆分布)、形态特征、运动规律、经纬分布。GE里面有四个对应的图层:海洋、地形、日出和太阳、网络。通过这四个图层,可以向学生展示直观的全球海陆分布情况、全球的高低起伏形态分布情况、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及全球的经纬网络格局。这样,这些宏观的概念就会以直观的印象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3)借助GE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空间分布关系

空间分布是地理学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中学地理涉及空间分布的知识有很多,例如全球的气候类型分布、土壤分布、人种分布、农作物的地理分布等。

教师首先应将气候类型图、土壤分布等叠加在GE上,再根据需求打开经纬网、边界与地名、气温、地形等各要素的图层,在图层叠加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区域轮廓的认识。

(4)借助GE帮助学生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空间分析,就是分析地表上各个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地理要素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地理要素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就构成空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地理要素结合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空间分析的具体内容很多,有包含分析(分析一地理事象是否包含在另一地理事象范围内)、相交分析(分析两种地理事象之间的相交区域)、空间差异分析(分析两种地理事象之间的不同区域)、缓冲区分析(分析一定范围内的地理事象)及空间查询、统计等。

例如,问: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GE,分别展示淮河南北的温度、湿度、土壤等地理要素的特征,进而总结出橘子生长的地理条件。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5)借助GE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联系”的概念

GE对现实世界的地理空间关系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对空间各种事物的状态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地理教师可以用GE的简单空间操作分析工具,为学生提供空间可视化的分析结果,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分布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特征,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提高地理课堂效益。这就是说,GE可以将看似孤立的知识点用联系的观点放在同一个地理空间中,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如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成因,体现了地理科学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GE既能展示一幅可以无级缩放和进行信息查询的地图,又能展现一个三维的地形模型,可以将无级缩放的世界地图,通过鼠标点击,不断变换比例尺的大小,这样,展现出来的空间信息也会不一样。而且,通过GE可以将土壤、植被等图层要素添加进去,通过这些图层的感观比较,让学生始终能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6)借助GE帮助学生实现地理空间表达能力

GE的功能区里有“建立及管理地标”的选项。地表是GE的一种标志空间位置的快速标签,利用地标可以快速打开其指向的目的地三维地图。由于GE支持HTML程序语言和JAVA语法,因此,学生还可以进行文字、图片及动画视频的制作和超链接。GE的功能区里还有“添加图像”和“添加多边形”的选项,分别可以编辑相关的专题地图和突出指定区域。

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GE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学生可以将曾去旅游过的地方在GE中标定精确位置,然后一超链接的形式将曾拍的照片及个人旅游评价在GE的网络上,供有兴趣的人共享使用。这样,不仅十分有意义,而且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能力。

4.在地理教学中使用GE的呼吁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有必要合理地利用国内外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GE是一个既方便又通用的工具,而且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只要教师去发现,结合资源备好课,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地理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运用GE软件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Google Earth不仅会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而且会使他们开阔视野,更激发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GE的运用为地理空间素养培育的方式方法改革提供了新路径、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实践表明,教师不但要注意GE运用策略的有效性,而且要考虑GE的运用形式。

参考文献:

[1]徐波,周中立,韩敏.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3):78-80.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1-82,76.

[3]范红梅.高中学生地理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7.

[4]林培英.计算机辅助地理学习[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12).